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小艾灸 防大病

醫案日記 2023-05-02 21:16:35

小艾灸(jiu) 防大病

本報記者 周穎

“一(yi)場秋雨(yu)(yu)一(yi)場寒,三場秋雨(yu)(yu)要穿棉。”民間俗語道(dao)出了(le)秋冬(dong)季節的溫度變化和生活習慣。特別是深秋與(yu)初(chu)冬(dong)交替的一(yi)段時間,氣溫變化大(da)(da)且突然,晝夜(ye)溫差(cha)較(jiao)(jiao)大(da)(da),加之空氣干燥,人(ren)體(ti)的呼吸道(dao)黏膜細胞較(jiao)(jiao)為(wei)脆(cui)弱。當人(ren)體(ti)虛弱、疲(pi)勞或(huo)受風著(zhu)涼時,疾病便乘虛而入。因此,每(mei)年的秋冬(dong)季節就(jiu)成(cheng)為(wei)呼吸道(dao)疾病的多發期。

怎(zen)樣避(bi)免疾病的侵入(ru)?如何(he)養生保健?安徽中(zhong)醫學院(yuan)附(fu)屬(shu)針灸(jiu)醫院(yuan)主任(ren)醫師曹奕認為,我(wo)們(men)祖先發明的艾(ai)灸(jiu),是(shi)借艾(ai)火的純陽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xing)刺激,通過經絡、腧穴(xue)的傳導調(diao)節臟腑的陰陽平(ping)衡,以達到防(fang)治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灸法:防治(zhi)疾病(bing)歷史悠久

“家(jia)有七年艾(ai),郎中(zhong)不(bu)用(yong)來。”可見(jian)古代灸(jiu)法在民(min)間盛行(xing),并(bing)在疾病防治中(zhong)發揮著一(yi)定(ding)作(zuo)用(yong)。曹(cao)奕介紹,艾(ai)灸(jiu)是中(zhong)醫針灸(jiu)的療法之一(yi)。方(fang)法是以艾(ai)絨為主要原(yuan)料制成(cheng)艾(ai)炷或艾(ai)條,點燃(ran)后熏熨或溫灼人體穴位。施灸(jiu)材料主要為艾(ai)草。內服治宮寒不(bu)孕,行(xing)經(jing)腹痛,崩漏(lou)帶下。外用(yong)能溫通(tong)經(jing)脈、驅風(feng)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jiu)逆。

《說(shuo)文解字》曰:“灸,灼(zhuo)(zhuo)也,從火(huo)(huo)。”古人(ren)在(zai)煨(wei)火(huo)(huo)取暖(nuan)時,偶然被火(huo)(huo)灼(zhuo)(zhuo)傷(shang)而解除了(le)某種病痛。無數次重復這一(yi)過程后(hou),他們認識(shi)到燒灼(zhuo)(zhuo)軀體(ti)的一(yi)定(ding)部位(wei)可以治病,這就(jiu)是(shi)最初灸法的起源(yuan)。

灸(jiu)(jiu)(jiu)(jiu)法治病,最初古(gu)人(ren)多(duo)采用(yong)(yong)直(zhi)接在皮膚(fu)表面燒灼,且艾(ai)(ai)炷(zhu)較大,壯數(艾(ai)(ai)炷(zhu)的計數單位)較多(duo),非常推(tui)崇應用(yong)(yong)化膿灸(jiu)(jiu)(jiu)(jiu)進行身體保健和預(yu)防疾(ji)病。魏晉時期(qi),“隔物灸(jiu)(jiu)(jiu)(jiu)”為灸(jiu)(jiu)(jiu)(jiu)療多(duo)樣化開辟了(le)新途徑,后(hou)到唐宋時期(qi)增加了(le)多(duo)種隔物灸(jiu)(jiu)(jiu)(jiu)法并提出預(yu)防灸(jiu)(jiu)(jiu)(jiu)法概念。明清時期(qi)隔物灸(jiu)(jiu)(jiu)(jiu)已經到了(le)鼎盛階段,明朝的張良創(chuang)造(zao)了(le)局麻(ma)施灸(jiu)(jiu)(jiu)(jiu),緩(huan)解灸(jiu)(jiu)(jiu)(jiu)療過程(cheng)中的疼痛。

現代灸(jiu)(jiu)(jiu)法(fa)則有了(le)(le)長足發展。為(wei)了(le)(le)減輕患者接受灸(jiu)(jiu)(jiu)療的痛苦,多采用(yong)小艾炷少壯灸(jiu)(jiu)(jiu),并衍化出多種灸(jiu)(jiu)(jiu)法(fa),如艾條(tiao)灸(jiu)(jiu)(jiu)、藥條(tiao)灸(jiu)(jiu)(jiu)、溫(wen)灸(jiu)(jiu)(jiu)器灸(jiu)(jiu)(jiu)、溫(wen)針灸(jiu)(jiu)(jiu)、天(tian)灸(jiu)(jiu)(jiu)、燈火灸(jiu)(jiu)(jiu)等。根據(ju)病情不同,還常采用(yong)間接灸(jiu)(jiu)(jiu)法(fa),所隔物品(pin)多為(wei)姜片、蒜片、食鹽、豆(dou)豉餅、附子餅等。

