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被玄宗召入長安的李白,同友人到紫極宮參拜,迎面便是一群文人墨客,他們正擁捧著一位白發老人,似在討教。
友人看清老人后,驚喜道:“那不是賀監嗎?竟有幸在此遇見,你同我一起去拜見,我聽人說,圣人召你入宮時,賀監還贊美過你幾句。你們脾性相似,他一定很欣賞你。”
李白上前,雙手作揖,恭敬道:“拜見賀監。”
在所有文學之士眼中,賀知章的地位極高,因為他不僅擔任過太子的師傅,還是現任的禮部尚書、秘書監,統領長安文壇幾十年,能得到他的一句贊美,是極高的榮譽。
賀知章見了李白,連連贊賞:“太白的詩,常有神仙語,意境飄飖,真像是下凡的仙人啊。圣人重道,最愛神仙,此次召請吳真人入宮,便是詢問修煉之事。吳真人聽說圣人要找人填詞,特意舉薦了你。”
李白答道:“我年少時,跟隨吳真人修過道,幸得他的舉薦,才受圣人的青睞。”
賀知章苦笑一聲,道:“若是能退隱,我也想歸道啊,我這已過八十歲高齡的老人,自知無用,幾次向圣人請辭,無奈圣人不肯。聽說你愛喝酒,下次我們到長樂坊,狂飲三百杯,聽聽你修道的趣事。”
聽到這里,一干學子都對李白投以羨慕的目光,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布衣,只一道圣旨,便進入翰林院當供奉,連文壇大佬都對他青睞有加。
但他們不知道,這也是李白一生中僅有的巔峰。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玄奘取經的事跡流傳千年,讓很多人都以為,佛教是唐朝的國教,但其實道教才是國教。
李唐皇室推行道教,是出于統治考慮。李氏出身關隴,有鮮卑血統,統治中原,受到中原門閥士族的遏制,李淵為了穩定政權,就尊奉老子為祖先。之后的皇帝,也在大力推行道教,道教地位在唐被一步步抬高。
他們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強制要求百官讀《老子》。還下了明令,道教在所有的宗教里排第一。在重要的公開場合,道士的座位僅次于諸王,地位非常崇高。
在唐朝的官場,入道也是進入仕途的一種方式,李白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
圖:李白畫像
李白身上的仙氣,既是時代賦予的,也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李白雖出生西域,但從小在蜀川長大。蜀川是一個仙氣飄飄的地方,這里的峨眉山、青城山和鶴鳴山,是李耳、張道陵等人的修煉成仙地。
李白常聽神仙故事,十五六歲就開始尋仙訪道。他十八歲在戴天山讀書,聽說山里有道士蹤跡,下課后連忙去尋,卻沒有尋到,還問了上山的路人,但路人也不知道,只好倚靠在松樹上發愁。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尋道,是想得到修道成仙的秘術。當他登上峨眉山時,顧不上欣賞美景,就開始幻想得到修仙的錦囊術,斷絕塵念,辭別人間,過著宛如仙人的生活。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息。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儻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李白《登峨眉山》
李白年少時,大多時間都隱居在深山里,拜師學藝。他曾師從趙蕤,飽讀諸子百家,學習縱橫術和劍術。
趙蕤是一位世外高人,也是著名的縱橫家,玄宗曾經召他入朝,但他沒有應詔,反而隱居深山,潛心完成著作《長短經》,這本書主講謀略的技巧,核心是談權謀和用人,常被后人拿來跟《資治通鑒》比較。
李白學藝一年有余,精讀了《長短經》,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常借用書中提及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寫詩,也讓他立下抱負,日后要成為像姜子牙、諸葛亮等有雄才大略的帝才。可以說,趙蕤是影響李白一生的重要人物。
李白除了讀書練劍,還很擅長馴鳥。他在山里養了數千奇禽,一呼號令,群鳥便紛紛飛到手中取食,馴鳥技巧很高超,甚至驚動了當地的官吏,特意上門拜訪李白,想以“身懷道術”的名義,向玄宗舉薦他。
但李白不想以“道士”的身份入朝,做一個給皇帝表演節目的人,拒絕了。
公元720年,二十歲的李白下山,開始頻繁拜訪權貴,投詩干謁,以期獲得一些名聲和提攜。
李白拜訪的第一位人物是蘇颋,一個剛被貶到蜀地的前宰相,也是唐朝的大文學家,頗有才干,深得玄宗的喜歡。李白仰慕他的才學已久,聽說他到益州任長史,便帶著引以為豪的《大鵬賦》,上門拜訪。
在這篇賦里,李白引用老莊典故,自比大鵬,稱大鵬背脊似山,翅膀如云,騰空而起就蕩起波濤三千里,沖天疾飛就達九萬里。一展翅便令天色晦暗,五岳崩塌,百川破堤,氣勢非凡,大鵬的雄偉之姿,遮蔽了天日的光輝,竟連盤古、后裔、海神等人看了,都要躲避它的光芒。
全篇千字,讀起來卻變化萬千、酣暢淋漓,李白壯志凌云的形象躍然于紙上。
圖:《大鵬賦》并序局部
蘇颋讀后,感嘆他的才華,連連驚呼:“這位書生,才華驚人,縱筆揮灑。雖然風骨還未成型,但文章氣象宏大,若是再深造,可跟司馬相如一比。”說完,便立刻設宴,熱情地招待了籍籍無名的李白。
在宴席上,蘇颋像一個敦敦教誨的老師,叮囑李白一定要走出蜀地,到各地去游歷學習,還聊起了自己的好友李邕,說他正在渝州當刺史,也就是在重慶當長官,頗能賞識后生,讓李白上門去拜訪他,或許有機會得到舉薦。
李邕的大名,李白是聽說過的。傳聞李邕在武皇面前,直言怒懟過面首張昌宗,也曾為手刃仇人的婦人仗義執言,奏請免去婦人的死罪,種種行為,都讓李白敬佩。
李白到渝州拜訪李邕后,很快就得到李邕的賞識。他們一起談詩論道,但李白性情桀驁,無拘束,喜歡放言高論,不久就惹得李邕不悅,擺了些臉色,兩人不歡而散。
李白感受到了輕視,離開渝州前,仍忿忿不平,洋洋灑灑寫了一首《上李邕》,交給府衙,讓小吏上呈后,便轉身離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上李邕》
李白略帶失望地譴責李邕:“世人都笑話我的奇談怪論,對我的豪言壯語示以冷笑,孔夫子還說后生可畏,您這樣的大丈夫怎能輕視少年人?”
