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傷寒,醫以(yi)丸(wan)藥大下(xia)之(zhi),身(shen)熱不(bu)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zhi)。(80)
【組成】
梔子9g 干姜6g
【煎服方法】
水浸(jin)20分(fen)鐘,煎20分(fen)鐘,約400ml,分(fen)兩次服(fu)。
【主治】
傷寒(han)誤下(xia)后,身熱心(xin)煩,大(da)便溏瀉者(zhe)。
【加減】
表(biao)熱明顯(xian)者,加豆豉(chi)。
【禁忌】
無上熱下寒證(zheng)象者,忌之。
【類方】
1.梔(zhi)子(zi)豉湯(tang):同可清熱除煩。不(bu)同者(zhe),梔(zhi)子(zi)干姜(jiang)湯(tang)清熱除煩外,復(fu)有溫中祛寒作(zuo)用。
2.甘草瀉心湯:同(tong)可清上熱,溫下寒。不同(tong)者(zhe),甘草瀉心湯證為脾胃虛弱(ruo),升降失調,除調理(li)寒熱外(wai),復有補中健脾之用。
【臨床運用】
1.治陰陽痞(pi)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yin)食(shi),久(jiu)而不愈,即成翻胄。(《傷(shang)寒論譯釋·楊氏家藏(zang)方》)
2.食管狹窄。(《傷(shang)寒論(lun)今釋》)
【淺議】
此方寒熱(re)并用,上清胸膈之(zhi)熱(re),下(xia)溫胃腸之(zhi)寒,臨床運用以身(shen)熱(re),口苦(ku),咽干,心煩,大便稀溏為目標。
本證病機(ji)為(wei)表熱未解而(er)(er)大下之(zhi),中陽被傷,或素日脾胃(wei)虛寒(han)復感冒發熱。臨床可見(jian)服用涼(liang)藥,心煩(fan)減(jian)輕(qing)而(er)(er)便(bian)溏加(jia)(jia)重;服用熱藥,便(bian)溏見(jian)輕(qing)而(er)(er)心煩(fan)加(jia)(jia)重,具有喜冷而(er)(er)又不敢(gan)食之(zhi)矛盾現象。方中梔(zhi)子(zi)苦寒(han),清(qing)胸(xiong)中之(zhi)熱以治(zhi)心煩(fan),干(gan)姜辛溫(wen),溫(wen)脾胃(wei)之(zhi)陽以治(zhi)便(bian)溏,寒(han)溫(wen)并用,各(ge)司其職而(er)(er)功成(cheng)。
條文之“身熱不去”,因發生(sheng)于太陽病誤下(xia)之后,余認(ren)為(wei)(wei)當屬表(biao)熱。既屬表(biao)熱何不宣散?李翰卿先(xian)生(sheng)認(ren)為(wei)(wei)表(biao)熱雖存,然甚輕微,應先(xian)顧(gu)里,若表(biao)證明(ming)顯,則宜(yi)加用豆豉(chi),此說是也(ye)。
【梔子(zi)干姜湯醫案】?