中醫(yi)早就認(ren)識到艾灸(jiu)(jiu)可(ke)以(yi)預防疾病,即“防病于未(wei)然”。民間俗語稱“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bu)干”、“三里灸(jiu)(jiu)不(bu)絕,一(yi)切災(zai)病息”,也是這個道理。現代(dai)醫(yi)學研(yan)究證明,艾灸(jiu)(jiu)可(ke)以(yi)調(diao)節(jie)臟腑(fu)功能,促(cu)進新陳代(dai)謝,提(ti)高免疫(yi)力(li),還能夠(gou)增(zeng)加(jia)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liang)和(he)增(zeng)強巨噬(shi)細胞的吞(tun)噬(shi)能力(li)。如果長期自灸(jiu)(jiu)保健穴位,就能夠(gou)達到調(diao)合陰陽、固(gu)本培元、祛病延(yan)年的效果。

灸法(fa):秋冬(dong)常見病的良方

隨著秋冬(dong)季節(jie)到來,天氣轉冷(leng),人體(ti)易受涼感(gan)冒(mao)。特別是老慢(man)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chuan)患者,一旦感(gan)冒(mao),呼(hu)吸道的防(fang)衛能力減弱,則易導致下呼(hu)吸道感(gan)染,咳(ke)嗽、哮喘(chuan)、氣促等癥狀明(ming)顯加重。因(yin)此,人們必(bi)須(xu)適應氣溫變化,調整自身機(ji)體(ti),預防(fang)疾病,而艾灸則是秋冬(dong)季節(jie)防(fang)治呼(hu)吸系統常見病的一劑(ji)良方。

曹奕介紹,灸法有很多(duo)種,最簡單實用的是溫和灸和隔姜(jiang)灸。兩者相比,隔姜(jiang)灸散寒(han)作(zuo)用更強一些(xie)。

溫和灸,是將艾卷(juan)的一(yi)端點燃,對準腧(shu)穴部位或患(huan)處(chu),約距離皮膚(fu)2~3厘米(mi),進行熏烤,當患(huan)者有溫熱舒適感覺時,固定不動,以(yi)局部溫熱而無灼(zhuo)痛為宜(yi),一(yi)般每(mei)穴灸30分鐘(zhong)左右,至皮膚(fu)紅暈為度(du)。

隔(ge)姜(jiang)灸(jiu),是(shi)用(yong)姜(jiang)片(pian)作間(jian)隔(ge)物而施灸(jiu)的一(yi)(yi)種灸(jiu)法(fa)。取(qu)新鮮生姜(jiang)一(yi)(yi)塊(kuai),切成約0.3~0.5厘米(mi)厚的薄(bo)片(pian),中(zhong)心處用(yong)針穿刺數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jiu),根據病情(qing)反復進行,直到局(ju)部皮膚(fu)潮紅(hong)濕潤(run)為度。

在季節交替或流感暴發(fa)期間,常灸足三里、風(feng)門等穴(xue),對提高機體免疫力,預(yu)防流感有(you)明(ming)顯的(de)作用(yong)。如(ru)果得了(le)感冒,及早用(yong)艾灸治(zhi)療(liao)(liao),也(ye)能有(you)效(xiao)防止病(bing)情加重。除了(le)感冒咳嗽以外,哮(xiao)(xiao)喘(chuan)也(ye)是秋冬(dong)季節的(de)高發(fa)病(bing)之一。現代(dai)醫學研究也(ye)表明(ming),灸法治(zhi)療(liao)(liao)哮(xiao)(xiao)喘(chuan)可通(tong)過(guo)調節機體各種(zhong)炎癥介(jie)質的(de)產生(sheng),抑制(zhi)哮(xiao)(xiao)喘(chuan)患者的(de)炎癥反應。我們可以選(xuan)用(yong)簡(jian)單易(yi)行的(de)隔(ge)姜灸來防治(zhi)哮(xiao)(xiao)喘(chuan),每天一次。長(chang)期堅(jian)持,能夠很(hen)好地預(yu)防和控制(zhi)哮(xiao)(xiao)喘(chuan)的(de)發(fa)作。

灸法:調攝前(qian)后注意(yi)事項

艾(ai)(ai)灸是秋冬季(ji)節的一(yi)種常(chang)用保(bao)健(jian)方法。很多人以為,只(zhi)要(yao)灸完(wan)就萬事大吉了。其(qi)實不(bu)然(ran),艾(ai)(ai)灸前后調(diao)攝,一(yi)些事項要(yao)特別注意。

曹奕介紹,對初次(ci)使用(yong)灸(jiu)(jiu)法的(de)(de)(de)患者,要(yao)注意掌握好(hao)刺(ci)激量(liang)(liang),先(xian)少量(liang)(liang)、小劑量(liang)(liang),如用(yong)小艾炷(zhu),或灸(jiu)(jiu)的(de)(de)(de)時(shi)(shi)間短一些(xie)(xie),壯(zhuang)數少一些(xie)(xie)。以后(hou)再(zai)加大(da)(da)劑量(liang)(liang);注意施(shi)(shi)(shi)灸(jiu)(jiu)溫度(du)的(de)(de)(de)調(diao)節,對于(yu)皮膚感覺遲鈍者的(de)(de)(de)人,用(yong)食指和中指置于(yu)施(shi)(shi)(shi)灸(jiu)(jiu)部(bu)(bu)位兩側,以感知施(shi)(shi)(shi)灸(jiu)(jiu)部(bu)(bu)位的(de)(de)(de)溫度(du),做到既(ji)不(bu)致燙(tang)傷皮膚,又能收到好(hao)的(de)(de)(de)效果;因施(shi)(shi)(shi)灸(jiu)(jiu)時(shi)(shi)要(yao)暴露(lu)部(bu)(bu)分體(ti)表部(bu)(bu)位,尤其是冬季,要(yao)注意給(gei)患者保暖(nuan);脈搏(bo)每分鐘超過90次(ci)以上禁(jin)灸(jiu)(jiu);過饑、過飽(bao)、醉酒(jiu)禁(jin)灸(jiu)(jiu);高血(xue)壓、肺結核晚(wan)期、大(da)(da)量(liang)(liang)咯血(xue)、嘔吐(tu)、嚴重貧血(xue)、嚴重傳染性疾病(bing)患者以及(ji)孕婦的(de)(de)(de)腰腹(fu)部(bu)(bu)均不(bu)適宜施(shi)(shi)(shi)灸(jiu)(jiu)。

