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淺談儒釋道的養生之道

醫案日記 2023-04-30 05:27:24

自古以來,養生之道素為百姓所重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段歷史時期,我國學術界產生的學派眾多,因而在學術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中醫養生學也相應興起,不論在養生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百家養生各有所長。儒家的養生之道,在“仁者壽”;釋家的養生之道,在“平常心”;道家的養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養生之“生”,是性命;養生之“養”,可以看作是醫療保健和保持良好心態以及健康生活習慣的綜合行為。養生養得好,便能健康長壽;養生養得不好,則會積病損壽。

養生其實可分為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兩者不可等同。有關養生的方法,是養生之術;把養生之術提升到哲學層次,則是養生之道。中國文化最精于談養生之道,既有哲學內涵,揉合儒、釋、道的思想精華,更有中醫底蘊。而中華以外的養生,說的多是養生之術。

西方養生之術是從生活體驗而來,例如北歐人從滑雪運動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減輕壓力;南美人發覺常吃黑巧克力可抗憂郁;西班牙人享受午睡,認為午睡對記憶力和創造力有促進作用;日本人喜歡點薰香,認為每種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養生作用。

而中國人的養生之術,則是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有的是神養,包括精神心理的調養;有的是行為養,如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調養;有的是氣養,即練氣功;有的是形養,如武術等健身運動;有的是食養,通過飲食調養身體;有的是藥養,中藥常與食品相融合,即中醫的“藥膳”;有的是術養,如按摩、推拿以及沐浴之法等。

儒家的養生之道——仁者壽

養生之道,在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中都有論及。儒家的養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壽”,《中庸》也論大德“必得其壽”,指出養生與道德修養有關。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釋“仁者壽”,謂:“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說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長壽,皆因不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擷取天下美好的東西來保養身體,所以能內氣充沛且和調。

儒家講“存心養性”,“養性”不僅有助養生,更有助治國平天下。“養性”要訣是“誠”,《中庸》論:“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所謂“誠”,是要能做到恭敬無欺,這種修養,讓精神不會馳亂,對身心都有好處。

釋家的養生之道——平常心

釋家的養生之道,在“平常心”3個字,而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體悟。世事滄桑如夢,所以釋家教人,一方面對生命盡心呵護,另一方面又要悉心體驗,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自能長壽康寧,好德善終。如釋家常說人生勝境平常心:“寵辱不驚,得失不計,默雷止謗,化毀為緣。”

釋家講究慈善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溫和,心情平靜,此乃佛家養心養生的一大重要內容,亦是高僧長壽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紅塵,淡泊名利,在行為情緒上平淡溫和,心胸豁達,處事寬容。按照現代人的觀念講,沒有對名利過多的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錢地位名譽等,也不過分在意得失成敗,生活保持平淡自然,與人相處得融洽。

道家的養生之道

——道法自然

道家的養生之道,在“道法自然”。《莊子·養生主篇》論養生之主是精神,提示養神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使天人合一。莊子指出人生在世,須“安時處順”,視生死一如,才不會被哀樂之情困擾。《莊子·達生篇》強調養神,要“達生”才能暢達生命,不重財富、名位和權勢,讓形體健全、精神充足,與自然為一。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據“道法自然”的思想,中醫訂下了養生的生活起居和飲食原則,在養生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而日常生活,則要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僅指生活要有規律,生活也要有節制。南北朝的醫學家陶弘景在其《養性延命錄》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他是將一切生活節制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

在養生過程中,道家既注重形體養護,更重視精神心理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事實上,心與身的關系甚為密切,老子說“少私寡欲”,意指使精神情緒處于安靜、樂觀和沒有過分欲望的狀態。漢代華佗弟子吳普在其《太上老君養生訣》中便將老子的“少私寡欲”進一步發揮:“善養生者,要當先除六害,然后可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物,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今人綜合各家各派養生之道,也總結出養生四要:其一是把握當下,日日是好日,不過分沉湎于過去的回憶中,讓每一天過得充實;其二是跟上社會脈搏,積極吸收新知,關心周圍事物;其三是以包容和關懷之心,與家人及同事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其四是留意身體健康,注重醫療保健,最好能有所信仰,以尋找精神寄托。

總而言之,養生是長期行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只要能夠悟懂養生之道,善用行之有效的養生之術,健康不難,長壽有望。(張正修)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8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