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shi)詞研究(jiu)(jiu)·重要(yao)詩(shi)人·王(wang)季友詩(shi)詞研究(jiu)(jiu)·重要(yao)詩(shi)人·王(wang)季友
排行七,河(he)南(今河(he)南洛(luo)陽(yang))人。家(jia)貧。篤學,嘗隱(yin)于滑州山(shan)中(zhong)(zhong)。唐(tang)肅宗上(shang)元(yuan)(yuan)元(yuan)(yuan)年(nian)(nian)(nian)(nian)(nian)(760)冬,以(yi)處士隨華(hua)陰(yin)令王(wang)(wang)(wang)宥等同謁華(hua)岳祠,刻石題(ti)記。代宗寶(bao)應(ying)元(yuan)(yuan)年(nian)(nian)(nian)(nian)(nian)(762),為(wei)(wei)華(hua)陰(yin)尉。寶(bao)應(ying)二(er)年(nian)(nian)(nian)(nian)(nian)正月(yue),嘗至(zhi)渭(wei)南,與錢(qian)起(qi)等游于郎(lang)士元(yuan)(yuan)半日村(cun)別業。后為(wei)(wei)虢(guo)州刺史李(li)勉(mian)所(suo)引(yin)重,移官虢(guo)州錄(lu)(lu)事參(can)軍。未幾(ji)(ji),李(li)勉(mian)入京為(wei)(wei)尹,復舊職。廣德(de)元(yuan)(yuan)年(nian)(nian)(nian)(nian)(nian)(763),轉太子(zi)司議郎(lang)。廣德(de)二(er)年(nian)(nian)(nian)(nian)(nian),李(li)勉(mian)出(chu)除江西觀(guan)察(cha)使,聘佐其(qi)(qi)幕,任(ren)副(fu)使,兼監察(cha)御史。大歷二(er)年(nian)(nian)(nian)(nian)(nian)(767)還京,旋(xuan)歸山(shan)終隱(yin)。季友(you)(you)工詩,與杜甫、錢(qian)起(qi)、岑(cen)參(can)、元(yuan)(yuan)結、郎(lang)士元(yuan)(yuan)等友(you)(you)善,為(wei)(wei)時人所(suo)重,岑(cen)參(can)謂“王(wang)(wang)(wang)生(sheng)今才(cai)子(zi),時輩咸所(suo)仰”(《潼關使院(yuan)懷王(wang)(wang)(wang)七季友(you)(you)》)。其(qi)(qi)詩多歌詠山(shan)林耕(geng)隱(yin),殷(yin)璠評曰(yue):“季友(you)(you)詩,愛(ai)奇務險,遠(yuan)出(chu)常情(qing)之外”,并謂其(qi)(qi)《觀(guan)于舍人西亭壁(bi)畫山(shan)水》詩中(zhong)(zhong)“野人宿在人家(jia)少,朝(chao)見(jian)此山(shan)謂山(shan)曉,半壁(bi)仍棲嶺上(shang)云(yun),開簾放出(chu)湖中(zhong)(zhong)鳥”幾(ji)(ji)句“甚有(you)新意”(《河(he)岳英(ying)靈集》)。辛文房稱:“觀(guan)其(qi)(qi)篤志山(shan)水,可謂遠(yuan)性風疏,逸情(qing)云(yun)上(shang)矣。”(《唐(tang)才(cai)子(zi)傳》)元(yuan)(yuan)結《篋中(zhong)(zhong)集》選(xuan)其(qi)(qi)詩二(er)首,殷(yin)璠《河(he)岳英(ying)靈集》選(xuan)其(qi)(qi)詩六首,《唐(tang)詩紀(ji)事》錄(lu)(lu)其(qi)(qi)詩五首。《宋史·藝文志》著錄(lu)(lu)《王(wang)(wang)(wang)季友(you)(you)詩》一卷。《全唐(tang)詩》收(shou)其(qi)(qi)詩凡十三首,其(qi)(qi)中(zhong)(zhong)雜有(you)另一王(wang)(wang)(wang)季友(you)(you)之作。事見(jian)《唐(tang)詩紀(ji)事》卷二(er)六、《唐(tang)才(cai)子(zi)傳校(xiao)箋》卷四。今人孫望(wang)《作者事輯》有(you)王(wang)(wang)(wang)季友(you)(you)條。另有(you)德(de)宗朝(chao)王(wang)(wang)(wang)季友(you)(you),為(wei)(wei)貞元(yuan)(yuan)十四年(nian)(nian)(nian)(nian)(nian)(798)進士。
請舉些有關江西才子或對江西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的詩江西詩人入選《全唐詩》總數位列中上,具有一定的實力;二、江西詩人的發展趨勢最為迅猛,由初唐的空缺一躍而為晚唐五代名列第二。此外,這個統計表還清楚地表明,自東晉陶淵明之后,其間有三百余年的沉寂,江西地區再次出現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始于盛唐。除了清康熙年間編錄的《全唐詩》之外,表現唐代江西文學概貌的還有元代辛長房輯撰的《唐才子傳》。
現存本收錄江西籍才子:劉慎虛、綦毋潛、吉中孚、王季友、熊孺登、施肩吾、陳陶、來鵬、虛中、鄭谷、任濤、王貞白、王轂、貫休、沈彬、孫魴、李中、廖圖共十八人。此外,唐代殷璠輯撰的《河岳英靈集》是一本為學術界公認的盛唐詩歌選本,該書堅持嚴格的輯錄標準:"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河岳集自序》)全書輯錄了天寶年間二十四位著名詩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詩,在二十四位英靈中江西占三家:綦毋潛、劉慎虛、王季友,他們是盛唐時期江西最重要的詩人。
