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古代針灸用具(什么東西辟邪最好推薦十款)

蘋果養生 2023-05-31 17:45:40

古代針灸用具

中醫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有很多的非常大的用處的,針灸也是我們中醫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也是我們國家特有的一種治療的方法了,很多人對于針灸都是不怎么的了解的,對于古代的針灸有幾針都是不怎么的了解的,今天 我們大家就是一起來了解了解古代針灸用具。

古代針灸用具

1、鑱針

鑱針,這是古針的具名,這種針的形狀像箭頭一樣,這種針主要是用于淺刺出血,經常是用來治療我們的身體熱病和皮膚疾病等。

2、圓針

這也是古代九針之一,針體是像圓筒一樣,針尖是卵圓形的,經常是被用來在按摩穴位的時候針灸,用來治療一些肌肉疾病。

3、鍉針

鍉針長大約是3~4寸,針頭是鈍圓的,這種針不至于刺入我們的皮膚,經常是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壓,這種針用粗鋼絲制作而成,也是可以用骨質或者是硬木制作。

4、鋒針

鋒針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三棱針,這種針的針體是圓形的,針尖主要是三棱狀,是有刃,這種針主要是用來刺破皮我們的下靜脈和小血管,對于治療熱病、腫痛、繼續腸胃炎都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5、鈹針

鈹針也被稱為是鈹刀、劍針。這種針主要是用于外科,對于癰膿,兩熱有很好的作用,我們是可以用于刺破癰疽,幫助很好的排出膿血。

6、圓利針

這種針的形狀像馬尾一樣,針尖是又圓又尖,我們可以用這種針來很好的幫助治療痹病、癰腫以及一些急性病。

7、毫針

毫針是用金屬制作的,最常用的材料就是不銹鋼了,不銹鋼的強度和韌性都是非常的高的,用于刺骨是比較好的,而且耐熱和防銹,是不容易被化學物品腐蝕的。

8、長針

長針是針體比較長的一種針,一般的長度是在20~23 厘米或者是會更加的長一些,而且是多用于深刺,經常是用來治療慢性風濕疾病和坐骨神經痛等。

9、大針

這種針尖的形狀是像杖,而且稍微圓一些,像杖鋒針,長度大約是在4寸左右。這種針對于關節里面的水氣體停留是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主要用于瀉水,也是可以用來通利九竅,很好的去除身體邪氣。

中醫針灸的好處

1、扶正祛邪

我們如果是在生活中長期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而且在冬季是容易爆發的,在這個時候氣溫低,病邪的力量是會增強,我們體內的正氣就是會不足,所以我們在冬季進行針灸能夠很好的減輕癥狀。

2、培補脾胃

我們的身體脾胃好壞是會影響到消化功能,這樣是會影響到身體能量的供給,我們利用針灸可以很好的幫助調理脾胃,能夠健脾化濕,對于幫助我沒呢遠離腹脹、腹痛、腹瀉有很好的緩解的作用。

3、助陽散寒

在冬季不僅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而且也是會容易出現頸肩腰腿痛和陽虛癥,在冬季寒氣是非常強的,我們是很容易受到寒邪產生疾病,在冬季是不能夠很好的消除的,我們是需要等到身體陽氣盛的時候,才是可以將身體里面的寒邪很好的排出。

在古代針灸是一般來說就是九種針具,就是上面為大家介紹的這九種,它們制作的形制和用途不相同,但是都是用來醫治疾病,在生活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毫針了,不同的針是有不同的做法和用處,所以大家在使用的時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決定了。

什么東西辟邪最好推薦十款

  相信民間傳說,所以才有了一些民間的辟邪物品,你知道你身邊有哪些東西能夠辟邪嗎?下面一起來看看辟邪最好的東西吧!

  辟邪最好的十款東西
  1、唾液

  人陽氣最為鬼之所懼,人之陽氣最重在于唾液,古代驅魔師常用此法擊鬼。

  缺點:但威力不大,對厲鬼不太管用。但仍是必不可少之物。

  2、狗牙

  狗兒夜間狂吠,必定看到了人看不見的東西,狗卻可以保身而退,關鍵在于狗牙有懾邪之威氣。

  缺點:對付一般鬼有效。威力對猛鬼效果不太顯著。

  3、鐘馗像

  鐘馗乃捉鬼圣人,百鬼見此人,如同小偷見警察,不敢近身。要請人專門畫的才行!印刷品無用,廢紙一張。

  缺點:攜帶不方便,而且容易被人說迷信。威力中等。

  4、玉

  越是天然的純玉,其品質越為高貴,在地底埋藏多年,集浩然君子正氣于一身,此物之威力,可保人畜平安。令眾鬼膽寒,不敢近身。但但市面上用塑料和玻璃假冒的不在少數。

  缺點:價格昂貴,而且易買到假品。

  5、陽光

  沒有哪個鬼敢在烈日之下肆虐的,鬼遇陽光,必定叫它形神俱滅,化為烏有!陽光之烈,令全部的鬼魂飛魄散。

  缺點:但因受時間限制,不可能24小時有陽光,所以有局限性。

  6、大蒜

  此物烈性,氣味香烈,百蟲不招。且有避鬼妙用,西方人更是把它和十字架并列在一起避鬼。

  缺點:威力對猛鬼效果不太顯著,僅對一般的鬼有效。而且大蒜的氣味并不是所有人可以接受。

  7、桃木劍

  古代驅魔師的必備用具,桃木有辟邪之氣,且有正運氣。大的桃木劍,小的劍形桃木飾物都具有辟邪之用。

  缺點:容易失效,威力中等。

  8、父母所賜之物

  必為父母曾經經常戴過的東西,然后贈與你佩帶。貼身衣物,飾物都可(媽媽的項鏈,爸爸的皮帶,年輕時穿過的風衣等)。

  缺點:偏偏就有人和父母關系不好,甚至反目成仇。此招只對相濡以沫,相親相愛的家庭管用。

  9、玳瑁

  辟邪之不可多得極品!乃龜科動物“玳瑁”之精血凝固而成,和玉有不相上下之地位。古代富貴人家必佩帶。在我國海南盛產,但市面上用塑料和玻璃假冒的不在少數。

  缺點:價格昂貴,而且易買到假品。

  10、陽剛正氣

  自古邪不壓正,正氣乃烈性,避鬼。尤其是剛正之人血氣更為陽剛,為鬼之所懼。所以古人云:“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

  缺點:不正之人大有人在,心不正氣則虛。氣虛則陽弱,鬼也欺軟怕硬,你氣虛,它自然欺負你了。
  可以辟邪的護身物品
  1、艾灸條:這原是做針灸治療用的,使用藥草艾蒿曬干揉成絨做成的,更便宜,也就一元左右。要是再走夜路時點一支,擔保不會有任何東西來找事,它的氣味很大,要在屋子里燒得話一點就夠了,跟可以去除流感預防疾病,是首選之物。

