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道德經52章,天下有始譯文,注釋,評析,解讀

網絡(luo) 2023-09-21 17:24:03

《道德經》52章 天下有始


譯文注釋引語評析

天下(xia)有始①,以(yi)為天下(xia)母②。既得(de)其母,以(yi)知其子(zi)③;既知其子(zi),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sai)其兌(dui)(dui),閉其門④,終身不勤⑤。開其兌(dui)(dui),濟其事(shi)⑥,終身不救(jiu)。見小(xiao)曰明(ming)⑦,守柔(rou)曰強(qiang)⑧。用(yong)其光,復歸(gui)其明(ming)⑨,無遺身殃(yang)⑩;是(shi)為襲常⑾。

天地萬(wan)(wan)(wan)物本(ben)身(shen)(shen)(shen)都(dou)有起(qi)始,這(zhe)個(ge)始作(zuo)為天地萬(wan)(wan)(wan)物的(de)(de)根源。如(ru)(ru)果(guo)(guo)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wan)(wan)(wan)物,如(ru)(ru)果(guo)(guo)認識了萬(wan)(wan)(wan)事萬(wan)(wan)(wan)物,又把(ba)握(wo)著萬(wan)(wan)(wan)物的(de)(de)根本(ben),那么(me)終(zhong)身(shen)(shen)(shen)都(dou)不會(hui)(hui)有危險。塞住欲念的(de)(de)孔穴,閉起(qi)欲念的(de)(de)門徑,終(zhong)身(shen)(shen)(shen)都(dou)不會(hui)(hui)有煩擾之事。如(ru)(ru)果(guo)(guo)打(da)開(kai)欲念的(de)(de)孔穴,就會(hui)(hui)增(zeng)添紛(fen)雜的(de)(de)事件,終(zhong)身(shen)(shen)(shen)都(dou)不可救(jiu)治。能夠察(cha)見到細微的(de)(de),叫(jiao)(jiao)做(zuo)“明”;能夠持(chi)守柔(rou)弱的(de)(de),叫(jiao)(jiao)做(zuo)“強”。運(yun)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de)(de)明,不會(hui)(hui)給自己帶來災難,這(zhe)就叫(jiao)(jiao)做(zuo)萬(wan)(wan)(wan)世不絕(jue)的(de)(de)“常道”。

①始(shi):本(ben)始(shi),此(ci)處指“道”。②母:根源,此(ci)處指“道”。③子(zi):派生(sheng)物,指由“母”所(suo)產生(sheng)的(de)萬(wan)物。④塞(sai)其(qi)兌,閉(bi)其(qi)門(men):兌,指口,引伸為孔(kong)穴(xue);門(men),指門(men)徑(jing)(jing)。此(ci)句意為:塞(sai)住(zhu)嗜(shi)欲的(de)孔(kong)穴(xue),閉(bi)上欲念的(de)門(men)徑(jing)(jing)。⑥開其(qi)兌,濟(ji)其(qi)事:打(da)開嗜(shi)欲的(de)孔(kong)穴(xue),增加紛雜的(de)事件(jian)。⑦見(jian)小曰明:小,細(xi)(xi)微。能察見(jian)細(xi)(xi)微,才叫做(zuo)“明”⑧強:強健,自(zi)(zi)強不(bu)息。⑨用其(qi)光(guang),復(fu)歸其(qi)明:光(guang)向(xiang)外照射(she),明向(xiang)內透亮(liang)。發(fa)光(guang)體本(ben)身為“明”,照向(xiang)外物為光(guang)。⑩無遺身殃:不(bu)給自(zi)(zi)己(ji)帶來麻(ma)煩和災禍(huo)。⑾襲常:襲承常道。

本章是繼四十七章后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zi)然(ran)萬物(wu)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gen)源(yuan),人(ren)應該從萬物(wu)中去追索這個總根(gen)源(yuan),把握(wo)原則。人(ren)們認識天下萬物(wu)但不能離(li)開(kai)總根(gen)源(yuan),不要向外(wai)奔逐(zhu),否則將會離(li)失自(zi)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除(chu)去私(si)欲與妄見的蔽障,以真正把握(wo)事物(wu)的本質及規(gui)律(lv)。

