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烏梅300枚 細辛84克(ke) 干姜140克(ke) 黃(huang)連(lian)224克(ke) 當歸(gui)56克(ke) 附子84克(ke)(去(qu)皮(pi),炮(pao),)蜀椒56克(ke)(出(chu)汗)桂(gui)枝(去(qu)皮(pi))84克(ke) 人參84克(ke) 黃(huang)柏84克(ke)【制(zhi)法】 上十(shi)味(wei),各搗篩,混合和勻(yun);以(yi)苦酒漬烏梅一宿,去(qu)核,蒸于米(mi)飯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ling)相得,納(na)臼(jiu)中,與蜜杵二(er)千下,丸如梧桐子大(da)。
【功效作(zuo)(zuo)用】 排膽(dan)及驅蛔(hui)(hui)等作(zuo)(zuo)用 《中成藥研(yan)究(jiu)》1986(3):33~35,本方(fang)能(neng)促進(jin)膽(dan)囊收縮(suo)和排膽(dan)作(zuo)(zuo)用,有利于(yu)膽(dan)汁引(yin)流(liu),減(jian)少(shao)或防止膽(dan)道感染及蛔(hui)(hui)蟲卵留(liu)在膽(dan)道內(nei)形成膽(dan)石(shi)核(he)心(xin),減(jian)少(shao)膽(dan)石(shi)癥發生。加大烏(wu)梅(mei)劑量(liang)作(zuo)(zuo)用更為明顯,而單用烏(wu)梅(mei)作(zuo)(zuo)用沒(mei)有復方(fang)強(qiang),表(biao)明復方(fang)有協同作(zuo)(zuo)用。實(shi)驗還表(biao)明,本方(fang)在麻醉蛔(hui)(hui)蟲體,使其失去附著(zhu)腸壁(bi)的(de)能(neng)力,促進(jin)肝臟(zang)分泌膽(dan)汁量(liang)增(zeng)加,降低pH值(zhi),明顯擴張(zhang)奧狄氏(shi)括約肌,有較(jiao)強(qiang)的(de)廣譜抗菌作(zuo)(zuo)用,尤對痢疾桿菌作(zuo)(zuo)用明顯。
【功能主治】 溫臟安(an)蛔(hui)。治蛔(hui)厥。脘腹(fu)陣痛,煩悶嘔吐,時(shi)發時(shi)止(zhi)(zhi),得(de)食則吐,甚(shen)至吐蛔(hui),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zhi)(zhi),反胃嘔吐,脈沉細(xi)或弦(xian)緊。現用于膽道蛔(hui)蟲病。
【用法用量】 空腹時飲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yi)】 服藥期間,忌生冷、滑物、臭(chou)食等。
【備注(zhu)】 本(ben)方所治(zhi)蛔(hui)(hui)厥,是因胃熱(re)(re)(re)腸寒(han)(han),蛔(hui)(hui)動不安所致。蛔(hui)(hui)蟲(chong)得(de)酸則(ze)(ze)靜,得(de)辛(xin)則(ze)(ze)伏,得(de)苦則(ze)(ze)下,故方中(zhong)重用烏梅(mei)味(wei)酸以(yi)安蛔(hui)(hui),配細辛(xin)、干姜、桂枝、附子(zi)、川椒(jiao)辛(xin)熱(re)(re)(re)之品以(yi)溫臟驅蛔(hui)(hui),黃(huang)連、黃(huang)柏苦寒(han)(han)之品以(yi)清熱(re)(re)(re)下蛔(hui)(hui);更(geng)以(yi)人參、當歸(gui)補(bu)氣(qi)養血,以(yi)顧正氣(qi)之不足。全方合用,具(ju)有(you)溫臟安蛔(hui)(hui),寒(han)(han)熱(re)(re)(re)并治(zhi),邪正兼顧之功。
【摘錄】 《傷寒論》
烏梅丸被歷代醫家奉為蛔厥專方和厥陰病主方。筆者從醫20年來,專注于對經方的學習與運用,對其應用較有體會。為了說明烏梅丸的功效與作用,今將臨床用烏梅丸原方(改為湯劑)治療病情較復雜的3則案例介紹如下,請各位同道指正。
1 寒熱往來伴下利案
那某,女,55歲。初診日期:2011年6月(yue)27日。
形貌:體(ti)中偏胖,膚色偏黑;身高:155 cm;體(ti)質(zhi)量:55 kg。
主訴:寒熱往來,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悶、氣急4個月。
