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五次北伐,甚至最后都是在北伐中逝世的,可是為何他五次北伐,有三次是因缺糧無功而返。
劉備三顧茅廬,就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由此也能夠看得出來諸葛亮是一個多么神奇的人物,而劉備用人的眼光以及謙遜的態度,也開啟了他重用賢能的人設。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同時也是古代智慧人物的代表,還被后世稱為“神人”,可以說他的謀略幾乎無人能比,但是也有很多人感到好奇,因為在劉邦死去之后,公元228年,蜀相諸葛亮上《出師表》,并率軍北上,打算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然而此戰最終因馬謖失守街亭,而匆匆結束。此后,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又發動過四次北伐,然而卻多因糧盡而退兵。也就是說,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至少有三次被糧草問題限制了發揮。甚至還有人說已經顛覆了他神人的概念。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夷陵之戰后,蜀漢的國力走向衰弱導致的吧 其實不然,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前,此地幾乎從未遭逢戰亂,是一個民富兵強的存在,劉璋的屬下王商就曾說過:“今之益部,士美民豐,寶物所出。”就算夷陵一戰時,劉備敗光了大部分家底,但是自223年至228年,中間有五年的時間,而且諸葛亮一直在分兵屯田,糧草的積蓄應該不成問題。
那么他受到糧草的限制,會不會是交通運輸的不便的原因呢 畢竟古代的運輸條件非常差,再加上蜀漢的立足之地是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其實不然,遠在秦末時期,劉備的祖先劉邦,便是從此巴蜀地區發家。當初劉邦從川地發兵,一直到入主中原,成就帝業,期間從未因糧草而發愁,為什么到了諸葛亮這兒,糧草問題就成了他過不去的坎呢 對于這個問題,蜀漢后期的名將魏延,早早的就看透了原因所在,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只不過諸葛亮沒有采納,這是怎么回事呢
相信提起魏延,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他“兵出子午谷”的奇計。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就提出想要率領一支精兵,經子午谷奇襲長安,然而與諸葛亮會合,拿下咸陽以西的所有地盤。而且據《三國志》記載,每一次北伐的時候,他都要與諸葛亮分兵前進,像當年的韓信一樣,發動奇襲,以便取得戰果,但是諸葛亮一直沒有同意。雖然當時的蜀漢或許真的賭不起,諸葛亮的選擇,避免了慘敗,甚至亡國,但是他也放棄了勝利的機會。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劉邦當年能夠從川地出兵,與項羽相爭,一樣處于弱勢,但是他沒有求穩,反而憑奇計取勝——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并突襲了雍、塞、翟三國,拿下了關中地區,保證了糧草的供應。而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取得了較大的戰果之外,一次比一次求穩,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與敵軍的消耗戰。蜀漢本就弱小,又是遠離故土作戰,想要從遙遠的后方,翻山越嶺的將糧草運輸過來,非常的困難,根本無力與強大的曹魏,打消耗戰。這種情況下,就算諸葛亮已經發明了木牛流馬,加快了運糧的速度,也不能彌補。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劉邦從川地出兵,楚漢相爭四年,從未因糧草而發愁,諸葛亮想從此地打進中原,卻屢屢被糧草問題限制了發揮,并非因為蜀地缺乏糧草,也不僅是因為交通不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性格謹慎,不敢犯險,在一心求穩的情況下,與曹魏打起了消耗戰。這種情況下,他不為糧草問題所困,才是不正常的,不是嗎
: “民間歷史故事”“魚羊趣史”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求分享 求點贊
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里就專門提到過,軍無輜重糧草必亡。可見,在那個時候,糧草的后勤供應就成為了困擾軍事行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戰國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記載著沒有糧草造成的慘劇。
首先分析六國征戰很少缺糧。比如說折骸而炊,易子而食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君臣在戰役前探討時,有人就提到秦國牛田水運糧,后勤保障充足,不可抵擋。但是趙王利欲昏心,還是接受了上黨,結果在戰役過程中,長期的對峙使得趙軍糧草不濟,只得求援齊國借糧。齊國沒有同意趙國請求,趙國最后慘敗。糧草不足也是迫使趙國發動反擊的一個原因。
不過,在戰國時期,作戰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國家境內或者附近,糧草一般容易征集和運輸。唯一對其他六國發動征伐的秦國,也是在努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糧食有了保證才發動戰爭的。
