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古代藥商的中藥仿單

祝由網 2023-11-10 22:11:48

古(gu)代藥(yao)商的中藥(yao)仿單

中藥仿單

中藥(yao)仿單是附在單味(wei)中藥(yao)或中成(cheng)藥(yao)包裝(zhuang)上的藥(yao)物說(shuo)明書,主要(yao)介紹(shao)了藥(yao)名、性味(wei)、功用(yong)、應(ying)用(yong)范圍(wei)、禁(jin)忌、注意事項(xiang)等(deng),以指(zhi)導(dao)患(huan)者合(he)理用(yong)藥(yao),并作用(yong)于宣傳藥(yao)店(dian)的名號、地址、經營范圍(wei)等(deng)。

新中(zhong)(zhong)國成立(li)初期,在各(ge)地個體(ti)經營(ying)的(de)(de)(de)中(zhong)(zhong)藥店(dian)中(zhong)(zhong)常能(neng)看到藥店(dian)為擴大(da)經營(ying)、招攬顧(gu)客、服務大(da)眾,在門(men)前張貼廣(guang)告、懸掛葫蘆、畫(hua)魚符,櫥(chu)窗(chuang)里(li)擺放著藏紅(hong)花(hua)、冬蟲夏草、海馬(ma)、牛黃、珍(zhen)珠、鹿茸、靈芝等(deng)(deng)多(duo)種(zhong)奇珍(zhen)名(ming)貴(gui)藥材(cai),并沿(yan)用(yong)多(duo)種(zhong)多(duo)樣的(de)(de)(de)單味中(zhong)(zhong)藥飲片(pian)和(he)(he)丸、散、膏、丹等(deng)(deng)中(zhong)(zhong)成藥的(de)(de)(de)仿單,介紹各(ge)種(zhong)藥物(wu)的(de)(de)(de)療效和(he)(he)服用(yong)方(fang)法(fa),配方(fang)時(shi)將仿單包裹在相應(ying)的(de)(de)(de)飲片(pian)或成藥上,便于購藥者(zhe)辨認和(he)(he)服用(yong),以贏(ying)得顧(gu)客的(de)(de)(de)歡迎(ying)和(he)(he)信賴。

中藥(yao)仿單(dan)形制多樣,色彩代有變(bian)化。浙江錢永興同志曾撰(zhuan)文(wen)介紹:“醫藥(yao)仿單(dan)多用(yong)(yong)(yong)方(fang)形,從版邊(bian)(bian)欄(lan)來看(kan),常用(yong)(yong)(yong)的(de)仿單(dan)有無(wu)邊(bian)(bian)欄(lan)、單(dan)邊(bian)(bian)欄(lan)、文(wen)武(wu)邊(bian)(bian)欄(lan)、花邊(bian)(bian)欄(lan)。圖案(an)簡單(dan),用(yong)(yong)(yong)墨、藍、綠色印(yin)刷或加朱(zhu)色捺印(yin)構(gou)成。其(qi)他只是醒目的(de)大字藥(yao)店堂號、地址以及藥(yao)品不二價、地道藥(yao)材、童叟(sou)無(wu)欺等商業用(yong)(yong)(yong)語。”

在仿單內容(rong)上,不(bu)外藥(yao)名、性味、功(gong)能、主治、用(yong)法、禁忌(ji)等。丸(wan)、散、膏、丹等中(zhong)成(cheng)藥(yao)則注明(ming)成(cheng)藥(yao)名稱、方劑來源、主要組(zu)成(cheng)藥(yao)物、功(gong)效、主治范圍、服(fu)用(yong)方法、禁忌(ji)、注意事(shi)項(xiang)等。

