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關注我們
你真的很特別
寫在秋季
2021-10-13
人握著拳來到這世界,仿佛是說:“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攤開手掌,仿佛是說:“看吧!我什么也沒帶走。”巷子
文/沈春泉
如果你到過福州卻沒有去過三坊七巷,親友們可能會笑話你白去了。在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徽茵、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三坊七巷維持魚骨狀的傳統格局,中軸為南后街,現已辟為福州市傳統手工藝、名小吃和海峽兩岸特色商品市場一條街,每日人流旺盛。而街兩邊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風貌,成為都市鬧中取靜的黃金地段。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唯一現存的水榭戲臺。寫在回憶
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府。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此。第三坊光祿坊,相傳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如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后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寫在回憶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黃元方避亂入閩,落戶于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安民巷位于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一向對古建筑情有獨鐘,所以特別細心觀賞一下。這里漏花窗戶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俗稱“吉避巷”。據說宋時一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后,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并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筑進行改造。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于吉庇巷口。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南后街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云集。也是因為商業,這條街才得以在建設大潮里保存下來。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是旅游達人們打卡必到之地。南后街是傳統文化商街,一些老字號的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每年定期舉辦。此外,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后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同時在南后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廳、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給傳統的南后街注入后現代的因素。 在福州,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傳承。 為什么說如果沒到三坊七巷就等白來一趟福州呢 因為每個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榕城福州在發展過程中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這不僅屬于一個城市,也是全民族、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每個城市、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傳承。美麗的榕城福州用實踐證明,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時代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這座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些在三坊七巷中都有展示,足見其充分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通過展館、展臺及文創旅游紀念品研發等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進步發展取之不盡的內動力。記錄生活 擴展閱讀 原創原創散文:荷散文精選:夜未央原創散文|給我一片天(原創)原創原創詩歌:秋韻疊章原創散文詩歌:愛的絮語(原創)聆聽|戴望舒散文詩歌:十四行,雨巷,獄中題壁
散文精選大全
「最受歡迎關注散文精選大全,邂逅詩歌散文」
詩詞 |朗誦|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閱人生
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詩歌詩歌朗誦愛國詩歌
三坊七巷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福州自漢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瓦屋,曲線山墻、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于一體正房、后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三坊七巷圖
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截至2021年,三坊七巷有1120年的歷史。王審知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加授審知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封為閩王。唐天復元年(901年),于小城外加筑城墻,稱為“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2021-901=1110年,所以“三坊七巷”到現在有1120年的歷史。
福州有著2200多年古老的建城史,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5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散文|歲歲重陽,登高望遠憑海闊
下一篇: 散文|山的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