  2、朱砂:在中藥店里就能買到,價錢也不貴。它的價格與成色有很大關系,分內服和外用的兩種,內服的是粉末狀,外用的是沙粒狀。一般佩帶只要用那種外用的就可以了。在佩戴時先做一個小袋,裝入朱砂,在放進7根燈心草(也在藥店里有售,更便宜)和7粒黑豆,最好再放一些經咒或桃木符之類的。這東西的中成藥就是朱砂安神丸,是治療附體,撞邪的重要藥物。

  3、葫蘆:以前曾有人說可以用銅質的,我卻認為它的效果遠不如天然長成的,這東西在使用時要把口鋸開,把里面的種子倒出來。最好掛在床頭,門上,窗戶上,如果它在掛了一段時間后有所損壞,就要即使再買一個補上,要是上面雕刻有符咒是最好的,但決不能有佛像之類的,那是不恭敬的表現,不可用。

  4、雄黃:它和朱砂一樣是天然的避邪護身之物,在白蛇傳里就有充分的描寫。只是這東西有很大毒性,很難買得到。用法就同朱砂一樣。

  5、電擊防身器:這玩意就不用多解釋了吧?它發出的直流電擊最少也有幾萬伏,別說鬼邪,就是人獸也是立刻倒之,呵呵。

  6、天木藏香:這是我見到的不用特殊開光就可直接使用的香里的最好的,但不便宜。只要取出焚燒,可使一切邪魔遠遁,在西藏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有時就拿它來裝藏開光,效果一樣很好,再去外地感覺不舒服時,取出一些來在屋子里一撒,同時念著佛號就可以了。

  7、姜:這是一種強身健體的好東西,在古代,醫生們出入疫區治病時,沒有現在的那些口罩消毒裝備,就全靠著生姜來抵擋病毒,被傳染的很少,而且它還是克制蠱毒的一味極好的藥物。連孔圣人都極力推薦哦。

  其他的開運物如水晶玉石之類,雖然其的確有辟邪開運的功效,不過必須要天然的真品且最好能開光,而現在市場上人工的或染色的水晶魚目混珠,真假鑒定很不容易,且價格不菲;禽爪獸牙就更是假貨橫行。桃木倒是有用,但在制作時要求非常麻煩,市面上買的基本上是工藝品,買回來后是還要去再花錢開光的,要遇上個只會蒙事的,吃虧的就是你啦。至于什么紅腰帶紅內衣之屬就純粹是胡說八道,那是要以人的八字中五行缺火時才來使用的,一班人瞎用只會招來厄運一點也起不到好作用哦。
  九大有效且實用的辟邪方法
  1.臥室中最好不要有鏡子,如果有一定不要沖著床,并且鏡子忌諱對著門,所有的門,包括進戶門,臥室的門,衛生間的門等等。尤其是大面積的鏡子。存在最合理的位置只有在衛生間!

  2. 夜里不要隨便掀開窗簾往外看。尤其是女孩子在夜間非常忌諱做這個動作!否則。可能會讓自己的工作生活進入一個窘境之中。如果沒拉住窗簾。半夜醒來,不要往窗戶那邊看。

  3. 司空不宜留蔭在面相學上,司空乃發光之處。若額前留“蔭”遮及司空位。等于弄熄這盞明燈,霉氣、衰氣便會纏住你不放。靈體鬼怪也容易接近你,故司空位的頭發最好剪碎或撥開。

  4. 睡覺后。拖鞋要朝外擺。不可以鞋尖朝床放。可能個人的習慣有所不同,但是在風水學里面,這樣的習慣最好要養成,

  5. 長時間不睡人的床,再用時,要換個位置,驅除邪氣,或者在居住之前做好潔凈的準備,被褥之類的,一定要記著拿到陽光下面曬一曬,

  6. 女孩子陰氣重,如果一個人在房屋里,更要注意!一定會有一定害怕的感受,這是缺乏安全感的顯示,在睡覺之前盡量利用音響放音樂或者看視頻,睡覺之前最好不要關燈。

  7. 半夜去洗手間。不要看鏡子。晚上睡前。最好要把電視電腦的電源拔掉!這不僅是從風水學的角度出發。也是為了節約資源。

猜你喜歡:

1. 哪些家居風水對財運有影響

2. 風水十大誤區有哪些

3. 鬼故事大全最恐怖精選

4. 最有效的辟邪方法

5. 鎮宅辟邪什么最好十大物件推薦

古代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自來水,沒有電腦……古人可怎么活啊?事實上,他們過得可絲毫不比我們差!

古人女人刮除體毛嗎?
比起她們與時俱進的高智商,中國的女人在刮除體毛上可沒什么進化。事實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將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顏料畫眉……沒錯,黑澤明的電影《亂》里的女人喜歡把眉毛搞成一小點兒,就是師從中國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們還流行“挽面”,就是用線除掉臉上的細毛……都說只有男人愛面子,看來并非如此。

古代皇帝后宮3000人,果真有這么多嗎?
3000?這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煬帝,就曾下詔廣征天下美女,更是選了3000童貞女子入宮供他 “消遣”。隋煬帝還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軍當屬唐玄宗。別看古書中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寫得驚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宮人數可是高達四萬……嗯,一天一個,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古人常說學富五車,五車到底能裝多少書?
需要指出,這“車”是馬車、牛車,而不是大卡車。這詞兒是描述戰國時代的名家施惠如何勤奮好學的。他每次出個門,都要帶上五車竹簡在路上閱讀。也不知道這一路顛簸的,他能不能看得進去,總之這范兒算是做足了。這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大概連精裝版的《古文觀止》也裝不完。照這么個算法,咱們隨便一個人都是學富幾十、上百車的。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們用什么來洗頭呢?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 “無患子”來洗頭。

古人沒有衛生紙,那么上完廁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練過“忍者神功”,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來“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瘡來。即便是紙張發明之后,因為中國有“敬惜字紙”的傳統,而且紙張較為昂貴,用紙來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為,古人只好繼續當“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鳥你什么愛惜紙張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溫柔”的對待。

