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面色蒼白,形體(ti)消(xiao)瘦,神疲懶言,口干,低熱,舌質嫩紅,苔黃而干或(huo)光(guang)剝(bo)無(wu)苔,脈細弱(ruo)。
治則治法:益(yi)氣生津,清解余熱(re)。
中成藥:參麥注(zhu)射(she)液10~60ml加入5%~10%葡萄糖注(zhu)射(she)液250~500ml中(zhong),靜脈滴注(zhu),1日1次。
方藥:竹葉石膏湯加減(jian)。竹葉10g,石膏(先煎(jian))15g,太子參15g,麥冬12g,石斛(hu)12g,山(shan)藥20g,薏苡仁15g,白扁豆20g。加減(jian):腹(fu)脹(zhang)便溏,加鳳(feng)尾草20g,陳皮8g以(yi)理(li)氣(qi)消(xiao)(xiao)脹(zhang);納呆、噯(ai)氣(qi),加雞內金(jin)10g,谷芽10g,神曲10g以(yi)消(xiao)(xiao)食導(dao)滯;有復發傾向者,加青蒿(后下)10g,佩蘭10g,黃連6g,苦(ku)參10g,金(jin)銀花15g以(yi)清泄余熱。
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干、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進補宜采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其主治方劑選用如下:
(1)竹葉石膏湯 本證的病機為病后余熱未盡,氣陰兩傷。若是氣陰兩傷之體,感受風熱或暑熱之邪,則本方是兩全之方。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透表為君;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為臣;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半夏雖溫,但配以清熱生津藥中,能轉輸氣血,活動脾氣,生津而不膩;使以甘草、粳米,既可助參補氣,又可養胃和中。全方散風清熱,益氣養陰,適宜于外感風熱未解,氣陰兩傷未復的病證。
(2)人參白虎加元參湯 即人參白虎湯加元參、麥冬而成。方中人參益氣生津,元參、麥冬養陰清熱;石膏、知母清熱解毒;甘草、粳米養胃和中;本方對于氣陰兩傷,熱邪偏勝,且里熱重于表熱,臨證以發熱微惡風寒,氣短,煩渴,舌紅苔少,脈浮大數而無力者,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
(3)補陰益氣煎 此方為補中益氣湯之變方。方中人參、熟地、當歸、山藥補陰益氣養血;升麻、柴胡疏風解表;陳皮理氣和中,活躍氣血生化之源;甘草、生姜調和營衛。本方治療勞倦傷氣,氣不生津,氣陰不足而致正虛邪侵者。臨證以寒熱久日不解為主癥。
(4)薯蕷丸 本方(fang)為《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諸不(bu)足,風(feng)(feng)(feng)氣(qi)(qi)(qi)(qi)(qi)(qi)百(bai)疾”的(de)名(ming)方(fang)。“虛勞諸不(bu)足”系指氣(qi)(qi)(qi)(qi)(qi)(qi)血(xue)陰陽俱(ju)虛,“風(feng)(feng)(feng)氣(qi)(qi)(qi)(qi)(qi)(qi)百(bai)疾”乃(nai)指內外風(feng)(feng)(feng)所致的(de)多種疾病。適于(yu)氣(qi)(qi)(qi)(qi)(qi)(qi)陰兩(liang)虛,感受風(feng)(feng)(feng)寒,癥見惡(e)寒發熱,頭痛身楚,氣(qi)(qi)(qi)(qi)(qi)(qi)短乏力(li)(li),神疲納差,脈浮細數者。方(fang)中(zhong)用薯蕷(山藥(yao))、人參、白(bai)術、茯(fu)苓、甘草、干(gan)姜(jiang)補益(yi)脾(pi)胃(wei)之氣(qi)(qi)(qi)(qi)(qi)(qi);曲(qu)與豆(dou)卷消食運脾(pi),使補而不(bu)滯;當歸(gui)、地黃、芍藥(yao)、川芎、麥冬、阿膠滋養(yang)陰血(xue);桂枝(zhi)、柴胡、防風(feng)(feng)(feng)、白(bai)蘞升陽達表,驅除風(feng)(feng)(feng)邪(xie);杏仁、桔梗調(diao)達肺氣(qi)(qi)(qi)(qi)(qi)(qi),以(yi)利(li)肅(su)降;大棗養(yang)胃(wei)生津;酒服(fu)以(yi)助藥(yao)力(li)(li)。雖有風(feng)(feng)(feng)氣(qi)(qi)(qi)(qi)(qi)(qi)百(bai)疾,未(wei)尚專(zhuan)治之,功在(zai)養(yang)正氣(qi)(qi)(qi)(qi)(qi)(qi)而風(feng)(feng)(feng)氣(qi)(qi)(qi)(qi)(qi)(qi)自去。全(quan)方(fang)氣(qi)(qi)(qi)(qi)(qi)(qi)血(xue)兩(liang)補,調(diao)理(li)脾(pi)胃(wei),開郁散邪(xie)。以(yi)山藥(yao)專(zhuan)理(li)脾(pi)胃(wei)為主,故(gu)名(ming)薯蕷丸。
急性乳腺膿腫合并中毒性休克(一例)
關×萍,女,29歲,工人,6月10日。
主訴:產後十二天,高燒五天,昏迷兩小時。
現病史:患者(由患者家屬代述)于1972年5月17日破水見紅,5月20日生一男孩,產後雙乳脹痛,以左側為重,當時未加注意。22日出院後,左乳仍疼痛,未予治療。28日感覺全身不適,發燒不發冷,食欲欠佳,至30日上午九時發冷發燒,下午體溫41℃,左乳疼痛加劇,會注射“卡那霉素”,次日體溫下降至38.3℃。6月2日開始高燒寒戦,頭暈,不嗜飲食,晚8時會來院診治,今晨6時30分昏迷,于7時30分急診入院。
檢查:體溫41.5℃,脈搏12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壓100/40毫米汞柱。發育營養中等,神昏,全身皮膚未見黃染,淺淋巴結未捫及腫大,牙關緊閉,眼球活動自如,雙側瞳孔等大,對光反射正常,頸部稍硬,胸部肺底部(雙側)可聞及濕性羅音,心尖區可聞及收縮期1級吹風樣雜音,肺動脈瓣第二音大于主動脈瓣第二音,左側乳腺較右側明顯增大,皮膚稍紅,外上象限明顯壓痛,無波動但有結節樣硬塊,肝在肋綠下2厘米,脾(—),脊柱、四肢未見異常。
