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肥胖對克隆病的病程無影響

醫案(an)日記(ji) 2023-05-18 15:12:32

肥(fei)胖對克隆病的病程無影響

發表在2月號(hao)臨床營(ying)養學雜志上的(de)一項研究(jiu)表明(ming),肥胖并不(bu)會(hui)影響(xiang)克隆病(bing)的(de)長期病(bing)程。

A.Blain博士及其(qi)(qi)同事選(xuan)取(qu)調查了(le)2065例克隆病(bing)患者(其(qi)(qi)中(zhong)62例(3%)為肥胖),對其(qi)(qi)臨床(chuang)病(bing)程(cheng)和嚴重(zhong)程(cheng)度進(jin)行了(le)研究。肥胖定義為發(fa)病(bing)時的(de)BMI>25.0,病(bing)程(cheng)中(zhong)任何時間的(de)BMI>30.0。

研究人(ren)員指出,肥(fei)胖與不肥(fei)胖患者的性別、腸疾病部位、疾病行為等方(fang)面不具(ju)有差異。但是,肥(fei)胖患者在確診(zhen)時的年齡較(jiao)大(32比(bi)28歲(sui))、具(ju)有肛門會陰疾病的比(bi)例較(jiao)高(35比(bi)24%)。

結果發(fa)現,兩組(zu)的疾病(bing)嚴重程度沒有差異。但(dan)是,肥(fei)(fei)胖患(huan)者發(fa)生肛門會(hui)陰膿腫(zhong)或瘺的時間較短。而(er)且,肥(fei)(fei)胖患(huan)者更易出現活(huo)動性(xing)疾病(bing)(OR1.50)、需要住(zhu)院(yuan)治(zhi)療(OR2.35)。

Blain博(bo)士(shi)認為,克隆病(bing)肥胖患者與較(jiao)多(duo)的(de)肛門會陰(yin)并發(fa)癥、更(geng)顯著的(de)每(mei)年(nian)疾病(bing)活動度(du)相(xiang)關。但是,它并不會顯著影響疾病(bing)的(de)長期(qi)病(bing)程(cheng)。

經常肚子(zi)痛,腹瀉(xie)是什(shen)么病啊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并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癥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于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后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癥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 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并發現大便中帶膿血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 常見于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 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 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兇險 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于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癥狀為先瀉后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后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藥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臟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癥狀為先吐后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里急后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藥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霉素、氨芐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癥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藥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臥于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系指排便次數多于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個別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糞便成形,不應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術后的病人常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此時由于糞便嵌塞于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時還會有粘液排出,也不應列為腹瀉,其實際上是嚴重的便秘,這種便秘需灌腸或用手挖幫助排便,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腹瀉怎樣分類?�
  腹瀉是一種癥狀,其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引起腹瀉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瀉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病程在兩個月以內者;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復超過兩個月,可稱為慢性腹瀉。當然,這種區分是人為的,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固然可稱為慢性腹瀉,但病史短于兩個月者亦未必全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瀉的初期,或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慢性病例的初次發作,在實際診斷時,必須與急性腹瀉互相參照。
  (2)根據病理生理的特點可分為:
  a 滲出性腹瀉
  b 分泌性腹瀉
  c 滲透性腹瀉
  d 吸收不良性腹瀉
  e 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
  (3)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a 胃原性腹瀉
  b 腸原性腹瀉
  c 胰原性慢性腹瀉
  d 內分泌失常性腹瀉
  e 功能性腹瀉
  其中,腸原性腹瀉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
  a 病原感染性腹瀉
  b 炎癥非感染性腹瀉
  c 腫瘤性腹瀉
  d 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性腹瀉
  e 食物( 中毒、過敏)性腹瀉
  f 藥物作用或化學品中毒性腹瀉
  g 功能性腹瀉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什么?�
  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藥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L,并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小時內,空腸吸收水分3~5L,回腸2~4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不過100~150ml,還有少量的電解質。由于腸道吸收水分的潛力強大,所以正常人糞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穩定的,不會因飲水的多少受影響。在小腸上段腸腔內,由于食糜質和量的差異和電解質含量的多少,其滲透壓可呈高張或低張狀態,水分不斷由血漿滲入腸腔,或從腸腔吸收入血漿,使血漿與腸腔之間的滲透保持著動態平衡。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減少和(或)動力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稀薄,可含滲液,大便次數增加而形成腹瀉。

