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毛公文集第二卷》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

望月砂 2023-07-22 01:57:19

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

本報之使命為何 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這一使命是更加嚴重了。 現在的問題是:世界是帝國主義強盜互相屠殺的世界,還是世界人民和平的世界 中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中國,還是中國人的中國 這些問題,在現在帝國主義戰爭變為世界范圍的戰爭,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最后滅亡中國之時,已經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了。 沒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不卷入戰爭(美國實際上已經參戰),戰爭已以全球為屠場,全世界人民如不奮起反對戰爭力爭人民的和平,則世界有陸沉之憂,人類有毀滅之禍。現在全世界人民反帝反戰的斗爭已經發展起來,這是世界真正光明的所在,各國共產黨站在這一斗爭的前線,這一斗爭將援助著中國人民的斗爭,中國人民有與世界人民相聯系的任務。 日本帝國主義在四年戰爭中不能解決的中國問題,它現在企圖來“最后解決”了,一切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加以輕視的意見是不對的,在這種意見之下,就是國共磨擦,就是反共高潮,就是兩個戰爭。我們主張是國共團結,是消滅磨擦,是一個戰爭。須知只有一個戰爭,一個專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才能打退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與驅逐日本帝國主義。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是親蘇政策,雖然同時不放棄對英對美的外交。中國的內政政策,必須是民主政策,一切反共反人民反民主的反動政策,必須取消。 現在是中國存亡絕續的關鍵,全國一切抗日黨派抗日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對付日本帝國主義這個主要的敵人。中國共產黨是站在這一斗爭的前線的,過去如此,現在還是如此,將來還是如此。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始終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中國共產黨是與人為善的,一切在抗日戰爭中犯過錯誤的人,中國共產黨與以反省改悔的機會,僅僅對背叛民族利益而又絕對堅決不愿改悔的人,方才與以堅決的打擊。而這乃是完全必要的,對于背叛民族利益而又絕對堅決不愿改悔的民族叛徒,如不與以堅決的打擊,則民族抗戰必然遭到失敗。 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本報的使命,本報同人完全相信,由于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協力斗爭的結果,世界必然要變成一個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國必然要變成一個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中國,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切企圖,我們是能夠粉碎的。團結,團結,團結,這就是我們的武器,也就是我們的口號。今當本報發刊之始,愿掬至誠,以告國人。 根據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解放日報》刊印。

為孫中山革命活動鼓舞與歡呼》解放日報是啥時候出版的

經查證資料確定:《上海報業:為孫中山革命活動鼓與呼》與《上海報業:為孫中山革命活動鼓舞與歡呼》是同一篇文章


上海報業:為孫中山革命活動鼓與呼

張駿/周楠 ? ?

2011年09月20日10:59來源:《解放日報》 ?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頻道 截圖:

附原文:


辛亥百年。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鉤沉中,我們試圖從一個并不為人熟悉的視角:上海報業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來做一點小小的探究,尋找由種種細節所構成的歷史必然。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自從踏上“振興中華”的革命征途,便十分重視新聞輿論。而占據當時中國報業半壁江山的上海報業,尤其是其中的革命派報紙,也在辛亥革命前后紛紛追隨孫中山行蹤,廣泛傳播其革命思想,讓民族、民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辛亥百年之際,記者就此采訪多位專家學者。他們的觀點一致:上海作為輿論重鎮,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政治動員,更重要的是,對于孫中山本人及其思想的宣傳,進一步完善了革命理論,并鼓動起大批的革命追隨者,這些均成為辛亥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革命準備期:宣揚孫中山之?“恢復中華,創立民國”

正彷徨無計間,傍晚而夢坡至,出語壯烈,較前頓若兩人。并毅然執余手曰:本報恣君為之,無所顧藉。余大喜過望。

——章士釗在?《蘇報案始末記敘》中回憶1903年《蘇報》轉向革命宣傳的過程

孫中山在海外時,經常“課余寫稿投港、滬各報刊,鼓吹改造中國政治”。1905年,《民報》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在東京創立,孫中山寫下發刊詞,明確革命報刊要作為“輿論之母”,應通過“斟時弊以立言”,成為“繕群”——即革命報紙要通過正確的輿論鼓吹,努力將體現時代精神的革命學說與理想灌輸到群眾的心中,使之成為群眾投身革命的內在精神動力。

