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心悸(心律失常)驗方秘方

佚名 2023-05-29 20:57:36

心悸(心律失(shi)常)驗方(fang)秘(mi)方(fang)

[通治方]

張仲景:炙甘草湯,治虛勞(lao)不足,汗出(chu)而悶,脈結,悸(ji)。

甘草12克(ke)(炙) 桂枝 生姜各9克(ke) 麥門冬9克(ke) 麻(ma)仁(ren)9克(ke) 人參 阿膠各6克(ke) 大棗10枚 生地黃(huang)18克(ke)

上9味,以酒1400毫(hao)升、水1600毫(hao)升,先煮(zhu)8味,取600 毫(hao)升,去滓,內(nei)膠消(xiao)盡,溫服(fu)200毫(hao)升,日3服(fu)。

--《金匱要(yao)略》卷上(shang)

[辨證方]

1、寒 證

陳澤霖:對由于病態竇房(fang)結綜合征引(yin)起的(de)心動過緩,我常用黨參12克(最(zui)好(hao)用生曬參4.5~6克),淡附片9克,枳實(shi)9克,桂枝9克,炙甘草(cao)9克,我自命為(wei)“健心湯”,可溫通心陽(yang),兼補心氣(qi),有(you)助宗氣(qi)推動之(zhi)力,對加(jia)快心率(lv)有(you)很好(hao)療效。有(you)時加(jia)用丹(dan)參、川(chuan)芎(xiong)、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相(xiang)輔相(xiang)成,療效更(geng)好(hao)。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趙冠英:早搏是心(xin)律失常(chang)最常(chang)見的一種,中醫統稱(cheng)為“心(xin)動(dong)悸(ji)(ji),脈(mo)結代(dai)”,治(zhi)法不(bu)(bu)(bu)一,根據數十年(nian)的治(zhi)療經(jing)驗,在審因(yin)辨證,隨(sui)證選方遣藥(yao)的原則下(xia),采用下(xia)列治(zhi)則,每(mei)能(neng)收效(xiao)。溫陽益氣、活血養心(xin),適用于心(xin)陽不(bu)(bu)(bu)足,心(xin)氣不(bu)(bu)(bu)勻,癥見胸悶氣短,心(xin)前(qian)乍痛乍間,心(xin)悸(ji)(ji)怔忡,畏(wei)寒肢冷,面色(se)少華,脈(mo)弦(xian)遲結代(dai),舌質紅(hong)紫或紅(hong)暗,舌苔薄白。主方:人參(can)(黨(dang)參(can)、人參(can)葉(xie))6~9克(ke)(ke) 制附片9克(ke)(ke) 麥冬(dong)12克(ke)(ke) 五味子9克(ke)(ke) 炙甘草(cao)6克(ke)(ke) 生(sheng)地(di)9克(ke)(ke) 當(dang)歸9克(ke)(ke) 丹(dan)參(can)15克(ke)(ke) 石菖(chang)蒲15克(ke)(ke) 琥珀粉(fen)2克(ke)(ke)(分沖(chong))。心(xin)動(dong)過緩者,酌(zhuo)加蜜炙麻黃、桂(gui)枝、補骨脂等(deng)。

--《名醫特色經(jing)驗(yan)精華》

2、熱 證

張(zhang)琪(qi):潛陽(yang)寧神湯,治療心煩(fan)不寐,驚悸(ji)怔忡,口舌干燥,頭(tou)暈耳鳴(ming),手足煩(fan)熱(re)。

夜交藤30克(ke) 熟棗仁(ren)20克(ke) 遠(yuan)志15克(ke) 柏子仁(ren)20克(ke) 茯(fu)苓15克(ke) 生(sheng)地黃20克(ke) 玄參20克(ke) 生(sheng)牡(mu)蠣25克(ke) 生(sheng)赭(zhe)石(研)30克(ke) 川(chuan)連10克(ke) 生(sheng)龍骨20克(ke)

水煎服。

--《中(zhong)國中(zhong)醫藥報》1990;2;5

3、虛 證

朱錫祺:功能性心動過速(su),我用(yong)太(tai)子參(can)15克(ke) 麥(mai)冬15克(ke) 五味子6克(ke) 淮(huai)小麥(mai)30克(ke) 甘草6克(ke) 大棗7枚 丹(dan)參(can)15克(ke) 百合15克(ke) 生龍牡各(ge)30克(ke) 磁(ci)石30克(ke)治(zhi)療,屢(lv)試(shi)屢(lv)驗(yan)。心悸甚(shen)者,加(jia)(jia)生鐵落30克(ke);便秘,加(jia)(jia)生軍3~4.5克(ke)。有些患者,腑氣通后,心律(lv)即轉正常(chang)。

