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斗茶”活動風行天下,以此為樂。而當時國內各地出產的茶葉絕大部分都是“蒸而餅之、蒸而團之”的,工藝流程很是講究,資源投入甚大,頗為奢侈。那現在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qi)他個別茶種)保留餅、團等各種形狀呢?這其(qi)中的趣聞(wen)還(huan)要從(cong)明太祖朱元璋(zhang)說起了。
話說明朝開(kai)國皇帝朱元璋,原是(shi)草根(gen)出身,兒時放(fang)牛,后出家當和尚,還行過乞,生活非(fei)常窮苦,是(shi)十足的“屌絲(si)”。他看著當時人們(men)的各種奢(she)侈生活極不順眼,心中很是(shi)反感(gan)。其(qi)中就包括(kuo)“斗茶(cha)”,他認為茶(cha)農們(men)投入大量(liang)(liang)的時間(jian)和精力(li)來制作餅茶(cha)、團(tuan)茶(cha),而達官(guan)貴人們(men)花費(fei)大量(liang)(liang)的金(jin)錢來“斗茶(cha)”玩樂(le)的生活方式是(shi)錯誤(wu)的,是(shi)對資源的一種揮霍(huo)。
于(yu)是(shi)朱元璋在“逆襲”成功,當上(shang)了(le)皇帝之后,“廢(fei)團茶興(xing)散茶”的(de)新政就出臺了(le)。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罷造龍(long)團,惟采芽茶以進”,讓當時的(de)“斗(dou)茶”之風一掃(sao)而(er)去。貢茶改(gai)革很快在各(ge)(ge)地實施,并由此帶動了(le)社會風氣向平實樸素的(de)轉(zhuan)變。于(yu)是(shi),國內的(de)各(ge)(ge)種茶葉都跟著改(gai)頭(tou)換(huan)面(mian)了(le)。
在這次(ci)改革浪(lang)潮中,由于普洱茶產于云南,地處(chu)偏遠,文化迥(jiong)異,新政(zheng)的實施鞭長莫及,普洱茶餅、團(tuan)等(deng)各種形狀的工(gong)藝才得(de)(de)以保留(liu)至今,值得(de)(de)慶(qing)幸(xing)。
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宋代《畫墁集》中談到唐宋之間制茶技術的演變:唐陸羽所烹的是“草茗”,即散茶;到唐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
宋初《清異錄》有一段話:“得建州茶膏,取得耐重兒八枚,膠以金縷,獻于閩王曦。”
《十國春秋·南唐元宗本紀》載:“保大四年(946)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研膏茶和的乳茶如何制作,未見詳細介紹,據后人分析,兩者制作大致相近,都是把蒸制過的茶葉搗碎,配以乳酪調和成膏,有如后來制作的“神曲”茶。
北宋初“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制鳳團”,后又作龍團。從研膏到的乳,再發展到鳳團龍團,是我國茶葉制作技術的一次飛躍發展。
據《宋史·食貨志》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唯建(州)、劍(南劍州)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極,他處不能造。”
在黃儒的《品茶要錄》和趙汝礪的《北苑別錄》里已分別從品茗角度和制作實踐,對團茶的制茶技術作了頗為詳細的介紹。
團茶依據采制的時間、場地、芽狀和品位,分很多檔,叫“綱次”。《北苑別錄》介紹,有細色五綱、粗色七綱,細色五綱并列有各綱品名和入貢數,粗色七綱未列品名,僅分綱列入貢數,統稱大小龍鳳團茶。細色五綱的品名分別是:第一綱為“龍焙貢新”,為最早上品,開焙十天就“急馳”入貢到京城;第二綱為“龍焙試新”,歐陽修詩“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指的就是“貢新”、“試新”這一類最早入貢的細色茶;第三綱有15個品名,叫龍團勝雪、白茶、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玉除清嘗、啟沃承恩、雪英、云葉、蜀葵、金錢、寸金;第四綱有13個品名,稱為龍團勝雪(與第三綱的銙形不同)、無比壽芽、萬春銀芽、宜年寶玉、玉清慶云、無疆壽龍、玉葉長春、瑞云翔龍、長壽玉圭、興國巖銙、香口焙銙廠上品揀芽、新收揀芽;第五綱有6個品名,稱太平嘉瑞、龍苑報春、南山應瑞、興國巖揀芽、興國巖小龍、興國巖小鳳。《西溪叢語》一書則把建安貢茶分為10綱5個檔次,這其間有一部分品名屬私焙產品,可見當時入貢品并非全部來自官焙。團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苦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茶錄》語)。到至和年間(1054、1055)四綱以上的貢茶都不再加龍腦香料,原列為三、四綱而加龍腦者都降為粗色之列。
蘇東坡在讀過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詩后,認為唐人飲茶有“河朔脂麻氣”。所謂脂麻氣,即謂茶香混雜,雖“渾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說,雜香料者,香氣濃重而濁;而香氣濃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馮時可在《茶錄》中就明確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明確指出:“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而朱權則在《茶譜》中說:因為陸羽過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樸,所以將茶葉碾成細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餅。 到了北宋仁宗時,為這種團茶茶餅設立了龍團茶、鳳團茶、月團茶等繁多的名目,團茶中還雜有各種香料,茶團茶餅的表面則涂飾金銀重彩;“不無奪其真味”。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奪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觀宣和年間,才有漕臣鄭可聞制銀絲冰茶,始不用香,名為勝雪。文震享在《長物志》中記載鄭可聞始制銀絲冰芽時,也稱其“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漬之,去龍腦諸香”云云。
