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xie)痛(tong)(tong)是多表現為走竄不定的刺(ci)痛(tong)(tong)或(huo)脹痛(tong)(tong),還可(ke)引起(qi)胸部不適,見于(yu)現代醫(yi)學(xue)中各種肝(gan)病、膽囊炎(yan)等。中醫(yi)認為肝(gan)膽居(ju)脅(xie)下,其經脈(mo)布兩脅(xie),膽附于(yu)肝(gan),其經脈(mo)循于(yu)脅(xie),故脅(xie)痛(tong)(tong),多屬(shu)于(yu)肝(gan)膽之(zhi)病。
1.柴(chai)胡6~10克,黃芩15克,蒲公英(ying)30克,炒枳殼 10~12克,甘(gan)草3克。水(shui)煎服,每日 l劑(ji)。
2.枳實30克,白(bai)芍(shao)15克,川芎15克,人參15克。上藥研末,每次服6克。用于兩(liang)脅疼(teng)痛(tong)。
3.香(xiang)附、郁金(jin)、柴胡各6克。水(shui)煎服,或等份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用于氣滯脅痛。
4.瓜蔞12克,紅花、甘(gan)草各3克。水煎(jian)服。用于(yu)血瘀脅痛。
5.糯稻根須50克,雞(ji)骨草(cao)25克,白糖適量。水煎,加糖調服,每日l劑,分2次服。用于肝(gan)炎脅痛、發熱。
6.玫瑰花10克。以玫瑰花代茶沖(chong)飲,每日1劑。用于(yu)肝氣郁積(ji)的脅肋痛。
7.蟹(xie)殼、紅糖、黃酒。蟹(xie)殼焙焦研成粉末。用(yong)紅糖凋勻,每次(ci)以熱(re)黃酒少許送(song)服,每次(ci)10克,每日2次(ci)。用(yong)于胸(xiong)脅結(jie)痛。(楊賢)
【配方】生川烏30克,黑豆(炒熟)100克,全蝎10克,干地龍、尋骨風各15克,蜈蚣3條,麝香1.5克,白酒以600毫升。
【制法】將川烏、尋骨風切碎,全蝎、地龍、蜈蚣、麝香研為細末,待用。再將黑豆炒香,置容器中,加入白酒,隨后加入余藥,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除濕、搜風通絡。
【主治】諸風歷節疼痛及手下側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5~10毫升,日服2~3次。
【附記】筆者家傳秘方。多年使用,確有卓效。本方用于慢性關節炎、腰腿痛、筋骨痛等痹痛證,效果亦佳。.孕婦忌服。
【配方】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川續斷、天麻、金毛狗脊各30克,烏梢蛇75克,秦艽、青木香、海風藤、五加皮、菊花各30克,蜈蚣5條,狗腔骨100克,白酒5000毫升。
【制法】將前14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取浸液;另將狗腔骨加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至500毫升,入浸液中,混勻,密封,靜置3日后,即可服用。
【功用】祛風散寒、搜風通絡。
【主治】白虎歷節風、走注疼痛,或如蟲行、諸般風氣。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3次。
【附記】本方系筆者根據《醫學心悟》松枝酒去虎骨加狗腔骨、烏梢蛇、蜈蚣而成。
【配方】尋風藤、三角尖(石上生者佳)、青風藤根、石薛荔各30克,五加皮、生姜各45克,烏藥、石捕葉、蒼術、川續斷、羌活、防風、蘇木、甘草節各15克,骨碎補、當歸、乳香各10克,青木香、北細辛、南木香各7.5克,川牛膝12克,大川烏6克,威靈仙30克,烏梢蛇50克,狗脛骨100克,自酒2500毫升。
【制法】將前24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仍以鍋盛水,將容器置于鍋內,用慢火自辰時煮至午時,取出候冷;另將狗臟骨加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至500毫升,兌入容器中,密封、靜置3日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祛濕、理氣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自虎歷節風及諸般風濕,流注四肢、大腿、鶴膝一切風痰,四肢拘攣、不能坐立、凡是骨節去處,皆盡浮腫、夜痛號哭。
【用法】口服。不拘時,隨意溫服,常令酒氣相續。
【附記】本方系筆者根漉《世醫得效方》攝風酒去虎骨加狗股骨、烏梢蛇而成。夏日隨制隨用。 【配方】楓寄生6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將上藥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可取用。
【功用】追風解攣。
【主治】癱瘓拘急、白虎歷節風積年久治無效、痛不可耐者。
【用法】口服。隨時溫飲,微醉為度。
【附記】引自《民間百病良方》。驗之臨床,確有良效。楓寄生即楓樹上之風木藤、年久結成連珠傀儡者即是。 【配方】車前草(連根)7棵,蔥白(連須)7棵,大棗7枚,白酒500毫升。
