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傳統資訊 >> 傳統文學

《與宋元思書·吳均》全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7 17:23:23

《與宋元思書·吳均》全文賞析與宋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流。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江水都是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馳的快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相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上,發出清越的泠泠之聲。百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從枝條間見到陽光。

作者介紹

吳均(469年—520年),又作吳筠,字叔庠(xián),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臨川王蕭宏將他推薦給武帝,很受欣賞。后又被任為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于是私撰《齊春秋》,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觸犯武帝,書焚,并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著有《齊春秋》三十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另有《吳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賞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勸友歸林摒棄名利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你看:風如一些玩累了的孩子,安靜地蜷伏在兩岸的葉子上。比夢還要纏綿的塵煙,也被午睡的風收拾得干干凈凈。青山一身翠綠,比天空更純凈。那些落花的往事,已隨春天埋進了記憶的河床。天靜,山空。這個夏日的午后,時光似乎已經停憩。一葉小舟,是陽光的鱗片,在江面上任意飄浮。或西或東,或左或右,沒有什么可以束縛它自由的方向。內心的河流啊,隨思緒一路顛簸,淌過了黑暗的腹地。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余里水路。目光所及的江南,被溫柔的流水一一撫摸。奇峭的山峰是大地閃電般的長劍,披著陽光的金縷玉衣,守衛在季節的入口。水透明地奔跑在歲月逶迤的唇齒間,送走和迎來一個個明明滅滅的日子。山奇,水異,天下獨此,可以收藏起所有的花朵和語言。這屬于第一層。

第二層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我們再來詳細解讀:青碧如玉的江水是那位浣紗的女子清澈的眼睛嗎?讓每一個愛慕的少年,在夢境里游過你青青的發際,即使是千丈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心底的純潔!那些流浪的魚兒,現在終于可以找個理由安靜地游走在愛的邊緣,生命的潮水,迷失在青春的期盼里。只有那些細小的卵石,如手指上的鉆戒,鋪墊在河底,閃著幸福的光華,在一些驚羨的目光中,清晰可數。而湍急的流水,是一束飛翔的箭,疾行在空曠的風中。陽光來不及收攏金色的羽衣,紛紛受傷,跌落在一團水珠的驚叫聲里。江浪粗暴的表情暴露無遺,隨便抓起一堆陽光的碎片,像一匹發瘋的馬兒,一路狂奔,不再回首。

第三層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又給這山以無限的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霧靄悄悄地爬上了兩岸。擁擠的樹像一些怕冷的孩子,把一身蒼翠的綠衣,緊緊包裹在挺拔的身軀上。一只鳥飛過,竟沒有找到一枝歇息的手掌。山峰爭相向藍天表達愛意,順著地勢努力地伸出手臂,和流云打著招呼。成百上千的山巒,層層疊疊橫亙在蒼鷹的目光下,等待天空的親吻。誰,將是今夜最幸運的王子?一帶清泉從山間擠出來,掛在一岫白云的腰上,然后,一落而下。幾方青石張開雙手,卻還是沒有接住大山的心事。只好用清越的聲音,錄成一盒絕密的交響,囑咐山風帶給船上逍遙的詩人翻譯。一只鳥不甘寂寞地叫了,又一只鳥叫了,那些飛來飛去的翅膀,誦頌過一頁又一頁的梵文,蔥蘢的山間,被一群禪意的小鳥重新拉回寂靜。一只蟬潛伏在枝條上,低聲嘀咕一陣后,再一次撕壞了安詳,一波又一波嘶啞的聲音,像暗器一樣擊傷了每一片寧靜的葉子。安睡的猿群也被吵醒了,呼朋喚子地在樹枝間躥來躥去,啼聲響徹山林,不絕于耳。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多么美好的場景啊!塵世間的紛擾,被一條河流洗滌得干干凈凈。那些熱衷權勢的人,在群峰面前,也不得不平息自己追逐功名的心;而那些被世俗所累的人,看到幽谷清泉,流連忘返,是不是也想遁跡山間,讓一生從此平靜?其實,生命就這么簡單,一滴水,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淹沒所有的疼痛和光榮。遮天蔽日的枝條橫住了天空的道路,白晝在昏黃的柯蔓中穿行;一顆心在忽明忽暗的歷史中,能載動一條思想的河流嗎?陽光終于找到了前進的縫隙,疏條掩映下,一切又聚集在跌落的光亮上。一千多年前的那個下午,那些小小的光芒是否點燃了詩人內心的火焰?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層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文章形聲兼備。時而山水之形顯露畫面,時而鳥禽之聲喧于卷幅,意舒情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狀波翻浪滾之形,聞震聾發聵之聲:“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摹鳥語串串之聲,宛見群鳥交歡之景。文章就是這樣寫形寫聲,形中聞聲,聲中有形,臻入形聲相融的意境。