李白提孔夫子,是故意點李邕,因為李邕曾被請去為曲阜的孔廟寫碑文,李白這是在反問李邕。
李邕看了詩后,有些悔意,便派了下屬給李白踐行。
之后,李白聽從蘇颋的意見,買舟東下,沿著長江,往湖北、湖南、南京、江浙一帶游覽,采集當地民歌,作了很多樂府詩。在游歷的途中,李白還拜訪了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的賞識。
司馬承禎的身份地位很崇高,是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曾經為玄宗主持過入道儀式,可以說是帝師。玄宗為了挽留司馬承禎在宮中,曾讓他自選地盤,建筑道觀,還讓親妹妹玉真公主跟著他學道。
李白一直很信奉道教,路過江陵時,聽說帝師在江陵,便立刻上門拜訪,談仙論道,之后對司馬承禎的敬仰更添一層,又拿出自己的詩作獻上。
司馬承禎讀完,連連點頭,夸贊道:“你的詩,有仙風道骨,以你的資質,可以跟我神游八方啊。”
“有仙質”是李白最想聽到的夸獎,他頓時感覺遇到了知己,回想幾年前的《大鵬賦》,忽然覺得幼稚,只是炫技之作,沒有寫出自己宏偉的志向,而跟司馬承禎交談之后,他有了新的靈感,于是修改了一番,作了《大鵬遇希有鳥賦》。
在賦中,李白依然自比大鵬,而把司馬承禎比作希有鳥。希有鳥賞識大鵬,對它發出共同遨游的邀約,大鵬欣然答應,兩人同游太空。李白用此賦,表示愿意跟司馬承禎一起云游學道的志向。
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于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辭曰: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游,爾同我翔。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于藩籬。
——《大鵬遇希有鳥賦》
圖:司馬承禎(639-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云子,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唐朝道士,曹魏太常司馬馗后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開元二十三年,羽化于濟源王屋山陽臺宮,時年九十六歲,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追贈正一先生。
這次相交后,李白和司馬承禎就成了忘年交,兩人時常書信往來。后來,司馬承禎還向玉真公主舉薦過李白。
李白初露鋒芒,便獲得了很多權貴的欣賞,每一位貴人都在用態度和行動,告訴李白,“你是有才能的人,日后必成大器。”他們也竭盡所能,給這位年輕的才子提點和機會。
公元726年,二十六歲的李白,憑著才學,得到前宰相許圉師的賞識,在道士胡紫陽的說媒下,娶了許圉師的孫女許氏,入贅前宰相家,就此在湖北安陸定居。
許氏是官三代,雖然家世不再煊赫,但在當地還有一些威望,李白因此常有機會參與當地權勢家族的宴會,也常上書自薦。
不過,此時的李白還年輕,也覺得飛黃騰達對自己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對進入仕途,還并不是很著急。很多時候,他都隱居在山中,呼朋喚友,相醉于山林,跟相互傾心的妻子,過著舉案齊眉的日子。他頗享受在安陸的生活,這大概也是他人生中,最快樂安逸的時光了。
一日,朋友孟少府寫了一封信給李白,批評他自傲,耽于享樂,不思進取,浪費了自己的才能。李白讀了信后,有些愧疚,回了孟少府一封《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訴說了自己的志向。
他想做諸葛亮、姜子牙般的政治家,輔佐帝王,成就霸業。現在隱居山林,只是在等達官顯貴的舉薦,和玄宗的召見。等到功成之后,便歸隱山林,不留戀權力。
被舉薦和被召見,才是李白最想走的入仕途徑。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公元730年,李白第一次來到長安求官。
此時,李白三十歲,是唐朝人認為的,入仕最好的年紀。在許家的推薦下,李白拜訪的第一位人物是當朝宰相張說。
張說擅長文學,與蘇颋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頗受玄宗重視,還把女兒寧親公主下嫁給了他的兒子張垍。而這個駙馬也很聰明機靈,懂得討好玄宗。玄宗因此很喜歡張垍,還特例他在宮中設宅邸,就是想常常看到他。
這兩人都是玄宗身邊的紅人,李白初次到長安拜訪,是滿懷期待的,他以為可以通過張說,接觸到玄宗,進而被玄宗賞識。
然而,第一次拜訪,李白就吃了無聲的閉門羹。許家雖然出過宰相,但只是武皇時期的故宰相,而且舉家退居湖北,在政治局勢變幻莫測的長安,早已沒有了地位。
作為長安最有權勢的人物,張說根本不會見布衣李白,但又不好做得太難看,就打發了張垍去招待,而張垍把李白安置在了玉真公主別館后,就不再管了。
玉真公主別館建造在終南山上,終南山是長安最有名的道教圣地,玉真公主常年在此修煉,但李白住在這里的那段時間,玉真公主外出云游了。
李白在別館里待了幾天,見沒人來拜訪,也沒有邀請他去參宴,便知道自己受到了冷遇。
那時,正逢下雨,他心里很苦悶,就寫了兩首抒憤詩《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送給朋友張卿,訴說自己的冷遇。
李白說:“我整天獨坐在玉真公主的別墅里,這場雨不知要下到什么時候,看著眼前蕭瑟的景象,我心里憂恨,只能喝酒消愁,我也想勉勵自己,但有誰珍惜治國的人才呢?”
