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如用兵,善于用兵者,足智多謀,用兵如神,指揮打仗,方能節節取勝。善于用藥的醫家,切中病機,用藥如神,醫治疾病,才能藥到病除。大黃能起沉疴,人參可殺人命,古有明訓,如果辨證不明,泛泛用藥,往往有害無益,用之得當,雖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亦成良藥。”因此,處方嚴密,配伍精當,尤對藥引的選用,要更為講究。
1.藥引與歸經學說
藥引和中醫方劑的組成有關,其中并包含著歸經學說。中醫的歸經學說,是以經絡臟腑理論為基礎的。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絡,它網絡周身,通達表里,內連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脛骨皮毛,使內外表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不同的藥物所發揮的作用,與各個臟腑和各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用藥的理論根據,也是藥物發揮作用的歸宿。如小兒發生咳、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時,當用桔梗、杏仁、黃岑、桑白皮等入肺經的藥物來組成方劑,借以更好地發揮方劑的止咳定喘的療效。因此,按經用藥是中醫治病的理論基礎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積累的寶貴經驗,,一直指導著臨床實踐。
2.常用引經藥
辨證按經用藥,首先要針對病情,使用藥講究科學.既要知常,也要達變。常用的引經藥,如木通、黃連入心經,黃柏則入小腸經,柴胡入肝經,青皮則入膽經,蒼術入脾經,石膏則入胃經,桔梗、杏仁入肺經,白芷則入大腸經,肉桂入腎經,滑石則入膀胱經,鉤藤入心包經,連翹則入三焦經;木香入沖脈經,王不留行入任脈經,黑附子入督脈經,川斷則入帶脈經;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頭面用川芎,腰部用桑寄生,命門用補骨脂,丹田用砂仁,骨髓用熟地,尿道用甘草梢,胞宮用童便,這是一般原則,而不能錯用。如太陽經病應用羌活、防風為引,而不能用陽明經病的升麻、葛根,錯用則達不到治療效果。即使是同一歸經的藥物,作用也各有別。如黃芩、干姜、百合、葶藶子都是歸入肺經的藥物,而黃芩主要是清解肺熱,干姜則溫散肺寒,百合能補肺虛,葶藶子則瀉肺實,寒熱虛實迥然有別,而且同一藥物,則于炮制以后又會有不同的作用,如大黃生用(或后入)則峻瀉,熟用則清胃腸之熱。甚至同一品種的藥物,其不同的藥用部分,又有不同的作用,如麻黃發汗,麻黃根則止汗,當歸身,補血,當歸頭止血,當歸尾破血,全當歸則和血。還有同一藥物,其用量不同,,則作用又有差別,如紅花重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如“外感誤服補藥,可致閉門留寇,引邪入里,瘟疫妄投桂附,猶如抱薪救火,益增焰勢,虛火誤投辛溫,則劫津耗液,筋肉失濡,寒客妄用涼劑,則陰翳不去,脾虛氣陷”。
3.藥引的作用
歸經是指某一藥物根據它的性味顏色歸入某一經而發生療效。推而廣之,臨床上任何藥物,都可進人體內某一部位引達病所,借以更好發揮其功能,別看藥引是處方中的配角,它的作用卻不可小看,有時甚至能收“藥半功倍”之效。例如:治療風寒感冒時在辛溫解表劑中加藥引生姜2片,蔥根3個,可增強解表發汗的作用;治療風熱咳嗽,在辛涼宣肺方中加藥引鮮枇杷葉2片,刷去毛布包,可增強肅肺止咳的療效;治療暑熱病人,在清暑解熱方中加用藥引鮮荷葉1角,可增強清暑藥的功效;治療脾胃虛弱的病人,在健脾益氣方中加人煨姜2片,大棗5枚,可增強調和營衛的作用;治療肺陰虛損、熱病傷津,在養陰補虛方中加入藥引銀耳20g,海夫人10枚,可增強滋補調理的作用;治療小便不暢或尿頻急的病人,在清熱利尿藥中加入藥引鮮車前草3株,燈芯草3根,可增強清心利水功能;治療白血病常用鮮芹菜為引,可助清熱透邪;治療痢疾常用鮮馬齒莧為引,可助清熱解毒止痢;治療神昏竅閉常用鮮菖蒲為引,則增強宣閉通竅之力。
藥引尚可起到矯味和減低某些藥物毒性的作用,例如在用川烏、草烏方中,加人甘草為引,可以降低烏頭的毒性;在用南星、半夏的方中加入生姜同樣可以降低其毒性;在方中加用白糖、紅糖、冰糖、飴糖等可以矯味,更適合兒童服用;如用桂圓肉包裹鴉膽子吞服,米飯包裹二丑末吞服,可以減輕對胃的刺激。
此外,藥引在成藥中的應用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既可增強成藥的療效,也可使成藥更具有多種功能。如用薄荷為引煎湯代丸,可以增加疏風清熱的作用;用金銀箔為引煎水化丸,可以增強鎮驚安神的作用等。
4.藥引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
藥引治療疾病十分廣泛。痧痘驚疳,一向視為兒科四大要癥,對藥引的妙用更是別開生面。麻疹北方稱疹子,粵人稱為瘄子,西北稱為糠瘡,江南一帶稱為痧子,治療方面雖有透達、解毒、養陰三大法則,但重點主要在透。為了使麻疹很好透達,不致遺毒逗留,可在清熱透疹方中采用新鮮的西河柳(又稱觀音柳)數條為引,以助透發。尤其在麻疹欲陷之際,常用櫻桃核10g為引,使其復透,而免陷伏生變。