龍鳳團茶開始于公元977年至公元1391年,經歷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共414年 。
據宋代熊蕃①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開寶(宋太祖年號)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特備龍鳳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團茶,使與民間茶有區別,龍鳳茶盞于此時所開始也。
宋真宗咸平初(998——1003),丁謂②為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精工制作40餅龍鳳團茶進獻皇帝,獲得寵幸,封“晉國公”。此后建州歲貢大龍鳳茶各二斤(八餅為一斤),即大龍團茶或大龍鳳團茶。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蔡襄③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制北苑貢茶,又將丁謂所創造的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更受朝廷賞識。蔡襄《北苑造茶》自序說:“是年,改而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得一斤,無上精妙,已甚合帝意,仍每年奉獻焉。”所以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即后世稱之為:小龍團茶。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詔廢除貢茶中的龍團茶。大龍團茶興盛64年,而小龍團茶興盛350年。
龍風團茶為蒸青茶,據趙汝勵④《北苑別錄》記載制龍鳳團茶的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即采下鮮葉浸泡水中,再蒸后用冷水清洗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后放在瓦盆內磨細,再制入龍鳳模壓餅。
附:
①熊蕃:宋、建陽人,字茂叔。善屬文,工吟詠,學者稱之:“獨善先生”《宣和北苑貢茶錄》為熊蕃寫于1121——1125年間此書有兩個特點:一是記錄北苑茶的發展過程,二是記載從宣和年間至紹興年間(1119——1162)北苑貢茶的四十一種花色品種及制造時間、模型、尺寸。熊蕃之子熊克在1158年負責管理制造貢茶時,補充了《宣和北苑貢茶錄》的內容,還描繪三十八幅茶餅圖。
②丁謂:宋、字謂之,蘇州長洲人(今江蘇常州),著有《茶圖》,宋太宗涥化年間(988——1003)任福建轉運使,管理北苑皇室茶園,負責監辦貢茶,在壑源一地創造“石乳”,丁謂說:“石乳出壑嶺(壑源山頂)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詩人黃庭堅贊壑源茶:“吉云從龍小蒼壁,元豐至今人未識。壑源包貢第一春,捆奩碾香供玉食。”宋徽宗:“夫茶以味上,香甘重滑,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③蔡襄:宋、(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人(今屬福建),北宋著名的文人,大書法家,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四家”。曾任大理寺評事、福建轉運使等職。著有《茶錄》,寫于宋皇佑三年(1051),定稿于治平元年(1064)全書份上下兩冊,上篇論茶,論述了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點茶等;下篇論茶器,專論制茶用具與烹茶用具;最早記錄制作北苑貢茶時摻入香料的情形,并全面介紹品飲茶葉的方法;自成系統,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后最有影響力的書。
④趙汝勵:宋、福建轉運使主管帳司,1186年撰寫《北苑別錄》,記載宋代名茶90余種,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 由于加入了龍腦香料的團茶飲用后令人有頭悶心煩的感覺,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歡,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順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間也逐漸改去了摻雜香料的習俗……這恐怕也是龍腦香料熏茶,雖到明清時遺風尚存,卻難已發展、延續之重要原因。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說:“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云:‘國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為上,猶仍宋制,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團茶,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茶加香味,搗為細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飲,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不知我太祖實首辟此法。