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re)困脾升降(jiang)失,黃(huang)疸不重或無(wu)黃(huang)。惡(e)心嘔(ou)吐食欲退,疲乏便溏或低熱(re)。茵陳(chen)五苓加減治,化濕清熱(re)兼化濁。茵陳(chen)藿香苓白術,陳(chen)半佩滑甘厚(hou)樸。
方藥:
茵陳五芩散加減:
茵陳15g 藿(huo)香10g 茯苓10g 白(bai)術10g 陳皮10g 姜半(ban)夏(xia)6g 佩蘭葉8g 滑(hua)石10g 甘草3g 厚樸5g
注:惡心嘔(ou)吐(tu),食欲減退,黃疸輕無,疲乏便溏,一(yi)派(pai)濕(shi)盛之象。此例以濕(shi)為主(zhu),治療(liao)側重(zhong)化濕(shi)。
白術,茯芩,姜半夏,厚樸,陳皮(pi)健(jian)脾化濕:茵陳,滑石,甘草清熱利濕,藿香,佩(pei)蘭葉芳香化濁(zhuo)。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發病率高、病程遷延等特點。臨床以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為特征,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熱,隱性感染較為多見。一般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種,其中以乙型肝炎發病率較高、危害性最大。根據其臨床表現,病毒性肝炎又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癥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轉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極少數呈重癥經過。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與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中醫認為,黃疸型肝炎屬“黃疸”范疇;無黃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多屬“脅痛”、“濕阻”、“癥積”等范疇;而重癥肝炎多屬“急黃”范疇。
一、急性肝炎【方一】保肝湯【來源】楊德祥,等。甘肅中醫,1995,(2)。
【組成】茵陳30~60克,連翹15~18克,蒲公英、葛根、蒼術、川厚樸、郁金、丹參各15克,柴胡10~15克,白芍、板藍根各12克,當歸、白術、茯苓各10克,升麻6~10克,甘草6克【加減】黃疸重者加赤芍、生大黃;脅肋脹痛者加青皮、金錢草;惡心納呆者加半夏、竹茹;腹脹滿者加萊菔子、枳殼;HBsAg加蚤休、虎杖。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活血。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濕熱毒邪壅結中焦。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小兒用量酌減。
【療效】據報道以本方治療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總有效率為99%。其中20例HBsAg陽性者,治療2個月后復查,轉陰者7例。
【方二】板芩湯【來源】《傳染病證治從新》【組成】板藍根60克,黃芩3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證屬熱毒蘊結者。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按】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現代研究證明板藍根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強免疫力,抗內毒素等作用。黃芩有抗病毒的作用,體外實驗表明,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復制。
【方三】茵陳金錢草玉米須粥【來源】《小兒常見食療方》【組成】茵陳、金錢草、玉米須各20克,大米一把,白糖適量【功用】清熱利膽,利尿退黃。
【主治】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伴發熱,鞏膜皮膚黃染,尿如濃茶色。
【用法】將茵陳、金錢草、玉米須一起入鍋,加水3碗,煎煮30分鐘,濾掉藥渣。大米淘凈,加入藥液中,繼續加熱煮成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1劑,分2次吃完,連服數日,至黃染消退。也可單用玉米須煎湯,代茶水飲服。
【按】茵陳具有清利濕熱,退黃疸功效。現代藥理茵陳有利膽,保肝,抗病毒等作用。
【方四】五味子肝炎方【來源】《偏方巧治指南》【組成】五味子90克(以北五味子最佳)
【主治】急慢性肝炎均可用。
【用法】五味子烘干研為細末。每次服3克(兒童1~2克),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
【注意事項】該方對降低轉氨酶療效甚佳。為防止轉氨酶下降后因停藥過早引起回升,一般應在轉氨酶恢復2~4周后方可停藥。
【按】現代研究五味子能促進肝糖元生成,降低谷丙轉氨酶,保護肝臟,有抗潰瘍及應激,抗病毒,抑菌等作用。
【方五】大小薊方【來源】《草藥偏方治百病》【組成】大、小薊鮮草適量【主治】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用法】搗爛絞汁,溫后服之,每次1小杯。
【按】大、小薊均具有抗菌,止血等作用。
【方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傷寒論》【組成】麻黃6克,連翹10克,赤小豆20克,梓白皮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姜、棗為引【功用】清熱利濕,疏肝利膽。
【主治】適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證屬太陽寒邪未去,陽明濕熱,內蒸肝膽,膽汁溢泛者。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方七】茵陳蒿湯加味【來源】《病毒性疾病的中醫治療》【組成】茵陳30~60克,山桅10克,生大黃6~10克(后下),黃柏10克,車前子15~30克(包煎)、金錢草30~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田基黃40克【加減】嘔吐明顯加竹茹10克、黃連5克;熱盛口渴甚者,加鮮石斛、鮮蘆根各30~60克(無鮮品可用干品30克代替);脅部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各6~10克;脘腹脹悶者,加厚樸、大腹皮、萊菔子各6~10克;納呆者加炒谷、麥芽各15~30克。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郁蒸。目黃身黃、其色鮮明,發熱,口渴,心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腹部脹滿,舌苔黃膩,脈弦數。