驚風是一切抽搐疾患的總稱,小兒“無驚不變,無驚不走”,常可迅速奪走小兒的寶貴生命。所以前賢認為“小兒疾患無越驚風之險”。若在清熱化痰鎮驚熄風的處方中加用金銀器1-2件,為引煎煮(實驗證明含有微量元素),則可增強鎮驚定搐的作用。
疳證是由多種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種疾病,積為疳之母,積不治可以成疳,但疳癥并非全由積而成。故在治疳的處方中加用干蟾皮為引,常收清熱除蒸消疳除脹之功。
總之,不同的疾患可以根據不同的證情而選用藥引,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增強有效,祛除疾病的目的,有些藥引需要病家自己尋找,應當詳細說清,以免出錯,同時還應注意劑量,決不能喧賓奪主,忽視整個處方的配伍。
古代用藥需要藥引子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在藥方中所用的藥引確實對藥物的療效有幫助,如治療外感風寒的藥方有用生姜兩片是有益的,因為生姜是祛寒的,對藥效是有益的;第二是對藥方沒幫助的藥引,這種情況是郎中為了顯示自己的醫術而用一些既對藥效無幫助,又是一些別人難以想到或難以找到的東西作藥引。當然也有些郎中用藥引是為了幫助另外的人(非患者),如清朝一位知名的葉姓郎中為了幫助一位貧困者致富,叫這位貧困者大量種植橄欖,并且在一段時期內所開的藥方用的藥引全是橄欖,而當地當時僅被葉郎中幫助的人種植了橄欖,致使這位貧困者在短時間內就脫貧致富了。
因此,藥引在中醫藥的實踐中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中藥藥引子的功效
中藥藥引子的功效,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藥藥引子的功效的相關資料。
中藥藥引子的功效1第一,中藥材藥引子有什么作用呢?提高功效。醫治風寒感冒的中藥方劑,用熱呼呼的姜糖水送服能提高消防疏散寒邪的功效;或吃了藥喝上一碗熱稀飯,既養胃又出汗,都能提高藥品的功效;健脾養胃促進消化的中藥湯劑,常放進紅棗;生完孩子積血多、奶水少等,總會采用生化顆粒或生化丸,最好用老紅糖吞服,以提高補血補氣祛寒、祛淤的作用。
第二,直通病處。 服食治腎虛的中藥材或中藥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等,最好用鹽水吞服。中醫學覺得,咸味咸,可引藥入腎,做為藥引能協助藥品直通變病處,盡快充分發揮補腎壯陽的功效。除此之外,在中藥湯劑中,還一些特殊的“引經藥”。如頭昏腦漲等頭部不適感,常見菏葉、黃菊花,主癥在胸部常見橘梗、瓜蔞,在兩肋常見黃芩、綠皮,在腰部常見杜仲、川斷,在上肢常見桂枝、桑枝,在下肢常見牛膝、番木瓜,都能使藥力“看準”變病處。
中藥材藥引子有什么作用呢?減輕“毒副作用” 。清熱解毒藥藥效寒性非常容易傷肝,含珍珠貝鐵礦石類的中藥材較難消化吸收,都需要用小米湯吞服,可降低藥品對腸胃的刺激性,顧護胃氣。用甘遂、大戟等有害或烈性藥品時,經常用大棗做藥引,減輕毒副作用。可是專家強調需要提示大伙兒的是,中藥方中的藥引子務必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應用,不能自主濫用。
中藥藥引子的'功效2中醫認為,藥物不同的性味都歸入自己專有的經絡,比如咸味入腎經,甜味入脾經,酸味入肝經,苦味入心經,辛味入肺經等,再比如防風入太陽經,葛根入陽明經、柴胡入少陽經,根據不同的疾病癥狀,在使用科學配伍的藥物時,加入不同性味的藥引子,能夠促進藥力迅速的到達指定的經絡,提高治療效果。
比如服用補腎中藥時,一般使用淡鹽水送服,因為咸味入腎經,可以增強補腎的作用,服用治療少陽經疾病的藥物時,通常會使用柴胡做藥引,可以將藥力導入少陽經,促進藥力發揮。
按照不同的作用使用藥引子
日常生活中,人們服用中成藥時可以按照說明書上規定的送服方法來使用藥引子,服用中藥湯劑時,醫生一般也會交待使用什么來做藥引子。按照不同的作用,常見的藥引子有以下幾類:
一是發汗解表的,比如生姜、蔥白,在服用治療感冒的中藥時,加入生姜、蔥白或者使用這兩種食物煮成的湯送服,可以增強辛溫發汗的效果,有助于疾病快速痊愈。
二是護脾胃的。比如服用一些寒涼的藥物時,可以用米湯、大棗湯來送服,可以中和寒性,養護胃氣。
三是疏經活絡的。比如服用一些活血化瘀、驅風散寒的中藥時,用黃酒送服,可以增強活血的效果。四是中和藥性,解毒調味的,比如蜂蜜、大棗湯、冰糖等。
藥引子的作用是使得藥效能夠更好的發揮,如果用酒作藥引子,就是利用酒在體內的走竄作用把藥力帶至全身。那么要注意不可將剛熬好的藥到進酒里,要晾到37度左右,否則藥會揮發。如果有的藥方是針對腎臟的治療,用到鹽,那么就在熬藥的時候把鹽同藥一起放進去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63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健脾運水湯治療肝硬化腹水
下一篇: 加減一貫煎治療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