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古人養生三支點

醫案日記 2023-06-12 20:28:08

古人養生三支點

物理學上有三支點的穩固性,古人在養生保健方面也有穩固性的三支點。

“三戒”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爭斗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

“三去”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必須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欲望。“三去”既是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準則。

“三有”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一個人要想少生或不生病,健康長壽,必須在生活上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反之,則是釀成多種疾病的誘

因。

“三寡”祖國醫學總結古代養生經驗,概括為“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中醫歷來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之‘三寶’,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精充、氣足、神旺是人體健康的標志;而精虧、氣虛、神弱,則是產生疾病與人體早衰的根源。

“三慎”古代的養生之道,還提出貴在慎食、慎藥、慎激動。尤其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這“三慎”。臨床發現,在飽餐一頓美味佳肴之后,誘發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而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見,因情緒激動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急發者,也時有發生。此外,目前市場上保健藥品名目繁多,如不根據自己體質選用,或濫服人參、鹿茸等補藥,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古代中醫十種養生方法

  古代中醫對于養生早有認識,也總結過不少養生的方法,有哪些可以讓我們參考的呢?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代中醫說的十種養生方法,供大家參考。

   古代中醫的10種養生方法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絡?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于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欲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于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云:?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于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靜情緒   秋風蕭瑟,天地間萬物皆由盛轉衰,草木也由榮轉為枯竭,這無一不體現了蕭條頹廢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凄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郁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泄,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后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游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時候,陰陽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一樣長短,隨后又會出現白天縮短,黑夜延長的現象,而且天氣也將會逐漸陰冷,所以人們的生活起居作息也應該按照日常的規律來有所改變,盡早改變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復早睡早起良好習慣。

   《黃帝內經》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時作息,避免貪睡多睡損人正氣,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精。晝則寤(醒),夜則寐(睡)這種生理狀態與生俱來,是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

   天體的運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寫照。順應四時節律調整作息時間,應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調和臟腑氣血,使血脈和暢,精充神旺。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調飲食   秋季飲食也應以平調為主,不宜大吃大補。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適合性味的食材進行食療糾偏,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進食溫熱助陽之品以溫陽補虛,體質燥熱者可進食甘涼滋潤之品以滋陰降火。甘涼滋潤食物有香蕉、甘蔗、蘋果、雪梨、荸薺、枇杷、桑葚、西紅杮、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沙參、麥冬、石斛、西洋參等。溫熱補陽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蔥、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蓮、龍眼、荔枝、粟子、鱔魚、蝦、雞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經過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區天氣會越來越干燥,而且秋涼陰寒之氣也會隨之加重,一些體質比較虛寒的人應該適量的進食一些具有溫熱補陽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調平體內的陰陽,對身體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來襲的時候,再適量加入甘潤養陰之品,陰陽調補同樣有所效果。

  秋高氣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并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癥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1、多飲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大忌寒涼冷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所以,要?少說多干?。

   2、少行房事保真陰:秋季要注意保護臟氣陰精,其中也包括腎精。因此,秋季養生,尤其不可縱欲,生活要有規律,有節有度。

   3、皮膚護理重保濕:?秋燥?之時,風沙較多,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跡,應輕拍面部以使余水滲入,再進行保濕護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以保持皮膚濕潤。

  秋涼乍寒適當?凍?

   我國自古就流傳著?春捂秋凍?的養生保健諺語。?秋凍?的意思是說秋天到來之后,氣溫稍有下降,此時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適當凍一凍,加強體育鍛煉,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無論何種活動,都不宜過量,在周身微熱,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陰精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秋風肅殺,天氣漸涼,氣候多變,人易生病,因此稱為?多事之秋?。秋季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則易發生腹瀉。尤其是嬰幼兒,更是秋季腹瀉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等情緒,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起居上,應保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因早臥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利于肺氣之舒展,且防止收斂之太過。另外,冷水浴也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秋季食療勿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應適當進補,以養陰氣。但進補雖然重要,卻不可亂補。大體上,秋季進補,有以下五忌:

   1、忌無病進補。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參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饑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肴。《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谷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于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并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后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谷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云“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古代“養生專家”是如何養生的?(上)


健康 長壽是人們自古以來的 探索 和追求,表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恒的向往。秦始皇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續,派術士徐福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古代的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世間的蕓蕓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長壽的秘訣。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 養生 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 歷史 中, 健康 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 養生 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 養生 文化而言,中國的 養生 理論與實踐由于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


 本期我就與大家一起分享古人的 養生 智慧、 養生 故事,一起去探尋長壽之鄉的長壽秘訣,讓我們一起汲取 養生 精華。

古代“ 養生 專家”是如何 養生 的?