陸羽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謨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宋(song)代(dai)的龍(long)(long)鳳(feng)團(tuan)茶(cha)(cha)制(zhi)(zhi)作過于精細,需要耗(hao)費(fei)巨大的人力(li)物力(li),隨著(zhu)宋(song)皇朝的衰敗(bai),龍(long)(long)鳳(feng)團(tuan)茶(cha)(cha)走(zou)向(xiang)末路。北方游牧(mu)民族出身的元代(dai)統治者不(bu)喜(xi)歡這(zhe)種過于精細委婉(wan)的茶(cha)(cha)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li)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xi)歡的是新工藝制(zhi)(zhi)作的條形散茶(cha)(cha)。及(ji)至朱元璋(zhang)的天下安定之后,洪(hong)武二十四年(nian)九月(yue)下詔(zhao)罷造龍(long)(long)團(tuan),這(zhe)龍(long)(long)鳳(feng)團(tuan)茶(cha)(cha)遂(sui)成了(le)歷史(shi)的絕唱!龍(long)(long)鳳(feng)團(tuan)茶(cha)(cha)失(shi)去了(le)它的欣賞者。昔日茶(cha)(cha)園一片凋零。又經過數百年(nian),連制(zhi)(zhi)作龍(long)(long)鳳(feng)團(tuan)茶(cha)(cha)的工藝都(dou)失(shi)傳了(le)。
懂茶(cha)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cha)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bu)(bu)忽悠,不(bu)(bu)賣弄,不(bu)(bu)惡意攻擊(ji),不(bu)(bu)刻意美化(hua),只是客(ke)觀、中立(li)地回答您的問題(ti)。即使是一(yi)些(xie)沒(mei)有標準答案的問題(ti),我們也會盡量(liang)做(zuo)到客(ke)觀。
前幾天,茶友“哲(zhe)哲(zhe)”問了懂茶帝一(yi)個問題(ti):“普(pu)洱茶為什么叫普(pu)洱茶?”
哎呀,這個(ge)問題好基礎哦,可(ke)是你答得上來嗎?你喝了這么(me)久的普洱(er)茶,竟然(ran)還不知道,是不是該(gai)打屁屁了?
關于普洱茶的歷(li)史記載,可(ke)謂(wei)汗牛充棟,就算(suan)你有深厚(hou)的文言文功底,也肯定沒這個耐(nai)性去(qu)看了。小懂今天就來跟大(da)家聊一下普洱茶由來的極簡(jian)史。
云南是茶葉的發源地,茶葉的種植可(ke)以上(shang)(shang)溯(su)到上(shang)(shang)古時(shi)期。不(bu)過(guo),普洱茶的制作則可(ke)上(shang)(shang)溯(su)至(zhi)東(dong)漢時(shi)期,貿易始于(yu)唐(tang),聞名于(yu)明,極盛于(yu)清。
歷史上(shang)的(de)普(pu)洱茶,泛指(zhi)原思(si)(si)茅區(今思(si)(si)茅地區、西雙版納)生產的(de),集中于普(pu)洱府所在地銷售(shou)的(de),以云(yun)南大葉種茶為原料制成的(de)曬青毛茶及緊壓茶。
普洱是一個地(di)名,但幾經變換,咱們往下看。
關于普洱茶的最(zui)早記(ji)載,出(chu)現在(zai)唐(tang)朝,當時叫“銀生(sheng)茶”,是(shi)普洱茶的前身,因為(wei)它的產地思茅,屬南詔國的銀生(sheng)府管轄。最(zui)原始的制法是(shi)直(zhi)接將鮮葉(xie)生(sheng)曬(shai)而成,后來發展出(chu)殺青、揉(rou)捻等制程,在(zai)日曬(shai)后成為(wei)曬(shai)青毛(mao)茶。
唐(tang)朝時,南詔(zhao)國(guo)(guo)在(zai)現在(zai)的寧洱縣(xian)設置瞼治,取(qu)名“步日瞼”,五代(dai)十(shi)國(guo)(guo)時期(qi),大(da)理取(qu)代(dai)南詔(zhao)開始統治云南。大(da)理國(guo)(guo)將“步日瞼”改(gai)為“步日部”。
在西藏等地,從唐朝(chao)起就只說“普茶(cha)”,沒(mei)有洱字。“普”是(shi)“撲(pu)”、“蒲”、“濮(pu)”的(de)民族(zu)稱謂同音(yin)異寫,“濮(pu)人”是(shi)最早種茶(cha)的(de)民族(zu),“普茶(cha)”即是(shi)“濮(pu)茶(cha)”。
到了元朝,蒙(meng)古(gu)統治者改“步(bu)日”為“普日”,所產(chan)茶被稱為“普茶”。
明朝,朱元璋改“普(pu)日”為(wei)“普(pu)耳”,后來“普(pu)耳”又改稱“普(pu)洱(er)”,“耳”加了個三點水。
關鍵時(shi)刻到了(le),明朝萬歷年(nian)間(jian),李時(shi)珍在《本草(cao)綱(gang)目》中有這樣的記載:“普(pu)洱(er)茶出(chu)云南普(pu)洱(er)”,此后普(pu)茶定名為“普(pu)洱(er)茶”,一(yi)直(zhi)沿(yan)用(yong)至今。
親們,一定要記住這個(ge)年份,明朝(chao)(chao)萬(wan)歷(li)(li)年間,開始將普茶(cha)命名為“普洱(er)茶(cha)”。萬(wan)歷(li)(li)皇(huang)帝(di),就是那個(ge)明朝(chao)(chao)在位時間最長(達48年)、有張居正輔政(zheng)、卻(que)有28年不上朝(chao)(chao)的(de)皇(huang)帝(di)!
