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會讀書的人”公號
1
據說很多90后的年輕人都不愿回家過年了。回家的理由可能只是“過年”,不回家的理由一千個人據說就有一萬個,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想當年國企職工下崗潮時,有個大哥說不想過年,因為給家里買袋瓜子都要精打細算,別說給孩子們發紅包了。大哥老家的人都覺得不可能,只有我媽說他們“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
我看了一下,過年不回家大致的理由有這樣一些:節日俗氣,沒意思,會被逼婚,會被問工作問薪酬問這問那,要見七大姑八大姨,要給親友的小孩發紅包,回家沒事做,春運高峰票買不到,到處人擠人,不如一個人呆在工作的城市,不如三朋兩友去旅游,不如輕松自在……
作為一個曾經的年輕人,我其實很理解這些理由和煩惱。誰年少時沒有過幾回回離家出走的念頭呢 考大學想考到天邊,工作生活在別處,離家越遠越好,想再也不聽父母嘮叨……我閨女面臨高考,一個本省的學校都不打算報。我鼓勵她,離我們家最遠的新疆西藏海南任選,愛滾多遠滾多遠。
假如她將來不回家過年,那也是她的選擇。我只能接受,只會覺得自己很失敗,這個家沒有凝聚力,沒給過她溫暖,她連回都不想回來。
不回家的孩子,你心里怎么想的你爹媽肯定知道,他們是過來人啊。但是你知道你爹媽是怎么想的嗎 我覺得,不,一,定。
我依然會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很好。備年貨,廚房里各種蒸炸炒煮,熱氣騰騰……只是,還是有一絲絲的冷清,一點點的落寞吧,吃年夜飯的時候,餃子端上來的時候,鞭炮響起來的時候,別人問起來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
過年,家里少了的那個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個家,到底發生了什么 !
2
記得有個公益廣告,一位已經老年癡呆的父親,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出去吃飯時卻把水餃偷偷倒進衣服口袋里,他還記得“我兒子愛吃……”這一幕,勝過千言萬語,萬語千言。
因為行業特點和營銷工作的性質,我們公司春節假期比較長,通常都有十幾天的假期。有一年春節過后,我聽說有個同事過年沒回家,覺得有點詫異。他是做銷售的,經常出差駐外,平常跟家人就聚少離多,周圍有多少人掰著手指頭盼望著、算計著哪天放假,好回家跟父母家人團聚,他的家不過在百里之外,開車也用不了一個小時……
出于習慣或者沒話找話,我正好碰面他就問怎么沒回家過年,他說:“家里太冷了!”
他穿一件裁剪得很得體修身的外套,渾身洋溢著青春的陽光燦爛的氣息。我笑笑沒再說話。后來又聽說他沒回家過年的假期,一直住在賓館。
后來我去過他家一次。隔了沒兩年他母親去世,跟同事一起去參加吊唁。我在農村生活過,現在也有親戚生活在農村,每年也會走幾次鄉村的小路,還是被他家所在的鄉村的貧窮面貌驚到了。那是比我小時候見過的農村的房子更破敗的老房子,他的父母的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又想,難怪他不想回家過年。一個在大城市讀過書又在城市有一份還算光鮮職業的人,或許真的受不了家里的這種環境,低矮破舊的房子昏暗的燈光,還有衰老的氣息,讓人自覺寒冷。
可是,我真的忍不住還想到:父母供你吃穿供你讀書成人了,你沒有義務和責任幫家里改善一下嗎 可不可以用住賓館的錢給家里買臺電暖氣或者烤火爐 哪怕只是給家里換個亮一點的燈,哪怕只是把公司里發的福利帶回家,哪怕空著手回家……也能讓年邁的父母享到你給他們帶來的福,也能感到溫暖吧。
跟那個同事只是泛泛之交。我不知道他母親去世有沒有令他遺憾,令他悔恨沒有回家陪母親過的年,多見母親一面……
只是覺得那個已經成為前同事的同事有點不懂事。
這無關道德,只關家庭倫常。
在一個普遍沒有信仰的國度,過年過節的家庭團聚類似一種宗教儀式,或者代替了宗教的儀式,讓一家人能夠心有所向、心有所屬,這是我以為的“過年”的意義之一。
一個家庭如果連這種傳統都不再傳承,未來又能怎樣
有個前輩曾對我說過: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重情重義,看他怎么對待父母家人、兄弟姐妹就行了。如果一個人,對親生父母都不尊敬不感恩,跟兄弟姐妹都不團結,在外面怎樣呼朋喚友,怎樣跟別人稱兄道弟,都不可交、不可信。
我對此深信不疑。
3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據統計“一個人要長到21歲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我不知道是如何統計的,卻知道有的人很小就很懂事,有的人即便長到41歲、61歲甚至是81歲,哪怕到死都不見得“懂事”。
一個“懂事”的人,必然懂得對父母感恩。感恩,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大概就是陪伴吧。
過年回家,回家過年,是成本最低、最好的陪伴,是對父母養育之恩最簡單、最樸實的告白。