壽星彭祖


說起中國 歷史 上第一長壽之人,當屬彭祖。在神話故事里,彭祖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相傳他生于彭山,長于彭山,晚年終老于彭山,活了880 歲,仍無衰老跡象,耳不聾、眼不花、背不彎、腰腿不疼。劉向的《列仙傳》稱,彭祖自堯時舉用,一直活到殷末。彭祖的傳說充滿了浪漫的神話色彩,但是從古代的各種典籍來看, 歷史 上的確存在過這樣一位善于 養生 、壽命大大長于一般人的彭祖。他姓篯名鏗,是顓頊帝高陽氏的三玄孫、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傳人。在夏代,他曾受封于大彭(今江蘇徐州),因稱彭祖。


那么,彭祖真的如傳說中那般長壽嗎?其實,上古時期的計時法與今天不一個標準,現在是一年365 天,但據研究堯舜時期使用的是甲子紀年法,60 一甲子,60 天為一年,800 歲一折合也就是現在的130 歲。在長壽之鄉,活到120 歲以上的老人都不足為奇,彭祖活到130 歲也算科學。


據考證,彭祖精于醫術,長于烹調,注意飲食,喜愛 體育 鍛煉。彭祖年輕時喜歡一個人外出旅行,獨來獨往。因此,人們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兒。旅行時,他雖然備有車馬,但卻很少乘用,大部分路程靠雙腳行走,以此鍛練自己的意志和體魄。


彭祖年邁后,在鍛練中悟出一套“導補之術”。就是采用意念引導的方法,引起上行匯集頭、面各穴竅,外行于四肢及毛發;內行于五臟六腑。若感到哪兒不舒服,就采用意念療法,令氣沖病灶,將病氣逐出體外,直至適意為止。有時候,他從清晨閉氣內息,一坐竟到中午。隨后,緩拭雙目,按摩肢體,再舌舐上腭,吞咽唾液。一直連續吸氣數十口,才開始起身行走和講話。他說:“凡欲學行氣,皆當以漸。”意思是要想學習導引行氣并沒有什么決竅,關鍵在于長期堅持。彭祖認為 養生 之道并不繁瑣,關鍵在于不可追求過高的欲望。衣食不追求過于華美,凡成敗、榮辱、得失之類不可考慮得太多,否則徒然增加憂愁煩惱。彭祖在鍛練中研創的明目法,至今仍流行于世。


彭祖是一位仁愛之人,他非常同情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無論他走到哪兒,都樂于幫百姓分憂解難,因此深受百姓的敬重和愛戴。彭祖賢而長壽的消息傳到殷王耳中后,殷王想得到長生不老之方術,當即決定授他大夫之職,并派人前去請他出山。但彭祖素聞殷王驕奢淫逸,心狠手辣,且他對當官毫無興趣,就借口生病回絕了使者。殷王并不死心,為得到 養生 妙法就親自去訪問彭祖。彭祖仍不肯將秘訣傳授給他。殷王就以財帛動搖彭祖的心,將大量的金銀財寶、布錦珍玩賞賜給彭祖。對此,彭祖卻來者不拒。原因是,他需要用這些賜物去接濟眾多的窮人。


由于彭祖精通各種 養生 術,而且用自己的實際修行證明了這些 養生 術的奇妙功效,所以被后世 養生 家稱為中華 養生 術之祖。后世不斷有人探尋彭祖 養生 長壽的秘訣,借以延年。相傳曾有一部《彭祖 養生 經》,就是專門記錄他的 養生 方法的。雖然現在《彭祖 養生 經》已經失傳,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很多引用彭祖 養生 術的其他典籍中,總結出其 養生 思想體系,即導引術、調攝術、飲食術、補導術、房中術五大 養生 術。這五大 養生 術不但對 養生 有著十分顯著的功效,而且其中的很多理論已經蘊含著后世中醫、氣功、內丹術的萌芽思想。