當時秦國的商鞅變法規定,糧食生產的成績等同作戰的成績,也可以拜爵受賞。所以秦國的農民生產熱情很高。再加上秦國采用了先進的耕作技術,興修水利,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這也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其次分析諸葛亮北伐經常缺糧。而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對曹魏進行了北伐。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托孤后,以恢復漢室為己任。諸葛亮對內修好政治,發展生產,擴大軍事實力,平定叛亂。對外諸葛亮結好東吳,重新和東吳締結聯盟,共同對抗曹魏。
在做好了一切準備之后,諸葛亮向劉禪上了著名的《出師表》,開始了他漫長的北伐事業。在此之后,諸葛亮一共向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直到最后一次,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才告一段落。
諸葛亮的這五次北伐中,糧草供應是讓諸葛亮棘手的一個重大難題。我們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因為糧食缺乏而退兵的就有兩次。在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出斜谷,攻打陳倉。由于魏將郝昭的堅守,諸葛亮在攻打二十多天無果的情況下,糧食耗盡,被迫撤回。
而在第四次北伐中,由于天降霖雨,造成后勤的運輸困難。當時在漢中負責諸葛亮后勤保障的李嚴,沒有辦法及時將糧食運抵諸葛亮前線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李嚴只得和諸葛亮商議,最后諸葛亮率軍撤回。這件事后來引起的后遺癥,就是李嚴被撤職流放。
再次分析諸葛亮缺糧的主要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諸葛亮缺乏糧食的難題主要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一個方面是糧食的生產和籌集,另一個方面則是后勤運輸上的困難。第一個因素,就是蜀國國力較弱,要支撐十萬大軍的糧食供應確實有困難。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是因為出兵倉促,沒有事先籌集足夠的糧食,才被迫撤軍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采取了發展農業生產,勸科農桑的辦法。諸葛亮以身作則,在成都購置農田和桑樹,率領族人,進行農業生產。在諸葛亮的帶動下,蜀漢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在發動北伐前,都要進行大量的準備。比如他在第四次北伐撤退的時候,曹魏將領認為他很快就會發動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必須要經過三年的準備,籌集足夠的糧食才會北伐。后來果然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在三年后才發動了最后一次北伐。
籌集糧草是困難的,可是比籌集糧草更困難的是如何將這些糧草運抵北伐前線。在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上,有著一個巨大的地理障礙,那就是秦嶺山脈。如果將糧草運過秦嶺,就是諸葛亮要面對的巨大的難題。
諸葛亮總是兵出祁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祁山進軍道路比較平坦。這就極大地減輕了后勤運輸的困難。為了減輕糧食運輸的困難,諸葛亮還采取就地籌集糧草的辦法。在祁山地區人煙比較稠密,物產豐富,能夠提供一部分糧草。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率領軍隊割取敵區上邽的麥子,大大補充了軍糧。
在運輸上,諸葛亮也想盡了辦法。諸葛亮發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馬,用機械的方法來減輕運輸上困難。而在運輸上,諸葛亮也盡量采取水運的辦法,采取多次轉運的辦法,使得運輸的效率大大提升。不過,盡管如此,諸葛亮的糧草問題依然是他感到最困難的問題。
而諸葛亮的對手和他對戰的時候,也抓住諸葛亮無法解決的這個難題,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曹魏認為諸葛亮野無所掠,后方運輸困難,糧食供應緊張。在雙方進入對峙后,諸葛亮一旦糧草耗盡,就只有撤退一條路。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魏軍再加以追擊,就可以取勝了。
諸葛亮在最后,針對曹魏的這個策略,采取了最后的對策,那就是戰場屯田。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因為糧食問題,使得自己的壯志未伸,所以采取戰場屯田的辦法,來打破這一局面。當時蜀軍和當地百姓在渭河平原一起種田,互不干擾,形成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就這樣,諸葛亮解決了糧食的供應問題。但是,天不假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使得他北伐的壯志未酬。在他的軍隊撤走時,還在當地遺棄了大批的糧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糧草供給往往成為行軍作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巴蜀糧倉在秦國和蜀漢分別充當著什么樣的角色呢?