朋友在一家商業企業工作,跟我說過一件事。前年春節,有個品牌廠家的業務經理直到放假前一天還沒回家。那時空氣中都彌漫著團圓的喜慶的氣息了。每個碰到那位經理的人都會禮貌性地問一句:“張總,怎么還不回家過年啊 什么時候回家 ”
聽說他過年不打算回家,朋友就禮節性地、甚至有點開玩笑地邀請他“去我家過年吧。”那位“張總”就——真的去了。
大概是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山東人非常注重家庭倫理之道,重視合家團圓的每個節日。我覺得邀請一個外人到家里過年,出于客氣出于禮節的成分更多,真的去打擾,就未免顯得太不客氣太不懂事太不懂得尊重界限了。
后來才知道,那位“張總”,是跟老婆離了婚,又覺得不好回老家跟父母一起過年,只好假裝過年還外地工作還在加班。想來也是有幾分無奈、辛酸,還有點可憐。
4
有句爛俗的話,想來每個人都知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跟家人一起過年的理由可能只有一個,不回家的理由卻各有不同,但幾乎都可以指向一點——不幸福。
要么是父母的不幸福,要么就是子女的不幸福,彼此不愿意接納。
幸福的家庭總是其樂融融,讓離家的孩子想回家,即便是不能回家過年,也心里有愛,能感覺到彼此的幸福。
不幸的家庭各有原因,能回家、卻不愿回家大概就是一種。除了不可抗力除了遠隔重洋除了需要堅守崗位除了無家可歸……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過年都不想回家。
可能,只是因為年輕,還不夠懂事吧。
可能,只是因為愛得不夠吧。
我相信,即便是隨時隨地都能夠通話能夠視頻“相見”的當下,那些跋山涉水、爭分奪秒地趕在除夕之前回家的人,那些頂風冒雪、千方百計跟家人相守、相聚的人,是幸福的人,因為被家人愛,也因為愛自己的家人。
春節的腳步近了,能回家的,就回家過年吧。哪怕討厭過年,哪怕只是陪父母吃頓年夜飯,哪怕只是過那叫“年”的一天……
專欄作者 、書評人
豆瓣|知乎:推薦閱讀看得更遠,就能走得更遠……一碗“老北京炸醬面”我不會跟女兒說“我寧愿你不嫁人”我養你到18歲《無問西東》里的三個女人,珍貴的你!當“冰花男孩”成為網紅時,我想起“大眼睛女孩”當我談失眠時,我在談些什么無問西東:能救一個是一個去相親還穿得隨隨便便,真的別怪姑娘看不上你你隨便穿穿的樣子,真的會影響你的前程賈乃亮:道歉的力量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相愛相親愛不愛,在不在乎,對你好不好,生場病就知道了迷信記有一種安慰是:“你別努力了!”……更多文章
▼
歡迎分享朋友圈
喜歡請點贊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贊賞
點個贊再走吧
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孤魂,就像是一個被這個熱鬧的世界所遺棄的人,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一個人在外過年的時候,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孤單,街道上是緊鎖的門,商場早已關了門,而本地的人,人家每家每戶都是張燈結彩,都是高高興興的,一家人其樂融融。
而自己躲在出租屋里,就像是一個被這個熱鬧的節日忘了的人,內心是相當的孤獨的。
沒有在外面過過年,是不會了解身在他鄉過年的滋味的,那一刻的你是真正的想念自己的親人的。
過年就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就是一家人圍著飯桌吃團圓飯的日子,可是你卻要一個人躲在沒有一絲過年氣氛的出租房里吃著炮面,或者買的餃子過年,每吃一口都會想要流淚。
那一刻的你,就算是再堅強的人,都會想要飛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想要告訴他們你想他們。
俗話說:“長工短工,二十四滿工。”意思就是說無論做什么工作,到了臘月二十四小年這一天,都應該放假,準備回家過年了。
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平常為了回家,總得挖空心思找一個合情合理的由頭,才能順利獲得批準。而到了“回家過年”的時節,誰都不會故意拖著不放假。
當周圍的大多數人都忙著搶購車票,置辦禮物,迫不及待地踏上返程旅途時,有的人,卻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不回老家過年。
把他鄉當作故鄉的人,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種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若不是偶爾還必須和老家聯系,他們早已經不問自己的來處了。
以順其自然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選擇不回老家過年,原因多半有以下幾點。
02
