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tian)文歷法(fa)·干(gan)支紀日(ri)天(tian)文歷法(fa)·干(gan)支紀日(ri)
據出土的(de)(de)(de)甲骨文卜(bu)辭可(ke)知,殷代(dai)紀(ji)(ji)日(ri)(ri)(ri)(ri)(ri)便(bian)使(shi)用(yong)干(gan)支紀(ji)(ji)日(ri)(ri)(ri)(ri)(ri)法(fa)(fa)(關于它的(de)(de)(de)起(qi)源(yuan),有人說是(shi)夏(xia)代(dai),但(dan)目(mu)前(qian)無確切資料記載)。天(tian)干(gan)與(yu)地(di)支相(xiang)配,甲子(zi)為第一(yi)(yi)天(tian),乙丑為第二(er)天(tian),丙(bing)寅為第三(san)天(tian)……殷人以六(liu)(liu)十日(ri)(ri)(ri)(ri)(ri)為一(yi)(yi)周,周而復始(shi)地(di)順(shun)序(xu)紀(ji)(ji)日(ri)(ri)(ri)(ri)(ri)。殷代(dai)干(gan)支紀(ji)(ji)日(ri)(ri)(ri)(ri)(ri)很可(ke)能順(shun)序(xu)循環沒(mei)(mei)有中(zhong)斷(duan)地(di)連續使(shi)用(yong)到(dao)今天(tian),這是(shi)我國(guo)特有的(de)(de)(de),也是(shi)世界上最長的(de)(de)(de)紀(ji)(ji)日(ri)(ri)(ri)(ri)(ri)法(fa)(fa),它對歷(li)史(shi)學(xue)(xue),尤其是(shi)對科學(xue)(xue)技術(shu)發展史(shi)的(de)(de)(de)考(kao)證和(he)研究,都(dou)是(shi)不(bu)可(ke)多(duo)得的(de)(de)(de)原始(shi)資料。干(gan)支紀(ji)(ji)日(ri)(ri)(ri)(ri)(ri)在(zai)歷(li)法(fa)(fa)計算上是(shi)一(yi)(yi)種(zhong)很好的(de)(de)(de)紀(ji)(ji)日(ri)(ri)(ri)(ri)(ri)方法(fa)(fa),但(dan)在(zai)民間(jian)使(shi)用(yong)時顯得有些不(bu)方便(bian),如(ru)不(bu)知道(dao)一(yi)(yi)個月(yue)朔日(ri)(ri)(ri)(ri)(ri)的(de)(de)(de)干(gan)支,則另外日(ri)(ri)(ri)(ri)(ri)子(zi)的(de)(de)(de)干(gan)支也就無法(fa)(fa)知道(dao)了,因此從西周開始(shi)便(bian)還有別的(de)(de)(de)紀(ji)(ji)日(ri)(ri)(ri)(ri)(ri)方法(fa)(fa),后(hou)來人們也干(gan)脆用(yong)數字紀(ji)(ji)日(ri)(ri)(ri)(ri)(ri)(但(dan)也只是(shi)輔(fu)助手(shou)段)。在(zai)歷(li)代(dai)官方文件以及史(shi)書(shu)中(zhong),一(yi)(yi)般只單用(yong)干(gan)支紀(ji)(ji)日(ri)(ri)(ri)(ri)(ri)法(fa)(fa),從春秋(qiu)魯隱公(gong)三(san)年(公(gong)元(yuan)前(qian)720)二(er)月(yue)己(ji)巳日(ri)(ri)(ri)(ri)(ri)起(qi),到(dao)清宣統(tong)三(san)年(1911)止(zhi),在(zai)這長達(da)二(er)千六(liu)(liu)百余年的(de)(de)(de)漫(man)長歲月(yue)中(zhong),干(gan)支紀(ji)(ji)日(ri)(ri)(ri)(ri)(ri)既沒(mei)(mei)有間(jian)斷(duan)也沒(mei)(mei)有發生錯(cuo)亂,實在(zai)令人嘆(tan)為觀止(zhi)。它不(bu)僅是(shi)我國(guo),也是(shi)世界上一(yi)(yi)份珍貴(gui)的(de)(de)(de)科學(xue)(xue)文化遺(yi)產。
哪位有(you)(you)關于中國(guo)古代天(tian)(tian)文(wen)歷法(fa)詳細(xi)資(zi)料?中國(guo)是世(shi)界上天(tian)(tian)文(wen)學(xue)起(qi)步最(zui)早(zao)、發展最(zui)快(kuai)的國(guo)家之一,天(tian)(tian)文(wen)學(xue)也是中國(guo)古代最(zui)發達的四門(men)自然科學(xue)之一,其他包括農學(xue)、醫學(xue)和數學(xue),天(tian)(tian)文(wen)學(xue)方面屢(lv)有(you)(you)革(ge)新(xin)的優良歷法(fa)、令人驚羨(xian)的發明(ming)創造、卓有(you)(you)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shi)界天(tian)(tian)文(wen)學(xue)發展史上,無不占(zhan)據重(zhong)要的地位。
我人個對古(gu)代(dai)的(de)(de)天文(wen)歷法還(huan)是比較感興趣的(de)(de),歷年(nian)來我也在網絡(luo)個搜(sou)尋過古(gu)代(dai)天文(wen)歷法類的(de)(de)古(gu)籍資料,不(bu)過所找的(de)(de)古(gu)籍很(hen)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閣? 中尋找(zhao)到了一百多冊古代天文(wen)歷法的古籍(ji)資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zhen)貴,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wen)歷法的古籍(ji)文(wen)獻,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鑒 (明)章士純撰(zhuan)》
《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ji)? 不著(zhu)撰者》
《三統術詳說 (清)陳澧撰》
《交(jiao)食通(tong)(tong)軌日食通(tong)(tong)軌月食通(tong)(tong)軌四(si)馀通(tong)(tong)軌五星通(tong)(tong)軌 不著(zhu)撰者》
《歷(li)象本要 (清)楊文言(yan)撰(zhuan)》
《古今推步(bu)諸(zhu)術考(kao) (清(qing))汪曰楨》
《古周髀算經 (漢)趙君卿(qing)注》
《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bi)算經(jing)周髀(bi)算經(jing)音(yin)義(yi)? 趙君卿(qing)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ling)注全一冊【李林甫(fu)】》
《囂(xiao)囂(xiao)子歷(li)鏡(jing) (清)胡(hu)襲參 方(fang)江自(zi)輯》
