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疲(pi)勞 熟地(di)黃(huang)、制何首烏(wu)、山藥、牛骨髓、炙(zhi)甘草各(ge)500克(ke),桑(sang)椹子、茯神、枸杞(qi)子、鹿(lu)角膠、菟絲子各(ge)300克(ke),山茱萸、炙(zhi)遠志各(ge)200克(ke),黑芝麻(ma)粉、核桃(tao)仁(ren)粉各(ge)150克(ke),紫河車250克(ke)。
上藥(yao)除黑(hei)芝麻粉(fen)、核桃仁粉(fen)、鹿(lu)角膠、牛(niu)骨(gu)髓之外,余藥(yao)用冷(leng)水(shui)浸泡2小(xiao)時,入(ru)(ru)(ru)(ru)鍋加水(shui)煎煮3次,每(mei)(mei)次1小(xiao)時,榨渣取汁,合并(bing)濾汁,去沉(chen)淀物(wu),加熱(re)濃縮成清(qing)膏。牛(niu)骨(gu)髓洗凈后(hou)入(ru)(ru)(ru)(ru)鍋煮成稀糊(hu)狀(zhuang),調(diao)入(ru)(ru)(ru)(ru)清(qing)膏中,和勻(yun)。鹿(lu)角膠研成粗(cu)末,用適(shi)量黃酒(jiu)浸泡,隔水(shui)燉烊,沖(chong)入(ru)(ru)(ru)(ru)清(qing)膏中,和勻(yun)。加入(ru)(ru)(ru)(ru)炒制過的白糖300克,和勻(yun)。最后(hou)調(diao)入(ru)(ru)(ru)(ru)黑(hei)芝麻粉(fen)、核桃仁粉(fen),攪(jiao)勻(yun),再煮片刻即成。每(mei)(mei)次20~30克(約1湯匙),每(mei)(mei)日2次。
睡眠障礙 黨參、白術、酸棗(zao)仁、炙遠志、柏子仁、紅棗(zao)、桂圓(yuan)肉(rou)、百(bai)合各(ge)250克(ke),東阿阿膠(jiao)、懷小(xiao)麥(mai)、茯神各(ge)300克(ke),夜交藤(teng)、丹參各(ge)500克(ke),合歡花、木靈(ling)芝各(ge)200克(ke),炙甘草50克(ke)。
將阿(a)膠敲碎(sui),酸棗(zao)仁去小(xiao)殼,研成(cheng)細末,備用(yong)。余藥(yao)用(yong)冷水浸泡2小(xiao)時,入鍋加水煎煮(zhu)3次(ci),每次(ci)40分鐘(zhong),榨渣取汁,合并濾液,去沉(chen)淀物,加熱(re)濃縮(suo)成(cheng)清(qing)膏。加入阿(a)膠碎(sui)塊(kuai),烊化后,加白糖300克(ke)收(shou)膏。最后調入酸棗(zao)仁粉(fen),不(bu)停地攪拌(ban),加熱(re)5~10分鐘(zhong)即成(cheng)。每次(ci)20~30克(ke)(約1湯匙(chi)),每日2次(ci)。(李儉)
膏方是一種劑型,一般的慢性病補益方子皆可作成膏方服用。
膏滋:膏滋又稱膏方、煎膏劑,是藥物的水或醇溶出液經濃縮后,形成的半流體膠稠物。唐代稱其為“煎”,明清后習慣稱為“膏”或“膏滋”。
膏滋其實就是把很多付草藥進行一次性熬制,再濃縮到一定程度,添加或不加蜜糖,冷凝后分次服用。減少了天天熬藥的麻煩、節省了時間,且口感好,便于服用。它的制作方法很簡單:
首先(xian)應將藥材打(da)碎,加水或酒浸(jin)泡半小時,然(ran)后加熱煎熬(ao),濾出(chu)汁(zhi)(zhi)液(ye),反復(fu)2~3次,至藥物(wu)中可(ke)溶(rong)(rong)物(wu)質全部(bu)溶(rong)(rong)出(chu)為度。再將濾液(ye)合(he)并,于小火上(shang)徐徐蒸發濃縮至流膏狀(zhuang)。有(you)需要烊化的(de)膠(jiao)類或后下(xia)的(de)貴細藥材可(ke)于此時投入,再根據個人情況,可(ke)在藥汁(zhi)(zhi)中加入適量冰(bing)糖、飴(yi)糖、蜂(feng)蜜,糖尿病(bing)患(huan)者(zhe)可(ke)加入木糖醇。煮沸(fei),放涼。用瓷罐(guan)、瓷缽盛放,有(you)條件的(de)最(zui)好于真空袋內存放。
膏方的組方原則
? ?膏方一般由20余味的中藥組成,屬大方、復方范疇,且服用時間較長,因此,制定膏方更應注重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應該針對患者的疾病性質和體質類型。另外,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峻補,每每會妨礙氣血,于健康無益,故配伍用藥,至為重要。組方時尤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脈案書寫,辨證立法
? ? ? 膏方的脈案,以往習用毛筆書寫,它既是中華文化的藝術佳品,又能體現中醫擅長于疾病調養的傳統特色。膏方不僅是滋補強壯的藥品,更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佳劑型,所以膏方的制訂,首當重視辨證論治。醫家應從病者錯綜復雜的癥狀中,分析出病因病機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進退,探求疾病之根源,從而確定固本清源的方藥。中醫的理、法、方、藥特色,必須充分體現在膏方的脈案中,并且正確、科學地書寫脈案,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序和準確。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若用這種方法開出來的膏方,既無理、法、方、藥的內容,又無君、臣、佐、使的規律,雜亂無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
二、注重體質差異,量體用藥