噎塞(食管憩室)
盧某,女,55歲。胸(xiong)憋,噯逆,吞咽(yan)噎塞由(you)偶作至頻發(fa),由(you)輕微至明顯,業已(yi)3月(yue)。作X光造影(ying),顯示食管憩室2處,鋇劑充盈1厘米左(zuo)右,建(jian)議手術(shu)(shu)治(zhi)療。彼不愿手術(shu)(shu),求診(zhen)于余。詢知(zhi)胸(xiong)部發(fa)熱(re),口苦口干,胃(wei)納可,吞咽(yan)時(shi)胸(xiong)部有壓迫(po)、窒塞感,甚(shen)則汗出(chu)心(xin)煩。心(xin)下沉(chen)重,燒(shao)灼,時(shi)惡心(xin)。大便溏而(er)不暢,一兩日一行(xing)。食水(shui)果、油膩即腸鳴泄瀉。神疲乏力(li),上午尤甚(shen)。舌尖(jian)紅,苔薄(bo)白。診(zhen)得脈(mo)沉(chen)滑(hua),腹軟無壓痛。
中(zhong)(zhong)醫無食管憩室一說,從脈證(zheng)觀之,此脾胃虛弱,上熱下寒(han)證(zheng)也。熱郁胸膈,是以口苦心(xin)煩,寒(han)邪留中(zhong)(zhong),故爾腸鳴(ming)泄瀉(xie)。中(zhong)(zhong)虛而上熱下寒(han),為(wei)黃連(lian)湯(tang)、半(ban)夏瀉(xie)心(xin)湯(tang)之證(zheng),然黃連(lian)湯(tang)以腹痛(tong)欲嘔為(wei)標的(de),半(ban)夏瀉(xie)心(xin)湯(tang)以心(xin)下痞(pi)作靶眼(yan),本案胸中(zhong)(zhong)窒塞,心(xin)煩下利(li),顯宜梔子(zi)干姜湯(tang)。擬:
梔子10g 干(gan)姜(jiang)10g 炙(zhi)甘草10g 五劑
二診:噎塞(sai)明(ming)顯(xian)減輕,仍口苦便溏,舌脈如前,守方續服(fu)。
三(san)診:上方已服(fu)30劑,噎塞偶見(jian),大便(bian)成形(xing),時惡心(xin)(xin),原方加(jia)半夏(xia)15g。之后,煩熱加(jia)豆豉(chi),惡心(xin)(xin)加(jia)半夏(xia),神疲(pi)加(jia)黨參。噎膈、灼(zhuo)心(xin)(xin)、便(bian)溏遂依次(ci)消失。治療3月余,共服(fu)60劑,復作X光線檢査,病(bing)灶處微(wei)有鋇影,憩室幾至不見(jian)。
梔子豆豉湯,主治失眠,做豆豉的黑豆,形狀像腎狀黑豆,不經處理直接用,會剝奪腎氣,但是發酵成豆豉就不一樣了,雖然肉桂附子都可以補腎,但睡不著,用熱藥有不合的地方,豆豉是涼潤的藥味,補腎水,還要用一味藥,讓心火可以和腎水對穿過去,這個藥就是梔子,梔子是逆風之藥,如果哪里有別的下火藥塞住不動了,梔子就特別厲害,可以塞哪里疏導到哪里。
【7.49】,發汗后及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惱,梔子干姜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14(劈),干姜二兩,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十湯方
梔子14枚(劈),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14枚(劈),生姜五兩,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三個方的主證,是虛煩,懊腦,虛煩懊腦和胸口有痰的不舒服是不同的,要注意抓這個個主證。
豆豉要后下,豆豉煮久了,對補腎水讓腎氣上升的效果會不足。
張仲景寫”得吐者,止后服”,其實實際應用時,很少會吐。
【7.50】發汗若下者,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梔子14枚(劈),香豉四合(棉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51】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的痛是靈魂身體上面的。
【7.53】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7.52】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主之。
梔子厚樸枳實湯方梔子14枚(劈),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54】凡用梔子湯,若病人大便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梔子瀉心(xin)火,心(xin)與小腸(chang)相表(biao)里,如果有拉肚子的(de)現(xian)象,就不能再服(fu)了。
八四、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這一條辨是張仲景在用經方治證時,病治好了,還有一些后遺證,用來收尾的,很簡單的處方,用到食用的豆豉,可謂藥簡力專。
病愈后病人不得眠,用梔子豉湯,該方主虛煩。若呼吸短,加甘草,若嘔吐,加生姜。桅子和豆豉都是輕微的藥,為 病后調理方 。
梔子 味苦,是花,質輕,去虛熱;與黃芩黃連不同,后者是根,質重,入里。 豆豉 生胃的陰津,已經用過大棗、甘草,“心中”指胃,胃里怪怪的,“反復顛倒”,也說不出哪里不舒服。梔子豆豉湯去心中虛熱,補胃的津液,用于 治療虛癥失眠 。
【神農本草】梔子味苦,寒,無毒。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為瀉火要藥。
【倪師增補神農本草】豆豉色黑味咸無毒,形如心,色如腎,味咸入腎,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濟。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煩。