張說閉門不見,李白就想走玉真公主的路子,寫了一首詩恭維玉真公主,夸她是仙人,往來于山間,勤于修煉,必可以早日成仙,與王母相會。
然而,公主并不在長安,而且想討好公主的人又太多了,李白的詩并沒有得到重視。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玉真仙人詞》
初到長安,雖然受到兩次冷遇,但李白對自己的才能很自信,他懷著熱情,繼續四處干謁長安的其他權貴,想得到舉薦。
一天,李白讀了諸葛亮的傳記,想到諸葛亮一介布衣,因為有劉備的賞識,得以建功立業,深有感觸,于是寫了一首五言古詩,投贈崔叔封兄弟。
在詩中,李白先夸贊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自比諸葛亮,胸懷天才,想做一番事業,而將崔叔封比做善于識人的崔州平,尋求舉薦。
漢道昔云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當時,崔叔封任長安的縣尉,縣尉是武職,相當于市警察局局長。官銜不高,但他出身于清河崔氏的大房,是五大家族之一,跟皇家李氏并列,出過十二個宰相。
就連高宗都很忌憚這支家族的勢力,甚至下了禁婚詔,禁止清河崔氏跟其他大家族通婚,權勢之高,可想而知。
李白跟崔叔封拉近關系,是想得到清河崔氏的青睞,但這次自薦還是失敗了。
一次兩次不遇,李白還能樂觀,但多次投報無門。李白也不得不認清事實,在長安,僅憑才學,而無家族勢力,就想被舉薦做官實在太難。
被現實重擊,意志逐漸消沉,轉而開始浪游于長安各個角落,終日在酒家買醉,與市井之徒打成一片。
李白最常去長安的五陵,那里是長安豪俠巨富的聚集地,斗雞走狗的樂園。玄宗也酷愛斗雞,不僅在宮中設置了斗雞場,還親自養雞,甚至召民間善養斗雞者進宮,賜予官位。斗雞因此在唐朝非常流行,每逢重要節日,斗雞是必有的活動,而且王公貴族都會參加。
上有所好,下面就群起效仿,斗雞被捧成貴族活動。一些紈绔子弟,沉迷于斗雞,每次出行,陣仗都很大,氣焰也很囂張,路過的行人都很害怕。李白很厭惡這種風氣。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古風·其二十四》
有一次,李白直接跟這些斗雞走馬的子弟打了起來。對方人多勢眾,李白被團團圍住毆打,同行的陸調趕忙跑出去,到清憲臺告狀,帶了官兵到場,才總算把李白解救出來。
在大街上打架斗毆,是李白常干的事,他也因此結識了很多俠客。李白跟他們飲酒作樂,彈歌相慶,當然,還有行俠仗義。
在《白馬篇》里,李白也寫下了這些俠客的形象,他們武藝高強,出門騎白馬,馬戴金鞍,身佩切玉如泥的長劍,殺人如剪草。豪氣,快意,肆意江湖。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
斗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競風采,三杯弄寶刀。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
——《白馬篇》
李白有一個俠客夢。他寫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只兩三句話,俠客的英姿便躍然紙上,形神兼具。既有俠的豪氣,也有仙的飄逸。
李白心中的對自己的期許,有一半就是馳騁江湖的豪俠。另一半是高居廟堂的治國棟梁。
市井生活,快意恩仇,相比于權貴場,李白在市井生活得更自由,過得也更暢快。在長安兩年,他輾轉于權貴和市井之間,內心也時常在搖擺,他想入朝當官,但又忍受不了官場的曲意逢迎,也不懂得左右衡量,細細謀算。
長安城是一座光明之城,是所有求仕之子,最想踏入的城池。這座小小的城,聚集了最有權勢的達官貴人,每一個進入長安的人,都在拼盡全力,爭取獲得至高權勢的機會。
而站在權力頂端的權貴,也忙著爭權奪利,站穩腳跟,根本無暇顧及一位懷揣理想的年輕人。在他們眼中,這個出言便自比諸葛亮、姜子牙、謝安的年輕人,在政治上是幼稚而可笑的,眼下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不需要什么開國功臣,需要的是逗皇帝開心的臣子。
兩年的冷遇,消磨了李白的傲氣,他再也寫不出“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他認清了現實,知道了現實的難處,相繼寫出了《蜀道難》《行路難》等抒憤的詩篇。
在長安街頭,當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想起家鄉那些高聳入云的山,舉步艱難,阻礙重重,又聯想到兩年來,求仕之路崎嶇,堪比登蜀山,滿腔的憂憤,順時噴涌而出,一開口,便是一聲長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長安的權斗是激烈而黑暗的,李白身處其間兩年,結交權貴,出入高官宴席,常常可以聽到那些隱晦的秘密。明面上看,或許只是一個人被升官,一個人被貶謫,但底下是真實的殺戮,至親的背叛、朋友的暗算,還有敵人的戕害。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難》
路途雖然艱難,但更讓李白感到害怕的,是長安城中貪婪的人心,這個殺人如麻的斗獸場,讓李白心生倦意,他產生了歸家的念頭,他想回安陸跟妻子許氏團聚。
公元732年,在長安待了兩年的李白,帶著失意,離開了長安。
李白安居在湖北安陸白兆山,建筑石室,開山田,終日以讀書、賦詩、彈琴、飲酒為樂,做了一個隱士,但也只能做到半隱。
因為去長安花了不少錢,卻沒有謀得官職,囊中已經羞澀,他不得不去籌錢。他嘗試去襄陽干謁刺史韓朝宗,本想討個職位,賺些俸祿,但沒有結果,只得去找縣尉李皓借錢。
在半隱期間,李白還經常去周邊游玩,拜訪朋友,他最喜歡去嵩山,找元丹丘喝酒。如果要說哪一位是李白的至交,那就只有元丹丘了,李白單獨為他寫的詩就有十余首之多。
元丹丘常年隱居嵩山學道,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他的師傅是胡紫陽,唐朝最著名的道士,弟子多達三千余人,曾被玄宗召入宮中侍奉。見李白有心學道,便帶他去拜訪胡紫陽。
公元740年,妻子許氏去世,李白悲痛不已,帶著兒女離開安陸,投奔在山東當官的親戚,從此搬遷到山東,就像他離家后,再也沒有回過蜀川一樣,他再也沒有回過安陸。
李白到山東后,與韓準、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沔,隱于泰山中,酣歌縱酒,潛心學道,時號“竹溪六逸”。
圖:竹溪六逸圖
晚年的玄宗為了求長生不老藥,對道教非常癡迷,每逢聽說有民間有高道,便召入宮中。公元741年,玄宗詔道士吳筠入長安,封他做待詔翰林,方便他隨時請教道法,和神仙修煉之術。
