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啟動防治非典專項課題

醫案日記 2023-06-15 12:09:58

北京(jing)市中醫管理局啟動(dong)防(fang)治非典(dian)專項課(ke)題

北(bei)(bei)京市中(zhong)醫(yi)管(guan)理局于4月21日召開會議,啟動《北(bei)(bei)京市中(zhong)醫(yi)藥防治(zhi)“非典(dian)”臨床研(yan)究(jiu)》課題(ti)。課題(ti)由北(bei)(bei)京市中(zhong)西醫(yi)結合醫(yi)院(yuan)、中(zhong)國中(zhong)醫(yi)研(yan)究(jiu)院(yuan)共同(tong)承擔,聘請北(bei)(bei)京地區防治(zhi)“非典(dian)”中(zhong)醫(yi)專家組(zu)為課題(ti)指導委員會。

課(ke)題以北京市(shi)中西醫(yi)(yi)結合醫(yi)(yi)院為基(ji)地,在(zai)(zai)診治“非(fei)典”病(bing)人(ren)(ren)全過程中,在(zai)(zai)實施現有診療(liao)方(fang)案的(de)基(ji)礎上,采用中醫(yi)(yi)藥的(de)方(fang)法和(he)手段,實現中、西醫(yi)(yi)優勢互(hu)補。目標是:改(gai)善病(bing)人(ren)(ren)癥狀、縮(suo)短療(liao)程、提高治愈率、降低病(bing)死率;研究出相(xiang)對成(cheng)熟的(de),療(liao)效(xiao)確切(qie)的(de)中西醫(yi)(yi)結合的(de)治療(liao)方(fang)案,推廣(guang)應用。

總體(ti)治療(liao)(liao)方案將在總結廣東地區診(zhen)治經驗的基礎(chu)上、結合北(bei)京地區的實際(ji)情況制(zhi)度,并在臨床實施(shi)過程(cheng)中不斷加(jia)以完善。北(bei)京地區治療(liao)(liao)“非典”中醫專家組負責審定(ding)“中醫藥防治方案”,對課題進行全程(cheng)學術指(zhi)導。

課題(ti)研究工作(zuo)將于2003年4月(yue)24日開始實施。

關于非典與禽流感的資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這些中藥藥方可防流感
昨天上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甲型H1N1流感中醫藥預防方案(2009版)》,針對成人和兒童的藥物預防共給出5套方案,記者請專家委員會成員對5套方案進行了解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專家委員會成員、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清泉說,在甲型H1N1疫苗沒有研發出來的情況下,這時中醫經典的預防方法是可以借鑒的,但不建議大量服用藥物。
劉清泉說,只有在疫病流行時,并且處于疫區、與高危人群接觸,才建議服用藥物進行防控。在疫病沒有流行時,建議加強生活起居方面的預防。
此外,對甲型H1N1流感儲備中藥飲片和中成藥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儲備意見,其中儲備中藥飲片31種,儲備中成藥20種。
■藥物預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專家委員會成員、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清泉對不同方案的適用人群進行了解析。
成人預防出臺4套方案
1.太子參10g、蘇葉6g、黃芩10g、牛蒡子10g
煎服方法: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服為宜。
專家解析:適用于素體虛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2.大青葉5g、紫草5g、生甘草5g
煎服方法: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服為宜。
專家解析:具有解毒清熱功能,適用人群:面色偏紅,口咽、鼻時有干燥,喜涼,大便略干,小便黃。
3.桑葉10g、白茅根15g、金銀花12g
煎服方法: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服為宜。
專家解析:此方案適用人群包括:面色偏紅,口咽、鼻時有干燥,喜涼,大便略干,小便黃。
4.蘇葉10g、佩蘭10g、陳皮10g
煎服方法: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服為宜。
專家解析:此方案適用人群:面晦無光,常有腹脹。建議不同人群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在流行期間可連服用3—5劑。
兒童預防推薦一套方案
藿香6g、蘇葉6g、金銀花10g、生山楂10g
煎服方法: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服為宜。
專家解析:具有清熱消滯功能,適用人群:兒童易夾食夾滯者。此類兒童容易“上火”,口氣酸腐,大便臭穢或干燥。
■飲食預防
方案指出,飲食宜清淡,少食厚味之品(易化生積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美味的小藥膳,對預防流感也有幫助。
二白湯:蔥白15g、白蘿卜30g、香菜3g。加水適量,煮沸熱飲。
姜棗薄荷飲:薄荷3g、生姜3g、大棗3個。生姜切絲,大棗切開去核,與薄荷共裝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浸泡5—10分鐘趁熱飲用。
桑葉菊花水:桑葉3g、菊花3g、蘆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頻頻飲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帶皮鴨梨1個(削皮)、大棗6枚(切開去核),加水適量,煎湯過濾。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湯,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時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鮮魚腥草30—60g,蒜汁加醋涼拌。
●鮮敗醬草30—60g,開水焯后,蒜汁加醋涼拌或蘸醬吃。
●鮮馬齒莧30—60g,開水焯后,蒜汁加醋涼拌或蘸醬吃。
●赤小豆、綠豆適量熬湯服用。
●綠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湯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較重,可以棉簽蘸香油外涂,具有潤燥的功效。
■生活起居預防
(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
(二)“食飲有節”,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少進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規律,多動、早睡
(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lai)”,保持(chi)心態平衡,“恐則氣下,驚者氣亂”,對流感(gan)產生恐懼之心,也(ye)可(ke)導致(zhi)氣機逆亂,更易招致(zhi)外(wai)感(gan)

