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英國研究中國傳統草藥獲得新發現

醫(yi)案日記 2023-05-06 07:53:50

英國研究(jiu)中國傳統草藥獲得新發現

我國(guo)的(de)中醫中藥(yao)有著悠(you)久(jiu)的(de)歷史(shi),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guo)就開(kai)始使用草(cao)藥(yao)了(le)。看似普通的(de)植物怎么(me)會有神奇的(de)療效(xiao)呢,英國(guo)的(de)一研究小組為(wei)此進行了(le)長達(da)十二年的(de)研究。

對于很多英(ying)(ying)國(guo)人(ren)來說,半(ban)枝(zhi)蓮(lian)可能(neng)只是普(pu)通的(de)(de)(de)植物,但是在傳統的(de)(de)(de)中(zhong)醫中(zhong),它可是用于治療包(bao)括癌癥等在內的(de)(de)(de)很多疾病的(de)(de)(de)藥材。十二年前,英(ying)(ying)國(guo)曼徹斯特索爾(er)福德大學(xue)的(de)(de)(de)一個研(yan)究(jiu)小組就開(kai)始(shi)研(yan)究(jiu)半(ban)枝(zhi)蓮(lian)種奇特的(de)(de)(de)植物。最近,他(ta)們公布了自己的(de)(de)(de)研(yan)究(jiu)成果(guo)。研(yan)究(jiu)人(ren)員說,試驗中(zhong)他(ta)們發現從(cong)半(ban)枝(zhi)蓮(lian)中(zhong)提取的(de)(de)(de)有效成分(fen)會攻擊腫瘤細(xi)胞(bao)周圍的(de)(de)(de)血(xue)管,使癌組織因為得不(bu)到氧氣和養分(fen)供應(ying)而壞死,重要的(de)(de)(de)是它不(bu)會危害周圍的(de)(de)(de)健(jian)康細(xi)胞(bao)。

過去(qu),人們(men)在治療癌癥時使用的傳統藥物(wu)不僅作(zuo)用于腫瘤,還會影響到正常細胞,因此會產生很(hen)大的副作(zuo)用,增(zeng)加(jia)病人的痛(tong)苦。而從半(ban)枝蓮中取(qu)提的物(wu)質卻能在很(hen)大程度上避免這(zhe)種情況的發生。

科學家們在(zai)青蒿素(su)的發現過程中有哪些成功因素(su)?

摘要:青蒿素的發現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繼麻黃素之后的第二大醫學貢獻,屠呦呦研究員由于在青蒿素的發現中作出重大貢獻而獲得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通過對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和化學結構確定的簡單介紹談幾點教學思考。
關鍵詞:青蒿素 化學結構 發現過程 化學教學 天然產物
世界上影響人數最多的疾病(bing)并非現在深受(shou)關注的艾滋病(bing),而(er)是一種堪稱“歷史悠久”的疾病(bing)——瘧疾,也就(jiu)是俗稱的“打(da)擺子”,同時(shi),它也是當今除艾滋病(bing)外,上升趨(qu)勢最為顯著(zhu)的一種傳染病(bing),每年(nian)2~3億(yi)人感染此病(bing),200多萬人死(si)亡。

