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頭瘟

醫案日記 2023-06-08 07:51:32

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頭瘟

頭大如斗、面如豬肝色的張先生,終于在武警總醫院遇到了識病的“伯樂”。該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許建陽博士第一眼看到他,就準確無誤地指出張先生所患怪病是“大頭瘟”。許建陽為張先生開了中藥湯劑,一天一服藥,3天后,張先生紅腫了3年多的臉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

張先生來自新疆,2002年忽然得了這個怪病,他最大的苦惱是親朋好友似乎都不認識他了,看了大小很多醫院,試了很多種治療方法,最讓他心冷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大夫說的話:“我行醫30年,從未見過你這樣的奇證。”張先生一度絕望地以為自己得了絕癥。今年2月間,他的病情再度加重,整個腦袋腫得笆斗大,眼睛腫得睜不開,舌頭腫得說不清話,嘴唇腫得刷不了牙,臉頰腫得吃口飯用手托著還會漏出來,還出現了面癱。

5月下旬,萬般無奈的張先生被朋友領到了許建陽博士面前。許建陽對中醫“瘟證”和現代傳染病都頗有研究,他看到張先生頭大如斗、墨鏡寬大的眼鏡腿深深地陷入皮膚之中,加上面色黑紅,馬上斷定張先生得了“大頭瘟”。

許建陽介紹:“‘大頭瘟’又名‘蝦蟆瘟’,在我國中醫古方上有詳細記載,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自己行醫幾十年見了十余例。這個病主要由濕毒癘氣引起,會通過接觸傳染。早期癥狀表現與感冒相似,怕冷、寒戰、出汗、全身酸痛,繼而顏面腫脹。如果接觸此類病人一定要小心預防,醫生治療也要戴上手套。張先生的病一直處于亞急性期,如果盡早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醫治,最多一周就見好,不至于引發面癱。”

服用許建陽開的湯藥后,張先生的大便明顯增多,小便顏色由深黃色變淺,3天后,老朋友都說他臉上的紅腫消了,眼睛也睜大了。現在,他正在接受面癱治療,每天接受輸液和脈沖超短波等理療,同時還接受針灸和放血等中醫療法。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務管理系統登陸地址

2018年 湖南中醫藥大學 教務管理系統登陸地址: /portal

中醫《溫病學》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積累的醫學經典,是中華醫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輝燦爛的中醫《溫病學》,橫貫五千年的歲月,《溫熱論》及《溫病條辨》鑄就了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開創了溫病辨治體系,對后世醫學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千古名醫,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使中醫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翻閱溫病學發展形成歷史,就翻閱了波瀾壯闊的中醫發展史,就猶如世代薪火相傳的火種,點亮世代相承的中醫學子智慧之燈。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基礎學科,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其辨證體系——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更是中醫臨床各科診治疾病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基礎,對于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非常深遠。臨床內、外、婦、兒、五官、骨傷各科,凡是具有溫熱性質的急性外感熱病,都可參鑒溫病學理法方藥進行診治。尤其是近年來流行的“SARS”、“禽流感”等傳染病,用溫病理論指導診治,功效卓著。所以歷代名醫名家一直重視并倡導對溫病學的研習。《溫病學》對于中醫學的學術貢獻是巨大的,其學術地位也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溫病學教學對于加強中醫專業學生的中醫理論基礎和提高臨床診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建立中醫藥類高等院校以來,《溫病學》就一直是中醫專業的主干課程,在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溫病學》課程建設,對于溫病學自身的學科發展意義重大,對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意義重大,同時對中醫其他各學科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溫病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診治溫病的基本技能,為診治溫病和其他有關疾病打下基礎。

溫病學研究的對象

溫病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溫病,其中有種類繁多的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這類疾病不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男女老幼均能得病,而且大多發病急驟,發展迅速,變化較多,病情較重,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或留下某些終身難以康復的后遺癥。傳染性疾病還可在人群中傳播蔓延,甚至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嚴重地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健康,并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