虛實相間。如果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虛寫,那么前面則是實寫。實寫一方面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又為虛寫提供了依據;虛寫進一步突出實寫。兩者共同表現“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同時文章又實中有虛,虛中見實。具體描寫時,給人廣闊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簡筆勾勒的美感;側面虛寫中含有形象,且從真實性角度看,又覺合情合理。

動靜互見。“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表面看來似乎是寫鳥禽聲音,實質是以聲音來反襯山林之寂靜。這是以動寫靜,寓視于聽的手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光線隨枝條疏密而明暗,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隨水行。這是以靜寫動,寓動于靜的手法。

駢散相間。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層),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駢體文源于兩漢辭賦,到了南北朝畸形發展,文風上綺麗浮靡。但是,《與朱元思書》既不艱深晦澀,又不華辭麗藻,在重視形式美的同時,做到清新雋逸。這在當時形式主義泛濫的文壇上,確是難能可貴的。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吳均《與朱元思書》原文及鑒賞《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詳)的信中的一個片段,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白話譯文: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桐廬至富陽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總寫,勾勒全景,寫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繪的是遠景,極目遠眺,風停霧散,高爽晴空一塵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壯闊。這既繪寫景色,又暗點愜意暢游的季節。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興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遠及近,由景及人,寫的是泛舟情景和暢游心情。“從流飄蕩”,既寫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態,又抒寫心中隨順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盡,只好“任意東西”以飽眼福。第三句進而寫出作者游蹤,統觀“自富陽至桐廬”百來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贊嘆:沿江奇山異水,天下無與倫比。

此文不是運用移步換景寫法,而是在總寫之后,分鏡頭逐一描繪。第二段先承上寫“異水”。前兩句寫富春江靜態美。江水色澤,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可以看見魚兒在往來嬉戲,甚至連細小的石子也歷歷在目,足見江水的明靜和、清澈。第三句又轉寫富春江的動態。從地理狀況看。江流自東而西,流經之處地勢復雜,有的地段江面開闊,水波不興,江面如鏡,幽靜明澈,有的地段狹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驁不馴,作者運用兩個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還快,激浪像駿馬飛奔,真是動人心魂,氣勢不凡。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繪,或側面烘托,或設喻作譬,就把變幻多姿的景象展現出來。

第三段進而寫“奇山”。作者不是具體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語言寫出那段江流險峻的山勢和山中種種奇異的景物,從舟中仰視夾岸群山,無數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氣,視野從低到高,從點到面。“負勢競上”,視線由低往高移動:“互相軒邈”,視線向遠處發展,視線擴展到座座高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再從局部擴展到整體。“競上”、“互相”、“爭高”,無生命的山,無不奮發向上,這不僅描繪出層巒迭峰種種奇特的雄姿,還寫出觀賞者蕩滌心胸的奇趣,寫了奇特山勢,作者的目光又從整體轉到細部,再次突出山之“奇”,從描寫對象看,寫了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和樹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從音響和日照角度來寫,寫出聽覺和視覺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悅耳,好鳥嚶嚶,和諧動聽;山蟬兒高唱,山猿長啼,也無不令人振奮。山林百間交匯,組成一曲優美交響樂。這一段最后珍兩句寫樹木,跟段首“皆生寒樹”照應,群峰叢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給人以欣欣向榮,蓬勃向上感覺,寫樹木繁茂,、虛實結合,正寫“橫柯”、“疏條”,側寫“在晝猶昏”,“有時見日”,運筆手法靈活多變。這一段描寫山中景物,插入一組議論性偶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觀賞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聯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對爭名逐利官場的鄙視,又襯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貧寒,為人耿直,一生較坎坷,曾遭到焚書免職處分,在其他寫景詩文中,也常流露這種不平心情緒。這里“望峰息心”和“窺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實指,又是泛指。就實指而言,意謂這名利極力攀上峰巔,熱衷政務而想飛黃騰達者,應窺見面前危險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謂大自然的偉大會使人流連忘返,平息功名利祿之心。總之,既寫奇景,又抒感概。

此文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描寫景物特色鮮明,有明朗灑脫的畫意,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藝術手法

《與朱元思書》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稱贊。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受梁武帝欣賞,任為奉朝請。著有《齊春秋》三十卷、注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有《吳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并未流傳下來。保留下來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藝文類聚》里。

《與宋元思書·吳均》全文賞析與宋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流。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江水都是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馳的快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相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上,發出清越的泠泠之聲。百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從枝條間見到陽光。