在(zai)本章中(zhong),老子又一(yi)次使(shi)用了(le)“母”、“子”這(zhe)對概(gai)念(nian)。在(zai)這(zhe)里,“母”就(jiu)是(shi)(shi)“道”,“子”就(jiu)是(shi)(shi)天下萬物,因而母和(he)(he)子的(de)(de)(de)(de)(de)(de)關系(xi),就(jiu)是(shi)(shi)道和(he)(he)萬物;理論(lun)(lun)和(he)(he)實際;抽(chou)(chou)象思維(wei)和(he)(he)感性(xing)認(ren)(ren)(ren)識;本和(he)(he)末等關系(xi)的(de)(de)(de)(de)(de)(de)代(dai)名(ming)詞。張(zhang)松如認(ren)(ren)(ren)為“所(suo)謂既得其(qi)母,以(yi)(yi)知(zhi)其(qi)子;既知(zhi)其(qi)子,復守其(qi)母,正是(shi)(shi)把(ba)(ba)概(gai)念(nian)形(xing)成(cheng)的(de)(de)(de)(de)(de)(de)理論(lun)(lun)證明(ming)(ming),當作對具體(ti)事(shi)物認(ren)(ren)(ren)識的(de)(de)(de)(de)(de)(de)方法了(le)。西周以(yi)(yi)來(lai)(lai)(lai),中(zhong)國已經產生了(le)例如五(wu)行(xing)說那(nei)樣原始、自(zi)發的(de)(de)(de)(de)(de)(de)唯物論(lun)(lun)。當老子第一(yi)次試(shi)圖把(ba)(ba)那(nei)種(zhong)元素化(hua)的(de)(de)(de)(de)(de)(de)‘物理性(xing)形(xing)式(shi)’推(tui)進到(dao)更高(gao)階(jie)段的(de)(de)(de)(de)(de)(de)理論(lun)(lun)性(xing)的(de)(de)(de)(de)(de)(de)形(xing)式(shi)時(shi)(shi),他(ta)的(de)(de)(de)(de)(de)(de)理論(lun)(lun)形(xing)式(shi)的(de)(de)(de)(de)(de)(de)唯物主義思想(xiang),也因受到(dao)了(le)歷(li)史與科(ke)學條件(jian)的(de)(de)(de)(de)(de)(de)限制而表現出(chu)某(mou)種(zhong)不(bu)成(cheng)熟(shu)(shu)性(xing),這(zhe)種(zhong)不(bu)成(cheng)熟(shu)(shu)性(xing),反(fan)映到(dao)更為復雜的(de)(de)(de)(de)(de)(de)認(ren)(ren)(ren)識論(lun)(lun)領域(yu)中(zhong)來(lai)(lai)(lai),就(jiu)很容易帶(dai)上一(yi)種(zhong)以(yi)(yi)‘道’觀物的(de)(de)(de)(de)(de)(de)特(te)點(dian)。這(zhe)是(shi)(shi)老子在(zai)認(ren)(ren)(ren)識上失(shi)足落水的(de)(de)(de)(de)(de)(de)一(yi)個重要(yao)原因。”(《老子校讀》第301頁)我們(men)基本上同(tong)意(yi)這(zhe)種(zhong)觀點(dian),但又認(ren)(ren)(ren)為老子的(de)(de)(de)(de)(de)(de)確是(shi)(shi)強調抽(chou)(chou)象思維(wei),對抽(chou)(chou)象思維(wei)和(he)(he)感性(xing)認(ren)(ren)(ren)識的(de)(de)(de)(de)(de)(de)關系(xi)講得不(bu)夠清楚,這(zhe)是(shi)(shi)我們(men)從本章內(nei)容中(zhong)所(suo)得知(zhi)的(de)(de)(de)(de)(de)(de),不(bu)過不(bu)能(neng)把(ba)(ba)這(zhe)一(yi)點(dian)加以(yi)(yi)夸大,相反(fan),我們(men)感到(dao),老子對這(zhe)個問題的(de)(de)(de)(de)(de)(de)論(lun)(lun)述引用了(le)辯證的(de)(de)(de)(de)(de)(de)方法,他(ta)的(de)(de)(de)(de)(de)(de)“知(zhi)母”、“知(zhi)子”的(de)(de)(de)(de)(de)(de)觀點(dian)是(shi)(shi)老子哲學思想(xiang)的(de)(de)(de)(de)(de)(de)精華之(zhi)一(yi),不(bu)僅在(zai)春秋末年甚至(zhi)在(zai)以(yi)(yi)后相當長(chang)的(de)(de)(de)(de)(de)(de)一(yi)段時(shi)(shi)期(qi)內(nei),其(qi)思想(xiang)水平是(shi)(shi)許(xu)多哲學家所(suo)不(bu)及(ji)的(de)(de)(de)(de)(de)(de)。本章的(de)(de)(de)(de)(de)(de)言外(wai)之(zhi)意(yi)在(zai)于(yu),世人都好逞(cheng)聰明(ming)(ming),不(bu)知(zhi)收(shou)斂內(nei)省,這(zhe)是(shi)(shi)很危險的(de)(de)(de)(de)(de)(de)事(shi)情,他(ta)懇切地希望人們(men)不(bu)可一(yi)味外(wai)露(lu),而要(yao)內(nei)蓄、收(shou)斂,就(jiu)不(bu)會給自(zi)身帶(dai)來(lai)(lai)(lai)災(zai)禍。


