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門內部有“十道九醫”之說,農歷四月廿八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真人圣誕,當愿眾生,福壽康寧!在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較多有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于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最著名的藥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為“妙應真人”,孫思邈信仰較為普遍,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藥王廟、或設藥王殿供奉。孫思邈祖師在道教尊為“九天采訪三界藥王天醫大圣”、“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居天醫采訪院藥王妙濟宮、九天保蓮宮等。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后世稱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欲,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孫大真人一生煉氣養神,精究醫藥,務行陰德,常蘊仁慈,汲汲以善為務。小蛇之傷,昆蟲之微爾,思邈以藥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蟲,非人可及,至于龍宮之報,感靈異之若此。《道德經》曰: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真人深合其道也!太極宮中,全真天上。擅回生之妙術,闡大道之薈華。幼號神通,長多奇跡。羨門廣成之譽,睿賞非虛;齊梁隋唐之朝,年華莫測。峸峰謝表,書墨跡之無痕;肘后天機,入龍宮而啟秘。諭該三教,方著《千金》。洵藥境之醫王,實玄宗之領仙。大悲大愿,至妙至神。降龍伏虎,護國救民,靈感孫大真人,慈悲救世天尊。百家門上煉丹成,神虎巡風游世界。身穿龍袍,腳騰火輪。凡民有難來相請,護助弟子救萬民。千處有請千處應,萬處有請萬處靈。屋宅化做黃金殿,病人化作天生人。吃藥有效,用藥有靈。消除災障,治邪亡魂。二把老龍當眼看,唐朝香火救凡民。起死回生如反掌,靈丹救濟世間人。煉靈丹,治妙藥。傳海上之仙方,引龍宮之妙訣。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大唐醫祖,濟世高隍天尊。虔誠持誦藥王孫真人寶誥可祛病延年,勤行念誦,自有靈驗!孫思邈祖師,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約公元541年出生在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父母為耕織為業,養家糊口。自幼遭受風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為尋醫看病,幾乎花盡了家里的收入和田產。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后開始愛好道家學說。孫思邈七歲入學就讀,由于聰明過人,每日能誦讀千余字,很受老師的器重,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孫思邈成年后,對老莊百家之說猶感興趣。有一次,洛州總管獨孤信路過華原,無意中遇到孫祖,驚奇地說:“這是一個圣童”。但深感受其見識高超而家境貧寒,將來不會被重用。周宣帝時,他便退隱至太白山學道,每日煉氣養形,求學度世之術,終有成就,體合道真。他不但通曉如何推算天文歷法,還精究醫藥之學,且通過審察人之聲色,以診其疾。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于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他還一生致力于藥物研究,曾上峨眉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采集中藥,邊臨床試驗,孫思邈是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后周宣帝(公元579年)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楊堅輔政,下詔征孫思邈為國子博士。孫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對人說:“過此五十年,當有圣人出現,我才出來幫助他,來濟世活人”。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煉氣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于道的修煉,并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他認為修道之士飛升成仙,必須修德積善,積善愈多,仙階就愈高。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還制定了“救疾濟危”“無欲無求”的標準,廣積善德,務欲成仙。醫離不開藥,他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的老林中,尋求藥農,多方采集,分類總結。后來,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藥,就是這個時期積累的。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根據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陜西省耀縣藥王山有關碑刻,孫思邈的著作80余種,今多亡佚。孫思邈醫德也十分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愁鎖眉頭,坐臥不寧。徐茂功將孫祖推薦給太宗。孫祖受詔后,一面向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認真審閱太醫的病歷處方,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祖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沒有多大功夫,孫祖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祖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后經孫祖診治,皇后產下了皇子。