溫病學主要任務

溫病學主要任務是明確溫病的病因、發病、病理變化及其轉歸,以揭示溫病的本質,并進而掌握其診斷方法、治療和預防措施,從而有效地保護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在現階段因為,一方面還有許多急性傳染病尚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還不斷有新的傳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感染、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產生。在二十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發表報告,指出仍有六大傳染病正在嚴重威脅著全人類,“全世界每小時有1500人死于傳染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兒童和具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因此及時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急性傳染病,仍是當前醫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

溫病的發生發展及臨床表現具有共同特點,這些特點既是理論上確立溫病概念的基本內涵,也是臨床上鑒別溫病與非溫病的主要依據。概而言之,溫病有特異的致病因素;多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病程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臨床表現具有特殊性。

溫病的范圍

有關溫病的范圍,溫病是外感熱病中性質屬熱的一大類別,它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在外感熱病中除了風寒性質以外的疾病幾乎都屬于它的范圍。根據歷代中醫文獻記載,溫病范圍是隨著溫病學的發展而逐步擴大的。在明清之前,溫病所指范圍較小,多數醫學文獻中所說的溫病僅指發生于春季的一種性質屬熱的外感熱病。明清以后隨著溫病學的發展形成,溫病的范圍擴大為包括一年四季多種外感熱病在內的一大類疾病。如《溫病條辨》說:“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基本上確定了溫病所包括的范圍。本教材所介紹的溫病主要有風溫、春溫、暑溫(包括暑濕)、濕溫、秋燥、伏暑、大頭瘟、爛喉痧、溫疫、瘧疾、霍亂等。另外尚有一些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濕熱痢、濕熱黃疸、麻疹、風疹、水痘、痄腮、百日咳、白喉等,它們的性質和特點都屬于溫病的范圍,但由于課程教材編寫分工的關系,它們已分別列入內科、兒科、喉科等相關教材中。溫病學中所討論的病種與西醫學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別是許多急性傳染病有關。如多發生于冬春季的以肺為病變中心的急性外感熱病,中醫多診斷為風溫,西醫則多診斷為肺炎;多發生于夏秋季節的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的急性外感熱病,中醫多診斷為濕溫,而西醫多屬腸傷寒之類。

 溫病學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和醫學家與溫熱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為防治各種溫病范圍內的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代廣大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務工作者運用溫病學的理論和方法治療許多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特別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中醫英語詞匯

  下面是我整理的中醫英語詞匯,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中醫 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醫學的簡稱。②本學科專業職業隊伍。

  中醫學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中醫藥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醫與中藥的合稱。

  中醫藥學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醫學與中藥學的合稱,側重反映中醫與中藥兩者共同發展,密不可分。

  中藥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

  中藥學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藥學科的統稱。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藥材飲片、中成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學科。

  中西醫結合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現代醫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及手段來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中西醫學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診治疾病的醫學形式。

  中醫基礎理論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和闡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基本原則的學科。

  中醫診斷學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據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研究診察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科。

  方劑學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學科。

  中醫內科學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外感溫病、內傷雜病等內科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瘡瘍、癭、瘤、巖、乳房病、皮膚病、肛門、直腸疾病及外科雜病的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der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皮膚疾病診治與預防的中醫外科學。

  中醫肛腸科學 proc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肛腸疾病診治與預防的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經、帶、胎、產等婦女特有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兒科學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小兒生長發育和麻、痘、驚、疳等小兒疾病診治與預防保健的臨床醫學。

  中醫眼科學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眼與眼的附屬器官生理、病理,和胞瞼、白睛、黑睛、瞳神等眼科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耳鼻喉科學 otorhinolaryng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耳、鼻、咽喉、口齒、唇舌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骨傷科學 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骨關節傷折,肌膚、筋肉、臟腑、經脈損傷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急診學 science of emergen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急危重疾病及證候診治的臨床中醫學。