曹奕提(ti)醒人們,飯(fan)前空腹時和飯(fan)后不要立(li)即施灸(jiu)(jiu);秋冬季節施灸(jiu)(jiu)后,注意保暖,避免(mian)(mian)著涼;施灸(jiu)(jiu)當(dang)天不要洗(xi)澡,以免(mian)(mian)感染(ran)風(feng)寒;如果出現頭(tou)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bai)、心慌(huang)、汗出等暈灸(jiu)(jiu)癥狀,要立(li)即停灸(jiu)(jiu),并躺下靜臥(wo)。

很(hen)多人在(zai)艾灸(jiu)(jiu)后會感到口干(gan)口渴,可(ke)選用(yong)一些滋養肺胃之(zhi)陰的中藥,如用(yong)西洋參、麥冬(dong)、玉竹、石斛(hu)、山藥煮水,在(zai)灸(jiu)(jiu)后服用(yong);使用(yong)灸(jiu)(jiu)法調理要有耐心(xin)(xin),更要持之(zhi)以(yi)恒,才(cai)會收到意(yi)想不到的效(xiao)果;施灸(jiu)(jiu)之(zhi)前要保持心(xin)(xin)情平靜,大怒、大喜、大悲之(zhi)后,不宜馬(ma)上艾灸(jiu)(jiu);艾灸(jiu)(jiu)后,要精心(xin)(xin)調養,戒色欲,勿(wu)過勞,清淡飲食,以(yi)保證療效(xiao)。

艾灸有什么好(hao)處?

艾灸的治病機理艾灸療法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局部溫熱刺激效應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療方法,施灸點皮膚外溫度上升高達130℃左右,皮膚內溫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與肌層內的溫度變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僅涉及淺層,也涉及深層。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斑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謝產物的排泄;還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研究發現艾灸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吸收體,艾灸的近紅外輻射為肌體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發出的近紅外光量子能為肌體所調控。在艾灸療法過程中,近紅外輻射作用于人體穴位時,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種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產生受激共振”的基礎上,借助于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狀態,調控肌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恢復正常機能的目的。
2.經絡調節作用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灸療學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互相協調關系,主要是靠肌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的。皮部起著接收器和效應器的作用,經絡起著傳遞信息和聯絡的作用,頭腦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發出指令、起著指揮的作用,即皮部 經絡系統
大腦 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這也是生物全息論的研究結果,醫學已證明,即便是一種微小的局部性病變,也會呈現全身肌體失調的一切反映(如皮膚紅腫,可引起發燒、全身不適),因此,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時,由于艾火的溫熱刺激,才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其它作用
灸療的治療作用還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呈雙向調節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而且激活皮膚中某些神經末梢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整,在相互協同相互激發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效應。
作用
概述
艾灸灸法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于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主要作用歸結為一下: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癥,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云:“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艾灸美容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圣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癥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輕松治療兒童病,艾灸為父母解憂

1.灸法治療小兒腹瀉,既方便又安全。
腹瀉是寶寶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幾乎每個寶寶都發生過腹瀉。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從心底里恨不得能讓寶寶立即好起來,于是立即給寶寶服用各種藥物。殊不知,寶寶體質纖弱,根本承受不住這些藥物的作用,病情不見好轉甚至會拖的更久。使寶寶的生長發育收到很大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試試艾灸療法。

中醫認為,小兒腹瀉與腹痛并發,病因大多與暑熱、濕滯、傷食、虛寒損傷脾胃等致氣機失調有關,臨床上分為寒癥與熱癥,所以,艾灸也要分別對待。

寒癥腹瀉,小兒寒瀉多是由脾胃虛寒,腎火不足,不能運化水濕,致使水濕停聚而引起起的。主要癥狀有瀉下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如鴨糞一般,氣不甚臭,腹部冷軟,小便清白,汗出作嘔,面唇蛋白或蛋黃,精神疲倦,舌質淡,苔薄白。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腸腧、中脘、天樞、神闕、足三里。

熱癥腹瀉,小兒熱瀉多發生于夏秋季節,暑濕內擾,或冬春風溫,熱移大腸。主要癥狀有腸鳴腹痛,痛瀉陣作,卸下如注或夾腸垢粘稠,便色深黃,氣穢臭,唇面微紅,煩躁啼哭,口渴喜冷,腹部漲滿,四肢溫或手心熱,肛門四周發紅,舌質紅少津。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腸俞,中脘,天樞,神闕,足三里,上巨虛,曲池和陽陵泉。