孫祖不愿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并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孫祖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深為孫祖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唐太宗十分欣賞孫祖,后來還曾親臨華原拜訪孫祖,并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精研醫學并兼通玄門典籍,被譽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祖晚年曾云游于邱縣。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祖首創“虎撐”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并充當藥王坐騎。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唐高宗永徽三年,孫祖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并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洲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目放在卷首,以示重視;孫祖看到復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永徽四年,全國瘟病流行,一時難以控制。一些僧道借機以“秘丸”、“神丸”欺騙患者,大發橫財。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道游醫為民治病,違者予以治罪。孫祖得知這個消息后,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臺山。在五臺山中,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制藥,以備將來為民治病。孫祖著《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還為《老子》、《莊子》作了注,為道教的理論建樹,作出了貢獻。顯慶二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祖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并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并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藥物。由于孫祖參編有功,唐高宗親自召見,并授予諫議大夫職,孫祖固辭不受,孫祖愿到殿中省尚藥局工作。于是,高宗親授他承務郎。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享受國家待遇。尚藥局無具體任務,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藥。孫祖在此任上,因時間充裕,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孫祖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游,并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針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祖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孫祖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針灸治療,月余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癥,不能赴任,臥病長安,后經孫醫治,痊愈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并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后來,成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讓權,武則天“稱制”。孫祖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無效;無奈,只好召孫祖入宮于內殿設壇行祈,當夜大雨。思邈說:“我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伊、洛二龍告訴我:若不是做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怎么能升仙?”后來,我撰寫了《千金方》行傳于世。高宗咸亨四年,高宗患病,詔孫祖入宮,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孫祖打算訂補《千金要方》,借口患疾,請允還山。高宗感其忠誠侍御十六年,特賜良馬和原鄱陽公主封邑,后來,孫祖回到華原五臺山。于開耀元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是年冬天,孫祖無疾而終,享年141歲。孫祖遺囑弟子對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顏貌如生,色潤不改。入殮就棺時,發現衣裳空空,人們感到很奇怪,都認為是尸解成仙了。孫祖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世奉為醫學圣典。唐高宗咸亨二年,《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視為國寶。宋英宗治平三年,林億奉詔修《千金要方》,刊布于世。宋徽宗宣和四年,郭思刪節《千金要方》為《千金寶要方》,刻石于華州官署。明代宗景泰六年,楊勝賢木刻本傳世。明穆宗隆慶六年,刻《千金寶方》、《海土方》石碑于五臺山。唐末,時人稱五臺山為“藥王山”,并建“藥王祠”。宋徽宗封孫祖為“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為“先臣”,清順治奉他為“神醫”。