--《名醫特色經驗(yan)精華》

4、實 證

陳(chen)克(ke)(ke)(ke)忠:我對心(xin)律不齊屬于(yu)痰(tan)濁凌心(xin)者(zhe)(zhe),常以祛(qu)痰(tan)和(he)胃的溫膽湯加減:半(ban)夏9克(ke)(ke)(ke) 陳(chen)皮9克(ke)(ke)(ke) 枳殼12克(ke)(ke)(ke) 竹茹12克(ke)(ke)(ke) 茯苓15克(ke)(ke)(ke) 南(nan)星9克(ke)(ke)(ke) 苦參12克(ke)(ke)(ke) 黃精24克(ke)(ke)(ke) 甘草6克(ke)(ke)(ke)。失眠(mian)者(zhe)(zhe),加遠志(zhi)9克(ke)(ke)(ke)、龍骨15克(ke)(ke)(ke)、牡蠣15克(ke)(ke)(ke);心(xin)前區(qu)悶(men)痛者(zhe)(zhe),加丹參30克(ke)(ke)(ke)、川芎12克(ke)(ke)(ke)。臨床用之頗(po)佳。

--《名醫(yi)特(te)色經驗精華》

楊倓:定志丸,治怔忡(chong)健忘(wang),精神恍惚,睡眠不寧(ning),一(yi)切(qie)心疾。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去皮) 石菖蒲 遠(yuan)志(zhi)(去心(xin)) 龍齒 酸棗仁(微炒) 鐵(tie)粉(別研(yan)) 麥門冬(去心(xin),焙干) 朱砂(飛過) 乳(ru)香(別研(yan)) 麝香(別研(yan)) 琥(hu)珀(別研(yan))各(ge)等分

為細(xi)末,次入朱(zhu)砂、鐵粉同研(yan)勻,絞生(sheng)地(di)黃(huang)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了大,令(ling)用(yong)朱(zhu)砂為衣。每服20丸,溫熱(re)水(shui)送下(xia),食后、臨臥服。

--《楊(yang)氏家藏方》卷十

[食療方]

王懷隱:茯苓粥,治心胸結(jie)氣,煩悶(men)恐悸。

赤茯苓30克 麥門冬(dong)30克(去心) 粟米60克

上藥(yao)細銼,先以水2大盞(zhan)半,煎(jian)至1盞(zhan)半,去渣,下米煮作粥,溫(wen)食之。

--《圣惠(hui)方》卷(juan)九(jiu)十六

龔自璋:怔忡酒方。

麥冬(去心(xin))60克 白茯苓(ling) 柏(bo)子(zi)仁(去油) 歸身各(ge)30克 生地(di)45克 龍眼肉(rou)60克

數味盛絹袋中(zhong),用(yong)無灰酒5000克,壇內浸3日(ri);連壇煮亦可。

--《家用良方》卷六

幫忙看一下這(zhe)個中藥方子(zi),治(zhi)療心律失常的。

眩暈
[氣血虧虛]

1、主證:
眩暈而兼見面色皎白,發色不澤,唇甲不華,心悸少寐,體倦懶言,神疲納減,舌質淡,脈細弱.在大病或失血后,每多見.甚者眩暈昏倒,勞累即發。
2、證候分析:
心主血脈,榮華在面;脾司健運,生化氣血。心脾虧損,氣血不足,則面色皎白,發色不澤,唇甲不華。血虛不能養心,則心悸少寐。氣虛則體倦懶言,神疲納減,勞累即發。
舌質淡,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象。
3、治療:
補益心脾。
4、方藥:
歸脾湯為主方。
本方益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兼能補血養肝,而安心神。
如脾陽不足,健運無權,食少便溏,畏寒肢冷,難以進補者,可先與健脾溫中,用《近效》白術附子湯加黨參、炮姜之屬。
待脾陽漸復,再與歸脾湯加減調理。
若失血過多,突然暈倒,應急用六味回陽飲以救治之。本方須重用人參,為血脫益氣之法。如失血不止,可加阿膠珠、側柏炭等。

附方:

一、歸脾湯
1、[組成]
白術一兩(30g)、茯神(去木)一兩(30g)、黃芪(去蘆)一兩(30g)、龍眼肉一兩(30g)、酸棗仁(炒,去殼)、一兩(30g)、人參15g 、木香(不見火)15g、甘草(炙)8g、當歸3g、遠志(蜜炙)3g(當歸、遠志兩味,是從《校注婦人良方》補入)。
2、[用法]
加生姜6g、紅棗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調整劑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約重15g,空腹時,每次服一丸,開水送下,日服三次。
3、[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4、[主治]
(1)心脾兩虛。思慮過度,勞傷心脾, 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眼,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
(2)脾不統血。癥見便血,以及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帶下。
5、[方解]
本方主治心脾兩虛證。
方中以參、芪、術、草、姜、棗甘溫補脾益氣;
當歸甘辛溫養肝而生心血;
茯神、棗仁、龍眼內甘平養心安神;
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
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有礙脾胃運動功能。
故本方為養心與益脾并進之方,亦即益氣與養血相融之劑。
現代將本方用于神經衰弱、心臟病、貧血、子宮功能性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只要屬心脾兩虛,隨證加減,均有顯效。
本方與補中益氣湯區別:
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的發熱、體倦、少氣、懶言以及氣虛下陷的下脫、下垂等。

