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食療”,翻(fan)開醫(yi)史(shi)比比皆是,這(zhe)里先列三個醫(yi)案:
醫案1中倉公所用的“火齊米汁”原方已無從確考,但可從《黃帝內經素(su)問·湯液醪醴(li)論》中找到依(yi)據,應是(shi)必以稻(dao)米,炊之稻(dao)薪“的(de)類似稀粥、米湯、淡酒的(de)湯液。也(ye)就是(shi)說用主(zhu)食治病。醫案(an)2中的(de)蒜泥黃齏菜(cai)(cai)水是(shi)蔬菜(cai)(cai)汁(zhi)。醫案(an)3中的(de)梨,是(shi)水果(guo)(guo)。可見(jian)主(zhu)食、菜(cai)(cai)肴、水果(guo)(guo)用其汁(zhi)液均可療疾,古人積累了豐富(fu)的(de)食療經驗。食療,狹義言之是(shi)療疾,廣義言之是(shi)養(yang)生(sheng)、保健與預防疾病,而后者更為重(zhong)要,上古時代就有專管飲(yin)食保健的(de)醫生(sheng),稱(cheng)為“食醫”。
“食(shi)(shi)(shi)(shi)(shi)醫(yi)”這(zhe)一名(ming)稱,出自《周禮·天(tian)官(guan)(guan)·冢宰》,書中(zhong)在(zai)主(zhu)管醫(yi)療(liao)衛生(sheng)的(de)(de)(de)官(guan)(guan)員下設了四種不同職責(ze)的(de)(de)(de)醫(yi)官(guan)(guan);食(shi)(shi)(shi)(shi)(shi)醫(yi)、疾醫(yi)(內科醫(yi)生(sheng))、瘍醫(yi)(外科醫(yi)生(sheng))、獸醫(yi)。食(shi)(shi)(shi)(shi)(shi)醫(yi)負責(ze)調配(pei)(pei)王室貴族(zu)(zu)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的(de)(de)(de)寒(han)溫、滋味(wei)(wei)(wei)、營養等,相(xiang)當(dang)現(xian)代的(de)(de)(de)營養醫(yi)生(sheng)。“食(shi)(shi)(shi)(shi)(shi)醫(yi)掌和(he)王之六食(shi)(shi)(shi)(shi)(shi)、六飲(yin)(yin)、六膳(shan)、百羞(xiu)、百醬(jiang)、八珍之齊”由兩個“中(zhong)士(shi)”擔任。關(guan)于食(shi)(shi)(shi)(shi)(shi)、飲(yin)(yin)、膳(shan)、羞(xiu)、醬(jiang)與(yu)(yu)(yu)珍,已在(zai)拙(zhuo)文(wen)《漫話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中(zhong)作(zuo)(zuo)(zuo)了介紹。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的(de)(de)(de)制作(zuo)(zuo)(zuo)、烹飪是(shi)膳(shan)夫(fu)的(de)(de)(de)事(shi),食(shi)(shi)(shi)(shi)(shi)醫(yi)主(zhu)要(yao)是(shi)對食(shi)(shi)(shi)(shi)(shi)、飲(yin)(yin)、膳(shan)、羞(xiu)進行調和(he)與(yu)(yu)(yu)搭配(pei)(pei):對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寒(han)溫的(de)(de)(de)確定,可(ke)以(yi)(yi)與(yu)(yu)(yu)四季(ji)(ji)的(de)(de)(de)氣溫相(xiang)比擬,即(ji)主(zhu)食(shi)(shi)(shi)(shi)(shi)應(ying)當(dang)溫,羹(geng)湯應(ying)當(dang)熱,醬(jiang)應(ying)當(dang)涼,而飲(yin)(yin)料(liao)與(yu)(yu)(yu)酒應(ying)當(dang)寒(han);對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五(wu)味(wei)(wei)(wei)與(yu)(yu)(yu)季(ji)(ji)節的(de)(de)(de)搭配(pei)(pei)也(ye)有(you)講究:春天(tian)多(duo)(duo)吃(chi)酸味(wei)(wei)(wei)食(shi)(shi)(shi)(shi)(shi)品(pin),夏天(tian)多(duo)(duo)吃(chi)苦(ku)味(wei)(wei)(wei)食(shi)(shi)(shi)(shi)(shi)品(pin),秋天(tian)多(duo)(duo)吃(chi)辛味(wei)(wei)(wei)食(shi)(shi)(shi)(shi)(shi)品(pin),冬天(tian)多(duo)(duo)吃(chi)咸味(wei)(wei)(wei)食(shi)(shi)(shi)(shi)(shi)品(pin)。無論(lun)哪一季(ji)(ji)節都要(yao)作(zuo)(zuo)(zuo)甘甜滑潤的(de)(de)(de)食(shi)(shi)(shi)(shi)(shi)品(pin)加(jia)以(yi)(yi)調和(he)食(shi)(shi)(shi)(shi)(shi)用(yong),可(ke)潤腸通便。至于肉(rou)食(shi)(shi)(shi)(shi)(shi)與(yu)(yu)(yu)主(zhu)食(shi)(shi)(shi)(shi)(shi)的(de)(de)(de)配(pei)(pei)合也(ye)有(you)適宜的(de)(de)(de)方法:牛肉(rou)應(ying)與(yu)(yu)(yu)粳米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羊肉(rou)應(ying)與(yu)(yu)(yu)粘黃米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豬肉(rou)應(ying)與(yu)(yu)(yu)高梁米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狗肉(rou)應(ying)與(yu)(yu)(yu)小(xiao)米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鵝肉(rou)應(ying)與(yu)(yu)(yu)麥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魚應(ying)與(yu)(yu)(yu)菰米飯(fan)配(pei)(pei)食(shi)(shi)(shi)(shi)(shi)。如(ru)此復雜、講究的(de)(de)(de)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調配(pei)(pei),是(shi)對天(tian)子、王侯及上等貴族(zu)(zu)之家的(de)(de)(de)食(shi)(shi)(shi)(shi)(shi)膳(shan)而言的(de)(de)(de),但也(ye)充分說明,早在(zai)兩千(qian)多(duo)(duo)年前的(de)(de)(de)古人就對飲(yin)(yin)食(shi)(shi)(shi)(shi)(shi)養生(sheng)健身提出了較為系(xi)統的(de)(de)(de)辦法。王宮(gong)中(zhong)把“食(shi)(shi)(shi)(shi)(shi)醫(yi)”列(lie)于眾醫(yi)之首,又說明了當(dang)時對食(shi)(shi)(shi)(shi)(shi)養、食(shi)(shi)(shi)(shi)(shi)療(liao)的(de)(de)(de)重視(shi)。雖然這(zhe)些作(zuo)(zuo)(zuo)法還欠(qian)科學與(yu)(yu)(yu)全面,但仍(reng)不失它的(de)(de)(de)參考(kao)、借(jie)鑒(jian)價(jia)值。