現(xian)病史:患者(zhe)4年前停經,出現(xian)寒(han)熱(re)往(wang)來、烘(hong)熱(re)汗出、頭昏乏力、心(xin)煩、上(shang)腹部(bu)時(shi)(shi)有不適感(gan)(gan)、易泛酸、大(da)便(bian)不成形(日行1~2次(ci))等癥,診(zhen)斷(duan)為更年期綜(zong)合(he)征。后(hou)反復求治(zhi),乏效。今年初因受寒(han)出現(xian)咳(ke)(ke)嗽(sou)、胸悶(men)氣(qi)(qi)急(ji),診(zhen)斷(duan)為喘息性支氣(qi)(qi)管炎,經住(zhu)院治(zhi)療,咳(ke)(ke)嗽(sou)減(jian)輕,但遺有胸悶(men)、氣(qi)(qi)急(ji)等癥,予小(xiao)青龍(long)湯加(jia)薏(yi)苡仁7劑后(hou),喘平咳(ke)(ke)減(jian)、胸悶(men)氣(qi)(qi)急(ji)減(jian)輕。刻下:時(shi)(shi)咳(ke)(ke),痰少色白;寒(han)熱(re)往(wang)來而(er)體溫正常,烘(hong)熱(re)汗出;乏力,眼皮澀重;上(shang)腹部(bu)時(shi)(shi)有嘈雜饑餓感(gan)(gan),伴泛酸,胃納(na)可;大(da)便(bian)偏稀(xi),日行1~3次(ci),小(xiao)便(bian)調;睡眠一般。
查體:眼瞼略浮腫,雙下肢(zhi)無水腫,有腳癬(xian);舌(she)紫(zi)、苔薄白。
中(zhong)醫辨(bian)證:寒熱錯雜,氣血紊亂(luan);治法:溫清并用,益氣補血。處方:烏梅20 g,細辛5 g,桂枝10 g,黨參10 g,花椒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黃連3 g,黃柏10 g,當歸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8月(yue)21日):胸(xiong)悶消失,略氣急;乏力減(jian)輕,寒熱往來(lai)消失;上腹不(bu)適(shi)感減(jian)輕,無泛酸,膚(fu)色變亮;大便日1次(ci),成(cheng)形;舌質(zhi)轉紅。原方14劑,每劑服2天。
三診(10月15日(ri)):諸(zhu)癥緩解,精神(shen)狀態好(hao)。守(shou)方7劑,每劑服(fu)2~3天。
按 患者表現為明(ming)顯的表里兼證、上(shang)熱下寒、虛實夾雜,本(ben)著“急(ji)者治(zhi)其標、緩者治(zhi)其本(ben)”的原則,前期先予小青龍湯(tang)加味(wei),在咳(ke)嗽、氣急(ji)緩解后再予烏(wu)梅(mei)丸(改湯(tang)劑)治(zhi)療其錯雜的更年期綜(zong)合征,并于取效后減量鞏固療效。
2 腹瀉伴頭痛案
陶(tao)某,女,49歲。初診日期:2011年6月(yue)15日。
形貌:形體矮胖,膚色偏黑;身高(gao):156 cm;體質(zhi)量:62 kg。
主訴:腹瀉2年余,加重(zhong)半年,伴頭痛、關(guan)節(jie)酸痛。
現病史(shi):近(jin)2年來(lai)患者腹瀉(xie)伴有少腹及(ji)肛門墜滯(zhi)感(gan),大(da)便(bian)日行(xing)3次、不(bu)成(cheng)形、少量白(bai)色黏凍,便(bian)前無(wu)腹痛(tong)、無(wu)血便(bian),下(xia)半(ban)身怕冷,口服多種(zhong)中西藥,療效不(bu)盡(jin)人意。近(jin)半(ban)年來(lai)月(yue)經紊亂(luan),1~2個(ge)月(yue)1行(xing),經色暗黑,量少不(bu)爽(shuang);經期(qi)稀(xi)便(bian),日3~5次;伴頭(tou)痛(tong)、烘熱(re)、頭(tou)汗(han)多、全身關節酸痛(tong)等癥(zheng);平素尿(niao)頻,白(bai)帶偏(pian)多、色白(bai)質稀(xi),時有足跟痛(tong);白(bai)天(tian)乏力喜睡、眼澀,夜眠較淺、夢多;胃納(na)一般。
既往史(shi):有子(zi)宮肌瘤、膽石癥、過敏性鼻炎及(ji)甲狀腺(xian)腺(xian)瘤手術切除史(shi)。查體:腹軟無(wu)壓(ya)痛,雙下肢輕度水腫;舌暗、苔中后部膩。
中醫辨證:上熱(re)下寒,虛(xu)實夾雜;治法(fa):清熱(re)燥(zao)濕,溫(wen)臟止(zhi)利(li)。處方:吳茱(zhu)萸3 g,當歸(gui)10 g,川(chuan)芎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牡丹皮10 g,干姜5 g,姜半夏10 g,麥冬10 g,黨參10 g,甘草5 g,阿膠(烊化)10 g。7劑(ji)。