19世紀從南美洲金雞納樹皮中得到的奎寧曾成為最有效的藥物,治愈了眾多的瘧疾患者。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模仿奎寧基本結構而合成的一批新藥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過無數的病人。但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抗藥性瘧原蟲后,以往常用的抗瘧藥(如氯喹、磺胺、奎寧等)的效果便不復存在,以至于造成了無藥可醫的局面,特別在東南亞、非洲地區情況更為嚴重。青蒿素類藥物的出現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產生抗藥性而被譽為“治療瘧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國81歲高齡的女藥學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站在獎臺上的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一、青蒿素發現與獲獎意義
1.青蒿素的發現
青蒿是傳統中藥,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有青蒿作為藥物的文字記載。青蒿為常用中藥,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藥青蒿具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之功效,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沿用歷史。青蒿素又名黃蒿素,是我國藥學工作者1971年從菊科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分離到的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原有的藥物產生抗體而使這些藥物失效,我國政府臨時組織“523”工作組,專門尋找新的抗瘧藥,但沒有找到有效藥物。1969年原本處于科研停頓狀態的中醫研究院應“523”辦公室的請求,中途加入了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員臨危受命,承擔抗瘧新藥研究的重任,終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2.青蒿素的獲獎意義
青篙素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繼麻黃素之后的第二大醫學貢獻,其突出貢獻是突破了60多年來“抗瘧藥化學結構不含氮(原子)就無效”的傳統醫學觀念,發現了迥異于以前的新型化學結構,其快速、高效、無抗藥性、低毒的特征令全球醫學界為之震驚和歡呼。
屠呦呦研究員獲(huo)(huo)得的美國拉斯克臨床醫(yi)學研究獎是迄今為止中(zhong)國生物醫(yi)學界獲(huo)(huo)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青蒿素(su)對(dui)瘧疾的良好(hao)療(liao)效(xiao),是中(zhong)醫(yi)藥對(dui)許(xu)多(duo)疑難(nan)雜癥能產(chan)生特(te)殊療(liao)效(xiao)的最好(hao)證明。青蒿素(su)的發現使人們重新認(ren)識中(zhong)藥,使世界對(dui)中(zhong)藥的療(liao)效(xiao)產(chan)生了濃厚的興趣(qu)并(bing)寄(ji)予(yu)厚望。


二、青蒿素的發現過程
青蒿(hao)素的(de)(de)(de)(de)發(fa)現緣起于20世紀60年代瘧原(yuan)(yuan)蟲(chong)對原(yuan)(yuan)有的(de)(de)(de)(de)藥(yao)(yao)物產生抗(kang)體而(er)使這些藥(yao)(yao)物失效。而(er)中(zhong)(zhong)國(guo)(guo)開始進(jin)行(xing)抗(kang)瘧疾(ji)的(de)(de)(de)(de)研究(jiu)(jiu)(jiu)是為了一項秘密(mi)的(de)(de)(de)(de)外援任務。1964年,越南(nan)戰爭爆發(fa),當(dang)時越南(nan)常年惡性瘧疾(ji)流(liu)行(xing),越南(nan)和美(mei)國(guo)(guo)兩(liang)軍都因瘧疾(ji)嚴重減員(yuan)。越南(nan)領導人(ren)(ren)(ren)向中(zhong)(zhong)國(guo)(guo)求援,希望中(zhong)(zhong)國(guo)(guo)幫助(zhu)他們解(jie)決(jue)能夠替代氯喹(kui)的(de)(de)(de)(de)抗(kang)瘧新(xin)藥(yao)(yao)。1967年5月23日,毛澤東指示(shi)在全(quan)國(guo)(guo)范圍(wei)內開展(zhan)相關研究(jiu)(jiu)(jiu)工作,周(zhou)恩(en)來批示(shi)特(te)設“523辦(ban)公室(shi)”,包括遍布(bu)全(quan)國(guo)(guo)60多個單位的(de)(de)(de)(de)500多名科(ke)(ke)研人(ren)(ren)(ren)員(yuan),調動全(quan)國(guo)(guo)的(de)(de)(de)(de)力(li)量展(zhan)開抗(kang)瘧戰。然而(er),前期工作的(de)(de)(de)(de)開展(zhan)并不順(shun)利,1969年以(yi)屠呦呦為首(shou)(shou)的(de)(de)(de)(de)中(zhong)(zhong)國(guo)(guo)中(zhong)(zhong)醫研究(jiu)(jiu)(jiu)院的(de)(de)(de)(de)科(ke)(ke)學家應邀加入(ru)“523辦(ban)公室(shi)”。此時國(guo)(guo)內多個省份的(de)(de)(de)(de)科(ke)(ke)研人(ren)(ren)(ren)員(yuan)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zhong)抗(kang)瘧疾(ji)的(de)(de)(de)(de)化(hua)合物和中(zhong)(zhong)草藥(yao)(yao),但都沒有令人(ren)(ren)(ren)滿意的(de)(de)(de)(de)結(jie)果,屠呦呦研究(jiu)(jiu)(jiu)員(yuan)首(shou)(shou)先面臨的(de)(de)(de)(de)問題仍是怎么找藥(yao)(yao)。