后來醫(yi)(yi)(yi)(yi)事分科越(yue)來越(yue)細,到(dao)元代(dai)分為十三科,雖(sui)然沒再(zai)設“食(shi)(shi)醫(yi)(yi)(yi)(yi)”這個科目,但(dan)食(shi)(shi)養(yang)(yang)、食(shi)(shi)療(liao)(liao)已經(jing)為廣大(da)(da)醫(yi)(yi)(yi)(yi)務人(ren)(ren)員(yuan)所接受,其中(zhong)的方(fang)法(fa)也融化到(dao)了(le)各科的治療(liao)(liao)與保(bao)(bao)健之(zhi)中(zhong)。清代(dai)著名醫(yi)(yi)(yi)(yi)家徐大(da)(da)椿在《用(yong)(yong)藥如用(yong)(yong)兵論》一文中(zhong),指出(chu)(chu):“圣人(ren)(ren)之(zhi)所以(yi)全民生也,五(wu)谷為養(yang)(yang),五(wu)果不助,五(wu)畜為益,五(wu)菜為充(chong),而(er)(er)毒藥則(ze)以(yi)之(zhi)攻邪。“圣人(ren)(ren)用(yong)(yong)來保(bao)(bao)全人(ren)(ren)民生命的健康的方(fang)法(fa)是:用(yong)(yong)主食(shi)(shi)作營(ying)(ying)養(yang)(yang)品,用(yong)(yong)水果作輔(fu)助品,用(yong)(yong)肉(rou)類作補品,用(yong)(yong)蔬菜作充(chong)養(yang)(yang)品,而(er)(er)藥物(wu)是用(yong)(yong)來治療(liao)(liao)疾病(bing)的。這就比(bi)較全面地介紹了(le)飲(yin)食(shi)(shi)的養(yang)(yang)生保(bao)(bao)健的內容與作用(yong)(yong)。現(xian)代(dai)生活中(zhong),人(ren)(ren)們越(yue)來越(yue)認(ren)識到(dao)飲(yin)食(shi)(shi)養(yang)(yang)生保(bao)(bao)健的重要(yao),食(shi)(shi)療(liao)(liao)也出(chu)(chu)現(xian)了(le)從未有(you)過的大(da)(da)普(pu)及(ji)。醫(yi)(yi)(yi)(yi)院有(you)營(ying)(ying)養(yang)(yang)醫(yi)(yi)(yi)(yi)師(shi)(shi),藥膳(shan)房(fang)有(you)藥膳(shan)師(shi)(shi)、賓館、酒家有(you)廚師(shi)(shi),而(er)(er)各家各戶都有(you)主管操持飲(yin)食(shi)(shi)的人(ren)(ren),他們所關(guan)注的不再(zai)只是“吃飽”,而(er)(er)是要(yao)“吃好(hao)”。所以(yi)食(shi)(shi)療(liao)(liao)已經(jing)普(pu)及(ji)到(dao)了(le)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再(zai)也不是天子(zi)王侯(hou)們膳(shan)食(shi)(shi)房(fang)和食(shi)(shi)醫(yi)(yi)(yi)(yi)的專利了(le)。
食療養生(sheng)法簡稱“ 食養”,即(ji)利用食物來影響機(ji)體各(ge)方面的(de)功能(neng),使(shi)其獲得(de)健康或愈(yu)疾(ji)防病的(de)一種養生(sheng)方法。俗話也就(jiu)是(shi)通過吃來對 我們的(de)身(shen)體進行保養。下面我給大家介(jie)紹食療養生(sheng)的(de)起源,希望對你(ni)有用!
食療養生的起源介紹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也就是說,食物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人體生命活動必須依靠攝取食物來維持。人類為了生活與健康,必須尋找食物,并進一步認識食物、探索食物以維護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效用。從這一點來說,自從有了人類,“食療”就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探索之中了,史前時期,“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便是(shi)最好(hao)的例子(zi)。
西周時(公元(yuan)前(qian)11世紀(ji) -公元(yuan)前(qian)771年)宮廷里就有了(le) “食(shi)(shi)醫”的(de)官職人員,專(zhuan)做帝王的(de)飲食(shi)(shi)保健工作(zuo),膳食(shi)(shi)的(de)制作(zuo)已多樣化。隨著(zhu)食(shi)(shi)療經驗和知識的(de)積累,食(shi)(shi)療理論(lun)也產(chan)生了(le)。戰國時期(公元(yuan)前(qian)2世紀(ji))我(wo)國第(di)一部醫理論(lun)著(zhu)《黃帝內經》(包括 《素(su)問》、《靈樞》 兩部分)中,對此就有不(bu)少(shao)的(de)論(lun)述(shu)。如 《素(su)問?臟氣(qi)(qi)法時論(lun)》說:“毒藥(yao)攻邪,五(wu)谷(gu)(gu)為養,五(wu)果為助(zhu),五(wu)畜為益(yi),五(wu)菜(cai)為充,氣(qi)(qi)味合(he)而服之,以補精益(yi)氣(qi)(qi)。”《素(su)問?五(wu)常政大論(lun)》 也說:“谷(gu)(gu)肉果菜(cai),食(shi)(shi)養盡之。”這些既說明(ming)了(le)用藥(yao)的(de)同時輔(fu)助(zhu)食(shi)(shi)療的(de)重(zhong)要(yao)性(xing),又(you)說明(ming)了(le)各種食(shi)(shi)物都(dou)需要(yao)攝取,和現代平(ping)衡膳食(shi)(shi)性(xing)、味的(de)選擇(ze)與配合(he)相合(he),為食(shi)(shi)療確定(ding)了(le)基本(ben)原(yuan)則。
東漢時期(25-220)產生(sheng)了我國第一(yi)部(bu)藥物專著《神農(nong)本(ben)草經》。書中(zhong)十(shi)分注意(yi)收載(zai)能補益強身(shen)、防(fang)老抗衰的(de)食(shi)(shi)物,如(ru)薏苡仁、枸杞、大棗、茯苓、雞、雁肪(fang)、蜜、藕、蓮子、胡麻、葡萄等。由于許(xu)多(duo)食(shi)(shi)物和(he)藥物一(yi)樣,具有(you)(you)某種(zhong)功(gong)效(稱為可食(shi)(shi)性(xing)(xing)藥物),所以此(ci)后仍(reng)有(you)(you)把食(shi)(shi)物載(zai)于普通本(ben)草書中(zhong)的(de)。當時著名的(de)醫學家(jia)張仲景更把食(shi)(shi)物用于醫方(fang),他創造的(de)桂枝(zhi)湯、當歸生(sheng)姜羊肉(rou)湯、豬膚湯等,都(dou)可以說是很好的(de)食(shi)(shi)療性(xing)(xing)方(fang)劑。其治外(wai)感風寒(han),表虛自(zi)汗,服桂枝(zhi)湯后啜熱(re)稀粥(zhou)助藥力的(de)方(fang)法,則是很好的(de)飲食(shi)(shi)護理。此(ci)外(wai),他還明(ming)確(que)地提出了飲食(shi)(shi)衛生(sheng)的(de)觀點。這些都(dou)是難能可貴的(de)。