吳筠入宮后,聽說玄宗想找人填樂府詩詞,想到了年少一起隱居的李白,便向玄宗舉薦,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因為司馬承禎的關系,也在旁邊說李白的好話,玄宗立刻下詔,召李白入宮,命為供奉翰林。
李白聽見召令后,立刻從山東回到安徽南陵,去見托付在朋友家中的一對兒女,告訴他們,他受到皇帝的召見,要進京當官了,還用一首《南陵別兒童入京》記錄下他當時的心情。
那時候,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和一位婦人搭伴過日子,李白久無功名,常受她輕視。這次回家,李白頓感痛快,痛斥愚婦的輕視,說他就要入京當官了,說完仰天大笑,得意道:“我怎么可能只是鄉野之輩呢?”說完便出門,快馬加鞭,直往長安。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時隔十年,李白第二次進入長安,皇帝的親召,讓他感到無比榮耀,他興奮期待,想向帝王展示他的才能和抱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痛快確實痛快,瀟灑也確實瀟灑。但中國的官場,從來不是一個痛快和瀟灑的場所。瀟灑的李白,自然也缺乏混跡官場的特有智慧。
讀史看天下,贊16
歸來入咸陽,談笑皆王公。公元742年,李白快馬加鞭進入長安。人還沒到,就先獻上了《大獵賦》,贊頌玄宗的開邊功績。玄宗讀后,非常高興,在金鑾殿面見時,當面授予李白翰林供奉的官職。
唐朝官制,皇帝走到哪里,身邊都會帶著一批人,安置在別院,隨時召見,這些人各有技能,上到通曉天文、地理、文學,下到占卜、醫術、方伎、歌舞,而李白作為文學翰林,其實就是玄宗的私人文字秘書。
初入宮廷,李白便頻頻被召,隨侍玄宗左右。
玄宗很欣賞李白的才學,游驪山溫泉宮,除了楊貴妃,還特命李白隨侍。李白為此寫下了《侍從游宿溫泉宮作》,獻給玄宗,開頭便寫宮庭禁衛軍,層層布置,森嚴肅穆,宮樂直達九天之上,祥瑞的氣息圍繞圣君。既記錄了當時的場景,也恭維了玄宗。
玄宗晚年喜歡談仙論道,李白帶有“仙氣”的詩,是得到玄宗欣賞的最大原因。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
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云。
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
日出瞻佳氣,蔥蔥繞圣君。
——《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玄宗狩獵,依然讓李白隨侍。在唐朝,狩獵是正式而盛大的場合,調動精銳騎兵千萬,同時,還會邀請各藩邦君主和外國使臣,觀看兵演,宣揚國威,從駕者只有高官,李白能入選,可以看出玄宗對他的特別厚待。
狩獵時,李白當場獻上修改后的《大獵賦》,洋洋灑灑兩千字,贊頌玄宗的威武和騎兵的英姿。玄宗讀完,非常高興,特賞賜李白一襲宮袍。
李白得寵后,王公貴族紛紛上門拜訪,想要巴結討好,連當初給李白冷遇的駙馬張垍,也親自上門,有意結交。
但李白性格狂傲,并沒有示以好顏色,甚至還不忘冷嘲了幾句,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張垍,從此暗恨在心,一直想尋機報復。
一次,玄宗坐在沉香亭聽宮人奏樂,忽然有了作曲的靈感,對高力士說:“這樣的良辰美景,如果只是自娛,太過可惜,要留下些詩詞,贊頌眼下盛世的一面才好。”說完,立刻召見李白為他填詞。
當時,李白在酒肆喝了一夜的酒,被叫到宮里時,整個人酒氣熏天,走路歪歪斜斜。張垍也隨侍在左右,眼看得了機會,怒聲道:“李太白太過放肆,怎能以醉顏面君,冒犯圣顏?”
張垍還想再說時,卻被玄宗阻止了,只讓左右給李白洗臉,催促李白醒酒作詞。
李白在半醉半醒間,提筆成文,作成《宮中行樂詞八首》,全篇以宮人為主角,寫這些美麗的女子,舞姿如何曼妙,如何受寵,寫她們的容姿笑貌,也從側面提寫,這一切都歸于玄宗治理下的盛世。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
——《宮中行樂詞·其一》
玄宗讀后,連連夸贊,深感李白的詞宛麗精切,正切合他的曲,一點都不怪罪李白喝醉見他,甚至還覺得李白醉了之后,寫出來的詞,更有意境。
幾次獻詩詞,李白都獻到玄宗的心坎上了,玄宗對李白的喜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連賞賜李白吃的,都親自持羹。這也讓李白更加狂傲,行為更無拘束,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埋下了禍根。
暮春,牡丹花開遍長安,玄宗攜楊貴妃在興慶池賞花,看著滿池春色,貴妃獻舞,而李龜年唱歌,玄宗總覺得不太得意,皺眉道:“賞名花,對楊妃,怎么能用舊辭呢?快叫太白來,給朕寫新詞。”于是眾侍從喚來了李白。
李白又在醉酒,甚至對來相招的使者自稱是“酒中仙”。
李白的醉態,玄宗已然見怪不怪,只是讓人擺好筆墨,甚至開玩笑道:“請仙人獻詞。”
李白半醉半醒,走到桌前,一坐下便喚來高力士,指著靴子,讓其脫靴。高力士暗壓心中不悅,看向玄宗,見玄宗點頭,示意脫靴,無奈之下,只能照做。
脫靴后,李白仍不甚滿意,高聲道:“再來一杯,再來一杯,酒意愈濃,方能出好詩。”還讓楊貴妃給他斟酒。
玄宗便讓楊貴妃斟上西域進貢來的葡萄酒,李白一飲而盡后,方下筆作詩,三首詞一氣呵成。
在這篇組詩里,第一首以牡丹的花色,襯楊妃的國色,似仙女下凡。
第二首將楊貴妃和漢朝獨得圣寵的趙飛燕相比,盛贊楊貴妃更勝一籌。
第三首寫牡丹花色、楊妃的國色,雙雙討得君王展笑顏。
將賞花情景描繪得如臨仙境,玄宗非常滿意,高興得親自吹笛伴奏,貴妃也頗喜歡李白的詞,還特意為此獻舞。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清平調·其一》
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其二》
圖:詩意圖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清平調·其三》
然而,此事卻讓高力士引以為辱,記恨心中。
高力士不是一般的宮人太監,他從小就跟著玄宗,幾次宮變,他都出謀劃策,參與其中,是玄宗非常親近的人。
此后,在玄宗面前,高力士有意無意間,都會提及李白的失儀。
而在楊貴妃面前,高力士也刻意說道:“趙飛燕雖受寵,下場卻不好,她跟人私通,以‘淫妃’之名留史,李翰林難道不是有意譏諷,說您宮闈不檢?”