綦毋潛(約691-756)是江西第一位進士及第的"唐才子"詩人,后人稱?quot;摩詰一路人"。虔州(今江西贛州地區)人。復姓綦毋,字孝通。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縣)尉。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制,為著作郎。開元二十一年冬辭官南歸,游歷江淮。天寶初,重返京洛,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爆發后,再度棄官,游于江淮,不知所終。
綦毋潛以詩歌著稱于世,"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贛州府志》)宋代嚴羽《浪滄詩話》曰:"況唐人如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張燕公、張曲江、賈至、王維、獨孤及、韋應物、孫逖、祖詠、劉慎虛、綦毋潛、劉長卿、李長吉諸公,皆大名家。"綦毋潛與盛唐詩人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等互為文友。《唐才子傳》記述其掛冠歸隱江東別業:"一時文士咸賦詩,祖餞甚榮。"王維尤為至友,綦毋潛科舉落第,王維贈《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曰:"吾謀時不用,勿謂知音稀。";他南行歸隱,王維又贈《送綦毋潛校書棄官還江東》詩,全詩長達二十句,末四句云:"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綦毋潛與王維過從甚密,他們在文學風格上亦有相通之處,清代楊希閔評其詩:"清回拔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河岳英靈集》總評曰:"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歷代未有。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評述中的佳句引自綦毋潛的《題鶴林寺》、《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兩詩以寫意的筆調描繪出幽深空寂的方外物象與情致。
綦毋潛的詩作具有清麗典雅,恬淡閑適的風格,《春泛若耶溪》是這一特色的代表,為歷代選家所注目。全詩寫道:"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相傳若耶溪為西施浣紗之處,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一說浣紗石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開篇兩句總寫詩人放任自適的意趣,即所謂"幽意"。接下來寫泛舟的情境:晚風、花路、山壑、潭煙、林月……后兩句表達世事迷茫,不如歸去的感慨。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作于詩人南游江淮之際。以月夜朦朧寫人生彌漫,由此表達一種超然出世的方外之情。綦毋潛躋身盛唐詩人之列,王維高度評贊綦毋潛的詩"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歷代唐詩選本均錄其詩,《河岳英靈集》輯錄六首,《全唐詩》輯一卷二十六首。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有"開元?永?quot;之美譽。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常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 但日后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游歷于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游,時稱"吳中四友",并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于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游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后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云、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唐才子傳》評價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杰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明代銅鼓衛經歷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贊嘆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劉慎虛著有《鹡鸰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岳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志·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季友是一位為杜甫稱道的"豐城客子"。原籍河南,寓居于江西。關于王季友的身世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家大全》載其生卒年為714-794,舉開元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第二種,《江西文化》著者認為以上觀點不準確。其一,生卒年不可靠,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四十歲,與《河岳英靈集》中描繪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二,元結編撰于乾元三年(760)的《篋中集》載王季友諸人"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不可能做到御史中丞這樣的顯要。