《四時氣(qi)候集(ji)解【明】李泰》
《回回歷(li)法釋(shi)例(li) (明)貝琳(lin)撰》
《地(di)球圖說? (法(fa))蔣友(you)仁譯》
《大(da)清(qing)時(shi)書箋釋 (清(qing))繆之晉(jin)輯》
《大統歷注? 不(bu)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tong) (清)許(xu)桂林撰》
《恒星(xing)星(xing)座書.蘇菲》
《授時歷議》
《新編遵依司天臺經(jing)緯歷書 (明(ming))陸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韜撰》
《晉書·律歷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歷鋪注解惑? (德)湯若望撰》
《玉燭寶典》
《甘石星經》
《神(shen)道大編(bian)歷宗通儀 (明)周(zhou)述學撰》
《月令解 (宋)張虙》
《渾蓋通憲(xian)圖說(shuo) (明)李之藻》
《春秋朔(shuo)閏至日考 (清(qing))王(wang)韜撰》
《春秋日食(shi)集證 (清(qing))馮澄撰(zhuan)》
《新制(zhi)靈臺儀象志(zhi)? (比)南懷(huai)仁撰》
《授(shou)時歷故(gu) (清(qing))黃宗義撰》
《推(tui)步法(fa)解(jie)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輯(ji)要 (清)康熙》
《御制歷象考成(cheng)表 (清)允(yun)祿(lu)》
《御(yu)制歷象考成后編 (清(qing))乾(qian)隆》
《御(yu)制(zhi)歷象考成 (清(qing))》
《天經或問 (清)游藝》
《天象源委 (清)張永祚輯》
《天學(xue)闡微 (清(qing))王家弼撰》
《天元歷(li)理全(quan)書 (清)徐(xu)發(fa)撰》
《周髀算經(jing) (漢)趙君卿(qing)》
《歷(li)算全書 (清)梅文鼎》
《歷代長(chang)術輯要 (清)汪曰楨撰(zhuan)》
《全(quan)史日至源流 (清)許(xu)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
《三(san)才實義天集 (清)周(zhou)于漆》
《七政推步(bu) (明)貝琳(lin)》
干支歷的歷法規則 干支歷是一種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 。年月日時是歷法的基本要素。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 ,它比農歷更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
干支歷示例:(公歷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歷八月初十日)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干支這個名稱,在東漢以前是沒有的。關于干支的起源,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隋朝《五行大義》也記載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大橈”,史籍記載是黃帝的史官,《呂氏春秋·尊師》:“ 黃帝師大撓 。”近代學者對干支的起源做過一些研究和論證,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十天干以甲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干,雙數序列為陰干。十二地支又以子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支,雙數序列為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的規律依次相配,組成記錄干支歷的60個基本單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 在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節氣反映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屬于陽歷范疇。從地球上看,太陽在天球上沿著軌道(黃道)作周年視運動,我國古代人們發現了太陽年位置的變化與農業氣候有著密切關系,于是,在歷法中,利用天文現象,反映氣候的變化,便于農事的安排,編制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黃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點,以春分點0點為起點,太陽每運行15°稱一節氣,位于等分點的瞬間就是交節氣時刻,每個節氣都設有專用名,它們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在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 到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后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為方便記憶,有《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有歲星紀年法,后有太歲紀年法,它們可以說是干支紀年法的前身。由于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不是恰好為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杷它當做12年一周天,順次計箅,結果和實際的天象不合,每隔83年就會有一次誤差。西漢末劉飲提倡超辰法,就是以144年間歲星運行的次數為145次。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辰法應該超辰而不超辰,從這年以后,紀年法完全和歲星的運行沒有什么關系,只按六十干支的次序來紀年。
干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干支可稱為年柱。
民國以前,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干支歷歲首,叫春節(立春節);由于是春天的開始,我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是一個重大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春秋時代開始以十二支紀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和《釋名》都載其語源的說明,可以說是大同小異,都表示萬物從發生,經過繁茂、成熟、衰減,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狀態。《說文解字》的解說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大體上文字的構造和其意義是一脈相承的。其名稱可以說是考慮陰陽的消長和五行的推栘而組成的。 以上古籍記載把十二辰都描述為物候的周年變化 ,這充分說明干支紀月的陽歷性質。