我國(guo)(guo)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的(de)(de)(de)應用(yong)(yong)源(yuan)遠(yuan)流(liu)長,早在(zai)(zai)唐(tang)代(dai)就有(you)流(liu)傳。1964年(nian),新疆博物(wu)(wu)(wu)館工作人(ren)員在(zai)(zai)吐魯番地區(qu)地下考古發掘時(shi),一張仿(fang)單(dan)(dan)和(he)(he)一粒藥(yao)(yao)(yao)丸(wan)同時(shi)出(chu)(chu)(chu)土。此(ci)實(shi)物(wu)(wu)(wu)是一片只存有(you)三(san)行文(wen)字(zi)(zi)的(de)(de)(de)殘紙(zhi),在(zai)(zai)紙(zhi)片上(shang)(shang)記有(you)“萎蕤丸(wan),每(mei)空(kong)腹服(fu)十五丸(wan),食后(hou)服(fu)二十丸(wan)。口方(fang)忌法(fa)(fa)。”數字(zi)(zi)用(yong)(yong)墨(mo)筆書(shu)寫,此(ci)文(wen)字(zi)(zi)有(you)藥(yao)(yao)(yao)名(ming)、服(fu)法(fa)(fa)和(he)(he)禁忌,且附于藥(yao)(yao)(yao)丸(wan)上(shang)(shang),已(yi)具備(bei)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的(de)(de)(de)性質(zhi)和(he)(he)雛(chu)形。中(zhong)(zhong)醫(yi)(yi)醫(yi)(yi)史文(wen)獻專(zhuan)家(jia)馬繼興考證(zheng),此(ci)文(wen)物(wu)(wu)(wu)應是公元8~9世紀(ji)即唐(tang)朝中(zhong)(zhong)后(hou)期(qi)的(de)(de)(de),是具有(you)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性質(zhi)的(de)(de)(de)出(chu)(chu)(chu)土實(shi)物(wu)(wu)(wu)。馬繼興還(huan)介紹說(shuo),他從莫斯科(ke)科(ke)學(xue)出(chu)(chu)(chu)版(ban)社于1984年(nian)出(chu)(chu)(chu)版(ban)的(de)(de)(de)孟(meng)列(lie)夫編寫的(de)(de)(de)《黑城(cheng)出(chu)(chu)(chu)土漢(han)(han)(han)文(wen)文(wen)獻目(mu)錄提要》一書(shu)中(zhong)(zhong)看到(dao),俄國(guo)(guo)中(zhong)(zhong)亞地區(qu)探險隊在(zai)(zai)我國(guo)(guo)的(de)(de)(de)黑水城(cheng)以北(bei)的(de)(de)(de)一座(zuo)西夏時(shi)期(qi)的(de)(de)(de)古塔中(zhong)(zhong)保(bao)存的(de)(de)(de)大批漢(han)(han)(han)文(wen)及西夏文(wen)文(wen)獻中(zhong)(zhong),發現(xian)了(le)編號為(wei)“tk137”、用(yong)(yong)木板(ban)刻印(yin)(yin)的(de)(de)(de)商品成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殘紙(zhi)。原紙(zhi)呈正方(fang)形,寬12厘米(mi)、高17厘米(mi),四(si)周印(yin)(yin)有(you)雙(shuang)邊(bian)欄框(kuang),最上(shang)(shang)部(bu)有(you)單(dan)(dan)獨橫(heng)框(kuang),橫(heng)框(kuang)中(zhong)(zhong)刻有(you)黑底白字(zi)(zi)“辰(chen)龍(long)麝(she)保(bao)命丹(dan)”六個大字(zi)(zi)藥(yao)(yao)(yao)名(ming),橫(heng)框(kuang)下方(fang)則為(wei)縱行排列(lie)的(de)(de)(de)12行170多個字(zi)(zi),其(qi)(qi)內容是該丸(wan)的(de)(de)(de)適(shi)用(yong)(yong)范圍(wei)、服(fu)法(fa)(fa)、大人(ren)及幼(you)兒用(yong)(yong)量等。俄羅斯著(zhu)名(ming)漢(han)(han)(han)學(xue)家(jia)孟(meng)列(lie)夫認為(wei)此(ci)方(fang)所(suo)記述的(de)(de)(de)藥(yao)(yao)(yao)劑、效(xiao)用(yong)(yong)和(he)(he)服(fu)法(fa)(fa)與謝觀編撰(zhuan)的(de)(de)(de)《中(zhong)(zhong)國(guo)(guo)醫(yi)(yi)學(xue)大辭(ci)典(dian)》中(zhong)(zhong)的(de)(de)(de)“龍(long)麝(she)聚圣(sheng)丹(dan)”有(you)些(xie)相(xiang)(xiang)同。據考證(zheng),此(ci)殘紙(zhi)系(xi)出(chu)(chu)(chu)自13世紀(ji)左右的(de)(de)(de)商品藥(yao)(yao)(yao)物(wu)(wu)(wu)仿(fang)單(dan)(dan)實(shi)物(wu)(wu)(wu)。這(zhe)些(xie)出(chu)(chu)(chu)土文(wen)物(wu)(wu)(wu)和(he)(he)現(xian)在(zai)(zai)各(ge)地收藏的(de)(de)(de)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實(shi)物(wu)(wu)(wu)互證(zheng),足(zu)以證(zheng)明(ming)我國(guo)(guo)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自唐(tang)宋到(dao)清末民初一直沿(yan)用(yong)(yong)。同時(shi),隨(sui)著(zhu)中(zhong)(zhong)外(wai)文(wen)化交流(liu),中(zhong)(zhong)藥(yao)(yao)(yao)仿(fang)單(dan)(dan)也隨(sui)中(zhong)(zhong)國(guo)(guo)中(zhong)(zhong)醫(yi)(yi)藥(yao)(yao)(yao)文(wen)化輸入東(dong)南(nan)亞各(ge)國(guo)(guo)。目(mu)前,日本、新加坡等地仍(reng)在(zai)(zai)廣泛使用(yong)(yong),其(qi)(qi)仿(fang)單(dan)(dan)形制、內容基本與中(zhong)(zhong)國(guo)(guo)原式相(xiang)(xiang)似。

