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厚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顧植山 江蘇江陰致和堂中醫藥研究所
在錦繡江南的長江之濱,歷史名城江陰城東,矗立著兩座秀麗的小山——龍山和砂山。江南杏林的一朵奇葩——“龍砂醫學”就發源在這里。
“龍砂醫學”形成于宋末元初
考察“龍砂醫學”的形成,還要從宋末元初的陸文圭說起。
陸文圭(約1252~1336年),字子方,幼穎悟,南宋咸淳初,年十八即以《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城東華士,號“墻東”,家居講授。元帝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歲。陸氏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等學,《元史》評論其“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這樣一位大學者長期定居華士講學傳道五十年,培養了大批文化和醫學人才,為龍砂地區文化的發展和龍砂醫學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元代晚期該地區出了名醫呂逸人,因治愈元代著名詩人王逢門人張敘的病,獲王逢作詩相贈而留名青史。
明代中后期呂氏數代均以醫名聞世。祖呂夔,字大章,本姓承,依舅氏改姓呂。史載其“吳中大疫,裹藥囊行,日治百家,活人無算,嘉靖年間,隸籍太醫院”,“人以‘呂仙’呼之”。著作有《運氣發揮》《經絡詳據》《脈理明辨》《治法捷要》等。子呂講、呂讀“醫名俱如其父”。孫呂應鐘、呂應陽繼承家學,“曾任太醫院吏目,善傳禁方而變通,能望氣色決生死”。呂應鐘著有《葆元行覽》、《治效單方》等書,其子呂夢征亦有醫名。
清初以姜氏最為著名
清代初期,龍砂地區的醫家以姜、葉兩家世醫,尤其姜氏最為著名。
華士姜氏家傳醫學九世,歷盛200余年。二世姜禮字天敘,生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著作有《風勞臌膈四大證治》、《仁壽鏡》、《本草搜根》、《春暉堂醫案》等。文獻記載其“岐黃之外,旁及玄功”,“名噪大江南北”,能預知死期;從其孫姜健臨床善用三因司天方推測,姜氏之學為精于五運六氣者。晚清同里名醫瞿簡莊(承淡安的老師)曾評論說:“天敘先生之醫學弘博,有非時下所能望其項背者。”所著《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曾入選全國中醫院校四版教材《中醫各家學說》,曹穎甫評其“旁征博引,參以己意,至為詳審”;承淡安評其“闡揚經旨……抉奧發微,分疏清晰”,“理精辭約,非數十年之學力,曷克臻此哉!”。
從二世姜禮、三世姜宗岳、四世姜健到五世姜大鏞,“名噪大江南北,數百里間求治者踵相接。”
姜健字體乾,臨床重視運氣學說的應用,善用陳無擇“三因司天方”。據同時名醫繆問記載:“吾邑姜體乾先生治病神效,讀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竊非之。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劑輒效,殊難窺其底蘊也。后登堂造請,乃出宋版陳無擇《三因司天方》以示,余始知先生之用藥,無問內外氣血,每于司天方中或采取數味、或竟用全方,然后雜以六經補瀉之品。故其方似龐雜而治病實有奇功。”文獻記載“體乾游蘇適居天士(指葉天士)同時比鄰,凡有就葉診棄之者輒為之治。一日見墜淚咨嗟者曰:‘勢將奈何?’急詢其故,知天士斷其木葉落時定難飛渡。體乾即為之診曰:‘病固急矣,勉為處方。’不特璧其診資,并助以藥資,囑服十劑,果驗。天士聞而駭曰:‘是誰能挽回斡旋與?’因知我華士有姜體乾公之醫道。天士先生特來華士謁姜公,并謙曰:‘昔日有眼不識泰山,今特來請出山。’體乾下塌曰:‘余處窮鄉,貧病者多,不能出。’乃款留而去。”
乾嘉時期的龍砂地區已是醫家匯萃,形成了名醫群體,影響也遠遠超越了江陰及其周邊地區。
嘉慶元年(1796年),學者孔廣居先生在《天敘姜公傳》中說:“華墅(“華士”的舊稱)在邑東五十里,龍、砂兩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帶于前,其山川之秀,代產良醫。迄今大江南北延醫者,都于華墅。”光緒年間蘇州醫家姜成之收集到龍砂地區清代早中期的戚云門、王鐘岳、貢一凡、孫御千、戚金泉、葉德培、姜學山、姜宇瞻、姜恒齋(姜健)九位醫家的醫案匯編出版,書名題為《龍砂八家醫案》。可見這時龍砂醫學的影響已引起當時的醫學中心蘇州醫家的關注和重視。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據晉代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叫董奉的名醫醫術精湛長年隱居深山,為人治病卻不收報酬。