化驗檢查:血紅蛋白9.4克,白細胞計數8300/立方毫米,分葉核細胞70%,桿狀核細胞6%,淋巴細胞22%,大單核細胞1%,其他有異性淋巴細胞1%,部分嗜中性粒細胞胞漿內有中毒顆粒。尿化驗:蛋白微量,尿膽元弱陽性,尿膽素弱陽性,尿膽紅質可疑陽性,鏡檢有紅、白細胞2~3個,顆粒管型偶見。血非蛋白氨44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27容積%,血清鉀3.0、鈉150、氯108毫當量/升。
西醫診斷:急性乳腺膿腫伴有中毒性休克。6月3日入院後持續給氧,輸液糾正酸鹼失衡,四肢、頭部放冰袋物理降溫,持續導尿,用多粘菌素150萬單位,每8小時肌肉注射一次。紅霉素0.9克、甘露醇750毫升、氫化考地松500毫克、先鋒2號6克等抗休克抗感染急救措施。下午2時開始清醒,血壓維持在100~110/50~40毫米汞柱。
6月4日神志清醒,體溫38.6℃,除維持上述治療外,輸血漿400毫升。6月5日血壓100/60毫米汞柱。大便次數較多,日解6次,稀便。大便化驗檢查球捍菌比例,桿:球=3:1比例失調,停用多粘菌素,下午體溫仍在39℃左右,持續用冰袋物理降溫,上午停用抗菌素,陰道分泌物較多。6月6日精神較差,下肢仍腫,小便量少,體溫38.5℃左右,仍用物理降溫,繼續輸液及用脫水劑、利尿劑,根據乳腺抽出的膿汁培養結果,選用卡那霉素及先鋒2號,其他療法均同前。
6月8日兩天來病情日趨嚴重,體溫持續39℃左右,不能離開物理降溫,脈搏100次/分,化驗檢査白細胞計數逐漸升高,15900/立方毫米~23900/立方毫米~295130/立方毫米,中性分葉達90%,桿狀核4.5%,中幼核0.5%,晚幼核1%(中性白細胞內有輕度中毒性顆粒,少數中性白細胞內有空泡變性)白細胞都是非常衰老的細胞。
血清鉀2.5、鈉135、氯67毫當量/升均偏低。下肢仍腫,雙肺羅音仍有,精神萎靡不拫,不思飲食,肝在肋下兩指,質較硬,有明顯壓痛,肝功能正常。小便不利,必須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雙氫克尿塞後才能利出小便。經補充白蛋白、血漿和鉀,并仍用抗菌素先鋒2號6克/日;卡那霉素1~2克/日。但未能有效控制全身嚴重感染。
6月9日換用紅霉素1.8克日,肌注多粘菌素E450萬/日,在用冰袋物理降溫下體溫在38.5℃左右,血紅蛋白8.7克%,白細胞計數23,801/立方毫米,中性分葉粒細胞84%,桿狀核細胞4%,淋巴細胞11%,晚幼粒細胞1%,部分中性白細胞有輕度中毒性顆粒,感染仍很嚴重,患者精神較差,不欲飲食,休息不好,四肢發脹,尿檢査白細胞偶見,霉菌較多。
6月10日請趙老醫生會診,當時體溫38.6℃。在用冰袋物理降溫下,輸血400毫升,時有心慌、憋氣感。
患者高燒已十二天,曾有昏迷,經搶救,抗感染、脫水、支持療法後,神志已清,但精神萎靡,食納不佳,體溫不降,不能離開物理降溫,小便不暢,大便尚可。
脈象:洪大虛數。
舌象:無苔,舌質紅。
中醫辨證:毒熱熾盛,氣陰兩傷。
立法:清熱解毒、益氣養陰。
方藥:
耳環石斛三錢 南北沙參一兩 紫丹參五錢 白人參錢 蓮子心三錢 石蓮子三錢 地骨皮三錢 茵陳四錢 雙花炭五錢 花粉一兩 生地炭五錢 另囑多吃西瓜及吃綠豆水飯。
6月11日中西藥配合治療後,病人精神好轉,體溫最髙達38,6℃,但大部分時間體溫不髙,後半夜體溫又上升,用冰袋後維持在38℃左右,白細胞計數下降至0130/立方毫米,中性分葉核81%,桿狀核3%,淋巴16%,拔除導尿管後病人可以自行排尿。6月12日停用冰袋,體溫最高達38.3℃,精神、食欲好轉,能吃粥三兩和棗餅一兩。左乳暈內上方有波動感,穿刺抽膿後,行切開排膿共80毫升。6月13日精神、食欲均好轉,肝已回縮,上午體溫37.3℃,晚間38.4℃,自覺無不適,白細胞計數16,900/立方毫米,中性分葉粒細胞76%。6月13日~16日白細胞計數8,300/立方毫米,有下降趨勢。中性分葉粒細胞60%,桿狀核細胞4%,血紅蛋白上升至12.5克。但體溫控制不理想,因長期使用抗菌素曾考慮是否為藥物熱,停用紅霉素,多粘菌素起也減量,改為150萬每日二次。
6月17日趙老醫生第二次會診:體溫37.4℃,精神、食納尚好,脈細數,舌質紅。癥屬氣陰兩傷,余熱未清。處方如下:
耳環石斛三錢 南北沙參一兩 黑元參五8二冬五錢 花粉一兩 乾生地一兩 金銀花五錢 酴菊花三錢 生耆五錢 玉竹五錢 丹皮四錢 川連一錢半
6月18日停用西藥,僅服中藥,體溫在37℃以下,停止輸液,在家屬扶持下可在房間內輕微活動,食納尚好。化驗白細胞計數正常。乳房部膿汁培養結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試驗陽性,(對青、鏈、金、土霉素均不敏感,對紅霉素、四環素、卡那霉素、氯霉素輕度敏感),其他化驗檢査均恢復正常。6月19日病情繼續好轉,體溫未超過37℃,飲食、二便正常,下地活動自如,乳房部創面乾凈,按上方繼服中藥。6月25日傷口肉芽新鮮,膿腔已縮小,僅能充填一塊鹽水紗條,經同意出院繼續換藥,8月3日傷口愈合,臨床治愈。
[按語] 本例系產後嚴重感染合并中毒性休克的重癥患者,從乳房膿腫細菌培養結果來看,是在產褥期獲得的耐藥較強的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患者因產後機體防御機能降低,出現寒戦高燒,以致昏迷,電解質紊亂,休克。入院後經抗感染、抗休克等急救措施,休克現象得以扭轉。但感染現象未能控制,反而出現腸道菌羣比例失調的菌羣交替癥象。體溫在不離開物理降溫的情況下仍持續在38.5℃左右,白細胞計數23,800/立方毫米。持續導尿,小便不暢,病勢危篤。在這種情況下,趙老醫生認為患者產後僅十二天陰血多虛,毒熱外侵,正虛而邪實,毒熱熾盛,燔灼營血,毒熱攻心,故見髙燒神昏,舌紅無苔,脈洪大而虛數等癥。在治療上若僅用抗邪解毒之劑,正氣不支,無力鼓邪外出;若僅用扶正補益之劑,則有“閉門留寇”之害,毒熱更加猖厥。所以詳細權衡邪正之虛實,扶正祛邪同時并舉。方中白人參、石斛、南北沙參、丹參、花粉補血生津、益氣養陰,功在扶正。在養陰藥中趙老醫生善用耳環石斛,他體會本品味甘養陰的作用大于清熱,在氣陰兩虧而有高燒時用之最為相宜。蓮子心、石蓮子清心熱,滌除毒熱,鎮心安神,常用于邪陷心包、神昏譫語等癥;地骨皮清熱涼血;茵陳除有清利肝膽濕熱的功能外,《本草正義》中曾記載“茵陳味淡利水……治足脛跗腫”。所以趙老醫生往往在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的情況下,使用茵陳效果較好。生地炭,銀花炭是趙老醫生慣用的涼血解毒藥組,因其炒炭存性色黑入血分,能引藥深入而解入于血分的毒熱,如果用之得當,能起到羚羊、犀角之功效。用藥的同時還囑患者多吃西瓜和綠豆水飯。因為西瓜清熱解暑,止渴除煩,用于溫熱病熱盛傷陰,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所以《食物本草》中稱“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綠豆甘寒清熱解毒,用于暑熱煩渴及溫毒傷津或癰腫瘡毒。所以《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利小便……”。