道家醫學經典.Cn

全本的《道(dao)(dao)德經》和道(dao)(dao)德經譯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監,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復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疆或銼;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故善戰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龐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無名、樸,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弗知主;則恒無名也,可名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于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右邊是一個頁字,左上邊一個業字下面是一個系字);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至大師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恒以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
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竽。盜竽非盜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恒于幾成而敗之。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中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恒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恒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恒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之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損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xin)言不(bu)(bu)(bu)(bu)美,美言不(bu)(bu)(bu)(bu)信(xin)。善者不(bu)(bu)(bu)(bu)辯(bian),辯(bian)者不(bu)(bu)(bu)(bu)善。知(zhi)者不(bu)(bu)(bu)(bu)博,博者不(bu)(bu)(bu)(bu)知(zhi)。圣人無積;既(ji)以(yi)(yi)為人,己愈有;既(ji)以(yi)(yi)與人,己愈多。故天之(zhi)道(dao),利而不(bu)(bu)(bu)(bu)害;人之(zhi)道(dao),為而弗爭(zheng)。

《道德經全(quan)文及譯(yi)文》作者:老子TXT下(xia)載(zai)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恒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恒: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后佛學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于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云:“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么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系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樸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里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圣人居無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干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圣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么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征。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圣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圣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丑、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于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于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后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后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于《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于文學理論中,則始于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里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并,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于動蕩、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于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于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占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么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bu)使(shi)人們(men)貪欲(yu),并(bing)不(bu)是要剝奪人們(men)的(de)(de)生存(cun)權(quan)利,而(er)是要盡可能(neng)地“實其(qi)(qi)(qi)腹”、“強(qiang)其(qi)(qi)(qi)骨”,使(shi)老百姓的(de)(de)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jian)壯可以自(zi)保(bao)自(zi)養(yang);此(ci)外要“虛其(qi)(qi)(qi)心(xin)”、“弱其(qi)(qi)(qi)志(zhi)”,使(shi)百姓們(men)沒有盜取利祿之心(xin),沒有爭強(qiang)好(hao)勝之志(zhi),這(zhe)樣做(zuo),就順應(ying)了自(zi)然(ran)規(gui)律(lv)(lv),就做(zuo)到了無為(wei)而(er)治(zhi)(zhi)。這(zhe)一章與前章相呼應(ying),從社會的(de)(de)角度(du),使(shi)人人都(dou)回歸純潔(jie)的(de)(de)、無知無欲(yu)的(de)(de)自(zi)然(ran)本性。這(zhe)樣以自(zi)然(ran)規(gui)律(lv)(lv)治(zhi)(zhi)理人事(shi),天下自(zi)然(ran)可以得到治(zhi)(zhi)理了。老子的(de)(de)“無為(wei)”思(si)想(xiang)和學說,在當(dang)時的(de)(de)歷(li)(li)史(shi)條件下,有其(qi)(qi)(qi)進步的(de)(de)一面(mian)和合理的(de)(de)因(yin)素。他認為(wei),歷(li)(li)史(shi)的(de)(de)發展有其(qi)(qi)(qi)一定的(de)(de)自(zi)然(ran)規(gui)律(lv)(lv)。這(zhe)規(gui)律(lv)(lv)不(bu)由上(shang)帝(di)安(an)排、操縱,也不(bu)受(shou)人的(de)(de)主觀(guan)意志(zhi)支配(pei),而(er)是客觀(guan)的(de)(de)、自(zi)然(ran)的(de)(de)。這(zhe)種觀(guan)點對(dui)當(dang)時思(si)想(xiang)界存(cun)在的(de)(de)敬天法祖的(de)(de)觀(guan)念和某(mou)些宗教迷信觀(guan)念,起到一定的(de)(de)破壞作用(yong)。

