封禪對于古代的帝王來說,可謂是最高榮譽,一生的追求。《史記·封禪書》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當然帝王封禪也是有要求的,以司馬遷的說法,必須在帝王當政期間得享太平盛世或是天降祥瑞方可。即便是秦始皇封禪泰山時,當時也受到了一群儒生反對譏諷,理由是:陛下,你不配。或許這也是始皇帝討厭儒生的原因之一吧。
由于要求太苛刻了,因此自秦始皇起,順利舉行封禪的帝王歷史上也就七位:
秦始皇嬴政
漢武帝劉徹
漢光武帝劉秀
唐高宗李治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趙恒
這七位帝王中,武則天是最特別的,因為其他六位皇帝選擇在泰山封禪,唯有武則天封禪選擇在了中岳嵩山。
所謂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也就是帝王到山岳之顛,向天地“述職”。為何大多帝王選擇既不是最高又不是最險的泰山呢?對外的口徑是從陰陽八卦學說,泰山處東,乃萬物生長之地。
然而實際上的原因則是秦起于關中,為削弱夏商周三代固化的中原崇拜,也是因執政初期為拉近主導輿論的齊魯儒家學派,而棄都城緊鄰的西岳和不算太遠且居天下之中的中岳,選擇千里迢迢封禪東岳,來鞏固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之后的帝王封禪也多有平衡地方勢力和鞏固皇權的作用。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帝王封禪的地緣和時代背景,或許就可以窺見端倪。
而武則天別具一格的選擇了封禪中岳嵩山,亦有其背后復雜的時代背景,當然也有對內對外的兩套口徑,虛虛實實,撲朔迷離。
武則天封禪中岳相對明顯的理由一是,女皇年事已高不宜長途舟車勞頓,因此距離都城70多公里的嵩山顯然比550多公里路程的泰山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政局穩定著想,幾十公里的路程,一旦都城有個風吹草動,便可以快速應對。
除此之外還有正統性的考慮,李治封禪過泰山,而改國號為周的武后顯然也不太好再上泰山告祭天地。而相對隱性的理由則是為宣示女皇政權與中原勢力的捆綁,這便涉及和平時期權利本位的過渡了。
隨著唐宋之后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五岳的地位也隨之弱化,因此宋真宗就成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禪泰山的皇帝了。
若單論五岳的地理位置和祭祀傳統來說,中岳地處中原,處于先民心理上的“天下之中”,因此地位應是最高。
對于中岳的崇拜,也是五岳中最早的。夏商千年,雖遷都頻繁,然而始終不離中原,因此中岳的崇拜也傳承不息。《山海經·中山經》中便有記載“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
少室、太室分屬嵩山東西,由此可知嵩山之神的形象正印證了最原始的造神特征:半人半獸形象。最典型的便是伏羲、女媧半人半蛇形象。
且中岳之尊,最早獨立于四岳之外,先秦時期多有四岳之說,并不包含中岳。據考據漢代武帝、宣帝兩朝確立漢制后,中岳才被納入五岳體系,成為官方明確祭祀的五座神山。
而四岳的崇拜大抵來自遠古先民的疆域情結。古人以四岳定四方,為天下支柱,四岳之內方是古華夏文明的理想區域,而天子居中,中原便是古老華夏先民們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華夏文明的疆域不斷拓展,隨著地緣政治改變,對五岳的崇拜也漸漸變化,又中岳之尊演變為尊崇東岳,最后一并弱化為文化標簽。因此,歷代君王對五岳態度的轉變也是自然而然的吧。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從武則天封禪中岳的原因,說到五岳崇拜的演變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