經過中西醫綜合治療,服中藥一劑後,病人精神好轉,體溫逐漸下降,白細胞計數下降至17,700/立方毫米,而且能自行排尿,遂拔除持續導尿管。二劑藥後即停止使用物理降溫,體溫最髙達38.3℃,食欲好轉。三劑藥後體溫已降到接近正常,肝大已回縮,自覺癥狀基本消失。一周後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貧血得到矯正。以後停用紅霉素,多粘菌素丑也減量,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強補益氣陰,稍佐清熱之劑以解余毒。方中石斛、沙參、元參、二冬、花粉、生耆、玉竹補益氣陰;丹皮、川連、金銀花、菊花、生地涼血解毒。金銀花與生地不用炒炭的理由是,病勢已有轉機,毒熱之邪已得控制,用藥上不能引邪入里,而用銀花、菊花相伍,取其清解揚散,透營轉氣,使邪毒得以外解。
從(cong)整(zheng)個(ge)治(zhi)療(liao)(liao)(liao)(liao)過程來看,病人為(wei)(wei)嚴重細(xi)菌(jun)感染,多種抗菌(jun)素未(wei)能控(kong)制,正氣(qi)有傷,趙(zhao)老醫生(sheng)往往從(cong)整(zheng)體(ti)考慮,抓住正虛邪實的(de)(de)特點,扶正祛邪同時并用,并不是大劑量使(shi)用苦寒清(qing)熱解毒的(de)(de)藥物(wu),僅僅使(shi)用銀花炭(tan)、生(sheng)地(di)炭(tan)、和銀花、菊花、川(chuan)連等,而把重點放在(zai)養(yang)陰益氣(qi)扶正方面,取得了比(bi)較好的(de)(de)效果,這(zhe)是値得認真注意的(de)(de)。在(zai)整(zheng)理(li)這(zhe)個(ge)病例(li)的(de)(de)過程中(zhong),也(ye)使(shi)我(wo)(wo)們(men)體(ti)會到中(zhong)醫所謂之益氣(qi)養(yang)陰,是否(fou)可以(yi)(yi)理(li)解為(wei)(wei)具有調整(zheng)機(ji)體(ti)的(de)(de)水鹽代謝、電解質(zhi)紊亂,增強機(ji)體(ti)防御機(ji)能,相應(ying)地(di)使(shi)抗菌(jun)素增效,最後控(kong)制了細(xi)菌(jun)感染,為(wei)(wei)中(zhong)西醫結(jie)合(he)治(zhi)療(liao)(liao)(liao)(liao)嚴重細(xi)菌(jun)感染提供了線索。同時設想,如果在(zai)治(zhi)療(liao)(liao)(liao)(liao)的(de)(de)初期(qi)就開始中(zhong)西醫結(jie)合(he)治(zhi)療(liao)(liao)(liao)(liao),是否(fou)會使(shi)療(liao)(liao)(liao)(liao)效更加提高,這(zhe)將是我(wo)(wo)們(men)認真在(zai)實踐中(zhong)逐步加以(yi)(yi)證實的(de)(de)課(ke)題。
長期以來,外感病存在著“寒”和“溫”兩大學派。不同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先后總結出“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但任何一種辨證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為此,在兩大學派的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深刻體驗,總結出一個統一的辨證綱領──五期辨證法。即惡寒表證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熱期、入營動血動風期和陰陽損傷期。這是外感病診斷和治療的五個階段,也是五個關鍵。盡管外感病千變萬化,但一般不外這五個時期。觀察病情的發展變化,必須掌握這五個關鍵。治療的方法和方劑,也應根據這五個階段隨機應變。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證法的全部內容,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過程,乃至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相結合。所以它更切合于臨床,亦有利于寒溫的統一。現列表3-1說明之。
表3-1 五期辨證法與其他辨證法的關系
五期辨證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六經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 二焦辨證
惡寒表證期 表寒 表、寒、實 肺 太陽 衛 上焦
表熱 表、熱、實 肺 太陽 衛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實 肺、膽、募原 少陽 氣 上焦、中焦
入里化熱期 里、熱、實 胸、肺、胃、腸 陽明 氣 中焦
入營動血動風期 里、熱、實 心包、肝 厥陰 營、血 上焦、下焦
陰陽損傷期 陰虛 里、熱、虛 肝、腎 厥陰、少陰 營、血 下焦
陽虛 里、寒、虛 心、脾、腎 太陰、少陰 營、血 上焦中焦、下焦
不論寒溫,均為外邪所侵而發病,初期都有表證,所不同者,無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表寒者,用辛溫解表法;表熱者,用辛涼解表法。臨床可根據六淫的兼夾,及發病季節,地處環境,病人體質,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予以相應的加減即可。繼而發展為表里同病,此期亦有不少共性。若外邪入里化熱后,則更無必要去分辨是傷寒還是溫病。試設一位臨床表現為白虎湯證的病人來就診,有誰能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又有什么必要去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有是證,用其法,用其方。至于溫病的入營動血動風,恰恰可以彌補《傷寒論》的不足。它們的后期,傷寒雖易傷人陽氣,但亦可熱化傷陰;溫病雖易耗損陰津,但也可出現傷陽。況且陰陽互根,陰虛可以損陽,陽虛可以損陰。所以不論寒溫,見陰虛者,則滋陰,陽中求陰;見陽虛者,得扶陽,陰中求陽。可見寒溫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是應該統一的,亦是完全能夠統一的。