楊貴妃聽后,對李白也生了不滿之心。玄宗曾讓李白起草詔書,而起草詔書一向是中書省的工作,見玄宗有意給李白官做,楊貴妃開始從中阻擾,玄宗只得做罷。
不管是去賞花、泛舟、打獵,還是泡溫泉,玄宗都讓李白隨侍,這在旁人看來,是無上的恩寵,但是李白卻很不快樂,他進宮來,是想做將帥之才,而不是當玄宗的私人秘書,負責逗皇帝開心。
即便他在詩詞中竭力奉承玄宗,讓玄宗開心。他最終的目標還是能夠獲得要職,成為真正的治世之臣。可事實上,無論玄宗多喜歡他,他也只是和一個得寵的伶人差不多。
這也是他時常喝得酩酊大醉的原因,他寫給皇帝之外的詩,透露了他真實的心境。在《秋夜獨坐懷故山》中,他寫下了不被賞識的孤獨。
玄宗出入宮,都會讓他陪侍左右,然而皇帝只會夸他的新賦做得好,卻看不到他文韜武略的才華,這讓他有了歸隱山田的念頭。
入侍瑤池宴,出陪玉輦行。
夸胡新賦作,諫獵短書成。
但奉紫霄顧,非邀青史名。
莊周空說劍,墨翟恥論兵。
拙薄遂疏絕,歸閑事耦耕。
——《秋夜獨坐懷故山》
《月下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四句,更是將自己的孤獨寫到極致,在深宮中,他可以喝酒聊心事的對象,竟然只有天上的明月,還有地上的花影。
李白還寫了不少表意歸鄉的詩作,也正是這些詩作,讓李白開始失去玄宗的恩寵。
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中,他寫自己“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他從早到晚都在等待玄宗的召見,言語中透露出對這種生活的厭煩,甚至有退隱的意向。
這是李白呈現給翰林院同事的閑詩,卻被張垍呈現給玄宗。張垍也在翰林院任職,還是李白的上級,他很清楚李白寫過什么,也知道玄宗討厭什么,于是加油添醋,跟玄宗匯報一通。
玄宗很反感有人說他不識才,孟浩然就曾因為一句“不才明主棄”,被玄宗聽到,永遠失去了做官的機會。
再加上高力士、楊貴妃的煽風點火,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不再那么頻繁召見他。以至于宮中有開始有人刻意散布謠言,詆毀李白。
李白等不來召見,也聽見關于自己的謠言,在焦慮之下,寫了《懼讒》,前面借用四則“讒言殺人”的典故,寫自己被讒害的處境。在詩的最后,還將自己比作被棄長信宮,失寵于漢成帝的班婕妤。
此時,孤身一人入長安的李白,內心不僅有被讒言所害憂懼,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不甘。
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
眾女妒蛾眉,雙花競春芳。
魏姝信鄭袖,掩袂對懷王。
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
行將泣團扇,戚戚愁人腸。
——《懼讒》
詩中不僅隱晦地說明楊貴妃就如魅惑君王的鄭袖、趙飛燕姐妹,也指明唐玄宗是被女人所惑的君王。
此后,李白還用后宮女子的口吻,寫了很多埋怨君王的詩。在《長信宮》中,依然自比班婕妤,埋怨玄宗,“別有歡娛處,承恩樂未窮。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而《怨情》里,“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更是因愛,生了些哀怨。
李白在宮中隨侍兩年,起初榮寵無比,后來遭讒受冷遇,巨大的落差,讓他心生幽怨,自知不為玄宗親近所容,索性上書還山。而玄宗讀過李白寫的怨婦詩,也以他“非廊廟器”之名,賜金遣還。
雖然是自辭,但李白還是哀怨,出了宮門后,望著高大而威嚴的朱門,看著墻壁上栩栩如生,似要飛出的鸚鵡,自嘲道:“落羽的鳥離開金鑾殿,只能孤寂哀鳴,誰讓你那么能說,遭人妒忌,只能回故家隴西了。”
落羽辭金殿,孤鳴咤繡衣。
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
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落寞地離開了長安。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離開長安的那一刻,李白便決定去山東,接受道箓,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潛心修煉,忘卻朝堂俗事。
李白取道洛陽的時候,遇到了杜甫。杜甫小李白十一歲,正打算到長安謀官,很喜歡李白的才華,也想聽李白講長安的故事,于是天天找李白喝酒、唱歌、談詩。告別時,李白說起要到山東拜師入道的事,依依不舍的杜甫,又約李白游歷山東。
在山東時,兩人又一起拜訪了李邕,還跟高適結伴相游。李白在杜甫的陪伴下,在紫極宮接受道箓。山東一別后,杜甫到長安謀職,而李白則隱入山林終日采藥、煉丹、學符咒之術,閑暇時,外出游歷。
在這個時期,李白過了一段頗為悠閑的日子,娶了第二任妻子宗氏。宗氏是武則天時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跟李白一樣,也一心向道,因此她也很懂李白。
李白為她寫了很多首詩,他希望宗氏也回饋一首,但宗氏不會作詩,他就以宗氏的口吻,寫了一首向自己表達愛意的《自代內贈》,開頭兩句便是濃濃的情意,“寶刀截流水,無有斷絕時。妾意逐君行,纏綿亦如之。”在愛情面前,李白也可以很有情趣。
李白也是一個牽掛兒女的父親,他常年游歷在外,想到三年未見的女兒平陽,以及兒子伯禽,想到兒女想他想到流淚的樣子,內心就如煎如熬。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寄東魯二稚子》
有情投意合的妻子,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如果李白離開長安后,真正退隱山林,不再牽掛朝堂之事,或許會是另一番結局。