她(ta)從整(zheng)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fang)老中(zhong)醫,編輯了以640方中(zhong)藥(yao)為主的《抗(kang)瘧(nve)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nve)實驗篩(shai)選抗(kang)瘧(nve)藥(yao)物。雖然通過研究發(fa)現青蒿素可能是治療瘧(nve)疾的良藥(yao),但(dan)動物試藥(yao)后結果并不(bu)理想,屠(tu)呦呦研究員猜想可能是溫度對青蒿素的提取存在重要影響。

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次的失敗(bai)之后(hou),在(zai)實驗室(shi)里,屠呦(you)(you)呦(you)(you)研(yan)究員用乙醚從中(zhong)藥青蒿(hao)的成株葉子中(zhong)提(ti)取了中(zhong)性(xing)部(bu)(bu)分(fen),恰(qia)是(shi)這部(bu)(bu)分(fen)物質對鼠瘧(nve)、猴瘧(nve)瘧(nve)原蟲具有(you)100%的抑制效果。繼而在(zai)1972年從青蒿(hao)中(zhong)分(fen)離(li)出這部(bu)(bu)分(fen)的活(huo)性(xing)物質——青蒿(hao)素。

1973年經臨床研究取得與實驗(yan)一致的結(jie)果,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

1975年青(qing)蒿(hao)素注射劑(ji)在臨床(chuang)試(shi)驗中取得(de)了良(liang)好(hao)的(de)效果。

1976年(nian)周(zhou)維善等經研究證明青蒿素為一種含有過氧(yang)基的新型倍半(ban)萜內酯。

1977年解決了質量標準問題。

1978年上海藥物(wu)研(yan)究所成功地對青(qing)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xing)了(le)改造(zao),得到了(le)療效比青(qing)蒿素高許多倍的蒿甲醚。

1984年,科學家們終于實(shi)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85年(nian),青蒿(hao)素注射劑在臨(lin)床實驗中取(qu)得了良好(hao)的效果。

1986年青蒿素獲得一(yi)類新藥證(zheng)書,并獲得“國家發(fa)明(ming)獎”。然而,屠呦(you)(you)呦(you)(you)研究員并未停止前行(xing)。

1992年(nian)7月,其獨創的(de)雙氫(qing)青(qing)篙素(su)再次獲得(de)國家一(yi)類新藥證(zheng)書,其抗瘧療效高于青(qing)篙素(su)10倍,并獲得(de)國家科(ke)委評選(xuan)的(de)1992年(nian)度(du)“全國十大科(ke)技成就獎”。


