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按摩復溜穴是不錯的,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促進腎臟的健康,所以我們在平時就應該對復溜穴有了解才行,經常的去按摩復溜穴,可以很好的增強我們的腎臟健康,起到不錯的養生作用,那么具體復溜穴在什么位置,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通過按摩復溜穴能夠很好的促進我們的健康,而且復溜穴這是一種常見的穴位,主要的功效是診治腎臟的健康,通過按摩可以讓腎臟更加活躍,增加腎臟的健康程度,所以說我們可以通過按摩復溜穴來促進腎臟的健康,而且復溜穴的位置大約在小腿內側,腳裸內側中央,大約在這個地方每天按壓能夠治療痛經,對于很多脾胃虛寒和腎臟氣血不足的患者有著很好的功效,這個穴位也是很好的保健,平時女性可以按摩,也很適合男性腎虛患者來按摩,所以說我們就要經常按摩復溜穴來促進健康。
復溜穴是位于腳裸和小腿內側的一個穴位,所以說我們就應該對復溜穴的具體位置有了解才行,這個穴位是能夠滋陰壯陽補腎,對很多女性經常出現月經不調,痛經,惡心,嘔吐,白帶異常有著很好的作用,復溜穴多數是可以調節腎臟的,能夠增加身上的陽剛之氣,所以如果平時大家出現身體方面的癥狀,可以按壓這個穴位,如果在平時感覺到勞累一天腰酸背痛,減輕壓力,加身體的酸痛,緩解腰酸背痛的癥狀,所以在平時就需要堅持按摩復溜穴,這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幫助的,我們可以經常的去按摩復溜穴來促進腎臟的健康。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復溜穴的一些情況,能夠發現我們按摩復溜穴是不錯的,所以在平時就應該對復溜穴的情況有了解,按摩復溜穴可以很好的增強身體素質,特別是對我們的腸胃健康是有幫助,所以大家就要堅持去按摩復溜穴才行。
按摩復溜穴的功效
1、腿腫
那是有積液不流動了。如果排尿很通暢,尿路就不會感染,更不會水腫。其實,只有知道一個癥狀,這些相應癥狀的原因你自己都可以想象出來。
2、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就是血液長期淤在那里沒有回流造成的。如果是在剛淤的時候刺激復溜穴,效果會很明顯;如果靜脈曲張已經形成了大疙瘩,艾灸幾天復溜穴是不會好的,必須從整個身體來慢慢調節。
3、自汗,盜汗
復溜穴能調理自汗、盜汗之癥。自汗就是待著的時候就出汗;盜汗是睡覺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出汗,一睜眼就不出了。
4、腹瀉腹痛
復溜穴能治療腹瀉腹痛。腹瀉是因為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腸的結果。中醫有句話叫水液別走大腸,走錯地方就造成了水瀉。
當你艾灸復溜穴之后,尿道一通,腹瀉自然就好了。
5、降高血壓
復溜穴有降高血壓的功效。
但是你得先艾灸尺澤穴,再艾灸復溜穴,降壓的功能才更確切。這是最好的降壓方法。艾灸尺澤穴是為了把上面的氣降下來,艾灸復溜穴是為了把降下來的氣給接收住,讓它固定下來。
最后再艾灸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腎給補上,這是一步一步逐漸起效的。
6、消除腿腳酸脹
如果您一天到晚總是腿腳酸脹,甚至需要別人給踩踩腿,或者腳老得抬高放在桌上才舒服,這是氣血下不去了,這個時候你每天要多艾灸艾灸復溜穴。
7、調理眼疾
復溜穴是調理眼疾的要穴。當你有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癥、眼睛脹痛、上眼皮無力(扒拉開合還得使勁睜開,睜開一會兒又搭拉下來)等問題,艾灸復溜穴都管用。
8、手腳麻木
如果你手指端或腳趾端總是麻木,就是氣血過不去,原動力不足,每天要多艾灸復溜穴。
9、哮喘
復溜穴能治療哮喘。偏于虛寒的就是灸復溜穴,最好也配上尺澤穴。兩個穴一降一補才能最好地達到平衡身體的效果。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復溜穴的別名5出處6穴名解7特異性8所屬部位9復溜穴的定位10復溜穴的取法11復溜穴穴位解剖 11.1層次解剖11.2穴區神經、血管 12復溜穴的功效與作用13復溜穴主治病證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復溜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獻摘要18復白穴研究進展 18.1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18.2加強闌尾蠕動 19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復溜 1拼音 fù liū
2英文參考 Fùliū KI7 [中國針灸學詞典]
fùliū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穴位 復溜 漢語拼音 Fuliu 羅馬拼音 Fuliu 美國英譯名 Repeating Stagnant 各
國
代
號 中國 KI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R8 富耶氏 R7 德國 N7 英國 K7 美國 Ki7
復溜為經穴名(Fùliū KI7)[1]。出《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名復留[1]。別名昌陽、伏白、外命[2]。屬足少陰腎經[1]。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1][3]。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為“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1]。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后遺癥,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4復溜穴的別名 復留(《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伏白(《針灸甲乙經》),昌陽(《針灸甲乙經》、《西方子明堂灸經》),外命(《外臺秘要》),胃陽[4],復白[4]。
5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行于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6穴名解 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為“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1]。
復,通復,通伏,又通澓。重返為復,往來也。溜,有水急流之義。溜,順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順適為正。然江有回瀾,海有潮汐,豈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離渠道,進退消長,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說難》曰:“其太溪正經直上之脈,復從內踝稍后,二寸而溜于此,故以為名。”本經之脈,循內踝之后,由照海上太溪。別跟中,由大鐘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經上腨內,復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復溜”。《針灸大成》謂:“病人脈微細幾于不見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脈回乃可出針,亦復溜之意也。按脈微細,乃腎氣衰弱之極也。物極則反,本穴猶地雷之復也,故名之以復”,而曰復溜。[4]