如果家長覺得選取多個穴位進行灸治比較麻煩的話,可以采取只灸神闕穴,神闕穴是個神奇的穴位,只灸神闕穴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可以等孩子睡著以后進行,灸10-15分鐘即可,上午下午各一次。
2. 小兒百日咳,艾灸辯證治療更有效

百日咳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主癥,夜間嚴重,咳嗽時面紅目赤,彎腰屈體,涕淚交流,咳尾有雞鳴樣的回聲,或伴嘔吐,顏面浮腫,口、鼻、眼結膜出血等癥。多發于冬春兩季,以五歲以下兒童發病較多,發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雖然國內目前對百日咳的免疫計劃已經廣泛展開,但在一些地區仍然流行。

中醫通常將百日咳分為初期、痙咳期、恢復期三個階段。灸法治療本病時,主要以宣肺止咳、理氣化痰為主。

百日咳初期,百日咳在初咳期的癥狀類似于感冒,寶寶在夜間咳嗽加劇,并伴有發熱和流鼻涕的癥狀。治療的時候以宣肺化痰止咳為主,主要選用大椎,風門,肺腧,列缺,合谷等穴位。大椎穴可解表清熱;風門、肺腧具有疏表肅肺的作用;列缺、合谷多用于解表清熱、化痰止咳。

百日咳痙咳期,寶寶的痙攣性咳嗽間歇發作,白天癥狀較輕,晚上加重,咳嗽時會出現面紅憋氣,涕淚俱出癥狀,咳出或嘔吐大量痰液后癥狀才能暫時緩解。此時治療應以清熱化痰,降逆鎮咳為主,選用大椎、身柱、尺澤、豐隆等穴位。大椎有通陽泄熱的作用,身柱可理氣平喘,尺澤止咳止血,豐隆有祛痰的功效。

百日咳恢復期,寶寶咳嗽減少,咳嗽聲低無力,痰量減少或者干咳,精神疲倦。此時應以健中扶正,溫養肺脾為主。灸治時選用益氣健脾的肺腧、脾腧,足三里、太淵、太白等穴。

在施灸時應該注意,小兒皮膚嬌嫩,避免過灸,每個穴位20分鐘左右,如果出現水皰,注意護理,謹防感染。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3.艾灸治惡食,讓孩子吃飯香身體棒

厭食,古代稱為惡食,是指小孩兒在較長時期內,食欲不振,甚至拒絕飲食的病癥。厭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微量元素缺乏及精神因素有關。主要因內在胃氣薄弱,外在乳食失調,如暴飲暴食,偏食挑食;食物品種單調,影響食欲;喜歡零食,討厭粥飯;大病之后調護不當導致脾胃不和等。

當今孩子厭食現象猛增,小兒厭食較嚴重者,可出現消瘦疲乏,面色萎黃,毛發無光澤等癥狀。厭食時間較長的患兒可病發中度以上貧血,營養不良,佝僂病,抗病力下降,甚至影響生長發育,智力低下。

厭食初期厭食患兒的正氣尚未受傷,厭食癥狀較輕,一般只見食欲不振。厭食中期,可能由于積食,或脾胃受損而痰濕滋生,或感染了各類蟲病,從而引起了脾胃功能。厭食后期,脾胃已傷,正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身體虛弱且容易出現并發癥。

采用艾灸療法治療小兒厭食,主要作用是和脾助運,養胃滋陰。可采取穴位有大椎、脾腧、胃腧、腎腧、中脘、神闕、足三里等。每穴10-15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到食物增進為止。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挑食和偏食,則孩子多半也是厭食者,所以,父母應當為孩子做出榜樣。嘗試引導孩子吃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在吃飯時創造好的氣氛,使孩子心情愉悅的進餐。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盡量不使用補藥或者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的不足。
4. 小兒驚厥不用慌,艾灸療法來幫忙。

有的家長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前一秒還是好好的,后一秒就開始兩眼凝視,不省人事,緊接著手腳抽動起來,繼而面色轉青紫,口吐白珠,樣子十分嚇人。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會不知所措,結果就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事實上,這種狀況屬于驚厥,俗稱驚風或抽風,是孩子常見的一種癥狀。驚厥可以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類,在使用艾灸療法治療時也要區別對待。

急驚風急驚風可見于現代醫學中多種疾病,如高熱驚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感染性疾患,如乙腦、流腦等。簡單型的高熱驚厥長期預后良好,對智力、學習、行為均無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發育逐步建全,一般不會再發生高熱驚厥。此外,上呼吸道感染、菌痢等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中毒性休克前驅期亦可按急驚風施治。諸如慢性腦炎、結核性腦脊髓膜炎可按慢驚風灸治。

急驚風發病驟急,多出現意識不清、兩目直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口唇青紫等癥狀。艾灸療法治療本證時,應采用清熱化痰,開竅熄風的方法。

艾條灸可取穴手足陽明、督脈。曲池、大椎、豐隆。隨癥加穴:①牙關緊閉者,加頰車、下關;②角弓反張加風池、身柱;③痰多者,加豐隆;④口噤者,加合谷。每穴灸10-20分鐘。

慢驚風,慢驚風多出現于病中虛和大病之后,以抽風、形瘦、腹瀉等為主要癥候,多見于三周歲以內的小兒。本證原因多因飲食積滯,或服用寒性藥物,使寶寶體內的正氣受到損害,致使脾胃損傷,中氣匱乏所致。也有由急驚風失治轉變為慢驚風的情況。