古人沒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
誰說古人沒有冰箱?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銅冰鑒”,就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時期,奴隸們就冬天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簡單地說,古代的“冰箱”是一個盒子,里頭放冰塊,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以達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不過,以前的“冰箱”簡陋且功能單一,不像現在,冰箱甚至可以成為驚悚片里殺人兇手的容器。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在商朝,運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統來觀測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個高職完全不成問題。到了周朝,人們已經學會從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了。秦漢時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氣節的制定。之后,農歷的問世,更是歷代祖先智慧的結晶。古人預測天氣,雖然沒有精密的儀器,但很多時候卻比現在那些所謂的“天氣預報員”靠譜多了。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后也可當腮紅使用。現在琳瑯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古人沒有保險套和避孕套,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懷孕,會命令太監把那女子倒掛起來,用藏紅花來清洗下體。過去的青樓女子也會服用一種含有麝香的“涼藥”來避孕。不過,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韋小寶八成就是他媽避孕措施沒做好才蹦出來的,甚至還有人喝劇毒水銀。當然,多數古人不會刻意避孕
古代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古人比現代人可要環保多了。隨手亂扔垃圾這種不文明的事情,很少發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會將垃圾集中處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來堆放垃圾。解決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燒掉,燒不掉的就掩埋起來。古代垃圾場的遺跡里,大多數是碎裂的瓷器、漆器。拼一拼,說不準能還原一件古董。所以,想發橫財的,可以翻翻古人的垃圾。

古人喝水是生飲還是會煮開再喝呢?
只有現代人才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古時候還沒有環境污染,無論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飲用,不用擔心拉肚子。只有天氣寒冷時,古人才會把水燒開了喝。雖然可以隨時隨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污染,因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飲用水有關。武俠片里的惡人,常使用在水里投毒這種下三濫的招,取人性命于無影無形。

古時就有地圖嗎?那如何制作的呢?
傳說大禹治水時,就有地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漢代古地圖。西晉的地理學家斐秀創立的《制圖六體》,使地圖的編制有了更大的精確度。古代地圖基本上是一步一個腳印量出來的,所以,制作地圖的兄弟們,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為,想要制作一張全國地圖,往往需要10多年,是個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筆涂掉是最簡單的辦法。王羲之和顏真卿,就是這樣應付錯別字的。所以,《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稿》算是兩位大書法家的“涂鴉之作”。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錯別字旁邊(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筆加點,保留原字繼續寫下去。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名為“雌黃”的礦物涂在錯別字上,有點類似現在的“涂改液”……信口雌黃就這么來的。

在沒有殺蟲劑的時代,古人如何撲殺害蟲?
古代用于防治害蟲的藥物五花八門,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動物性的包括蜃灰、魚腥水等,礦物性的則有食鹽、硫磺、石灰、砒霜等。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種子收藏、伴同種子種植、浸水或煮汁噴灑、點燃熏煙、涂抹蟲蛀孔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政府甚至還得專門設官員管治蟲害。每到害蟲猖狂的時節,便會出現“全民捕蟲”的壯觀景象。

古人上班時幾點到幾點?打卡嗎?
別以為打卡上班是現代的變態發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記錄,你會覺得現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門里的公務員上班的時段為:春冬二季,清晨六點簽到;夏秋二季,清晨五點半就得簽到。如果誰敢無故曠工或遲到,就不是扣點錢那么簡單的事情了,依天數和情節輕重,可處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遲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學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嗎?
現在的學生常常叫嚷假期太短,如果這種抱怨發生在古代,估計手掌心早被老師或家長打掉兩層皮了。古代學生沒有專門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梁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進行一下考試沖刺。古代只有官員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后,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放假了。

古代的嬰兒會喝羊奶或牛奶嗎?還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嬰兒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會有這么多幼年夭折的慘況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若母親沒奶怎么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適合吞咽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古人怎么取火?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發或雷擊起火,以為是什么神靈,會頂禮膜拜。后來,燧人氏看見啄木鳥與木摩擦生煙,從中學會了鉆木取火。西周時發明了“陽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銅鏡,運用陽光聚焦的原理取火。直到人類懂得擊石取火后,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備品。不過,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貓夠不著的地方,免得玩火**。

鐵杵真能磨成繡花針嗎?如果不行,那針是怎么做的?
在古代,凡屬于金屬類的東西都算貴重物品,如果典故屬實,那位磨鐵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錢又有閑的人了。不過,制作鐵針的確需要很大的恒心和耐心。先要將燒紅的鐵抽成鐵絲,再剪成一段段,將一頭磨尖,另一頭鉆洞。制作用于針灸的針就更煩瑣了,要先插入臘肉中用油脂來填補坑洞,尖端還要磨得又尖又圓,才能避免針戳斷血管。

以前沒有衛生棉,那月經布是拋棄式的,還是重復使用?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發、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于“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于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后重復使用。現在的女人應該好好感謝衛生棉的發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古人如何減肥?有豐胸的偏方嗎?
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減肥藥,古人的辦法就簡單多了,比如用喝茶來減肥。不過,古代的老百姓難得大魚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兒還胖得起來?古人豐胸的方法比較自然,比如運用紅豆和黃豆等食補的方法來達到豐胸的效果。此外,古人認為穴道按摩也能助長胸部洶涌。比起古人的“內調法”,現在的豐胸法更危險,一不留神就成了“毀胸”。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更夫,算公務員嗎?
更夫在古代類似現在的社區巡守隊和管理員,主要負責夜晚鄰里間巡邏和報時的工作。由于夜間出行,他們“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臺的僵尸片里頭,更夫常莫名其妙地暴斃。話雖如此,但更夫好歹是個正經的職業,也算是公務員,因為古代軍隊較低階的士兵,會被安排當更夫,就像保鏢和警察。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待遇沒有現在的公務員好。

除了聽聽唱戲外,古人都怎么過生日的?
中國講究尊老重賢,只有老年人,才能過大壽。新生嬰兒滿周歲時,會舉行“抓周”。以后每年過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直到60歲才有資格賀“壽”,也就是過“大生日”。此時,可以大擺戲臺,親朋好友還會送上珍貴的禮物和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古代,想要過個像樣的生日,還得有長命的本事。

如果古代的大俠參加現在的奧運會,會大獲全勝嗎?
你覺得蜘蛛俠和孫悟空PK,誰會勝出?這種問題只能激起唇槍舌戰,永遠沒有結論。古人大多數從事的是體力勞動,所以耐力和承受力應該比現代人要好很多。但是,現在的奧運會,是以舉國之力培養那一小撮運動苗子,有財力、人力、技術的支持,古代大俠八成拼不過他們。不過,像一些看重耐力的比賽,比如馬拉松,古人的勝算還是很大的。

古人整容嗎?
古人相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會像現代人那樣,主動在自己的身上動刀子的。以前的戰爭很盛行割掉戰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發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術,就是將手臂割開一個缺口,將手臂固定在受傷的鼻子上,等兩邊的傷口愈合,再從手臂上挖掉一塊鼻子大小的肉,來當作新鼻子。不過,這和為了變美的現代整容完全不同。