? ?人體體質的減弱,是病邪得以侵襲、疾病得以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體質每因年齡、性別、生活境遇、先天稟賦、后天調養等不同而各有差異,故選方用藥也因人而異。如老年人臟氣衰退,氣血運行遲緩,膏方中多佐行氣活血之品;婦女以肝為先天,易于肝氣郁滯,故宜輔以疏肝解郁之藥;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過早服用補品,如果確實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調養,如四君子、六味地黃等;中年人負擔堪重,又多七情勞逸所傷,治療時多需補瀉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諸多個體差異,均需詳細分析,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治療計劃。
三、調暢氣血陰陽,以平為期
? ?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臨床所及,中老年人臟氣漸衰,運化不及,常常呈現虛實夾雜的復雜病理狀態,如果對此忽略不見,一味投補,補其有余,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藥,既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應根據病者的癥狀,針對瘀血等病理產物,適當加以行氣、活血之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陰陽平衡。
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為補
? ? 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曾謂“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為臨床藥物治療及食物調養的重要法則,同樣適合于膏方的制訂。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達到補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麥芽,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陳皮、楂曲以消食化積;尤其是蒼術一味,氣味辛香,為運脾要藥,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藥黏膩之性,以資脾運之功。中醫習慣在服用膏方進補前,服一些開路藥,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滯,或運脾健胃,處處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確具至理。
五、著意通補相兼,動靜結合
? 用膏方進補期間,既不能一味呆補,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補兼施、動靜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間常以驢皮膏加南貨制膏進補,時有腹脹便溏等不良反應發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補相兼,動靜結合”的原則。補品為“靜藥”,必須配合辛香走竄之“動藥”,動靜結合,才能補而不滯。臨床可針對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等,辨證選用“動藥”,例如取附子溫寒解凝,振奮心陽;取大黃、決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參活血化瘀,凈化血液等,與補藥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另外四時之氣的升降沉浮對疾病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代醫家據此提出隨時為病,當隨病制方的治療思想。如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脾胃將理法》中提出:“春時有疾,于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之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說明春天多風邪為患,須在方中加入祛風藥,如荊芥、薄荷、菊花、桑葉之類;夏天有病多熱疾,須加適量的寒涼藥,如黃連、黃芩、石膏、知母之類;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溫潤氣分藥,如杏仁、紫蘇葉、桔梗、沙參之類;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溫熱藥,如附子、干姜之屬。注意用藥與四時相應,以適應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的規律,不絕生化之源。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結合各個季節的易發病證,則可以在不同的時令,根據病情及氣候,采用相應的四時用藥法,隨證應變,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來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僅僅局限于冬令時節應用。