  針灸學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治療法則、作用機制及防治疾病規律的中醫學科。

  中醫推拿學 science of tuin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推拿治療原理及其應用的臨床中醫學。

  中醫養生學 science of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中國傳統保健理論與方法和應用的中醫學科。

  中醫康復學 science of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康復醫學基本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的中醫學科。

  中醫護理學 science of nurs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提供各類水平護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的中醫學科。

  溫病學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溫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

  藥用植物學 pharmaceutical botany 運用植物學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藥用植物的中藥學科。

  中藥化學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運用化學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藥化學成分的中藥學科。

  中藥藥理學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中藥學科。

  中藥鑒別學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中藥鑒別的中藥學科。

  中藥炮制學 science of process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格標準等的中藥學科。

  中藥藥劑學 pharmac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中藥藥劑的配置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的中藥學科。

  中藥制劑分析 analysising drug for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運用現代分析理論和方法研究中藥制劑質量的中藥學科。

  中國醫學史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研究中國醫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中醫學科。

  中醫文獻學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以中醫醫籍文獻為研究對象的中醫學科。

  中醫各家學說 theories of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歷代醫學家學術思想為研究對象的中醫學科。

  醫案 medical record 記錄病情及診療經過的文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國中醫藥行政主管部門。

  中華中醫藥學會 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中國中醫藥全國性學術團體。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中國針灸國際性學術團體。

  中國針灸學會 China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中國針灸全國性學術團體。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國中西醫結合全國性學術團體。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inority Medicine 中國少數民族醫藥全國性學術團體。

  中醫師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中醫醫務人員。

  中藥師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ist 依法取得執業藥師資格,經注冊在生產、經營、銷售、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中藥人員。

  序號 漢文名 英文名 注釋

  傷寒 cold pathogenic disease ①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②泛指外感熱病。

  溫病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感受溫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

  新感溫病 newly acquired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感邪即發的溫病。

  伏邪溫病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incubating pathogens 感受病邪后,伏藏于里,過時而發的溫病。

  瘟疫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感受疫癘之氣,造成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統稱。

  時令病 seasonal diseases 感受外邪所致的季節性疾病。

  外感熱病 heat disease 感受溫熱邪氣引起的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感冒 common cold 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癢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時行感冒 influenza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即流行性感冒。

  外感高熱 exogenous high fever 感受時行疫毒引起的以高熱不退,煩渴身熱,便秘,尿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風溫 wind-warm syndrome 感受風熱病邪引起的溫病。

  春溫 spring warm syndrome 發生于春季的溫病。

  暑溫 fever disease in summer 感受暑熱病邪引起的發病急驟的溫病。

  暑厥 syncope due to summerheat 暑溫出現昏厥或四肢逆冷者。

  中暑 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 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傷暑 sunstroke 中暑之輕者。

  疰夏 summer unacclimation 以夏季倦怠嗜臥,低熱,納差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濕溫 damp fever 感受濕熱病邪引起的溫病。

  濕阻 damp obstruction 以納呆、脘悶、腹脹、頭重、倦怠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秋燥 autumn-dryness disease 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溫病。

  冬溫 warm disease in winter 冬季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

  大頭瘟 fever with a swollen head 感受風熱時毒,以頭面焮赤腫痛為主要表現的的急性外感熱病。

  爛喉丹痧 scarlet fever 感受時疫引起的,以咽喉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外感熱病。

  瘧疾 malaria 由瘧原蟲寄生在人體引起的,以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中西醫執業醫師方劑學考點必背考點

  解表劑   1、辛溫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湯

  桂枝湯治風寒虛,芍藥甘草姜棗同,發汗解肌調營衛。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飲止咳喘。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防蒼術,細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濕里蘊熱,發汗祛濕清里熱。

  香蘇散

  香蘇散用陳皮草,理氣和中散風寒。

  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陳桔荊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涼