7特異性 復溜為足少陰腎經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
8所屬部位 小腿部[5]
9復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3]。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1]。
復溜穴位于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2寸,當跟腱前緣處[2]。
《醫學入門》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針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說法不一,今從前說[2]。
復溜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10復溜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1]。
正坐或仰臥位,當太溪直上2寸,跟腱之前緣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后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直上量3橫指,跟腱前緣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復溜穴[7]。
11復溜穴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深層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為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后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踇長屈肌[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深層前方有脛后動、靜脈通過[2]。
12復溜穴的功效與作用 復溜穴具有補腎益陰,溫陽利水的功效。
復溜穴有益腎、利水、發汗、止汗的作用[1]。
復溜穴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配五行屬金,腎配五行屬水,根據五行相生原則,金能生水,復溜為本經之母穴,虛則補其母,故本穴可治療脾、腎兩臟的疾病[9]。
復溜穴配五行屬金,金應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開腠理,故取本穴既可發汗,又可止汗,以治療汗證,對汗證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配以合谷則療效更好[9]。
腰為腎之府,故取復溜穴可治療腰病[9]。
腎經經脈循行于下肢內側,復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內踝,故取之又可治療下肢經脈病[9]。
復溜穴為治療汗證的常用穴。本穴又為保健常用穴,經常艾灸可預防水腫、足跟痛[9]。
復溜穴腎經之郄穴,有培補腎氣之功,能通調水道,維護與恢復水液之正常流行。腎為水臟,位在下焦,通調水道,是其本職。澓流為洄流之水,水液必須在全身反復洄流,才能灌溉臟腑,澤潤百骸。《金針梅花詩鈔》復溜條:“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腫、癃閉、無汗之類,用之可使之流:遺精、多汗、盜汗之類,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謂脈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為不可也。[4]
13復溜穴主治病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后遺癥,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1]。
復溜穴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2]。
復溜穴主治腹脹,腸鳴,泄瀉,水腫;盜汗,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6]。
復溜穴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身熱無汗、腰脊強痛[8]。
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等[1]。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睪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麻痹后遺癥,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宮出血,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
14刺灸法
注意:本穴深刺時,一定要避開脛后動、靜脈,以防刺破血管[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15復溜穴的配伍 復溜配合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多汗,無汗或少汗。
復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腎,健脾除濕的作用,主治泄瀉,水腫。
復溜配關元、足三里、腎俞、大腸俞,治腎虛泄瀉[6]。
復溜配腎俞、脾俞、水分、太溪,治腎虛水腫[6]。
復溜配內關、合谷、太溪,治自汗[6]。
16特效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復溜穴1~3分鐘,可緩解腹瀉、盜汗、四肢乏力、腰脊強痛[7]。
17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刺少陰于內踝上二痏。
《針灸甲乙經》: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足脛寒,復溜、申脈、厲兌。水腫氣脹滿,復溜、神闕。
《備急千金要方》:復溜、豐隆,大都主風逆四肢腫。
《針灸大成》:主腸澼,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醫宗金鑒》:主治血淋,氣滯腰痛。
《玉龍歌》: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雜病穴法歌》:水腫,水分與復溜。
18復白穴研究進展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38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火鍋怎么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