凡患重病被他治愈者只需在其宅邊、園內栽下5棵杏樹 光陰荏苒,栽下的杏樹愈來愈多,收獲時節便以谷子與前來買杏的人作交換董奉用杏換來的谷子年年堆滿倉。
他用谷子救濟貧困百姓和路過缺盤纏的人,自此,“杏林”一詞便成了中醫界的代稱。
擴展資料
同類典故:橘井泉香
“橘井”這個詞起源于西漢年間的蘇耽。相傳漢文帝時,荊州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市)有一位高人名叫蘇耽,他有一手精妙絕倫的醫術,而且治病從來不收報酬,故遠近之人都稱他為“蘇仙公”。
有一次,蘇耽有事外出,需三年方回,他將諸事交代給母親后便驅車上道。鄉親們聞訊都來送別,送至長亭仍遲遲不肯離去,這時有一個人開口道:“仙公如今遠出,我等若罹患重疾,可如何是好?”蘇耽淡然一笑:“吉人自有天相,請勿多慮。”復作一揖,就此別去。
次年夏天,瘟疫流行,患者多惡寒發熱,胸膈痞滿。當地的庸醫巫婆趁機向病人勒索錢財,這時蘇母想起蘇耽臨行前曾交代她的救急方,于是她就按該方救治,果然治愈了好多患者。
原來蘇耽臨行前根據六運五氣,推知將有傷寒流行,便交代母親:家中后院的橘樹及井水可以救急,患者如有惡寒發熱、胸膈痞滿的癥狀,可用井水一升、橘葉三片煎服,愈后勿收錢物。從此橘井一詞便流傳開來,“橘井泉香”也成為了中醫藥史上的一段佳話。
-杏林
一般形容中醫的醫術好,許多人都會稱其有杏林妙術,那么你知道中醫杏林妙術是誰提出的?杏林指什么嗎?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這個詞主要出自三國時期的名醫董奉。據傳他給人治病不收錢,讓每一位愈全的病人種杏,最后郁然成林。許多人都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贊醫生。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 在三國時期的吳國,有一位叫做董奉的名醫,他從小就對學醫非常感興趣,勵志做一名濟世名醫。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遇到了一位高人,不僅學到了非常高明的藝術,還修得道術,據說他還能預言風雨,許多民眾都將他視為仙人。
據說董奉在休息道術之后就青春永駐,90多歲的適合容顏依然沒有一絲變化。許多人都向他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他不堪其擾就離開了家鄉。在途經鐘離(今安徽鳳陽)的適合,看到當地百姓因為三國戰爭而貧病交加,心理十分的同情,就在鳳凰山60里處的一個小山坡上居住下來。
他不僅根據當地的氣候地理,將江南種植果木的技術知識傳播給當地農民,還鼓勵人們在荒山上種植杏樹救荒致富。但是許多人對種杏致富保持懷疑,并不實行。之后董奉就定下規矩,找他看病的人不收錢,但是重病的人愈全之后必須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植五株杏樹,病輕的種一顆就行了。
由于董奉醫術十分高明,遠近的患者聽說之后紛紛前往求治,數年時間就種植了萬余顆杏樹。之后等杏子成熟的適合,他用杏子換糧食,然后用糧食救濟貧民,許多人都受到過他的救濟。據《鳳陽縣志》記載,董奉的住處數年時間就種植了十多萬株杏樹,直到現今杏山還留有杏林遺跡。
杏林指什么呢?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來稱頌一生。還有許多人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醫術和品德的高尚,杏林妙術一般也用來指醫術的高明。現在“杏林”二字,已經成為中醫的代名詞,杏林精神也一直被人們所稱頌。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故址在今江西省廬山市和安徽鳳陽,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基本介紹中文名 :杏林 含義 :中醫學界 故址 :廬山紫霞峰 來源 :《神仙傳》 相關人物 :董奉 精神 :親、善、誠、信、中、和傳說故事,董奉,部分釋,相關詞目,同類典故,史料記載,文化之根,杏林始祖,杏林遺址,杏林文化,杏林精神,杏林位置,杏壇,集美杏林街道,進出島設施,傳說故事董奉,字君異,侯官(現今福建閩縣)人,生于三國時代(約公元221~264年之間)。董奉少年時期,除了學習古籍經典之外,發奮鉆研岐黃之術,立志要做一位濟世的醫生。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術,不但醫術極為高明,而且能夠預言風雨,民眾都視他為能“呼風喚雨"的仙人。 道術對修身養性,有其一番道理。董奉修得道術后,青春長留,駐顏不變。