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自古就有冬季進補的習俗,這是因為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要產生更多的熱量,以抵御寒氣的侵襲,因此,機體對營養的消耗量也隨之上升,營養需求增加,所以進補的愿望也就特別迫切。
冬季進補可分為食補和藥補兩大類,常言道:“藥補不如食補”,因此,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應該考慮如何進行食補,如何通過調節飲食,使身體獲得所需的營養,讓身體逐漸強壯起來。如果通過飲食調攝尚不能使身體得到康復,就需要增加藥補,將食補和藥補結合起來,互相補充。
對于一般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一些藥食兩用之品,如紅棗、芡實、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蓮子、山藥、扁豆、桂圓、山楂、飴糖等,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即可達到進補之目的。對于體質虛弱較為明顯的人來說,就有必要進行藥補,但藥補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藥補不同于食補,如果用之不當,會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傷害。
冬令進補固屬有益,但若補之不當,也會帶來不良后果,甚或釀成大害。—般說來,以下“四忌”是應該予以重視的。
一忌無虛濫補
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無虛濫用補藥,不但徒耗藥物,浪費錢財,而且還會導致陰陽失調,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擾亂。
二忌虛不受補
導致虛不受補,表現為虛弱病人服人補藥后,病痛不減,反而加重或出現了口干、舌焦、煩躁、夜不能寢、虛火上竄、消化不良、腹脹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三忌閉門留寇
疾病的發生,是外邪侵入和正氣不足所致,病邪猶寇匪,常乘虛侵入人體,故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說法。
四忌守藥待康:一個人患了病后,要想盡快恢復健康,僅僅靠服用補品補藥,純屬消極手段。要恢復健康,絕不能僅僅依賴補品補藥。身體虛弱,有因先天不足,有因后天失養,而且以后天失養為多,如飲食失調、情志不遂、房勞過度等。
專家們推薦說,冬至進補的食物應該恪守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于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進補有講究
“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一諺語流傳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們不要忘了給自己的身體補一補。當然,為了提高進補質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進補的時間、方法等常識。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云:“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投資少、見效快。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那么,冬令進補應選在什么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于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至于補什么,如何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
食補更重要
江蘇省中醫院的一位內科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缺啥補啥,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于哪類癥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胡須”的后果。江蘇省中醫院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內經》記載說,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后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發生長旺盛;35歲后,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發開始脫落。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后開始出現癥狀,并逐漸加重。如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老年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臨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30-40歲以后;更有談虎色變的癌癥發病時間分別為,肺癌好發于40歲以上,胃癌好發于40-60歲,肝癌好發于30-50歲之間。
如此看來,40歲開始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此外,中醫認為,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于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
冬天是體虛的人進補最好的好季節,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而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的。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冬天在四季中是屬收斂的,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內藏,不像夏天陽氣外現,身體消耗大。此時進補,身體容易吸收。
對于身體虛弱來說,也不能說要等到冬天或春天才開始補血,應在平時生活中多從飲食、睡眠、運動、情緒調整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1、陰虛者冬季進補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中成藥;也可服用哈士蟆油以補腎精、潤肺養陰;或食用海參,對虛弱勞損、精血虧耗等癥有效。
2、陽虛冬天怕冷者,進補宜選擇具有補腎陽作用且溫而不燥的助陽之品。可選用鹿茸片、參茸片、參茸補膏等
3、血虛不足常有頭昏眼花者,可選服有補益氣血作用的阿膠漿、四物飲、參杞補膏、補氣養血膏等中成藥。同時可常食動物血、禽蛋、禽肉等進行食補。
4、氣虛不足常體倦無力、動則氣喘者,可選用有健脾益肺,靜心安神作用的人參、紅參、生曬參等。
二、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我們在進補時這些禁忌以外,還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判斷自己需要什么,應當適量。
本文地址://n85e38t.cn/dongjiys/295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秋冬季節的新媽媽要補氣
下一篇: 冬季防病保健養生經(小寒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