  如何根據腹瀉一癥推測疾病?
  腹瀉一癥,若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于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1)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癥、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囊性變;青壯年腹瀉多為功能性腹瀉與潰瘍性腸結核;中年或老年腹瀉常為結腸癌。
  (2)從性別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引起的功能性腹瀉多見于女性,而結腸憩室與結腸癌多見于男性。
  (3)從籍貫和職業分析:居住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民與漁民,頻繁與疫水接觸,腹瀉時應考慮有血吸蟲感染的可能。
  (4)從起病與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應考慮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腸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腸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藥物作用和化學中毒等。若病史超過2年者,則結腸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較小;若病史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見于功能性腹瀉、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病;若腹瀉呈間歇性發作,常見于功能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及結腸憩室炎等。
  (5)從胃腸道癥狀分析:從病人所呈現的胃腸癥狀,尤其是腹瀉情況,可以推測病變部位在小腸或結腸。如病人便意頻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時甚至只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粘液而無糞質,糞便色較深,稀爛,粘凍樣,含或不含肉眼可見的血液,臭氣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續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緩解,這種腹瀉病變位于直腸和(或)乙狀結腸。
  若腹瀉時無里急后重癥狀,糞便色淡、量多、水樣、多泡沫或油膩狀、惡臭,無肉眼可見的血和膿,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伴臍周圍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間歇性絞痛,腸鳴音亢進,這種腹瀉病變位于小腸。
  若24小時排便次數在10次以上,甚至達數十次的急性腹瀉,常見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和滲出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幾次的慢性腹瀉可見于許多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與結腸癌以及腸道激惹綜合征等。
  若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見于潰瘍性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憩室炎、便秘而有服瀉藥的習慣者和腸道激惹綜合征,后者在便秘時,大便如“牛糞”樣,帶粘液而無膿血。
  若腹瀉與進餐有關,禁食后可止瀉,這種腹瀉常見于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粘膜通透性異常和腸蠕動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發生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若夜間腹瀉,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常提示由器質性疾病引起。
  (6)從全身癥狀分析:若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引起腸道感染的各種原因,也應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晚期腸道癌腫。若患者顯著消瘦或營養不良,常見于小腸性腹瀉,如胰原性腹瀉、胃腸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變等,而少見于結腸性腹瀉,但結腸癌可出現惡病質,應屬例外。若腹瀉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癥狀常隨情緒轉移而可用暗示暫時緩解,這種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
  (7)從腹部體征分析:慢性腹瀉病人,如腹部可觸及包塊,常提示腫瘤或炎癥性疾病。若包塊位于左下腹,應懷疑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憩室炎或癌腫造成腸腔狹窄引起的糞塊壅積。若包塊位于右下腹,應懷疑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腸結核、克隆病與腸放線菌病。結腸炎與結腸周圍炎形成的包塊較癌腫軟,且壓痛明顯。結腸痙攣時可觸及腸段時現時消,并不經常存在,可與器質性病變造成的包塊相鑒別。若腹部壓痛明顯,可見于克隆病、結腸憩室炎及盆腔或闌尾膿腫。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腸鳴音亢進,常提示存在腸梗阻。
  (8)直腸指診分析:直腸指診簡便易行,可以發現肛周有無病變以及直腸有無狹窄、癌腫或糞石,故直腸指診對于直腸癌引起腹瀉的病人,具有直接診斷的重要價值。當手指觸及堅硬而不能移動的結節狀腫塊,指套染有血跡,常提示為直腸癌。

  腹瀉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腹瀉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后出現皮膚頭發干燥,頭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癥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癥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愈合能力減弱,受傷后傷口不易愈合。
  (5)腹瀉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現象。
  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系列缺鉀癥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余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臟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癥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癥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臟和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當血糖低于3mmol/L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癥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于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堿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腹瀉時為什么不能隨便應用抗生素治療?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藥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癥”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癥狀;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的腹瀉等,舉不勝舉。諸如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霉菌性腸炎等都不屬于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藥物應當慎重。
  許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或食欲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其原因,除化學刺激因素外(化學刺激性與劑量有關),廣譜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癥。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于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粘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寄生著一定數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
  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使體內各處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藥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用抗生素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致更厲害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為腸炎,可見,廣譜抗生素應用過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會加重腹瀉。
  另外,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內很多細菌受到抑制,這些細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調后就可能導致維生素B復合物缺乏,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帶有膿血、脂肪等異常成分,常伴有腸鳴和腹痛。
  急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內的。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蠕動快,水分在腸道來不及完全吸收,還有的是腸道分泌過多,消化吸收障礙引起。
  急性腹瀉大多是由于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腸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飲暴食,冷熱不調,消化不良導致的單純性腹瀉。
  (一) 急性腹瀉的鑒別診斷
  (1) 腹瀉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腸病變;陣發性肚臍周圍痛,水樣便,腹鳴音強,多為小腸病變。
  (2) 腹瀉伴嘔吐,多見胃腸炎、食物中毒。
  (3) 伴發熱、腹痛,見于急性菌痢。
  (4) 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應考慮菌群失調的單純腹瀉。
  (5) 伴有皮疹者,見于過敏性腸炎。
  (6) 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為分泌性腹瀉。
  (7) 米湯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膿血便見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氣味臭帶有泡沫的為脂肪瀉;洗肉水樣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腸炎;蛋花湯樣便是偽膜腸炎。
  (二) 急性腹瀉的救護措施
  (1)首先考慮腹瀉與吃過的食物的關系,留下食物標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時留下大便標本送化驗,查明病因后對癥治療。
  (2)暫時禁食,注意腹部保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鹽水(加少量白糖)。已發生口渴、尿少、皮膚干燥起皺、雙眼下陷的脫水癥狀時,除口服淡鹽水外,嚴重嘔吐不能飲水或已脫水的病人,要積極進行靜脈補液。
  (3) 腹瀉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藥,如黃連素、四環素
  (4) 腹痛時可用阿托品、654�2、顛茄片治療,并給予局部熱敷。
  (5) 腹瀉較為劇烈的可適當給以收斂止瀉藥、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饅頭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瀉可服用乳酶生等藥。
  (7) 經上述處理不見效,病人盡快去醫院治療。