此后,“藥王孫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據史書記載,孫思邈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能背誦一千多字,有“神童”之稱。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融匯三教,尤其擅長天文、歷法、占卜等術。關于孫思邈的學醫經歷,據《千金藥方》自序所說:“其自小體弱多病,又看到周圍百姓為病折磨而死的慘狀,遂萌生了精研醫道的決心。孫思邈一生刻苦鉆研,他將唐以前所流傳下來的各種藥方及自己行醫的驗方,同時又廣泛收集民間的各種藥方及經驗,遂著成了聞名于世的醫學寶典《千金要方》。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例。其中,該書還首創“復方”的先例,如《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他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復方”,以增加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他對醫學的重大建樹,也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此書共三十卷,其中他將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沒有記載的810余種藥物,進行考證和實踐,并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醫藥成就最全面、最有價值的系統總結,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歷代名醫圖贊》說:“唐孫真人(真人,即對高道的稱謂),方藥絕倫,扶危拯溺,應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時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清代醫學家徐大椿說:“用意之奇,用藥之妙,亦自成一家”。隨著盛唐文化的對外交流,《千金方》也隨之走向國外,深深影響了諸如日本、韓國、朝鮮的漢醫文化。孫思邈在煉丹活動方面,他總結了唐以前的煉丹方式、方法、用藥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論述和方法。對我國“火藥”的發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孫祖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后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備至的偉大醫學人物。唐代名醫孫祖被尊為藥王,他卻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備急千金要方》)隋文帝輔政時期,欲聘其為國子博士,遭其婉拒,并說:“五十年后,自會有圣人出世,那時我自然會去助他,以濟生人”。唐太宗時,下旨召請思邈入京。但當太宗皇帝見到其真人時,不禁驚訝其容貌仿若少壯一般,感嘆道:“我素來聽說道長之德行,對您十分尊重,真羨慕那些能在您門下從學的徒眾,這是我的真心話”。遂欲授以爵位,思邈固辭不受。唐高宗初即位時,欲拜其為諫議大夫,思邈復固辭之。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時年已百有余歲的孫思邈,于清晨沐浴后,儼其衣冠,端拱以坐。叫來堂下子孫說:“我為世人所逼,隱于洞府修煉,將升無何有之鄉,臣于金闕,不能應召往來。”并留遺囑,喪事從簡,語罷便氣絕身死。后人守喪一月有余,見其容顏絲毫不變,猶如在世一般。剛欲舉尸入棺,卻只有一件空衣在此。在場的人這才省覺,其早已煉就尸解上道,位證真仙了。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后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藥。父親也背著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于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么大的困難,心里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愿望。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里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通過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為歷史的見證,供游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斗。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于沖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通過讀書而進身于仕途的世俗,敢于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為念,胸懷濟世之志,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于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于當時的世俗之輩。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為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后,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饑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為給溝那邊的群眾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跡。說的是天神為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干,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為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對于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采藥。