慢驚風發病緩慢,患兒往往會出現精神委靡,形神疲憊,便糖游甚至完谷不化,四肢冰冷,手足震顫,唇青舌淡的癥狀。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時,可以取任脈、足陽明經穴為主灸治本病具有溫補脾胃,培元熄風之作用。可取穴百會、關元、水溝、神闕、脾腧、腎腧。隨癥加穴:①泄瀉者,加天樞;②體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溫者,加命門。每穴灸10-15分鐘,可隔天灸一次,灸一個月。

補充

1.當患兒抽搐之時,切勿強制牽拉,扭傷筋骨,導致癱瘓或強直等后遺癥。

2.驚風伴高熱者應采取多種方法降溫。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兒,應使其向側偏臥,并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放在上下牙齒之間,促使呼吸通暢,痰涎流出,以免咬傷舌頭,或發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往往患兒會非常疲乏,嗜睡懶言,應給予足夠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要呼叫,使正氣得到恢復。

5.抽搐緩解之后脾胃亦會受到一定損傷。因此,要注意調理小兒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富于營養又易消化的食品,然后過渡到正常飲食。但應注意避免給大魚、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來補。
5.止住小兒遺尿,艾灸療法可輕松搞定

小兒遺尿是指3歲以上兒童,睡眠中小便經常自遺,醒后方知的一種病癥,俗稱“尿床”。輕者隔數日遺尿1次,重者一夜可遺尿數次。

遺尿的兒童晚上都睡得很沉,叫也叫不醒,即使叫醒了,往往還是迷迷糊糊,尿了床也不知道。由于睡得太沉,以致大腦不能接受來自膀胱的尿意,因而發生遺尿。親人突發死亡或受傷、父母吵架或離異、母子長期分離、黑夜恐懼受驚等原因均可導致孩子遺尿。孩子脾胃虛弱,功能紊亂,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從而引起遺尿。過度疲勞、初換環境,病后體虛等精神及體質因素也可引起遺尿。少數患兒進尿可能是由泌尿生殖系統畸形、隱性脊柱裂、大腦發育不良等器質性疾病引起。

腎陽虛的患兒,進尿量多,每夜1次或數次,兼見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四肢冰冷;脾肺氣虛的患兒,多發生于病后或向來體質較弱,遺尿量少而次數多,兼見神疲體倦,面色萎黃。艾灸療法只適用于功能性遺尿,且以益腎補氣固攝為治療原則。在治療時多取在肽、足太陽經及足三陰經的穴位。

小兒遺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神闕、關元穴、百會、大椎、三陰交。可以艾條懸灸、溫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腹部視孩子的大小,一般10-20分鐘,百會5-10分鐘,大椎5-10分鐘,三陰交5-10分鐘。

用艾灸就是溫腎驅寒止遺。用艾灸來激發神經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起到了與針灸療法相類似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遺尿病的目的。治療期間,家長應密切配合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時間。讓患兒晚餐少喝水,臨睡前囑咐患兒排空小便,夜里定時叫醒患兒排尿。此外還要避免患兒過度疲勞,避免受驚嚇刺激。對已患遺尿的小兒,不要羞辱斥責和懲罰,解除患兒精神負擔和引起情緒不安的因素。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就要從健脾胃做起。多吃一些養胃健脾的食物,讓孩子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
6.艾灸健脾消食除疳積,讓孩子健康成長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癥。是指由于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癥。疽證與麻疹、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如果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指積,多由營養不良而起,也就是相當于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的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缺乏,所以現在的疳積多有營養失衡造成。

為什么小兒時期容易生疳積呢?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上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多就能長的越好。殊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的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生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癥。

家長們都知道喂孩子吃藥是一件麻煩的事,如果用藥不當也會給孩子健康造成影響。艾灸療法是一種自然療法,可以健脾消食除積,不但可以免去孩子吃藥的痛苦,同時也避免了藥物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可以將艾條點燃后,在脾腧、足三里、中脘、天樞、四縫這幾個穴位處溫和灸,如果孩子腹部脹痛,加公孫;小兒蟲積者,加百蟲窩。脾腧、中脘、足三里這三個穴位可以健脾養胃,消化積食,天樞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四縫穴可以健脾消痞,公孫穴能健脾行氣,百蟲窩可消蟲除積。每天施灸2次,每次每穴15分鐘左右。

此外,父母平時可以給孩子進行按摩和捏脊,來強健孩子的脾胃。足三里是全身性強壯穴。父母每天給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鐘,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統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使面黃肌瘦狀況得到好轉。中院屬于任脈穴,經常按摩能行氣活血,清熱化滯,健脾和胃,對于孩子食積、疳積、腹痛脹滿等癥狀有較好的作用。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側,讓孩子俯臥,用雙手握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漸向上移動,直捏到頸部,反復十多回,每天2次,這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減少感冒,增強體質。

7.小兒疝氣是大事,可用按摩加艾灸治療

疝氣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人另一部位。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在大腿根或者肚臍鼓出來一個包,躺著或者用手揉揉可以回去,一般發生在咳嗽、噴嚏、排便等腹壓增高的時候,發育不良的嬰幼兒和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多見。