第三種,《唐才子傳》舒寶璋注中認為:成書于天寶十二載(753)的《河岳英靈集》謂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后來"顯然已言不副實"。根據孫望《蝸叟雜稿.篋中集作者事輯》記載,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崎嶇士林,寶應、廣德間(763年傾)已任司儀郎,廣德、大歷間(765年傾)且為洪州幕客兼監察御史,并為江西觀察使李勉之副使。第三種說法與第一種相近,只是第三種說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寶以后,"白首短褐"的狀況已有改善。但至少可以推斷,王季友早年家境貧寒,妻柳氏棄之而去。其不以貧賤志短,苦讀不輟,終于成為眾所仰慕的唐代才子、河岳英靈。
王季友現存詩不多,《河岳英靈集》收六首,《全唐詩》收十三首。《河岳英靈集》評其詩:"季友詩放蕩,愛奇務險,遠出常情之外"。如狀寫家境困窘之作《贈山兄韋秘書》:"山中誰余密,白發日相親。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quot;又如《酬李十六》:"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詩中寫雀鼠知貧,鹿麋自養,透露出一股遠志風疏,逸情云上之氣。此外,王季友還有一些詠史吟物,往來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一掃奇險之風,借漢朝抗擊匈奴諷當朝忠奸不辨,表達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詩曰:"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骍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王季友與杜甫、岑參等相交往,當世著名詩人對王季友的作品與人品深為欽敬。杜甫《可嘆》詩曰:"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豐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 嶁。"岑參《潼關使院懷王七季友》詩贊曰:"王生今才人,時輩成所仰。何當見顏色,終日勞夢想。"
吉中孚(?-786年前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早年做過道士,后還俗拜官。大歷年間舉進士,授萬年(今陜西長安縣)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為中唐間著名詩人,與錢起、盧綸、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 、夏侯審、李端并稱"大歷十才子"。(《新唐書·盧綸傳》)。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盛唐之際文壇上升起的巨星王維、李白、杜甫等相繼辭世。大歷、貞元間響名詩壇的是劉長卿、顧況、韋應物以及"大歷十才子"諸人。
吉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唐才子傳》載其赴京都后詩名大作,"來長安謁宰相,有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贊曰:"舊箓藏云穴,新詩滿帝鄉,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至今僅存詩一首《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這是一首送別國使的餞行詩,詩曰:"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絕域通王制,窮天向水程。島中分萬象,日處轉雙旌。氣積魚龍窟,濤翻水浪聲。路長經歲去,海盡向山行。復道殊方禮,人瞻漢使榮。"新羅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羅景德王卒,惠恭王繼位,代宗于大歷元年(766)派遣倉部郎中、御使中丞歸崇敬赴新羅充任吊祭、冊立使者。吉中孚歸中丞是好友,于是寫下這首壯行詩。詩中 "絕域通王制"、"人瞻漢使榮",說明當時新羅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冊立是一件重大的國事,新羅人民也以一睹漢使的風采為榮。全詩走筆窮天絕域,摹寫殊禮萬象,紀志下中朝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詩中充滿了奇幻的色彩,是一篇別具風格的送別佳作。
鄭史、鄭啟、鄭谷。晚唐間,袁州(今江西宜春)"鄭氏三父子"響名文壇。父親鄭史為詩賦家、歷官永州刺史、國事博士。其子鄭啟、鄭谷亦有詩名。其中尤以鄭谷最為稱著。
鄭谷(生卒年不詳),字守愚。自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他在《卷末偶題三首》中自述:"七歲侍行湖外去,岳陽樓上敢題詩。"詩論家司空圖曾與鄭史同院,見而奇之,聽小鄭谷評自己的詩《曲江晚望》后,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光啟三年(887)進士及第,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詩友稱其"鄭都官"。鄭谷于乾寧年間(894-898)告歸,退隱于仰山書堂(今江西宜春境內)與許裳、任濤、張 、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并稱"芳林十哲",又以僖宗年號稱"咸通十哲"。