【制法】將前3味洗凈,切碎,晾干,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至250毫升,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利水清熱、通陽解毒。
【主治】濕氣腰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25~5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本草綱目》。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徐長卿、金果欖各30克,杜仲15克,黃酒500毫升。
【制法】將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黃酒,密封,浸泡15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
【主治】風濕腰痛、關節病。
【用法】口服。每次服30~5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臨床驗證效佳。 【配方】杜仲15克,破故紙、蒼術、鹿角霜各9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將前4味研成粗粉,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溫腎散寒、祛風利濕。
【主治】風濕腰痛、延年腰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附記】引自《中藥制劑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核桃仁9克,全蝎2只,黃酒150毫升。
【制法】將上藥焙黃研末,加黃酒煎沸10分鐘,會渣,待溫,即成。
【功用】補腎壯腰、通利水道。
【主治】腰部困痛、小便淋瀝不禁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7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民間百病良方》,驗之臨床多效。
【配方】杜仲、五加皮各5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前2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風濕腰痛、風寒濕痹、腰腿酸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目《民間百病良方》。驗之臨床,確有艮效。
【配方】薏苡仁、杜仲各45克,防風、牛膝、桂心、干生地、獨活各30克,黑豆(炒香)75克,當歸、川芍、丹參、制附子各15克,酸棗仁5克,白酒1800毫升。
【制法】將前13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肝益腎、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腰痛,或連及膝腳疼痛。
【用法】口服。每次飯前溫服10~15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一方去杜仲,余同上。驗之臨床,堅持服用,常收良效。
【配方】生地黃汁250毫升,羌活60克,獨活30克,五加皮45克,黑豆(炒香)25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前二活、五加皮搗碎,與黑豆同置容器中,加入白酒,蓋好;以文火煎沸,再兌入生地汁,煮沸后,待冷,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散風祛濕、養血涼血。
【主治】腰痛強直、難以俯仰。
【用法】口服。不拘時,適量飲服,或每次服30~5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多效。
【配方】牛蒡子(微炒)75克,茵芋9克,白茯苓250克,牛膝25克,側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各50克,大豆(炒香)200克,川椒50克,大麻子100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將前9味搗碎,入布袋,置瓷瓶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濕散寒、止痛除煩。
【主治】風濕氣、著于腰間疼痛、坐臥不安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杜仲、羌活、制附子、萆解、五加皮、川續斷。防風各40克,制川烏、地骨皮、肉桂、川芎、秦文、石斛、桔梗各30克,炮姜、炙甘草、括簍根各20克,川椒15克,細辛25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將前19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腎壯陽、強腰止痛。
【主治】腎虛腰痛、風寒腰痛、墜傷腰痛。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溫服10~15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常收良效。
