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成熟的人:無事如有事有事如無事

佚名 2023-11-05 12:00:20


《菜根譚》里有一句話: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意思是說:無事時像有事那樣時時提防,才能應對意外變故發生;有事時像無事時那樣鎮定自如,才能消除險情。

人生路上,總是充滿著太多的變數。

會走過一馬平川,也會遭遇溝壑縱橫。

成熟的人,總是能做到居安思危而又臨危不亂。

一、無事如有事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其未兆易謀。”

意思是說,事情在變沒有出現跡象時最容易圖謀。

安于現狀、耽于享樂,大抵是人性共有的弱點。

豈知一派歲月靜好中,也時時會有危機襲來。

一個人倘若太過醉心于眼前的現世安穩,難免會在危機來臨時手忙腳亂。

所以孟子感慨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中國民間也有一句諺語:天晴修水路,無事早為人。

天晴的時候早早地修好排水設施,這樣在暴雨來臨時就不會被淹。

在平常的點滴中就好好做人、與人為善,這樣在遇到難事、急事的時候,才會有人出手相助。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圣人先賢和凡人白丁都一致推崇的智慧。

歷史也告訴我們,有備無患才能換來長治久安。

戰國時期齊國名將田單,是齊國田氏王族的遠房本家。

齊湣王時,田單擔任首都臨淄佐理市政的小官,不被重用。

后來,燕國派遣大將樂毅攻打齊國,齊湣王被迫從都城逃跑。

田單也被迫逃亡,他讓同族人把車軸兩端的突出部位全部鋸下,安上鐵箍。

族人不解其意,但也照辦無誤。

不久,燕軍攻破齊國,齊國人紛紛爭路逃亡,都因被撞得軸斷車壞,被燕軍俘虜。

只有田單和同族人因用鐵箍包住了車軸的緣故,得以逃脫,向東退守即墨。

后即墨城中軍民都推舉田單當首領。

理由是:安平那一仗,田單和同族人因用鐵箍包住車軸才得以安然脫險,可見他很會用兵。

《尚書》有言:“惟事事乃有其備,有備無患。”

《周易》也倡導:“居安思危,朝乾夕惕,慎懼從事 。”

很多時候,真正廢掉一個人的,恰恰就是安于現狀和貪圖安逸。

無事如有事,凡事早做打算,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這樣當危機真的發生時,才能處變不驚、坦然應對,也才能轉危為安、否極泰來。
二、有事如無事

北宋蘇轍說:“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于變故、為難之際,處變不驚、安之若素,乃是人生至高境界。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

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卻不慌不忙,按部就班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大開城門,自己則端坐城樓,彈琴唱曲。

司馬懿見此情景,深恐有詐,于是引兵退去。

圍城危機得以化解,固然是諸葛亮天縱奇才、謀略過人,但這一切的前提還得是那份臨危不亂的淡定從容。

蘇洵在《心術》中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作為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要先學會修煉心志。

能夠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臉色不變,麋鹿突然出現在身邊但眼睛不眨。

那么才能控制利害因素,從而從容對敵。

做人同樣如是,面對艱難坎坷,泰然處之、從容應對,方能涉過險灘,迎來柳暗花明。

《菜根譚》曰:“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縱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遇事只要一直保持鎮定從容,那么,即使事情紛繁復雜如亂絲,最終也能理清頭緒。

老話說: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溝溝坎坎,都不過是人生常態。

與其輾轉反側、慌亂戒懼,不若坐看云卷云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起潮落。












泡個枸杞水就叫養生?清晨跑幾圈就叫養生?晚上吃半飽就叫養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誤解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養生延壽文化。



我們從《黃帝內經》說起,作為中醫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充分考慮了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將天時氣候、地域環境、個體差異作為選擇養生方法的重要依據,形成了“三因制宜”的養生觀。



一、因時制宜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時間節律,認為醫者必須通曉天文歷法,并將其作為從醫的門檻,故《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官針》都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更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明確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順應了時間規律養生的緣故。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要做到以下三點。



1
順年節律養生
周年節律指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周期的節律變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時,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認為四時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