然而,不論去哪里游歷,他都會站在高處,望向長安的方向,長嘆一聲“長安不見使人愁”。
他雖入道,但還是忘不了朝廷,更忘不了自己未競的功業,尤其是在國家危急的時刻。
晚年的玄宗好大喜功,為了給后世留下英武的形象,放棄了以往和平外交的政策,執意開拓邊疆,深入中亞腹地,一直打到阿拉伯的邊境。
玄宗打了許多勝仗,邊疆也越擴越大,西域數十個番邦小國,皆臣服于唐朝。
而李白憐惜的是無辜犧牲的生命,他一路走來,官吏強行征兵,鄉間田野,已不見男丁,荒蕪一片。他想到國家連年征戰,一批又一批的戰士,在沙場搏戰,鮮血灑滿了草原,含淚寫下了《戰城南》,勸君莫用兵。
然而,最后一句“圣人不得已”,還是不忍苛責玄宗,為他的開邊找借口。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
李白在山東、河南、河北,以及江浙一帶游歷時,常聽朝中人談論楊國忠,說玄宗大事小事,都交給了楊國忠辦理,所有傳遞給皇帝的消息,必先交到楊國忠面前。
公元751年,楊國忠為了獻功,讓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攻打南詔。這場戰役,唐兵大敗,流星一般的緊急戰報,不斷被送入宮中,傳遞到楊國忠手上。鮮于仲通曾在微時幫助過楊國忠,楊國忠為了保住他,也保住自己,欺騙玄宗,說鮮于仲通打了勝仗,要乘勝追擊,需要更多兵力,讓玄宗下詔征兵。
李白用一首《羽檄如流星》諷刺了楊國忠的行為,他用敘事的手法,寫下了這段歷史。朝堂之上,收到兵書的王公大臣,深夜討論對策。第二天,官令就已下達,官吏強行征兵。百姓清楚實情,都知道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役,一別即永別,腸斷寸斷的哭號聲,在街上回蕩。
最終,這場戰爭戰死二十萬士兵。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還,投軀豈全身?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羽檄如流星》
除了一手遮天的楊國忠,更讓李白憂心的,是已有謀逆之心的藩將安祿山,安祿山是粟特人,因為立下了不少戰功,又很能討玄宗的喜歡,一步步加官晉爵,做到了范陽節度使和河東節度使的位置,掌握了河北、遼寧、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還被封為郡王。
安祿山倍受恩寵,卻暗中豢養八千異族精兵,遣派粟特商人經商斂財,畜養戰馬。朝堂上下,都看出安祿山要反,勸玄宗約束,然而玄宗卻已無心朝政,在楊國忠的刻意欺騙下,玄宗以為朝廷強大,不相信安祿山敢反,繼續縱容他壯大勢力。
李白游歷到安祿山的領地時,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的場面,感到無能為力,為此還寫下了《幽州胡馬客歌》,表達他的擔憂。
公元755年,蓄勢已久的安祿山,以清除楊國忠的名義,在河北起兵,起勢很猛,很快就殺入了長安。
玄宗見狀,拋棄百姓,攜著楊貴妃等近臣,匆忙出逃,逃到馬嵬坡,卻被眾眾將士攔住,要求處死楊家人,才肯繼續效命,玄宗無奈之下,只得照做。
也是在這里,玄宗調遣諸王鎮守各地,其中,太子李亨鎮西北,永王李璘守南方。沒想到,太子李亨到了靈武之后,擅自稱帝,改年號至德。玄宗在蜀川知道消息時,已無法改變,只能派人正式冊封,自己做太上皇。
這種稱帝方式,被派守南方的永王不服,他開始截留江淮的稅收,不經朝廷任命就隨意調遣地方官員,招攬死士,也招攬文人。
李白就在永王的招攬名單中。永王的幕僚韋子春,曾三次上門邀請李白,李白在猶豫之下,終究還是接受了邀請,進入永王幕府。
妻子宗氏極力反對,相比李白這個政治呆子,從小出生將相之家的她,更清楚目前的政治形勢,永王師出無名,此舉必敗。然而,她又很懂李白,知道他的抱負。臨送行時,幾次強牽李白的衣袖,含淚問他幾時歸來。
李白開玩笑說:“歸來時,如果我佩戴宰相的印章,你可別學蘇秦,嫌我庸俗,不來迎接我。”
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別內赴征三首·其二》
公元756年十二月,李白正式投入永王幕府,當時,永王正要帶領兵馬戰船東巡,這是對朝廷赤裸裸的軍事挑釁。李白在東巡的前夜,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鼓舞即將出發的將士。
56歲的李白,終于遇上一位能賞識他才能的明主,他內心是慷慨激昂的,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取得勝利,想著他們會一直殺入長安,拿下安祿山,奪回大唐的江山。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永王東巡歌·其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麾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然而,永王初出師,就被朝廷壓住,永王的幕僚逃散四方,永王最終也被俘獲。
這場叛亂,不過兩個多月,便草草收場,李白被捕入獄,很快便被定罪斬首。然而,在危急時刻,是郭子儀向肅宗求情,以戰功抵李白的死罪,李白才得以免死,只被判流放夜郎,也就是現在的貴州。
郭子儀救李白,是因為愛行俠仗義的李白,也曾這樣救過年少時的郭子儀。
李白入獄后,第一個想到的是妻子宗氏,因為擔心宗氏悲傷過度,他寫了一首詩寄給她,跟她說:“你知道我受難后,一定會痛哭不停,像蔡文姬救丈夫一樣,為我到官府里伸冤。你翻過險峻的高山,走過崎嶇的道路,那簡直和赴死沒有區別。如果我們還能相見,簡直不忍心聽你的哀嘆訴說!”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
知登吳章嶺,昔與死無分。
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見若悲嘆,哀聲那可聞。