【配方】炙杜仲、炮姜、熟地、草解、羌活、川椒、制附子、肉桂、川穹、制烏頭、秦文、細辛、川續斷、括簍根各30克,五加皮、石斛各50克,地骨皮、桔梗(炒)、炙甘草、防風各25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將前20味細斛,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溫腎陽、祛風濕、舒筋壯腰。
【主治】腰部疼痛、沉重、不得俯仰。
【用法】口服。不拘時,每次服10毫升,常令有酒氣相續為妙。
【附記】引自《臨床驗方集》。驗之臨床多效。
【配方】黃茂、桂心、制附子、山英肉、石捕葉、自茫警各30克,杜仲、草解、防風各45克,牛膝、石搬、肉放蓉各60克,白酒750毫升。
【制法】將前12味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溫補腎陽、強腰舒筋、祛風利濕。
【主治】腎陽虛損腰痛,或腰膝冷痛、氣怯神疲、陽展、滑精等。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溫服1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珍珠母60克,杜仲50克,紅糖30克,黃酒750毫升。
【制法】將前2味加工使碎,置容器中,加水適量,置文火上煮約30分鐘,取下待冷,加入黃酒和紅糖,攪勻,密封,每日振搖數下,浸泡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腎養血、舒筋壯腰。
【主治】腰部酸痛、體倦乏力、虛勞贏瘦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5毫升,日服2~3次。
【附記】筆者經驗方。偏腎陽虛,加肉改蓉50克,改用白酒浸藥。
【配方】杜仲240克,丹參240克,川穹150克,白酒3000毫升。
【制法】將前3昧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活血化瘀、補腎壯腰。
【主治】血瘀為主,兼有腎虛腰痛,其特點是腰疼而酸,疼痛部位固定,夜間加重,
或有外傷史,者有瘀點等。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10~3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經心錄》。一方腎虛寒加桂心120克,細辛60克,治腰卒然痛。余同上。忌生姜、生菜。
【配方】蛤蚧(去頭足)1對,人參30克,鹿茸6克,巴戟天、桑嫖峭各20克,肉叢蓉30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將前6味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搖1次,浸泡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元氣、壯腎陽、益精血、強腰膝。
【主治】腎虛腰痛、腰腿痛、神疲食少、氣短喘促、失眠健忘、心悸征忡、夢遺滑精,下肢乏力,宮寒腹痛等癥。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溫服10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臨床驗方集》。本藥酒主治范圍廣,凡腎虛所致的上述各病癥,用之皆有良效。 【配方】炮牙皂、肉桂、天雄、生牡蠣、砂仁、吳茱萸、紫苑、款冬花、胡椒、蘇木、川續斷、茯苓、制草烏、紅花、細辛、炙龜板、桑寄生各6克,黨參、厚樸、干姜、廣木香、龍骨、公丁香、炒遠志、藁本、炒杜仲、法半夏、生地、當歸、白術、黃芪、樟腦、薄荷各12克,生姜、紅棗、白芍、桂校各30一克,石菖蒲9克,枸杞子15克,炙甘草18克,制川烏3克,川穹15克,白酒5000毫升。
【制法】將前42味加工使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日振搖1次,浸泡1個月后,過濾去渣,貯瓶備用。
【功用】補氣血、祛風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凡因體力勞動過度、腰肌勞損、腰脊酸痛;或勞力后四肢酸痛;或勞力時冒雨受寒濕、頭痛如裹、肢體骨節酸痛。亦治風寒咳嗽和風寒濕之邪所引起的慢性關節痛等癥。
【用法】口服。成人每晚服15~30毫升,分數十口緩緩欽下。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膏散療法》。驗之臨床,確有良效。脅痛 【配方】佛手120克,五加皮30克,木瓜12克,小山桅,廣陳皮各15克,高良委、砂仁、肉桂各9克,當歸18克,青皮12克,木香、公丁香各6克,白酒10千克,冰糖1500克。
【制法】將前12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用文火加熱30分鐘,過濾去渣,加入冰糖,待溶化后,貯瓶備用。
【功用】疏肝理氣、和牌溫胃。
【主治】肝郁氣滯、脾胃不和、胸脅滿門心煩、氣逆欲嘔、食欲不振、胃院脹痛等癥。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早、中各服1次。
【附記】引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驗之臨床,堅持服用,確有良效;孕婦忌服。