一代女皇武則天

 作為一代傳奇女皇,武則天在 歷史 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她大開科舉,發展經濟,在她掌政理朝期間, 社會 穩定、經濟發展;而另一方面,她身事父子、禍亂宮闈、殺子廢子、生活淫亂。她在死后給自己留了一個無字碑,功過任人評說。


武則天活了八十多歲,在當時算得上十分高壽了。她駐顏有術,一生身體 健康 美容顏靚麗,傳說她六十歲那年還長出兩顆新牙,身邊的人也并不覺得她老。當然這首先是和她的自身先天條件以及后來的宮廷富貴生活有關,但她善于保養 養生 和養顏面脂”,也就是現在的面膜,每天外用。這兩個方子,都是用中草藥熬制,很靈驗,武則天用了一生。也許是得益于這種有效的藥物保養吧,武則天在四五十歲時,還有三十幾歲的容顏,老年時雖有皺紋,但面色仍如少女般紅潤呢!


蓄男寵也是武則天長葆青春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武則天有一個男寵叫沈南謬,不僅長相俊美,還是一名御醫,會房中術,他告訴武則天,血氣衰弱,通過藥石補氣很難,最好采取元陽方法,陰陽合才能血氣充。此外,武則天雖然國事繁忙,但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她長期研習書法,兼涉文史,頗有詩才,著有《垂拱集》《金輪集》,李白曾經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圣”之一,并且武則天偏愛《老子》,對道家的 養生 哲學很是推崇。


武則天27 歲時唐太宗駕崩,作為太宗的后妃之一,她被送入感業寺當了3 年尼姑。在這3 年里,她整日參禪打坐,在身心修養上取得了很大進步,這也成了她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醫 養生 學認為七情是人體致病的原因之一,武則天則深諳情致 養生 之道。她胸襟開闊、氣量寬宏,一般男子也難望其項背。上官婉兒是罪臣上官儀的孫女,但才氣不凡,武則天在她十四歲時委以重任。徐敬業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駱王為其起草了一篇檄文,痛罵武則天,武則天看后,非但沒有發怒,還連連稱贊駱氏的文筆,說朝廷沒有任用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過失。徐敬業兵敗之后,武則天也并未將他按造反處斬,而只是將他貶到外地去當刺史。除此之外,她還赦免了一些辱罵自己、誹謗朝政的人。她有如此的心胸和修養,無疑是她 健康 長壽的最佳的保證。她的性格也不喜墨守成規,做事標新立異,在執政期間,年號變換的很頻繁,她還喜歡造字,她的名字“武瞾”的“瞾”字就是她自己造的。在男權主導的封建 社會 里,武則天有勇氣當皇帝,追求女權獨立,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勇氣,即便當了皇帝,在天大的壓力下,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開闊的胸懷,終究也長壽不了。


以上選自 旅游 世界雜志2021年11月刊上

策劃執行丨劉翠霞 朱國偉

文丨文雨

圖丨攝圖網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給我們的關于養生的八大理念

 近日吉文輝教授在美麗的聚龍小鎮,舉辦了一場以“ 健康 生活方式的八項建議” 為主題的讀書活動。活動吸引了泉州、惠安、永春、德化等等各地的書友前來參加。

 吉文輝教授是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造詣,主編的專著有《中醫古籍版本學》、《中醫文獻檢索與利用》、《中醫學文化基礎》等等。

 “ 養生 是一種觀念、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行為、一種藝術,關乎家庭和 社會 的 健康 和諧,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教授一開口就將我們認為很平常的 養生 提高到這樣的高度。

“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基石是《周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善于 養生 ,就是掌握了周易大道。

 他說“道”是萬物生成的本源,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傳統學術的第一層次就是道,是廣泛適應的普遍原理,他今天要講的理念也是屬于道的范疇。

因為 人的一切行為是由理念指揮的。只有樹立 健康 的理念,才能擁有 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人體生命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精、氣、神,道家 養生 就是圍繞著養氣、安神、蓄精展開的。

 氣為萬物之本原、變化之本始。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占有極其顯要的地位。氣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本體基石,離開了氣則中醫不成其為學。