干支歷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節”,雙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氣”或“中”,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由12“節”加12“氣”組成)。又以交立春節氣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即寅月(有的書籍又同時標注為1月或正月,用以輔助理解,其余類推)的起始,于是每一個“節”加一個“氣”就為一個月,每個“節”可代表上半月(約15天),每個“氣”可代表下半月,這樣每個月就包含了兩個節氣。不需設置閏月。
二十四節氣、干支歷月、公歷和太陽位置對照見右圖。
干支歷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見下表:序號1112干支歷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節)
(氣)立春
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
谷雨立夏
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
大暑立秋
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
大寒干支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于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周期。紀月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月柱。人們根據干支年、月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月的推導口訣:(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當年的月干)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歷)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稱。 從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錯誤地解讀為農歷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歷的寅月。事實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歷30.4375日,而1個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這一辰就差了幾乎1天。這十二辰合起來差了將近11天。 那相差出來的天數又怎么辦?這就是陰陽歷需要設置閏月的原因了。
《史記·歷書》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這就是戰國、秦、漢時代盛行的三正論。(建正意為陰陽歷以哪個月建作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認為三正交替不是歷史事實。干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日柱。
干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準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此外,晚上23至24點又稱為晚子時,24點至1點稱為早子時。(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別以子初劃分日干支,即晚上23點起為新的一天。)
由于干支紀日以每一天來計算,對歷法沒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記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陰陽歷上。
干支紀日法是中國歷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干支紀日法不獨為歷家推算的工具。《史記·歷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鐘。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 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 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在古代由于歷書中都不標記干支紀時,于是人們根據干支日、時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時的推導口訣:(十二個時支為已知不變,就推排時干)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gui)何方覓,壬子(zi)是真途。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sici/57673.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作者(zhe)版(ban)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zhang)因無(wu)法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聯系,或(huo)有(you)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zi)源來自(zi)于(yu)(yu)網絡(luo),轉載是出(chu)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huo)侵犯了(le)您的合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元幹(gan)《登垂虹亭(ting)二首》古(gu)詩賞析
下(xia)一篇(pian):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鑒賞(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