  什么是腹瀉,它與肛門病有無關系?
  一般認為腹瀉是大腸疾病中最多見的癥狀。其具體表現為大便次數、性狀的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形狀、顏色、氣味等均有改變,含有膿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變為黃色稀水,綠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時有腹痛、下墜、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癥狀。
  腹瀉與肛門病的許多疾病有關:
  如慢性或長期腹瀉,可導致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形成肛瘺。腹瀉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瀉可形成肛門部充血,糞便刺激使痔塊粘膜水腫,隨大便脫出肛門外,形成嵌頓痔或致炎性外痔。長期腹瀉還可導致直腸脫垂等一系列病變。
  此外,腹瀉日久還可導致肛門疾病的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醫是如何認識腹瀉的?
  西醫對腹瀉的看法,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①感染:即由于腐爛變質食物,寄生了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及蠕動類寄生蟲,這樣的食物,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熱刺激過強,使腸道內菌群失調,均可引起腹痛、腹瀉。
  ②胃腸腫瘤和炎癥:晚期胃癌、直腸癌、慢性胃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滲出性腹瀉。
  可見糞便中附有滲出液、粘液及膿血,排便次數增多,但糞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③腸道運動異常,腸蠕動亢進:一些腸系疾病如闌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結腸蠕動亢進而腹瀉;此外,類癌綜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細胞增多病分泌的組織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狀腺髓樣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鈣素等,都可使腸道蠕動增加,引起腹瀉。
  工作學習過度緊張、精神受刺激過強,可使胃腸道功能紊亂,發生腹瀉。此外,結腸過敏也可導致腹瀉。
  一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的藥物,也可導致腹瀉。
  ④腸對脂肪吸收不良:本類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或灰色,油膩糊狀,氣味惡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細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瀉。
  砷、汞、酒精、四環素、紅霉素等化學物質中毒,也可引起腹瀉。
  牛奶、魚、肉、蝦、蟹過敏者,也可發生腹瀉。

  腹瀉的西醫治療有哪些方法?
  對癥治療是西醫治療腹瀉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對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者,要及時使用抗生素。
  ②收斂止瀉藥:選用次碳酸鈉、氫氧化鋁凝膠或復方樟腦酊對癥治療。
  ③解除腸痙攣藥:使用復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魯苯辛或鴉片酊進行治療。
  ④理療:選用場效應治療儀,對腹部進行治療。但需要明確診斷除外細菌感染。
  ⑤熱敷:用熱水袋置于腹部,有助于腹瀉的治療。

  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各種腹瀉?
  診斷及鑒別診斷應按下列項目進行:
  ①病史及癥狀
  a.病史:從疾病的發病起因,病變過程,發病的年齡及其性別,飲食情況,經常使用的藥物,以及服用止瀉藥或導瀉藥的使用情況都應了解。同時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癥狀,并判斷其與腹瀉有無關系,有何關系。
  b.癥狀:應從糞便的性質、形狀、氣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況大致確定腹瀉的性質。
  ②體檢
  望診:現全身狀況,皮疹情況,精神狀況,體態、體重等情況。
  觸診:以手檢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塊等的性質,同時應盡量作肛門指診,除外肛門疾病。
  聽診:了解腸蠕動情況。
  ③實驗室檢查:通過直接鏡檢,以及糞便中的細菌培養來診斷致病菌。
  ④X線(xian)檢(jian)查:用X線(xian)腹(fu)平片(pian)檢(jian)查腸道情況,或(huo)用氣鋇造影攝(she)片(pian),診斷除外消(xiao)化道功能和器質性病變。

大腸癌如(ru)何預(yu)防?

