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發汗病不解,反(fan)惡寒者(zhe),虛故也,芍(shao)藥甘草附子(zi)湯(tang)主之。(68)
【組成】
白芍10g 炙(zhi)甘草10g 附子6g
【煎服】
水浸(jin)30分,煎30分,約600ml,分早、午、晚3次(ci)服。
【主治】
發汗后,表證已解(jie),汗出不(bu)止反惡寒者(zhe)。
【禁忌證】
1.發熱、脈浮者,忌之。
2.喜(xi)冷、思(si)飲者(zhe),忌之。
【類方】
桂枝(zhi)(zhi)加(jia)附(fu)子(zi)(zi)湯:同可治惡寒汗出(chu)。不(bu)同者(zhe),桂枝(zhi)(zhi)加(jia)附(fu)子(zi)(zi)湯證(zheng)為表(biao)證(zheng)未解(jie)陽(yang)氣已虛;芍藥甘草附(fu)子(zi)(zi)湯證(zheng)系(xi)表(biao)證(zheng)已解(jie)而陰(yin)陽(yang)兩虛。
【運用】
1.治(zhi)瘡家(jia)發汗而成痙者。(《張氏醫通》)
2.凡下(xia)部之冷(leng)(leng),專(zhuan)冷(leng)(leng)于腰以下(xia)者,宜(yi)苓(ling)姜術甘湯。專(zhuan)冷(leng)(leng)于腳者,宜(yi)此方。(《皇漢醫學.方函口(kou)訣》)
3.腰部神(shen)經(jing)痛,坐骨神(shen)經(jing)痛,關節強直癥(zheng)等。(《傷寒(han)論(lun)今釋(shi).湯(tang)本(ben)求真(zhen)》)
【淺議】
此溫陽(yang)斂陰之方(fang),臨床使用以汗(han)出(chu)惡寒(han),攣急(ji)疼(teng)痛(tong),脈(mo)象微數為目標。
汗由陽(yang)(yang)氣蒸化(hua)津液(ye)而(er)成,汗法不(bu)當,不(bu)僅陽(yang)(yang)氣受損,陰(yin)液(ye)亦必然耗(hao)傷。陽(yang)(yang)氣虛(xu)損不(bu)能溫(wen)煦(xu)肌膚、鼓動血脈,故(gu)而(er)惡(e)(e)寒(han)、脈微;陰(yin)液(ye)耗(hao)傷則難(nan)以濡養(yang)筋肉,充盈(ying)血脈,故(gu)見攣急、脈來細(xi)數;陰(yin)陽(yang)(yang)兩(liang)虛(xu)則惡(e)(e)寒(han)、攣急,脈象(xiang)微細(xi)數俱有之(zhi)。若汗后惡(e)(e)寒(han),后背(bei)嗇(se)嗇(se)而(er)冷(leng)(leng),喜厚衣重(zhong)被,短氣懶言,手(shou)足不(bu)溫(wen),口干思飲(yin),為芍藥甘草附子(zi)湯證也。若汗出(chu)淋漓或冷(leng)(leng)汗如珠,且惡(e)(e)寒(han)明顯,四肢厥(jue)冷(leng)(leng),脈微細(xi)遲者,此陽(yang)(yang)虛(xu)陰(yin)盛,急需回(hui)陽(yang)(yang)救逆,非本(ben)方之(zhi)所治也。
《陳遜齋醫學(xue)筆記》謂此(ci)方“對腰(yao)部神經痛(tong)(tong)、坐骨神經痛(tong)(tong)、關(guan)節強(qiang)直(zhi)等有(you)良效(xiao)”。誠如所述(shu),不(bu)論橫紋肌、平滑肌痙攣,引起腰(yao)腿痛(tong)(tong)、脘腹痛(tong)(tong),抑或頭(tou)痛(tong)(tong)、關(guan)節痛(tong)(tong)、足(zu)跟痛(tong)(tong),臨床只要見(jian)畏(wei)寒,手(shou)足(zu)不(bu)溫,脈微細,便(bian)可(ke)投本方以治。