據說有一個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見到董奉時,董奉已是四十出頭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親,看見許多當年的鄰居朋友,都已經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顏貌一如往日,沒有一點變化,心中很奇怪,就問董奉:“當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滿頭白發,您卻仍然健壯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長生不老,乃是歷代許多帝王、權貴們夢寐以求的事,但如白居易的詩所說:“又無大藥駐朱顏”。因此,前來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和“法術”的人,日益增多,攪得董奉終日不能安寧,于是,他便離開家鄉,周游天下,以醫術濟世救人。 他經過交州(現今廣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經董奉救治,死而復生,這一訊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江南。士燮全家萬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邊建造了一座高樓,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親自侍奉。一年后,董奉謝絕了士燮的盛情挽留,離開交州北上。 途經鐘離(今安徽鳳陽)時,他看到當地人民由于三國爭戰而貧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鳳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個貧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來。他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把江南種植果木的農業技術知識傳播給鐘離農民,鼓勵人們在荒山坡上種植杏樹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對這位懸壺治病的“游醫郎中”,提倡的種杏致富的意義持懷疑態度,并不實行。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規章:看病不收費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植杏樹五株;病輕者,種一株。由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遠近患者紛紛前來求治,數年之間就種植了萬余株杏樹,成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時,董奉寫了一張告示,規定:來買杏的人,不必通報,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換來的谷,用以救濟貧民。據說,每年有二、三萬貧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濟。《寰宇記》云:“鐘離縣杏山,吳時董奉居于此,為人治病,惟令種杏五株,數年,杏至萬株。”《鳳陽縣志》也載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吳時董奉種杏于居,不數年,在他的住處又種植了十多萬株杏樹,至今在杏山還留有杏林遺跡。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后,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根據資料和史實基本可以確定: ①山南般若峰下今歸宗寺、淵明醉石間有董奉居住過的杏林草堂,稱為董奉館,又稱董真人升壇,后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清代名為香泉寺。 ②山北蓮花峰下(現稱龍門溝),董奉去世后,當地人懷念他,在其升仙處建太乙宮祀之,觀內有丹井,觀后有種杏軒等。 ③西林寺后山的伏虎庵是董奉“虎口取骾”和“虎守杏林”遺址。 ④距董奉館3華里即今東林寺西北1華里處有董奉的煉丹臺等。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余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后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近現代的一些醫藥團體、雜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董奉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59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