如何辨虛實? 虛熱的人脈無力,重按就不見了,舌苔淡黃;實熱的人舌苔黃且干裂。
“ 若少氣者 ”,人沒力氣,加甘草滋補。甘草除了入脾(主四肢)、生腸胃津液外,這里用的目的就是擔心腸胃里有壞死的食物,用甘草解百毒。
“ 若嘔者 ”,加生姜。經方里去嘔,有生姜,還有半夏,如何取用?張仲景大部分用生半夏止嘔,同時用生姜解半夏的毒,會用半夏都是因為有停水,胃里有水。
水生萬物,可以滋養人,也可以讓人生病。正常人身體里的水是氣化的水,是熱水,一旦有冷水必須排掉,不排掉的話新水不會出來。水不夠時會渴,病剛愈時元氣剛剛恢復,胃火很小,大量的水下去,胃里會停水,其實口喝是好轉的表現,應“少少與飲之”。當胃里有停水時,這個水是寒水,必須快速排掉,否則胃里若有宿食,再碰到寒水,食物就發酵爛掉,張仲景多用生半夏來利水。
這里為什么不用半夏 ?因為這里津液剛回來,還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把津液利掉,所以選了半天用生姜,生姜能止嘔,又是食物,還能去腥。
梔子生姜豉湯只用于表邪下陷到胃或食物中毒造成吐,如果有下利,這湯劑就不管用了,要用葛芩連湯。一般來說,上吐下瀉一定是熱證,也就是西醫講的發炎了。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綿裹。
用量與煎煮法:
梔子與香豉等量,各5錢。先煮梔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爛),四碗煮兩碗,去滓,分溫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甘草二兩,香豉四合。
用量與煎煮法:
梔子與香豉等量,各5錢,甘草2錢。先煮梔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爛),四碗煮兩碗,去滓,分溫二服。
八五、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息,“梔子豉湯”主之。
有表證發汗后,被攻下了,感覺煩熱,呼吸不過來,也是梔子豉湯證。
八六、“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麻黃湯證發汗后,未痊愈,胃痛,也用梔子豉湯。
八四、八五、八六都是因為病人平時腸胃功能弱,一發汗津液不足出現虛熱。
八八、“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豉湯”主之。
用到干姜代表里虛,且是寒虛。上焦(肺)和中焦(胃)寒時都會用到干姜,如干姜附子湯,干姜管上中焦,不管下焦,炮附子管下焦。寒就是胃的蠕動慢(一吸兩三至)。
攻下的藥大部分是寒涼的,“身熱不去”,外熱里寒,用干姜溫中,讓腸胃的熱度恢復,從而恢復正常的蠕動。生姜是散寒,沒有溫的力量。
梔子干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干姜二兩,香豉四合。
用量及煎煮法:
梔子豆豉等量,各4錢,干姜2錢。四碗煮兩碗,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梔子豉湯”,病患舊微溏者,下可與服之。
病人本身腸胃虛寒,大便微溏的,不開寒涼的藥。梔子豉湯本身是寒涼的藥,遇到這種寒濕的病人,可以加點干姜溫中,或加白術茯苓去濕。
小結:
縱觀(guan)以上六個條辨,凡太(tai)陽證(zheng),用汗吐下常規去表邪后,出現虛(xu)煩、虛(xu)熱、胃不(bu)舒(shu)服者,均(jun)是(shi)因為平時腸胃功能不(bu)太(tai)好,或虛(xu)弱(ruo)或里寒,所以我們平時一(yi)定(ding)要時時呵護(hu)好腸胃,盡量吃家里做的飯(fan)菜(cai)。那些長壽之人,都是(shi)在家吃自己煮的飯(fan)菜(cai),即(ji)使(shi)粗茶淡飯(fan),也能保證(zheng)新鮮無(wu)添(tian)加,很多腸胃有(you)問題的人多在外面吃飯(fan)。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44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li)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權,注(zhu)重(zhong)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ji)時與(yu)作(zuo)者(zhe)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員(yuan),我們會立(li)即(ji)處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yuan)來自(zi)于(yu)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mu)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zhu)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益(yi),請立(li)即(ji)通知我們(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shu)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茵(yin)陳(chen)蒿湯(tang)證主證,方(fang)歌方(fang)解,功效(xiao)與作(zuo)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