  銀翹散

  銀翹散主風熱疴,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清肺熱,辛涼宣泄平咳喘。

  桑菊飲

  桑菊飲中杏桔翹,蘆根甘草薄荷饒,疏風宣肺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湯

  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棗同,邪在二陽熱勢張,解肌清熱雙解方。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

  敗毒散

  人參敗毒羌獨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氣虛外感風寒濕,益氣解表散風濕。

  參蘇飲

  參蘇飲中葛夏前,陳桔枳苓草木香,氣虛外感內有痰,益氣化痰兼理氣。

  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棗蔥薄荷,滋陰解表又發汗。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治少陰。

  瀉下劑   1、寒下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大黃,枳實厚樸加芒硝,峻下熱結治腑實。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枳樸黃,輕下熱結治腑實。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治燥實。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內加芒硝,腸癰初起膿未成,瀉熱破瘀散結腫。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胸,芒硝甘遂大黃供,心堅硬滿便難通,瀉熱逐水為峻劑。

   2、溫下

  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溫補脾陽攻冷積,冷積久痢自爾康。

  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細辛湯,脅下寒凝痛莫當,溫陽散寒瀉積滯,功在溫下妙非常。

  3、潤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潤腸瀉熱又行氣,津傷便秘服之易。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腎虛津少腸中燥,溫腎益精便自通。

  4、逐水

  十棗湯

  十棗湯攻逐水飲,大戟芫花與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實水身腫效無差。

  5、攻補兼施

  黃龍湯

  黃龍湯有大承氣,參歸草桔姜棗同,陽明腑實氣血虛,補益氣血兼清熱。

  和解劑   1、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方,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芍姜棗,往來寒熱心下滿,和解泄熱表里方。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碧玉須,陳夏茯苓枳竹茹,少陽熱重痰挾濕,清膽利濕痰自除。

  達原飲

  達原飲用檳草果,厚樸芍芩知母草,開達膜原辟穢濁,瘟疫瘧疾服之安。

   2、調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藥,透邪解郁理肝脾,專治陽郁成厥逆。

  逍遙散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甘草姜薄荷,疏肝健脾和營血,肝郁血虛效驗良。

  痛瀉要方

  痛瀉藥術防陳,補脾瀉肝治泄瀉。

  3、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草棗與人參,開結除痞又降逆,痞滿吐利用此方。

  清熱劑   1、清氣分熱

  白虎湯

  白虎湯中石膏君,知母甘草加粳米,熱盛傷津口大渴,清熱生津有奇功。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用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清熱生津又益氣,暑熱煩渴脈虛尋。

  夏門人竹石甘粳米

  2、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營湯中角地玄,丹麥銀翹竹葉連,邪熱傳營陰血傷,清營透熱養陰血。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解毒涼血又散瘀,熱入營血服之安。

  3、清熱解毒

  涼膈散

  涼膈散用翹芩梔,薄荷竹葉硝黃草,瀉火通便清上下,胸膈熱聚燥實消。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藍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薄荷僵蠶大頭瘟。

  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硝黃草,荊麻薄荷膏芩翹,術桔梔滑歸芎芍,疏風瀉熱能通便。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陳當草芍加,貝母花粉加乳沒,山甲皂刺酒煎佳,消腫潰堅治癰瘍。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芩柏梔,瀉火解毒治火毒。

  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犀角湯,白虎解毒去粳柏,再加玄桔翹竹葉,涼血瀉火氣血清。

   4、清臟腑熱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來,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可挑。

  龍車通黃山,當地瀉柴草

  左金丸

  左金連茱六一丸,肝經火郁吐吞酸,清肝瀉火又降逆。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清胃涼血治牙痛,頰腫口臭與牙宣。

  玉女煎

  石母麥地一頭牛,胃熱陰虛玉女愁。

  芍藥湯

  芍藥湯用芩香連,歸草肉桂檳大黃,調和氣血又解毒,濕熱成痢自爾康。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入,清熱解毒兼涼血,熱毒陷血此方最。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加甘草,解表清熱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心經火,清心養陰又通淋。