小兒疝氣,包括腹股溝疝和臍疝兩類。小兒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的“腹膜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膜鞘狀突閉合不完全,嬰幼兒啼哭、咳嗽、便秘等原因使腹壓過大,導致腹腔內的小腸、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而形成腹股溝疝,小兒臍疝的形成多因臍帶脫落后,臍部閉鎖薄弱,加之腹壓過大而成。中醫認為小兒疝氣是氣血下陷或寒凝肝脈所致。

很多家長對孩子“疝氣”并不放在心上,認為“疝氣”進進出出,對身體沒什么影響。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疝氣”可以自行進出,但是偶爾也會發生嵌頓、上不去的情況,這就麻煩了,如果不能及時恢復,會影響消化系統,造成吸收功能差、體質下降等癥狀;由于腹股溝部與泌尿生殖系統相鄰,疝氣的擠壓可能會影響小兒的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疝囊內的腸管或大網膜容易因受到擠壓或碰撞而腫脹發炎,時間一長會造成疝內腸段的缺血性壞死,甚至腸穿孔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小兒疝氣可不是小問題。艾灸療法具有益氣升陷、疏肝理氣的作用,是治療小兒疝氣的理想選擇,可避免小兒手術的風險和痛苦。

可以選取穴位歸來、三陰交、太沖、大墩這四個穴位,小兒疝氣且中氣不足者,加氣海穴。還可以取小兒患部對側的三陰交和患側的歸來穴。

此外,家長也可以在平時按揉寶寶的氣沖穴和大墩穴來治療小兒疝氣。大敦穴是治療疝氣的持效穴,配合太沖、氣海、地機這三個穴位一起按摩,療效更好。氣沖穴的氣強有力,循胃經通道運行較遠,就如長街一樣,此穴位外傳之氣也聚實飽滿,長期按壓此穴,對小兒腹痛、疝氣等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8.治療小兒鵝口瘡,艾灸療法是良方

口瘡誰都會得,但孩子的口瘡和大人的不太一樣。對于小孩子來說,口瘡是嬰兒時期常見的口腔疾患,以口頰、舌邊、上腭腮、齒齦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如果發于嘴唇兩側稱為鵝口瘡,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性病變,多發生于新生兒,尤其以早產兒和體弱多病的嬰兒多見。
白色念珠菌多寄生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和陰道,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嬰幼兒感染白色念珠菌多由于患兒母親乳頭不潔或在喂奶時通過手指傳播所致,也可能是嬰兒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所致。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

鵝口瘡的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與口瘡基本相同,其病變特點是在口腔黏膜處出現白屑或雪白色凸起,迅速蔓延至牙齦、口唇甚至咽、喉、食道、鼻道等處,白屑周圍有紅暈甚至出血,嚴重者可導致吮乳困難和呼吸不利。營養不良及口腔不潔是其最主要的誘發因素。中醫則認為本病是先天胎毒蓄積心脾所致。《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小兒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里,世謂之鵝口。”祖國醫學認為,脾開竅于口,若脾經郁熱,則循經上行,熏于口舌而形成鵝口瘡。

鵝口瘡的癥狀有虛實之分。屬于實證者,大多數是由于外感風熱或胎中有熱,以致心脾積熱上攻到口腔,引起口瘡的發生。得病的孩子嘴唇、臉頰、上顆黏膜、齒齦、舌面等處有潰瘍,潰瘍周圍鮮紅、腫痛、口臭、流口水,還可能伴有發熱、口渴、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指紋深紫等。屬于虛證者,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發育不良,身體虛弱,或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身體內部陰液虧耗,以致陰液不能制約火氣,虛火上升,而引起口瘡。這時得病的孩子嘴唇、臉頰、上顆黏膜、齒齦、舌面等處有潰瘍,潰瘍面較小,潰瘍周圍淡紅或淡白,疼痛一般較輕,多會伴有口干口渴的癥狀,舌質淡紅,苔少等癥狀。

用艾灸療法治療小兒鵝口瘡時,可采用清心健脾的治療方法。足三里可以調理脾胃,清泄心脾之火,合谷穴具有疏調陽明經氣,祛風散邪的作用,地倉可用于調節局部經氣,三陰交則是足三陰之會,可以滋陰清熱。如果患兒有發熱的癥狀,則在以上4穴的基礎上加曲池,以清泄陽明之熱。將艾條點燃后,在距離患兒皮膚2~3厘米處施溫和灸,每次每個穴位灸5~10分鐘。如果孩子口瘡暫時好了,家長也要堅持使用艾灸療法一段時間鞏固療效。

此外,如果孩子(zi)(zi)經常長口(kou)(kou)瘡,不要給(gei)孩子(zi)(zi)吃過(guo)熱(re)、過(guo)硬(ying)及刺激性的食(shi)物。注(zhu)意保持孩子(zi)(zi)口(kou)(kou)腔(qiang)清潔,飯(fan)后(hou)要漱口(kou)(kou),防止口(kou)(kou)腔(qiang)黏膜破損。餐具應該經常煮沸消毒,避免感染(ran)。注(zhu)意調節孩子(zi)(zi)的飲食(shi)營養。還在哺乳的媽媽平時不宜(yi)食(shi)過(guo)于(yu)辛辣刺激食(shi)物,以免通過(guo)乳汁把熱(re)邪(xie)傳給(gei)孩子(zi)(zi)。

艾灸宜(yi)用于治療小兒疾病,這是真的嗎(ma)?