鄭谷(gu)的詩(shi)清婉明(ming)(ming)白,別具(ju)機杼。其(qi)中(zhong)最著(zhu)名的是(shi)《鷓(zhe)鴣》:"暖(nuan)戲煙蕪錦翼齊(qi),品流應得(de)近(jin)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ti)。游子(zi)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chang)翠眉低。相(xiang)呼(hu)相(xiang)應湘(xiang)江(jiang)闊,苦竹叢深(shen)春日西。"詩(shi)中(zhong)明(ming)(ming)寫鷓(zhe)鴣,暗抒離愁,神韻警絕,詩(shi)家又稱其(qi)"鄭鷓(zhe)鴣"。"一(yi)字師"是(shi)鄭谷(gu)的又一(yi)美(mei)稱,《唐才子(zi)傳》記述(shu)鄭谷(gu)退隱宜春仰(yang)山書(shu)(shu)堂,將(jiang)詩(shi)僧齊(qi)己《早(zao)梅》詩(shi)中(zhong)"前村深(shen)雪里,昨(zuo)晚數(shu)枝開(kai)"的"數(shu)枝"改為(wei)(wei)"一(yi)枝",認為(wei)(wei)這(zhe)樣更能體現(xian)花期之(zhi)早(zao)。齊(qi)己深(shen)為(wei)(wei)嘆服,拜曰(yue):"我一(yi)字詩(shi)也。"鄭谷(gu)曾隨僖宗登(deng)華(hua)(hua)山,著(zhu)《云(yun)臺(tai)編》三卷(juan),歸隱后又有《宜陽集》三卷(juan)及《國風(feng)正訣》一(yi)卷(juan)。《全(quan)唐詩(shi)》評其(qi)"名盛(sheng)唐末",《四庫全(quan)書(shu)(shu)總目提要》評曰(yue):"往(wang)往(wang)于風(feng)調之(zhi)中(zhong),獨(du)饒思致。汰其(qi)膚淺,擷其(qi)菁華(hua)(hua),固亦晚唐之(zhi)巨擘矣。"
南宋時期有影響的江西籍的三位詩人分別是黃庭堅(1045-1105)
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的詩歌理論有很大影響。他的詩歌理論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諸如詩歌本體論、創作論、鑒賞論、詩人論以及詩的境界、風格等都有所論及。但是主要還是詩歌創作論范疇。 其宗主黃庭堅倡導求新求變,要在廣泛吸取前人文學遺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這種思想也貫穿了江西詩派的整個發展嬗變史。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他主張多讀前人作品,從中汲取藝術營養,熟練地掌握煉字、造句、謀篇等寫技巧,同時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縛而進入“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并爭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極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詩視為宋詩美學理想的參照典范。他的尊杜觀點最能體現宋代詩學的時代精神。他主張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作積極的借鑒。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故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雖然如此,但一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試派也不滿與當時崇尚晚唐詩歌的風氣。平淡質樸,精光內斂,體現出黃詩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見平淡之美是宋代詩壇的整體性追求,黃庭堅的創作道路也是以此為終極目標的。
陳師道(1053-1102)
也是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并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煉的黃庭堅為師,自稱:“仆于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說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系,因此他和黃庭堅并稱為“黃陳”。 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凈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以后,詩壇空氣趨于凝固。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范,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于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的沉悶空氣。崛起于東北的金國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滅遼,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領土。在短短兩年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變,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詩人們寧靜的書齋生活,整個詩壇震驚了,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呂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詩歌記錄了那場事變,《守城士》描寫了抗金將士的奮勇抵抗,《兵亂后寓小巷中作》刻畫了人民遭受戰禍的慘狀,《城中紀事》控訴了敵軍燒殺搶掠的罪行。金兵退后,呂本中又寫了《兵亂后自嬉雜詩》29首以抒憤,其一寫道: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后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