老子道(dao)德(de)經(jing)譯文及注(zhu)釋

道(dao)可道(dao),非常(chang)(chang)道(dao)。名(ming)(ming)可名(ming)(ming),非常(chang)(chang)名(ming)(ming)。無名(ming)(ming),天(tian)地之(zhi)(zhi)始;有(you)名(ming)(ming),萬(wan)物之(zhi)(zhi)母。故常(chang)(chang)無欲,以(yi)觀其(qi)(qi)妙;常(chang)(chang)有(you)欲,以(yi)觀其(qi)(qi)徼。此兩者,同出而(er)異名(ming)(ming),同謂(wei)之(zhi)(zhi)玄(xuan)。玄(xuan)之(zhi)(zhi)又玄(xuan),眾妙之(zhi)(zhi)門。

道(dao)(dao)(dao)(dao):指(zhi)(zhi)(zhi)(zhi)自然規律和(he)(he)普遍原則。可道(dao)(dao)(dao)(dao):指(zhi)(zhi)(zhi)(zhi)可以被言(yan)說和(he)(he)理解的(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有限(xian)的(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非常(chang)道(dao)(dao)(dao)(dao):指(zhi)(zhi)(zhi)(zhi)超越了言(yan)語和(he)(he)理解的(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無(wu)限(xian)的(de)(de)(de)、無(wu)名(ming)(ming)的(de)(de)(de)。名(ming)(ming):指(zhi)(zhi)(zhi)(zhi)對事(shi)物(wu)(wu)的(de)(de)(de)稱呼和(he)(he)定義。常(chang)無(wu)欲(yu):指(zhi)(zhi)(zhi)(zhi)不追求(qiu)功利和(he)(he)私欲(yu),能(neng)夠(gou)保持內心平靜。觀其妙(miao)(miao):指(zhi)(zhi)(zhi)(zhi)去(qu)掉名(ming)(ming)和(he)(he)欲(yu)的(de)(de)(de)干擾(rao)(rao),能(neng)夠(gou)看(kan)到(dao)(dao)事(shi)物(wu)(wu)的(de)(de)(de)真實本質。常(chang)有欲(yu):指(zhi)(zhi)(zhi)(zhi)追求(qiu)功利和(he)(he)私欲(yu),容易被外界干擾(rao)(rao)。觀其徼:指(zhi)(zhi)(zhi)(zhi)只看(kan)到(dao)(dao)表(biao)象,無(wu)法看(kan)到(dao)(dao)事(shi)物(wu)(wu)的(de)(de)(de)本質。同(tong)出(chu)而異(yi)名(ming)(ming):指(zhi)(zhi)(zhi)(zhi)有限(xian)的(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道(dao)(dao)(dao)(dao)和(he)(he)無(wu)限(xian)的(de)(de)(de)、無(wu)名(ming)(ming)的(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同(tong)源的(de)(de)(de),但是(shi)(shi)有不同(tong)的(de)(de)(de)名(ming)(ming)稱。同(tong)謂之玄:指(zhi)(zhi)(zhi)(zhi)有限(xian)的(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道(dao)(dao)(dao)(dao)和(he)(he)無(wu)限(xian)的(de)(de)(de)、無(wu)名(ming)(ming)的(de)(de)(de)道(dao)(dao)(dao)(dao)都(dou)可以稱為玄。玄之又(you)玄:指(zhi)(zhi)(zhi)(zhi)無(wu)限(xian)的(de)(de)(de)、無(wu)名(ming)(ming)的(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最深奧(ao)的(de)(de)(de),是(shi)(shi)所(suo)有奧(ao)妙(miao)(miao)的(de)(de)(de)源頭。