一、 惡寒表證期
此期為外感病初期,外邪從皮毛而入,或從口鼻而入,臨床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無汗或少汗、咽癢、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等一系列外邪侵犯太陽衛表的證候。其特點是發熱和惡風寒同時存在,所謂“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但惡風寒消失后,身熱稽留,而無其他新的變化,這時仍屬表證。所以惡風寒的存在與消失后有無新的變化,是診斷外感病初期傳變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溫病一得》)。它包括了太陽病、衛分證和部分上焦肺的病癥。一般可分為表寒與表熱兩大類型。由于病邪有風、熱、濕、燥、寒、癘之分,季節有春、夏、長夏、秋、冬之異,以及體質和反應性等方面的因素,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2(限于篇幅,突出重點,此僅列主要證型,其類方及加減均略,以期綱舉目張。下同)。
表3-2 惡寒表證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寒 寒束衛表 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身疼咳喘,苔薄白,脈浮緊 發汗解表 麻黃湯
營衛不調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聲重,苔薄白,脈浮緩 調和營衛 桂枝湯
寒濕遏表 惡寒身重,骨節疼痛,微熱少汗,苔白膩,脈濡緩 除濕解表 麻黃加術湯
涼燥犯表 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唇燥干咳,苔白欠潤,脈浮緊 潤燥解表 杏蘇飲
氣虛感冒 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倦怠氣短,舌淡苔白,脈浮弱 益氣解表 參蘇飲
陽虛受寒 惡寒微熱,頭疼身痛,肢冷聲低,舌淡苔白,脈沉弱 助陽解表 麻附細辛湯
表熱 風熱襲表 發熱惡風,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疏風解表 銀翹散
暑熱寒閉 頭痛發熱,身形拘急,脘悶心煩,苔白膩,脈濡數 清暑透表 新加香薷飲
濕熱著表 身熱不揚,頭目脹痛,身重脘痞,苔白膩,脈濡緩 化濕解表 藿香正氣散
溫燥侵表 頭痛發熱,惡風干咳,咽干鼻燥,苔薄少津,右脈數大 潤燥疏表 桑杏湯
血虛感冒 頭痛身熱,微惡風,心悸,少華,舌淡苔白,脈浮細 養血解表 蔥白七味飲
陰虛冒風 頭痛發熱,微惡風,咽干煩渴,舌紅少苔,脈浮細數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感受疫癘 高熱,有局部紅腫熱痛,具傳染性舌紅,苔黃,脈數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
為了執簡馭繁,臨證時可用僵蟬三拗宣肺湯加減治之。
僵蟬三拗宣肺湯方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黃10g 杏仁10g 甘草5g 淡豆豉10g
【加減】惡寒無汗,脈浮緊加桂枝、蔥白;汗出惡風,脈浮緩去麻黃,加桂枝、白芍;但咳、身熱不甚加桑葉、菊花;發熱、咽痛,口微渴,脈浮數加金銀花、連翹;熱甚,或咳喘加生石膏、三葉青;咳喘痰鳴肺熱者加地龍、百部、葶藶子;寒飲咳喘痰稀白者加細辛、干姜、五味子;熱郁胸膈、心煩懊儂加瓜蔞皮、梔子;頭痛甚、寒加川芎、細辛、白芷;熱加川芎、菊花、蔓荊子;項強加葛根、羌活;口渴加蘆根、天花粉;鼻塞甚加辛夷、蒼耳子;咽喉腫痛加野蕎麥根、土牛膝、板藍根;聲音嘶啞加木蝴蝶、鳳凰衣、老蟬;身熱不揚、苔白膩兼濕邪者,合藿樸夏苓湯;高熱甚,局部紅腫熱痛或具傳染性者,去麻黃、豆豉,加紅白重樓、大青葉、蒲公英、生石膏;氣虛加黃芪、黨參、蘇葉;血虛加丹參、生地、白芍、當歸;陰虛加玉竹、玄參、天花粉、石斛;陽虛加黃芪、附子、細辛等。
【方解】外感病,乃六淫之邪,侵襲太陽衛表,由表入里。故治療只宜表透為要,勿使邪毒內犯,促其外達。此即葉天士所謂 “在衛汗之可也”。方中蟬衣輕清靈透而性涼,有以皮達皮之妙,善解外感風熱,利咽止咳,且有抗過敏、抗應變、抗病毒等多種功效。僵蠶辛平,朱良春先生謂其 “功能散風降火,化痰軟堅,解毒療瘡……對溫邪感染最為適宜”。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體會到該兩藥相互配用,相得益彰,兼擅表透與解毒之功,為治熱病不可多得之對藥。善用此對藥者,當首推楊栗山先生。他在《傷寒溫疫條辨》自創的15首方劑中,全部用了此對藥,其中以升降散(僵蠶、蟬衣、姜黃、大黃)最為著名。謂其“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惟外感初期用大黃,為大多數醫家所顧忌。故用牛蒡子以替代。牛蒡子,《藥品化義》謂其“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消火,帶辛能疏風……凡肺經郁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麻黃辛溫,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宣肺利水之功。與杏仁、甘草配伍,名三拗湯,以泄肺而利氣。豆豉善擅表透之功,張鏡人先生家幾代人最為推崇此味,邪在衛表,配蔥白;外邪入里,配梔子;邪入營血,配生地。裘吉生先生對銀翹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贊賞,謂其“微辛微溫,發汗而不傷陰,辛涼劑中參此,又無涼遏之弊,誠為佳品。”故本方具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適應一切外感病初期。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根據外邪性質,病人體質,平素宿疾,病程傳變的不同階段,采用對癥加減,靈活化裁,充分發揮它們的協同作用,便可擴大其運用范圍,均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從而更進一步證明了寒溫不但辨證綱領可以統一,處方用藥亦可以統一。