為了采藥,他攀懸崖、穿峽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辟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采到炮制、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他把藥材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等幾大類,記載了八百余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為65類,以“總攝眾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后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岳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峰巒蒼翠,有“五岳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為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為了采集松脂,于立夏那一曰,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余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余株”,終于采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制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以可見孫思邈當年采藥時用心的專注和經歷的艱難。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學家,主編《周書》、《晉書》等,歷任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他與孫思邈是同鄉人(今陜西耀縣),在京城期間兩個人交往甚為親切,時常相聚談古論今。令狐德棻了解孫思邈的淵博學識,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醫學范疇。在他們的談論中,孫思邈把哲學思維和醫學相結合,由哲理會通醫理,闡發了 “妙解陰陽”、“ 慎以畏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見,讓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孫思邈在同令狐德棻的談論中,也吸收許多文史方面的知識。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后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詔書,令名臣魏征、令狐德棻、姚思廉、孫處約等人編纂南北朝以來齊、梁、陳、周、隋等五代歷史。在撰修這些歷史的過程中,魏征、令狐德棻恐有遺漏,多次訪問和請教孫思邈,請他對前代史實提供咨詢。當時孫思邈年歲已高,但他“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征等人的疑難時,口以傳授,把南北朝各國的情況從總體到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如同他親眼看見過一樣,使朝野上下深表欽佩。唐朝初年,中國南方時有瘟疫發生。孫思邈在常州一帶,日夜奔忙,搶救瘟疫病人。經過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過了不久,瘟疫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孫思邈經過潛心研制,擬出了一個以大黃、肉桂等配伍的藥酒配方,取名為“屠蘇藥酒”。人們喝了這種藥酒之后,瘟疫再也沒有復發。孫思邈為了普及防疫知識,防止此配方神秘化,他找來一大張黃絹,把屠蘇酒的處方及炮制方法都清楚地書寫在上邊,張榜公布在屠蘇庵的山門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人們十分贊嘆孫思邈的重普及、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后來,歲未飲屠蘇酒,深化為習俗,在江南各地很流行,此習俗并傳到日本。相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因難產而生命垂危。當朝太醫雖竭力醫治,卻不見效,唐太宗急得坐臥不寧。徐茂公建議請孫思邈來看病,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詔孫思邈進京。孫思邈被引入后宮。因封建禮儀,不能接近皇后的“鳳體”,孫思邈只能一邊向宮娥細問其病情,一邊要來太醫的處方病歷認真閱讀。之后吩咐取一條紅絲線,自己捏著一端,另一端穿過竹簾,系在皇后的手腕上,為皇后“引線診脈”。原來皇后是胎位不正,于是讓宮娥把皇后扶近竹簾,孫思邈選定穴位后,猛扎一針,皇后疼得渾身顫抖,不一會兒,嬰兒呱呱出生了。皇宮內外好不高興,對孫思邈更加敬佩。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召見了孫思邈。孫思邈奉詔上殿,氣質儼然,神姿煥發,容顏甚少。太宗感到驚異,便走下寶座,發自心底地贊嘆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 ,欲授孫思邈以爵位,請留朝廷效力。但孫思邈“固辭不受”,說:“臣謝恩。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藥,為民解疾救苦。不敢領此賜封。”太宗又厚賜黃金萬兩,孫思邈更是婉言謝絕。他這種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深為唐太宗敬佩和喜愛,便依他的夙愿,讓他在京城住幾年后,任其到天下各地,暢通無阻地去采藥行醫。在太白山區,有人得了個怪病,已經幾天了,一直尿不出來,疼痛難忍。其家人請來孫思邈給他治病,孫思邈觀察了病人的癥狀,用手摸病人鼓脹的腹部,診斷此人肯定是尿道閉塞了,服藥扎針,無濟于事,這時恰有兩個孩子,手里拿著一根蔥葉子,撲拉撲拉地吹著玩。他受到啟發,聯想起古人有“蔥葉導尿”的記載。于是,他取來一根青蔥,掐下細長的蔥葉,擦洗干凈后剪去蔥葉尖,把蔥葉緩緩地插進病人的尿道。他對著蔥葉用力一吹氣,果然病人的尿道沖開了,積尿排泄了,病治好了。相傳孫思邈初到太白山,滿山遍野的豐富草藥,吸引他整天起早貪黑地忙于采藥。這樣驚動了守護太白山的太白神三兄弟。他們早先立有規矩,不準任何人動太白山的一草一木。