——《在潯陽非所寄內》
李白出事后,宗氏果然四處奔走,找遍了李白的朝中舊友,也用盡了家中的關系網,想辦法讓朝廷赦免李白。
公元759年,被流放十五個月的李白,肅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名單中。
此時的李白,已經59歲,他回到家中,跟妻兒短暫團聚。一日,京城舊友到家中拜訪,李白讓伯禽灑掃迎客,李白和友人一坐下,就聊起往事,雙雙痛哭不止。
李白感嘆三十年飄搖,竟一事無成,晚年流離湘水,而今叛亂未定,運勢不濟,只能隨從天意。
門有車馬賓,金鞍曜朱輪。
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
呼兒掃中堂,坐客論悲辛。
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
嘆我萬里游,飄飄三十春。
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
雄劍藏玉匣,陰符生素塵。
廓落無所合,流離湘水濱。
借問宗黨間,多為泉下人。
生苦百戰役,死托萬鬼鄰。
北風揚胡沙,埋翳周與秦。
大運且如此,蒼穹寧匪仁。
惻愴竟何道,存亡任大鈞。
——《門有車馬客行》
公元761年,病弱的李白,仍想著為國而戰,當聽說太尉李光弼,將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他急忙北上,想投入李光弼的幕府,跟隨平定戰亂,然而走到中途,不幸病重,只能折返。貧困潦倒的他,只能投靠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在臨終時,他寫下了《臨終歌》,這是他數十年后,歷經世事,再次以大鵬自喻。大鵬振翅奮飛,卻半空摧折,本想做出功業,也到了明君身邊,卻被人阻擾,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還有誰能為我的死而哭泣?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寄居籬下,李白十分不甘,曾試圖離開,無奈病勢沉重,又窮困潦倒,無處可去。就在同一年,李白病死在當涂李陽冰的家中。
也許李白至死也無法相信,自己的結局會是客死他鄉。
世人也無法相信。所以關于李白的死,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李白喝醉以后乘船,看到水中明月的倒影,縱深跳下,要去撈月,被溺死水中。眾人以為,只有抱月而終這種浪漫的死法,才能匹配李白這種流落人間的仙人。別的死法,大家無法接受。
基于同樣的遠呀,即便李白曾參與過永王之亂,但后世都憐惜李白的才華,不忍苛責,依然繼續尊他為“詩仙”,流芳千年。如今的戴天山,仍有李白讀書的書院,書院中有李白塑像,尊他為太白仙人,香火不斷。
只不過,如果我們回過頭來,只把李白當一個肉身凡胎的人看待,同樣也是對他的尊重。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被玄宗召入長安的李白,為了做官,真給玉真公主當過情人嗎
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692年-762年),唐玄宗的同母妹妹, 金仙和玉真兩姐妹成長的時候,恰好是宮廷斗爭最錯綜最血腥的時候,最積極參政最飛揚跋扈的公主,恰好下場最慘。可以想見,這些她們都耳聞目睹。姐妹倆又沒了母親的庇護,在宮里更是處處留心,盡量遠離這些復雜的人事。她們姐妹倆,在年幼時——可能十一二歲,就開始慕仙學道,向往靜修的生活。玉真公主,很像《紅樓夢》里的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長”,她說:“請入數百家之產,延十年之命”,就是說寧肯放棄一部分公主的待遇,只求延命。浮華生活是短暫難保的,還不如多活幾年——甚至長生不死——那時很多學道的人,相信這一點。 金仙公主二十三歲左右,玉真公主二十歲左右,姐妹倆一起向父親唐睿宗提出要出宮做女道士。古代女子是很難挺到這個歲數還不出嫁的,所以有人推測,她們都曾嫁過人,但并不愿意過婚姻生活,等到父親唐睿宗一當政,她們就立刻提出離婚,過她們幼時就愿意過的生活。 皇帝當然不會輕易同意,主要是怕委屈了兩位公主。但公主很堅決,她們提出為“母親祈福”的理由。這大概使皇帝想起了她們橫遭不測的可憐的母親,的確是孤魂野鬼,需要超度。另外,他對兩位公主從小學道的習性,應該是很了解的。 李白三十歲以后的人生,跟玉真公主都有若隱若現的聯系。第一次“入住玉真公主小別墅”,李白遇到一位張駙馬,本指望這位駙馬到皇帝那里說好話,誰知,駙馬跑去皇宮,不知說了些什么,皇帝反而不理李白了。李白悻悻地回了老家。但他和玉真公主一直有交往。玉真公主喜歡往名山訪道求仙,煉丹磕藥。李白恰好在少年時也喜歡這個。玉真公主去過的名山,從李白詩里看出,他大都去過的。十二年后,李白終于通過玉真公主的力薦,被唐玄宗召進宮中。這位大詩人喜得“仰天大笑出門去”,自信“我輩豈是蓬蒿人。” 安樂公主,唐中宗李顯幼女。684年,生于李顯被武則天廢掉帝位貶謫房州途中。出生時,李顯脫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小嬰兒,故小名曰裹兒。安樂公主在房州一待就是14年,698年才隨父重返京城,李顯旋被重新立為皇太子,安樂公主也迎來了新生。705年,李顯即位,對安樂公主尤其疼愛,可謂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安樂公主做事毫無忌憚、胡作非為、窮極奢欲,絲毫不守婦道。又想仿效武則天當女皇,讓唐中宗立其為“皇太女”,未果,于是毒死了疼愛自己的父親唐中宗。后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安樂公主,追廢為“悖逆庶人”。
麻煩采納,謝謝!
