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4年,唐朝面臨新的危機,朱溫殺害了唐昭宗李曄,擁立李曄的第9個兒子李柷為唐朝的新皇帝,這也成為了唐朝的末代皇帝。李柷當時年僅12歲,還是個孩子,朱溫把他立為傀儡皇帝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控朝政大權,讓李柷成為他的傀儡。
李柷的生平也很不幸,他毫無實權,一切政事都由朱溫來決策。公元907年,朱溫逼迫李柷“禪讓”皇位,廢為濟陰王,安置于曹州,唐朝也便正式滅亡了。而李柷在一年后的公元908年,他被朱溫鴆殺,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對于朱溫,他能輕而易舉地滅亡唐朝,建立后梁,這個當時極具震撼力的事件,讓人們對他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充滿了好奇。而朱溫本人生于公元852年,是宋州碭山人,在各種歷史事件中也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了后世不容忘懷的歷史名人。
朱溫最早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并先后攻陷了洛陽、長安等地。882年更是歸附了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聯合鎮壓黃巢軍。之后,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掌握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903年,他殺掉了唐昭宗李曄,建立唐哀帝李柷為皇帝;907年,他又逼迫唐哀宗李柷禪位,建立后梁稱帝。
公元912年,朱溫因繼立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期間共6年,享年61歲。這段歷史也奠定了唐朝128年輝煌王朝的終結,同時揭示出中央集權回歸的必要性,也正式進入了五代十國亂世371年的歷史時期。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他被迫禪位于朱溫 大唐王朝結束 我國進入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
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母王氏傭食于蕭縣,五代十國后梁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后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后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史稱“后梁”,是為后梁太祖,自此唐朝結束了它289年的統治,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溫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毛澤東評價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朱溫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政權,說明哪個朝代的滅亡?
朱溫滅唐,公元907年,建立的政權是梁,史稱“后梁”,也就是五代的開始
唐后面的朝代 唐后面是什么朝代
唐后面的朝代是后梁。
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于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
朱全忠原為黃巢大將,原名朱溫。降唐后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據汴州(今開封),漸漸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并受封為梁王。朱全忠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
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他改名朱晃(朱溫),國號梁,史稱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東都東京(今開封)。
擴展資料:
1、五代十國時期,關中是自耕農政治經濟形態,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
2、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但隨后的宋代卻成為我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這其中五代時期的科技文獻保護與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的延續,早在晚唐時代這些藩鎮已經存在,至唐亡后這些藩鎮仍存在,而且割據更加劇烈,由是者維持了數十年。五代十國的政權基本上都為曇花一現,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臺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于沒有一個穩定的對十國有壓倒性的中原王朝,各個割據政權間戰斗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五代十國大多開國之君出身于社會中下層,這也是此時期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
手工業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仍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后梁建國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采取某些恢復生產的措施。后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制茶、曬煮鹽等生產也有所發展。
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現了雕版印刷。
對外貿易
由于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后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賦稅
五代十國時期的賦役徵斂還是相當苛重。當時,仍沿用兩稅法,夏秋兩徵。各國時常檢核農民的現墾耕地,據以確定歲租額。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結,以致賦稅負擔貧富不均。與唐朝相比較,額外收耗名目繁多。后唐時,官府規定收耗數額是每斗稅谷加收一升,后漢時增至兩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兩升。有的官府大斗收進,小斗輸出,結果百姓每輸一石租須納一石八斗糧。有時國家甚至向農民“預借”夏秋稅,有的官府在饑荒和蝗災之年,仍分派使臣到處搜刮民谷,逼使數十萬民眾餓死,流亡不可勝數。
兩稅以外,還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錢、鹽錢按畝攤派的麴錢、農器錢、牛皮稅等又有鹽鐵稅、茶稅、屋稅、鞋錢等雜稅。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賦調,縣吏向里胥厚斂,里胥便重徵于民,名目繁雜,稅率屢增。隨著商貿的發展,各國多重徵商稅,并有過稅和住稅之分,這種辦法為北宋所沿襲。
兵役
由于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劉仁恭在幽燕徵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閩國后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
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朱溫攻打青州王師范時,甚至把徵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兵役以外,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也層出不窮。后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余人從役。閩主建筑寺觀宮殿,“百役繁興”。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蘇,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編輯本段科技文化
五代十國時期的科技文化,承唐朝之后,繼續有所發展。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后唐時,開始刻印“九經”。長興三年(932),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賣。這項工程用了二十年時間,直到后周廣順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畢。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后蜀也專門印制,導致“蜀中文學復盛”。后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刻印“九經”促成儒學經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傳播。[1]
史學
史學取得了重要的成績。《舊唐書》是這一時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學著作。唐代原有吳兢、韋述編撰的前朝國史,歷朝實錄也比較完備。但由于安史之亂和藩鎮戰爭,歷朝實錄多有亡佚,特別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實錄未能流傳下來。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難。五代時,首先重視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詔征集唐代的家傳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并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就為《舊唐書》的編撰做了重要而及時的準備。后晉天福六年(941)至開運二年(945),劉昫、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二百二十卷(今本均為二百卷),后世稱為《舊唐書》。盡管歷來認為《舊唐書》有不少缺點,主要是對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憲宗以前多照抄國史、實錄,而唐穆宗以后系編纂雜說、傳記,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資料,受到后世史學家的重視。此外,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詳述唐代貢舉制度,尉遲偓撰《中朝故事》記載唐末四朝的舊聞,劉崇遠撰《金華子》記敘唐末朝野故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記載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價值。[1]
詩詞
詩詞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后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晚唐五代的詞大都是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花間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國亡被俘以后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繪畫
繪畫五代十國的著名畫家有后梁的荊浩、關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黃筌等人。荊浩擅長畫崇山峻嶺,關仝師承荊浩而有發展,擅長畫關河之勢,兩人并稱為“荊、關”,是五代時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并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并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形容兩人作品的不同風格。此外,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 [1]
編輯本段政治制度樞密使
唐中葉以后,宦官專權,神策軍兩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往往侵奪相權,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后梁初,曾改為崇政院使,后唐恢復舊名。以后,除后晉曾短期廢置外,歷朝相沿設置。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又大多為武將,皇帝經常與其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鎮。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勢凌駕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時也兼任樞密使)。由于戰事頻繁,因此,軍事機要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司。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當時,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于樞密使的官職。[1]
三司使
唐初,財務主要由戶部下轄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戶部、度支、鹽鐵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鹽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常由非戶部的官員分別以判、知或使的名義分管。
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才開始出現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設置租庸使,管轄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設置三司使和副使的專職,掌管中央財務。地方財政也聽從三司指揮。以后歷朝相承不廢,北宋前期三司理財的體制也是沿襲五代的。
削弱節度使權力
五代十國的建國者多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能建立政權是因為手中擁有強大兵力。因此在建國以后,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都設法削弱地方實力。長期稱雄的河北諸鎮在后梁、后唐之際被制服以至被消滅,就是因為自后梁始,禁軍開始強化。
禁軍除了用以捍衛京師和皇宮外,還被派駐各地,藉以牽制和削弱藩鎮的實力。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占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
法律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匯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復矛盾。顯德四年(957),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代律令條文難解的,加上注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匯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軍事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以后,朱溫以宣武軍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置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后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唐朝滅亡:
一、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亂。
二、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權的虛弱,這點主要體現在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960年,后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宋朝建立:
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擴展資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于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后,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
參考資料:唐朝歷史簡介 趣歷史
五代十國 潘氏宗親網
宋太祖 中華英烈祠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