古人刷牙嗎?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衛生的。咱們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了。再后來,印度人發明的“楊枝牙刷”由僧人傳入中國,又名“木齒”。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藥物刷牙,便令牙齒光潔。更簡單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長頸鹿似的嚼嫩樹枝,也可達到類似效果。現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時,忘記帶牙刷,不妨回歸一下古法。

古人近視了怎么辦?
古時還沒有什么環境污染問題,也沒有電視、電腦的誘惑,所以近視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視的都是苦讀的書生,你想啊,老鑿壁偷光、囊螢夜讀,不近視才怪呢。古人以為看不清是因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藥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針灸來治療眼睛的。明朝時眼鏡從西方傳入中國,仗著眼鏡,大家毀起眼睛來,更肆無忌憚了。

太監如何被閹掉?那該怎么尿尿?
做手術時,會先用白布條將被閹者的腹部以下綁緊,再用有麻痹作用的辣椒水來消毒,接著將人的手腳捆住,之后就得看師傅的刀功了。最好一刀解決,將陰莖、陰囊一并割掉,否則軟骨長出來的話,還得再割一次。如果不慎割得太深,又會凹一個洞,導致尿尿亂灑。手術后由于少了“水管”,太監尿尿大多呈扇狀,為了不弄臟褲子,只能蹲著尿。

古代男人割包皮嗎?
在中國古代,沒有這種讓男人“皮之不存”的習俗。男人普遍愛惜自己的體毛發膚,只有少數民族中才有割禮的傳統。倒是割包皮在國外更為常見,比如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就有描繪成年男性以立姿接收割禮。傳統割禮的原因,不是為了衛生,而是對陽具的崇拜,認為包皮是外觀上的缺陷。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后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古代男人有變裝的喜好嗎?
“變裝男”類似如今男同性戀中,陰柔俊俏、喜歡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在春秋時代的文獻中就有相關記載。當時這種喜歡美男子的風氣,主要盛行于貴族之中,到了魏晉南北朝,連民間也多有耳聞。魏明帝時的潘安、何晏、杜弘治等人,就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善敷朱粉,連女子都自嘆不如。

古代有女同性戀嗎?
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于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故稱“磨鏡”。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系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的。古代女同性戀多發生在后宮,因為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在男性不足的情況下,宮女只好自行“內部消化”。

飛鴿傳書真的可行嗎?
在中國古代,何時開始使用飛鴿傳書,已不可考。在蒙古西征時,傳訊鴿就已經被大量用于軍事活動,立下汗馬功勞。發展到后來,鴿子還成為傳遞情書的絕妙用具,成為不少美好姻緣的“紅娘”。古人飛鴿傳書,多用紅絲線捆扎信箋字條,以引起收信者的注意。如今,我們用的是E-mail、電話、視頻等,雖說更方便快捷,卻少了一絲浪漫和期盼。

古人有金庫或保險箱嗎?他們是怎么藏錢的?
早在原始時代,為了保存辛苦捕獵來的食物,古人會挖洞將食物放入洞穴,再放塊大石頭擋住。后來,演變成用獸皮包裹捆綁貴重物品,這應該算是保險箱的雛形了。隨著器皿和鎖的發展,人們開始將錢放入不同材質的箱子和柜子中。然而,即便“保險箱”出現了,也難免半路殺出群綠林大盜。錢莊由此應運而生,卻也成為更專業的“窩藏贓款”的機構。

以前的紙鈔要防偽嗎?
古代最早的紙鈔誕生于民間,由商人自由發行。但這樣做,很容易出現亂發和偽造的情況。后來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收歸官方發行,防偽措施更為嚴密,還會在紙鈔上蓋上兩枚官印。到了宋徽宗時期,改為圖案更復雜的“錢引”,加上多色套印,防偽性更強。此后,歷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防偽方法。花樣之多,讓現代人至今都沒有搞清咱們老祖宗到底是怎么防偽的。

古代人裝假牙嗎?
早在漢代,張仲景就發明了汞合金填充齲洞法。宋朝還出現了鑲假牙的專業醫生。古代的假牙材質很多,除了象牙、牛骨之外,還有堅硬的檀香。假牙除了能解決實際的用牙問題,還有裝飾和賣弄的功用。“牙橋”,就是用軟金鐵線綁住牙齒,再綁入口內,沒有咀嚼功能,純裝飾使用。這讓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暴發戶一張口,金牙閃倒一片。

古代男生頭發都留長發嗎?
古人對三千發絲勞心勞神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古代無論男女都留長發,而且是越長越好。他們幾乎都不剪頭發,頂多修理一下邊毛,即便這樣,還得看著黃歷挑日子。男孩到了讀書的年紀,會將頭發挽結成發髻,叫“束發讀書”。古時的“禿刑”,是古人不堪忍受的懲罰,也就是司馬遷說的“剃發受辱”。

古人抽煙嗎?
煙草最早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從菲律賓的呂宋島傳入中國的,最初在廣東福建兩省有少量的種植,但抽的人并不多。眾所周知,煙草造成禍害,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小小的鴉片,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導火線。清光緒年間,英國商人借通商之便,把紙煙帶入大陸,剛開始免費送抽,等人上癮之后開始販售。

古代玉或寶石類的飾品,是用什么東西雕琢而成的?
黃金有價玉無價,古人老早就知道玉器寶石的珍貴。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明古人對硬度早就有了認識,知道利用更堅硬的礦物來研磨石器。雕琢玉器,古人往往是把硬度更高的石英、拓榴石、金剛石等礦物搗碎成沙礫狀,就成了“解玉砂”。后來還出現了硬度最高的“金剛砂”,也就是碎鉆。這下再硬的寶石都可以任人“宰割”了。

古代人的鬧鐘只有公雞嗎?
如果那只當鬧鐘的公雞被宰了,怎么辦?古人當然不會吊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咎外,古人還發明了香鐘。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準確。再從燃燒后剩余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后來,古人對香鐘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

中國古代的醫院

太醫院 古代醫療機構名稱。是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及醫療保健組織。太醫院始設于金代,隸屬于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藥,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為宣差,后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于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藥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于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后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藥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于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藥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御藥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一由太醫院差派、考核、升降,從而加強了統一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藥庫,總管太監管御藥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為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
明、清時代正陽門(俗稱前門)內的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一帶,曾是許多衙署的所在地。在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有一個頗為特殊的機構,那就是為皇家治病的太醫院。