老(lao)子(zi)道(dao)德經的解讀與(yu)解析

第一章:道可道,非(fei)常道

道可(ke)道,非常道。這句(ju)話是(shi)老子(zi)道德經的(de)開篇(pian),也是(shi)整本(ben)書(shu)的(de)核心(xin)思想。道是(shi)指(zhi)自然規律和(he)普遍原(yuan)則,是(shi)宇宙萬物的(de)根源。道是(shi)無限的(de)、無名(ming)的(de),超越了言語和(he)理(li)(li)解。可(ke)道是(shi)指(zhi)可(ke)以(yi)被言說和(he)理(li)(li)解的(de)道,是(shi)有限的(de)、有名(ming)的(de)。可(ke)道的(de)部分(fen)是(shi)我(wo)們(men)所能看到的(de),但是(shi)真正的(de)道是(shi)超越了我(wo)們(men)的(de)認知范圍的(de)。因此(ci),我(wo)們(men)無法用(yong)言語來(lai)準(zhun)確描述(shu)道,只能通過感性的(de)體驗來(lai)領悟它的(de)奧妙。

第二章:無名,天地(di)之始(shi);有(you)名,萬(wan)物(wu)之母

無(wu)(wu)名(ming)(ming)(ming),天(tian)地之始。無(wu)(w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宇(yu)宙(zhou)(zhou)萬物(wu)(wu)(wu)的(de)(de)(de)(de)(de)(de)(de)(de)根源,是(shi)(shi)宇(yu)宙(zhou)(zhou)的(de)(de)(de)(de)(de)(de)(de)(de)起點(dian)。有(you)名(ming)(ming)(ming),萬物(wu)(wu)(wu)之母(mu)。有(yo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宇(yu)宙(zhou)(zhou)萬物(wu)(wu)(wu)的(de)(de)(de)(de)(de)(de)(de)(de)母(mu)體,是(shi)(shi)宇(yu)宙(zhou)(zhou)的(de)(de)(de)(de)(de)(de)(de)(de)源頭。有(yo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由無(wu)(w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衍生而(er)(er)來(lai)的(de)(de)(de)(de)(de)(de)(de)(de),是(shi)(shi)無(wu)(w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在具體的(de)(de)(de)(de)(de)(de)(de)(de)事物(wu)(wu)(wu)中的(de)(de)(de)(de)(de)(de)(de)(de)表現。有(yo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有(you)限的(de)(de)(de)(de)(de)(de)(de)(de)、有(you)形的(de)(de)(de)(de)(de)(de)(de)(de),而(er)(er)無(wu)(w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是(shi)(shi)無(wu)(wu)限的(de)(de)(de)(de)(de)(de)(de)(de)、無(wu)(wu)形的(de)(de)(de)(de)(de)(de)(de)(de)。因此,我們需要通(tong)過(guo)無(wu)(w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來(lai)認識有(you)名(ming)(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de)道(dao)(dao)(dao)(dao),才能(neng)真正地理解宇(yu)宙(zhou)(zhou)萬物(wu)(wu)(wu)的(de)(de)(de)(de)(de)(de)(de)(de)本質。

第三(san)章:故常無欲(yu),以觀其妙;常有欲(yu),以觀其徼

故常(chang)無(wu)欲,以(yi)觀(guan)其妙;常(chang)有(you)欲,以(yi)觀(guan)其徼。這句話(hua)告(gao)訴我們(men),要(yao)想真(zhen)正地認識事物(wu)的本(ben)質(zhi)(zhi)(zhi),就要(yao)放下功(gong)利和(he)私欲,保(bao)持(chi)內(nei)心平(ping)靜(jing)。只有(you)在(zai)內(nei)心平(ping)靜(jing)的狀(zhuang)態下,才(cai)能(neng)看到事物(wu)的真(zhen)實本(ben)質(zhi)(zhi)(zhi)。如(ru)果我們(men)追求功(gong)利和(he)私欲,就容易被外界干擾,只看到表象,無(wu)法看到事物(wu)的本(ben)質(zhi)(zhi)(zhi)。因(yin)此,我們(men)要(yao)學會放下欲望,保(bao)持(chi)內(nei)心平(ping)靜(jing),才(cai)能(neng)真(zhen)正地認識事物(wu)的本(ben)質(zhi)(zhi)(zhi)。