二、 表里同病期
此期為外邪在表未解,逐漸入里,但又未完全入里,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形成表里同病。其特點是既有寒熱頭痛的表證,且易呈現往來寒熱,發熱起伏;又有胸脅苦滿,煩渴嘔惡,下利或便秘的里證。它包括了少陽病、部分太陽病、太陰病、氣分膽以及邪伏募原等病證。范圍較廣,觸及面亦大。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3。
表3-3 表里同病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里同病 表寒下利 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無汗咳喘,下利,脈浮緊 解表和里 葛根湯
表寒里熱 惡寒發熱,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苔薄白,脈浮緊 解表清里 大青龍湯
表寒內飲 惡寒發熱,無汗咳喘,心下有水氣,苔薄白,脈浮滑 散寒化飲 小青龍湯
邪與水結 發熱心悸,小便不利,欲飲或水入則吐,苔白潤,脈浮大 化氣行水 五苓散
表里俱實 憎寒壯熱,頭昏目赤,便秘尿赤,胸膈痞滿,脈浮數 解表通里 防風通圣湯
里寒兼表 表未解,有寒熱,心下痞,時下利,舌淡苔白,脈浮遲 溫中解表 桂枝人參湯
邪在少 陽募原 偏熱 邪在少陽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脈弦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少陽兼表 發熱惡寒,肢節煩痛,微嘔不欲食,苔薄白,脈浮弦 和解散表 柴胡桂枝湯
少陽兼里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急,煩,嘔,便秘,苔黃膩,脈弦實 和解攻下 大柴胡湯
偏濕 邪留三焦 寒熱起伏,入夜尤甚,煩渴,泛惡,尿赤,苔膩,脈弦數 分消走泄 蒿芩清膽湯
邪伏募原 寒甚熱微,身痛肢重,嘔逆脹滿,苔厚膩,脈緩 宣透募原 達原飲
本節重點就邪在少陽氣分膽的病變簡述之,臨床可用柴胡青蒿和解湯加減治之。
柴胡青蒿和解湯方
柴胡10g 黃芩10g 青蒿10g 半夏10g 陳皮5g 山梔10g 豆豉10g 碧玉散15g 生姜10g 大棗10g
【加減】肢節煩痛加桂枝;大便秘結加大黃;胸脅脹痛加川楝子、玄胡;嘔惡甚合溫膽湯;瘧疾、邪伏募原加草果、檳榔;體虛加人參;婦人行經感冒、熱入血室加丹參、桃仁、紅花。
【方解】少陽為三陽之樞,外邪一旦侵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太陽爭而為寒,內與陽明爭而為熱,故呈往來寒熱,發熱起伏。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口苦脅滿,心煩喜,嘔等癥;方中柴胡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少陽專藥;青蒿、豆豉協柴胡清透邪熱;配黃芩、梔子苦寒清泄少陽膽腑相火,瀉心肺之熱;半夏、陳皮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生姜暖胃止嘔,大棗補中益氣,姜棗相合,能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故本方有和解少陽、清膽和胃之功。凡邪入少陽,膽腑郁熱,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有柴胡證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三、入里化熱期
此期為外邪基本離表,入里化熱。其特點是惡風消失,身熱增高,發熱惡熱,胸膈煩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下利,且易耗傷津液。它包括了陽明病、氣分證、上焦胸肺、中焦脾胃以及濕邪內蘊而化熱的病證。臨床常見證型見表3-4。
表3-4 化熱入里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胸膈肺熱 熱郁胸膈 身熱心煩,懊儂不安,舌邊尖紅,微黃,脈數苔 清宣郁熱 梔子豉湯
熱灼胸膈 胸膈灼熱如焚,口渴便秘,舌紅苔黃欠潤,脈滑數 清泄膈熱 涼膈散
痰熱結胸 身熱煩渴,得水則嘔,胸脘痞滿,黃滑,脈滑數苔 化痰散結 小陷胸湯
胸膈痰實 發熱惡風,胸中痞塞,欲嘔,苔黃,寸脈浮按之緊 涌吐痰實 瓜蒂散
邪熱壅肺 身熱汗出,咳喘煩渴,痰黏不爽,苔薄黃,脈數 清熱宣肺 麻杏石甘湯
肺熱腑結 潮熱便秘,喘促不寧,痰涎壅盛,苔黃滑,脈右寸實大 清熱泄下 宣白承氣湯
燥熱傷肺 身熱干咳,煩渴而喘,咽干鼻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清熱生津 清燥救肺湯
胃腸熱結 無形熱盛 高熱汗出,煩渴喜涼飲,舌紅苔黃,脈洪大 辛寒清熱 白虎湯
胃熱津傷 身熱心煩,眠不安,津氣虛少,舌紅少苔,脈虛數 清熱生津 竹葉石膏湯
有形熱結 日晡潮熱,大便秘結,腹脹滿痛,苔黃燥,脈沉實 攻下泄熱 三承氣湯
腑實陰虧 身熱,口干唇裂,腹滿便秘,舌紅苔燥,脈數 滋陰攻下 增液承氣湯
腸熱下利 身熱下利,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 清熱止利 葛根芩連湯
吐利痞證 嘔吐,下利,腹中雷鳴,噯出食臭,心下痞,苔膩,脈數 辛開苦降 半夏瀉心湯
熱痢下重 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脈數 清熱解毒 白頭翁湯
濕熱內蘊 濕遏熱蘊 身熱午后為甚,汗出不解,胸悶痞滿,苔白膩,脈濡緩 宣化泄熱 三仁湯
濕熱蘊毒 發熱口渴,咽腫,溺赤,胸痞腹脹,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清化解毒 甘露消毒丹
濕困尿閉 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熱蒸頭脹,苔黃膩,脈濡數 淡滲分利 茯苓皮湯
濕熱發黃 面目周身俱黃,色鮮明,尿深黃,惡心,苔膩,脈數 清利退黃 茵陳蒿湯