孫思邈來拜會太白三神,向他們申述了采藥的理由,太白三神仍不應允。無奈孫思邈說只需要一草之地,他們便答應了。然而后來他們發現孫思邈還是滿山遍野去采藥,問其緣故,孫思邈說:我所說的一草,名叫冰凍草,這種草在太白山到處皆是,故我在太白山到處去采。太白三神恍然大悟。孫思邈再次闡明了為普救眾生而采藥的動機,太白三神深為他的機智和高尚精神而感動,終于同意了他的請求,任他進山到處采藥。相傳孫思邈在太白山采了許多名貴藥材,其中包括太白山的特產---人參。不料人參成了精,趁人不在偷偷逃離太白山。孫思邈回來一看,不見人參,就四處尋找,后聞知其向東北方向逃走了,便緊緊尾追,一直追到東北長白山,才追上它。孫思邈要它回去,人參怎么也不肯。孫思邈一氣之下,取出一根紅繩,捆住人參的雙手拉回太白山。途中,回頭一看,只剩下人參精的兩只手,便把它種在太白山上。從此太白山生長的人參就成了手掌參。孫思邈當初是騎毛驢出門行醫的。相傳有一天,他把毛驢拴在樹上,同徒弟進山采藥去了。這時有一只猛虎從樹林中躥出,吃掉了毛驢。當孫思邈和徒弟聞聲趕來時,老虎已跑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遍地血跡和驢的骨骸了。孫思邈對此非常生氣。說也奇怪,吃驢的老虎又回來了,口角還流著血,低垂著頭,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求孫思邈為他治療被驢骨刺扎傷的喉嚨。徒弟對老虎說:“你若愿為我師父當坐騎,就點三下頭。”于是老虎就點了三下頭。孫思邈叫徒弟將醫鈴放入虎口把虎嘴撐開,手伸進去把那根骨刺拔了出來。孫思邈治好了老虎的病,老虎馴服地讓孫思邈騎在它的背上。從此,孫思邈騎著老虎又開始行醫和采藥去了。相傳涇河龍君奉玉皇大帝之旨,為普救百姓而行云降雨,不料龍君卻因喉中生惡瘡,降成惡風暴雨。這時孫思邈正在出診,遇雨難以行路,自語道:“這是病龍降雨。”龍君在空中聽了此話,感到神奇,于是變化為一個白發老翁,前來向孫思邈求醫。孫思邈就在路旁一塊大石頭上給他診脈。診脈后問道:“你非人類,像是龍脈,需顯出真形方能給你治療。”白頭老翁頓時變成一條白龍。孫思邈鎮靜自若,面無懼色。他左手掰開龍口,右手緊握銀針,瞅準惡瘡,一針扎下去,霎時膿血流淌,針到病除。過了一天后,龍君果然病愈身爽,又為黎民行云降雨去了。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問世30年之后,于唐開耀元年(公元681年),又完成了《千金翼方》巨著計30卷。《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取“輗軏相濟、羽翼交飛”之意,補充《要方》之不足,并同《要方》一起,“共同成一家之學”的一部專著,是他一生智慧的結晶和成果的總結。全書通篇多以方劑為主,容納了以湯、散、丸、丹等分類的可治六十余種疾病的方劑二千九百余首,容納了按玉石、草、木、獸等分類的藥名872種,其價值極其珍貴。據傳《千金翼方》的最后幾卷,是由他口述,由他的孫子孫溥代筆而最后完稿的。輗軏:是指車轅與車衡相接的地方。這一句的意思是:車的平衡運行,鳥的上下翻飛。孫思邈治好了涇河龍王的病,龍王一心要報答他,便派夜叉神出海,把他請進了水晶宮。龍王感激地向孫思邈贈送輕綃珠寶以作報答,被他客氣地謝絕了;又請他留在水晶宮里同享洪福,也被他謝絕了;最后,龍王想到龍宮珍藏的《海上仙方》,便送給他,說:“此是龍宮所藏的秘方,乃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孫思邈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孫思邈辭謝了龍王,由夜叉神背出海去。后來,他利用《海上仙方》的秘方,治愈了不少疾病,又把這些秘方寫進《千金方》著作中,在醫學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征戰中,被敵軍困于一座山頭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飲水時,由于體困頭暈,把他頭上戴的龍紋玉飾映在水中的倒影誤看成是一條小蛇,總疑心自己飲水時吞下了這條小蛇。待班師回朝后,他越想越覺得惡心,進而嘔吐,竟成疾病。宮中太醫用藥幾劑,均不能愈。魏征又請來孫思邈為他診治。孫思邈見唐太宗面無病容,腹中并無異物。弄清病因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進肚子,癥狀應更嚴重,但現在是幻覺疑惑,實為心理疾病。孫思邈先給唐太宗開了安神之藥,然后拿來唐太宗出征時戴的帽子,讓人打來一盆水,再叫唐太宗觀看。唐太宗在盆水中一看龍紋倒影,恍然大悟,消除了他的疑慮,病也就治好了。孫思邈在終南山曾集中研究道林養性,導引調氣。他主張養性要動靜結合,按摩導引是動,調氣補瀉是靜。練靜功時,他常在空氣清新的早晨,在山間清泉旁邊的巨石上,曲腿打坐,“口吐濁氣,鼻引清氣,閉目存思,至腹中有聲汨汨然”。通過調氣、養氣排除一切雜念,完成一套動作,達到強健祛病的目的。他還對練氣的時間作了具體規定。他要求人們善于掌握和運用幾種簡單的調氣方法,以簡馭繁,治療許多不同的疾病。告別了家眷和鄉親的孫思邈,來到秦嶺的主峰。太白山。太白山以終年積雪而馳名,這里疊峰巒嶂,氣象萬千,植物中藥材十分豐富。他在太白山平時為山區群眾行醫治病,待到七八月“開山” 時節,他同山民、道士一起,背著背簍,帶著弓箭,進深山到頂峰,攀懸崖,爬絕壁,采集許多名貴的藥材而歸。孫思邈對太白山藥物研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在,游人在進山的路邊,可以看到孫思邈當年開鑿的石條石板棧道和石壁上的“藥王棧道”字樣,可以想象當年孫思邈進山采藥的艱難險阻。孫思邈在太白山采藥期間,從山民口中得知有一種叫五靈脂的名貴藥材,是活血的良藥。五靈脂原是寒號鳥的帶血糞便。寒號鳥棲身在懸崖石縫里,其糞便也散落在懸崖上,天長日久形成許多暗紅色的結塊,這就是五靈脂。要采這種藥,需要用繩索把人吊到懸崖上才能采到。那繩索除易被山石磨斷外,最危險的是被崖石縫里出來的名叫 “飆”的大甲蟲咬斷,繩一斷,人就墜崖喪生。對此,孫思邈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終于想出了好辦法:他給繩索套上一節節粗竹筒,然后讓人們一起登上石崖頂,把繩索一頭系在樹上,另一頭系在人的腰里,把人吊到懸崖半空采五靈脂,這樣就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繩索被“飆”咬斷了。孫思邈畢生精研醫學和百家學說,到百歲時,已是經驗豐富,爐火純青,形成了一套精辟的醫學理論。他認為:大自然有四時五行,寒暑交替,有其變化的規律。人體和自然界同是一理。人體生理有五臟六腑,呼吸吐納,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醫生的職責就是調節和把握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他說:“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相信人只要善于“妙解”和調理,就會防止疾病的發生。