第四章:此(ci)兩(liang)者,同出而異名,同謂(wei)之玄

此兩者,同(tong)(tong)出而異名(ming)(ming),同(tong)(tong)謂(wei)之(zhi)玄。這(zhe)句話告(gao)訴我們,有限(xian)的(de)(de)(de)(de)(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和(he)無(wu)(wu)限(xian)的(de)(de)(de)(de)(de)(de)(de)、無(wu)(wu)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是(shi)(shi)同(tong)(tong)源的(de)(de)(de)(de)(de)(de)(de),但是(shi)(shi)有不同(tong)(tong)的(de)(de)(de)(de)(de)(de)(de)名(ming)(ming)稱。有限(xian)的(de)(de)(de)(de)(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是(shi)(shi)從(cong)無(wu)(wu)限(xian)的(de)(de)(de)(de)(de)(de)(de)、無(wu)(wu)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中(zhong)衍(yan)生而來(lai)的(de)(de)(de)(de)(de)(de)(de),是(shi)(shi)無(wu)(wu)限(xian)的(de)(de)(de)(de)(de)(de)(de)、無(wu)(wu)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在具體的(de)(de)(de)(de)(de)(de)(de)事物中(zhong)的(de)(de)(de)(de)(de)(de)(de)表(biao)現。因此,有限(xian)的(de)(de)(de)(de)(de)(de)(de)、有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和(he)無(wu)(wu)限(xian)的(de)(de)(de)(de)(de)(de)(de)、無(wu)(wu)名(ming)(ming)的(de)(de)(de)(de)(de)(de)(de)道都可以稱為玄。

第(di)五章(zhang):玄(xuan)之(zhi)又(you)玄(xuan),眾(zhong)妙之(zhi)門

玄之(zhi)又玄,眾妙之(zhi)門(men)。這句(ju)話告訴(su)我們,無限的(de)(de)(de)、無名的(de)(de)(de)道是(shi)(shi)(shi)(shi)最深奧的(de)(de)(de),是(shi)(shi)(shi)(shi)所有奧妙的(de)(de)(de)源頭。因此,只有通過認識(shi)無限的(de)(de)(de)、無名的(de)(de)(de)道,才能真正地(di)認識(shi)宇宙(zhou)萬物的(de)(de)(de)本質。無限的(de)(de)(de)、無名的(de)(de)(de)道是(shi)(shi)(shi)(shi)眾妙之(zhi)門(men),是(shi)(shi)(shi)(shi)通向宇宙(zhou)奧秘的(de)(de)(de)大門(men)。

操作步驟

1.讀懂(dong)老子(zi)道(dao)德經的(de)譯(yi)文及注釋(shi),理解其中的(de)核心思想和哲學觀點。

 2.學會放下功利和(he)私欲,保持(chi)內心平靜(jing),以(yi)便能夠(gou)看(kan)到(dao)事物的真(zhen)實本質。

3.通(tong)過認(ren)識無限的(de)、無名(ming)的(de)道(dao),來認(ren)識宇宙萬物的(de)本(ben)質。

4.學會欣賞(shang)宇(yu)宙的(de)奧秘,從而更(geng)好地認識自(zi)己和周圍的(de)世界。

本文地址://n85e38t.cn/ddjy_131/60133.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quan),注(zhu)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zhang)因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處,未能(neng)及時(shi)與作(zuo)者取(qu)得聯系(xi),或有(you)版權(quan)(quan)異議的,請聯系(xi)管理員,我們(men)會立(li)即(ji)處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片資(zi)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標注(zhu)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法權(quan)(quan)益,請立(li)即(ji)通(tong)知(zhi)我們(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xia)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