進修醫師小徐曰:“依照條文原意,臨(lin)床運用(yong)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附(fu)(fu)子湯機會(hui)(hui)甚少,故從未用(yong)過此方(fang)。”余(yu)問會(hui)(hui)用(yong)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湯?“然(ran)。”余(yu)曰:以方(fang)測證(zheng),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湯證(zheng)加陽(yang)虛,或寒中(zhong),即為(wei)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附(fu)(fu)子湯證(zheng),豈有會(hui)(hui)用(yong)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湯而不會(hui)(hui)用(yong)芍(shao)(shao)藥甘草(cao)(cao)附(fu)(fu)子湯之(zhi)(zhi)(zhi)理?汗(han)之(zhi)(zhi)(zhi)與否,不必(bi)強之(zhi)(zhi)(zhi),凡(fan)畏(wei)寒者(zhe),舌(she)淡(dan)者(zhe),脈微細者(zhe),用(yong)之(zhi)(zhi)(zhi)無誤也(ye)。
許(xu)某,女,65歲,住(zhu)城內周家巷。暑天大熱,飲(yin)冷(leng)過(guo)多,病頭痛發熱(體溫39℃)。自服A.P.C4片,致大汗(han)淋漓,熱雖解,而汗(han)出(chu)不止,神疲(pi)乏(fa)力。因循20余(yu)日(ri)始予就診(zhen)。
患(huan)者面色萎黃,倦怠頭暈,汗出(chu)如泉(quan),拭(shi)之復涌。身不(bu)(bu)熱,體(ti)不(bu)(bu)痛,畏寒唇冷,手(shou)足不(bu)(bu)溫。胃(wei)納呆(dai)鈍,口渴欲飲,二便如常。舌淡(dan)紅潤,脈(mo)沉細略數。
綜觀全癥(zheng),既非(fei)太(tai)(tai)陽(yang)中風證,亦(yi)非(fei)太(tai)(tai)陽(yang)少陰(yin)兩(liang)感證,有似太(tai)(tai)陽(yang)病(bing)遂漏不止之桂(gui)枝(zhi)加附(fu)子湯證,其實亦(yi)非(fei)。乃汗多(duo)傷陰(yin),陰(yin)損及(ji)陽(yang)之芍藥甘草(cao)附(fu)子湯證也。擬:
白芍(shao)10g 附子10g 炙(zhi)甘草(cao)10g
一劑減,二劑愈。
按:發熱(re)、汗出、惡(e)風、脈象浮(fu)緩,為(wei)太(tai)陽病中風、營衛(wei)不和也;太(tai)陽少陰兩感證(zheng)(zheng),以脈微細(xi),但欲寐,無(wu)汗惡(e)寒(han)為(wei)主(zhu)(zhu)癥,絕(jue)無(wu)汗出不止,口渴(ke)思飲;桂枝加(jia)附子湯證(zheng)(zheng),為(wei)太(tai)陽病,過汗后(hou),遂漏不止,表邪(xie)未解(jie)而陽氣(qi)已傷(shang)。三證(zheng)(zheng)異于本證(zheng)(zheng)者,皆有表邪(xie)也。本案為(wei)過汗后(hou)表邪(xie)已解(jie),陽氣(qi)不固、津液(ye)大傷(shang)之(zhi)陰陽兩虛(xu)證(zheng)(zheng)。故(gu)遵“發汗后(hou)惡(e)寒(han)者虛(xu)故(gu)也,芍(shao)藥甘草附子湯主(zhu)(zhu)之(zhi)”之(zhi)旨,用之(zhi)果驗。
2. 牙齦腫痛
陳某(mou),30歲(sui)。產后(hou)(hou)傷(shang)寒剛(gang)愈(yu),外出復(fu)感。癥見發(fa)熱(re)惡寒,無汗頭痛(tong)。西醫無先表(biao)后(hou)(hou)里之治則,故不予(yu)表(biao)散,僅針對便秘一癥投硫酸鎂瀉(xie)下,藥后(hou)(hou)發(fa)熱(re)得退。未幾,上下牙齦(yin)腫痛(tong)、口渴思冷。視其(qi)舌,色淡(dan)少苔,診其(qi)脈(mo),沉細略數(shu)。
脈(mo)證分析:產(chan)后脈(mo)細略(lve)數,系少陰(yin)不足;牙齦腫痛,口渴思冷(leng)為陽(yang)明有余(yu),治(zhi)宜滋腎陰(yin),瀉陽(yang)明。擬甘(gan)露(lu)飲加減之:
生地(di)(di)30g 熟(shu)地(di)(di)15g 天冬(dong)15g 麥(mai)冬(dong)15g 黃芩10g 石斛15g 杷葉10g 石膏30g 二劑,每日一(yi)劑。
二(er)診:敘稱藥(yao)(yao)后(hou)發熱(re)面(mian)(mian)赤,煩(fan)躁難寐,服藥(yao)(yao)四次(ci)(ci),癥狀(zhuang)一(yi)次(ci)(ci)勝(sheng)似一(yi)次(ci)(ci)。視其倦怠神疲,面(mian)(mian)色萎黃(huang),齒齦(yin)表面(mian)(mian)色澤淡紅,雖(sui)腫不焮,亦無膿血(xue)。舌(she)質淡白(bai)滑(hua)嫩,右側苔白(bai)微膩。聞其聲音低微,寡(gua)言(yan)懶語。詢知微惡(e)寒,不發熱(re),但欲寐,頭腦空痛(tong)(tong),夜間汗出(chu)。齦(yin)雖(sui)腫痛(tong)(tong),若(ruo)含漱(shu)熱(re)水痛(tong)(tong)可暫(zan)緩。口不苦,亦不渴(ke),切得脈象沉細。
審證(zheng)察脈,此陰陽兩虛證(zheng)也(ye)。前者(zhe)少陰不足,陽明有余,顯屬錯誤(wu)診斷。蓋產后氣血兩虧,復(fu)又(you)瀉下傷(shang)陰,陰損及陽, 陽不衛外而惡寒,陰不內榮而齦腫。治宜補正扶元,陰陽兼顧。擬小劑芍藥甘草附子湯,以投石問路:
附子6g 白芍6g 炙甘草4.5g 1劑
三診:服后一(yi)時許,甚感惡(e)心,欲吐不得(de),煩躁(zao)不安,片刻即(ji)安,齦痛(tong)略減,知藥已中病。原方加量(liang):
附子10g 白芍(shao)10g 炙(zhi)甘草10g —劑
四診:牙齦腫痛(tong)大減(jian),惡寒頭痛(tong)亦輕,口不干苦,脈較(jiao)前(qian)有力(li)。更增其(qi)量:
附子15g 白芍(shao)15g 炙(zhi)甘(gan)草10g —劑(ji)
五(wu)診(zhen):腫痛(tong)全消(xiao),諸癥(zheng)均失(shi),惟倦怠神疲,擬歸脾(pi)湯加附子白芍(shao)善后。
按:產后氣(qi)血兩虛(xu),復(fu)經誤(wu)下,致(zhi)(zhi)陰陽兩傷,本應(ying)陰陽雙補,而(er)(er)(er)惑(huo)于牙齦腫(zhong)痛、口渴思冷而(er)(er)(er)滋(zi)陰清熱,以致(zhi)(zhi)陽氣(qi)更虛(xu),出現(xian)面赤心煩等(deng)虛(xu)陽上浮(fu)證象。而(er)(er)(er)后根據(ju)癥狀,及誤(wu)投寒涼(liang)之教訓予以補陽益(yi)陰。先小(xiao)劑試之,藥(yao)后嘔惡煩躁,乃陰陽相乖,格拒不納;繼(ji)而(er)(er)(er)安臥(wo)無(wu)恙,為陰陽交泰(tai),已(yi)復(fu)平秘。遂倍劑而(er)(er)(er)收功。王(wang)冰云:“益(yi)火之源,以消(xiao)陰翳。”正此之謂也。
——本段摘自《經方躬行(xing)錄》
一、大下之后,復發汗,其人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1、? 經方是有病則病受之,無病人受之。誤治對人的損傷大
2、? 誤治結果:津液、元氣受損(治病也是補津液、元氣)
3、? 受損后虛冷到發抖,能量太缺,就會脈微細,到三陰了
4、? 內外俱虛:腸胃虛,發汗表面元氣虛
5、? 治療思路:陰陽兩虛,先救陽再救陰
1>? ?復陽:甘草干姜湯;甘草是緩藥,讓干姜的藥性緩慢,如果要加速加附子;暖胃走肺;加附子的四逆湯走四肢
2>? ?復陰:芍藥甘草湯
二、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1、? 癥狀:太陽病用汗法后,太陽表證仍在,很怕冷,人很虛
2、? 芍藥養陰,附子回陽
3、? 臨床認為在陰陽兩虛時,該方藥性太猛
4、? 思考的是藥性強弱的問題,手腳的冰冷程度,是否口渴,有沒有身體僵硬,抽筋?開什么方?
