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即經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稱。具體部位相當于骶骨上的四對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八髎在(zai)腰尻(kao)分間。”
八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足太陽(yang)膀胱經的第31個穴位
定位:在(zai)骶(di)部,當髂后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di)后孔處。
解剖(pou):在骶棘肌起(qi)始(shi)部及臀(tun)大肌起(qi)始(shi)部;當額外側動、靜脈后支(zhi)處;布有第一髂神經(jing) 后支(zhi)。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ting),遺 精,陽(yang)萎,腰痛。
配伍:配三陰交、中(zhong)極、治小便不利。
刺(ci)灸法:直刺(ci) l~1.5寸。
足太陽膀胱(guang)經的第32個穴位(wei)。
定(ding)位:在骶部,當髂后上(shang)棘內下(xia)方(fang),適對第(di)2骶后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shi)部;當骶(di)外側(ce)動、靜脈后支(zhi)處(chu);為第二骶(di)神(shen)經后支(zhi)通過處(chu)。
主(zhu)治(zhi):疝(shan)氣,月(yue)經(jing)不調,痛經(jing),帶(dai)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pei)伍(wu):配(pei)三陰交、中極、腎俞治遺尿;配(pei)血海治 痛經。
刺灸(jiu)法:直刺 l~1.5寸。
足太陽膀胱經的第33個穴位
定位:在骶(di)部,當次(ci)髎(liao)下內(nei)方,適對第(di)4骶(di)后孔處(chu)。
解剖(pou):在臀(tun)大肌起始部(bu);當(dang)骶(di)外側(ce)動、靜脈后支處(chu);為第三骶(di)神經后支通(tong)過處(chu)。
主治:便秘(mi),泄瀉,小便不利,月經(jing)不調(diao),帶下 ,腰痛(tong)。
配伍:配足三里治(zhi)便秘。
刺(ci)灸(jiu)法(fa):直刺(ci) l~1.5寸。
足太陽膀胱經的第(di)34個穴位
定位:在(zai)骶部,當當中髎下內(nei)方,適對第4骶后(hou)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shi)部;有(you)臀下動、靜(jing)脈(mo)分支;當(dang)第四骶(di)神經后支通(tong)過(guo)處。
主治:腹痛(tong),便(bian)秘,小便(bian)不(bu)利,帶(dai)下(xia),腰痛(tong)。
配伍:配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fa):直刺 l~1.5寸。
按摩八(ba)髎(liao)穴的方法與好處視頻
主治疾(ji)病(bing):腰骶部疾(ji)病(bing)、下(xia)腰痛(tong)、坐骨神經(jing)(jing)痛(tong)、下(xia)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jing)(jing)不調、小腹脹痛(tong)、盆腔(qiang)炎等病(bing)癥。
按摩感覺:局(ju)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ca)法可使局(ju)部發熱并向小(xiao)腹放散(san)。
取穴方法:八(ba)髎(liao)穴即骶椎。又稱上髎(liao)、次髎(liao)、中(zhong)髎(liao)和下髎(liao),左右共八(ba)個(ge)穴位,分別(bie)在(zai)第(di)一、二、三(san)、四骶后孔中(zhong),合稱“八(ba)穴”。
道醫培訓1 改善痛經(jing)八髎位于人體的(de)腰骶(di)部(bu)位,通過艾灸(jiu)刺(ci)激八髎穴,能(neng)起到活血(xue)化瘀,疏通氣(qi)血(xue)的(de)作(zuo)用,能(neng)促使(shi)腰部(bu)的(de)氣(qi)血(xue)通暢,加速體內淤血(xue)排出,可以有效的(de)緩解女性(xing)痛經(jing)、腹痛等女性(xing)婦科問題。
2 保養腰(yao)部八(ba)髎(liao)靠近女性腰(yao)部,經常艾灸八(ba)髎(liao)穴就能(neng)促進腰(yao)部的(de)(de)(de)血(xue)液(ye)循環,加速血(xue)液(ye)中細胞的(de)(de)(de)新陳代謝能(neng)力,同時(shi)能(neng)驅走(zou)腰(yao)部的(de)(de)(de)寒氣,讓女性的(de)(de)(de)腰(yao)部變得越(yue)來越(yue)健康,還能(neng)有效的(de)(de)(de)降(jiang)低女性腰(yao)部疾病發生的(de)(de)(de)幾率。