【用法】水煎服。
【方八】鮮車前草【來源】《病毒性疾病的中醫治療》【組成】鮮車前草【主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搗爛采取自然汁數碗,日夜頻服。
【按】鮮車前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
【方九】茵陳五苓散加減【來源】《病毒性疾病的中醫治療》【組成】茵陳30~45克,茯苓、豬苓各30克,澤瀉、車前子、白術各15克,薏苡仁、大腹皮各25克,厚樸、枳殼各10克,柴胡6~9克,炒谷、麥芽各20克,【加減】濕重苔白膩者,加蒼術、白蔻仁各10克;肝區疼痛較明顯者,加白芍15克、香附或川楝子10克、延胡索8克。
【功用】利濕清熱,理氣健脾。
【主治】濕熱氣滯。身目發黃但不甚鮮明或較暗淡,多無發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口不渴或渴欲熱飲,納呆,胸脘痞悶,惡心,食后腹脹,大便溏瀉,右脅脹痛,舌苔膩或淡黃,脈濡稍數。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十】解毒退黃湯【來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選》【組成】青篙尖,茯苓、雞內金各5克,半夏、山豆根、川楝子、甘草各3克,板藍根8克,懷山藥、白茅根各12克【功用】清熱利濕,健脾理氣。
【主治】適用于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年齡在6歲以上者可酌加用量。
【按】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有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可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有促進機體細胞免疫,促進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增高的作用。
【方十一】青蒿茵蘆茶【來源】《藥茶治百病》【組成】青蒿60克,茵陳30克,蘆根45克【功用】清熱利膽。
【主治】適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yong)法(fa)】將上3味藥同(tong)煎,去渣,取(qu)汁,代茶(cha)飲。
五苓(ling)散(san),中醫(yi)方劑(ji)名。為(wei)祛濕劑(ji),具有利水(shui)滲濕,溫陽化氣之(zhi)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bu)利之(zhi)蓄水(shui)證。小便不(bu)利,頭(tou)痛微熱,煩渴(ke)欲飲,甚則(ze)水(shui)入即(ji)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tou)目(mu)眩暈;或短氣而咳(ke);或水(shui)腫(zhong)、泄瀉。舌苔白,脈(mo)浮(fu)或浮(fu)數。臨床(chuang)常用于(yu)治療急慢性腎炎(yan)、水(shui)腫(zhong)、肝硬化腹(fu)水(shui)、心源性水(shui)腫(zhong)、急性腸炎(yan)、尿潴留、腦積水(shui)等屬(shu)水(shui)濕內停者。
基本介紹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分類 :祛濕劑-利水滲濕 出處 :《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注,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 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3,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鑒別,重要文獻摘要,歌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組成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用量豬苓(去皮)、茯苓、白術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方義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術、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配伍特點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運用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附注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5804.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zhi)力(li)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chu)(chu)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xi)管理(li)(li)員,我(wo)(wo)們會立(li)即(ji)處理(li)(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chu)于傳遞(di)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nin)的合(he)法權益,請立(li)即(ji)通知我(wo)(wo)們(管理(li)(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會第一時(shi)(shi)間(jian)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shi)(shi)向您(nin)表(biao)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yi)篇: 道家(jia)醫學方劑特色和(he)治病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