我想學(xue)中醫綜合(he)專業,北京有招生的學(xue)校嗎(ma)?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創建于 1956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 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
校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中文名稱:北京中醫藥大學
英文名稱: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并成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 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臺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于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藥學、制藥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 9 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藥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復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 9 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截至2009年底,學校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 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28.9%;境外學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6.6%。 學校是全國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醫學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并均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6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 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2 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 9 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創辦于1958 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并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國家級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于 1958 年的藥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 GMP 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首選必備中成藥。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余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后與 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校園活動剪影(12張)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網大教育發布的2008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列全國各大學第51位,并在醫藥類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國第2。
編輯本段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吳建偉
校長:高思華
副校長:王慶國 徐孝 靳琦 喬延江
工會主席:魏天卯
校園風景(11張)
紀委書記:常江
黨委副書記:常江 谷曉紅
編輯本段學校校標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標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
標志中央“蛇與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藥衛生標志。蛇象征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征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藥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醫藥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別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 “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鏤“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紅色象征陽光,綠色象征生命,藍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標志的整體寓意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
編輯本段校訓釋義
校訓:“勤求博采 厚德濟生”
“勤求博采”:語出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現用以表示我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采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此4字集中講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4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編輯本段科學研究
中藥學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研究工作中率先將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

術等應用于中藥學研究領域,發展了新的學科方向,取得了創新性成績。 1 )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員,多數已經被評為高級學術職稱,成為本領域的學術骨干;其中,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一人,部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兩人;作為國家級學術團體的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四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一人,博士生研究導師三人。 2 )學術研究方面:在站或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員都主持或參加了國家或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參加或主持國家“ 863 ”課題 3 項,“ 973 ”課題 3 項,科技部“攻關課題” 3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11 項,博士后基金 2 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5 項;申請專利 6 項,獲專利授權 2 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41 篇,其中 SCI 收載 3 篇; 3 )研究平臺建設方面:基 于博士后研究人員在中醫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復方化學篩選技術、靶向給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貢獻,建成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藥制藥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4 )學術交流方面: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站工作期間積極開展各類學術交流。十年來,除定期的學術沙龍外,博士后研究人員作學術報告 30 余場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20 人次,會議特邀報告 10 人次。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以及教育部直屬院校,擔負著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科技產業,加強對外交流,在世界傳統醫學及文化教育領域進一步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的歷史使命。九五期間在中醫藥管理局和教育部的領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標志性成果。國家重點學科六個,局級重點學科十個,北京市重點學科三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校同樣是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前景光明而任務艱巨的客觀形勢。面對兄弟院校強勁的發展勢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五""211"工程建設,努力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加強內涵建設、增強綜合實力、突出辦學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在中醫藥行業院校中體現一流水平、保持首善地位,才能真正發揮國家重點中醫藥院校的示范和輻射作用,為中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為中醫藥現代化作出貢獻。
“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
重點建設"中醫證候學"、"方劑學基礎研究"、"中醫體質學"、"中西醫結合病機學"、"中藥制藥工程"、"中藥資源工程"、"中醫內科學"等7個學科建設項目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學、中藥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基礎、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針灸推拿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民族醫藥、中藥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藥管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分泌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化學、中藥分析學、臨床中藥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鑒定學、中藥藥理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西醫肝膽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全科醫學、中醫內科病學、中醫內分泌病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血液病學
教育部實驗室
“中醫藥抗病毒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博士后流動站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截止 2007年9月,學校在校研究生已達1802人,其中博士生 569人、碩士生1233人,其中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研究生占研究生總數17% ,留學生研究生來自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 近30個國家。另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學位課程學習 647人。 20 多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培養研究生 2403 人,其中博士 884 人、碩士 1519 人。 3 個博士后流動站先后有 69 人進站工作,已出站 47 人。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力量雄厚,截止 2007年9月,共有博士生導師 175 名,碩士生導師 300余名。