與之遙相呼應,上海報業也在積極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位于吳淞的中國公學,內設同盟會機關,辦《競業旬刊》宣傳革命,并負責《民報》、《復報》等革命刊物的發行。

而在此前兩年,上海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1903年6月9日晚上,一向忠厚老實、思想也不算激進的《蘇報》老板陳范(字夢坡),興沖沖地找到報社新聘的主筆章士釗,讓他放手去干,表示完全支持激進的革命宣傳。就在這天早上,陳范還曾滿臉愁容來見章士釗,表示《蘇報》言論再這么肆無忌憚,恐怕自取滅亡。一天之內,陳范態度發生180度變化,章士釗自是“大喜過望”,后來回憶當時情景,才有陳范“出語壯烈,較前頓若兩人”的說法。

什么原因促使陳范對革命態度的變化?原來,那天陳范在張園遇到了“孫中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在《蘇報案研究》中引述馬敘倫的回憶,張園集會,此人“躍而登臺,演說之時,創言主戰,自鳴當毀家紓難,并有徒可召而集者數千人”。當時去聽演說的陳范注意到了這個非常人物,有意無意與他接近,這位陌生人還告訴陳范,“劉寶恒”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實身份是大名鼎鼎的“孫中山”,此番“秘密返國、策動革命”。

自此,原本以社會新聞、市井消息為主的《蘇報》突出宣傳革命,連續刊載《論中國當道者皆革命黨》、《殺人主義》、《讀革命軍》等文,積極宣傳鼓動革命,引起清政府恐慌,不到一月,便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因刊登介紹鄒容的《革命軍》等文章,《蘇報》館被查封,鄒容、章太炎被捕)。事后查明,陳范遇到的所謂“孫中山”,實為鎮江人錢寶仁。

“《蘇報》的激進,歸結于章士釗的放膽;章士釗的放膽,歸結于陳范的放手;而陳范的放手,歸結于‘孫中山’的壯膽。”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認為,陳范接觸的“孫中山”雖是假的,但他對孫中山的崇拜是真的,孫中山在上海的影響也是真的。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上海的革命大潮。

若說陳范只是無意卷入革命浪潮,此后同盟會系的《神州日報》等則更加自覺地宣傳孫中山思想,不遺余力讓民族和民權思想在君主專制氛圍下得以擴張。革命派還通過報紙警醒國人“即今不急思興起,此后內威外辱日迫年急,將無復振作之余地矣”。

《民立報》創于武昌起義前一年,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在發刊詞中大聲疾呼:“有獨立之民族,始有獨立之國家。有獨立之國家,始能發生獨立之言論。”提倡培植“國民獨立之思想”,輔助“國民進立于世界之眼光”。《民立報》在辛亥時期密切結合時局的變化,對共和政體和秩序多有探討,對提倡共和的民間社團多有報道,深入人心,激蕩心弦。后來毛澤東在延安回憶這段經歷時曾說:“在長沙,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這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報,登載著廣州反對滿清的起事和七十二烈士的殉難。這件事情是由一個叫黃興的湖南人領導發動的。我被這故事深深地感動了。覺得《民立報》充滿了富于刺激性的材料。”

武昌起義后:熱盼孫中山歸國當“總統”

此間輿論已主張一種主義,謂將來中國必立共和政體之新政府,其總統大約孫逸仙充之。

——1911年10月16日《民立報》刊載《歐洲關于中國變亂之要電》

武昌起義后,時隔6天,《民立報》就報道了西方對于中國事變的看法,并借外電之口提出“總統大約孫逸仙充之”。

在武昌首義后短短兩個月內,上海共有30多種小型報紙創刊。這些報紙宣傳、報道各地起義,也格外關注孫中山的行蹤。甚至一些商業報紙、立憲派政治背景的報紙等,也紛紛轉變立場,在革命浪潮和民心向背的推動下,開始“易幟”。孫中山同上海新聞界的不解之緣,自此更為緊密。