中(zhong)藥仿單這方寸之地,雖(sui)為(wei)古(gu)代(dai)藥商的(de)經營之舉(ju),但也為(wei)發(fa)揚(yang)中(zhong)醫藥學、普及中(zhong)醫藥知識起到了(le)很好的(de)作用。

高人幫忙:一些古代中藥方里(li)有"茹" 這味中藥,可現(xian)在中藥店里(li)沒有一個(ge)字(zi)的(de)中藥.請問這味藥現(xian)在叫(jiao)什(shen)么名字(zi)?

香薷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 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紋,網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別名】香茹、香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切段。

【性狀】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 ,近圓球形,具網紋,網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微辛而涼。

【鑒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氣孔直軸式;葉肉細胞黃綠色,有的含黃色油滴,并可見細小草酸鈣方晶。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2~8細胞,常有一個細胞縊縮,或下部細胞較大,頂端細胞驟細似針刺狀,壁有疣狀突起或細條狀紋理;另一種為單細胞,較短。腺鱗頭部6、8或10細胞,柄單細胞,極短;偶有頭部1~2細胞、柄1(~2)細胞的小腺毛。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

(1)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癥,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樸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配白術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于陰暑病癥,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故在臨床用于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于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癥,就不是本品的適應范圍了。

【香薷的功效介紹】:

【中藥名稱】香薷(《別錄》)
【異名】香菜(《本草經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療本草》),香茸(《本草圖經》),紫花香菜(《履巉巖本草》),蜜蜂草(《綱目》)。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

【植物形態】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莖直立,通常呈棕紅色,二歧分枝或單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葉對生,廣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3~3.5厘米,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淡綠色,密布腺點,沿主脈疏被柔毛。
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綠色,先端驟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邊緣具長緣毛,具5條明顯的縱脈;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花冠唇形,淡紅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兩側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著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線狀,柱頭2歧。
小堅果4,近卵圓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內。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當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

【藥材】干燥全草,全體被有白色茸毛。
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長約30~50厘米,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上部方形,節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
葉對生,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后,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長2.5~3.5厘米,寬3~5毫米,邊緣有疏鋸齒,暗綠色或灰綠色。
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
有濃烈香氣,味辛,微麻舌。
以質嫩、莖淡紫色、葉綠色、花穗多、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產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產量大,品質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各地民間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幾種:①四川、陜西、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藥材形狀與上述品種相似,惟完整的葉較大,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3.5~10厘米,寬1.5~3厘米;穗狀花序,花明顯地偏向一側。
在四川稱此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義》所述香薷,即為本種,但目前在藥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參見半邊蘇條。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參見石香葇條。
③云南、四川、貴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參見土香薷條。
④新疆地區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參見萼果香薷條。
⑤西藏地區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又稱密香薷。

【化學成分】海州香薷含揮發油,密花香薷含有揮發油0.3%,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
還含甾醇、酚性物質和黃酮甙等。

【炮制】揀去雜質,用水噴潤后,除去殘根,切段,曬干即得。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去根留葉,細銼,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溫。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孟詵:溫。
③《滇南本草》:性溫,味苦辛。
④《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手陽陰大腸經。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
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筋,可煮汁頓服。
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