編輯本段機構設置
教學機構
基礎醫學院 中藥學院 針灸學院 管理學院 護理學院 人文學院 國際學院 臺港澳中醫學部 臨床醫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遠程教育學院 高職部 體育部 東方學院
職能部門
統戰部 學生工作部(武裝部、學生處) 校長辦公室 科研與產業管理處 醫療管理處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研究生院 資產儀器設備管理處 計劃財務處 后勤管理處 離退休職工管理處 宣傳部(新聞中心) 組織部
紀委(監察處) 審計處 人事處 教學管理處 基建規劃處 保衛處 工會 團委 東校區綜合管理部 廊坊校區綜合管理部
醫療機構
附屬東直門醫院 附屬東方醫院 第三附屬醫院 中醫門診部(國醫堂)
科研、產業、教學服務機構
骨傷科研究所 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 中醫傳統療法研究與交流中心 國際中醫藥交流與合作中心 藥廠 信息中心 教育技術中心 期刊中心 圖書館 中醫藥博物館 后勤服務集團 文印服務中心 教育培訓中心
編輯本段研究機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醫內科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實驗室 中醫內科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7個):中醫癥候病理生理基礎實驗室 細胞與生化實驗 病理學實驗室 腦病實驗室(東直門醫院) 中藥藥理學實驗室 中藥藥理學實驗室(東直門醫院) 中藥生藥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中醫腦病研究室 中醫臟象理論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中藥研究所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醫學氣功研究所 中醫臨床醫學研究所 針灸推拿研究所 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 中醫藥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本段醫療服務
東直門醫院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創建于1958年。伴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走過近半個世紀的不平凡歷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已經發展壯大成為集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她是全國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附屬醫院,是率先成為全國示范中醫醫院的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臨床藥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計劃”腦癱患兒手術康復治療定點醫院。在中醫院校的附屬醫院中,是培養國內外中醫藥人才時間最早、人數最多、層次最高的重要教學基地。
東方醫院簡介
東方醫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于1999年12月開業。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單位,是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全國示范中醫醫院、全國中醫腦病中心,全國中醫急癥中心和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基地。是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對本市全體參保職工和退休人員,不用選擇均可來就醫,門診及住院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只要屬醫保報銷范圍的,都可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東方醫院是一所特色明顯、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健康咨詢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中西醫結合中醫醫院。醫院有正、副主任醫師13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00余名。醫院共開放床位數620張,設有臨床科室32個。
第三附屬醫院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醫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劃歸冶金工業部。是北京市定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陽區肢體殘疾治療中心設在該院。2006年7月28日劃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9月15日命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07年7月17日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并相繼成立腦病、骨傷國家級重點專科和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中心。
醫院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1000平方米,醫院設有病床300余張,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醫療專業24個。我院現有正式職工380 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碩士研究生18人,有中級以上職稱人員24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9人,副高級以上職稱49人。
聯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29
編輯本段知名校友
王國強 現任衛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嘯宏 現任衛生部黨組成員,衛生部副部長。
吳 剛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毛群安 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衛生部新聞發言人。
許樹強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王志勇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計劃財務司司長
李 寧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
顧海鷗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任應秋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先后任北京中醫學院文獻編研組、科研辦公室、各家學說教研室、醫史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兼中醫基理論研究社社長。
王綿之著名中醫學家,方劑學專家,方劑學科創始人,首屆國醫大師,曾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暨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顏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專家,首屆國醫大師。
王玉川 上海奉賢縣人。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專家。是中醫界最早研究《內經》理論體系、學術內涵的中醫學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孔光一,江蘇省泰興縣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精通感染性發熱病的診治,并擅長內、婦、兒科等一些常見病的治療。
董建華 上海市青浦縣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及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專著10余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wang)永炎(yan) 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內科(ke)學(xue)(xue)專家。中(zhong)(zhong)(zhong)國工(gong)程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shi)。天津市人。1962年畢(bi)業于(yu)北(bei)京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學(xue)(xue)院(yuan)(yuan)。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學(xue)(xue)家,現任中(zhong)(zhong)(zhong)國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研(yan)究(jiu)院(yuan)(yuan)名譽(yu)院(yuan)(yuan)長(chang)、廣州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藥(yao)(yao)大學(xue)(xue)中(zhong)(zhong)(zhong)藥(yao)(yao)資源(yuan)科(ke)學(xue)(xue)與(yu)工(gong)程研(yan)究(jiu)中(zhong)(zhong)(zhong)心主任,北(bei)京針(zhen)灸骨傷學(xue)(xue)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chang)、北(bei)京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藥(yao)(yao)大學(xue)(xue)腦病研(yan)究(jiu)室主任,國務院(yuan)(yuan)學(xue)(xue)位(wei)(wei)委(wei)員(yuan)會(hui)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學(xue)(xue)、中(zhong)(zhong)(zhong)藥(yao)(yao)學(xue)(xue)學(xue)(xue)科(ke)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xue)(xue)位(wei)(wei)委(wei)員(yuan)會(hui)委(wei)員(yuan),中(zhong)(zhong)(zhong)國藥(yao)(yao)典委(wei)員(yuan)會(hui)委(wei)員(yuan),中(zhong)(zhong)(zhong)國中(zhong)(zhong)(zhong)醫(yi)(yi)(yi)藥(yao)(yao)學(xue)(xue)會(hui)副會(hui)長(chang);1997年11月當選中(zhong)(zhong)(zhong)國工(gong)程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shi)。

本文(wen)地址(zhi)://n85e38t.cn/zhongyizatan/711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取得聯(lian)(lian)系(xi),或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lian)(lian)系(xi)管理(li)員,我們會立即(ji)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wen)字(zi)與圖片資(zi)源(yuan)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yuan)標(biao)注錯誤(wu)或侵犯了(le)您的合(he)法權(quan)益,請(qing)立即(ji)通知我們(管理(li)員郵箱(xiang):),情況(kuang)屬實,我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shi)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