(一)太醫院署址的變遷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舊有官舍作為各衙門辦事的處所,多散處城區,雜然無序。明英宗正統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門 (清時稱大清門,在正陽門內。解放后已拆除)東,新建許多官署。太醫院署也在這里修建。清代太醫院因明署之舊繼續設于該處。其確切地點是在天安門前、欽天監之南,禮部正東,即現在的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該院有大門三座,均向西。對面是照壁,有黑漆書寫“太醫院”三字的朱色立額。大門前為門役的住房。左為“土地祠”(面向北),右為“聽差處”(面向南)。署內有大堂五間,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懸掛著康熙御賜院判黃運詩:“神圣豈能再,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大堂左側,有南廳三間,是御醫辦公的處所。大堂右側是北廳。后面是先醫廟,門稱欞星,內門稱咸濟,殿名景惠,南向,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的塑像,有康熙御書“永濟群生”匾額。先醫廟外北向者為藥王廟。廟里有銅人像。連接大堂的過廳是二堂,后面還有三堂五間。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把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使館區范圍內的中國衙署都必須遷走。太醫院一時找不到新去處,只得暫借東安門大街御醫白文壽宅第應差。不久,太醫院又暫移北池子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門外皇城根、兵仗局東,另建新署,三年竣工(此址辛亥革命后,改為私立兩吉女子中學)。大門三間,隨門有房,西為聽差茶房東為科房。東有土地祠一間;西有銅神廟一間。宜門內,東西廳各五間,是御醫以下醫官辦公的地方。正北為大堂。后院是二堂,沿用原名仍稱“誠慎堂”。院內東房三間是“首領廳”,西房三間是“醫學館”,東耳房二間是“庶務處”,西耳房二間是“教習室”,北面還有諸生自修室。這個太醫院新署,現在遺址尚存。即今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170地安門東大街太醫院二堂街一百十一號北京三十二中工廠和一百一十三號文物局家屬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看見當年的礎石。二堂及東西廳房均保留著原來的建筑,只是已成住房。但是從這些建筑中,可以想象到當年太醫院那種森嚴華貴,神秘莫測的情景。
明太醫院的三皇廟內,曾有元元貞年間(1295-1296年)所鐫、宋王惟德撰《銅人睮穴針灸圖經》全文的石刻,其碑之題篆為宋仁宗的御書。石刻是元惠宗至元年間(1335—1340年)自汴梁(今開封)移到這里的。王惟德,又名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天圣初年,奉命編修針灸書籍,他對古醫書中有關針灸的記載和針灸圖式詳加考訂,并對歷代醫家的針灸實踐進行系統總結,于天圣四年(1026年)編成《銅人睮穴針灸圖經》三卷。天圣七豐(1029年)由政府頒行全國,作為學習針灸及臨證取穴的標準。他還設計并主持鑄造明堂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分可合,體表用金字標有針灸穴位名稱,穴孔處涂以黃蠟,里面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針灸分寸正確進針,里面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否則不能刺入。它是當時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生用的。兩具銅人,在戰亂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于明太醫院的藥王廟里,但這具銅人,是經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年)重新修鑄過的。這些前朝遺物,因年代久遠,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年),石刻字跡已漫漶不清,銅像睮穴也已昏暗莫辨。明英宗命令新建太醫院時,礱石范銅,重修《針灸圖經》石刻和仿鑄針灸銅人,置于院署,以供法式。明嘉靖時,針灸學家高武曾鑄有銅人三具,男婦童子各一。明萬歷中,醫官楊繼洲,又于太醫院鑄銅人一具。所以自北宋以來,先后共有針灸銅人七具。清末地安門外太醫院新署“銅神廟”內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銅人。