因此該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因時養生”法則,強調要順自然四時物候之變化而采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對養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素問·臟氣法時論》《靈樞·五音五味》等篇還提出五臟應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除一周年之內的節律外,還有五運六氣的超年節律變化,運氣學說認為,自然氣象存在著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歲運不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況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藥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歲備物”方可“無遺主”。



2
順月節律養生
周月節律指以1個恒星月或朔望月為周期的節律變化,其產生的原因是月球繞地球周期公轉。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體氣血受其影響而有盛衰變化。



《靈樞·歲露論》指出“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



《素問·八正神明論》亦有類似的論述,并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又說“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既說明了人體氣血盛衰存在月節律變化,還指出了違反月節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防病,都應當要注意“因月而調”,避免災禍內生。



3
順日節律養生
一日分為四時,則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養生亦當同年節律,朝養生,日中養長,日入養收,夜半養腎。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入三時而論,指出人的陽氣平旦初生、日中陽氣隆盛,日西陽氣內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減少勞作及戶外活動,若違背此原則,則會形體困頓。



二、因地制宜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東方生風”“南方生火”“中央生濕”“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氣候各不相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進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的不同,導致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的差異。



實質上,特定的生存環境造就特定的生活習慣,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類最原始的養生理念來源于生存過程中本能的趨利避害 。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陽氣不足而陰氣有余,導致“風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閉藏之域”,作物產出相對較少,故乳食以充饑而御寒;又說“臟寒生滿病”,其本義在于提示居于北方,應以避寒而就溫為養生第一要務。









西方人由于“多風,水土剛強”,故“不衣而褐薦”,多以致密不透風之皮毛為衣以御風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飲食習慣、生活起居要根據處生活的環境進行適當調整,必須做到“節飲食”“適寒暑”,方能“安居處”而“長生久視”。

體質理論源于《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



說明體質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時已初步具備了體質特性。



《黃帝內經》對體質的論述多種多樣,如《靈樞·逆順肥瘦》云:“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



論述了肥人、瘦人、壯人、嬰兒內在氣血盛衰、皮肉堅脆情況各不相同。而《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以五行分類,論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宮、商、角、徵、羽五間對五行之人進一步分類論述,共計 25 種體質,指出各形人體格大小強弱、性格特點各不相同。



《靈樞·通天》則以陰陽五態分類,論述了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等五種體質。



此外還有從人格來對體質進行分類的,如《靈樞·論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問·血氣形質》的形志苦樂分類。體質不同,其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養生必須以體質為依據,不同的體質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2
辨年齡養生
出生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也隨之而變化,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



《靈樞·營衛生會》說“老壯不同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時,其臟腑氣血盛衰存在差異,少兒至青少年時,人體氣血漸充、臟腑功能逐漸強盛,在中年盛壯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臟六腑平定強盛之后,臟腑功能從肝開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漸衰退,至五臟皆虛、形神相離之時走向生命終點,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之變化受氣血之盛衰、臟腑功能之強弱的影響。



由于年齡不同,體內氣血盛衰情況不同,故養生法則必須因年齡而定。



3
別男女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異,男子為陽,以氣為用;女子屬陰,以血為本。故男子之養生重在養氣,而女子養生重在和血。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以女七、男八為階段詳細論述了男女生、長、壯、老、已的規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腎,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陽明。除了說明人的生理狀態隨年齡而變以外,還與性別密切相關。



《靈樞·五音五味》對女性的體質特點概括為“有余于氣,不足于血。”即認為女子受經產的影響而處于氣有余而血不足的狀態。



綜上所述,女子的養生應當以血為根本,要重視陽明的調護;男子養生應以精為根本,要重視腎氣的保護。



三因制宜作為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極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養生防病的過程中,必須將人所處的時空環境特異性結合在一起綜合進行考慮,知常達變,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一個人若能做到無事如有事,有事如無事,那么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作者:儒風大家

本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39967.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li)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wu)法核(he)實真實出(chu)處,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de)聯系,或(huo)有版(ban)權異(yi)議的,請聯系管理(li)員,我(wo)(wo)們會(hui)立即(ji)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shi)出(chu)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nin)的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zhi)我(wo)(wo)們(管理(li)員郵(you)箱(xiang):),情況屬實,我(wo)(wo)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向您(nin)表示(shi)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