兩晉(jin)(jin)、南北朝時期(265-589)有關飲食防(fang)治疾病的(de)知識有明(ming)顯的(de)增長。如晉(jin)(jin)代葛洪的(de)《肘后備急(ji)方》 所記(ji)(ji)載的(de)許(xu)多(duo)簡便驗(yan)方中,屬于食療性(xing)質的(de)有不少,對飲食衛(wei)生與禁忌的(de)記(ji)(ji)載也(ye)比較(jiao)詳細。南朝陶弘(hong)景著《本草(cao)經集注》,充(chong)分(fen)注意了(le)(le)(le)食物的(de)特殊性(xing)。在(zai)(zai)分(fen)類上,他(ta)把果、菜(cai)、米等食物與草(cao)、木等并列。在(zai)(zai)該書(shu) “諸病通用(yong)藥” 中列有食物的(de)也(ye)不少見,如在(zai)(zai) “大腹水腫”項下列舉了(le)(le)(le)海藻、昆(kun)布、小豆、大豆、苦瓜、鯉魚(yu)、鱧魚(yu)等;在(zai)(zai)“消渴”項下列舉了(le)(le)(le)白(bai)茅根、冬瓜、牛乳、馬乳、小麥等。這(zhe)些書(shu)籍對中醫食療學都有重大的(de)貢獻(xian)。
唐代(618-907)食(shi)療(liao)保健(jian)有很大(da)的發展,并形成了(le)獨立的學(xue)問(wen)。如醫(yi)藥學(xue)家(jia)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將 “食(shi)治”立為專篇,指(zhi)出(chu):“安(an)身之本,必資于食(shi)……食(shi)能排(pai)邪而安(an)臟(zang)腑,悅神爽志以資氣(qi)血。若能用食(shi)平疴,可謂良工。” 他(ta)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應(ying)把食(shi)療(liao)放在首位,書(shu)中(zhong)還對各種食(shi)物作(zuo)了(le)分類介紹(shao)。其后又有專著如孟詵(shen)的《食(shi)療(liao)本草(cao)》 和昝殷的《食(shi)醫(yi)心鑒》等問(wen)世。
宋(song)代(960-1279)以(yi)食(shi)物(wu)防治(zhi)疾(ji)(ji)病(bing)已很普遍。如官(guan)修(xiu)大型方(fang)書 《太平(ping)圣(sheng)惠(hui)方(fang)》、《圣(sheng)濟總錄》 均專(zhuan)(zhuan)門(men)設(she)有“食(shi)治(zhi)”門(men),所載食(shi)療(liao)方(fang)均在百(bai)首以(yi)上。北宋(song)時期陳(chen)直的《養(yang)老奉親書》 則專(zhuan)(zhuan)門(men)記載了老年疾(ji)(ji)病(bing)的食(shi)物(wu)療(liao)法,以(yi)及大多比較(jiao)簡便的食(shi)療(liao)方(fang)。
元(yuan)代(1206-1368)的(de)(de)食(shi)療有了新的(de)(de)發展。有關專著除吳瑞的(de)(de)《日(ri)用本(ben)草(cao)》、賈銘的(de)(de)《飲食(shi)須知》外(wai),尤以朝廷飲膳(shan)太醫忽思慧的(de)(de)《飲膳(shan)正要》 最有價(jia)值。該書十分注意日(ri)常食(shi)物的(de)(de)合理調配和添加(jia)適當的(de)(de)藥物,對于(yu)飲食(shi)的(de)(de)烹調制作也有較(jiao)詳(xiang)細的(de)(de)記載。
明代(1368-1644)由(you)于(yu)藥學和食(shi)療(liao)的(de)(de)發展(zhan),載入 “本草”中的(de)(de)食(shi)物也大(da)為增(zeng)加。如 《本草綱目》 所載谷、菜、果、鱗、介、禽、獸(shou)等食(shi)物就有(you)(you)500種(zhong)左(zuo)右(you),對食(shi)物的(de)(de)應用,多(duo)(duo)數還附有(you)(you)驗方。有(you)(you)關食(shi)療(liao)著作的(de)(de)種(zhong)類也較多(duo)(duo),如盧(lu)和的(de)(de)《食(shi)物本草》、寧源的(de)(de)《食(shi)鑒(jian)本草》、吳祿的(de)(de)《食(shi)品(pin)集(ji)》、高(gao)濂的(de)(de)《飲(yin)饌服用箋》等,均(jun)有(you)(you)其(qi)代表(biao)性。
清代(dai)(1616-1911)食(shi)療(liao)已得到醫家的普遍重視,著述亦多。如沈李龍(long)的《食(shi)物本草會纂(zuan)》、王士雄(xiong)的《隨息居飲食(shi)譜》、章穆的《調疾飲食(shi)辨》、袁(yuan)枚(mei)的《隨園食(shi)單》等,都很(hen)有(you)價值。有(you)關內(nei)容涉及面廣,既(ji)有(you)基礎知識方面的,也有(you)應用(yong)(yong)方面的;既(ji)有(you)用(yong)(yong)于疾病的,也有(you)用(yong)(yong)于日(ri)常生活(huo)的。
中(zhong)(zhong)醫(yi)(yi)食(shi)療(liao)養(yang)生(sheng)(sheng)(sheng)學(xue)(xue)從(cong)古(gu)至今已(yi)有五千(qian)多年的(de)(de)歷史,內容十分豐(feng)富。除見于(yu)有關文(wen)獻(xian)外,還廣泛流(liu)傳于(yu)民間。近年來(lai),隨著我國(guo)人(ren)民生(sheng)(sheng)(sheng)活水平的(de)(de)不斷(duan)提(ti)高和中(zhong)(zhong)醫(yi)(yi)藥(yao)事(shi)業的(de)(de)發(fa)展(zhan),食(shi)療(liao)也逐漸興旺起(qi)來(lai),并已(yi)在(zai)國(guo)際上(shang)引(yin)起(qi)了(le)重視(shi)。而中(zhong)(zhong)醫(yi)(yi)食(shi)療(liao)學(xue)(xue)隨著客觀形勢發(fa)展(zhan)的(de)(de)需要,也亟待發(fa)掘、整理(li)和提(ti)高。目前,在(zai)中(zhong)(zhong)醫(yi)(yi)藥(yao)學(xue)(xue)的(de)(de)領域中(zhong)(zhong)已(yi)基本確(que)立了(le)中(zhong)(zhong)醫(yi)(yi)食(shi)療(liao)養(yang)生(sheng)(sheng)(sheng)學(xue)(xue)這一(yi)學(xue)(xue)科,并在(zai)科研(yan)、臨(lin)床、教學(xue)(xue)等方面取得了(le)一(yi)定成(cheng)績。在(zai)建設社會主(zhu)義現代化、振興中(zhong)(zhong)醫(yi)(yi)藥(yao)的(de)(de)進(jin)程(cheng)中(zhong)(zhong),中(zhong)(zhong)醫(yi)(yi)食(shi)療(liao)養(yang)生(sheng)(sheng)(sheng)學(xue)(xue)將會有很大的(de)(de)發(fa)展(zhan),能更好地為人(ren)類健(jian)康、長壽作出應(ying)有的(de)(de)貢獻(xian)。