李白有兩個人生追求,一個是“求仙”,一個是“求仕”。為此,他曾給兩位女道士獻詩,其目的,即是為了“求仙”和“求仕”。
三十歲那年,已結婚隱居安陸的李白初入長安,拜謁宰相張說被拒后,心情失落,經一個叫元丹丘的道友推薦,上終南山欲結交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胞妹,不到二十歲就自愿出家做了道士,與好修道的李白可算是同道中人。李白自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以來,拜謁了多少地方“諸侯”,自薦碰壁了多少次,恐怕連他自己都未必記得清。他想結交玉真公主,說明他經無數次碰壁之后終于開了竅,知道想當官就得拉關系,找門路,作為同道中人的玉真公主無疑是最佳選擇。
可惜他運氣不佳,上終南山后并未見到玉真公主,只好寄居玉真公主別館。其時正逢秋風苦雨,李白求仕無門,心情郁悶,整日借酒消遣。他在《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中說:“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可以看出,他那時心中充滿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哀。
李白在終南山苦候玉真公主無果,就寫了一首《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他在詩中將玉真公主比作“仙人”,多溢美之詞,頗有“拍馬屁”之嫌。看來他是想將這首詩留作日后的“敲門磚”了。也許連李白也沒想到,當玉真公主看到這塊“敲門磚”時,已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沒能結識玉真公主,李白下終南山時顯然有點怏怏不樂。他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寫道:“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求仕”之途不順,李白轉而熱衷于“求仙”。三十一歲那年秋天,他到嵩山想拜一位被稱為“神人”的女道士為師。據說這位女道士“游行若飛,倏忽萬里”,出生于南北朝齊梁時代,已有兩三百歲,但看起來只有五六十歲。李白為了尋訪她,“盡登三十六峰”,結果蹤跡全無,無奈只好寫了一首《贈嵩山焦煉師(并序)》,獻詩遙寄自己想拜師學道的誠意。他在詩中寫道:“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紫書倘可傳,銘骨誓相學。”
李白后來與“焦煉師”好像再無交集,但與玉真公主之間卻緣份未了。在他四十二歲那年,好友元丹丘作為道家流受召入朝,他將李白寓居終南山時撰寫的《玉真仙人詞》呈給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看后對李白的才華非常賞識,就極力向唐玄宗舉薦。已移居東魯的李白正是在那一年奉詔入京,被唐玄宗召見,成為“待詔翰林”。
可以推測,靠走玉真公主門路最終成功出仕的李白,與玉真公主之間應會一直保持著較深的交情。據說玉真公主去世后葬于敬亭山。李白晚年曾游覽敬亭山,并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有人據此說李白愛戀玉真公主,這首詩是他為懷念玉真公主而作。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因他經常游覽敬亭山,起碼在十余首詩中提到過敬亭山。他在《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一詩中說:“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聞此游盤。”原來敬亭山是修行圣地,連“仙者”都常到那里游玩。
在李白眼里,也許“敬亭山”只是“道”的一種意象。他在《獨坐敬亭山》中所要表達的,應也是一種道情:修道是孤獨的,但他甘之如飴,如戀人般“相看兩不厭”。
“詩仙”李太白在中國詩詞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李白當時不僅是作為一個詩人,他也想在仕途方面有所成就,終于在李白中年的時候,被唐玄宗宣入京城為官,可是好景不長,一年后就被放逐出京了。坊間傳聞,李白是因為得罪了楊貴妃才會放罷官的,那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李白真的和楊貴妃真的不合嗎?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八月,42歲的李白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引薦,被玄宗召進宮做了待詔翰林,主要任務就是陪侍皇帝參加宴會,出游,泡溫泉什么的,利用李白敏捷的詩才,給玄宗寫詩文娛樂,吟詩佐興。一年間,李白以御用文人的身份,先后創作了以《侍從游宿溫泉宮作》、《宮中行樂詞十首》、《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清平調詞三首》、《白蓮花開序》、《春日行》、《陽春歌》等詩,寫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名句,零距離目睹了李隆基和楊貴妃許多宮闈之事。“謫仙人”李白進宮,給奢侈而沉悶的宮廷生活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唐玄宗更是對李白的才華刮目相看,優禮異常,以至于史書上都有“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等記載。可是好景不長,在宮中呆了一年多,李白就被唐玄宗逐出了長安。
李白不是主動離開長安的,而是被放逐的,至于是因為什么原因,各說不一。有說是因為李白與楊貴妃有緋聞,給玄宗戴了頂綠帽子,掌心覺得這個說法有點扯,只是人們對才子與佳人的臆想。一是古代宮廷禮制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唐朝再怎么開放,在進出都有宮女太監前后伺候的宮內,這樣的事基本沒可能。二是楊貴妃正受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對李白詩歌才華非常欣賞,但沒那個必要冒險出軌,因為李白給不了什么。三是伴君如伴虎,面對擅長歌舞、精通音律的美人楊貴妃,李白不可能無動于衷,但即便有賊心料也無賊膽。
那么被放逐,到底是什么原來呢?掌心覺得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不受重用,心灰意冷。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經常自比大鵬、天馬、雄劍,渴望出將入相,建功立業,他期望的是“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這一點多他的許多詩歌中就可以讀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皇帝優待有加,但其實就是皇帝消遣娛樂的工具,時間長了,李白自然會流露日漸厭倦,沒有激情,時有應付,這種情緒表露出來,唐玄宗自然不待見了。
二是定位不準,觸犯龍顏。待詔翰林就是御用文,主要是好詩好詞為皇帝歌功頌德,逗皇帝開心,可偏偏李白有一顆“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心,因此詩歌了不免有這種情緒的反應,觸犯了龍顏。宋人洪邁根據《新唐書》記載,高力士認為李白《清平調詞·其二》詩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句,以趙飛燕影射楊貴妃有問題,從而得罪了楊貴妃,玄宗攆走李白以慰佳人。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掌心覺得更有可能是,李白放不下那顆雄心,定位不準,利用與玄宗親近的機會,不識時務地說一些自己的政治主張,弄是玄宗很不高興,而被逐之。
三是性格偏激,恃才自傲。李白在江湖游蕩已久,生性狂放不羈,自由散漫,又有知識分子桀傲不馴,恃才高傲的一面。面對官場的繁文縟節,人情事故,作為職場小白的李白不小心得罪人應該是肯定的,所以引得高力士等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另外,李白好酒是出名了的,喝酒誤事,他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且酒后就沒的把門的,經常喝醉酒的李白如果在外邊泄露了宮闈秘聞,那還得了。這是玄宗最忌諱的事情。所以玄宗打消了任命李白為中書舍人的念頭,賜以重金,放逐其回家。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