濕熱發胚 發熱有汗不解,肌表發出細小的水皰疹子,名曰白胚 宣暢濕熱 薏苡竹葉湯
濕熱結滯 便溏不爽,色黃黑如醬,腹滿嘔逆,苔黃濁,脈滑數 導滯通下 枳實導滯丸
臨床可用銀翹白虎清熱湯加減治之。
銀翹白虎清熱湯方
生石膏50g 知母10g 銀花15g 連翹15g 草河車15g 三葉青15g 竹葉10g 山梔10g 甘草5g
【加減】胸膈灼熱、懊儂心煩加豆豉、牛蒡子;身熱煩渴、咳喘痰黏加麻黃、杏仁、瓜蔞;咽喉疼痛加僵蠶、蟬衣、土牛膝;咳痰黃膿加黃芩、魚腥草;有傷津之象者加南北沙參、玄參、太子參;口渴甚加蘆根、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結加芒硝、大黃;腑實陰虧,或氣營兩燔加生地、玄參、麥冬;便溏加山藥、葛根;下利后重去知母、石膏,加黃芩、黃連、白頭翁。
【方解】外邪化熱入里,侵犯陽明中焦氣分,“有兩個證候經常出現,一為邪熱由胃到腸(與腸中糟粕搏結而成燥屎),致使大便秘結。由于腑氣的不通,(則易)化火上炎,一方面消耗津液,唇燥舌干;另一方面影響神志,煩躁不安。為防止燎原之勢,應予攻下……二為熱邪(極易)損傷胃陰,消耗津液(而見壯熱煩渴,汗出惡熱),口舌干燥(等癥)。由于津液的不足,熱勢愈熾,變化更速,此時必須以清熱生津為急務。‘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這是治療熱病和防止惡化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溫病一得》)。故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大清陽明氣分內盛之熱。知母苦寒質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借苦寒潤燥以滋陰。山梔、竹葉、三葉青,助石膏清熱除煩,清泄三焦之火。銀花、連翹、草河車辛涼透邪,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防止大寒傷中之偏。故本方有大清肺胃之熱,解毒透邪之功。凡外感病出現高熱、煩渴、津傷、腑實等證時,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四、入營動血動風期
邪熱進入營血,標志著病情嚴重,這是外感病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很多嚴重證候在這一時期出現,甚至死亡。所以外感病必須設法截斷扭轉其入營動血。如何截斷? 醫者務必見微防漸,護于未然,即在見有入營的前驅證,如身熱夜甚、舌紅轉絳、苔黃少液、壩躁不安等癥時,即可在銀翹白虎清熱湯內加鮮生地、豆豉、丹皮、紫草等清營泄熱之味,務必設法轉歸氣分而解。若邪熱已深入營Ⅲ,便會出現斑疹顯露、吐衄便血、神昏譫語、動風抽搐等嚴重證候,促使病情走向惡化,發生劇變。臨床常見證候見表3-5。
表3-5 入營動血動風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邪入營血 邪入營分 身熱夜甚,口反不渴,心煩舌絳,苔黃少液,脈數 清營泄熱 清營湯
肺熱發疹 身熱咳嗽,肌膚散見紅疹,舌紅苔黃,脈數 泄熱透疹 銀翹散加減
胃熱發斑 發熱心煩,肌膚發斑,舌紅絳,脈數 涼血化斑 化斑湯
熱盛出血 壯熱譫語,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絳,苔黃燥,脈數 涼血解毒 犀角地黃湯
氣營兩燔 壯熱煩渴,骨節酸痛,斑疹出血,舌絳,苔黃燥,脈數 泄熱涼營 清瘟敗毒飲
瘀熱蓄血 少腹急痛,便秘或色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紫,脈沉實 泄熱逐瘀 桃仁承氣湯
熱入血室 婦人經期感冒,經水忽停,發熱譫妄,胸脅脹滿,脈弦 和解化瘀 小柴胡湯加減
神昏 熱傳心包 高熱肢厥,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質紅,脈數 清心開竅 清官湯、涼開三寶
痰蒙心竅 神識昏蒙,時明時昧,間有譫語,苔黃膩,脈滑數 豁痰開竅 菖蒲郁金湯、蘇合香丸
動風 熱盛動風 灼熱肢厥,口噤抽搐,角弓反張,舌紅,脈弦數 涼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虛風內動 手足蠕動瘛疚,肢厥神倦,舌干絳少苔,脈沉細 滋陰熄風 大定風珠
治療急宜清營涼血熄風,可用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治之。
牛角地黃清營湯方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參30g 玄參30g 大青葉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銀花30g 甘草5g
【加減】發斑疹者加紫草、梔子;吐衄便血者加黃芩、黃連、地榆;便秘加芒硝、大黃;熱傳心包、神昏譫語者選加“涼開三寶”;其中高熱神昏用安宮牛黃丸(長于清熱解毒),動風便秘用紫雪丹(長于鎮痙熄風),高熱痰盛用至寶丹(長于芳香開竅)。這三種成藥,常在高熱神昏動風時作為急救使用;吳瑭說:“此薈萃各種靈異,皆能補心體,通心用,除邪穢,解熱結,共成撥亂反正之功。大抵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次之,至寶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溫病條辨》)。痰蒙心竅、神識昏昧、舌苔濁膩者去生地,加竹瀝、菖蒲、郁金、蘇合香丸;瘀熱蓄血,少腹急痛,其人如狂者,合桃仁承氣湯加水蛭;熱盛動風加羚羊角、鉤藤、僵蠶、蟬衣、地龍,甚者用蜈蚣、全蝎等。