  瀉白散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瀉肺清熱止咳喘,肺虛伏火氣喘急。

  葦莖湯

  葦莖湯治肺癰咳,冬瓜桃仁薏苡仁,清肺逐瘀又排膿。

  5、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夜熱早涼無汗者,養陰透熱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主銀柴胡,蒿秦知連鱉草骨,陰虛骨蒸勞熱證,清虛熱來退骨蒸。

  當歸六黃湯

  當歸六黃治盜汗,芪柏芩連二地黃,固表止汗又滋陰。

  祛暑劑

  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葉邊,竹絲銀扁翠衣添,暑傷氣分輕清劑,祛暑清熱預防先。

  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和中又化濕,陰暑外寒內濕治。

  六一散

  六一散中滑石草,祛暑利濕基本方。

  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銀花翹,扁豆鮮花厚樸標,暑溫口渴汗不出,清熱化濕又透表。

  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滑石膏,澤術寒水二苓草,祛暑化氣又利濕,發熱煩渴吐利消。

  清暑益氣湯

  西斛荷葉翠,草黃(連)知粳冬,養陰又生津。

  溫里劑   1、溫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祛寒健脾兼補氣。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用飴糖,桂枝湯溫中緩急,虛勞里急能補虛。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寒疝沖起有頭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人參棗,更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溫中補虛又止嘔。

   2、回陽救逆

  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姜草,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利脈沉微,救逆回陽用此方。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急用六君,四逆肉桂加麝香,三陰寒厥脈復生,益氣生脈用此方。

  3、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草棗木通施,血虛寒客手足寒,養血溫經又通脈。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生姜大棗同,益氣和血又通痹,專治血痹肌膚麻。

  陽和湯

  陽和湯方治陰疽,鹿膠地麻肉桂姜,甘草白芥同煎服,溫陽補血又通滯。

  固澀3劑   1、固表止汗

  牡蠣散

  牡蠣散中有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衛虛自汗或盜汗,固表斂汗有奇功。

   2、斂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中烏梅參,貝母桑皮與桔梗,粟殼五味阿膠科,斂肺止咳又益氣。

   3、澀腸固脫

  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木桂罌,參術歸芍草蔻訶,溫補脾腎能澀腸,脫肛久痢服之康。

  四神丸

  四神骨脂吳茱萸,肉蔻五味加姜棗,溫補脾腎又止瀉,五更泄瀉最相宜。

  4、澀精止遺

  桑螵蛸散

  桑螵蛸治小便數,龍骨龜板茯神歸,人參遠志加菖蒲,補腎寧心健忘除。

  金鎖固精丸

  金鎖固精沙苑蒺,蓮子蓮須芡龍牡,補腎澀精止滑遺。

  5、固崩止帶

  固沖湯

  固沖湯用芪術芍,山茱龍牡棕五倍,海蛸茜草能攝血,益氣健脾又固沖。

  易黃湯

  易黃白果與芡實,車前黃柏加山藥,能消帶下粘稠穢,補腎清熱又祛濕。

  補益劑   1、補氣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補中氣,參苓術草健脾胃。

  六君子湯

  六君子祛痰止嘔,四君加陳皮半夏。

  異功散

  異功散行氣和胃,四君子湯加陳皮。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用四君,薏連桔藥砂扁豆,益氣健脾又滲濕,脾虛濕瀉止瀉功。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當柴,異功無茯加升麻,升陽舉陷益中氣。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芪術防,益氣固表又止汗。

  完帶湯

  完帶湯中參山術,蒼陳柴芍草芥車,化濕止帶補脾氣,脾虛帶下自爾康。

  生脈散

  生脈散中味人麥,補氣生津斂陰汗,少氣汗多口干渴。

  2、補血

  四物湯

  四物湯歸芎芍地,補血調血基本方。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又補氣,黃芪當歸五比一。

