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庾信
【原文】: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谷,曲抱云門。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乃有拳曲臃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盼,魚龍起伏。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頓于風煙。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橫洞口而欹臥,頓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千尋瓦裂。載癭(yǐng)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shǎn shì),山精妖孽。
況復風云不感,羈旅無歸。未能采葛,還成食薇?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淮南子》云:“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桓大司馬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譯文】:殷仲文氣度風流,學識淵博,四海之內知其名聲。因為世道變異,時代更替,他只好去做東陽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憂愁不樂,望著院子里的槐樹嘆息說:“這棵樹曾婆娑多姿,現在卻沒有一點生機了!”
至于白鹿塞耐寒的松樹,藏有樹精青牛的文梓樹,根系龐大充塞,山崖內外,密密麻麻。桂樹因為什么而枯死?梧桐因為什么半死不活?是因為過去從河東、河南、河內遙遠之處移植的,是從九畹之廣大的地方遷根的。過去花開建始殿前,現在果實卻落在睢陽的園中。樹聲中含有嶰谷竹聲的情韻,聲調合于黃帝“云門”樂曲的律呂之音。帶領小鳳的鳳凰曾來聚集,比翼雙飛的鴛鴦常來巢居其上。像陸機欲求在故鄉臨風的亭子上聽鶴鳴,現在卻飄落異地對著明月峽聽長嘯的猿聲。
有的樹枝干如拳頭攥曲,根部磊塊隆起肥大,曲里拐彎,形狀有的像熊、虎回頭顧盼,有的像魚、龍起伏游戲,一個個隆起的樹節像群山相連,木紋橫看像水池里泛起的波紋。有名的木工匠石驚奇地看了又看,巧匠公輸驚訝得目瞪口呆。粗雕刻剛就緒,再用曲刀、圓鑿精雕細刻:削出魚、龍密鱗,鏟出龜、鱉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層層像彩紋密布的絲織品,片片就像真花一樣;有的像草木蔥蘢四布,有的像到處擴散的煙靄云霞。
至于松梓、古度、平仲、君遷等樹,曾茂盛勁健,覆蓋百畝,斜砍后繼續發芽抽枝,千年不死。泰山松因秦始皇在其下面避過雨而被封為五大夫職銜,東漢馮異獨坐樹下不言功被人稱為大樹將軍。這些樹現無不被青苔覆蓋菌類埋沒,沒有不被鳥兒剝落蟲兒咬穿;有的在霜露中枝葉底垂,有的在風雨中搖撼顛躓。東方大海邊有白松廟,西方河源處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楊葉”命名的城關,南方有用“梅根”稱呼的冶煉場。漢淮南小山以眾多的詠桂辭賦留于后人,晉劉琨《扶風行》有“系馬長松下”的句子。哪里僅僅看到城建在當年細柳營上面,邊塞坐落在古桃林下面?
至于山河險阻,道路隔絕,飄零異地,離別故鄉。樹被拔出根子會掉淚水,損傷了根子會滴出血來。火燒入朽樹的空心處,樹脂流淌,枝節斷裂。橫在山洞口的斜臥著軀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軀干有一半彎曲。紋理斜曲的有百圍之粗也如堅冰破碎,紋理正直的有千尋之高也如屋瓦破裂。背負著樹疙瘩如長著贅瘤,樹心枯朽被蛀蟲咬穿,樹干變成鳥的巢穴,樹怪在其上閃爍,還有那山鬼妖孽。
況且又碰不上好機遇,羈居異邦不能回歸。不能吟詠思人深切的《詩經·采葛》,還能像伯夷、叔齊食薇不辱?沉淪在窮街陋巷之中,埋沒在荊木作的院門之內,既傷心樹木凋殘零落,更嘆息人變得衰老。《淮南子》說:“樹葉飄落,年老人生悲。”就是說這個意思呀!于是有歌辭說:“建章宮燒了三個月的大火,竹木編的船在黃河上航行了萬里,火中燒毀的、水中漂流的,如果不是金谷園的樹,就是河陽全縣的花木。大司馬桓溫聽后感嘆地說:“過去種的柳樹,在漢水以南已經枝條飄拂,互相依偎了,今天看到的卻是搖撼凋零、江邊上一派凄凄慘慘的景象。樹尚且是這個樣子,人又怎么能經受得起呢?”
【評介】:從內容和風格看,《枯樹賦》似為庾信的暮年賦作。暮年的庾信在北周的地位與聲望不亞于其在南朝梁,然而他的精神生活一直處于痛苦之中,對故國的苦苦思念和屈身仕北的慚恥,一直在折磨著他的心靈,使他憔悴不堪,總想借助什么外物將內心的苦悶一泄為快,于是他寄萬端悲慨于拔本傷根、飄零異鄉的枯樹,寫下了這篇嗟嘆自己悲苦命運的《枯樹賦》。
賦一開篇,描寫了一個殷仲文的形象,看似離題,實際上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先以人物引出枯樹,再以枯樹象征人物,起筆平易,卻包含著作者構思謀篇的深思熟慮。殷仲文是晉代人,風度翩翩,才藻艷逸,身經數朝,屈志為仕,心中恨恨如亡,忽忽如失,對著院子里的枯槐所感所嘆,特別深切悲愴。這段描寫,是作者假借殷仲文來自白。作者對“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欽仰贊嘆,說明對自己在南朝梁時的通達多么愜意!作者十五歲便入東宮為昭明太子蕭統的講讀,“或陪玄武之觀,時參鳳凰之墟。觀受釐于宣室,賦長楊于直廬。”(《小園賦》)年紀輕輕有蓋世之才,又逢識才之主,“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綺艷。”(《周書·庾信傳》)撫今追昔,莫不慘痛萬分。他不是為個人功名失意而痛苦,實際上他在北周也很顯達,他是為祖國淪亡而痛心,他的心永遠屬于他的祖國。自從離開故國,觍顏仕北,騰達之心就死去了。所以殷仲文嘆樹就是作者自嘆,“此樹婆娑,生意盡矣!”包含了多少作者身世之感!