5、? 感冒打退燒針、打點滴都會讓陽氣冷掉,讓邪氣內陷,所謂誤治
三、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而微,身無大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修補衛氣的藥)
1、? 誤治后,邪氣內陷
2、? 白天煩躁得不得了,晚上安靜
3、? 不嘔不渴:口渴是陽明的特征,想吐標識少陽;
4、? 問診需要使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區域
5、? 無表證:說明不在太陽病區塊
6、? 以上排除三陽指標,說明病已下陷三陰
7、? 衛氣白天在外,晚上收到營氣內滋養
8、? 人會煩躁是因為正氣擺脫不了邪氣
9、? 白天煩,晚上安靜的原因是,衛氣白天上班,晚上休息,不打了就不煩了
10、? ? ? ? ? ? ? 這個方子是治療邪氣侵入衛氣時會產生白天煩躁,夜而安靜的癥狀
11、? ? ? ? ? ? ? 相反的,白天安靜,夜而煩躁發瘋的是女人經期邪氣入血分(經期感冒),用小柴胡湯,熱入血室
12、? ? ? ? ? ? ? 脈沉而微的兩種情況:1)內陷少陰;2)衛氣被打掉(誤治),太陽被剝掉,剩少陰在下面頂住
13、? ? ? ? ? ? ? 發不了燒說明正氣很弱
14、? ? ? ? ? ? ? 表陽虛:衛氣里陽氣不足,狂汗------桂枝加附子湯
15、? ? ? ? ? ? ? 新概念:太陽是得到很多不同層面的能量資源的一個區域
? ? ? ? ?桂枝系統的藥是從太陰去支援太陽
? ? ? ? ?干姜2020-4-8條文講解
一、大下之后,復發汗,其人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1、 經方是有病則病受之,無病人受之。誤治對人的損傷大
2、 誤治結果:津液、元氣受損(治病也是補津液、元氣)
3、 受損后虛冷到發抖,能量太缺,就會脈微細,到三陰了
4、 內外俱虛:腸胃虛,發汗表面元氣虛
5、 治療思路:陰陽兩虛,先救陽再救陰
1> 復陽:甘草干姜湯;甘草是緩藥,讓干姜的藥性緩慢,如果要加速加附子;暖胃走肺;加附子的四逆湯走四肢
2> 復陰:芍藥甘草湯
二、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1、 癥狀:太陽病用汗法后,太陽表證仍在,很怕冷,人很虛
2、 芍藥養陰,附子回陽
3、 臨床認為在陰陽兩虛時,該方藥性太猛
4、 思考的是藥性強弱的問題,手腳的冰冷程度,是否口渴,有沒有身體僵硬,抽筋?開什么方?
5、 感冒打退燒針、打點滴都會讓陽氣冷掉,讓邪氣內陷,所謂誤治
三、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而微,身無大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修補衛氣的藥)
1、 誤治后,邪氣內陷
2、 白天煩躁得不得了,晚上安靜
3、 不嘔不渴:口渴是陽明的特征,想吐標識少陽;
4、 問診需要使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區域
5、 無表證:說明不在太陽病區塊
6、 以上排除三陽指標,說明病已下陷三陰
7、 衛氣白天在外,晚上收到營氣內滋養
8、 人會煩躁是因為正氣擺脫不了邪氣
9、 白天煩,晚上安靜的原因是,衛氣白天上班,晚上休息,不打了就不煩了
10、 這個方子是治療邪氣侵入衛氣時會產生白天煩躁,夜而安靜的癥狀
11、 相反的,白天安靜,夜而煩躁發瘋的是女人經期邪氣入血分(經期感冒),用小柴胡湯,熱入血室
12、 脈沉而微的兩種情況:1)內陷少陰;2)衛氣被打掉(誤治),太陽被剝掉,剩少陰在下面頂住
13、 發不了燒說明正氣很弱
14、 表陽虛:衛氣里陽氣不足,狂汗------桂枝加附子湯
15、 新概念:太陽是得到很多不同層面的能量資源的一個區域
桂枝系統的藥是從太陰去支援太陽
干姜附子湯是從少陰去支持太陽
16、 脈沉微與脈沉遲的區別
17、 干姜附子湯是四逆湯抽掉甘草,沒有甘草做中軸,附子是較屬腎藥,抽掉甘草后,藥性很猛,從少陰沖到太陽,快速填補太陽表面衛氣
18、 課后的功課:煩躁的分辯:區分白虎湯、四逆湯、大青龍湯、吳茱萸湯
喘的分辨:小青龍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四期22頁)
19、 荸齊+鱉甲破子宮肌瘤
四、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主之
1、 發汗后身疼痛,是因為津液損耗,人體氣要流動需要足夠水氣
2、 脈沉遲,是因為出汗后傷到血分的津液,衛分津液由血分供應,血分津液同用脾胃供應,衛分向脾胃求救時脈沉遲,屬太陰病脈像
3、 功課:身疼痛的方子:麻黃湯、真武湯、附子湯、當歸四逆湯