3 散寒除濕(shi)八髎(liao)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五行屬水,具有(you)調節(jie)全(quan)身的水液,疏通氣(qi)血之(zhi)功(gong)效,同時(shi)艾(ai)灸具有(you)溫中散寒的作用,女性艾(ai)灸八髎(liao)能(neng)起(qi)調節(jie)體內水濕(shi)以及寒邪之(zhi)氣(qi)的作用,起(qi)到較(jiao)好的散寒除濕(shi)效果。
4 改(gai)善腰(yao)部疼痛八髎(liao)穴可以(yi)(yi)改(gai)善局部的疼痛癥狀,所以(yi)(yi)女性艾灸八髎(liao)部位可以(yi)(yi)緩解由腰(yao)椎間盤突出、腰(yao)肌勞損(sun)等原因所導致的腰(yao)痛。
目錄1拼音(yin)2概述(shu)3八(ba)髎(liao)的取法(fa)(fa)4特(te)效 *** 5上(shang)髎(liao) 5.1八(ba)髎(liao)穴(xue)的定位(wei)(wei)5.2取法(fa)(fa)5.3穴(xue)位(wei)(wei)解(jie)(jie)(jie)剖5.4功效與(yu)作(zuo)(zuo)用5.5主(zhu)治病(bing)癥(zheng)5.6刺灸(jiu)(jiu)法(fa)(fa) 5.6.1刺法(fa)(fa)5.6.2灸(jiu)(jiu)法(fa)(fa) 5.7配伍5.8文(wen)獻(xian)摘要 6次髎(liao) 6.1八(ba)髎(liao)穴(xue)的定位(wei)(wei)6.2取法(fa)(fa)6.3穴(xue)位(wei)(wei)解(jie)(jie)(jie)剖6.4功效與(yu)作(zuo)(zuo)用6.5主(zhu)治病(bing)癥(zheng)6.6刺灸(jiu)(jiu)法(fa)(fa) 6.6.1刺法(fa)(fa)6.6.2灸(jiu)(jiu)法(fa)(fa) 6.7配伍6.8實(shi)驗研究6.9文(wen)獻(xian)摘要 7中髎(liao) 7.1八(ba)髎(liao)穴(xue)的定位(wei)(wei)7.2取法(fa)(fa)7.3穴(xue)位(wei)(wei)解(jie)(jie)(jie)剖7.4功效與(yu)作(zuo)(zuo)用7.5主(zhu)治病(bing)癥(zheng)7.6刺灸(jiu)(jiu)法(fa)(fa) 7.6.1刺法(fa)(fa)7.6.2灸(jiu)(jiu)法(fa)(fa) 7.7配伍7.8文(wen)獻(xian)摘要 8下髎(liao) 8.1八(ba)髎(liao)穴(xue)的定位(wei)(wei)8.2取法(fa)(fa)8.3穴(xue)位(wei)(wei)解(jie)(jie)(jie)剖8.4功效與(yu)作(zuo)(zuo)用8.5主(zhu)治病(bing)癥(zheng)8.6刺灸(jiu)(jiu)法(fa)(fa) 8.6.1刺法(fa)(fa)8.6.2灸(jiu)(jiu)法(fa)(fa) 8.7配伍8.8文(wen)獻(xian)摘要 9參考資料 1拼音(yin) bā liáo
2概述 八髎(liao)(liao)(liao)即經(jing)穴上髎(liao)(liao)(liao)、次(ci)髎(liao)(liao)(liao)、中髎(liao)(liao)(liao)、下髎(liao)(liao)(liao)之合稱(cheng)[1]。具體部位相當于(yu)骶骨上的四對骶后孔(kong),左右共八穴,故名[1]。《黃帝(di)內經(jing)素問·骨空(kong)論(lun)》:“八髎(liao)(liao)(liao)在腰尻分間。”
3八髎的取法 快速取穴:俯臥,術(shu)者用食指、中指、無名(ming)指、小指,按骶骨(gu)第1~4假棘突上(shang),然后向外側移行約1橫(heng)指,有凹(ao)陷處取之。四指位(wei)置(zhi)即為上(shang)醪、次髎、中髎、下髎[2]。
4特效(xiao) ***在(zai)八髎附(fu)近找到(dao)痛點(dian)按(an)揉,或每天(tian)擦熱八髎穴,可治生(sheng)殖(zhi)系統方(fang)面的疾(ji)病(bing)[2]。
5上髎
穴位 上髎 漢語拼音 Shangliao 羅馬拼音 Shangliao 美國英譯名 Superior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1 日本 31 法
國(guo)(guo) 莫蘭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de)國(guo)(guo) B31 英國(guo)(guo) B31 美國(guo)(guo) BI31