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
沉郁悲壯,寫出了愛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其他經歷了靖康事變的江西詩派人也有一此類似的作品,例如韓駒的《陵陽先生詩》中就頗多呼吁抗金的詩。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面,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如洪炎的《次韻公實雷雨》和徐俯的《詠史》: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幾年?擬扣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楚漢分爭辯士憂,東歸那復割鴻溝?鄭君立義不名籍,項伯胡顏肯姓劉?
前一首表示了對淪陷山河的懷念。后一首借古諷今,聯系到徐俯在張邦昌僭位時故意名婢女為“昌奴”之事,詩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氣節的意思。隨著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漸漸地恢復了早期的題材內容,但他們在靖康事變后的一度振作畢竟是值得重視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庭堅的詩論中本來就包含求新求變、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詩派中幾個比較杰出詩論家都理解并繼承了這種精神。曾季貍在《艇齋詩話》中指出:“后山論詩說換骨,東湖論詩說中的,東萊論詩說活法,子蒼論詩說飽參。入處雖不同,然其實皆一關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確,從陳師道、徐俯到呂本中、韓駒,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之說。
呂本中(1084~1145)
是后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早年作詩,專以黃庭堅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黃庭堅是主張自成一家的,呂本中對此心領神會,所以他力圖創造自己的新風格。進入南宋以后,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樓高綠半遮,傷心春色在天涯。低迷簾幕家家雨,淡蕩園林處處花。檐影已飛新社燕,水痕初沒去年沙。地偏長者無車轍,掃地從教草徑斜。
流動和婉,已與黃詩風格迥然不同了。與此同時,呂本中在理論上提出了 “活法”之說:“學詩當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也。”(《夏均父集序》,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謂“活法”,是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容。但由于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是源于黃庭堅的江西詩法,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內部的新變。
在南宋初年,詩壇上轉移風氣的人物是呂本中,但創作成就更高的詩人則是陳與義和曾幾。陳、曾二人都寫了一些較成功的愛國主題的詩,例如陳與義的《傷春》和曾幾的《寓居吳光》。
陳與義、曾幾都與江西詩派有較密切的關系。曾幾的詩風雖然不類黃庭堅、陳師道,但他非常推崇黃、陳,曾說:“華宗有后山,句律嚴七五。豫章乃其師,工部以為祖。”(《次陳少卿見贈韻》)他還隱隱以江西詩派的繼承者自居: “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齋名于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幾看作江西詩派中人,劉克莊認為“比之禪學,山谷初祖也,呂、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誠齋詩選序》)的確,呂本中和曾幾都是江西詩派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南宋的其他詩人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大多是以他們二人為中介的。
陳與義的情況要復雜一些。陳與義對黃庭堅、陳師道都很推崇,創作上也接受了黃、陳詩風一定的影響,然而他的主體風格及主要題材取向都已與江西詩派相去較遠。葛勝仲說他“晚年賦詠尤工,縉紳士庶爭傳誦……號稱‘新體’。” (《陳去非詩集序》)在江西派詩風還籠罩詩壇的時代被稱為“新體”,可見其詩風已突破黃、陳的藩籬。但是也有人仍把陳與義看作江西詩派,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說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異”,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說成是江西詩派的“一宗”。事實上,在江西詩派的發展過程中,陳與義所起的作用不如呂本中和曾幾,但他是與江西詩派有淵源關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詩人。
