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骨傷科常用引經藥

醫案日記(ji) 2023-04-30 12:53:08

骨傷科(ke)常用引經(jing)藥

張虹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用(yong)(yong)藥有(you)(you)歸經(jing)(jing)、引(yin)經(jing)(jing)之(zhi)說,起源較(jiao)(jiao)早,在(zai)宋代已有(you)(you)較(jiao)(jiao)多的(de)臨床運用(yong)(yong)。骨傷科(ke)疾病治療(liao)中常利用(yong)(yong)某些藥物對人體某些部位有(you)(you)較(jiao)(jiao)強的(de)選(xuan)擇性作用(yong)(yong),引(yin)導與其同用(yong)(yong)的(de)藥物達到特定(ding)的(de)部位,從(cong)而(er)提高療(liao)效。如《本(ben)草逢原》云(yun):“牛(niu)膝能引(yin)諸藥下行,筋骨痛風在(zai)下者宜加用(yong)(yong)之(zhi)。”故三妙丸中用(yong)(yong)牛(niu)膝引(yin)黃柏、蒼術下行治濕熱下注、兩足麻木等。

清代中(zhong)醫骨傷古籍《跌(die)打秘方》中(zhong)也用(yong)歌(ge)訣介紹(shao)部位引經法,較(jiao)為(wei)簡潔、適用(yong),歌(ge)訣概括(kuo)為(wei):“凡(fan)用(yong)引經之藥,上部用(yong)川芎(xiong),手(shou)用(yong)桂枝,頭用(yong)白芷(zhi),胸腹用(yong)白芍,臍(qi)下用(yong)黃柏,左肋用(yong)青皮(pi),右肋用(yong)枳殼,腰用(yong)杜仲,下部用(yong)牛膝(xi),足用(yong)木瓜,身(shen)用(yong)羌活(huo)、當(dang)歸(gui)。不論跌(die)打損(sun)傷,須要用(yong)香附(fu)。”

歸(gui)納而言,骨(gu)傷科常用的引經藥主要如下。

頭(tou)頸部(bu)引經(jing)藥 頭(tou)后部(bu)用(yong)(yong)太陽(yang)經(jing)引藥,如羌活、蔓荊(jing)子、川芎等(deng);頭(tou)兩側用(yong)(yong)少陽(yang)經(jing)引藥,如柴胡、川芎、黃芩等(deng);前額及(ji)眉棱(leng)骨用(yong)(yong)陽(yang)明(ming)經(jing)引藥,如升麻、白芷(zhi)、葛(ge)根、知母等(deng);巔頂用(yong)(yong)厥陰(yin)經(jing)引藥,如吳茱萸、藁本、細(xi)辛等(deng);頸項部(bu)用(yong)(yong)白芷(zhi)、葛(ge)根等(deng)。

四肢(zhi)引經藥 上肢(zhi)用(yong)桑枝、桂枝,也(ye)可(ke)用(yong)羌活、防(fang)風引藥入經;臂膀用(yong)姜(jiang)黃;下肢(zhi)用(yong)牛(niu)膝(xi)、海桐皮、獨活,也(ye)可(ke)用(yong)木(mu)瓜、千年健、防(fang)己(ji)、澤瀉(xie)等;骨(gu)節用(yong)松節、天南星(xing)(xing)。清代醫家林佩琴在《類證治(zhi)(zhi)裁》中指出(chu):“油松節,能透入骨(gu)節”。王士福云:“觀諸傷科書(shu)治(zhi)(zhi)骨(gu)折諸方,發(fa)現多(duo)有重用(yong)南星(xing)(xing)者(zhe),深思其(qi)理(li),始悟古人以(yi)南星(xing)(xing)專止骨(gu)之痛(tong)(tong)。又經多(duo)年體驗,南星(xing)(xing)對各(ge)類骨(gu)關節疼痛(tong)(tong)者(zhe),多(duo)收(shou)捷(jie)效而無副作用(yong)。”