4、 臨床:經期身疼痛,脈沉遲可用桂枝新加湯或附子湯;經期身疼痛,脈沉遲、手腳冰冷用附子湯;經期嘴唇干燥,手心發熱用溫經湯
5、 這個癥狀最需要做的事是:營分把津液補到衛分
步驟:
1) 用桂枝湯從營分開到衛分
2) 人參補津液
3) 去芍藥:芍藥是收的藥,桂枝湯沖力因為人參的重量,生姜的分消,不需要芍藥收攝,直接補衛分津液
加芍藥:適用月經后或產后身疼痛,脈沉遲的情況,偏向于血虛,榮血沒有足夠津液,所以加芍藥養血
6、 相反癥狀:血分水太多的情況,眩暈,坐著看天花板在轉,用澤瀉湯
總結:經(jing)過JT的(de)(de)講解再(zai)重(zhong)看條文(wen),我還(huan)是會有為(wei)什么(me)JT能(neng)從看似簡單的(de)(de)條文(wen)中看到(dao)這么(me)多東(dong)西的(de)(de)疑(yi)問,發現(xian)我缺少了研究的(de)(de)精神,沒有問為(wei)什么(me)?接下來還(huan)是要在這塊多花時(shi)間往深里學
【7.29】大下之后,復發汗,其人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大下之后,復發汗”,這樣的癥狀可能是誤治的情況了,因為我們感冒都是從表面到里面,那通常他這個狀況可能是下之后發現沒好,然后才發現自己錯了,然后才又再發汗。這樣的過程會讓病人的損傷變得很大,因為中藥,尤其傷寒的方子,很多方都是有病治病,有病則病受之,那無病呢,則人受之,所以如果是在誤治的過程里面人體受的損傷面是比較大的。那他就是說當你又用了下法,又用了汗法,那身體呢不但有這個津液的損傷,而且你的身體經過這種莫名其妙的搬運的過程,就是本來不應該打這里而打這里,又打那里,把身體搞得亂七八糟。那這樣子這個人一定會不但是津液受損,而且他的元氣也會受損,那津液跟元氣都受損。“其人必振寒”,就這個人哪一定會虛冷到要覺得要發抖的感覺,然后“脈微細”,脈會好虛,細細的都快把不出來了。“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就是之所以會變得這么差,是因為他的里外都已經被弄虛了。因為如果你是不適當的下法的話,那你的腸胃,什么都會被打得很虛,然后再發汗的話,表面的元氣又會虛一次,所以這樣的情況,這個人的能量太不夠了,所以他的脈就會很細很弱。
? ? ? 這種情況用甘草干姜湯復其陽,再用芍藥甘草湯復其陰的這個狀況,就當他的陰陽都弄得很虛的時候,張仲景提出來先救陽再救陰的這個原則,就是之所以經方派到后來會變成火神派,就是這個先救陽的原則是不是存在的。甘草干姜湯這么溫和的方,他就說你要喝下去以后過了十二個鐘頭人才會慢慢暖回來,也就是陰陽兩虛的人,你要救陽你也不能夠一下用太猛的陽藥,因為如果你用得太猛了,他的陰一下子被你燒干了,這個人就毀掉了。
【7.39】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 ?他是說發了汗之后,這個人還沒好,然后很怕冷,他說就是因為這個人太虛了,所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當然芍藥甘草附子湯的好處是它又有芍藥,又有附子,所以芍藥也能養陰,附子也能回復陽氣。可是歷代醫家在處理這條的時候,也有人提出來說,在陰陽兩虛的時候,芍藥附子甘草湯都還是有可能太猛,所以說不定要有更溫和的調理方式存在。
【7.30】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而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附子湯方干姜一兩(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這條也是不當的治療后的癥狀。先排除癥狀,排除小青龍湯癥,白虎湯癥。最后還是回到干姜附子湯。
【7.31】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人參三兩? 生姜四兩(切)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 ?這一條從太陰去救太陽。那31條講的是“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主之。”這個病證是很簡單,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要辨這個證,那還真的是整本《傷寒論》要很熟才行。就是發過汗以后,那這個人因為發汗所以身體的津液會有一點損耗,然后“身疼痛”,那我們如果是讀《傷寒論》的人就會想到身疼痛啊,麻黃湯也會身疼痛,真武湯也有可能身疼痛,附子湯也會身疼痛,當歸四逆湯也會身疼痛,還有一大堆湯都會身疼痛,那這主證還能用嗎?如果是背上發冷,還是用附子湯。