小暑節氣食療養生由來
一(yi).食療養生(sheng)的(de)含義(yi)
食(shi)療養(yang)(yang)生簡稱“食(shi)養(yang)(yang)”。即利用食(shi)物來(lai)影(ying)響機體(ti)各方(fang)面的(de)(de)功能,使其獲得(de)健康或預防疾病的(de)(de)一種養(yang)(yang)生方(fang)法。俗話也就是通(tong)過吃來(lai)對我們的(de)(de)身體(ti)進行保養(yang)(yang)。
通常(chang)認為,食(shi)物(wu)是為人(ren)體提供生(sheng)(sheng)長(chang)發育和健康(kang)生(sheng)(sheng)存所需的(de)各種(zhong)營養(yang)(yang)(yang)成分的(de)可(ke)(ke)食(shi)性物(wu)質。也就(jiu)是說(shuo),食(shi)物(wu)最主要的(de)是營養(yang)(yang)(yang)作用。其(qi)實不(bu)然(ran),中(zhong)醫很早就(jiu)認識(shi)到食(shi)物(wu)不(bu)僅能營養(yang)(yang)(yang),而且還(huan)能療(liao)疾祛病(bing)。如近代醫家張錫(xi)純在(zai)《醫學(xue)衷中(zhong)參西錄(lu)》中(zhong)曾指出:食(shi)物(wu)“病(bing)人(ren)服之(zhi),不(bu)但療(liao)病(bing),并可(ke)(ke)充(chong)饑(ji);不(bu)但充(chong)饑(ji),更可(ke)(ke)適口,用之(zhi)對癥,病(bing)自漸愈,即不(bu)對癥,亦(yi)無他患”。隨著社會的(de)發展,人(ren)們越(yue)來(lai)越(yue)講究養(yang)(yang)(yang)生(sheng)(sheng)之(zhi)道(dao)。很多適合養(yang)(yang)(yang)生(sheng)(sheng)的(de)食(shi)品(pin)也隨之(zhi)被推廣,常(chang)見的(de)有(you)養(yang)(yang)(yang)生(sheng)(sheng)雜(za)(za)糧粉,雜(za)(za)糧粥,藥膳等等。
一(yi).夏(xia)季(ji)食療養生的原因
夏季,天(tian)氣(qi)炎熱、氣(qi)溫(wen)比較(jiao)高(gao),此時也是多雨的(de)季節,容(rong)易(yi)造(zao)暑(shu)濕(shi)困脾(pi),就會(hui)造(zao)成(cheng)食欲不振、胸悶(men)嘔惡、食滯(zhi)腹(fu)脹。由于(yu)天(tian)氣(qi)炎熱,人們容(rong)易(yi)貪(tan)涼,嗜食冷飲(yin)冰鎮食物,寒涼容(rong)易(yi)損(sun)傷(shang)脾(pi)胃,更加會(hui)造(zao)成(cheng)脾(pi)胃功能下降。另(ling)外(wai)白天(tian)溫(wen)度過高(gao)汗多,使人體(ti)大量排汗導(dao)致疲勞、精神不振、犯困的(de)現象發生,時常(chang)感(gan)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四(si)肢無力等。故而小暑(shu)季節要非(fei)常(chang)注重(zhong)飲(yin)食養(yang)生,以(yi)健脾(pi)和胃、清(qing)熱除濕(shi)、提供能量。飲(yin)食應注重(zhong)衛(wei)生、清(qing)淡營(ying)養(yang)。
我國最最早的食療專著
《中國糧食之最》連載23
閻孝玉(中國農業歷史協會會員)
醫食同源,勤勞智慧的炎黃子孫,利用糧谷等食物祛病除疾,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山海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遠古時期就開始掌握食物的性味,用以攝生和治病。
成書于先秦的《周禮》、曾把醫學分為疾醫(內科)、食醫、瘍醫(外科)、獸醫四科,食療即其中之一。春秋戰國之后,隨著我國中醫藥理體系的逐步建立,有關食療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也不斷豐富。《內經素同》明確提出了食療的基本原則:“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漢人假神農之名寫成的《神農本草經》,該書收載藥物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列入上品的,大部分都是食藥通用的糧谷等日常食物。
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方》中專列“食治篇”,分谷米、果實、菜蔬、鳥獸四門,載有許多關于食療的藥膳方劑。孫思邈的弟子孟詵總結唐以前中醫食療的成果,編成《補養方》,孟詵的弟子張鼎后加以修訂整理,定名《食療本草》,遂成為我國第一部食療專著。
孟詵的《食療本草》不僅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書,也是很有臨床價值的經驗方集。比如書中介紹芝麻可潤五臟,主火灼。填骨髓、補虛氣。用白麻葉搗和漿水,絞去澤,沐發, 去風潤發。又如大豆,善治風毒腳氣,煮食之主心病,筋攣、膝痛、脹滿,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氣。綠豆可補益,和五臟,安神,行十二經脈。再如麥類,小麥可養肝氣煮飲服之良,宜作粉食之,補中益氣,和五臟、調經絡、續氣脈。大麥久食之,頭發不白,和針沙、沒石子等染發黑色。蕎麥其葉可煮作菜食,芯利耳目,下氣,其莖為灰,洗六畜瘡疥及白馬掃蹄至神。
《食(shi)療(liao)本(ben)草(cao)》的作者孟詵是唐代著名醫學專家,今河南臨汝人,曾舉進士,官至光綠(lv)大夫。年(nian)輕時喜好醫藥(yao),后(hou)長(chang)于(yu)食(shi)療(liao)和(he)養生術。公元(yuan)674年(nian),結識(shi)了名醫孫思邈,并(bing)以師禮事之,開元(yuan)初病故,活了93歲。原(yuan)書已佚。據《嘉祐(you)本(ben)草(cao)》記(ji)載,《食(shi)療(liao)本(ben)草(cao)》經張(zhang)鼎增補89種之后(hou),共計條目227條。1981年(nian)謝海洲(zhou)等人以敦煌發掘的食(shi)療(liao)殘卷(juan)及(ji)《證(zheng)類本(ben)草(cao)》等古籍為依據,重新輯校《食(shi)療(liao)本(ben)草(cao)》由《人民出版(ban)社》出版(ban)
1、精
孔(kong)子說過:“食不厭精(jing),膾(kuai)不厭細”。這反(fan)映了先民對于飲(yin)(yin)食的精(jing)品意(yi)識(shi)。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zu)階層。但是(shi),這種(zhong)精(jing)品意(yi)識(shi)作為一種(zhong)文化(hua)精(jing)神,卻越來(lai)越廣(guang)泛、越來(lai)越深入地(di)滲透、貫徹到(dao)整個(ge)飲(yin)(yin)食活動過程中。選料(liao)、烹(peng)調、配伍乃至(zhi)飲(yin)(yin)食環境,都體(ti)現著(zhu)一個(ge)“精(jing)”字。
2、美