二、[白術附子湯]《外臺秘要》引《近效方》
1、組成:
白術9g、附子(炮)10g、炙甘草6g、桂心12g。
2、[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3、[功用]
補脾胃,益精氣。
4、[主治]
風虛頭重,目眩,不知食味;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
5、[禁忌]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三、[六味回陽飲]
1、組成:
人參30-60g、制附子6-9g、干姜(炮)6-9g、炙甘草3g、熟地15-30g、當歸身9g(如泄瀉或血動者,以冬術易之)。
2、[用法]
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溫服。
3、[功用]
益氣回陽,養血救脫。
4、[主治]
陰陽將脫。
5、[加減]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12-15g,或30g,或冬白術9-15g;
如泄瀉者,加烏梅2枚,或北五味20粒。

眩暈
[腎精不足]

1、主證:
眩暈而見精神委靡,記憶減退,腰酸膝軟,遣精耳鳴。
偏于陽虛者,四肢不溫,舌質淡,脈沉細;
偏于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
2、證候分析:
經云:“精生氣,氣生神。”精髓不足,則神亦委靡不振,記憶減退。
腰為腎腑,腎虛則腰酸膝軟,遺精耳鳴。
偏于陽虛者,陽虛則生外寒,故四肢不溫,而舌質淡,脈沉細;
偏于陰虛者,陰虛則生內熱,故五心煩熱,而舌質紅,脈弦細。
3、治療:
偏于陽虛者,宜補腎助陽;
偏于陰虛者,宜補腎益陰。
4、方藥:
補腎助陽用右歸丸,方中熟地、萸肉、杜仲為補腎主藥,附子、肉桂、鹿角膠可以益火助陽。
補腎益陰宜左歸丸,方中熟地、萸肉、菟絲子、牛膝、龜版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以填精補髓。
二方均可酌加龍骨、牡蠣之類,以收斂浮陽。

附方:

一、[右歸丸]
1、組成:
大懷熟(地)240g、山藥(炒)120g、山茱萸(微炒)90g、枸杞(微炒)120g、鹿角膠(炒)120g、菟絲子(制)120g杜促(姜汁炒)120g、當歸90g、肉桂60g,漸可加至120g、制附子(自60g漸可加至180g)。
2、[用法]
配作蜜丸服,每丸約重15g,早晚各服一丸,開水送下。
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減,水煎服。
3、[功用]
溫補腎陽,填精補血。
4、[主治]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陽萎遺精,或陽衰無子;或大便不實,甚則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遺;或腰膝軟弱,下肢浮腫等。
5、[方解]
本方在原書主治“元陽不足,先天稟衰,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或“陽衰無子”等證。
本方主治諸證,雖有病起中焦或下焦不同,臨床癥狀表現不一,但其總的病因病機,仍如原書所說:“元陽不足”。故本方立法“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培補腎中元陽,必須“陰中求陽”,即在培補腎陽中配伍滋陰填精之品,方可具有培補元陽之效。
方中桂、附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膠,均屬溫補腎陽,填精補髓之類;
熟地、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杜仲俱為滋陰益腎,養肝補脾而設;更加當歸補血養肝。
諸藥配伍,共具溫陽益腎,填精補血以收培補腎中元陽之效。

二、[左歸丸]
1、組成:
大懷熟240g、山藥(炒)120g、枸杞120g、山茱萸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90g、菟絲子(制)120g、鹿膠(敲碎,炒珠)120g、龜膠(切碎,炒珠)120g(無火者,不必用)。
2、[用法]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每丸重15g,淡鹽湯送下,早、晚空腹時各服一丸。
3、[功用]
滋陰補腎。
4、[主治]
真陰不足。
頭目眩暈,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咽干,渴欲飲水,舌光少苔,脈細或數。
5、[方解]
本方證是由真陰不足,精髓內虧,故見頭目眩暈,腰酸腿軟,口燥咽干,舌光少苔。
陰虛而陽易動,以致腎失封藏而有遺泄;
陰虛則氣不外衛而自汗盜汗。
方中重用熟地滋腎以填真陰;
枸杞益精明目;
山茱萸澀精斂汗。
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膠偏于補陽,龜膠偏于滋陰,兩膠合力,溝通任督二脈,益精填髓,有補陰中包涵“陽中求陰”之義。
菟絲子配牛膝,強腰膝,健筋骨。山藥滋益脾腎。共收滋腎填陰,育陰潛陽之效。
本(ben)方(fang)組成(cheng),是以(yi)陰(yin)柔滋潤為主所組成(cheng),久(jiu)服(fu)(fu)常(chang)服(fu)(fu),每易(yi)滯脾礙(ai)胃(wei),致有脘悶、食(shi)少等癥狀(zhuang)出(chu)現,故在運用本(ben)方(fang)時,宜加入陳皮、砂仁等以(yi)理氣而醒脾胃(wei),防止(zhi)進(jin)補(bu)妨運之弊。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58122.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lian)系(xi),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yi)的(de),請聯(lian)系(xi)管(guan)理(li)(li)(li)員(yuan),我(wo)(wo)們會立即處(chu)理(li)(li)(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自(zi)于(yu)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wu)或侵犯(fan)了(le)您(nin)的(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zhi)我(wo)(wo)們(管(guan)理(li)(li)(li)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wo)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shi)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