【方解】邪熱內傳營陰,損傷血絡,迫血妄行,陽絡傷則血從上溢而為吐血、衄血;陰絡傷則血從下溢而為便血、尿血;外溢肌膚,則見斑疹顯露,熱毒甚則斑色紫黑。熱擾心營,則神昏譫語。肝經熱盛,熱極生風,則手足抽搐,發為痙厥。方中牛角以代犀角,清心涼血解毒;配生地一以清營涼血,一以養陰清熱;重用石膏、知母、甘草大清陽明氣分之熱,意在清熱保津;配銀花、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以透邪熱,使入營之邪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意;丹皮、丹參、玄參,既能涼血,又能散瘀,涼血與活血散瘀并用,符合葉天士所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義。故本方具有清營解毒,涼血散瘀之功。凡邪熱入營,動血,神昏,動風等急、危、重癥,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總之,“夫病溫者,總以邪熱為患。邪熱鴟張,最易出現傷陰、便結及神昏之變,以致病情日趨嚴重。故善治溫病者,必須見微防漸,護于未然”。上海已故名老中醫嚴蒼山先生在這種學術思想指導下,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溫病治療“三護法”──護腦、護津、護腸。他說“溫病之邪熱亢盛者,每致神昏譫語,治者必須預識病機,先事預防,務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故當其夜有煩躁,睡則夢語,醒則清明,或高熱而見舌質紅絳者,即須于大劑清熱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黃清心丸等品……若待譫語、神昏、驚厥時始用此等方藥,效果相差懸殊……溫為陽邪,易于傷津劫液,初見舌質干燥乏津、口渴者,即用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之屬,毋使津劫而陰傷也。迨陰液既傷,再予甘寒咸寒之藥,則有杯水車薪之憾。故護津法乃屬未雨綢繆,與臨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別。溫病初用發汗,使邪從汗解。藥后熱不解,而大便不暢,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溫病下不嫌早也。蓋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邪無憑借,熱自得退。若必待腹滿便秘燥實已甚而始下之,實已邪勢鴟張,則危象已見矣”(嚴蒼山《當代名醫臨證精華·溫病專輯》)。說明護腦、護津、護腸的“三護法”有其較高的臨床價值,亦是提高療效的一種重要方法。
五、 陰陽損傷期
此期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陰病、少陰病、部分厥陰病和下焦肝腎病。其特點是外邪已去但正氣亦傷,陰虛陽衰。所以在整個外感病的治療過程中,要時刻制止其發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轉淺,化重為輕,以減少其惡化的機會,要時時注意“護陽氣、存陰液、顧及脾胃”,不使正氣耗損。“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機”,“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臨床可分為陰津虛損和陽氣虛衰兩大類證。常見的病證見表3-6。
表3-6 陰陽損傷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陰津虛損 肺胃陰傷 身熱未凈,鼻咽干燥,干咳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 滋養肺胃 沙參麥冬湯
暑傷津氣 身熱息高,煩渴,溺黃,自汗,肢倦,舌紅少苔,脈虛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氣湯
陰虛火熾 身熱煩渴,不得臥,舌紅苔黃燥,脈細數 育陰清熱 黃連阿膠湯
水熱互結 發熱干嘔,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心煩不得眠 養陰清利 豬苓湯
邪留陰分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滋陰透邪 青蒿鱉甲湯
肝腎陰虛 手足心熱,神倦欲眠,舌干絳少苔,脈虛 滋陰養液 加減復脈湯
真陰欲竭 多汗氣短,神疲,舌紅干燥無苔,脈虛細欲絕 護陰救脫 生脈散
陽氣虛衰 脾虛中寒 腹滿而吐利,時腹時痛,舌淡苔白,脈緩弱 健脾溫中 理中湯
脾虛停水 頭眩心悸,氣上沖胸,小便不利,苔薄白,脈緩滑 健脾利氣 苓桂術甘湯
心陽不振 心悸動,虛煩少氣不得眠,舌淡少苔,脈虛細伴結代 強心復脈 炙甘草湯
肝寒胃逆 干嘔吐涎沫,煩躁頭痛,下利肢冷,苔白滑,脈遲 溫肝和胃 吳茱萸湯
陽虛水泛 頭昏目眩,心下悸,下利尿少,舌淡,苔水滑,脈沉弦 溫陽利水 真武湯
陽虛陰盛 肢厥汗出,神倦欲臥,吐利拘急,舌淡苔白,脈微細 回陽救逆 四逆湯
真陽欲脫 大汗淋漓,肢厥,神衰欲脫,舌淡,脈微細欲絕 固元救脫參附湯
臨證時陰虛者可用滋陰清熱保津湯加減治之,陽虛者可用益氣壯陽祛寒湯加減治之。
滋陰清熱保津湯方
西洋參10g 生地15g 玄參15g 麥冬15g 五味子6g 鐵石斛12g 山藥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靈脾15g
【加減】熱病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低熱有汗不解,口干喜飲,氣逆欲嘔者,加竹葉、石膏、半夏;陰虛火熾,心煩不得臥,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者,加黃連、阿膠、雞子黃;大便秘結,腸燥難行者,酌加麻仁、瓜蔞仁、郁李仁;邪留陰分,夜熱早涼者,加青蒿、鱉甲、牡丹皮;陰虛動風者合大定風珠;大汗淋漓,汗熱而黏,肢溫身熱,正氣欲脫,將亡陰者,急加大劑量凈萸肉、龍骨、牡蠣,生脈針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熱病后津耗陰傷,或其人平素氣陰兩虛,由于陰液的不足,“陰虛則生熱”,而見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心煩盜汗,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方中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名生脈飲,益氣斂陰生津;生地、玄參、石斛清熱養陰增液;山藥益氣養陰,補肺補腎兼補脾胃;白芍善滋陰養血,退熱除煩,能收斂上焦浮越之熱下行自小便而出,與甘草同用,甘酸化陰,和營緩中;仙靈脾甘溫補腎壯陽,但其性溫而不燥,其效補而不峻,助陽而不傷陰,能調節平衡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即張景岳所說的“善補陰者,陽中求陰,陰得陽助則源泉不竭”之義。故本方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功。凡陰虛內熱、氣弱津傷之證,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益氣壯陽祛寒湯方