(二)太醫院的沿革及其制度

供奉于內廷的醫師或醫療機構,我國自古已有,但其職官設置及其體制,各朝之間互有異同。周官有醫師上士、下士,掌醫之政令。秦置太醫令。西漢時太常、少府都有太醫令。屬太常者為百官治病,屬少府者為宮廷治病。東漢、曹魏沿置。隋唐設太醫署,其主管官員為太醫署令。宋有醫官院,金代始改名太醫院,其長官為提點。元代亦稱太醫院。明、清兩朝相沿。
清代的太醫院,制度大體如下:
(一)機構及品服:清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所不同。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政權已較鞏固,為消弭漢人的仇視心理,標榜所謂“滿漢一體”,將官制改歸劃一,所以太醫院的官員,無分滿漢,職掌皆同。但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仍設特簡管理院事滿大臣一人,作為太醫院的最高長官,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撤消。此后,太醫院各官皆由漢人充任,有時任用少數滿人。其人員情況人體是:院使一人,是該院行政及醫療事務的主管官員,左、右院判各一人,是該院的副主管官員,御醫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醫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糧醫生(或稱糧生,主要擔任繕寫等工作)、切造醫生(負責藥物的炮,炙調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員額,清代各朝雖有增減,總的說來,體制未變。該院醫官通稱太醫或御醫。
太醫院醫官的品服,康熙九年(1670年)規定,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正八品,吏目從九品。雍正七年(1729年)規定:御醫均授正七品,許用六品冠帶。各醫官的品服,歷朝也有變動。
(二)設科及侍直:清初太醫院按明代舊制共設十一種,即: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嘉慶二年(1797年),將咽喉與口齒、痘疹與小方脈各合為一科,遂成九科。嘉慶六年(1801年),將正骨科劃歸上駟院。道光二年(1822年),由于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從而廢止針灸科。同治五年(1866年),將原來的傷寒、婦人兩科,歸入大方脈,加上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共為五科。光緒朝一仍其舊,未曾有所更改。
院使、院判、御醫、吏目、醫士各以所業專科,分班入宮,輪流侍直。在宮里的稱為“宮直”;在外廷的稱為“六直”。宮直在內藥房及各宮外班房侍直;六直在外直房侍直。清帝駐蹕圓明園時,宮直在圓明園藥房侍直;六直在圓明園外直房侍直。光緒十三年(1887年)議定,西苑(現中南海及北海)壽藥房,每日須有兩名太醫院官直宿,藥庫的庫掌、筆帖式等,遇差傳喚;乾清官御藥房,每日由太醫院大、小方脈二科各一人直宿,以供進御。
為便于侍直,在宮內及園苑,太醫院沒有公所或“他坦”(《清文匯書》釋為“出外住立處”,即休息處)。圓明園東南一畝園有公所一處,原有房八十余間,禁城內東墻下,上駟院北,南三所東,亦有一處。遺跡早巳無存。
(三)教育及考核:清代造就醫官人才,分為內教習與外教習兩種。內教習是教授內監中的學醫者,外教習是教授普通平民及醫官子弟中的學醫者。內教習是由太醫院選派學識素著的醫官擔任教學工作,設教于東藥房。教授內監醫學,按制由光祿寺提供廚役及膳食。外教習人員的選拔及培養,均極其嚴格。按照規定:“初進醫生,自取同鄉京官印結,赴院(太醫院)具呈報明,經本院首領廳驗看后,再取本院醫士、醫官保結,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試。醫學可造就者,準其在院候試,挨次頂補[1]”。這些經過重重考核、確系“通曉醫理、身無過犯”者,才可以進入外教習廳學習。其執教醫官,也是選拔御醫,吏目中的品學兼優者充任。學習的功課主要是醫學經典著作,及有關專科書籍。乾隆七年(1742年)吳謙等奉勅編成《醫宗金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刊行,即作為醫學教科書,一直沿用到清末。外教習的肄業生,除每年按季進行考試外,每歷三年,由禮部堂官到院主持進行一次考試,被錄取者稱為醫士。習業荒疏未被錄取者仍準照常肄業,以待下次再考。太醫院還規定,凡肄業一年以上,經過三次季考名列一等的,經呈報禮部可遞補食糧醫生的缺額。雍正八年(1730年)添設食糧醫生十名,并改名為恩糧生,從此可不經考試,只須由太醫院呈報禮部,便能遞補。
鴉片戰爭后,太醫院經費不足,教學、考試制度日趨廢弛,教習廳亦任其傾圮。至同治年間,御史胡慶源奏請整頓醫官以正醫學,遂于同治六年(1867年)改教習廳為醫學館,太醫院派教習三人,收掌三人,執掌醫學館,按春秋二季對醫士、恩糧及肄業生進行考試,然后列定等第,按名頂補。每屆六年,太醫院會同禮部主管官員,對在太醫院供事的醫官等進行一次全面的考試。這種考試,除院使、院判及在內廷侍直的御醫,經奏明皇帝可不參加外,其余吏目、醫士及肄業等員,須一律應試。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新醫學館,基本按照各省學堂的章則,以院使、院判為管學,派醫官二人為教習,另設稽察、監學、庶務、書記各一人,分掌有關事務。除管學外,其余人員都須在太醫院供職。在舊肄業生中考選二十人為學員,學習期限定為四年。晚清太醫院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雖已日益松弛,但因該院所承擔的任務重要,故在醫官的教育和考查方面也還是十分認真的。
(四)人事制度:太醫院的人事制度,在通常隋況下,是嚴格按照品級等第,一步步升遷調動的。院使員缺,由左院判升補;左院判員缺,由右院判轉補;右院判員缺,由御醫升補;御醫員缺,由吏目升補;吏目員缺,由醫上升補;醫士員缺,由醫生升補。醫官的題授大體是:除院使、院判外,自御醫以下遇有缺出,該院堂官首先在內直醫宮中選拔提名,申遞禮部轉咨吏部任命,如內直醫官補完,才可從外直應升各宮中選拔,并按俸開列申送。呈報前,有的還須經過考試。這是一般晉升的情況。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是該院各官員缺,如有奉旨特用的,則遵渝補授;一是該院出現差多人少,不敷遣用時,曾在直隸省民醫及舉貢生監有職銜的人員中,揀選精通醫理并情愿效力者,按一定手續頂補錄用。但這類特殊情況,總是不多的。
(五)其他職責:太醫院的主要職責是為宮廷侍直(如上所述)。此外,還承擔一些奉旨委派的臨時性任務和由該院直接委員從事的較為固定的任務。奉旨委派的臨時性任務大體有如下三種:第一,凡諸王、公府及文武大臣請醫視疾;第二,外藩、公主、額駙及臺吉大臣有疾請醫。第三,軍營需醫,奉旨差官醫治。由該院(或會同有關部門)委員從事較為固定的任務,主要有兩項:第一,文武會試(由禮部、兵部),順天鄉試(由順天府)各咨取醫生二人,入場供事。至期“由院遴選通曉醫理之大方脈科、瘡瘍科各一人,申送委用”[2]。第二,刑部監獄,“由院選派醫生二人供役,每月給發藥價銀米。效力滿六年,割回到院,升授吏目”[3]。另外,還有一項“關外差遣”任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決定,向黑龍江默爾根地方派遣良醫二人,前往應診。每年輪換一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停止。這類差遣為時不長。
(六)御藥房:御藥房是內廷采辦、儲存、配制藥品和太醫分班侍值的重要機構。御藥房分東西兩處。西藥房歸太醫院院使、院判、及御醫、吏目分班輪直;東藥房則歸御醫、吏目及醫士分班輪直。御藥房與太醫院之間的關系,有個發展變化過程。順治十年(1653年)規定,御藥房隸屬于太醫院。藥品的出入帳目則須申報禮部。順治十六年(1659年)決定,將御藥房所有事務都劃歸太醫院管理,不必再向禮部申報。順治十八年(1661年)決定,將藥庫撥歸禮部管理,太醫院需要辦置的藥物,則須預先開具藥單送交禮部。康熙十年(1671年)決定,御藥房不再隸屬太醫院,直接劃歸內務府,這是個較大的變動。御藥房直接劃歸內務府后,其所需之藥品,每月兩次,按應用的種類、數目,則徑向太醫院傳取。每三個月,繕折奏銷一次。至于御藥房配制藥物所用的食品、樹枝及用具等,則向有關司署傳用。如所用紅棗、膠棗、荔枝、龍眼等,行掌儀司(掌內庭禮樂之事,并考核太監品級);兔雀等,行都虞司(總管內府山澤之事),等等。
凡宮中傳喚太醫院侍直的醫官入大內看病,都得由御藥房太監帶領。診治皇帝疾病,須與太監一起就內局合藥,并須將藥方連名封記。隨之具本開列本方的藥性和治療大法,醫官、太監在月日下署名,進呈皇帝閱覽。奏本既具,即行登記入冊,由太監收掌,以憑稽考。煎調御藥,太醫院官與太監一同監視。以兩服藥合為一服。煎好后,分別倒入兩杯。一杯由主治醫官先嘗,再由院判、太監依次飲嘗;另一杯進皇帝服用。如果配制藥品,不依照原方,及未開明藥名品味分量或雖開而遺漏舛錯的,都將以“大不敬”論罪。乾隆五年(1740年)以后,藥物都改由內臣烹調,醫官才不再會同制藥。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每位軍機大臣一份”。在現存內務府、軍機處等檔案中,還可見到這種抄發的太醫處方,看來上述說法,是確實的。由于御藥房的重要性質,使它一向成為內庭禁地,防范極嚴,據《明宮史》載:“祖宗以來,無一人敢無享私人藥房者,防至密也”。清代御藥房的情況,雖未見諸文字,但其嚴密程度也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到了晚清,為方便等原因,各宮都設有藥房可煎藥,就連皇帝也不再在御藥房煎藥。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宮的藥房煎藥。永和宮是端康太妃(光緒之瑾妃)住的地方,她的藥房比其他太妃宮里的藥房設備都好,是繼承了隆裕太后的”。
太醫在宮中為皇太后、太妃、皇后、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診治疾病,處方用藥,傳診宮眷的名位和應診醫官的姓名,都須按規定登記簿冊,以備查考。如太監、宮女等有病診治,也是如此。
御藥房除承擔上述主要工作外,還有一些其他差事。首先是每逢暑令與太醫院共同負責,在乾清門、圓明園宮門各處安設供防暑飲用的“香薷湯”,每到除夕,則在各宮殿焚設蒼術,并管理制造誦經殿堂中的大巴苓等。其次是奉旨施藥。順治十一年(1654年)子景山東門外蓋造藥房三間,由醫官施給醫藥,以惠濟滿漢軍民人等。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五城地方設藥廠十五處,每廠有醫官和醫生各一人,為在京百姓免費治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設東西南北四廠,發放帑金,差醫官施藥,定為常例,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停止。
御藥房需用藥材的來源,自道光(1821年至1850年)朝以后,有所變化,即各省除例貢藥材徑交內務府外,其他出產藥材都議為價款,由內務府或御藥房隨時向藥商購買,此后太醫院的藥庫,實同虛設。