  歸脾湯

  歸脾湯健脾養心,四君歸芪棗,遠志龍眼香。

  3、氣血雙補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益氣滋陰兼復脈。

  阿麻麥地,桂大人甘生(氣),氣得脈結代來心動悸。

  八珍湯

  八珍湯補益氣血,四君四物加姜棗。

  4、補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肝腎,地八山山四,丹澤茯苓三。

  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豬脊髓,熟地龜板知柏蜜,滋陰降火治真水。

  左歸丸

  左歸丸補腎水,地山菟山鹿杞龜牛。

  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杞麥歸楝加。

  5、補陽

  腎氣丸

  腎氣丸主腎陽虛,六味地黃加附桂。

  右歸丸

  右歸丸補腎填精,左歸去龜牛,杜當肉桂附。

   6、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蓯蓉巴戟麥附桂,五味菖遠苓薄荷,再加姜棗治喑痱。

  龜鹿二仙膠

  龜鹿二仙人參杞,滋陰補精又壯陽,治在陰陽精血少。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益肝腎,烏發壯骨精血虛。

  安神劑   1、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鎮心方,歸連甘草合地黃,怔忡不寐心煩亂,瀉火滋陰可安神。

   2、滋養安神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茯苓知母草,心悸盜汗肝血虛,除煩養血清虛熱。

  天王補心丹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神。

  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養心,婦人臟躁服之安。

  開竅劑   1、涼開

  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開竅方,清熱豁痰又解毒。

  紫雪丹

  紫雪治熱陷痙厥,清熱鎮痙又安神。

  至寶丹

  至寶丹治痰熱閉,清熱化濁又解毒。

  2、溫中

  蘇合香丸

  蘇合香治寒痹,砂術犀九香冰茇訶。

  理氣劑

   1、行氣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芎蒼香附神曲梔,行氣解郁痛悶平。

  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姜苓蘇,痰凝氣滯梅核氣,散結降逆又化痰。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厚樸合成方,散結通陽又理氣,胸痹心痛可安康。

  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止痛方,玄胡等分酒調服,疏肝泄熱行氣血。

  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姜木香,寒濕腹脹痛莫當,溫中行氣兼燥濕。

  天臺烏藥散

  天臺烏藥香楝檳,茴香巴豆良姜青,行氣疏肝散寒痛,寒凝疝氣腹痛停。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合肉桂,下焦虛寒疝冷痛,溫補肝腎又行氣。

  2、降氣

  蘇子降氣湯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棗,上盛下虛痰嗽喘,祛痰止咳兼納氣。

  定喘湯

  定喘白果和麻黃,款冬半夏桑白皮,蘇杏黃芩加甘草,膈熱肺寒喘哮良。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老人夏大姜,噫氣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又益氣。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加生姜,心下支飲嘔不渴,散飲降逆又和胃。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姜棗同,降逆止呃又清熱。

  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人參姜,溫中益氣兼降逆,呃逆胸痞脈遲康。

  理血劑   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治蓄血,大黃芒硝草桂枝,熱結膀胱小腹脹,破血下瘀此方良。

  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柴枳草,桃紅四物加桔牛,胸中血瘀行不暢,活血祛瘀又行氣。

  復元活血湯

  復元活血用柴黃,桃紅歸甲草瓜蔞,損傷瘀血酒煎服,活血祛瘀通經絡。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用黃芪,桃紅四物地改龍,半身不遂中風證,益氣活血經絡通。

  溫經湯

  溫經湯中桂萸芎,丹皮芍歸夏姜冬,參草益脾膠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生化湯

  生化湯宜產后嘗,歸芎桃仁草炮姜,惡露不行少腹痛,溫經活血能止痛。

  失笑散

  失笑散用靈蒲黃,少腹血瘀時作痛,活血散結用醋調。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丹藥,活血化瘀消癥塊,專治瘀血在胞宮。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治瘧母,脅下痞硬成積塊,行氣活血消癥積。