總之,在蘇軾和黃庭堅以后,陸游等中興四大詩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間,江西詩派的崛起是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江西詩派自身的演變同時也代表著北宋詩風向南宋詩風的轉變。這種演變,固然受到了靖康事變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于整個詩壇,象楊萬里、陸游、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后也不絕如縷,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江西詩人入選《全唐詩》總數位列中上,具有一定的實力;二、江西詩人的發展趨勢最為迅猛,由初唐的空缺一躍而為晚唐五代名列第二。此外,這個統計表還清楚地表明,自東晉陶淵明之后,其間有三百余年的沉寂,江西地區再次出現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始于盛唐。除了清康熙年間編錄的《全唐詩》之外,表現唐代江西文學概貌的還有元代辛長房輯撰的《唐才子傳》。
現存本收錄江西籍才子:劉慎虛、綦毋潛、吉中孚、王季友、熊孺登、施肩吾、陳陶、來鵬、虛中、鄭谷、任濤、王貞白、王轂、貫休、沈彬、孫魴、李中、廖圖共十八人。此外,唐代殷璠輯撰的《河岳英靈集》是一本為學術界公認的盛唐詩歌選本,該書堅持嚴格的輯錄標準:"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河岳集自序》)全書輯錄了天寶年間二十四位著名詩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詩,在二十四位英靈中江西占三家:綦毋潛、劉慎虛、王季友,他們是盛唐時期江西最重要的詩人。
綦毋潛(約691-756)是江西第一位進士及第的"唐才子"詩人,后人稱?quot;摩詰一路人"。虔州(今江西贛州地區)人。復姓綦毋,字孝通。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縣)尉。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制,為著作郎。開元二十一年冬辭官南歸,游歷江淮。天寶初,重返京洛,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爆發后,再度棄官,游于江淮,不知所終。
綦毋潛以詩歌著稱于世,"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贛州府志》)宋代嚴羽《浪滄詩話》曰:"況唐人如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張燕公、張曲江、賈至、王維、獨孤及、韋應物、孫逖、祖詠、劉慎虛、綦毋潛、劉長卿、李長吉諸公,皆大名家。"綦毋潛與盛唐詩人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等互為文友。《唐才子傳》記述其掛冠歸隱江東別業:"一時文士咸賦詩,祖餞甚榮。"王維尤為至友,綦毋潛科舉落第,王維贈《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曰:"吾謀時不用,勿謂知音稀。";他南行歸隱,王維又贈《送綦毋潛校書棄官還江東》詩,全詩長達二十句,末四句云:"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綦毋潛與王維過從甚密,他們在文學風格上亦有相通之處,清代楊希閔評其詩:"清回拔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河岳英靈集》總評曰:"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歷代未有。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評述中的佳句引自綦毋潛的《題鶴林寺》、《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兩詩以寫意的筆調描繪出幽深空寂的方外物象與情致。
綦毋潛的詩作具有清麗典雅,恬淡閑適的風格,《春泛若耶溪》是這一特色的代表,為歷代選家所注目。全詩寫道:"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相傳若耶溪為西施浣紗之處,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一說浣紗石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開篇兩句總寫詩人放任自適的意趣,即所謂"幽意"。接下來寫泛舟的情境:晚風、花路、山壑、潭煙、林月……后兩句表達世事迷茫,不如歸去的感慨。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作于詩人南游江淮之際。以月夜朦朧寫人生彌漫,由此表達一種超然出世的方外之情。綦毋潛躋身盛唐詩人之列,王維高度評贊綦毋潛的詩"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歷代唐詩選本均錄其詩,《河岳英靈集》輯錄六首,《全唐詩》輯一卷二十六首。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有"開元永?quot;之美譽。