(三)太醫的甘苦和遭遇

人們所說的太醫,除指在太醫院任職的醫官外,還應該包括那些地方舉薦入都,供奉內廷的名醫。他們侍候于君王左右,為“至尊”診治疾病,遇有疑難大癥,朝野矚目,責任極重。可是歷來皇帝后妃,大都養尊處優,每餐必膏腴雜陳,脯醢并薦,象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損健康。身貴體弱,得病便不易治愈,反而責怪太醫無能。太醫進宮供職,有時須對內府官員、太監等納以賄金,不如此他們便會從中作梗,處處設置障礙,因此,即使是那些精于歧黃之術的太醫,由于多方掣肘,也難以一展身手。有的偶然幸中,醫治見功,雖賞賚有加,榮耀異常,似乎可以平步青云,其實未必。甚至恩賜所入,尚不夠賄賂之所出。加上宮禁之中,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有時太醫則是首當其沖,難以逃脫。一藥誤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殺身之禍;所以有些名醫把應召入宮視為危途,甚而聞訊遠遁,希圖一跑了之。真正官運亨通的極為寥寥,屈指可數。世間流傳著“太醫難當”的說法,洵非虛言,其中甘苦,非個中人不可盡知。
試看下例,太醫治病之難可略知一二。
(一)有些皇帝以知醫自詡,對處方用藥,動輒指責,太醫縱操神技也只得勉為其難,遵諭施治。如光緒皇帝自幼體質瘦弱,成年以后則是疾病纏身,長期脾胃失調,且患有嚴重的滑精病,有時一聽到鑼鼓聲即刻遺泄,進而相繼出現潮熱、盜汗、咳嗽、心悸、失眠、頭暈、耳鳴、健忘等一系列癥狀,又因其一生政治失意,生活寡歡,這種事業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痛苦,更促使他萎靡不振,病情加劇。于是在性格上也就更加患得患失,怯懦多疑,孤僻固執。光緒帝稍通醫道,在病勢口重,求治心切的情況下,對太醫往往動以聲色,嚴辭申斥,并自以為是,詔令治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病情已十分沉重,輾轉床褥,呻吟不已,該年八月二十二日(9月29日) 的《起居注》曾記載:“每遇藥方輕少之時,其竄痛(指腰胯)亦覺輕,屢試不爽。即如近一月來服力鈞(太醫)之藥,其方皆系五、六味,服之竄痛已輕減。近二日方劑稍重,此癥亦復加增。蓋因服藥日久,臟腑不能勝藥力也。嗣后立方宜詳斟酌,總須少而專始無流弊”。太醫只好遵諭照辦。此后給光緒開處方所用藥味都很少,而且用量很輕。這種不顧實際病情,唯圣意是遵的處方,不獲良效,應在料中。不僅如此,光緒還進而在殊諭中點名用藥,說:“若常用熱劑一味峻補,恐前所發之恙復見于今。尚宜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參、麥冬、菊花、桑葉、竹茹等清涼養陰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熱時常上溢”。于是在此后的脈案檔中,光緒欽定的藥品每多見及,不管這些清熱滋陰的藥物,當時是否完全對癥,太醫也得依旨使用。
(二)內府治病,首重療效,御醫須得小心翼翼,謹慎從事,但又難子奏效,這樣一來,太醫輕則遭到申斥,重則受到嚴厲懲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醫院院使孫之鼎等承旨治療正黃旗內大臣頗爾盆痔漏復發癥,康熙對他們的治療情況非常不滿,曾在朱批中大發雷霆,寫道:“庸醫誤人,往往如此”。封建皇帝,具有無上權威,這樣一批,太醫如何經受得起。又如光緒帝死前的一兩年間,因病情復雜,太醫難以治愈,而光緒本人又怨天尤人,他在自書的“病原”中,曾多次對應診的太醫惡語相加,發泄不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說: “近來耳響作堵,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腰胯酸痛,亦未稍輕。+6540 總系藥不對癥!”“治此疾必先明其病之原因,細按先后癥情,乃可施治無差,豈可草率立方哉!”七月十七日(8月13曰)說:“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到了八月,原有諸癥不僅沒有好轉,而腰胯疼痛、耳堵、腹痛等病更行加劇,光緒怒不可遏,對太醫嚴加訓斥:“所用諸藥非但無效,而且轉增諸恙,似乎藥與病總不相符。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得如此草率”“名醫伎倆,僅止如此,亦可嘆矣!”那時光緒因戊戌變法失敗,雖被慈禧太后幽禁,但在名義上他還是皇帝,太醫為其治療是不敢馬虎的,用藥無效,實因病人膏盲,已非人力所及,怎么怨得了太醫,可是光緒偏認定是治療不當造成的,太醫們也只得俯首認錯,恭聆皇帝的辱罵。皇帝患病,不論何種原因,醫治無效而死,即所謂“龍馭上賓”,都要給太醫以處分。光緒帝死后,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醫士忠勛等,均以“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之類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職,帶罪當差”等例行處分。君主專權的社會,有理也是不能講的。
(三)至于那些因一定機遇,進劑獲效,榮受天眷的太醫,其處境也非全如人意。給慈禧太后治過病的薛福辰就是一例。薛福辰字撫屏,江蘇無錫人。精于醫學,名馳南北。慈禧患病,召之入都。經精心施治,效果頗佳。慈禧病愈后,自撰“職業修明”四字匾額,賞賜薛福辰。醫功告成,本應“載譽”回籍,但是“老佛爺”卻不準他即時出京,因為在“西圣(慈禧)新恙悉愈”[4]之后,還須“舊恙一一就痙,方許報安”,這叫做“請太平脈",如此還得在京躭擱下去。不料就在薛氏為慈禧治療期間,他的家鄉,疾疫流行,眷屬俱病,其次女竟致殤歿,薛福辰之弟致沈某函中曾慨嘆地說:“撫兄(薛氏)以回天妙手,而眷屬皆不免于病,所謂木匠缺床足不能自理者非耶”。可以想見,薛福辰當時的悲憤痛苦心情,必是有言難訴的。薛福辰在接受慈禧恩賚之后,并不感到是幸事,反而憂心忡忡,寢食不寧。其弟為其擔驚受怕,在他的信中說: “得悉撫兄近況,醫事近稍順手,技窮勢絀,漸自弓[退”。又說:“此事擔荷至巨,未知何時可了!”薛福辰自己也感到進退兩難,在致友人函中說。醫事“千回百折”,“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駑鈍,幸免大戾,然竟將太醫及天下諸名醫得罪矣”[5]。這些話,都是薛福辰當時那種戰戰兢兢,心情極其矛盾的真實暴露。
有云“伴君如伴虎”,在太后、皇帝身邊的太醫,又何嘗不是如此。薛福辰這樣的遭遇就是明證。至于封建王朝太醫院里的相互嫉妒、彼此排擠、上下其手、結黨營私等種種黑暗,更是難以盡述的。當然,清代太醫,大多是醫理精通,經驗豐富,獨具特色的醫學家,曾為祖國醫學寶庫添加了光彩,它在摒除丹石,調治兼顧,活用經方,善使引藥等方面部有一定貢獻,這些成就是不容否定的。
今天當我們站在原北京太醫院故址門前,探索歷史陳跡的時候,能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祖國的日益富強,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由衷地感到欣喜和驕傲么!