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7月1日):諸癥仍存,頭(tou)痛(tong)與乏力甚;經前乳脹痛(tong),烘(hong)熱(re)陣作,時畏(wei)寒甚;舌(she)暗(an),苔中后部膩。處方:
烏梅30 g,細辛(xin)5 g,桂枝(zhi)10 g,黨參10 g,花(hua)椒5 g,干(gan)姜10 g,制(zhi)附子(zi)10 g,黃連(lian)3 g,黃柏10 g,當(dang)歸10 g。
三診(7月18日):乏力明(ming)顯(xian)減輕,頭痛消(xiao)失;下利改善,大便日行1~2次,成形(xing)度好轉;關節酸痛減輕,足跟疼(teng)痛消(xiao)失;怕冷減輕,烘熱消(xiao)失;白帶如水、量(liang)多,會(hui)陰(yin)部(bu)濕感(gan);舌暗,苔中后薄(bo)膩。前(qian)方烏梅劑量(liang)加至(zhi)50 g。7劑,每(mei)劑服2天。
復(fu)診(zhen)(10月(yue)19日(ri)):諸癥平復(fu),精神(shen)狀(zhuang)態好。守方(fang)7劑,每劑服3天。
按(an) 該(gai)患近2年來主(zhu)訴(su)繁多,以(yi)(yi)下利(li)為(wei)主(zhu),實(shi)為(wei)更年期(qi)綜合征引發的(de)多系統功(gong)能(neng)紊亂,臨床表現具有上熱(re)下寒、虛實(shi)夾(jia)雜、以(yi)(yi)寒為(wei)主(zhu)的(de)特點。首(shou)診(zhen)選(xuan)亦(yi)治久利(li)的(de)溫經(jing)湯(tang)無效,二診(zhen)改方為(wei)烏梅丸湯(tang)方治療(liao),療(liao)效凸顯。
3 乏力、眠差伴下利案
楊某,女,67歲。初診日期:2011年6月3日。
形(xing)貌:形(xing)體矮胖,膚(fu)色偏白;身高:155 cm;體質(zhi)量:68.5 kg。
主訴:乏力、眠(mian)差伴下利10年,加重15天(tian),伴上腹部(bu)不(bu)適。
現病史:近10年來乏(fa)力、失眠(mian),入夜難寐、多夢(meng)易(yi)醒,白天(tian)乏(fa)力頭昏,口干,易(yi)舌(she)面(mian)干,舌(she)碎;平(ping)素(su)尿頻,大便偏軟(日(ri)行1~2次),時(shi)腹瀉(xie),瀉(xie)時(shi)日(ri)行4~5次,有少量黏凍。曾(ceng)多次治療無效(xiao)。近15天(tian)諸癥加重,且上腹部不適,易(yi)飽易(yi)饑,泛(fan)酸(suan)明顯(xian),烘熱,小(xiao)腿易(yi)抽(chou)筋。查(cha)體:劍突下(xia)輕壓痛,雙下(xia)肢輕度水腫;舌(she)暗(an),苔薄(bo)白膩。
腸(chang)鏡檢(jian)查(cha)提示結腸(chang)炎(yan),胃(wei)鏡檢(jian)查(cha)提示膽汁反(fan)流(liu)性胃(wei)炎(yan);生(sheng)化檢(jian)驗發(fa)現三酰甘油(you)偏(pian)高,尿檢(jian)中有少量白(bai)細胞(bao)。
中醫辨證: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治法:溫(wen)清(qing)并用(yong),調和陰(yin)陽。處(chu)方(fang):烏梅30 g,細辛(xin)5 g,桂枝(zhi)10 g,黨(dang)參10 g,花椒5 g,干姜10 g,制(zhi)附子10 g,黃(huang)連3 g,黃(huang)柏(bo)10 g,當歸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zhen)(6月23日):睡眠改善不(bu)明顯(xian),乏力明顯(xian)改善,頭(tou)昏、烘(hong)熱、口(kou)干、舌(she)面干等癥明顯(xian)減輕;舌(she)碎(sui)藥后未作;大(da)便日行1~2次,無腹瀉,無黏凍;上腹饑飽不(bu)適及泛酸(suan)減輕,小腿抽筋(jin)減少;舌(she)暗,苔薄白膩。予柴胡加龍(long)骨(gu)(gu)牡(mu)(mu)蠣(li)湯合梔(zhi)(zhi)子厚(hou)樸湯。處方:柴胡根10 g,姜(jiang)半夏10 g,黨參10 g,黃芩6 g,干姜(jiang)5 g,紅(hong)棗10 g,桂枝10 g,茯苓(ling)10 g,龍(long)骨(gu)(gu)15 g,牡(mu)(mu)蠣(li)15 g,大(da)黃5 g,梔(zhi)(zhi)子10 g,厚(hou)樸10 g,枳殼10 g。7劑。