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常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 但日后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游歷于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游,時稱"吳中四友",并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于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游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后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云、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唐才子傳》評價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杰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明代銅鼓衛經歷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贊嘆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劉慎虛著有《鹡鸰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岳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志·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季友是一位為杜甫稱道的"豐城客子"。原籍河南,寓居于江西。關于王季友的身世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家大全》載其生卒年為714-794,舉開元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第二種,《江西文化》著者認為以上觀點不準確。其一,生卒年不可靠,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四十歲,與《河岳英靈集》中描繪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二,元結編撰于乾元三年(760)的《篋中集》載王季友諸人"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不可能做到御史中丞這樣的顯要。第三種,《唐才子傳》舒寶璋注中認為:成書于天寶十二載(753)的《河岳英靈集》謂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后來"顯然已言不副實"。根據孫望《蝸叟雜稿.篋中集作者事輯》記載,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崎嶇士林,寶應、廣德間(763年傾)已任司儀郎,廣德、大歷間(765年傾)且為洪州幕客兼監察御史,并為江西觀察使李勉之副使。第三種說法與第一種相近,只是第三種說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寶以后,"白首短褐"的狀況已有改善。但至少可以推斷,王季友早年家境貧寒,妻柳氏棄之而去。其不以貧賤志短,苦讀不輟,終于成為眾所仰慕的唐代才子、河岳英靈。
王季友現存詩不多,《河岳英靈集》收六首,《全唐詩》收十三首。《河岳英靈集》評其詩:"季友詩放蕩,愛奇務險,遠出常情之外"。如狀寫家境困窘之作《贈山兄韋秘書》:"山中誰余密,白發日相親。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quot;又如《酬李十六》:"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詩中寫雀鼠知貧,鹿麋自養,透露出一股遠志風疏,逸情云上之氣。此外,王季友還有一些詠史吟物,往來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一掃奇險之風,借漢朝抗擊匈奴諷當朝忠奸不辨,表達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詩曰:"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骍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王季友與杜甫、岑參等相交往,當世著名詩人對王季友的作品與人品深為欽敬。杜甫《可嘆》詩曰:"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豐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 嶁。"岑參《潼關使院懷王七季友》詩贊曰:"王生今才人,時輩成所仰。何當見顏色,終日勞夢想。"
吉中孚(?-786年前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早年做過道士,后還俗拜官。大歷年間舉進士,授萬年(今陜西長安縣)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為中唐間著名詩人,與錢起、盧綸、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 、夏侯審、李端并稱"大歷十才子"。(《新唐書·盧綸傳》)。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盛唐之際文壇上升起的巨星王維、李白、杜甫等相繼辭世。大歷、貞元間響名詩壇的是劉長卿、顧況、韋應物以及"大歷十才子"諸人。