軀(qu)干(gan)部(bu)(bu)(bu)引經藥 上部(bu)(bu)(bu)用(yong)(yong)(yong)羌活(huo),下部(bu)(bu)(bu)用(yong)(yong)(yong)獨活(huo);胸部(bu)(bu)(bu)用(yong)(yong)(yong)柴胡、郁金、香附、紫(zi)蘇子、枳(zhi)(zhi)殼;兩脅肋(lei)部(bu)(bu)(bu)用(yong)(yong)(yong)青皮、陳(chen)皮、延胡索(suo)、紫(zi)荊皮;背部(bu)(bu)(bu)用(yong)(yong)(yong)威靈仙、烏藥、羌活(huo)、防風;腰部(bu)(bu)(bu)用(yong)(yong)(yong)杜(du)仲、續(xu)斷、淫(yin)羊藿、補骨脂、狗脊、枸杞(qi)子、桑寄生、山茱萸;腹部(bu)(bu)(bu)損傷加(jia)炒枳(zhi)(zhi)殼、檳榔、厚樸、木(mu)香;小腹部(bu)(bu)(bu)損傷加(jia)小茴香、烏藥。

五臟引(yin)經(jing)藥 肝(gan)經(jing)用(yong)柴胡;肺(fei)經(jing)用(yong)桔梗(geng)、蘆根(gen);脾經(jing)用(yong)龍眼肉、升麻;腎經(jing)用(yong)狗脊、肉桂;肝(gan)、脾血分用(yong)赤芍;膽經(jing)用(yong)龍膽草。

奇經引經藥(yao)(yao) 用鹿(lu)(lu)角(jiao)、鹿(lu)(lu)茸(rong)引藥(yao)(yao)至(zhi)督脈。如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指出:“脊者(zhe),督脈及太陽(yang)經所(suo)過,項脊常熱而(er)痛者(zhe),陰虛(xu)也,六(liu)味丸加鹿(lu)(lu)茸(rong)。常寒而(er)痛者(zhe),陽(yang)虛(xu)也,八味丸加鹿(lu)(lu)茸(rong)。”

另(ling)外,紅花(hua)質輕浮散(san)(san)(san),辛溫走(zou)竄,擅達頭面(mian)、肢臂、肌表等部位。紅花(hua)這種辛散(san)(san)(san)走(zou)動的性(xing)能(neng),常在骨傷科病證治療中起著引(yin)經(jing)的作(zuo)用。歸(gui)納起來,有以(yi)下幾種情形:一為(wei)(wei)旁走(zou)肢臂,如《世醫(yi)得效方》治血滯臂痛,在四物湯(tang)中加入紅花(hua),即(ji)是借紅花(hua)引(yin)歸(gui)、地、芎、芍(shao)四物入于肢臂;二為(wei)(wei)上(shang)達頭面(mian),如通竅(qiao)活血湯(tang)中紅花(hua)用量最重,紅花(hua)能(neng)引(yin)諸藥升達頭竅(qiao);三為(wei)(wei)散(san)(san)(san)走(zou)肌表,如用于預防(fang)褥(ru)瘡(chuang)的紅花(hua)酒精(《傷科疑難析釋》紅花(hua)、當歸(gui)、赤(chi)芍(shao)、紫(zi)草),即(ji)是利(li)用紅花(hua)散(san)(san)(san)走(zou)肌表的特長,諸藥共同改善淺(qian)表組織的血運,以(yi)預防(fang)褥(ru)瘡(chuang)的發生。

什么是(shi)引經藥啊?