孫中山得知武昌起義的訊息,準備從海外返國,于1911年11月29日發表《致上海〈民立報〉電》,詳細披露自己的返國行程:“冬月初二可到香港……”第二天,《民立報》立即在醒目位置刊發此電,穩定人心的作用不言而喻。

1911年12月24日,聞悉孫中山由海外抵上海,《民立報》刊載《歡迎孫中山先生歸國辭》,盛贊孫中山“念同胞奴隸之慘,以三大主義為天下倡,言而能行,雖挫不衰,毅魄堅志,歷二十年如一日”,并衷心祝愿孫中山“為國珍重,是我中華國名與先生之名齊輝也。尤祝先生以屢年經歷,指導同胞為種種建設之準備”。

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元隆認為,當時這些言論,明確表達了上海報界對孫中山的熱切期望。

次日,孫中山剛抵上海,便分別向《民立報》記者和美國人在上海辦的英文《大陸報》主筆發表談話,詳細介紹了自己“武昌舉師以來,即由美旅歐,奔走于外交、財政二事”的過程,及建國的打算與理想。通過上海報紙,很快將籌組中華民國的消息傳播到國內外。

孫中山在滬數日內撰寫的信札、函電乃至向各界的談話和演說,都及時刊發于?《民立報》、《天鐸報》和《時報》等申城各報,其中尤其是《致袁世凱電》、《中國同盟會意見書》、《復南京各省代表電》等,都對籌組中華民國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同盟會意見書》中,孫中山甚至明確表示:“欲造神圣莊嚴之國,必有優美高尚之民,以無良民質則無良政治,無良政治則無良國。”短短幾天的密切交往,使孫中山同上海報界結下了深厚情誼。

這些消息,通過電訊、報刊,迅速向全國各地發散傳播,有力地助推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月31日,孫中山為《民立報》題寫了四個大字——“戮力同心”。解放日報原高級編輯丁鳳麟對此評價說:“中山先生與上海報界之間休戚與共之情,在此一覽無余。”

1912年:傳播臨時大總統的重要政見

此次革命事業,數十年間,屢起屢仆,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實報紙鼓吹之力。……而報館記者卒抱定真理,一往不渝,并犧牲一切精神、地位、財產、名譽,使吾所抱真理屹不為動,作中流之砥柱。久而久之,人人之心均傾向于此正確之真理,雖有其它言論,亦與之同化。

——孫中山1912年4月16日在上海?《民立報》的致辭

今天的我們也許想不到,1912年1月1日至4月1日,孫中山在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發布的政令、通電、演說乃至信札、佚話等,大多是通過上海多家報紙及時公諸于世的。

丁鳳麟曾粗略統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僅在《孫中山全集》第二卷內,便收錄《民立報》刊發孫中山文電達30篇;《天鐸報》刊發9篇,《時報》刊發1篇。此外,《孫中山集外集》中,還補錄在這3個月內,上海的《民立報》、《申報》、《天鐸報》與《時報》刊發的孫大總統文電、談話、委任狀等達32件之多,“這就有力證實,上海報紙成為當年出版的《臨時政府公報》之外,存錄孫大總統執政史料的主要載體,也從一個側面,如實反映上海報界對辛亥革命宣傳的盡心盡力,成效卓著。”

這一點,也在孫大總統于1912年3月1日頒給《天鐸報》的“旌義狀”文中,得到佐證:“《天鐸報》于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余力,應發給優等旌義狀,奕代后民,永多闕義。此旌。”“宣傳大義,不遺余力”八個大字,情真意切,既是對《天鐸報》的褒揚,更是對上海報界宣傳革命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贊許。

在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的十多年里,孫中山依舊同上海報業關系密切,榮辱與共、心心相印。1912年4月4日,他剛辭職,立即發表“在上海答記者問”,表示“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而償矣,后當竭力從事于社會上革命”。就是說,民國初建,當時的中山先生以為民族、民權兩大主義已基本實現,今后主要為民生主義而奮斗了。而1912年4月16日,孫中山在參觀《民立報》時的致辭中,所闡述的“作中流之砥柱”,使革命理想“普及于人人之心中”等值得珍視的言論,則透出他對報業啟迪民智、宣傳革命思想的肯定,對報紙從業人員的厚望。 ? ?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94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