1.一級預防
(1)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由于高蛋白、高脂肪、缺乏維生素A及低纖維素,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與結腸癌的發生有重要的關系。因此,在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方面應該提倡增加以高纖維的水果香蕉、綠葉蔬菜(洋白菜、青菜、土豆、紅薯等)、谷類(如玉米)粗制的碳水化合物比例,減少脂肪及動物蛋白(如牛肉)及精制碳水化物的比例,增加大便量和腸道排泄速度,這樣,一方面可減少腸內中性固醇及膽酸濃度,也就降低了腸內細菌的降解的致癌物質或協同致癌物質,另一方面,因大便量增加,加快了排泄速度,使上述致癌物或協同致癌物質與結腸黏膜接觸時間縮短,可減少結腸癌的發病率。
此外,有人認為亞硝胺類化合物中的致癌物質不僅是人類食管癌和胃癌的重要病因,也可能是結腸癌的致病因素之一,為了減少體內亞硝胺的產生,應該①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抑制體內亞硝酸胺的形成。如在吃雞蛋及火腿時可同時喝一杯桔子汁或增加新鮮蔬菜及水果的食入。②增加維生素E攝入。③正確貯存蔬菜,減少亞硝酸鹽生成途徑。④盡可能食用新鮮的肉類。
總之,盡管結腸癌的確切病因不十分明了,但大量的研究證實結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重要的關系,應提倡低脂肪、低蛋白、高纖維素及粗制碳水化合物食物為主,多食用新鮮蔬菜及減少亞硝酸胺在體內生成,增加大便量,加速糞便的排泄,在結腸癌的預防上有重要的價值。
減少、消除大腸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細胞的癌變過程。
飲食調整
雖然大腸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絕大多數散發性的大腸癌與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密切相關,對飲食干預,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①能量攝入能量攝入與大腸癌發生有關。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總的能量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有關系,無論攝入的能量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減少能量的攝入有可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②脂肪與紅肉大腸癌的發生與動物脂肪和肉類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婦女與低脂婦女相比大腸癌相比大腸癌風險增加32%。而肉類中攝入紅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強的危險因素。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別是盡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類,有助于大腸癌的發生。
③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纖維素能增加糞便量,稀釋結腸內的致癌劑,吸附膽汁酸鹽,從而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在平時的飲食,應該盡量多攝入蔬菜、水果、纖維素,合理飲食,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有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結腸上皮過度增生轉化為正常,但目前資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維生素來預防大腸癌。微量元素與大腸癌的關系,目前研究還不甚詳細。葉酸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病,但具體機制不清楚。
⑤膳食抗致癌原膳食中的大蒜、洋蔥、韭菜、蔥中含有的硫醚;柑桔類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蘋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蘿卜、薯蕷類,西瓜中含有的胡蘿卜素,都被認為是能夠抑制突變,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強保護作用而使人們免患遠端結腸癌的蔬菜。
改變生活習慣
①肥胖與運動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可以影響結腸蠕動有利于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②吸煙吸煙與大腸癌的關系還不十分肯定,但吸煙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經過大約40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作用。
③飲酒酒精的攝入量與大腸癌的有關系,酒精也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但具體原因不清楚。減少酒精攝入量有利于預防大腸癌。
④生殖因素激素與生殖因素可能影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研究表明,單身女性的大腸癌發病率高于結婚女性,有人認為這與激素能影響膽汁酸鹽代謝有關。
藥物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大腸癌發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這一說法,并且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用量、用藥時間、長期應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治療癌前病變