【宜忌】表虛者忌服。
①《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
(《局方》香薷湯) 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
(《圣濟總錄》香薷湯) ③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
(《救急方》香薷湯) ④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術七兩。
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
夏取花、葉合用亦佳。
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術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方》) ⑥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干嘔,四肢發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
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連進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飲。
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⑦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⑧心煩脅痛。
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
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
《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②《綱目》:世醫治暑病,以香蒲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
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
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經疏》:香薷,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霍亂腹痛,吐下轉筋,多由暑月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相并而作,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腫者,除濕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匯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藥。
傷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亂用之,即定煩躁;水腫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經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散,能泄宿水,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氣。
又曰,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
⑦《本草正義》: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里之水。
《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飲冷傷其中陽,以致大氣繚亂,上吐下泄,腹痛如絞。
香薷能通陽氣,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亂之輕者耳,如果肢厥脈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紙,則是真寒直中之陰癥,非大劑姜、附、連、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輕清所能勝任。
散水腫者,水溢于膚表,本宜發表以開鬼門,且肺氣開泄,清肅之令順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暢,水腫自消。
香薷達表通陽,又能利水,故治腫甚捷,此與麻黃解表亦能消腫之理無二。
《別錄》用一散字,則所以退腫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導,其旨更顯。
昔人每謂此物為治暑要藥者,亦指暑月受涼,外寒閉其內熱,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證,則香薷通陽解表,是其專職,而又能導水利濕,更與暑月濕熱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謂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中(zhong)藥(yao)材(cai)種(zhong)類(lei)】 中(zhong)藥(yao)材(cai)常用品種(zhong)有(you)哪(na)些

中藥材的種類

中藥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而中藥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藥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于飲片和中成藥的藥材有1000~1200余種,其中野生中藥材種類占80%左右;栽培藥材種類占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藥材中,植物類藥材有800一900種,占90%;動物類藥材100多種;礦物類藥材70一80種。植物類藥材中,根及根莖類藥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藥材180~230種;全草類藥材160一180種;花類藥材60一70種;葉類藥材50一60種;皮類藥材30一40種;藤木類藥材40一50種;菌藻類藥材20種左右;植物類藥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藥材中,無脊椎動物藥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藥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藥材40—60種;獸類藥材60種左右。

(1)各地生產經營的中藥材種類

中藥資源顯著的地域性決定了我國各地生產、收購的藥材種類不同,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所經營的中藥材種類和數量亦不同。全國各地生產、收購的中藥材種類各具特色,構成了中藥材區域化的模式。我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以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居多,果實類藥材次之。長江流域及我國南部廣大地區以喜暖、喜濕潤種類為多,葉類、全草類、花類、藤木類、皮類和動物類藥材所占比重較大。我國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一般在200一300種;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約在300一400種。東北地區栽培(飼養)種類以人參、鹿茸、細辛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柏、防風、龍膽、蛤蟆油等為代表;華北地區的栽培種類以黨參、黃芪、地黃、山藥、金銀花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苓、柴胡、遠志、知母、酸棗仁、連翹等為代表;華東地區栽培種類以貝母,金銀花、延胡索、白芍、厚樸、白術、牡丹皮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蝎子、蛇類、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為代表;華中地區栽培種類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獨活、續斷、枳殼等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蜈蚣、龜板、鱉甲、半夏、射干為代表;華南地區栽培種類以砂仁、檳榔、益智、佛手、廣藿香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何首烏、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為代表;西南地區栽培種類以黃連、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麥冬等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麝香、川貝母、冬蟲夏草、羌活為代表;西北地區栽培種類以天麻、杜仲、當歸、黨參、枸杞子等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甘草、麻黃、大黃、秦艽、肉蓯蓉、鎖陽等為代表。海洋藥物以昆布、海藻、石決明、牡蠣、海馬等為代表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主產品種。 中藥材的大多數品種,在全國范圍內經營調撥,全國藥材系統每年都要舉辦藥材商品交流會。在全國交流會中交流的中藥材一般在800一1000種,最多達幾千種。在全國經營的藥材品種中,常用藥材大約500一600種,少常用藥材200種左右,不常用藥材約100種,還有少數冷門藥。從各地經營規模來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般為700一800種,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種,縣及縣以下為300一400種。上海是我國經營藥材品種較多的地區,據記載,最多時可達幾千種。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中藥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是我國的國家藥品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標準(簡稱地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后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到1995年版,收載藥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藥典的種藥材及制品中,實際收載藥材446種,其中植物藥材383種,占86%;動物藥材種,占9%;礦物藥材21種,占5%。3類藥材中,植物和動物藥材來源較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藥多來源,在1985年版藥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藥一來源,屬于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藥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藥典收載中藥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藥材439種,動物藥材47種、礦物藥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藥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參、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種類

