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耆、人參(can)、當歸、紅花(hua)、芍(shao)藥、桔梗、甘(gan)草、防(fang)風(feng)。
功能主治 : 痘中夾癭(ying)。痘發3-4日而癭(ying)潰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外科大成》卷四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植物學名
黃芪-原植物(圖1)
黃芪-原植物(圖1)1、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莢黃芪)[1]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黃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屬名:Astragalus
保護級別:3
中藥名:黃芪
科名:豆科
漢語拼音:huáng qí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藥拉丁名:RADIX ASTRAGALI
別名大全
黃芪-原植物
黃芪-原植物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
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臺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于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巖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編輯本段
歷代醫家論述
黃苠主要功用及機制
①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疴,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 張景岳:“(黃芪),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后,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后,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④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圣藥。”(《本經逢原》)
⑤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圣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⑥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論
黃芪功補三焦
①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圣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②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湯液本草》)
③ 鄒澍:“(黃芪(qi)),直人中(zhong)土而行(xing)(xing)三焦,故(gu)能內補(bu)中(zhong)氣,則《本(ben)(ben)經(jing)》所(suo)謂(wei)補(bu)虛,《別(bie)錄(lu)》肺胃補(bu)丈(zhang)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ye);能中(zhong)行(xing)(xing)營(ying)氣,則《本(ben)(ben)經(jing)》所(suo)謂(wei)主(zhu)癰疽、久(jiu)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ji),《名(ming)醫別(bie)錄(lu)》所(suo)謂(wei)逐五臟(zang)問惡(e)血也(ye);能下行(xing)(xing)衛(wei)氣,則《本(ben)(ben)經(jing)》所(suo)謂(wei)五痔鼠瘺(lou),《名(ming)醫別(bie)錄(lu)》所(suo)謂(wei)婦人子臟(zang)風邪氣,腹痛泄(xie)利也(ye)。”“黃芪(qi)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ying)衛(wei)之氣,故(gu)凡(fan)營(ying)衛(wei)間阻滯,無不盡通。所(suo)謂(wei)源清流自(zi)潔(jie)者(zhe)也(ye)。”(《本(ben)(ben)經(jing)疏證》)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58309.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于(yu)保護作(zuo)(zuo)者版權,注(zhu)(zhu)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wei)能及時(shi)與作(zuo)(zuo)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li)員(yuan),我們(men)會立即(ji)處(chu)理(li),本(ben)站部分文字與圖(tu)片(pian)資(zi)源來(lai)自于(yu)網(wang)絡,轉載(zai)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mu)的(de),若有來(lai)源標注(zhu)(zhu)錯誤或侵犯(fan)了您(nin)的(de)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tong)知我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黃耆十味散(san)
下(xia)一篇: 黃耆固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