上(shang)髎(liao)為經穴名(ming)(Shàngliáo BL31)[3]。出《黃帝內經素問:骨(gu)空論》[3]、《針灸甲乙經》[4]。屬足太(tai)陽膀胱經[3]。上(shang)髎(liao)是足太(tai)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de)交會穴[3]。上(shang)為下之對(dui),髎(liao)即骨(gu)隙,四對(dui)骶后孔為八謬穴所(suo)在,本(ben)穴位居第一,故(gu)名(ming)上(shang)髎(liao)[3]。
上髎穴(xue)位于骶部,在第一骶后孔中,約當髂后上棘與骶正(zheng)中線之中點[4]。
上髎穴(xue)位于骶(di)區,正對第一骶(di)后孔(kong)中(zhong),俯(fu)臥取穴(xue)[3]。
[3]
上髎穴位于(yu)骶區(qu),正對第一(yi)骶后孔(kong)中。俯臥(wo)取穴。[3]
層(ceng)次(ci)解剖:皮(pi)膚→皮(pi)下組織→胸(xiong)腰(yao)筋膜(mo)淺層(ceng)→豎脊肌→第一骶后孔[3]。
布有第一骶神經后支和骶外(wai)側動(dong)、靜脈后支[4]。
上髎穴有理(li)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睪丸(wan)炎、卵巢(chao)炎、子(zi)宮內(nei)膜炎、盆腔(qiang)炎、腰神經(jing)痛、坐骨(gu)神經(jing)痛、下肢癱瘓等[3]。
上髎穴主治腰骶疼(teng)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大(da)小便(bian)不利,下肢痿(wei)痹等(deng)[4]。
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jing)不(bu)調,子(zi)宮(gong)(gong)脫垂,子(zi)宮(gong)(gong)內膜炎(yan)(yan),盆腔(qiang)炎(yan)(yan),卵巢炎(yan)(yan);
2. 運動系(xi)統疾病:腰(yao)痛,腰(yao)骶關節炎(yan),膝關節炎(yan);
3. 精(jing)神(shen)神(shen)經系統疾病(bing):坐骨神(shen)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ma)痹后(hou)遺(yi)癥;
4. 其它:外陰濕疹,痔瘡(chuang),睪丸炎,便秘(mi),尿潴(zhu)留(liu)等。
5. 本穴可用于催產,引產。
直刺0.8~1寸,局部(bu)酸脹。
5.6.2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fen)鐘[4]。
艾炷灸(jiu)或溫針灸(jiu)5~7壯,艾條溫灸(jiu)10~15分鐘。
《銅人腧穴(xue)針灸圖經》:治腰膝冷痛。
《針灸(jiu)大成》:主(zhu)小便(bian)不利。
6次髎
穴位 次髎 漢語拼音 Ciliao 羅馬拼音 Tzuliao 美國英譯名 Secondary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1 日本 31 法
國 莫蘭特氏(shi) V31 富(fu)耶(ye)氏(shi) V31 德(de)國 B31 英國 B31 美國 BI31
次髎(liao)(liao)為經穴名(Cìliáo BL32)[6]。出《黃帝(di)內經素問·骨(gu)(gu)空論》[6]、《針灸甲乙經》[7]。屬足太(tai)陽(yang)膀胱經[6]。次即第二,謬即骨(gu)(gu)隙,四(si)對骶后孔為八髎(liao)(liao)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liao)(liao)[6]。
次髎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二骶后孔中。俯臥(wo)取(qu)穴[6]。
次(ci)髎穴位于骶部,在第(di)二骶后孔中(zhong)(zhong),約當髂后上棘下與骶正中(zhong)(zhong)線之中(zhong)(zhong)點[7]。
[6]
次髎穴位(wei)于骶區(qu),正對第二(er)骶后孔中。俯臥取穴[6]。
層(ceng)次(ci)解(jie)剖:皮(pi)(pi)膚→皮(pi)(pi)下組織→豎脊肌(ji)→第二骶后孔[6]。
布有第(di)二骶(di)神經(jing)后(hou)支和骶(di)外側動、靜(jing)脈后(hou)支[7]。
次髎穴(xue)有理下焦、健(jian)腰膝(xi)的作用[6]。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qian)陰、腰骶(di)等疾患:如月經(jing)不(bu)調、赤白(bai)帶下、痛經(jing)、不(bu)孕、遺精、陽痿、疝氣(qi)、癃淋(lin)、衄血、嘔吐、腸鳴泄瀉、背寒、腰脊(ji)痛、下肢不(bu)仁等[6]。