地方標準屬地方性用藥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習用的藥材。例如,藥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習用爵床科植物巖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藥材的用藥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眾、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我國各省(區)的地方標準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準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藥品標準收載的中藥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準中,地區性習用藥材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品種只占11%,89%屬藥典以外品種,《云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地方習用品種占72%。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參、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云南的云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4)中成藥及臨床處方中的藥材種類

中成藥是固定的成方制劑,其方劑組成涉及的藥材比較廣泛。《中國基本中成藥》收載各類中成藥700種,涉及藥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藥材品種)。

中成藥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藥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于民間藥范疇的草藥,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卜、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同中成藥配方相比,臨床處方有著很大的靈活性。據了解,中醫處方中所用藥材種類,多在250一300種,多者400一500種,基本上是市售中藥材。

(5)出口的藥材種類

我國藥材出口歷史久遠,據記載,自唐宋時代就向外輸出藥材。輸出的藥材品種主要有:朱砂、人參、牛黃、茯苓、茯神、附子、川椒、常山、遠志、甘草、川芎、白術、防風、杏仁、黃芩、大黃、白芷、豆蔻、麝香、鹿茸、五加皮、薄荷、陳皮、桂皮、當歸、麻黃、莨菪、樟腦、五倍子及硫黃等。

至今,我國仍是藥材出口的主要國家。我國的中藥材出口包括東南亞、日本、原蘇聯、美國以及港、澳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我國出口的各類藥材約有500種,其中植物藥材主要有人參、甘草、黃芪、桔梗、龍膽、巴戟天、草烏、柴胡、防風、紫草、白芍、當歸、黨參、丹參、玄參、地黃、黃芩、牛膝,獨活、麥冬、三七,苦參、茜草、何首烏、大黃、貝母、黃連、川芎、知母、升麻、玉竹、黃精、天麻、姜黃、白術、蒼術、天南星、延胡索、貫眾、杜仲、厚樸、黃柏、秦皮、石斛、鉤藤、桑枝、竹茹、桑葉、艾葉、十大功勞葉、枇杷葉、淡竹葉、紅花、款冬花、金銀花、菊花、玫瑰花、密蒙花、蒲黃、松花粉、女貞子、五味子、枳實、枳殼、瓜萎、益智、木瓜、春砂仁、小茴香、烏梅、山茱萸、枸杞子、山楂、酸棗仁、郁李仁、白芥子、木鱉子、麻黃、茵陳、益母草、細辛、瞿麥、鎖陽、藿香、香薷、冬蟲夏草、茯苓、豬苓、馬勃和雷丸等;動物藥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阿膠、蜈蚣、全蝎、蛤蟆油、桑螵蛸、蜂房、龜甲與鱉甲等;礦物藥材主要有赭石、朱砂、鵝管石、自然銅、龍骨和琥珀等。

(6)貴重藥材的種類

貴(gui)重藥(yao)材(cai)(cai)是(shi)我國藥(yao)材(cai)(cai)中的珍品。1981年,衛生部、國家(jia)(jia)醫(yi)藥(yao)管理局和國家(jia)(jia)工商管理局在關于(yu)貴(gui)重藥(yao)材(cai)(cai)品種(zhong)的通知中,將麝(she)香、牛黃(huang)、人(ren)參(can)、三七、黃(huang)連、貝母、鹿茸、冬蟲夏草、天(tian)麻、珍珠、熊膽(dan)、枸杞子、杜(du)仲、厚樸、全蝎、肉(rou)桂(gui)、沉香、山茱萸、蟾酥、金銀花(hua)、巴戟天(tian)、阿膠(jiao)、犀角(jiao)、廣角(jiao)、羚羊角(jiao)、乳香、沒藥(yao),血竭、砂仁、檀(tan)香、公丁香和西紅花(hua)30個(ge)品種(zhong)列為貴(gui)重藥(yao)材(cai)(cai)。

中國(guo)古代藥物名著有哪些?