三、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確定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黃蒿素,是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為282.34,具有過氧鍵和δ-內酯環,有一個包括氧化物在內的1,2,4-三惡烷結構單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見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個手性中心,結構如圖1所示。青蒿素為無色針狀結晶,熔點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幾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過氧基團,對熱不穩定,易受濕、熱和還原性物質的影響而分解。
四、教學啟示
1.利用天然產物,開展化學實驗教學
所謂天然產物,廣義指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界產物,如巖石、石油、動植物等。狹義指化學這一學科內,由動植物體內分離出來的具有某種結構的物質,這些物質往往具有特殊作用和經濟價值。許多天然產物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物質。與天然產物相反的概念是化學合成物質,化學合成物質具有研發成本高、篩選命中率低、研發周期長以及毒副作用大等缺陷,但從天然產物中提取的物質則沒有這些缺點,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充分利用天然產物,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物質,尤其是本土的特色物質進行研究。青蒿素就是從我國特有的青蒿中提取出來的,這是利用本土特色天然產物成功研制出新產品的最好例證。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產物,如植物中的色素、土豆中的酶、大理石中的碳酸鈣、甘蔗中的糖,蜂蜜中的糖,礦物中的有用物質等,開展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傳承與創新并存,完善化學教學
青蒿素是我國醫藥衛生科學工作者繼承祖國醫藥學遺產,運用現代化科學知識和方法,從青蒿中提取出來的。青蒿素的成功制取借鑒了許多中國傳統的中草藥醫書,例如東晉名醫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元朝《丹溪心法》、明朝《普濟方》、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等。然而這些醫書的記載都不是很詳細,且沒有說明其科學依據,屠呦呦研究員就以這些醫書作為重要參考,并從東晉葛洪的處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中得到了靈感,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驗,終于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
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不僅是進行科學研究時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我們平時做人做事的重要準則,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同樣需要堅持這一準則。教師不能一味否定前人的成績,一味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把教科書視為神圣不可超越的或已經過時,也不能把前人的成績視為完美無缺,而應有傳承與創新的意識,充分發揚過去好的化學教學內容和好的化學教學方法,同時吸納外來的、適合本土的化學教學信息,不斷完善我國現有的化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3.注重團隊協作,提高整體實力
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而獲獎,但是青蒿素的發現其實不是其1個人的功勞,而是“523項目”小組的共同成果,只是屠呦呦的功勞最大,而拉斯克獎又只能由個人獲得,不能為集體頒獎,所以才將該獎項頒發給在此研究中功勞最大的屠呦呦1人。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合作,不分彼此,打破各個學科相互封閉的傳統研究模式。可以說,團隊協作是青蒿素得以誕生的最根本原因,雖然屠呦呦研究員功不可沒,但是僅靠其1人,也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只有團結協作,才有可能出現第2個、第3個青蒿素這樣的曠世之作。
在化學教學上也是如此,只有組建教學團隊,團結協作,銳意教改,有效教學,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才會培養出化學學科拔尖人才。
4.咬定青山不放松,遇到困難不放棄
青(qing)蒿(hao)素(su)的(de)(de)(de)發(fa)現和(he)提取并不(bu)是(shi)(shi)一蹴而(er)就的(de)(de)(de),它是(shi)(shi)屠(tu)呦(you)呦(you)研(yan)究員經過190次的(de)(de)(de)失(shi)敗實(shi)(shi)驗(yan),在第191次實(shi)(shi)驗(yan)中(zhong)獲得成(cheng)功的(de)(de)(de)。科學(xue)是(shi)(shi)嚴謹(jin)的(de)(de)(de),條件稍有(you)(you)差別,得到(dao)(dao)(dao)的(de)(de)(de)產物(wu)就會(hui)有(you)(you)很大(da)差別,無論是(shi)(shi)科學(xue)家的(de)(de)(de)研(yan)究還(huan)是(shi)(shi)平常的(de)(de)(de)學(xue)生(sheng)(sheng)實(shi)(shi)驗(yan),在得不(bu)到(dao)(dao)(dao)確定(ding)產物(wu)時,不(bu)應(ying)立即放棄,而(er)應(ying)多(duo)(duo)(duo)角(jiao)度地(di)進行分析、多(duo)(duo)(duo)次實(shi)(shi)驗(yan),堅持下去,這樣才有(you)(you)可能獲得最(zui)后的(de)(de)(de)成(cheng)功。目前,中(zhong)學(xue)化學(xue)實(shi)(shi)驗(yan)教(jiao)學(xue)在實(shi)(shi)施過程中(zhong)雖然(ran)遇到(dao)(dao)(dao)較(jiao)大(da)的(de)(de)(de)阻力(li)(li),但只要我們(men)銳意教(jiao)學(xue)改革,克(ke)服實(shi)(shi)驗(yan)經費(fei)困難和(he)課(ke)時不(bu)足(zu),利用替代物(wu)品,長(chang)期堅持課(ke)內課(ke)外(wai)(wai)教(jiao)學(xue)內容(rong)相結合,千方(fang)百計開(kai)展一些課(ke)內外(wai)(wai)的(de)(de)(de)探究實(shi)(shi)驗(yan),讓(rang)學(xue)生(sheng)(sheng)多(duo)(duo)(duo)動手(shou)、多(duo)(duo)(duo)觀(guan)察(cha)、多(duo)(duo)(duo)思(si)考、多(duo)(duo)(duo)提問(wen),學(xue)生(sheng)(sheng)的(de)(de)(de)創新意識和(he)實(shi)(shi)踐能力(li)(li)就一定(ding)能夠得到(dao)(dao)(dao)培養,學(xue)生(sheng)(sheng)的(de)(de)(de)科學(xue)素(su)養也就一定(ding)能夠得到(dao)(dao)(dao)提高。

中醫(yi)發展現狀(zhuang)和(he)前景是怎樣的?