吉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唐才子傳》載其赴京都后詩名大作,"來長安謁宰相,有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贊曰:"舊箓藏云穴,新詩滿帝鄉,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至今僅存詩一首《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這是一首送別國使的餞行詩,詩曰:"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絕域通王制,窮天向水程。島中分萬象,日處轉雙旌。氣積魚龍窟,濤翻水浪聲。路長經歲去,海盡向山行。復道殊方禮,人瞻漢使榮。"新羅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羅景德王卒,惠恭王繼位,代宗于大歷元年(766)派遣倉部郎中、御使中丞歸崇敬赴新羅充任吊祭、冊立使者。吉中孚歸中丞是好友,于是寫下這首壯行詩。詩中 "絕域通王制"、"人瞻漢使榮",說明當時新羅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冊立是一件重大的國事,新羅人民也以一睹漢使的風采為榮。全詩走筆窮天絕域,摹寫殊禮萬象,紀志下中朝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詩中充滿了奇幻的色彩,是一篇別具風格的送別佳作。
鄭史、鄭啟、鄭谷。晚唐間,袁州(今江西宜春)"鄭氏三父子"響名文壇。父親鄭史為詩賦家、歷官永州刺史、國事博士。其子鄭啟、鄭谷亦有詩名。其中尤以鄭谷最為稱著。
鄭谷(生卒年不詳),字守愚。自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他在《卷末偶題三首》中自述:"七歲侍行湖外去,岳陽樓上敢題詩。"詩論家司空圖曾與鄭史同院,見而奇之,聽小鄭谷評自己的詩《曲江晚望》后,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光啟三年(887)進士及第,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詩友稱其"鄭都官"。鄭谷于乾寧年間(894-898)告歸,退隱于仰山書堂(今江西宜春境內)與許裳、任濤、張 、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并稱"芳林十哲",又以僖宗年號稱"咸通十哲"。
鄭(zheng)谷(gu)的(de)詩(shi)清婉明(ming)白(bai),別(bie)具機杼。其(qi)中(zhong)(zhong)最著(zhu)名的(de)是《鷓鴣(gu)》:"暖戲煙蕪錦翼齊(qi),品流(liu)應得近山雞。雨(yu)昏(hun)青草湖(hu)邊(bian)過,花落黃陵(ling)廟里(li)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cui)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shen)春日西(xi)。"詩(shi)中(zhong)(zhong)明(ming)寫(xie)鷓鴣(gu),暗抒離愁,神韻(yun)警絕,詩(shi)家(jia)又(you)(you)稱(cheng)其(qi)"鄭(zheng)鷓鴣(gu)"。"一(yi)(yi)字師"是鄭(zheng)谷(gu)的(de)又(you)(you)一(yi)(yi)美稱(cheng),《唐(tang)(tang)才子傳》記述鄭(zheng)谷(gu)退隱宜春仰山書堂,將詩(shi)僧齊(qi)己(ji)《早(zao)梅(mei)》詩(shi)中(zhong)(zhong)"前村深(shen)雪里(li),昨晚數枝開(kai)"的(de)"數枝"改為(wei)"一(yi)(yi)枝",認為(wei)這樣更能體現花期之早(zao)。齊(qi)己(ji)深(shen)為(wei)嘆(tan)服,拜曰:"我(wo)一(yi)(yi)字詩(shi)也。"鄭(zheng)谷(gu)曾隨僖宗登華(hua)山,著(zhu)《云臺編》三(san)卷(juan),歸隱后(hou)又(you)(you)有(you)《宜陽集》三(san)卷(juan)及《國(guo)風正訣》一(yi)(yi)卷(juan)。《全唐(tang)(tang)詩(shi)》評(ping)其(qi)"名盛唐(tang)(tang)末",《四庫全書總(zong)目提要(yao)》評(ping)曰:"往(wang)往(wang)于風調之中(zhong)(zhong),獨饒思(si)致。汰其(qi)膚(fu)淺(qian),擷其(qi)菁華(hua),固(gu)亦晚唐(tang)(tang)之巨擘矣。"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sici/56008.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ban)權(quan)(quan),注(zhu)重分享,被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yu)作者(zhe)取(qu)得(de)聯系(xi),或有版(ban)權(quan)(quan)異議的(de),請聯系(xi)管理員(yuan),我(wo)(wo)們會立即(ji)處(chu)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yu)圖(tu)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de),若有來源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quan)益(yi),請立即(ji)通知我(wo)(wo)們(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shi)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宋)王琪《望江(jiang)南·江(jiang)南月》原文(wen)賞(shang)析
下一篇(pian): (五(wu)代)歐陽炯(jiong)《江城子·晚日金陵(ling)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