接下來的“至如”一段,通過北方貞松、文梓的郁勃生機來反襯桂樹梧桐的枯萎蕭瑟。桂樹和梧桐本是名貴樹種,它們能引來鳳凰翔集,鴛鴦巢居。它們的聲音有嶰谷竹聲的情韻,合于黃帝“云門”正宗曲律,言外之意有華夏之質。可是今日卻不是“銷亡”,便是“半死”,究其緣故,全因為“三河徙植,九畹移根”,作者借傷悼桂樹梧桐,傾訴了亡國喪家、長期羈留北方的內心苦痛。尤其是末尾化用陸機“華亭鶴唳”一典,更見出作者思念故國的苦心。思陸機當年臨刑前欲聞故鄉的鶴聲而不可得,想今日自己年老身衰欲歸故里不可及,倍增傷感,無可奈何,只得在異邦每日聽那凄涼的猿猴鳴叫。
桂、桐被遷根移植,離開年年養育自己的故土,在異鄉困心衡慮,畸形發展。“乃有”一段對這種變態情狀作了夸張性描述:“拳曲臃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盼,魚龍起伏。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奇里古怪,完全失去了天性,連能人巧匠見了也為之驚訝,這些描述就是在刻劃作者被摧殘被扭曲了的心態特征。這些被世拋棄的“不才”,仍逃不脫被“雕鐫”的命運,這與作者在北朝被迫為仕的遭際是一樣的。樹的自然天性被扼殺了,還要遭受刀剝鑿削;作者愛國的純情被蹂躪了,還要屈辱事敵,痛莫大于此,辱莫大于此,作者在為枯樹哭泣,也在為自己哭泣!
至于那些松梓、古度、平仲、君遷等樹,有的曾有千年長壽,有的曾有輝煌的歷史,它們或被皇帝封為大夫職銜,或與將軍齊名,可是現在的情況如何呢?“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頓于風煙。”縱觀歷史,這些樹木總不能順利生長,總要受到多方面的壓制、侵害,盡管用樹木命名的城塞場所以及描寫樹木的詩篇長留于人世間,但后人又怎么會知道樹木當時受盡蹂躪的慘景呢?
在眾多的枯樹中,最悲慘的莫過于那種“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的樹了,它們遭受了背井離鄉的劫難,飽嘗了飄零、離別之苦,一天天老朽于異鄉。想回故土卻“山河阻絕”,還得承受“火入空心,膏流斷節”的苦難煎熬。它們或斜橫山洞口,或倒懸山崖邊,不論文理曲正,都渾身傷痕累累,日夜生活于鬼魅世界,最終的結局便是粉身碎骨。
亡國之臣,如被強迫再嫁的婦人,欲哭前夫不敢出聲,悲淚只好往肚里吞,傷悼之情難遏,便“指桑哭槐”,情到盛處,不免有坦率之詞。作者心中積滿了憤恨,在卒章之處,要直瀉了!他怨恨北朝不給他南歸的機會,使他日夜思歸的幻想成為泡影。在北地連《采葛》篇那樣的詩情都不能公開傾吐,想不和統治者合作而成為伯夷、叔齊那樣保持氣節的人更是不可能,而只能沉淪于窮困冷落之中,看著樹木凋落而嗟傷自己衰老。那如花似錦的往昔永遠成為過去,就像金谷園中名貴的樹木,睢陽縣中的繁花密枝,現都灰飛煙滅一樣。末尾引桓溫的話:樹尚且經不起風雨凋零、蟲鳥蛀啄,以致枯萎,人還能經得起血與火的浩劫嗎?借他人之杯酒,澆自己心中之磊塊,作者對摧殘他的那個社會提出了憤怒的控訴。
倪璠在《注釋庾集題辭》中說:“予謂子山入關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獨此賦而已。若夫《枯樹》銜悲,殷仲文婆娑于庭樹。”《枯樹賦》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為它有強烈的思念故國的感情,滿篇是悲哀之調,字字發愛國之音,把自己暮年對仕北的恥辱、思念故國的悲痛、理想破滅的絕望、家國淪亡的怨憤、生命衰竭的哀戚,全寄托在枯樹上,曲折地表現出來。情思深沉而行文婉曲,采用象征手法,人亦樹,樹亦人,時隱時彰。賦首以殷仲文起篇,賦末引桓溫嘆語作結,各部分的鋪陳用關聯詞“至如”、“乃有”等聯結,結構緊密,文脈清晰。雖藻繪雕琢,但情韻哀怨、蒼涼,基本做到“清新”,有些地方用典密而僻,與他處于北朝險惡環境有關,有些話不好直說,只得靠典事委曲表達。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387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玉《風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 楚辭《漁 父》原文,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