《黃帝內經》通篇講的都是氣, 養生 就是采天、地、人三者之氣,這三者要達到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因此他認為戰爭、斗爭和竟爭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的。

 現代 科技 的發展帶來 社會 的進步,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人變得狂妄、貪婪、冷漠、浮躁,還帶來一系列的現代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和 社會 、經濟、環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導致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說肥胖癥、冠心病、三高、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癥等等。

 它們都是因為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非感染性、全身性綜合因素導致、無疼痛感、漸進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引起疾病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 社會 因素占10%,醫療衛生條件占8%,地理氣候條件占7%,而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在中國這個比例還要高,占到了67%。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無節、缺乏運動、起居無常、濫用藥物及心理失衡。

如何糾正目前人類生存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吉教授為我們提出了以下八項建議:

1、 慢生活以養氣 :放慢生活節奏,緩減生活壓力,處事不驕不躁。提倡慢飲食、慢行走、慢工作、慢 娛樂 、慢戀愛等生活方式;凡是非急辦不可的事,均可以放慢一拍,以培植精氣。非靜無以養氣,非學無以成才。

2、 淡滋味以護胃 :不吸煙、不酗酒、不吸毒,飲食有度。不妄補,不貪腥,以素食為樂,遠離垃圾食品。清心寡欲、心平氣和乃人生之不藥之藥。妄食、貪食、偏食乃百病之根。“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口為 健康 之大門,出與入不可不慎。

3、 低姿態以省心 :上善若水;舌以柔存,齒以剛折。保持謙遜心態,低調做人,不爭強斗勝,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上,不與人攀比。自求心安,自得其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退一步做人,海闊天空;讓三分處世,風平浪靜。

4、 高品味以怡情 :善于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培養 健康 的生活情趣,提倡雅生活、雅文化。讓業余和退休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山色湖光。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水萬物,大有天地宇宙,小有花草蟲魚,時有春夏秋冬,勢有古往今來,皆有可觀可樂之處,皆有可欣可賞之趣。

5、 勤走動以健體 :堅持適度運動,做到動靜結合,樂于以步代車。多參加有利于 健康 的 娛樂 活動,牢記:無節制 游戲 絕對有害 健康 。 養生 之要:松則通,通則不痛;動則宣,宣則不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四體舒展,百脈通暢,身強體壯。

6、 減負擔以輕身 :松靜自然,恬淡虛無。凡事量力而行,崇尚簡樸,杜絕奢華。簡化生活程式,降低生活欲求。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善意的拒絕;不懂得放棄,就不懂得生活。世上事多干不完,世上錢多掙不完,世上官多做不完。自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

7、 順四時以養精 :秉持天人合一、人天和諧的理念,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適應四時天氣的變化,節制使用空調,保證睡眠充足,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天無求于人,人有求于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無違四時,無違天和,則萬物欣欣向榮,氣充神安。

8、 寬心胸以養神 :保持心態平和,恬淡虛靜;喜怒有度,不走極端。對周邊的人事持仁愛、同情和包容的心態。多一分歡樂,多一分 健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諧。做人寬厚、待人寬容、處世寬松。無愧則心安,無私則心平,無欲則心靜,無偏則心和。

吉教授強調: 不妨生就是 養生

道家 養生 術,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顯示了古人在 養生 方面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首重治未病的中醫藥 養生 學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原理,秉持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身與心、動與靜的陰陽大道,深刻地體現著醫學和人類生存的終極價值。

健康 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 社會 發展的動力,是國家文明的標志。 健康 是生命之本,生活方式是 健康 之本。

吉教授提出的 養生 理念,將有助于改善和優化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掌握 健康 之道。

 吉教授在講座中多次提到中華傳統文化,對儒家的中庸之道、貴和思想尤為推崇,對“庸”的解讀相當精彩,希望能有機會專門聆聽他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漢字之美”。

 一個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吉教授講的主題雖然是 健康 理念,但博古通今,政治、經濟、文化、 社會 、甚至戰爭、外交都有涉及,非常豐富,值得慢慢品味。

而他提出的八項建議,則需要我們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情義人生#

對于吉教授提出的這些 養生 理念,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凡人書悟說說你的想法。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6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