三位中醫界權威人士談中醫的前景!
鄧鐵濤(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名老中醫):
20世紀我國文化學術界有些人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與認識欠全面,認為要發揚中醫,必須用西醫的模式及理論去幫助中醫藥學。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中醫藥學無論醫、教、研,都借鑒西醫的模式,表現出來一個很強的傾向,就是把中醫導向西醫的評價體系和軌道當中。但由于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西醫的模式給中醫藥學術帶來的束縛多于幫助,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今天應該是覺悟的時候了。
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是宏觀醫學,兩者都是科學。但現在大家只承認西方的科學模式才算科學,雖然中醫能治好西醫治不了的病,但是與該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學”。不知道這是不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權主義?
所有的中醫都要溫習、鉆研、挖掘中醫的經典和文化精髓,這才是正確的中醫現代化的方向。千萬別搞錯了,誤以為把中醫改造成西醫就以為是中醫的現代化。也不要以為把中藥打入美國市場就是現代化、國際化,錯了,我們發展中醫藥不是為了讓西方接受。這不僅涉及民族的自尊,應該搞清楚現代化不是目的,服務人群才是目的。首先應該為13億人口著想,保護好中國人的健康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
游向前(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據我了解,目前國外醫學界一般認為醫學分主流醫學和替補醫學兩種。在中國,西醫目前已經取得了主流醫學的地位。主流醫學之所以承認替補醫學的存在,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減輕病痛、延長生命是很現實的需要。西醫至少在目前還無法包打天下,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在現有的人類與疾病斗爭的經驗中尋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而中醫把醫術與中國的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用哲學化的語言表述病癥,用理論指導治療過程,是替補醫學中最系統最悠久的一門方法,可以說是生命力最強的古老醫學。去年成功治療“非典”就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子。
鄧鐵濤:“非典”是溫病的一種,而中醫治療溫病歷史悠久,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去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兩個附屬醫院以中醫為主治療“非典”,療效顯著。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無一例死亡,醫護人員無一人被感染。絕大多數患者痊愈出院,沒有任何后遺癥。患者平均退熱時間2.97天,平均住院天數8.86天(不計自動出院者)。
這些病例均用西醫方法確診為“非典”,用中醫藥治療后,再用西醫方法確認痊愈,均有嚴格的病案記錄。
我們國家重西輕中的現象嚴重,西醫有點小成績就宣傳,中醫有點成就,先說“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即使被證實了,還要想方設方去否認。其實像出血熱之類比“非典”更厲害的病,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流行性出血熱,由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研究組治療,中醫組的死亡率是1.11%,西醫組的死亡率則為5.08%。
劉立紅(南京中醫學院醫學博士,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
中醫落到這樣一個地步,不能不令人生疑。記得我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中醫院搞臨床,這家中醫院有一條明文規定,發熱病人用中醫治療,如果3日內不退燒,就一定要上西藥。為什么中醫院不規定用西藥退燒3天不退,必須上中藥呢?難道真正的中醫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嗎?
近10年來,中醫界提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臨床療效上不去?中醫理論已經形成2000多年,會不會因為理論落后所以不能為臨床提供有效指導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中醫理論滯后于臨床的問題。我想問的是你真正弄通中醫理論沒有?把原因錯誤地歸結到理論落后上,那我們就會形成真正的倒退和落后。問題并不出在理論上,而是出在我們的認識上。
在西醫里,理論和應用之間有一個龐大的技術中介,整個現代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都在為這個中介服務,這使得醫學理論的應用非常方便。而中醫沒有這個中介,完全靠醫生自己把握。在現代科學面前,精英是可以復制的。而中醫沒有這個方便,理論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還是零。中醫的落后就落后在這個環節上。中醫的現狀就出在我們自身對理論的領悟和運用技巧上面。這個理論不但適用以往,而且能夠解決21世紀的問題,非典就是一例。
《內經》將醫生分上工與下工,張仲景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而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層次上去認識;我們采用的現代中醫教育路子,只是一條培養下工的路子。