1、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jing)(jing)》又(you)稱《本草經(jing)(jing)》或《本經(jing)(jing)》,中(zhong)醫(yi)四大經(jing)(jing)典著作之(zhi)一,作為現(xian)存(cun)最早的(de)中(zhong)藥(yao)學(xue)著作,約起源于(yu)神農氏,代(dai)代(dai)口耳(er)相傳,于(yu)東漢時(shi)期集結整理成(cheng)書(shu),成(cheng)書(shu)非一時(shi),作者亦(yi)非一人,秦漢時(shi)期眾多(duo)醫(yi)學(xue)家搜(sou)集、總(zong)結、整理當時(shi)藥(yao)物學(xue)經(jing)(jing)驗成(cheng)果的(de)專著。

是對(dui)中國(guo)中醫藥(yao)(yao)的(de)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de)大(da)部分中藥(yao)(yao)學理論和配伍(wu)規則(ze)以及提(ti)出的(de)“七情和合”原則(ze)在幾(ji)千年(nian)的(de)用藥(yao)(yao)實踐中發(fa)揮了(le)巨大(da)作用,是中醫藥(yao)(yao)藥(yao)(yao)物學理論發(fa)展的(de)源頭(tou)。

2、名醫別錄

《名醫(yi)(yi)別錄》,藥學著作(zuo)。簡稱《別錄》,3卷。輯者(zhe)佚名(一(yi)作(zuo)陶氏)。約成書于漢末。是秦(qin)漢醫(yi)(yi)家在《神農本(ben)草經》一(yi)書藥物的(de)藥性(xing)功用主治等(deng)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

由于本(ben)書系(xi)歷代醫(yi)家陸續匯集(ji),故稱(cheng)為《名(ming)醫(yi)別錄》。原(yuan)書早(zao)佚(yi)。梁·陶(tao)弘景(jing)撰注《本(ben)草(cao)經集(ji)注》時(shi),在收(shou)載《神農本(ben)草(cao)經》365種藥物(wu)的同時(shi),又輯(ji)入本(ben)書的365種藥物(wu),使(shi)本(ben)書的基本(ben)內容保存下來。其佚(yi)文主要見《證類本(ben)草(cao)》、《本(ben)草(cao)綱目(mu)》等書。

3、新修本草

《新修本(ben)(ben)(ben)草(cao)》,本(ben)(ben)(ben)草(cao)著(zhu)作,一名(ming)《唐(tang)(tang)本(ben)(ben)(ben)草(cao)》《英(ying)公本(ben)(ben)(ben)草(cao)》,54卷。唐(tang)(tang)·蘇敬(jing)等23人奉敕撰于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計有正(zheng)(zheng)文(wen)20卷,目錄(lu)1卷;《藥(yao)圖(tu)》25卷,目錄(lu)1卷;《圖(tu)經》7卷。正(zheng)(zheng)文(wen)實際(ji)載(zai)藥(yao)850種(zhong),較(jiao)《本(ben)(ben)(ben)草(cao)經集(ji)注(zhu)》新增114種(zhong)。

此(ci)書(shu)以(yi)《本草經集注(zhu)(zhu)(zhu)》為基(ji)礎,增補注(zhu)(zhu)(zhu)文與(yu)新藥。又將原草木、蟲獸(shou)2類(lei),析為草、木、禽獸(shou)、蟲魚4類(lei),序例(li)亦一分為二。新增注(zhu)(zhu)(zhu)文冠以(yi)“謹案(an)”二字,小字書(shu)于陶弘(hong)景(jing)注(zhu)(zhu)(zhu)文之后(hou)。新增用藥用黑(hei)大字書(shu)寫,末注(zhu)(zhu)(zhu)“新附”。

補注內容中(zhong),以記載藥(yao)物(wu)形態、產地為多,兼述藥(yao)效、別名等。書(shu)中(zhong)糾正(zheng)陶氏謬(miu)誤處甚多,為后世(shi)辨正(zheng)藥(yao)物(wu)基原(yuan)提供依(yi)據。《新修本(ben)草》是(shi)(shi)中(zhong)國第一部由政(zheng)府頒(ban)布的藥(yao)典,也是(shi)(shi)世(shi)界上最早的藥(yao)典。原(yuan)書(shu)已佚,主要內容保存于(yu)后世(shi)諸家本(ben)草著作(zuo)中(zhong)。