三診(7月4日):患者訴(su)本次用藥(yao)后(hou)諸多不適感復作。改(gai)用初診方(fang),烏梅(mei)加量至(zhi)40 g。7劑。
復(fu)診(10月21日):服上方后(hou),諸癥平(ping)復(fu),精神(shen)狀(zhuang)態好。守方7劑(ji)(ji),每周(zhou)服2劑(ji)(ji)。
按 該患上熱下寒、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胃(wei)腸功能紊亂日久,兼失眠、乏力(li),故首(shou)選烏梅丸(wan)調和(he)肝胃(wei)、分解寒熱。患者(zhe)服藥(yao)后,療(liao)效明顯。二(er)診因考(kao)慮癥減,改(gai)用柴胡加龍(long)骨牡蠣湯(tang)(tang)合梔子厚(hou)樸湯(tang)(tang),但(dan)藥(yao)后乏效,改(gai)回烏梅丸(wan)又顯效。
4 討論
就經(jing)方(fang)而言,烏梅(mei)丸共有10味中(zhong)藥,略(lve)顯繁(fan)雜,但配伍嚴(yan)謹。組方(fang)寒(han)(han)熱并用,不(bu)僅安蛔止(zhi)痛,更有調(diao)和肝(gan)胃(wei)、分解寒(han)(han)熱之(zhi)功,與厥陰病提綱(gang)證相符,故可視(shi)為治療(liao)厥陰病寒(han)(han)熱錯雜之(zhi)主方(fang)。我們在臨證中(zhong)發現(xian),烏梅(mei)丸治療(liao)胃(wei)腸道功能紊(wen)亂,特別對(dui)難治性頑固性腹痛下利、胃(wei)部嘈雜、泛酸療(liao)效突出。
由以上(shang)案(an)例可見,該(gai)(gai)方使(shi)用要點為(wei)(wei)(wei)上(shang)熱(re)下寒(han)(han)(han)、以寒(han)(han)(han)為(wei)(wei)(wei)主,中(zhong)有(you)腹痛、腹脹(zhang)或反(fan)流、惡心;上(shang)有(you)熱(re),表現(xian)為(wei)(wei)(wei)顏面(mian)暗紅(hong)、頭昏重、心煩(fan)口渴等;下有(you)寒(han)(han)(han),如雙下肢畏寒(han)(han)(han)或四肢厥冷、腹痛、下利。故該(gai)(gai)方所詮釋的(de)方義廣闊而精(jing)深。現(xian)代中(zhong)醫大(da)(da)家陳潮祖認為(wei)(wei)(wei),該(gai)(gai)方有(you)干姜、肉(rou)桂、附子等大(da)(da)辛大(da)(da)熱(re)藥(yao),也有(you)黃連黃柏等大(da)(da)苦(ku)大(da)(da)寒(han)(han)(han)藥(yao),是寒(han)(han)(han)熱(re)共用法;既(ji)有(you)參、歸扶正,又有(you)椒、梅(mei)、連、柏祛(qu)邪(xie),為(wei)(wei)(wei)攻補兼施(shi)法。該(gai)(gai)方配伍是治療自身功能衰弱(ruo)而又感受外邪(xie)的(de)理想結構,開辟了寒(han)(han)(han)熱(re)共用與補瀉同施(shi)的(de)先(xian)河,極具(ju)臨床價值,為(wei)(wei)(wei)治療一些現(xian)代疑難(nan)雜病提供了處方思路。
筆者認為(wei)(wei),臨證使用該方,只要對證則無須加減,只要關注原方的(de)藥物劑量(liang)及有序調(diao)整(zheng)比例(li)即可(ke)。烏梅為(wei)(wei)君(jun)藥,故基礎(chu)量(liang)為(wei)(wei)20~30 g,可(ke)據(ju)病情(qing)酌加劑量(liang)至60 g左右(you)而無產(chan)酸(suan)之弊(bi)。其余藥物為(wei)(wei)常(chang)規(gui)劑量(liang)。
該方在使用時,須與干姜(jiang)黃(huang)芩黃(huang)連人(ren)參湯(tang)、麻黃(huang)升麻湯(tang)相鑒別。三者均治(zhi)寒(han)(han)熱(re)錯雜(za)之(zhi)證,干姜(jiang)黃(huang)芩黃(huang)連人(ren)參湯(tang)主(zhu)治(zhi)寒(han)(han)熱(re)格拒而(er)致(zhi)脾胃功能失常的上(shang)吐下(xia)瀉、食(shi)入即吐;麻黃(huang)升麻湯(tang)主(zhu)治(zhi)正傷(shang)邪陷(xian)上(shang)熱(re)下(xia)寒(han)(han)而(er)致(zhi)陽氣內郁的手足厥(jue)逆、咽喉不利(li)、唾(tuo)膿血、泄利(li)不止等癥。