現代又多(duo)用(yong)次髎穴治(zhi)療陰癢、子宮(gong)脫垂、盆腔炎(yan)、卵(luan)巢炎(yan)、子宮(gong)內(nei)膜炎(yan)、睪丸炎(yan)、骶髂關節炎(yan)、坐骨神經(jing)痛、下肢癱瘓等,并可(ke)作催產、引產之用(yong)[6]。
次髎穴(xue)主治(zhi)腰(yao)骶疼痛,月(yue)經(jing)不調(diao),赤白帶(dai)下,陰挺,痛經(jing),疝氣,下肢痿痹,以及坐骨(gu)神經(jing)痛,盆(pen)腔炎,并可(ke)用(yong)于催產,引產等[7]。
直刺1~1.5寸[7]。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zuo)右,使小(xiao)腹內有熱感,用(yong)以治療經帶諸疾;
3.直刺2寸左(zuo)右,使(shi)針(zhen)感向會 *** 放散,以治(zhi)療(liao)遺精,陽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針(zhen)感向尾骶部放散,以(yi)治療肛腸(chang)疾患(huan)。
6.6.2灸(jiu)法(fa) 可灸(jiu)[6]。
艾炷灸(jiu)3~7壯(zhuang);或艾條灸(jiu)5~15分鐘[7]。
艾炷灸或(huo)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次髎(liao)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補腎,暖胞宮的(de)作用(yong),主(zhu)治痛經不孕。
《銅人腧穴針(zhen)灸(jiu)圖經》:治小便赤淋。
《針灸大成(cheng)》:主婦人赤白帶下(xia)。
7中髎
穴位 中髎 漢語拼音 Zhongliao 羅馬拼音 Chungliao 美國英譯名 Middle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4 日本 34 法
國(guo) 莫蘭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國(guo) B34 英國(guo) B34 美國(guo) BI34
中(zhong)(zhong)髎為經(jing)穴(xue)(xue)名(ming)(Zhōngliáo BL33)[8]。出(chu)《黃帝(di)內經(jing)素問·骨空(kong)論》。屬足太(tai)陽膀胱(guang)經(jing)[8]。中(zhong)(zhong)即中(zhong)(zhong)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后孔為八髎穴(xue)(xue)所在,本(ben)穴(xue)(xue)居(ju)中(zhong)(zhong)部,故名(ming)中(zhong)(zhong)髎[8]。
中(zhong)(zhong)(zhong)髎(liao)穴位于第三骶(di)后孔中(zhong)(zhong)(zhong),約當中(zhong)(zhong)(zhong)膂(lv)俞與骶(di)正中(zhong)(zhong)(zhong)線(xian)之中(zhong)(zhong)(zhong)點[9]。
中(zhong)髎(liao)穴位于骶區,正對第三(san)骶后孔中(zhong)。俯(fu)臥取(qu)穴[8]。
圖出自《中國針(zhen)灸學詞典》
中髎(liao)穴位于(yu)骶(di)區,正對第(di)三骶(di)后孔中。俯(fu)臥取穴[8]。
層次(ci)解(jie)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ji)(ji)→豎脊肌(ji)(ji)[8]。
布有第三骶神經(jing)后(hou)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hou)支[9]。
中(zhong)髎(liao)穴有理下焦,健腰(yao)膝的作用[8]。
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deng)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bi)、嘔吐、腹脹、泄瀉、痢(li)疾、大便難、月經不(bu)調、赤(chi)白帶下、痛(tong)經、陰癢、不(bu)孕(yun)、遺精、陽痿、五勞七(qi)損、腰膝冷痛(tong)、癡呆等(deng)[8]。
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niao)潴留、腸炎、睪(gao)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坐骨神(shen)經痛(tong)、骶髂關節炎、下(xia)肢癱瘓等;并可作(zuo)催產、引產之用[8]。
直刺1~1.5寸(cun)[9]。
直刺(ci)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陰及(ji)下肢放(fang)散。