秦國 VS 六國
主要耕地戰國時期,秦國位于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發動大規模戰爭之前,其國內擁有的主要耕地包括關中盆地、黃土高原、漢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韓、魏、趙、齊、燕等五國位于河東,三晉擁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黃土高原,還有部分沖積平原地區。齊、燕則擁有沖積平原地區。
楚國則擁有長江、淮河流域的沖積平原地區。
糧食產量據資料記載,黃河水的泥沙含量高達46%,由于坡度的緣故,其泥沙經常沉積在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區,雖然增加了該地區土壤的養分,但是也有不少隱患。雨季容易發洪水,干旱的時候,裸露出來的河床容易成為蝗蟲的產卵地而引發蝗災。
相較于災難頻發的黃河流域,黃土高原雖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種植粟米、小麥等農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關中盆地,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啟動了著名的鄭國渠工程,引西邊的涇水注入東邊的洛水,用以灌溉關中盆地。據《史記》記載,鄭國渠修成之后,可灌溉約四萬多頃鹽堿地,畝產達到六石四斗,而當時黃河中游地區的產量大約為一石半。從此之后,關中沃野千里,秦國富強起來。
大概在秦惠王時期,司馬錯收復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棧道,并興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為沃野千里的糧食產地。岷江盆地和漢中平原的糧食,之后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斷地送往關中。如果在關中修建糧倉,以儲存巴蜀之地運來的糧食,那么,秦國便不會有糧食供給之后顧之憂。
國策秦孝公時期,商鞅推行農戰國策,將土地發放給農民,農民手里的田地數量國家是一清二楚的,那么征收田稅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軍人不打仗之時,就回家種田。
而六國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貴族手中,一則田地數量容易瞞報,二則貴族本就不愿意交稅,因此國家想要征收賦稅,何其困難?
除此之外,三晉之人也不樂于種地,特別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后,司馬遷這樣形容他們,白天打架,晚上盜墓。這也是他們不能與秦國打持久戰的原因之一。
綜上,秦國耕地不但畝產量高,加上商鞅的農戰國策,僅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糧食產量本就高于其它各國,而巴蜀之地的糧食就好比是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國長時間的作戰。因此,秦昭王、秦王政時期,秦國總是長年累月的作戰而從無糧食之憂。
蜀漢 VS 曹魏
主要耕地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并指出益州不但地勢險要,更是重要的糧食產地。當他到成都之后,特意設置堰官,并派遣上千人維護都江堰,此舉就是為了確保岷江盆地糧食不減產。
除了岷江盆地,漢中平原也是蜀漢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其真正發揮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入駐漢中之后。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帶隴西百姓千余戶入漢中,就是為了增加勞動力,開墾漢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這邊呢,擁有整個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沖積平原,以及關中盆地。耕地面積遠大于蜀漢。
糧食產量漢朝時期,為了治理黃河水患,曾為黃河改道,并興修水利,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等到三國時期,糧食產量早就遠大于秦漢時期。
國策戰國時期,秦國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漢朝時期,由于鉄犁、耕牛等生產工具的投入,使得買不起這些農具的農民將土地賣給豪強大族,成為他們的佃戶。
蜀漢,比較清廉的諸葛亮都擁有薄田十五頃,相當于現代的750畝地,那其他蜀地官員呢?由此可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后,極有可能延續了漢朝的田地制度,有點類似于戰國時期的六國,恐怕每年能征收的軍糧也不是太多。
反觀曹魏,曹操鼓勵農屯和軍屯,其農耕政策幾乎沿襲了商鞅的農戰制度,因此,可用軍糧遠高于蜀漢。
糧食運輸關中為秦國基地,秦國從巴蜀運糧,除了天災,并沒有其它阻礙。而蜀漢只擁有漢中,如果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須考慮糧食的運輸問題。
從漢中通往關中的古道,雖有褒斜道、故道、儻駱道、子午道等四條棧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長。其狹窄的棧道,決定了糧食供應的艱難。
那么,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漢武帝之時,便有大臣提出開通漢中到關中的漕運通道。然而,他們發現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后,他們重新修整了褒斜棧道。因此,漢朝之時,褒斜道為兩地的主要運輸通道。
正因為運糧成為北伐的主要瓶頸,諸葛亮幾乎每次都因為糧食殆盡而不得不返回。
為了提高糧食的運輸能力,諸葛亮先后研發出運糧工具木馬流牛。記得最后一次北伐,諸葛亮由褒斜道出漢中,木馬流牛的應用使得諸葛亮有機會駐軍于渭水之濱的五丈原。然而諸葛亮還是擔心糧草接濟不上,就地開荒屯田,因此有能力與魏軍相持一百多天。就當他有機會解決軍糧供給之時,諸葛亮終因勞累過度,死于軍中。
反觀曹魏,諸葛亮的北伐對曹魏來說,恰好是本地作戰。因此,他們似乎從未有糧食供給之憂。漢武帝之時,從長安開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黃河,共計三百多里,大大減少漕省運糧的兵卒,節省開支。
因此,除了關中盆地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曹魏還可以通過漕運將關東的糧食及時地運到關中。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90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