審視引經藥
引經,又稱“引經報使”,是指某些藥物能帶引其它藥物直達病所而起向導作用。它是在歸經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的一種用藥經驗。善用引經藥,能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藥量,從而改善療效。
一、引經藥的種類
有關文獻記載的引經藥分類較亂,認定也不統一,經整理可分為如下兩類:一為按十二經記述,如手太陰肺經為桔梗、升麻、蔥白、辛夷,手陽明大腸經為白芷、石膏,足太陰脾經為升麻、蒼術,足陽明胃經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陰心經為細辛、黃連,手太陽小腸經為木通、竹葉,足少陰腎經為肉桂、細辛,足太陽膀胱經為羌活,手厥陰心包絡經為柴胡、丹皮,手少陽三焦經為連翹、柴胡,足厥陰肝經為柴胡、川芎、青皮、吳茱萸,足少陽肝經為柴胡、青皮。二為按六經記述,如太陽經用羌活、防風、藁本,陽明經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術,少陰經用獨活,厥陰經用細辛、川芎、青皮。
二、引經藥的功用
關于引經藥的功用,前賢有許多精辟論述,而就臨床運用來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引藥歸經脈 指引經藥在方劑中先驅先行,引藥入經。如左金丸為清瀉肝火之劑,方中吳茱萸辛熱入肝,黃連苦寒入心,吳茱萸為肝經引藥,可引黃連之寒來清肝火。白虎湯主治陽明經熱盛,石膏用以引諸藥入陽明經而收清熱生津之效。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可引導少陰經寒邪出于太陽之表等。頭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經各異,《丹溪心法》在治療時即注重引經藥的運用,指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二)引藥至病所 一些引經藥具有明顯的作用趨向,可引導它藥作用于病所。如補中益氣湯,以升麻、柴胡為引,升提下陷之中氣。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諸藥清瀉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藥上行,牛膝引藥下行,桔梗載藥上達,肉桂引火歸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選牛膝、獨活等,均為實踐所得,已為醫者習用。此外,治療頭痛時,無論外感內傷,常佐用風藥,如羌活、蔓荊子、防風等,實亦寓引經之意,李中梓對此解釋為:“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陰中之陽,自地升天也,在風寒濕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三、運用引經藥的注意事項
(一)引經作用,并非不變
炮制可改變藥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鹽炒入腎,醋制入肝,蜜制歸肺,酒炒上行。引經藥的引導作用隨炮制不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二)辨證使用,有的放矢 運用引經藥,應以辨證為前提,充分考慮其本身的藥性與功能,盡可能功能與導向統一,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如手少陰心經引經藥黃連與細辛,清心火時選黃連,通心陽時用細辛。再如痛瀉要方中的防風,既能引藥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氣,勝濕止瀉;龍膽瀉肝湯之柴胡,既能引藥入肝膽,又能舒暢肝膽。
(三)重視功能,不拘引經 臨床辨證用藥組方,重要的是看藥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強調某藥的引經作用。實際上在眾多的方劑中,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功能與歸經,而選藥引經的則為數較少,這就是說,引經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須的。因此,不能過分夸大引經藥的作用。
四、引經學說中的疑點
引經概念的提出,是中藥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飛躍,實際上有關歸經及引經的理論已蘊含了西藥受體學的思想。這一學說在發展過程中未能深化與細化,至今還顯得過于粗糙,仍處于經驗用藥的層面上,理論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釋,缺乏嚴謹性,實踐上不能直觀量化,缺乏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引經藥的條件應是首先對某經具有選擇性,其次應具引導力,即既有治療作用,又有載體功能。而實際對引經藥的認定、選取及應用并無一個統一、具體的標準,大都屬于個人體會。
(二)作為引經藥,應該有與該經有著親和力的、強于其它藥物的物質,否則怎能說明它能引導它藥而不為它藥所引?而這種特殊物質至今還只是一種推測,并未得到確切的驗證。
(三)數藥引至一經尚可理解,一藥引數經(如柴胡同時為足厥陰、足少陽、手厥陰、手少陽經的引經藥)則未免失之牽強,似帶有一廂情愿的人為跡象。
(四)若遇數經同病,法當數經同治,而方中藥有多種,引經藥是只引某藥歸某經,還是引諸藥同歸某經?
盡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蹤等先進技術已證實了經絡的存在,但引經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方面是由于經絡所屬臟腑具有物質與功能的雙重性,引經藥的引導定位(或曰受體)很難確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經藥與所引藥之間發生的反應難以計數和控制,引經藥的導向成分也因而難以測定。
==
引經藥一般解釋為“引諸藥直達病所”, 即將不歸該經的藥物接引到該經病所的藥物。歷代醫家論述的引經藥物甚多,根據其引使的范圍和性質可分為三類:十二經引經藥、病證引經藥、局部、穴位引經藥。其應用在內科雜癥中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傷科病中較多。各類引經藥又有各自特點。
十二經引經藥
此類藥為臨床所常用,多為治療外感六經病癥各方的主藥,如桂枝、白芍、細辛、黃連、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經辨證中六經主方的主藥。其它如羌活、獨活、蔥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來醫家治療外感表證常用方劑中的主藥。這些引經藥既有引藥入經之效,又能在方中發揮其主要治療作用。但在內科雜病中應用這些藥物時,多為引經報使之用。
病證引經藥
這類藥物大多分散記載于本草、醫方中,多為臨床經驗總結。多數病證引經藥是對某些病證或某些處方具有特殊作用藥物。有些是對某些病證有明顯療效,有些是可增強或擴大某一方劑的作用。這類藥物雖然號稱引經藥,但實際上與臨床辨證論治中隨證加減藥是相似的。由于此類藥是從臨床中總結出來的,因而比十二經引經藥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經藥
其應用多見于外科與傷科病證中,如, “十三味總方”、“少林秘傳內外損傷主方”等都是傷科常用方。這些方劑總結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經藥受到了臨床醫家的重視。
一般認為引經藥就只起“引經報使”的作用,其實不然,很多引經藥都可作為方劑中的主藥,既是君藥,也是使藥。
引經藥不像歸經理論那樣被人重視。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證和方劑都用引經藥,故引經藥的臨床應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心經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術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乾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術,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乾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bao)經 地黃一味(wei)補包(bao)絡;瀉用烏藥并(bing)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qing)皮是引(yin)藥。