7.6.2灸(jiu)法 可(ke)灸(jiu)[8]。
艾炷灸3~7壯(zhuang);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ai)炷灸(jiu)(jiu)(jiu)或溫(wen)針(zhen)灸(jiu)(jiu)(jiu)5~7壯,艾(ai)條溫(wen)灸(jiu)(jiu)(jiu)10~15分鐘。
中髎配關元俞、三陰交(jiao),有調經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中髎(liao)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秘。
《銅(tong)人腧穴針(zhen)灸圖(tu)經》:小便淋澀(se)。
《針灸大(da)成》:月事不調。
8下髎
穴位 下髎 漢語拼音 Xiaoliao 羅馬拼音 Hsialiao 美國英譯名 Inferior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4 日本 34 法
國(guo) 莫(mo)蘭特氏(shi)(shi) V34 富(fu)耶氏(shi)(shi) 德國(guo) B34 英國(guo) B34 美國(guo) BI34
下(xia)(xia)(xia)髎(liao)為經穴(xue)(xue)名(Xialiao BL34)[10]。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shu)足太(tai)陽膀(bang)胱經。下(xia)(xia)(xia)為上之對,髎(liao)即骨隙,四(si)對骶后(hou)孔(kong)為八髎(liao)穴(xue)(xue)所在,本穴(xue)(xue)位居最下(xia)(xia)(xia),故名下(xia)(xia)(xia)髎(liao)[10]。
下髎(liao)穴位于(yu)骶(di)部,在第(di)四骶(di)后孔(kong)中(zhong),約當(dang)白環俞與骶(di)正中(zhong)線(xian)之(zhi)中(zhong)點[11]。
下髎穴(xue)下髎位于骶(di)區,正對(dui)第4骶(di)后孔中(zhong),俯臥取穴(xue)[10]。
下髎[10]
下(xia)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約當白環俞(yu)與骶正中線之中點[11]。
層(ceng)次解剖:皮(pi)膚→皮(pi)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10]。
布有第四骶神經后支(zhi)和(he)臀下(xia)動(dong)、靜脈分支(zhi)[11]。
下髎穴有(you)理(li)下焦(jiao),強腰膝的作(zuo)用。[10]
現代(dai)又多(duo)用下髎穴治療睪丸炎(yan)、卵(luan)巢(chao)炎(yan)、盆腔炎(yan)、子宮(gong)內膜炎(yan)、坐骨神經痛(tong)、下肢癱瘓等[10]。
下髎穴主治(zhi)少腹疼痛,腸鳴泄(xie)痢、大便(bian)下血,月經不調、赤白(bai)帶下、疝(shan)痛、陰癢(yang)、腰骶痛、下肢癱瘓(huan);以及(ji)坐骨神(shen)經痛等[11]。
直刺1~1.5寸[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dian)感向外(wai)生殖器放散。
8.6.2灸法 可灸[10]。
艾炷灸3~7壯(zhuang);或艾條灸5~15分鐘(zhong)[11]。
艾炷灸(jiu)或溫(wen)針(zhen)灸(jiu)5~7壯,艾條溫(wen)灸(jiu)10~15分鐘(zhong)。
下髎(liao)配(pei)筑賓、太溪,有補腎調(diao)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銅人腧(shu)穴(xue)針灸(jiu)圖經》:治腰痛(tong)不得轉側。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42880.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議的(de),請(qing)聯系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字(zi)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cuo)誤或(huo)侵犯(fan)了您的(de)合法權(quan)益(yi),請(qing)立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you)箱:),情(qing)況屬(shu)實(shi)(shi),我(wo)們(men)會第(di)一時間予(yu)以刪(shan)除(chu),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