作者介紹

吳均(469年—520年),又作吳筠,字叔庠(xián),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臨川王蕭宏將他推薦給武帝,很受欣賞。后又被任為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于是私撰《齊春秋》,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觸犯武帝,書焚,并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著有《齊春秋》三十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另有《吳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賞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勸友歸林摒棄名利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你看:風如一些玩累了的孩子,安靜地蜷伏在兩岸的葉子上。比夢還要纏綿的塵煙,也被午睡的風收拾得干干凈凈。青山一身翠綠,比天空更純凈。那些落花的往事,已隨春天埋進了記憶的河床。天靜,山空。這個夏日的午后,時光似乎已經停憩。一葉小舟,是陽光的鱗片,在江面上任意飄浮。或西或東,或左或右,沒有什么可以束縛它自由的方向。內心的河流啊,隨思緒一路顛簸,淌過了黑暗的腹地。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余里水路。目光所及的江南,被溫柔的流水一一撫摸。奇峭的山峰是大地閃電般的長劍,披著陽光的金縷玉衣,守衛在季節的入口。水透明地奔跑在歲月逶迤的唇齒間,送走和迎來一個個明明滅滅的日子。山奇,水異,天下獨此,可以收藏起所有的花朵和語言。這屬于第一層。

第二層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我們再來詳細解讀:青碧如玉的江水是那位浣紗的女子清澈的眼睛嗎?讓每一個愛慕的少年,在夢境里游過你青青的發際,即使是千丈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心底的純潔!那些流浪的魚兒,現在終于可以找個理由安靜地游走在愛的邊緣,生命的潮水,迷失在青春的期盼里。只有那些細小的卵石,如手指上的鉆戒,鋪墊在河底,閃著幸福的光華,在一些驚羨的目光中,清晰可數。而湍急的流水,是一束飛翔的箭,疾行在空曠的風中。陽光來不及收攏金色的羽衣,紛紛受傷,跌落在一團水珠的驚叫聲里。江浪粗暴的表情暴露無遺,隨便抓起一堆陽光的碎片,像一匹發瘋的馬兒,一路狂奔,不再回首。

第三層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又給這山以無限的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霧靄悄悄地爬上了兩岸。擁擠的樹像一些怕冷的孩子,把一身蒼翠的綠衣,緊緊包裹在挺拔的身軀上。一只鳥飛過,竟沒有找到一枝歇息的手掌。山峰爭相向藍天表達愛意,順著地勢努力地伸出手臂,和流云打著招呼。成百上千的山巒,層層疊疊橫亙在蒼鷹的目光下,等待天空的親吻。誰,將是今夜最幸運的王子?一帶清泉從山間擠出來,掛在一岫白云的腰上,然后,一落而下。幾方青石張開雙手,卻還是沒有接住大山的心事。只好用清越的聲音,錄成一盒絕密的交響,囑咐山風帶給船上逍遙的詩人翻譯。一只鳥不甘寂寞地叫了,又一只鳥叫了,那些飛來飛去的翅膀,誦頌過一頁又一頁的梵文,蔥蘢的山間,被一群禪意的小鳥重新拉回寂靜。一只蟬潛伏在枝條上,低聲嘀咕一陣后,再一次撕壞了安詳,一波又一波嘶啞的聲音,像暗器一樣擊傷了每一片寧靜的葉子。安睡的猿群也被吵醒了,呼朋喚子地在樹枝間躥來躥去,啼聲響徹山林,不絕于耳。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多么美好的場景啊!塵世間的紛擾,被一條河流洗滌得干干凈凈。那些熱衷權勢的人,在群峰面前,也不得不平息自己追逐功名的心;而那些被世俗所累的人,看到幽谷清泉,流連忘返,是不是也想遁跡山間,讓一生從此平靜?其實,生命就這么簡單,一滴水,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淹沒所有的疼痛和光榮。遮天蔽日的枝條橫住了天空的道路,白晝在昏黃的柯蔓中穿行;一顆心在忽明忽暗的歷史中,能載動一條思想的河流嗎?陽光終于找到了前進的縫隙,疏條掩映下,一切又聚集在跌落的光亮上。一千多年前的那個下午,那些小小的光芒是否點燃了詩人內心的火焰?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層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文章形聲兼備。時而山水之形顯露畫面,時而鳥禽之聲喧于卷幅,意舒情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狀波翻浪滾之形,聞震聾發聵之聲:“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摹鳥語串串之聲,宛見群鳥交歡之景。文章就是這樣寫形寫聲,形中聞聲,聲中有形,臻入形聲相融的意境。

虛實相間。如果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虛寫,那么前面則是實寫。實寫一方面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又為虛寫提供了依據;虛寫進一步突出實寫。兩者共同表現“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同時文章又實中有虛,虛中見實。具體描寫時,給人廣闊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簡筆勾勒的美感;側面虛寫中含有形象,且從真實性角度看,又覺合情合理。

動靜互見。“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表面看來似乎是寫鳥禽聲音,實質是以聲音來反襯山林之寂靜。這是以動寫靜,寓視于聽的手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光線隨枝條疏密而明暗,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隨水行。這是以靜寫動,寓動于靜的手法。

駢散相間。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層),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駢體文源于兩漢辭賦,到了南北朝畸形發展,文風上綺麗浮靡。但是,《與朱元思書》既不艱深晦澀,又不華辭麗藻,在重視形式美的同時,做到清新雋逸。這在當時形式主義泛濫的文壇上,確是難能可貴的。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62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