中(zhong)華飲(yin)食之所以能(neng)夠征(zheng)服世界,重(zhong)要原因(yin)之一,就在(zai)于它美(mei)(mei)。這種美(mei)(mei),是(shi)指(zhi)中(zhong)國飲(yin)食活動(dong)形式與內(nei)容的完(wan)美(mei)(mei)統一,是(shi)指(zhi)它給人們所帶(dai)來的審美(mei)(mei)愉悅和精神享(xiang)受。首先是(shi)味(wei)道美(mei)(mei)。孫中(zhong)山先生講“辨味(wei)不(bu)精,則烹調之術不(bu)妙(miao)”,將對“味(wei)”的審美(mei)(mei)視作(zuo)烹調的第一要義。
3、情
這是對中華飲(yin)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neng)的(de)(de)概括(kuo)。吃(chi)吃(chi)喝喝,不能(neng)簡單視之,它實際(ji)上是人與人之間情(qing)感(gan)交流(liu)的(de)(de)媒(mei)介(jie),是一種別開生面的(de)(de)社交活動。一邊(bian)吃(chi)飯,一邊(bian)聊天(tian),可(ke)以做生意(yi)、交流(liu)信息、采訪。朋友(you)離合(he),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yu)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de)(de)心情(qing)。
4、禮
是指飲(yin)食(shi)(shi)活動的禮(li)儀性。中(zhong)國飲(yin)食(shi)(shi)講究“禮(li),這與我們的傳統(tong)文化(hua)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si)、送往迎來、祭神敬(jing)祖都是禮(li)。《禮(li)記(ji)·禮(li)運(yun)》中(zhong)說:“夫禮(li)之初,始諸飲(yin)食(shi)(shi)。”“三禮(li)”中(zhong)幾乎沒(mei)有一(yi)頁(ye)不曾提(ti)到祭祀中(zhong)的酒和(he)食(shi)(shi)物。
擴展資料
在中(zhong)(zhong)國(guo)(guo)傳統文(wen)(wen)化(hua)教育(yu)中(zhong)(zhong)的陰陽五行哲(zhe)學思想、儒家(jia)倫理道德觀念(nian)、中(zhong)(zhong)醫營養(yang)攝生學說,還有(you)文(wen)(wen)化(hua)藝術成就(jiu)、飲食審美風(feng)尚(shang)、民族性(xing)格特征(zheng)諸多因素的影(ying)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zhong)(zhong)國(guo)(guo)烹飪技藝,形成博(bo)大精深(shen)的中(zhong)(zhong)國(guo)(guo)飲食文(wen)(wen)化(hua)。
中國的(de)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mei)(mei)感(gan)的(de)傳統(tong),注意食物(wu)的(de)色、香(xiang)、味、形(xing)、器(qi)的(de)協(xie)調(diao)一(yi)(yi)致。對菜肴美(mei)(mei)感(gan)的(de)表現是多方(fang)面(mian)的(de),無(wu)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yi)(yi)個白(bai)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yi)(yi)幟,達到色、香(xiang)、味、形(xing)、美(mei)(mei)的(de)和(he)諧(xie)統(tong)一(yi)(yi),給人(ren)以精神和(he)物(wu)質高度統(tong)一(yi)(yi)的(de)特殊享(xiang)受。
中國烹(peng)飪很早就注重品(pin)味(wei)情趣(qu),不僅對(dui)飯菜(cai)點心的(de)(de)(de)(de)(de)色、香、味(wei)有(you)(you)嚴格的(de)(de)(de)(de)(de)要(yao)求(qiu),而且對(dui)它們(men)的(de)(de)(de)(de)(de)命(ming)名(ming)、品(pin)味(wei)的(de)(de)(de)(de)(de)方(fang)(fang)式(shi)、進餐時的(de)(de)(de)(de)(de)節(jie)奏、娛樂的(de)(de)(de)(de)(de)穿插等都有(you)(you)一定的(de)(de)(de)(de)(de)要(yao)求(qiu)。中國菜(cai)肴的(de)(de)(de)(de)(de)名(ming)稱(cheng)可(ke)以說出神入化、雅俗(su)共(gong)賞。菜(cai)肴名(ming)稱(cheng)既(ji)有(you)(you)根據主(zhu)、輔、調(diao)料及烹(peng)調(diao)方(fang)(fang)法的(de)(de)(de)(de)(de)寫實命(ming)名(ming)。
-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可見,食物本身就具有“養”和“療”二方面的作用。而中醫則更重視食物在“養”和“治”方面的特性。目前,中醫食療,作為一種比較理想而有效的醫療保健方法,越來越受到我國醫藥學和營養學界的重視,并已成為現代人體醫療保健綜合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更經典的說法是:食物是人類治病最好的藥品,食療就是用食物代替藥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療、使細胞恢復功能、使人體恢復健康。高級均衡營養素能增強細胞營養代謝功能,使細胞獲得了強大的能量;同時能激活細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細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細胞有能力釋放大量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殺死侵入細胞的細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細胞吸收的物理化學物質;強壯的免疫細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細胞和廢棄的代謝物,幫助功能低下的細胞恢復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醫藥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說過:藥物治療,不如食物治療,食物是人類治病的最好藥品。他相信人體天賦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終結者。
食療的歷史:
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斗爭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有些動、植物既可充饑又可保健療疾,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并開始利用火。《禮含文嘉》中記載:“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可見火的發現是人類飲食營養養生保健的一次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隨著陶器的出現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只限于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現了復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飪器具,并發明了羹和湯液等食品,開創了煮食和去渣喝湯的飲食方法。公元前5世紀的周代,出現了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的“食醫”。此后,醋、醬、糖、豆腐等調料及食品也相繼出現。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后要“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體現了“藥治不如食治”的原則。此后《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宋代的《圣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谷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余種,動物類藥物400余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食療的分類:
粥類: 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藥物同煮便稱作藥粥,亦可將適量藥汁兌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括了食療與藥療的雙重效果。如干姜是中醫用于溫中散寒的藥物,但無補養作用,只適用于里寒之癥;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氣,卻沒有散寒力量。若用干姜與米合煮粥服食,就成為具有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時加入適量蔥、姜,煮熟后兌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療感冒,又能防感冒。由于谷米煮粥,加入藥特別是補益性的藥粥,可以正常當作早餐或點心食用,既可充饑,又作食治。粥類食品簡便易行,在古今食療中用的最多。
羹類: 羹又稱湯,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為主體原料,制成的較稠厚的湯液。可作為正餐,亦可作為佐餐食用。如百合銀耳羹,用百合50克,銀耳25克,冰糖50克,先將百合、蓮子、銀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湯汁稍粘,再加入冰糖,冷后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腦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夢、焦慮、健忘。
茶類:又稱“代茶飲”,是指含有茶葉或不含茶葉的藥物,經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藥物不經粉碎亦可)。一般不用峻猛或過苦的藥材。藥茶用開水沏后或加水煮后,即可象日常飲茶一樣頻頻飲之。如治療風寒感冒的姜糖茶,即由生姜、紅糖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藥菊花用水沏后頻服,可治頭暈、目眩,具有清熱、明目之功。
酒類: 亦稱“藥酒”,即用中藥與酒相結合的一種液體劑型,可用浸泡法或釀制法制備。中醫認為,酒能通血脈,去寒氣,行藥勢。常用的藥酒有枸杞酒、人參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這種藥酒的缺點是不能飲酒的人或肝腎功能差的人不宜用。
食療的優點:
中醫歷來強調“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優點:
1、食療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藥物治病則不然,長期使用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某些健康造成影響;
2、這些食物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價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又是昂貴的醫藥費所無法比擬的;
3、食物為藥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藥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藥、以食療治病呢?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時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于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后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
世界流行的食療九法: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比如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下面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九種食療方法。食療長期堅持才有用最近常有病人問我,所謂的“食療”到底管不管用?大街上到處都是打著“藥膳”旗號的餐館;報紙上、網絡上、電視上也在天天宣傳,吃這種食物可以抗癌,吃那種食物可以補充維生素,我們往往虔誠地按圖索驥,但吃了之后到底有沒有起到作用,就誰也說不清了。
1、紅蘿卜治痛風:東北一種特殊的紅蘿卜富含大量的鉀、磷、硒、活性酶、維生素c、維生素k等物質,對人體的酸堿平衡的調節具有很好的效果。紅蘿卜分為雌性大紅蘿卜和雌雄同株兩種,其中雌性蘿卜的功效要優于雌雄同株的。
2、紅茶防治流感 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3、維生素B6防治糖尿病 法國、意大利及日本均有報道,維生素B6低于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給100毫克維生素B6,6周后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癥狀會減輕或消失。平時多吃糙米、面粉、蛋、白菜、干酵母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同樣對防治糖尿病有效。
4、牛奶防治支氣管炎 美國學者最近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吸煙者患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有31、7%是從來不喝牛奶的,而每天喝牛奶的吸煙者中患支氣管炎的人卻低于20%。牛奶中所含的大量維生素A可保護支氣管和支氣管壁,使之減少發炎的危險。牛奶雖然好處多多,但是小心哦!