小兒疾病較多,原因也多,但是由于小兒體弱,神經系統等發育未能健全,一般不適合用抗生素等藥物,很多小孩也不愿意接受中藥湯藥丸畏懼針刺治療,從而,出現有效的艾灸進行治療,這個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對于小兒應用艾灸調治,目前很多人還不具備此方面的意識,對小兒艾灸的認識也不到位。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艾灸較適合小兒疾病調治的原因有哪些

艾(ai)(ai)(ai)(ai)灸(jiu)(jiu)能(neng)扶持正氣(qi),提(ti)高抗(kang)病(bing)能(neng)力,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抵(di)抗(kang)力差的(de)機(ji)體情(qing)況。艾(ai)(ai)(ai)(ai)灸(jiu)(jiu)溫陽(yang),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稚(zhi)陰稚(zhi)陽(yang)的(de)體質。艾(ai)(ai)(ai)(ai)灸(jiu)(jiu)溫通,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體內有痰濕等(deng)瘀阻不通的(de)情(qing)況。艾(ai)(ai)(ai)(ai)灸(jiu)(jiu)舒適(shi)(shi)(shi),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懼怕疼痛的(de)心理。艾(ai)(ai)(ai)(ai)灸(jiu)(jiu)具(ju)有廣效(xiao)與(yu)普效(xiao),治(zhi)(zhi)標兼治(zhi)(zhi)本,適(shi)(shi)(shi)應(ying)小(xiao)兒(er)(er)(er)(er)多病(bing)與(yu)易病(bing)情(qing)況。艾(ai)(ai)(ai)(ai)灸(jiu)(jiu)健脾補腎,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生長(chang)發育需(xu)求。艾(ai)(ai)(ai)(ai)灸(jiu)(jiu)操作方(fang)便,適(shi)(shi)(shi)合(he)(he)(he)(he)小(xiao)兒(er)(er)(er)(er)在家施治(zhi)(zhi)的(de)要(yao)(yao)求。以上各(ge)個方(fang)面說(shuo)明,小(xiao)兒(er)(er)(er)(er)還(huan)是(shi)(shi)非(fei)常(chang)適(shi)(shi)(shi)合(he)(he)(he)(he)應(ying)用艾(ai)(ai)(ai)(ai)灸(jiu)(jiu)治(zhi)(zhi)療(liao)與(yu)保健的(de)。還(huan)要(yao)(yao)注意(yi)的(de)是(shi)(shi)需(xu)要(yao)(yao)堅持治(zhi)(zhi)療(liao)一(yi)段時間(jian)才能(neng)夠(gou)收到明顯(xian)的(de)效(xiao)果,小(xiao)兒(er)(er)(er)(er)艾(ai)(ai)(ai)(ai)灸(jiu)(jiu)療(liao)程長(chang)短因(yin)病(bing)、因(yin)人而(er)宜。


二、艾灸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

艾(ai)(ai)灸(jiu)(jiu)的(de)(de)過(guo)(guo)程中(zhong)一定(ding)要小心,防止燙(tang)傷,在(zai)臨床(chuang)運用過(guo)(guo)程中(zhong)有很多(duo)燙(tang)傷的(de)(de)情況,所(suo)以(yi)一定(ding)要防止燙(tang)傷。做艾(ai)(ai)灸(jiu)(jiu)后(hou)需要注意休(xiu)息(xi),避(bi)免(mian)著涼(liang),艾(ai)(ai)灸(jiu)(jiu)以(yi)后(hou),皮(pi)膚的(de)(de)毛孔都是張開的(de)(de),因為本身艾(ai)(ai)灸(jiu)(jiu)是一種陽熱性質的(de)(de)療法,如果著涼(liang),比(bi)如吹(chui)風淋雨(yu),或者是洗澡的(de)(de)時候水比(bi)較涼(liang),寒(han)邪(xie)容易通過(guo)(guo)艾(ai)(ai)灸(jiu)(jiu)的(de)(de)部(bu)位(wei)侵入(ru)體內,造(zao)成(cheng)疾病(bing)。所(suo)以(yi)艾(ai)(ai)灸(jiu)(jiu)后(hou)要注意保暖。另外(wai)注意多(duo)喝溫(wen)水,因為艾(ai)(ai)灸(jiu)(jiu)后(hou)人體氣(qi)血運行比(bi)較順(shun)暢,多(duo)飲水,可以(yi)幫(bang)助祛除病(bing)邪(xie),把體內的(de)(de)毒素驅除到(dao)體外(wai)。

三、艾灸的好處還有哪些

艾(ai)灸(jiu)屬于是(shi)中(zhong)醫學的(de)一種傳統療(liao)法,有(you)舒筋(jin)通(tong)(tong)絡、驅(qu)寒(han)、溫陽止痛(tong)(tong)的(de)作用。艾(ai)灸(jiu)對(dui)于維(wei)持女性(xing)子宮(gong)有(you)很好的(de)保養(yang)作用,女性(xing)宮(gong)寒(han)主要有(you)氣血瘀阻、不(bu)(bu)孕(yun)不(bu)(bu)育、婦科疾病等,特(te)別(bie)是(shi)長期月經(jing)(jing)失調(diao)、情(qing)緒抑郁、煩躁、痛(tong)(tong)經(jing)(jing)等婦科疾病的(de)人,都可(ke)以(yi)通(tong)(tong)過艾(ai)灸(jiu)進行輔助治(zhi)療(liao)。通(tong)(tong)過艾(ai)灸(jiu)可(ke)以(yi)疏通(tong)(tong)經(jing)(jing)絡、調(diao)節氣血,有(you)很好的(de)暖宮(gong)效果。

艾灸的方法很多(duo),對哪些(xie)疾病有(you)治(zhi)療效(xiao)果?