另(ling)外,本文中誤用溫經湯(tang)與柴胡加龍骨牡蠣合(he)梔子厚樸湯(tang)亦須(xu)考慮鑒別,特別是用方時機的把(ba)握值得(de)重視。
需要說明(ming)的是,由于本人對脈診學習不夠(gou),所(suo)以(yi)案例中沒(mei)有脈診描述。
烏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果子,但是烏梅還可以入藥,烏梅性平味酸,所以入藥主要起到一個收斂的作用,所以烏梅入藥有斂肺生津的作用,所以我們平時吃烏梅也有這些作用,如果體虛出汗可以吃些烏梅。那么,烏梅入藥有什么作用?烏梅有哪些藥用功效?
【烏梅】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近成熟果實。主產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干后悶至皺皮,色變黑時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應用】
1.肺虛久咳。本品味酸而澀,其性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嗽。適用于肺虛久咳少痰或干咳無痰之證。可與罌粟殼、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醫得效方》)。
2.久瀉,久痢。本品酸澀入大腸經,有良好的澀腸止瀉痢作用,為治療久瀉、久痢之常用藥。可與罌粟殼、訶子等同用,如固腸丸(《證治準繩》)。取其澀腸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黃連,亦可用于濕熱瀉痢,便膿血者,如烏梅丸(《圣惠方》)。
3.蛔厥腹痛,嘔吐。蛔得酸則靜,本品極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為安蛔之良藥。適用于蛔蟲所致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證,常配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同用,如烏梅丸(《傷寒論》)。
4.虛熱消渴。本品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煩渴。治虛熱消渴,可單用煎服,或與天花粉、麥冬、人參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書》)。
此外,本品炒炭后,澀重于酸,收斂力強,能固沖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瘡毒,可治胬肉外突,頭瘡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止瀉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內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蝕惡肉。”
2.《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撲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止一驗乎”。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蠟樣物質及齊墩果酸樣物質。