游向前:的確,由于自然科學的進步,在西醫里各種先進的科技應用速度很快,所以西醫診斷的技術進步很快,但其治療的進步比診斷要慢得多。很大的原因是藥物的發現慢。西醫的藥物發明通常都是發現肌體或缺或多某種物質,然后化學合成近似物彌補,先在動物體上做實驗,然后在人體上試用,出現問題后再改進,或減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藥一開始就是以人體為基礎進行實驗,有幾千年的實驗基礎。而西醫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尤其是藥物治療史只有200多年,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藥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不是說中藥就沒有副作用,但是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藥物的毒性,通過不同藥物的配伍和炮制過程減少毒性對人體的損害。國外時常發生根據中醫復方藥中的某一味藥物屬于有毒物質而禁止使用的情況,因為西醫根本沒有配伍用藥的概念。
鄧鐵濤:現在的問題是國內的有關部門也在用西藥的方法管理中藥。很好的藥在藥檢部門卻無法通過,比如牛黃安宮丸,讓昏迷了3個月的鳳凰衛視的記者劉海若蘇醒過來,但是因為里面含有重金屬,現在卻不能批準生產。
國外從動物到人的實驗經過了很長的時間,而我們卻要倒過來,原來已經有了幾千年的在人身上的臨床實踐,現在居然行不通了,要回過頭來讓“老鼠點頭(小白鼠實驗)”才能通過。
在早期我國從事藥審的人很多還是很有經驗的老中醫,當他們走向年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新一輩的藥審人員大多接受的是西醫教育。脫離中醫藥理論和經驗來管理中藥,恐怕將來準許用的中藥會越來越少。
為什么大家會對中醫沒有信心,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必須要改造中醫才能走向現代化。現在需要的是用臨床的療效和新科技結合來實現中醫現代化,需要很多“鐵桿中醫”,就是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臨床過硬,并且能夠治療疑難病癥的醫生。中醫藥在一片繁榮景象的后面,埋伏著后繼乏人乏術的衰亡危機!
劉立紅:現在有幾個能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會報考中醫學院?我看沒有。“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所謂的現代中醫教育,其實是模仿了西醫的一種教育。分科越來越細,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很多,但教學質量如何呢?這些年一直有大四的學生請我在實習前做講座,題目就是《如何學好中醫》。為什么呢?因為學了4年還是不清楚用什么去對付實習。
我們提倡科研、提倡現代中醫教育,完全是在用現代科學的篩孔對中醫進行過濾,濾去的都是中醫的精華。當前中醫出現的問題,原因就在于教育傳承上出了問題。現代教育模式里,只有工具式的老師,卻沒有師父。要想學好中醫,一定要有“師傳”。這門學問沒有現代科學的通透性,特別在技術應用上并不通過技術中介來實現,而必須靠人去用功。所以在教育過程中確實需要言傳身教。
至于實驗,《黃帝內經》里面,我們并沒有看到黃帝問岐伯,你的陰陽理論是怎么發現的?是不是通過小白鼠實驗發現的?中醫確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運用人體之外的東西進行的外證實驗,但是在傳統文化里存在著細微精深的內證實驗。正是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構建了中醫理論。經絡、穴位這些東西光憑思考你能思考出來嗎?
現在中醫界有一個可怕的怪現象,就是對中醫經典的教育在逐步減弱。大多數中醫院校都已將經典改成選修課。一個支持經典選修的依據就是搞民意調查,許多人認為經典意義不大,打了“×”。你認為經典沒什么,恰恰說明你在經典中沒有學到東西。只允許中醫搞現代化,不允許中醫搞傳統化,我看這個中醫很快就會完蛋。
游向前:對于中醫藥的現代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態度。
藥廠為了便于制造、銷售,希望開發更多的片劑等方便服用的藥品,傾向于簡化配方;研究機構可能希望盡快搞清中藥的藥理,用西醫的科學標準解釋清楚中藥的療效;而很多中醫院都愿意配置更多的現代科技儀器和器械,希望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什么手術都能做。
這3個方面都屬于中醫現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核心部分。中醫現代化應該在保留中醫本質(辨證施治)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現代需求。提高治療的重復性、可測性、方便性,也應該是中醫現代化的目標。
鄧鐵濤:中醫院的出路在于有沒有高水平的中醫人才。培養真正的中醫人才才是當務之急,轉向是沒有出路的。把全國的中醫院都變成二流的西醫院,對中國對世界的衛生事業有什么幫助呢?
解放前我國有40~50萬的中醫,如今這個數字沒有增加,而西醫卻從不到3萬人,增加到現在的500多萬。從大學來看,西醫大學有多少?中醫又有多少?拿廣東講,現在只有一所中醫藥大學,其他都是西醫大學。以前有實實在在的師徒班,現在這種關系反而是不被承認了,也就根本沒有了這種師徒教育制度,喪失了一種最有價值的中醫傳承。
美國(guo)的(de)(de)醫(yi)(yi)療費用1996年(nian)達到1035.1億美元,占(zhan)國(guo)內生產總值的(de)(de)14%以上。西方這樣(yang)的(de)(de)醫(yi)(yi)療模(mo)式,以中國(guo)的(de)(de)人(ren)(ren)口(kou)規模(mo)能承受(shou)得了嗎?中國(guo)要解決(jue)人(ren)(ren)人(ren)(ren)有醫(yi)(yi)療保健的(de)(de)權利,我認為非大力發展中醫(yi)(yi)藥事業不可(ke)