因病而(er)定(ding),風寒(han),風濕性關(guan)結,可針(zhen)炙(zhi)(zhi)并用(yong)(yong)。坐骨神經(jing),只(zhi)用(yong)(yong)艾炙(zhi)(zhi)也會有效(xiao)。骨質增(zeng)生,針(zhen)炙(zhi)(zhi)配中(zhong)藥。曾治一帶狀胞疹,單用(yong)(yong)艾炙(zhi)(zhi),炙(zhi)(zhi)前臥(wo)床不起(qi),炙(zhi)(zhi)后和我(wo)在房前屋后轉了一圈。總(zong)之,要因癥而(er)取方。實癥的(de)穴(xue)位精準又能灸出灸花(hua)的(de)體(ti)內的(de)實邪(xie)會從體(ti)表排出。這個叫做 出表法(fa)(fa) 泄實邪(xie)。補(bu)虛的(de)話 灸法(fa)(fa)本身就(jiu)有補(bu)虛的(de)作用(yong)(yong)。如果有中(zhong)醫(yi)的(de)總(zong)體(ti)觀(guan)就(jiu)更上(shang)一層的(de)話。

脾陽灸(jiu)什么(me)穴位(wei)可以升陽,我(wo)們理解到艾(ai)(ai)灸(jiu)的重要性,但(dan)是(shi),急性病,慢性病,如果您用艾(ai)(ai)灸(jiu),有的急性病可以當時見效,可是(shi)慢性病您一定要堅持下來,慢慢體會艾(ai)(ai)灸(jiu)帶給(gei)你(ni)的效果。針(zhen)灸(jiu)手法繁多,艾(ai)(ai)灸(jiu)灸(jiu)簡單(dan)的多。先說(shuo)說(shuo)艾(ai)(ai)灸(jiu),無外乎隔姜灸(jiu),隔鹽灸(jiu),隔藥灸(jiu),雀啄灸(jiu)瘢(ban)痕灸(jiu)。


我(wo)實在(zai)(zai)想(xiang)不(bu)出針(zhen)法(fa)(fa)咋用(yong)(yong)到灸(jiu)法(fa)(fa)中(zhong)。針(zhen)刺中(zhong)燒(shao)山火(huo),透天涼以及報刺,巨刺,合谷(gu)刺等等針(zhen)法(fa)(fa)貌似用(yong)(yong)艾灸(jiu)也無(wu)法(fa)(fa)施展。單(dan)從(cong)手法(fa)(fa)看兩者(zhe)有(you)相同(tong)的(de)(de)地方(fang),又有(you)不(bu)同(tong)之(zhi)處,從(cong)方(fang)法(fa)(fa)來看中(zhong)醫的(de)(de)治(zhi)病(bing)的(de)(de)方(fang)法(fa)(fa)很多,只要辯證準(zhun)確,理(li)(li)(li)通了,則(ze)法(fa)(fa)無(wu)定法(fa)(fa),萬法(fa)(fa)歸一,殊途同(tong)歸,針(zhen)刺與艾灸(jiu)方(fang)法(fa)(fa)不(bu)同(tong),工具不(bu)同(tong)而已,中(zhong)醫治(zhi)病(bing)靠的(de)(de)是(shi)腦袋,這個問題有(you)點難(nan)說明白,中(zhong)醫臟(zang)腑經絡理(li)(li)(li)論,主要應(ying)用(yong)(yong)在(zai)(zai)中(zhong)醫藥治(zhi)病(bing),針(zhen)炙(zhi)(zhi)在(zai)(zai)古(gu)代(dai)醫學應(ying)用(yong)(yong)較少,是(shi)以輔助(zhu)及急救時(shi)有(you)采用(yong)(yong)。針(zhen)炙(zhi)(zhi)醫學理(li)(li)(li)論系統化(hua),是(shi)在(zai)(zai)七十年代(dai)的(de)(de)事。

也(ye)就是(shi)上(shang)一代老一輩人的(de)(de)事。艾(ai)(ai)灸主(zhu)要針(zhen)對(dui)體質偏陽虛的(de)(de)人!針(zhen)灸范圍廣一點(dian),不過也(ye)有(you)禁(jin)忌,孕婦一些常用大穴禁(jin)針(zhen),身體極度(du)虛弱者禁(jin)針(zhen)!二者大部分(fen)時(shi)候可以互(hu)補,但(dan)臨床上(shang)針(zhen)灸見效速度(du)快,艾(ai)(ai)灸相對(dui)是(shi)一種(zhong)慢的(de)(de)方式。艾(ai)(ai)灸是(shi)純陽之物,地下的(de)(de)太陽,我們生(sheng)命(ming)的(de)(de)保護神。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16129.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zhi)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he)實真實出處(chu),未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員,我(wo)(wo)們(men)會立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de),若(ruo)有來(lai)源(yuan)標(biao)注(zhu)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yi),請立即通知(zhi)我(wo)(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wo)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bing)同時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一篇: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