2.藥理作用:本品水煎劑在體外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及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離體兔腸管的運動;有輕度收縮膽囊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在體外對蛔蟲的活動有抑制作用;對豚鼠的蛋白質過敏性休克及組胺性休克有對抗作用,但對組胺性哮喘無對抗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3.臨床研究::據臨床報道,用烏梅枯痔注射液注射于內痔核內,治療初期內痔、葉狀內痔、花圈狀內痔、曲張型混合痔平均于2周內治愈(江蘇中醫雜志,1980,5:29)。用烏梅濃煎,頓服,同時口服維生素B、C等治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74例,均獲良效(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11:694)。另外,本藥尚用于慢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嬰幼兒腹瀉、膽道蛔蟲癥、膽囊炎、膽石癥等。
【藥用價值】
1.防老化
若要真正的享受長壽,就不應該受老化病的折磨。吃烏梅會刺激腮腺荷爾蒙的分泌,而這種荷爾蒙能預防老化。所以從今天開始就每天吃一個烏梅吧。
2.清血
現代人喜歡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類、精白面包、精白面條、精白糖、化學調味料及動物性食物。吃了這些食物會致使血液里的毒素劇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環惡化而產生酸素。每天吃一個烏梅可幫助清掃血液,使血液流動量正常化,排除過量的酸素。
3.增加能量
當血液凈化時,新陳代謝就增強,身體自然會恢復能量。烏梅里的檸檬酸酸幫助吸收維他命及酵素,還有能預防疾病及消除疲勞。
4.保護消化系統
烏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腸胃里腐化。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5.消除疲勞
當你覺得疲倦時,在身理上只是因為身體里過多的酸素致使。所以當你下班被困在車陣里,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時,覺得累斃了,建議你吃一個烏梅,倦意很快就會消除。
6.消除便秘
烏梅里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7.增進食欲
長期性的無食欲是身體里的一些器官操作得不好,食欲因為壓力,吃過量,也因為肝臟,胃及大腸的功能不好,生病后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復得快,需要吃東西,能幫助恢復食欲的就是每天吃一個烏梅。
烏梅丸的適應癥為瘧疾,久不愈者。烏梅丸的治療效果顯著,深得患者的信賴。那么,? 烏梅丸的組方中,有酸斂益陰的烏梅、苦酒,苦寒清熱的黃連、黃柏,辛熱通陽的附子、干姜、桂枝、細辛、蜀椒,補益氣血的當歸、人參,全方具有酸斂、清熱、溫通、滋補等作用。 烏梅丸在臨床中常加減應用,若是辨治蛔厥證,通常可用烏梅丸原方原量,用湯劑時可酌情減少方藥物用量;若是上熱下寒夾虛證或辨治肝熱陽郁證,必須重視因病變證機主次而酌情調整藥物用量,亦即確定藥物用量務必與主治病變證機和病證表現切切相應。 如熱重者可加大黃連、黃柏用量,亦可酌情減少辛熱藥用量;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熱藥用量,或減少苦寒藥用量;若正氣虛弱甚者可加大人參、當歸用量;烏梅用量必須因病變證機輕重而增減,治病用方用藥貴在思路清晰,恰到好處,隨機應變。 烏梅丸主治蛔厥,久痢,厥陰頭痛。或脾胃虛引起之胃脘痛,肢體瘦弱。蛔厥證、厥陰頭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至 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時作。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腸道蛔蟲、血吸蟲及鉤蟲病、腹瀉、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膽囊炎及膽石癥、神經及精神系疾病、病態竇房綜合征、帶下、崩漏、痛經等。 烏梅丸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另外,烏梅丸含有馬兜鈴科植物細辛,在服用期間可能對腎功能有影響,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定期復查腎功能。另外,烏梅丸為處方藥,這種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潛在的影響,用藥方法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因此,患者購藥、用藥需謹慎,若能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科學合理的用藥,那將是對您的健康最大的保障。 康愛多藥店致力于幫助患者提高用藥水平、降低用藥費用,為病患朋友提供廠家直供、低價,絕對正品的優質藥品。價格相比其它一些藥店更劃算。