他的這些理論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全新的科學理論。巴蜀一帶有個老獵人患腿疼病,發病時疼痛難忍。他多方求醫均無效果。幾經周折,終于找到孫思邈。孫思邈決心要把老獵人的病治好。但治了十余天,針藥俱用,亦療效不佳。他想:針灸的穴位均未出十四經內,是否此外還有可療疾的穴位?他在老獵人的腿上按壓,當壓到腿部的一個痛點上的時候,老獵人突然大聲叫道;“啊,是”,孫思邈掐住這個痛點,便在此處試行針灸。不一會兒,老獵人便腿疼減輕多了,慢慢入睡了......最后直到老獵人病愈,方高興而歸。事后,孫思邈把這類有痛點的穴位,取名為“阿是穴”。從此,“阿是穴” 以針灸學中的重要“俞穴”一直沿用至今。孫思邈在京城長安居住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宮廷古籍珍藏,飽覽了大量的醫學經典著作。由于各朝代在長安長期建都,故保存了豐富的經典古籍。孫思邈有幸走進這些書庫,在這里大開眼界,他“忘寢與食,討幽探微”,盡情地吸取文、哲、史、醫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孫思邈曾說:凡欲為大醫,不僅要熟讀醫學著作,還要涉獵群書,精通《莊》、《老》、《周易》、天文、地理、五經、三史等。孫思邈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實踐了上述論述。這一時期的讀書生活,對孫思邈以后取得輝煌成就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孫思邈救治的各個階層的病患者何止千萬。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形成了一整套高標準的醫德規范。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皆如至親之想”,就是說,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他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孫思邈聲望很高,每到一處,患者就蜂擁而至,不論在農村,還是鬧市,都是如此。他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一視同仁,不顧饑渴疲勞,莫不一一救治。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對他總是戀戀不舍,許多人臨別時感動得灑下熱淚。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得到人民的贊頌。早在隋大業年間,孫思邈就開始煉丹實驗。唐武德年間,他在四川買到優質的雄黃和曾青,在蜀縣魏家煉丹成功,合成一釜“太一神精丹”。他煉制的“丹藥”,是世界上最早從砒劑中提煉成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比英國人孚勒氏以砒劑所制的藥物要早一千多年。現在的湖南瀏陽城東有個孫隠巖,相傳是孫思邈當年煉丹的地方。傳說他在這里壘灶架爐,用硝石、硫黃、皂莢等性質相反的原料,巧用 “伏火法”合在一起,避其爆炸,煉成丹藥。于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孫思邈著作《丹經》寫成。在其中的“內伏硫黃法”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配方,為后來火藥的成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開國元勛尉遲敬德聽到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的消息后,大為不悅,心想自己為唐朝打天下,屢立戰功,也沒有封王,孫思邈進京才幾天,竟得到如此殊榮。他要追趕孫思邈,奪回王袍王冠。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把黃袍翻穿成紅袍。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見孫思邈卻是身穿紅袍,頭戴順天翅,在柳蔭之下恭候。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說:“我專程趕來,想討些靈丹妙藥。”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保他東征勝利。經過同孫思邈接觸,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敬德后悔自己不該妒忌,便擊掌發誓,愿在孫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聽憑他用。孫思邈辭去北周朝廷的征召,官府大為不悅,有抗旨之嫌。孫思邈“恐征書之復至” 毅然決定去太白山隱居。鄉親們知道他要離家出行,有人前來勸阻。孫思邈向鄉親們做了耐心的解釋。面對妻子依依不舍的傷感神色,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精研方藥,遠游行醫,普救含靈之苦,乃吾之所志也。”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深秋,孫思邈告別家鄉,告別親人,去太白山隱居。臨別時,妻子兒女和鄉親們送他到村外很遠的地方,依依不舍,相互再三囑咐之后,才揮淚離去。孫思邈出診路過一個村子,看見路上有一滴滴的鮮血,斷斷續續,一路滴去。他向過路人詢問情況,知鮮血是從一群人抬著去埋的一副棺材里流出來的。孫思邈便立即順著血跡向前追去。一直追到墓地,他大聲疾呼:“不要埋人!”并叫他們打開棺材。人們以懷疑的態度照辦了。待打開棺材一看,見躺著一個年輕產婦,面色蠟黃。孫思邈摸過脈搏,又從藥包里取出幾根銀針,在產婦身上扎了幾針,然后又取出一些藥末,給她灌進嘴里。過了一會兒工夫,產婦動了,睜開眼睛,最后還生下了嬰兒。產婦的丈夫和周圍人們由懷疑變成驚喜,贊嘆不絕:真是神仙下凡,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于是,謝恩的人群跪了一地,叩頭不止。
本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397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下一篇:
秋天-最治愈的10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