  七厘散

  七厘散是跌打方,血竭紅花冰麝香,乳沒兒茶朱共末,活血止痛又止血。

  通竅活血湯

  通竅活血蔥麝香,桃紅四物去生地,表里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靈脂殼,香附烏藥元胡草,桃紅四物去生地,行氣止痛作用強。

  少腹逐瘀湯

  少腹茴香與干姜,元胡靈脂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經種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治痹痛,秦艽沒當靈龍牛,芎芪桃紅草香附,通痹止痛效力強。

  2、止血

  咳血方

  咳血方中青黛梔,瓜蔞海石與訶子,斂肺止咳兼瀉肝,咳吐血痰服之安。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藕蒲黃,滑竹歸地通梔草,涼血止血兼通淋,熱結血淋服之安。

  槐花散

  槐花散治腸風血,枳殼芥穗側柏葉,清腸止血又疏風。

  黃土湯

  黃土湯用附術芩,阿膠甘草與地黃,便后下血脾陽虛,養血止血健脾陽。

  十灰散

  十灰散用二薊丹,梔黃茜柏荷茅棕,涼血止血效力強。

  治風劑   1、疏散外風

  消風散

  消風散治風濕疹,荊防蟬蒡苦參蒼,胡麻通知當地草,疏風養血去濕熱。

  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用荊防,細芷薄荷羌甘草,鼻塞目眩頭痛癥,疏風止痛清茶調。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細芷芩芎二地黃,石膏歸芍苓術草,祛風養血又活血。

  牽正散

  牽正散治風痰阻,僵蠶全蝎白附子,祛風化痰止痙良。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風化痙解痙方。

  小活絡丹

  小活絡丹用二烏,南星乳沒加地龍,風痰瘀血阻在經,祛風除濕通血絡。

  2、平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羚角鉤藤菊茯桑,竹茹草貝芍地黃,肝經熱盛致痙厥,涼肝熄風舒筋脈。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膝龍牡,龜赭玄參芍天冬,茵陳川楝麥芽草,肝腎陰虧陽亢平。

  天麻鉤藤湯

  天麻鉤藤石決明,寄生梔杜膝與芩,茯神夜交益母草,主治眩暈與耳鳴。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雞子黃,三甲五味復脈湯,

  手足瘈疭真陰虧,滋陰熄風是妙方。

  治燥劑   1、輕宣潤燥

  杏蘇散

  杏蘇散內陳夏前,苓枳甘桔棗姜研,輕宣溫潤治涼燥。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治溫燥,杷麻膠人麥桑葉,草杏仁膏。

  桑杏湯

  桑杏湯中用豆豉,沙參貝母梨皮梔,干咳無痰又身熱,清宣溫燥潤肺咳。

   2、滋陰潤燥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貝母玄參甘桔藏,當歸芍藥麥冬配,咳喘痰血肺腎虛。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半夏粳米甘草棗,肺胃陰虛咳逆證,滋養肺胃降逆和。

  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玄地冬,貝母薄荷芍丹草,時疫白喉是妙方。

  增液湯

  增液湯中玄地冬,滋陰潤燥能通便。

  益胃湯

  益胃生地與麥冬,沙參玉竹加冰糖,陽明溫病胃陰損,養陰益胃是妙方。

  祛濕劑   1、燥濕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中蒼術樸,陳皮甘草姜棗同,濕滯脾胃腹脹滿,行氣和胃有奇功。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治暑濕,解表化濕又和中,二陳桔香棗姜蘇白芷術樸大腹皮。

  2、清熱 祛濕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梔大黃,瘀熱陽黃小便難,清熱利濕退黃靈。

  三仁湯

  三仁樸通滑竹夏,宣暢氣機利濕熱,濕溫胸悶身重除。

  八正散

  八正木通和車前,扁蓄瞿麥滑石草,大黃梔子燈芯草,熱淋血淋病能除。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茵滑芩,豆蔻菖薄翹藿香,射干貝母木通合,利濕化濁兼解毒。