清朝時普(pu)洱茶達(da)到其鼎盛時期,雍正時期設(she)普(pu)洱府(fu):轄思茅、西雙版納(na)等地。普(pu)洱府(fu)為鹽(yan)礦、茶葉集散地,車馬云(yun)集,人流擁擠(ji),因(yin)其商貿發達(da)而(er)逐漸(jian)聞名于世。
乾隆(long)時(shi)期,普洱(er)茶(cha)行銷天下,名動(dong)海內,成為官府的(de)重要(yao)稅收來源。乾隆(long)皇帝有“夏喝(he)龍井,冬飲普洱(er)”之說(shuo)。
至此,我們可以將普(pu)(pu)洱(er)(er)地(di)名(ming)(ming)和普(pu)(pu)洱(er)(er)茶名(ming)(ming)的(de)演進,做一張圖出來,這樣就能更直觀地(di)看清(qing)它們的(de)變(bian)化,往(wang)下(xia)看:
本文中,咱(zan)們提到(dao)的“步日(ri)”或“普洱”是(shi)佤語,是(shi)佤族(布(bu)饒(rao))和布(bu)朗族稱呼“兄弟”的意思。
普(pu)洱茶(cha)一詞雖有“普(pu)洱這個地方產的茶(cha)”之意,但茶(cha)實際(ji)主要產自西雙版納境內(nei)。今天(tian)的普(pu)洱市,也是最近10年(nian)才(cai)有的,之前一直(zhi)叫“思(si)茅(mao)市”。
原創聲明(ming):本(ben)文(wen)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ru)需轉載,不(bu)得刪減,并請(qing)注明(ming)出處。
(懂茶(cha)帝,邀(yao)請專業人士為(wei)您答疑,可添加懂茶(cha)帝公眾號,隨時(shi)隨地(di)提(ti)問哦!)
普洱,很早就被譽為茶中減肥之冠。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夠有效的刺激你的新陳代謝,加速脂肪分解。
許多醫學實驗證明,持續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盡30%(當然視個體而不同).
普洱茶與脂肪的代謝有很深的關連。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因為它經過獨特的發酵過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這對脂肪分解具有效用。
麴菌后發酵普洱茶可抑制體重增加,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另附普洱茶瘦身的飲用方法:
1.想保持身材、維持體重:每日沖泡普洱茶來代替一切飲料,以茶代湯、以茶代水,禁喝其他飲品與其他餐點,皆正常食用。
2.想減肥用:除了上述要做到之外,另外沖泡一杯放到隔夜,清晨早上空腹喝,這個方法可以快速減重。
3.如遇交際(ji)應酬(chou)、及(ji)其(qi)他(ta)飯局,若(ruo)不(bu)想讓熱量吸收太多:應於(wu)餐中配喝普(pu)洱(er)茶,若(ruo)在(zai)外不(bu)便請放飯局結束后盡快(kuai)飲用,最好(hao)不(bu)超過二個小時,愈早愈有(you)效;若(ruo)是於(wu)茶樓飲茶,則最好(hao)點用普(pu)洱(er)茶為佳。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cha/26419.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zuo)者(zhe)版(ban)(ban)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法核(he)實(shi)真實(shi)出(chu)處,未能及(ji)時與(yu)作(zuo)者(zhe)取得聯系(xi),或有版(ban)(ban)權(quan)異(yi)議的,請(qing)聯系(xi)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ben)站部分文(wen)字與(yu)圖(tu)片(pian)資源(yuan)來自(zi)于網(wang)絡,轉載是出(chu)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的合法權(quan)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們(men)會第(di)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pian): 茶(cha)圣盧心寄和他的桐廬茶(cha)
下一篇: 茶業(ye)地理之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