希望(wang)對你能(neng)有所幫(bang)助(zhu)。
【11.59】?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 ? 這段提示我們注意哪些癥狀不適用烏梅丸。“傷寒,脈微而厥”指這個脈的跳動是非常之沒有力量,然后手腳冰冷。拖了七八天“膚冷”,這個人你摸起來,肉都是冰冰的。在漢朝時代這個“膚”不是指表面,是包括底下的組織。
? ? “其人躁,無暫安時者”,一個人會處在這個不自主的躁動狀況里,張仲景說是“臟厥”(內臟里面全都是一派寒冷的狀態)不是蛔厥。這兩者的差別呢,就在于張仲景會用烏梅丸治療蛔厥導致陰陽分裂的狀態。
要注意烏梅丸癥與附子湯癥、四逆湯癥的不同,病人如果是一派寒證的話,那是不用烏梅丸。
病人有長期腹瀉情況的,烏梅丸也對癥。
烏梅丸的藥量比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 要 接近張仲景的劑量,把烏梅的量設定成細辛的十倍,其他的藥就依比例放就好。比如說你今天要開一帖烏梅丸的湯劑哦,你就開烏梅三錢,細辛三分,干姜五分,黃連八分,按這個比例一直下就可以了。
烏梅丸最好飯前服。
烏梅丸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梅實: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肉。生川谷。
未處理的梅實味酸、平。烘干后的烏梅的藥性是有一點微溫的,它并不寒的。那么,它的主治是“下氣,除熱煩滿,安心”。
烏梅它厲害的地方就是它具有把這個分裂的陰陽再統合起來的效果。當一個人陰陽分裂的時候一定是用烏梅的。
烏梅把人體分裂掉的陰陽交合回來,交合陰陽本身就是在制造人的肝氣。
彭子益寫的《園運動的古中醫學》里面就特別強調要用烏梅白糖湯來治溫病。他提出溫病就是病人發燒然后整個人燥熱,昏頭昏腦,這個熱氣上來導致整個人煩且神志昏亂
烏梅白糖湯:五顆烏梅一兩白糖是非常美味的比例,以美味度來講,簡直是黃金比例。同學不妨在家里面試試看烏梅白糖湯,用了之后覺得那個病人大有好轉的,就表明你就又抓到一個厥陰病患者。
烏梅的其他用法
古時候對那種風痰造成的那種中風證,有一個急救的方,就是用那個烏梅的粉,立刻給他擦在牙齦肉上面,讓他的身體能夠吃到那個酸味,就能夠把那個肝風收下去。
拉肚子啊,拉的人虛的不得了,而且拉到后來啊,口干舌燥,拉一下停一下,然后老是不好,這種的話就用烏梅白糖湯來醫。
糖尿病消渴病也是被歸納到厥陰的范圍,那標準治法用腎氣丸,其他有用栝蔞瞿麥丸之類的進退。劉宏恩遇到糖尿病他用四物湯加烏梅,用活血滋陰的藥,然后用烏梅來溝通陰陽。
還有遇到一直咳嗽不停的人,這個人上焦的熱發炎啊,恐怕也是陰陽脫離,可用這個金水六君湯加烏梅。金水六君湯是用的是當歸熟地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這個本來是處理肺部的藥,再加一味烏梅。如果遇到喘的話,氣喘病是氣上脫啊,也可以用烏梅,就獨參湯搭配烏梅哦。失眠,用三才膏。用黨參、麥冬、熟地熬膏,然后加烏梅跟白糖來吃,這樣子也能夠治好失眠。失眠里面也可以有厥陰的陰陽分裂,上熱下寒的征兆。
烏梅甘草湯
烏梅丸的胃痛通常最痛的就是這個胃這個地方,烏梅丸的拉肚子、肚子痛是這一塊地方痛的特別厲害,那再不然是痛右脅。右肋骨以及心跟胃這一塊如果痛的特別厲害的話,往往辨證點會歸到烏梅類。所以這一類忽然燒心,忽然刺痛哦,那那個痛可以痛到很痛哦,就是胸口跟胃一起發燙,或者一起劇痛,那這一塊是用烏梅丸。或者是,如果是純粹治胃的話哦,就是胃痛的一個特效藥就是烏梅甘草湯。五顆烏梅加五錢甘草,就水煮一煮就這樣喝下去哦,順利的話就一服就好。
烏梅丸的臨床應用
那去寒的藥是烏梅獨大,所以這些寒藥跟熱藥都會在烏梅所提供的勾芒氣里頭哦,把身體里面分裂的熱跟寒,分散在氣分跟血分這種分裂的東西把它統合回來。
烏梅癥的辯證點有:手腳忽冷忽熱,寒熱錯雜,百分之八九十的烏梅丸證的人,舌苔厚而且是偏灰色或者偏黃色。
我們今天在用烏梅丸的時候,可以多加一些干姜,多加一些附子,多加一些半夏是常有的哦。
烏梅丸治久利,慢性腸炎,可以是赤白,有帶紅,帶白,帶血,帶膿的,都可以。然后過敏性的哦,也可以。那主證的話,通常是病人就是手腳又冰冷,嘴巴很干,上面的有燥熱的感覺,底下有虛寒的感覺。