人參15g 黃芪30g 焦白術15g 山藥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絲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減】脾虛中寒加桂枝、干姜;脾虛停水、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陽虛目眩、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心陽不振、悸動虛煩、脈結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生姜、大棗;四肢厥逆、神衰脈微細合四逆湯;大汗淋漓,肌膚不溫,四肢逆冷,陽氣欲脫,將亡陽者,急倍用附子,加大劑量的龍骨、牡蠣、山萸肉,參附注射劑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病后陽氣耗傷,或其人平素陽氣不足,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生寒”而見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動則汗出,心悸尿少,或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方中人參、焦白術、黃芪、炙甘草、山藥補氣升陽,健脾止汗;附子大辛大熱,為補火助陽散寒之主藥;仙茅、巴戟天、菟絲子助附子溫腎壯陽;仍用斂陰柔肝之白芍,因其與附子同用,則善翕收元陽下歸宅窟,亦“陰中求陽”之意也。故本方有益氣壯陽、溫腎散寒之功。凡陽虛內寒,腎氣不足之證,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上述五個時期,是我們在兩大學派的理論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深刻體驗,根據臨床實際出發提出的,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個發展過程,從而說明了寒溫是可以統一的,并且處方用藥亦是可以相互借鑒的。誠然,外感病從發生到痊愈,不是都要經過這五個時期,但是可以經過這五個時期。從惡寒表證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熱期至入營動血動風期至陰陽損傷期,這是一個順傳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這個次序傳變。惡寒表證期,可以傳至入里化熱期,亦可以逆傳至入營動血動風期;陰陽損傷期,不一定要由入營動血動風期后傳變,它可以發生在各個時期。
來自:三味書屋689 > 《待分類》
本文為轉載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
真誠贊賞,手留余香
贊賞
趙東奇 副主任醫師
松原市中醫院 治未病科
問醫生
去掛號
趙東奇的相關內容
外感陰毒辨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847人已讀
外感百合狐惑陰陽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987人已讀
傷寒論復習重點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12064人已讀
對付外感病有訣竅,這些藥對簡單效果好!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734人已讀
溫熱病證治(七):小結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1436人已讀
溫病起手太陰論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845人已讀
中醫古今誤案評析----感 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1877人已讀
外感熱病怎么用藥?聽聽傷寒大家的經驗!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1115人已讀
全面解析《傷寒論》表里雙解法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1435人已讀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院 · 925人已讀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App 內打開
說兩句吧
有幫助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51595.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zhi)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wu)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de),請(qing)聯(lian)系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pian)資源來自(zi)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ruo)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或侵犯了您(nin)的(de)合(he)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qing)況(kuang)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yu)以(yi)刪除,并(bing)同時(shi)(shi)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下一篇: 肝硬化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