《中醫(yi)傷科學》第五章:傷科治(zhi)法(2)

【外治法】

外治法是指損傷后局部治療的方法,在中醫骨傷科治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方法很多。包括外用藥物、手法(理筋手法,接骨手法,復位手法),夾板固定、牽引、手術療法、練功療法等,其中手法最重要。

【外治法·外用藥物】

敷貼藥
① 藥膏:如生肌膏。膏藥如麝香追風膏。藥散如提毒散。
② 涂擦藥:酒劑如活血酒。油膏與油劑如萬花油、紅花油。
③ 熏洗濕敷藥:如骨科洗藥。
④ 熱敷藥:如熱敷靈。

【外治法·手法】

手法在臨床上應用范圍很廣,如骨折、脫位及傷筋均需要應用手法,而手法對骨折、脫位的治療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不用手法去正骨復位則無法糾正其畸形錯位。
手法的分類,早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將其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現在習慣稱之為“正骨八法”。解放后經過整理已成為一套比較完整具體的手法,如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端提擠按、夾擠分骨、折頂回旋、按摩推拿等。
施手法是要遵循早、準、穩、巧、快的原則。早:指手法治療越早越好;準:指施手法時用力要準確,恰到病位;穩:指手法要穩妥不能粗暴;巧:指手法輕靈沒有拙笨之感;快:指動作輕快、迅速不拖泥帶水,非常熟練。

【外治法·夾縛固定】

夾縛固定適用于骨折、脫位、急性傷筋等,是治療傷科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如骨折復位后應妥善固定在良好位置上,直到骨折端愈合;關節脫位復位后為使肌肉關節囊修復并防止再脫位,也需要進行固定,如肩關節脫位,膝關節脫位。
1. 外固定
夾板固定(骨折概論中講授)
石膏固定:根據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石膏類型如石膏托、石膏夾板、石膏褲、石膏管型、人字石膏、“U”型石膏等。
2. 牽引療法
牽引是整復和固定的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
手法牽引:適用于骨折脫位的復位,對于一些單純骨折脫位可用徒手牽引,而對于一些復雜的骨折脫位常需懸吊牽引,以補手力的不足如髖關節脫位、腰椎骨折等[如下圖]。
持續牽引:既是復位方法也是固定方法,可以克服肌肉的收縮力,矯正骨折重疊移位和肢體攣縮。常用皮牽引、骨牽引、布托牽引等。
3.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即手術療法)
主要(yao)是通過(guo)手術切開(kai)對骨折、脫位等進行(xing)復位、固(gu)定(ding)(ding),包括接骨板、髓內釘(ding)、三翼釘(ding)、克(ke)氏針(zhen)、鋼絲(si)絲(si)線和(he)筋膜修補(bu)等方式[如下圖]。內固(gu)定(ding)(ding)之后常需配合外固(gu)定(ding)(ding)。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9050.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zhen)實(shi)(shi)出處,未能(neng)及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xi),或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系(xi)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ben)站(zhan)部分文(wen)字與(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zai)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標注(zhu)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shi),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yi)刪(shan)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