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桐梓縣有個小西湖,那里山清水秀、景致秀麗,是休閑旅游的絕佳地方,可是1946年的那個夏天,卻有一個人每天都在想著何時才能離開那里,這個人就是張學良,而此時距離西安事變,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個年頭。
1937年1月4日,蔣介石無視諾言、背信棄義,一紙“特赦令”將張學良的人身自由徹底扼殺,后來隨著抗戰的爆發和發展,他一路輾轉,并在1946年來到了桐梓。不過,與往年不同,進入1946年后的每一天,張學良都是滿懷著希望的,當年軍委會判了他十年“看管”,而今十年之期已到,在他看來,或許這樣的日子總該結束了吧。
希望有時也是殘酷的,因為它總會讓人情不自禁的陷入幻想。這一年中,除了軍統沈醉來過一次,告訴了他戴笠已經遇難的消息外,并沒有再來什么人看望過他,更不要說那個讓他高興的“好消息”了,直到9月的一天,曾經的下屬莫德惠的到來,才終于讓他看到了一絲自由的曙光。
所謂“曙光”,并不是他自己憑空幻想的,莫德惠并不是第一次前來看望張學良了,卻只有這次,他們見面是沒有軍統特務“陪同”的,而且,莫德惠最先就告訴過張學良,這次他是帶著蔣介石的手諭來的。
這次見面,莫德惠的心情格外的好,兩人剛一坐定,他就迫不及待的告訴張學良:自由在望了!
對于這樣的消息,張學良不止盼了一天兩天,于是他頓時便來了精神,不過也許是被“看管”的久了,他雖然興奮卻并不敢高興的太早,只是讓莫德惠趕快說的具體些。
原來,自從張學良被限制自由后,社會各界中就始終有人為他不時發聲,特別值此“刑滿”之際,呼吁還張學良以自由的聲音就更加高漲。蔣介石迫于形勢就表示同意將張學良解除“管束”,不過卻要他先答應三個條件再說。
張學良默不作聲的聽著,莫德惠不緊不慢的說:一,承認西安的事是上了“他人”的當;二,交還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在南京給發給他的那封電報;三,自由后必須出洋。
聽完莫德惠的話,張學良的臉色已經變的異常難看,他早想到蔣介石不會輕易放他,條件也是可以談的,卻沒想到蔣的條件竟如此苛刻,隨后張學良幾乎是不假思索的便向莫德惠表示了拒絕,并告訴他:自由與我無緣了。
對于張學良堅定的表態,莫德惠頗感意外,盡管他也知道張學良不可避免的要承受一些委屈,可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如果再過一個十年,張學良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他不敢再想下去了,便不停地苦勸張學良一定要從長計議。
張學良當然知道莫德惠的苦心,不過自他聽了這三個條件,就已徹底的心灰意冷,為了使屬下也能了解他的心思,張學良轉而又開始開導起了莫德惠。
張學良告訴莫德惠,三個條件看起來容易的很,實際卻是要他背叛良心、背叛人格。其一,事變之前他沒有將消息透漏給楊虎城之外的任何人,純屬他的個人行為,栽贓的事他不能干;其二,早在1930年8月間中村事件發生后,蔣介石就電告他,稱無論以后日軍在東北如何挑釁,都不應予以抵抗。在九一八后的第二天,蔣又發來電報,告訴他日軍在沈陽的行動,要作為地方事件處理,一定要力避沖突,避免事態擴大,那么蔣介石現在要回電報又是什么意思 其三,他已經交出了所有權利,為什么非要將一個愛國者驅逐國門 外人又會作何解讀
聽了張學良的一番肺腑之言,莫德惠不得不中止了他的勸說,而張學良卻仍沒有說完,他繼續告訴莫德惠,蔣介石之所以讓他出國,無非是怕他召集舊部、重掌兵權。其實在這點上他早就表示過,出去后不帶兵,不問政,只做個純粹的閑人,哪怕做個教書先生也行,可現在來看,蔣介石連這點竟也容不下。
張學良唯一一次接近自由的機會就這樣被他斷然放棄了,之后兩個人一直交談了很久,從惋惜到理解,莫德惠的內心對張學良又多添了一分敬意,盡管他是高興而來失望而歸的,可此時他真正的失望,卻已不再是對張學良而的了,或許他也會想,蔣介石這三個條件里,到底又有幾分的誠意可言呢
: “民間歷史故事”“魚羊趣史”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求分享 求點贊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82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