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物·程頤
北宋哲學家。字正叔,洛陽人,因其居臨伊川,故世稱 “伊川先生”。出身于官僚世家,曾與其兄程顥受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北宋理學中 “洛學” 一派的開創者,世稱“二程”。程頤早年受周敦頤影響,厭棄功名,而以 “尋孔顏樂處”為務,即追求一種 “自得其樂”的圣賢境界。孔子說: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又說: “賢哉,回 (顏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就是所謂 “孔顏樂處”。程頤沒有考中進士,他的父親曾屢次得 “任子恩” (可以蔭庇子孫作官),程頤都把機會讓給同族的人,自己以教書授徒為樂。程頤主張 “居敬窮理”,認為 “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這個“理”,便是所謂 “天理”。“天理”是程氏兄弟論學的核心范疇,是超乎萬事萬物之上的 “自然的道理”,程頤曾經說: “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 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我們很難用現代術語將“天理” 的內涵準確表述出來,勉強地說,它類似道家的 “道德”、佛家的 “佛性”,是一個關于宇宙本體及其規律的范疇。事實上,程氏兄弟正是從佛道二教那里受到啟示,才從傳統哲學中拈出“天理” 二字來,并賦予其新的意義,試圖將儒家倫理提升為人生哲學,試圖將圣賢之道轉化為仙佛那樣的 “終極關懷”。二程曾經提出并論證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這一命題,他們主張 “居敬窮理”,就是為了達到天地萬物與“我”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探求宇宙人生之謎。程頤在中年以后,便因其 “力學好古,安貧守節” 的風范名揚四方,許多大臣爭相推薦他出山,都被他婉拒。一直到五十多歲時,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他才接受宰相司馬光的推薦,出任崇政殿說書 (皇帝的老師)。程頤生性嚴謹,難免拘謹,與生性豪放的蘇軾同處一朝,便時時發生摩擦,最后發展為黨爭,史稱 “洛蜀黨爭”。“洛黨” 和 “蜀黨” 在政治上都反對王安石變法,故后來新黨重新執政后,他們都被列為 “奸黨”,遭到貶斥。程頤的處境是非常可憐的,他不但被削職為民,而且被送到涪州 (今重慶市涪陵),交由地方官管制。宋徽宗即位后,他雖然恢復了自由,回到洛陽,但還是留著 “奸黨” 的尾巴,不久即遭到朝臣的彈劾,說他借講學著書 “非毀朝政”。程頤只得遣散學生,藏其書稿,在孤獨寂寞中度完了余年。他死后的葬禮,大多數門人都不敢參加。程頤的理學,在南宋得到朱熹的發揚光大,遂成為宋代理學中最有影響的一派,世稱 “程朱理學”。程頤以主張 “去人欲,存天理” 而著稱,其身后毀譽也由此而起。他反對婦女再嫁,曾說: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尤為現代人詬病。盡管如此,程頤與乃兄為儒家哲學發展史上承先啟后的關鍵人物,卻是無可爭議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56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滕王閣詩》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