? 烏梅丸講到最后它到底是一個保肝藥。那你說什么時候要用到它的這個保肝效果啊?我覺得如果他的肝臟的病比較像是烏梅丸證的話,往往會發現病人有瀉痢的證狀,那就直接烏梅丸沒有問題了。還有些肝臟好像沒有解毒的功能,有的人他吃了烏梅丸之后會渾身發癢,或者是排出黑色的大便,者就不是主流,但是有人會有。
? ? 如果你在臨床上面遇到是這樣的病人,全身起紅疹,非常瘙癢,先看脈浮不浮,對不對,你從桂麻各半或者麻黃連翹赤小豆開始想起。但有的時候他真的那個脈就不浮,他全是起紅疹,那你就要想到這是肝的解毒問題,那這種病用烏梅丸有時候會有效。那么還有就是,如果這個人的癢不是在皮膚表面,是在肉里面,甚至有的人的癢是覺得肚子里面在癢,就是摳也摳不到,內臟在癢,那個是烏梅丸癥。
說胃病的話,我們就抓一個病人怕冷,可是舌頭上是黃苔,很厚,那這樣子就比較適合用烏梅丸。
我們在治療虛勞病的時候,用龍骨牡蠣和這個補陽藥,來調整這個人的自律神經失調。那烏梅丸這種典型的交合陰陽的藥也能治自律神經失調。
治療嘔吐的時候,如果用了烏梅丸反而更吐,有時候會有這種現象。那么如果你證抓的準的話就不要氣餒,你可以把這個烏梅肉打成粉,然后用蜂蜜把它調成糊,這樣一小調羹一小調羹這樣的吃,這樣不會很難吃哦。那那個,我們看到那個最近健康食品在賣什么梅子精對不對,它太酸了,我們這樣吃還好吃一點哦。這樣子吃還是吃的下去,所以止吐的話就可以用這種方法。
看貨那(nei)這個(ge)神(shen)經病的(de)(de)患者,如(ru)果他(ta)是(shi)(shi)(shi)容易(yi)嘔吐的(de)(de),容易(yi)暈(yun)眩的(de)(de),那(nei)你(ni)就(jiu)要(yao)去(qu)把把看,是(shi)(shi)(shi)不是(shi)(shi)(shi)尺脈(mo)很虛,然(ran)后關脈(mo)很弦哦(e),如(ru)果有這種現象的(de)(de)話(hua),你(ni)就(jiu)要(yao)考慮陰陽分裂的(de)(de)烏梅(mei)丸。那(nei)至于說這個(ge)痛(tong)(tong)的(de)(de)感覺的(de)(de)話(hua)哦(e),如(ru)果你(ni)特別覺得右(you)邊肋(lei)骨有氣沖上(shang)(shang)來的(de)(de)痛(tong)(tong)的(de)(de)話(hua),這個(ge)時候用(yong)烏梅(mei)丸會(hui)比較好(hao)用(yong)哦(e),右(you)邊肋(lei)骨氣上(shang)(shang)沖。那(nei)左(zuo)邊肋(lei)骨的(de)(de)話(hua),就(jiu)是(shi)(shi)(shi)有一(yi)坨東西(xi)鼓上(shang)(shang)來的(de)(de)話(hua),也有機會(hui)用(yong),就(jiu)是(shi)(shi)(shi)右(you)脅(xie)的(de)(de)氣沖跟左(zuo)協的(de)(de)積塊(kuai)哦(e),都(dou)有機會(hui)用(yong)到烏梅(mei)丸。
本(ben)文(wen)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84352.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zhu)重分享(xiang),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neng)及時(shi)與作者(zhe)取(qu)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議(yi)的,請聯系管(guan)理(li)員,我(wo)們會立(li)即(ji)處(chu)理(li),本(ben)站部分文(wen)字(zi)與圖片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有來源標注(zhu)錯誤或(huo)侵(qin)犯了(le)您的合法(fa)權(quan)益(yi),請立(li)即(ji)通知我(wo)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tong)時(shi)向(xiang)您表示(shi)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pian): 女(nv)人抗(kang)衰(shuai)老(lao)食療偏方大(da)全,女(nv)人抗(kang)衰(shuai)老(lao)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