起死回生意思?

注音 ㄑㄧˇ ㄙㄧˇ ㄏㄨㄟˊ ㄕㄥ

拼音 qǐ sǐ huí shēng

釋義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成語出處 《太平廣記 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簡體字 起死回生

常用程度 常用

感 *** 彩 褒義

成語辨形 生,不能寫作“聲”。

相似詞 妙手回春、死而復生

相反詞 不可救藥、病入膏肓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有一次扁鵲來到虢國行醫,聽說虢國太子早上染急病身亡,于是請求進宮察看。扁鵲來到太子床前,仔細的檢查了一遍,發現太子大腿內側還有微溫,耳朵里還有鳴音,于是說:“太子只是嚴重昏迷,還可以救活!”扁鵲用針灸的方法使太子回過氣來,又在太子身上熱敷一會兒,終于使他蘇醒過來。扁鵲又開了藥方,太子服了二十天藥后,便完全康復了。  虢國國君再三向扁鵲道謝,扁鵲說:“我不是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英語翻譯 bring *** . back from death

日語翻譯 起死回生(きしかいせ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ˇ ㄙˇ ㄏㄨㄟˊ ㄕㄥ

拼音 qǐ sǐ huí shēng

成語解釋 使瀕死的人復生。語本《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后用「起死回生」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妙手回春」、「著手成春」

一、 【語義說明】 使瀕死的人復生。 【使用類別】 用在「死而復生」的表述上。【成語造句】<01>傳說華佗是位名醫,有起死回生之術。<02>為了讓重病的兒子起死回生,他求遍各種偏方。<03>靠著堅強意志力,他終于克服病魔,得以起死回生。<04>他自稱能讓人起死回生,其實不過是個江湖郎中罷了。<05>他已經病入膏肓,就算醫生的醫術再高明,也不可能起死回生了!<06>有病要趕緊就醫,千萬不可迷信神明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以致延誤醫療的時機。二、 【語義說明】 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 【使用類別】 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成語造句】<01>我們期望這次談判能起死回生,使陷入僵局的計畫出現轉機。<02>這家公司財務虧空累累,除非有起死回生之策,否則很快就將倒閉。<03>經過新任經理的一番改革,原本即將倒閉的企業居然起死回生,真是不可思議!<04>由于員工的共同努力,終于使這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重新站立起來。

成語典故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于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于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蹶而死。」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于前也。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噓唏服臆,魂精泄橫,流涕長潸,忽忽承睫,悲不能自止,容貌變更。……扁鵲1>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2>,以取外三陽五會3>。有閑4>,太子蘇5>。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6>,以八減之齊7>和煮之,以更熨8>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9>,但服湯二旬10>而復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11>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注解〕(1)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名醫。唯史記所載扁鵲故事,則非一人,而以扁鵲為良醫的代稱。(2)厲針砥石:磨利醫療用的針石。針,音ㄓㄣ ,古代以砭石為材質的醫療用具。砥,音ㄉ|ˇ,磨。(3)三陽五會:中醫之穴位名。三陽,指太陽、少陽、陽明,包括了手三陽與足三陽共六條經脈。五會,指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臑會。(4)有閑:過一會兒。閑,音ㄐ|ㄢˋ,同「間」。(5)蘇:蘇醒,同「穌」。(6)五分之熨:以藥熱敷,使溫暖之藥氣入肉五分。(7)八減之齊:八分劑量之用藥。齊,音ㄐ|ˋ,分量、劑量。通「劑」。(8)更熨:交替熱敷。(9)更適陰陽:調理陰陽之氣。(10)二旬:二十天。旬,十天。(11)生:使人復生。

典故說明 扁鵲是戰國時的名醫。有一天他經過虢國,聽說虢國太子猝死,便來到宮門前,向侍從打聽原委。了解太子的病癥,又得知斷氣不到半天,還未入殮后,就跟侍從保證自己可以救回太子。侍從本來不相信,但聽了扁鵲治病的方法,驚佩不已,立刻稟報虢君。虢君趕緊請扁鵲進宮。扁鵲對虢君說:「依我看,太子這是尸厥癥,因體內會氣不通而昏死過去,實際上并未真地死亡,還有機會救回。」于是命令弟子準備好醫療用具,針灸太子的三陽五會等穴道。不一會兒,太子就醒過來了。扁鵲再叫弟子用藥交替熱敷他的腋下,并將太子扶起坐著,調理身體的陰陽之氣。之后再連續服藥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經歷這件事情,所有人都說扁鵲能讓死人復生,但扁鵲卻說:「不是我能讓死人復生,是這人還有機會存活,而我能將他救回而已。」后來「起死回生」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醫術高明。亦用于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

近義成語手到病除 死而復生 妙手回春 著手成春 妙手回春 救亡圖存

反義成語一命嗚呼 回天乏術 回天無力 回天乏術 回天無力

相關漢字成語:起 死 回 生 相關漢字解釋:起 死 回 生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08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