為什(shen)么(me)說只有中國人才(cai)會患上“亞健康”?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70%的中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這樣的恐怖故事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和廣告中。對中國人來說,亞健康真的那么容易嗎?什么是亞健康?

? ? ?事實上,“亞健康”和“人體第三態”僅存在于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當然,這并不是因為這些當地人天生就有特殊的體質,而是因為只有在這些地區,人們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復興傳統的中草藥,努力為這些缺乏現代醫學證據的替代療法披上現代外衣。“亞健康”和“第三狀態”都是在這一趨勢下賦予傳統草藥的新名稱。

? ? ? 在中國文獻中,亞健康理論的研究者往往居高不下,一開始就指出“亞健康”絕不是中國人的私家智慧。早在20世(shi)紀80年代(dai),蘇聯科學家n.Buchman就提出了(le)健康與(yu)疾病之間存在“第三種狀態”的理論(lun)。

? ? 這里所謂(wei)的(de)(de)“蘇聯科學家n.Buchman”,實際上是(shi)蘇聯草藥研究員(yuan)以色列·伊茲科維(wei)奇·布赫曼。與他想象中的(de)(de)蘇聯老(lao)專家不(bu)同,他留下的(de)(de)許多照(zhao)片都是(shi)用人參拍(pai)攝的(de)(de)。

? ? 布羅(luo)克曼根本(ben)不是那種(zhong)科學家。1945年以來(lai),他一(yi)直在中朝(chao)接壤的蘇聯(lian)遠東沿海(hai)邊境地區(qu)從(cong)事草藥(yao)研(yan)究(jiu)。研(yan)究(jiu)對象是中國(guo)和(he)朝(chao)鮮(xian)流行的人參。他職業生涯的主要貢獻之一(yi)是將人參引入(ru)蘇聯(lian)藥(yao)理學,并(bing)建(jian)立了國(guo)有人參農場(chang)。

? ? ?除了人參外,他的研究對象還包括刺五加、馴鹿鹿角和高犀角,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這些動物開發了一批藥物。很多靈感顯然直接來自中醫——例如,中醫學中的羚羊角是指高鼻羚羊的角。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29230.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hu)作者(zhe)版(ban)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chu)(chu)處,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xi),或(huo)有版(ban)權異議(yi)的,請(qing)聯系(xi)管理(li)員,我(wo)(wo)們(men)會(hui)立即(ji)處理(li),本站部(bu)分文(wen)字(zi)與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yu)網絡,轉載是出(chu)(chu)于(yu)(yu)傳(chuan)遞(di)更多(duo)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he)法(fa)權益,請(qing)立即(ji)通知(zhi)我(wo)(wo)們(men)(管理(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我(wo)(wo)們(men)會(hui)第一(yi)時(shi)間予以刪除,并(bing)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xia)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