大腸腺瘤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腸癌發病率明顯增加,通過普查與隨訪,盡早切除腺瘤,治療結腸炎,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對于有家族史者,通過遺傳學檢查,篩查處高危人群,進行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預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2)積極治療癌前病變:
①大腸腺瘤:大腸腺瘤與結腸癌有密切關系,Morson認為多數結腸癌組織學來源于先存的良性腺瘤,其癌變過程為腺瘤→原位癌→浸潤癌,全過程一般需數年,緩慢者約需10年,快速者2年以內即可癌變。腺癌內一旦發生癌灶,在促癌物質的作用下便迅速發育形成臨床可辨認的形狀,甚至較大的腺瘤發生多中心癌灶后,可在1年內形成潰瘍型癌。
大腸腺瘤的早期治療是預防大腸癌發生的重要措施。因此,一旦發生大腸腺瘤應盡早切除,目前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和普及,大部分大腸腺瘤樣息肉不需開腹手術,可經內鏡完整地摘除,病人痛苦小,并發癥少,費用較低,可同時對多枚息肉切除,并可收集切除的樣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因為大腸腺瘤的切除術后再發率高達30%,尤其是術后第1年復發的危險性為正常同年齡人群的16倍。因此,主張術后至少在4年內,每半年應作結腸鏡檢查或氣鋇雙重造影1次,為防止切除不完全,首次檢查應在術后6~12周進行。據統計、再發與年齡、腺瘤大小、部位似乎無明顯關系,若經局部切除之腺瘤已有癌變者,則發生大腸癌的可能性為16%~20%,有人報道,應視為高發人群隨診檢查。
②炎癥性腸病: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與免疫因素有密切關系,主要病變在結腸,以非特異性炎癥為特征,伴有增生性息肉形成,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研究表明:炎癥性腸病并發大腸癌的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癌變的發生率約5%,但若病程超過10年、癌變的發生率則高達20%,因此歐美國家特將此病視為癌前狀態。故早期治療炎癥性病變及定期復查隨訪結腸鏡是結腸癌預防的重要措施。有關炎癥性腸病的早期治療詳見有關章節。
③大腸慢性炎癥:血吸蟲病、阿米巴腸病患者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有報道1193例流行區的大腸癌病理標本中,合并血吸蟲病的合并率是10.8%,1974年浙江省報道在血吸蟲病流行區進行大腸癌普查,其患病率為44.19/10萬,遠比非流行區高。但癌變機制不十分清楚,但血吸蟲病并發大腸癌具有分化程度較好、惡性度低、發病年齡較早(平均年齡38.15)的特點。因此,對大腸慢性炎癥及血吸蟲病應盡早徹底治療,以防大腸癌的發生,血吸蟲病的詳細治療措施見有關章節。
2.二級預防大腸癌的診斷近年來雖然根據病史、體征、X線和結腸鏡及組織學檢查等已具有一整套診斷方法,但多數病例的診斷仍嫌偏晚,早期診斷率不高,等到發現已經擴散到腸道外,如果腫瘤已侵犯淋巴結,5年生存率減至25%,如果已有內臟轉移,如肝、肺,5年生存率只有5%,相反如果在腫瘤僅僅限于黏膜層時就予以治療則存活率可達100%。
大腸癌早期癥狀包括:①持續1~2周的腹痛;②排便困難或大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③大便內帶血或大便變黑;④腹部出現包塊。當出現上述情況時,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行早期檢查的方法一般有3種:一是肛指檢查,二是大便潛血試驗,三是結腸鏡檢查。特別是肛門指診檢查簡單易行,檢查深度可達12.5~15cm,對直腸癌早期診斷有重要的價值。
大腸(chang)(chang)(chang)癌(ai)一經確診后,應(ying)及(ji)(ji)(ji)時徹底治療(liao)(liao)(liao)。目前大腸(chang)(chang)(chang)癌(ai)最(zui)重(zhong)要(yao)的(de)治療(liao)(liao)(liao)手段(duan)(duan)是手術(shu)(shu)(shu)切除(chu)腫瘤所在的(de)腸(chang)(chang)(chang)段(duan)(duan)及(ji)(ji)(ji)其相應(ying)的(de)腸(chang)(chang)(chang)系膜和所屬(shu)區域性淋巴結。其次(ci)為(wei)化學治療(liao)(liao)(liao);化療(liao)(liao)(liao)主要(yao)用于手術(shu)(shu)(shu)切除(chu)術(shu)(shu)(shu)后預(yu)防復發和治療(liao)(liao)(liao)未切除(chu)干凈的(de)殘余癌(ai),最(zui)常用的(de)藥(yao)物為(wei)5-FU,每月1~2次(ci),每次(ci)250~500mg,靜脈緩慢(man)注射(she),無毒副反應(ying)者可(ke)持續6個月~1年,也(ye)可(ke)采用間斷(duan)給藥(yao)法。對于不(bu)能手術(shu)(shu)(shu)切除(chu)者也(ye)可(ke)作放射(she)治療(liao)(liao)(liao)及(ji)(ji)(ji)中醫藥(yao)治療(liao)(liao)(liao)。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zhongyizatan/49467.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zhu)重分(fen)享,被刊用文(wen)章因(yin)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者取得(de)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yi)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li)員(yuan),我(wo)們(men)會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zi)于(yu)(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標注(zhu)(zhu)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guan)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