一事無成,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歷史上,馬上打天下的帝王和英雄們都有一個嗜好,那就是在打下天下后,總要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后,班師回西安途中,路過家鄉沛縣,就索興住上幾天,邀請父老鄉親慶賀歡宴。酒酣興濃之時,他情不自禁唱起了《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盡顯豪情壯志得以實現的威風。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此前戰敗的西楚霸王項羽。烏江邊上,船夫有意渡項羽過河,鼓勵他留住“青山”,以待他日卷土重來。但傲氣凜然的項羽深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寧可選擇死,也不愿茍活。
平凡如你我的打工人,沒有這般波瀾壯闊的經歷,卻同樣在“榮歸故里”這件事上,有著同樣的難以抉擇。
出門打工,本意就是為了改變困頓的生活,想要混出個名堂來。不僅僅是為了讓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從此刮目相看,更是為了讓深愛自己的親戚朋友,從此安心放心,更是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家庭的境況。
當這種愿望漸漸落空,再回首看自己當初的選擇,只覺得悲從中來。不要說報答父母、反哺一直厚待自己的親戚,連自身的日子都過得依舊艱難,回老家過年多半只是心酸多過歡愉,惆悵多過得瀟灑。
所以,索性將來回的路費和其他一些開銷省下來,統統寄回去,再找一個“忙”的借口,讓老家的親人還多一份幻想,也許,是更讓人欣慰的新年禮物。
03
離開家鄉太久,與老家格格不入。
宋之問有一首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年少時讀這首詩,很難理解“近鄉情更怯”是一種什么體驗,只覺得“回家就好”,喜歡家鄉熟悉的景色、熟悉的人、熟悉的口味。就像還未“斷奶”的嬰兒,一心想要回到媽媽的身旁。
越是經歷了很多,越是會發現,離開家鄉越久,就越是無法在原原本本地回到家鄉。
就像電影《布魯克林》中的女主角愛麗斯,從閉塞的鄉村小鎮,來到繁華的都市,在工作和學習中一點點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本領,怯懦、膽小一點點被干練和自信取代。
當她再次回到老家,由內而外都散發出獨立和自強的魅力,小鎮的人們對她的態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麗斯一邊享受著這些遲來的尊重、贊美,一邊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小鎮生活會是自己想要的余生嗎?
很快,尖酸刻薄的前雇主的一番審問,讓愛麗斯意識到,小鎮上的人從來都沒有改變,他們習慣于過那種家長里短的生活,習慣于對他品頭論足,因為圈子太小了,新鮮的事物、嶄新的理念始終被排斥在這個堅固的圍城之外。
改變的是她自己,而只有回到那個能給予她自由發展的都市,才能活出她想要的人生。所以,愛麗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再次離開家鄉,并且定居都市。
“此心安處是吾鄉。”當一個人,讓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立足下來,也就意味著與家鄉的決裂:放棄老家所奉行的那一套處世哲學、價值認同、思維方式。
若干年后,當一個人習慣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再次回到老家,就會顯得“格格不入”,聊天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甚至成為“雞同鴨講”,那還有回去的必要嗎?
04
情感隱私,不愿被人追問。
在老家那個熟人社會里,沒有隱私可言。
從小一塊長大的伙伴,不是沾親帶故,就是鄰里之間,從祖輩起,就一直知根知底,哪怕我們自己已經忘記了,但總還有人會記得,張家的姑娘,李家的小子,各自有什么出路,活成了什么樣子。
回到老家,不出兩天,就人盡皆知。生活狀況、情感狀況很快成為大家茶余飯后新的“勁爆談資”。一旦出門,便會時不時遇到各種詢問:有人熱心地為大齡未婚男女牽線搭橋,有人張口就是請求幫忙到城里找工作。
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得起這種“靈魂拷問”呢?
再加上拜年時種種繁文縟節,禮數周全,時間都耗在那了,情感卻無處安放。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該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讓自己直面以待呢。
05
結束語:
人生旅途上,終歸要學會做自己。
那些不回老家過年的人,不是沒有人情味了,而是懂得,有些人,有些事,注定只能成為過去,讓他們成為生命的底色,銘記這份溫暖,就足夠。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36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丁元皆:從戰友到文友
下一篇: 我能給你保密,你自己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