4、本草綱目

《本(ben)草綱(gang)目》,本(ben)草著作,52卷。明代李(li)時珍(東璧)撰于嘉靖三(san)十(shi)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稿凡三(san)易。此(ci)書(shu)采用“目隨綱(gang)舉”編寫體例(li),故以(yi)“綱(gang)目”名書(shu)。以(yi)《證類本(ben)草》為藍本(ben)加以(yi)變(bian)革。

序例(卷(juan)1、2)相當于總論(lun),述(shu)本(ben)草(cao)(cao)要籍與藥性理論(lun)。卷(juan)1“歷(li)代諸(zhu)家本(ben)草(cao)(cao)”,介紹明以(yi)前主要本(ben)草(cao)(cao)41種(zhong)(zhong)。次輯錄明代以(yi)前有關藥物(wu)氣味陰陽、五味宜忌(ji)、標本(ben)陰陽、升降浮沉、補瀉(xie)、引經報使(shi)、各種(zhong)(zhong)用藥禁忌(ji)等論(lun)述(shu),其中又以(yi)金元諸(zhu)家之論(lun)居多。

5、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ming)實圖考(kao)(kao)》,植物學著作,38卷(juan)。清(qing)代吳其_(瀹(yue)齋)撰(zhuan)于(yu)19世紀(ji)中(約1841~1846年(nian)),書未成(cheng)而作者逝(shi),初刊于(yu)道光二十(shi)八年(nian)(1848年(nian))。該書考(kao)(kao)訂植物名(ming)實,然涉(she)及藥用(yong)植物甚多。共(gong)載(zai)植物1714種(zhong),仿《本草(cao)(cao)(cao)(cao)綱目》分(fen)谷、蔬(shu)、山草(cao)(cao)(cao)(cao)、隰(xi)草(cao)(cao)(cao)(cao)、石草(cao)(cao)(cao)(cao)、水草(cao)(cao)(cao)(cao)、蔓草(cao)(cao)(cao)(cao)、芳(fang)草(cao)(cao)(cao)(cao)、毒草(cao)(cao)(cao)(cao)、群芳(fang)、果(guo)、木(mu)12類。

附(fu)圖(tu)1805幅,絕大(da)多(duo)數系寫(xie)生而成(cheng)。書中一般一物(wu)一圖(tu),圖(tu)文對照。其文字內容介紹文獻出(chu)處、產(chan)地、形(xing)態、顏色或性味、用途等。所(suo)收植物(wu)以見(jian)于前人本草者居多(duo),亦(yi)收有新增品519種。

作者辨認植(zhi)(zhi)物,注重實際(ji)比較觀察(cha)及(ji)采(cai)訪民間辨藥(yao)經驗,故對近(jin)現代考求植(zhi)(zhi)物品種甚有價值(zhi)。其圖形精美,據此常可鑒定(ding)植(zhi)(zhi)物科屬。書中亦(yi)收載眾多(duo)采(cai)訪所得之植(zhi)(zhi)物功用,內涉(she)及(ji)醫(yi)藥(yao)者較多(duo),故于(yu)醫(yi)藥(yao)亦(yi)多(duo)裨益。

參考資料:百(bai)度百(bai)科-神(shen)農本草經

參考(kao)資料:百度(du)百科-名醫別錄

參考(kao)資料:百(bai)(bai)度百(bai)(bai)科(ke)-新修(xiu)本草

參考(kao)資料:百(bai)度百(bai)科-本草綱目

參(can)考資料:百度百科-植物名實(shi)圖考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100831.html.

聲明: 我(wo)們(men)(men)致(zhi)力(li)于(yu)保護作者版(ban)權(quan),注(zhu)重分享,被(bei)刊(kan)用(yong)文(wen)章因(yin)無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wei)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huo)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員(yuan),我(wo)們(men)(men)會立(li)即(ji)(ji)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wang)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xi)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biao)注(zhu)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an)益(yi),請立(li)即(ji)(ji)通知我(wo)們(men)(men)(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們(men)(men)會第一(yi)時(shi)(shi)間予以(yi)刪(shan)除,并(bing)同時(shi)(shi)向(xiang)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