5、蜂王漿防治關節炎英國科學家對200名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后得出一個新結論:每天服用一次蜂王漿的關節炎患者,其疼痛減輕程度高達50%,關節靈活度也改善了17%。
6、橘汁防治尿道感染 美國婦產科醫生研究認為,易患尿道感染的人,每天喝300毫升的橘汁,有助防治尿道感染,其效果比單純飲水要好。
7、南瓜子防治前列腺病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指出,每天堅持吃一把南瓜子(50克左右),可治療前列腺肥大,明顯改善第三期病情。因為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初期的腫脹,同時還有預防前列腺癌的作用。
8、淀粉類食物防治腸癌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結腸癌發生率是中國人的4倍,其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人攝入的淀粉少。專家們指出,香蕉、土豆、豌豆等富含淀粉類食物中的丁酸鹽能直接抑制大腸細菌繁殖,是癌細胞生長的強效抑制物質。
9、菠菜防治視網膜退化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周吃2~4次菠菜,可降低視網膜退化的危險。據稱,菠菜保護視力的關鍵是類胡蘿卜素,此化合物存在于綠葉蔬菜中,可防止太陽光對視網膜的損害。
低鹽飲食是食療基礎:
可以說,低鹽飲食是絕大多數的腎臟疾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基礎。低鹽飲食嚴格講就是限制鈉的飲食。因此所有含鈉高的食物都應限制。高鈉食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食鹽、味精、醬油、醬等調味品;二是各種鹽脯制食品,如各式脯菜、咸菜、臘肉、臘魚、板鴨、香腸、紅腸等。每日食鹽量控制在2~3克(中號牙膏蓋為1克)或醬油10~15毫升。低鹽飲食禁用第二類食物。味精的含鈉量是食鹽的一半,也必須注意限量使用。此外,各種面制食品中一般也含有一定量的鈉(小蘇打),因此也應限量食用。由于各種天然新鮮食物的含鈉量都很低,因而只要注意限制調味品的使用,即少用鹽、味精和醬油,多用糖、醋,低鹽飲食是不難做到的。此外,中藥"秋石"和市售低鈉鹽都可以用來增加咸味。但是,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鉀,因此應當咨詢醫師。在少尿或無尿、腎功能衰竭晚期時應慎用或不用,以免導致高鉀血癥。低鹽飲食主要適用于有腎病綜合征、高血壓和少尿的腎臟病患者,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腎臟病飲食。但是,以腎小管損害為主的腎臟病患者一般不能采用低鹽飲食。因為這些疾病時可能會發生鈉在尿液中丟失過多,導致低鈉血癥和血容量不足等問題出現。故此時應注意補充鈉,宜進食高鈉食物。
禁忌:
1、下面是不同的編者列舉的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1)一般用發汗藥應禁生冷,調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
這些禁忌主要包括: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芡黃、百合、蒼術;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狗肉反商陸,忌杏仁;鯽魚反厚樸,忌麥冬;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豬心忌吳茱萸;鯉魚忌朱砂;雀肉忌白術、李子;蔥忌常山、地黃、何首烏、蜜;蒜忌地黃、何首烏;蘿卜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土茯苓、威靈仙忌茶等。
(2)古人對食物與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諱,其道理雖不充分,但在藥膳應用中可作參考。
這些禁忌是:豬肉忌蕎麥、鴿肉、鯽魚、黃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鯽魚忌芥菜、豬肝;豬血忌黃豆;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鯉魚忌狗肉;龜肉忌莧菜、酒、果;鱔魚忌狗肉、狗血;雀肉忌豬肝;鴨蛋忌桑椹子、李子;雞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等,這些禁忌的應用主要是宜使人氣滯、生風、生瘡、發病等。
2、四季飲食宜忌:
四時調食,即順應自然界四時之變化,適當調節自己的飲食。這種四時調食的觀點是建立在中醫養生學整體觀念基礎上的。飲食是人體與外界聯系的一個方面,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適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
春三月,人體肝氣當令,所以飲食宜減酸益甘,以免肝氣生發太過,特別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宜復發,因此除了注意飲食調節外,最好以藥物預防,可用甘味食物養脾氣。
夏三月,氣候暑熱,人體消化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特別要注意多吃些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較多,津液相對虧乏,故適量飲用“綠豆湯”等冷飲,補充水分、清熱解暑。但冷飲不宜過量,否則有害無益。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現代研究證明,茶葉除含有粗纖維、膠質、葉綠素外,還含有生物堿、黃酮類、鞣質、維生素、麥角田醇、揮發油,以及少量的煙酸、硫胺、葉酸、蛋白質、礦物質等。飲茶能提神醒腦,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因此,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
秋三月,是腸胃道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尤應注意飲食衛生,以防“病從口入”。此外,立秋之后,不可貪吃冷飲涼食,以免損傷脾胃。
冬三月,陰盛陽衰,是身體虛弱者進補的較好時機。冬季進補的關鍵是食補,補益之品甚多,可因人而宜。
氣虛者,表現乏力、氣短、頭暈、出虛汗等癥時,可用人參燉雞湯;血虛者,表現面色萎黃、頭暈眼花、手足麻木時,可以多吃紅棗、桂圓、動物的血和肝臟;陰虛者可吃團魚、烏龜和淡菜等;陽虛者可進補牛、羊肉及狗肉等溫中補虛、和血暖身的食品。
小知識中醫所論述的虛癥,可分陽虛、陰虛、血虛、氣虛。那么該如何分辨這些虛癥呢?什么是陰虛?什么是陽虛?什么是血虛?什么是氣虛?這對中醫專業人士來說不是很那辨別的問題。但對多數患者來說卻很茫然。著名學者聶文濤先生總結四句科普:“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這四句話雖然不能涵蓋辯證的全部,確實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虛癥。具體地說:
陽虛癥。
癥狀表現:怕冷,口不易渴或喜熱飲,咳清稀的泡沫樣痰,常吐清水,大便稀或常腹瀉,常腹痛不適,但用手按壓腹部痛可減輕,或熱敷腹部腹痛可好轉,小便清長,手足不溫或很涼,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等。舌苔白厚,舌質淡嫩,脈象沉、遲鈍、無力、虛弱。白天不熱也容易出虛汗,口唇清淡,口中常淡而無味等。
陰虛癥。
自覺內部有熱,手心、足心、心口都覺熱,咽干口燥,飲水多,有時午后帶熱,晚上醒后覺出汗(盜汗),大便干結,尿黃短,面部顴紅,精神煩躁不安,坐臥不寧,常失眠,唇紅干裂。舌紅少苔,舌干裂,舌質嫩紅,脈細數無力等。
血虛癥。
由于心脾功能差,易失血、缺血、貧血而出現血虛。表現為頭暈,無力,心悸,心煩,視物模糊,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少言懶語,精神差,舌淡白,脈弱。
氣虛癥。
是指人體正氣不足、機體抗邪能力減低、生理機能減低而出現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全身虛弱、元氣不足、陽痿、遺精、早泄、月經不調、脫發、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等。可分腎氣虛、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又常和血虛同時出現,但又各有其特點。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是百藥之王。”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水篇”被列為全書之首,并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水的醫療保健作用。而美國醫學博士巴特曼在《水是最好的藥》一書中,解釋了一項新的發現:不健康的水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震驚了世界醫學界。
“中西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對水這樣‘情有獨鐘’,足見水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消化不良、頭痛、風濕性關節炎、壓力與抑郁、高血壓、高膽固醇、哮喘、過敏等都與水有關。人們都想健康長壽,我覺得選擇好水、養成正確的飲水習慣就是第一步。”
酸性化――人體萬病之源:
近兩年,“亞健康”已經廣為流行,亞健康人群也迅速擴大。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判斷健康與亞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體液的PH值。健康人的體液PH值在7.35~7.45之間,為弱堿性體質。但這部分人只占人群的15%左右。更多的人PH值在7、35以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也就是醫學上稱為“亞健康”的酸性體質。
發現痛風、糖尿病、癌癥、心腦血管病人幾乎每個人都是酸性體質。每天抽煙喝酒、大魚大肉,再加上情緒壓力大、長期服藥,身體都酸化了。”一位營養專家介紹說,“對這部分人來說,調整身體的酸堿平衡是當務之急。
什么是食療誤區?