膏(gao)方之制(zhi)定,遵循(xun)辨證(zheng)論治法(fa)(fa)度(du),具備理、法(fa)(fa)、方、藥之程(cheng)序,不僅養生,更能治病(bing)(bing)。因膏(gao)方服用時間長,醫(yi)者(zhe)必須深思熟慮,立法(fa)(fa)力(li)求平穩,不能小有(you)偏差。偶(ou)有(you)疏忽,與(yu)病(bing)(bing)情(qing)不合,不能競劑而廢(fei),醫(yi)生與(yu)病(bing)(bing)家皆(jie)遭(zao)損失。故開一(yi)般處(chu)方易,而膏(gao)方之制(zhi)訂難。膏(gao)方是(shi)一(yi)門學問,又屬(shu)中華(hua)文化之遺澤,應當(dang)傳承不息,發揚光(guang)大。(未完待(dai)續)
服用方法
1、沖服
取適量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人攪勻,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藥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后再服。根據病情需要,也可將溫熱的黃酒沖入服用。
2、調服
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的湯藥或黃酒等,隔水燉熱,調好和勻服下。
3、噙化
亦稱“含化”。將膏滋含在口中,讓藥慢慢在口中溶化,發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用時間
1、空腹服
《本草經》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其優點是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滋膩補益藥,宜空腹服,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饑半飽時服用。
2、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時服藥。病在下焦,欲使藥力迅速下達者,宜飯前服。
3、飯后服
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時服藥。病在上焦,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者,宜飯后服。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時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宜睡前服。
服用劑量
服藥劑量的多少,應根據膏方的性質、疾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強弱等情況而決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準(約合15~20毫升)。
藥物分有毒無毒、峻烈緩和的不同。一般性質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并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中毒或耗傷正氣。
輕病、慢xing病,劑量不必過重;重病、急xing病,用量可適當增加。因為病輕藥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藥輕,藥力不足,往往貽誤病情。
患者體質(zhi)(zhi)的(de)(de)強(qiang)弱,性別的(de)(de)不同,在(zai)劑(ji)量上(shang)也應有差別。老年人的(de)(de)用藥(yao)(yao)量應小于(yu)壯(zhuang)年;體質(zhi)(zhi)強(qiang)的(de)(de)用量,可重于(yu)體質(zhi)(zhi)弱的(de)(de)病(bing)人;婦女用藥(yao)(yao)量,一般(ban)應小于(yu)男子,而(er)且婦女在(zai)經期(qi)、孕(yun)期(qi)及產后(hou),又應小于(yu)平時,但(dan)主要仍須從(cong)病(bing)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慮。
本文地(di)址(zhi)://n85e38t.cn/zhongyizatan/16875.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作(zuo)者版權,注重(zhong)分(fen)享(xiang),被(bei)刊用(yong)文(wen)章因(yin)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處(chu),未(wei)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qu)得聯系,或(huo)有(you)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員(yuan),我們(men)會立(li)即處(chu)理,本站部分(fen)文(wen)字(zi)與圖片資(zi)源(yuan)來(lai)自于(yu)(yu)網(wang)絡,轉載(zai)是出于(yu)(yu)傳遞(di)更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you)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wu)或(huo)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益,請立(li)即通知我們(men)(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人參(can)與養生
下(xia)一篇: 月餅配茶果保健又(you)時(shi)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