  連樸飲

  連樸飲中用豆豉,半夏菖蒲蘆根梔,胸脘痞悶兼吐利,濕熱霍亂此方施。

  二妙散

  二妙散中有蒼柏,清熱燥濕治下注。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能止痛,利濕清熱又疏風,風濕熱痹腳氣愈。

   3、利水滲濕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澤瀉白術二苓桂,利水滲濕溫陽氣。

  豬苓湯

  豬苓湯內用二苓,滑石阿膠澤瀉同,育陰利水兼清熱,溺秘渴嘔與心煩。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白術草,再加姜棗和營衛,益風祛風又健脾,表虛濕滯服之安。

  五皮飲

  五皮飲中五種皮,姜桑苓陳大腹皮,利濕消腫健脾氣,脾虛腹脹服之宜。

  4、溫化寒濕

  真武湯

  真武附茯術芍姜,脾腎陽虛小便少,溫陽利水是妙方。

  實脾散

  實脾散治陰水腫,茯附術干姜草,瓜果姜棗樸皮香,溫陽利水又健脾。

  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能利濕,溫化痰飲兼健脾,頭暈目眩胸滿去。

   5、祛風勝濕

  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芎獨草,藁本蔓荊與防風,風濕在表身重痛,祛風勝濕有奇功。

  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八珍去術牛杜桂,益肝腎祛濕止痹,冷風頑痹能屈伸。

  祛痰劑   1、燥濕化痰

  二陳湯

  二陳湯中陳半夏,梅苓草姜一起加,燥濕化痰兼理氣,濕痰咳嗽療效佳。

  導痰湯

  導痰湯行氣開郁,枳實南星加二陳。

  滌痰湯

  滌痰湯兼開竅,人參菖蒲加導痰。

  溫膽湯

  溫膽湯治煩不眠,枳實竹茹加二陳,理氣清膽又和胃。

  茯苓丸

  茯苓丸中半夏君,枳殼風梢姜汁丸,痰停中脘兩臂痛,燥濕行氣消痰方。

  2、清熱化痰

  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膽南星,瓜芩陳枳茯杏夏,清熱化痰兼止咳,專治痰熱和內結。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夏蔞,滌痰散結又寬胸。

  滾痰丸

  滾痰丸中青礞石,黃芩大黃與沉香,實熱老痰發癲狂,瀉火逐痰此方靈。

   3、潤燥化痰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用花粉,茯苓桔梗陳皮入,肺燥有痰澀難出,潤肺清熱化痰涎。

  4、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寒飲內蓄咳喘方,溫肺化飲保安康。

  三子養親湯

  三子養親萊蘇芥,老人氣實痰壅盛,降氣快膈化痰良。

   5、化痰熄風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姜,眩暈頭痛兼痰飲,平肝熄風化痰良。

  定癇丸

  定癇天麻貝二茯,丹麥陳遠蒲姜夏,星竹琥蝎蠶砂草,滌痰熄風治癇證。

  消食劑   1、消食化滯

  保和丸

  保和神曲與山楂,陳翹苓夏萊菔子,消食和胃化滯氣,一切食積效甚夸。

  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芩連曲,茯苓澤術與大黃,食積郁熱腹脹秘,消導化積清濕熱。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莪術枳殼黃連柏,香附牽牛加大黃,行氣導滯與攻積。

  2、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丸用四君連,山藥肉蔻陳砂仁,神曲麥芽香山楂,消食止瀉健脾胃。

  枳實消痞丸

  枳實消痞樸連夏,四君干姜與麥芽,消痞除滿健脾胃。

  葛花解醒湯

  葛花解醒治酒積,分清酒濕健脾氣。

  驅蟲劑

  烏梅丸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干姜,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涌吐劑

  瓜蒂散

  瓜蒂散用小豆豉,涌吐痰涎及宿食。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16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