辯(bian)證歸經(jing)太重要了(le),稍微(wei)不對癥,治療就會去到另一個方(fang)向了(le)。
傷寒論 芍藥甘草附子湯解讀
發汗病不解,當用藥養陰斂藏
在《傷寒論》中,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在《傷寒論》那個大環境下,傷寒病估計要占很大一部分。治療傷寒病,多用助陽發汗之法,或者也叫溫陽發汗之法。
因為傷寒之后,人體遇寒,氣機冷縮,毛孔關閉,人體之氣不能外出。當此之時,適用溫陽發汗之法。這種問題就是人體凍著了,體內陽氣不足,人體上升發散的力量不足,肅降收藏的力量偏強,抗不住外界的風寒,氣機憋在體內,不能外出了。陽氣不能外出,體表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肌表,所以會有惡寒。陽氣郁閉在體內,所以會有發燒。不但是氣不能外出了,水也不能外出了,應該通過皮膚外出的都出不去了。
因為陽氣主升散,陰氣主降藏。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陽虛陰盛。所以此時,要助陽,恢復人體升散的功能。溫陽發汗,就是助人體陽氣,在體內加把火,把毛孔腠理沖開,恢復皮膚的通透性。這樣體內郁積的水氣也會排出來,表現為發汗。正常情況下,發汗解表,病就應該好了,發燒和惡寒都應該消失了。可是凡事都有例外,這一條就是發汗后病沒有好。不但沒好,反而感覺到怕風怕冷,更嚴重了。
注意一下,這里是發汗后,病沒好,反而感覺到惡寒。發汗后,人體陰陽二氣都外出了。陽就是陽氣,陰呢?就是津液外出為汗。陰陽二氣都外出了,但是病沒有好,肯定是用錯藥了,或者是用過頭了。那為什么反而惡寒呢?因為發汗后,陰陽二氣外出,導致體內陰陽二氣都虛了。體內沒有陽氣了,陽氣都因為發汗散失了,體表自然也沒有陽氣來溫煦,當然會惡寒。所以條文中講,虛故也,什么虛?注解中講榮衛俱虛,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俱虛。這一點不用解釋了吧。
所以此時的惡寒,不是傷寒表證。表證的話,發汗后早就應該好了。現在沒有好,反而加重了。這就不是表證,這是里虛,是體內陰陽二氣俱虛。為什么虛呢?發汗發的了,腠理毛孔大開,陰陽二氣都跑出去了,內部陰陽二氣都不足了。應該怎么治呢?趕緊關上毛孔。芍藥甘草湯就是酸甘化陰,收斂肅降。一收斂,毛孔就關閉了。這個就像是寒冬臘月,門窗大開肯定是受不了的,一定要把門窗關起來,室內才能暖和點。
毛孔關閉后,體內的陰陽二氣就不再外出了,在體內積累,慢慢充足了,就能好轉。附子溫陽,加入芍藥甘草湯中,可以迅速填補體內的陽氣,并且收斂住陽氣,不讓陽氣耗散。這個方子,相當于關上門窗,在室內再烤把火。這樣體內陽氣充足了,惡寒這種表現就會消失了。
所以,這里,惡寒的原因就是人體的收斂收藏的力量不足,也就是真陰不足。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目的就是養陰以存陽。
以(yi)前,遇到(dao)過一個(ge)病(bing)人,是個(ge)小(xiao)孩,發(fa)燒老不(bu)退(tui),吃(chi)了(le)(le)不(bu)少發(fa)汗藥(yao),病(bing)一直不(bu)好。當時(shi)也是頗感費解,咨(zi)詢(xun)一老師后,給(gei)孩子用了(le)(le)一粒桂附地黃丸(wan),濃縮丸(wan)小(xiao)丸(wan)。結果孩子吃(chi)下后,很快汗出熱退(tui),諸(zhu)證(zheng)悉愈。此處,用桂附地黃丸(wan),與芍藥(yao)甘草(cao)附子湯(tang),可以(yi)說是孰途而同歸了(le)(le)。
本(ben)文地(di)址(zhi)://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4712.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he)實真實出(chu)處,未(wei)能及(ji)時(shi)與作者(zhe)取得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lian)系管理員,我(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tu)片資源來自(zi)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he)法權(quan)益(yi),請立(li)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理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膠艾湯方歌方解,膠艾湯醫案(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