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二十四節氣的圓運動思維篇

荊十三 2024-01-20 10:39:33

在《圓運動》里面,它既有“空間、物質”的概念,更具有了一個“時間”的內容。

中醫的整體觀不僅有“空間”的整體觀,還有“時間”的整體觀。

中醫學和西醫學最大的一個差別,就在于中醫學對“時間”的認識非常深刻!西醫學有沒有整體觀呢?西醫學也有整體觀。那么中醫學和西醫學的整體觀差別在哪里呢?

25ebd7afb237b2131e61c727e0bba607.jpeg

西醫的整體觀,它研究人體的時候,把人體又分為了解剖:分為了骨骼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等、等等,有組織、有器官的分開來研究;又整合到一起,整體之間相互的關系去研究,最后得出一個人體整體的一個相互的關系,這是西醫學。

中醫學和它最大的差別是:它不僅有空間上的、物質上的區分,還有時間上的劃分。比如說它的整體觀,它把這個“人”當作一個整體,把你放在早晨,看看你是什么樣的狀態;放在中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下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晚上,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不同的時間,你這個“整體”有什么特點。這是中醫的“時空一體”的整體觀。

所以我把它總結出來:中醫的整體觀,它是用時間來劃分空間的“時空一體”的整體觀;同時它是“天、地、人一體”的生命、宇宙整體觀。這樣子的一個觀念,才是純正的、傳統的、古中醫的世界觀的一部分。

那么我們如何更清晰地,更準確地,更深刻地把這些觀念融入到我們的靈魂深處,我們就要從“時間的節律”上去研究。“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子的一個狀態,它把不同的時間的大氣能量的變化表達出來。

二十四節氣

我們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第12頁,“二十四節氣圓運動詳細說明”。

這一張圖中心是一個“太極圖”,一圈是“二十四節氣”。“夏至”在最上方;“冬至”在最下方;“春分”在東邊、左手;“秋分”在西邊、右手。

“夏至”是一年的陽氣最盛的時候;“冬至”是一年的陰氣最盛的時候。

“陰”最盛的時候“一陽”開始產生,陰到了極點,陽開始產生;“陽”到了極點的時候,“陰”開始收斂、下降。

“春分和秋分”是陰陽平衡的一個狀態,就是“升降平衡”的一個狀態。

在這里面,這個升降的“趨勢”,它也含有一定的內涵。就是這種的趨勢也是一個特征,就是中醫的一個特征。

比如說,春分和秋分都是“50度”,那么這兩個“50度”一樣嗎?這兩個“50度”也不一樣。因為春分的這個“50度”,是“由低向上升”的,升到了50度;秋分是“由上向下降”,降到了50度。那么它們的“趨勢”是不一樣的,同樣的是溫度,但是“趨勢”不一樣。

那么中藥材的采收,在“春分”和“秋分”的時候采收,它的藥的“性味,特征”也不一樣。

那么整個的這一個圖,要從夏至之后的“小暑”開始講。為什么要從“小暑”開始講呢?是因為我們認為:地球表面的萬物、生命的產生源自于“陽氣”(陽光的能量的照射),陽氣的下降。

在小暑、大暑(就是陽氣最盛滿)這兩個節氣之后,太陽照射在地面的熱,我們把它叫做“暑熱”,也稱之為“暑”。小暑,就是熱的力量相對于大暑來講,還比較小,但是也已經很熱了;大暑,就是特別的熱,這時候太陽的熱量照射在地球上是最多的,就好像烘焙到了最高溫的時候一樣。

這個時候照射在地面的“熱”被地面吸收,然后經過時間的變化,到了秋天的時候,又繼續往下輻射;到了冬天,輻射到了地下的水中,地球整個的表層、下層、地殼以下,都被這個太陽烤熱了,這個“熱”被地球吸收以后,就變成了地球的熱;經過冬天以后,等到第二年的時候,這個熱又開始向上升——因為地球吸納了這個“熱”之后,這個“熱”就變成了地球的熱,“地球的熱”的本性也是“向上、向外”的,所以它就開始從地面下的水中間慢慢、慢慢的向上輻射。

這個“輻射”在我們這個中原地區在春天的時候、大地解凍的時候,會有一個表現:土壤它的解凍它不是從地球表面開始解凍,而是從地下的土中,一層一層地往上解凍,這時候你踩在這個土上面,會有一種松軟的感覺,是因為是“土下”先解了凍,地球表面才慢慢、慢慢(地面才慢慢、慢慢)才開始解凍。

也就是說這個“熱”首先從下面的熱冒上來,這個熱冒上來之后,水也融化了、溫度也上來了,植物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水和溫度之后,就開始生長。所以我們認為“木”就是“水加火合在一起向上升”成為“木”,這時候這種的狀態就屬于“木氣”的特征。

到了夏天的時候,這個“熱”伏到了地面上的天空,(就是地球本身的熱已經全部釋放出來,到了地表的空中了),然后再和太陽的陽光一起被地球再吸納,再藏到土中,再藏到了土下的水中,然后再浮上來,再升到空中……這個過程就是地球表面陽氣、能量的循環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我們講的“宇宙、地球表面生命的能量的運動的一個周期”。

從植物上來看呢:就是夏天的時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太陽的能量;到了秋天它開始凝聚成種子,或者凝聚到根里面,然后把這種的營養能量聚集成了營養成分;到了冬天它變成了種子,或者埋藏到根里面封藏起來;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時候,這種能量再釋放出來,種子開始發芽,發芽之后它開始向上長,變得越來越茂盛;又到了夏天的時候,枝繁葉茂,這時候又吸收能量,然后再進入另外一個循環......這是地球表面植物的循環。人體也是這樣。

這個“熱”之所以能夠降下來,被地球能夠接納,就是說“熱之能降,金氣之力”。也就是說“熱能夠降下來,是因為收斂的力量”。也就是說,地球實際上它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它就是個陰冷的地球,當陽光照射在它上面的時候,它就會收斂這種能量。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為“它溫度低,可以吸收這樣子的熱量”,通過熱的這種的傳導,由高的溫度到低的溫度,把它吸收了,是這么一個力量。就是說“熱之能降,金氣之力”,“金氣”就是收斂的力量。

“小暑”這個節氣,就到了7月5號;那么“大暑”,就到了7月的22號左右。過了“小暑,大暑”之后就是“立秋”。

“立秋”和“處暑”這兩節是開始往回收、開始往回降的起點。

前面就是一個“高壓加溫”的過程;往下降呢,我們認為一年圓運動的起點源自于“陽氣的往下降”。這兩個節氣是“降的起點”。

立秋的時候,距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就是大氣層中間壓力初降,降到處暑,此壓力增多,遂將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熱,壓入土內。從這個節點開始,大自然的力量開始往回收斂。從立秋是“收斂”的起點,立冬是“封藏”的起點,立春是“疏泄”的起點,立夏是“宣通”的起點。

立秋開始往回收斂以后,把什么收回來了呢?是把前面講的大暑,小暑的這種“暑熱之氣”收回來了。這個“暑熱之氣”就開始有了一個歸屬,歸到哪呢?歸到了地球里面,歸到了地球的表面,地面的表面——最表面。這個“熱”歸到這個地方,“處者,歸也”,就是暑熱的歸屬地,就往地球里面歸屬,所以叫做“處暑”,陽氣就開始被土所伏藏,被土所吸納

本文摘自:《圓運動微課》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1243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