(1)盲目進補:
補錯方向。有些人自覺身體虛虧,便常用補益藥如人參酒、黃芪淮山羹、參芪精之類來進補,以為有益無害,不料這類東西對陰虛的人(面色蒼白、驚悸不安、低熱、盜汗、口渴、舌紅少苔、失眠多夢)來說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陰津,使癥狀更加重。上述諸補益食療制劑對氣虛的人很有作用,這類人動則氣喘,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臟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用上述補益藥就對癥了。所以,必須對癥進補。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大都出現肺陰虛的癥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咯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如用了偏于甘溫的紅人參,反而使病情加重,應該用西洋參、沙參以益氣養陰清熱,對于此類陰虛咳嗽,用鮮地粥、蜜餞百合來服用,是有益的。補益過頭。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虛弱,此時如用了多量的龍眼肉、熟地、阿膠之類滋膩之品,將使脾胃消化能力減弱,飯量減少,出現腹脹,腹瀉等癥狀。所以滋膩太過,也是進補中常易出現的錯誤。如老年人如確實陰虛,要用熟地、阿膠之類,也應小量,不宜過于滋膩。服用適量冰糖黃精湯、一品淮山之類也是個良好的選擇。鹿茸確能補精助陽,是著名補陽藥,如驟用大量,就會了現鼻子流血、眼紅、頭暈等上火癥狀。所以要掌握一個度,從小量開始。想當然進補。有些人認為維生素是補品,多用無妨。比如魚肝油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D,人體在維生素A缺乏時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癥,維生素D缺乏時可導致佝僂病,但實際上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A已足夠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瀉時才會出現維生素A的缺乏。此時,一方面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一方面適當補充維生素A。如盲目長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毛發脫落,皮膚瘙癢,維生素D盲目長期大量應用,可致低熱、煩躁、厭食、肝臟腫大、腎臟損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維生素類藥品,也不宜盲目想當然用來作為補藥,如維生素C長期大量服用,可致腎、輸尿管、膀胱結石;維生素B1大量盲目應用可致頭痛、煩躁、心律失常、浮腫和神經衰弱。
(2)濫用"藥物食品":
近些年來,"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這些"藥物食品"一旦濫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破壞,甚至致病。如"人參軟糖"、"鹿茸軟糖"、"人參奶粉"、"人參餅干"等。人參有促進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來治療陽痿,兒童如隨意食用這類所謂"藥物食品",會使兒童早熟,出現長胡須,長陰毛等性發育提前現象。還有些"藥物食品"(如一些飲料)含有咖啡因等興奮藥物,大量使用,干擾人體的生物節律,有害健康。還有的人自制"藥物食品"。如有人認為甘草是有益無否的良藥,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當茶飲。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甘草茶"服久了會產生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鈉、缺鈣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一旦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問題就比較麻煩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終生服用強的松之類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才能維持生命。
(3)不辨宜忌:
在進行食療的過程中,辨清食物對不同的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魚,許多人認為人人皆宜。其實不是如此。魚所含的魚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栓形成大有益處,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包括腦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紐特人以魚為主食,他們幾乎沒有人患冠心病和腦血栓,但腦出血卻成了他們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腦出血傾向或已經有過腦出血史的人,就不宜盲目大量進食魚類。
食療的注意事項:
遵守食療原則有利于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與此相反,若不遵守食療原則就不利于這種目的,甚至有害。現將有關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1、食不偏嗜:合理膳食首先要求人們飲食要多樣化。中醫以五味代表各種食物及其特點,也認為各種食物的攝取不能有偏;如果長期偏食,就會影響正常生理狀態甚至發生疾病。如《黃帝內經》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喘,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又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多食辛,則脈急而瓜枯……。”都反復說明了這一問題。
合理膳食也要求人們膳食的粗細、葷素要搭配、協調,尤其不能吃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動物性膳食。因為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對大多數人來說,會增高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冠心病。古代中醫也指出“膏粱厚味”足以使人致病。
生活中人們確有偏食辛辣者,有偏食煎炒、油膩者,有嗜醇酒者;兒童多偏愛零食、肉食。這些對健康都是不利的。在口味的偏愛中,愛吃較甜或較咸都是有害的。甜食主要是糖或含糖的食物,由于齲齒的發病率與食糖多少呈正相關,故要少吃糖和甜食保護牙齒。咸食是鹽和含鹽的食物,鹽含鈉和氯。由于高血壓的發病率與鈉的攝入呈正相關,故食鹽不宜多吃。為了預防高血壓,每人每天吃鹽以不超過10g為宜。高血壓病人尤以限制吃鹽為好。至于飲用高度白酒若無節制,會使食欲下降、飲食減少,以致營養缺乏,嚴重的還會產生酒精性肝硬化。因此應少飲或不飲酒,尤其是高度酒。孕婦、兒童則均忌飲酒。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36776.html.
聲明: 我(wo)們(men)(men)(men)致(zhi)力(li)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注重分(fen)(fen)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wei)能(neng)及時(shi)與作(zuo)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you)版(ban)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員(yuan),我(wo)們(men)(men)(men)會立(li)(li)即(ji)處(chu)理,本站部分(fen)(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zi)于(yu)網絡(luo),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若(ruo)有(you)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le)您的(de)合法(fa)權益,請立(li)(li)即(ji)通知我(wo)們(men)(men)(men)(管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們(men)(men)(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biao)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中醫藥大(da)事記(ji)86-88年
下一篇(pian): 孫真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