【配方】柴坍6克,制香附30克,當歸15克,赤芍、川紅花各9克,川穹、炙甘草各6克,低度白酒250毫升或黃酒500毫升。
【制法】將前7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或隔水煮沸后,靜置1宿后即可。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治】脅痛,兼治胸脅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黃酒倍量),日服2次。
【附記】筆者經驗方。胸脅痛加積殼9克。
【配方】高良姜(寒凝者倍量)、制香附(氣滯者信量)各50克,延胡索2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將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散寒、理氣、止痛。
【主治】脅痛、兼治胃脘病。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毫升,日服2次。
【附記】筆者祖傳秘方。
【配方】吳榮萸、桃仁各9克,蔥白3根、白酒80毫升。
【制法】將吳萸炒焦,桃仁去皮尖,共研細末,蔥白偎熱,入白酒煎5~10分鐘,去渣,即成。
【功用】溫通血脈。
【主治】肝脾不和、脅肋疼痛難忍等。
【用法】口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常收良效。
【配方】海桐皮、牛膝、五加皮、獨活、防風、杜仲(炒)、機殼各60克,生地黃75克,白術、薏苡仁各3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將前10味細坐,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除濕、補腎壯骨。
【主治】濕痹。手足痿軟、筋脈攣急、肢節痛無力、不能行走。
【用法】口服。每次服10毫升,日3夜l服,常令酒氣熏熏,百日步履如故。
【附記】引自《普濟方》。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杜仲50克,仙靈脾20克,獨活、懷牛膝、制附子各25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前5味搗成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搖數下,浸泡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溫補肝腎、強壯筋骨。祛風除濕。
【主治】足膝無力、筋骨疲軟、脘腹冷痛,以及周身骨節疼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配方】秦艽、牛膝、制附子、桂心、五加皮、天門冬各90克,巴戟天、杜仲、石捕、細辛各60克,獨活150克,薏苡仁30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將前1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除濕、溫補肝腎、強壯筋骨。
【主治】四肢風、手臂不收、髀腳疼弱,或有拘急攣縮、屈指偏枯、痿辟不仁、頑痹者悉主之。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30毫升,漸加至50~60毫升,日3夜1服,常令酒氣相續,勿醉。
【附記】引自≤備急千金要方》。驗之臨床,常收良效。 【配方】枸杞根25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上藥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舒筋柔肝。
【主治】腳膝痿弱、體內久積風毒、肩膊胸背疼痛、婦女產后頭暈目眩。
【用法】口服。不拘時,每次溫服15毫升,漸加至20毫升。酒盡后再添酒,味薄即止。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藥酒療法》。驗之臨床,堅持服用,常收良效。
【配方】為舊100克,雞血藤50克,川紅花5克,白酒豆500毫升。
【制法】將前2味切碎,與紅花同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活血通絡。
【主治】筋骨瘦弱、疼痛及婦女月經不調。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5萬毫升,日服2次。
【附記】筆者經驗方。
【配方】黃芪、烏頭、附子、干姜、秦艽、蜀椒、川穹、獨活、白術、牛膝、肉蓯蓉、細辛、甘草各90克,葛根、當歸、石窟蒲各75克,山茱萸、桂心、鐘乳、柏子仁、天雄、石斛、防風各60克,大黃、石楠各30克,白酒4000毫升。
【制法】將前25味細坐,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濕、補肝腎、和血脈、壯筋骨。
【主治】風虛腳疼、瘦弱氣悶、不能收攝。
【用法】口服。每次初服10毫升,不知可漸加至5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備急千金要方》。驗之臨床,堅持服用,效果甚佳。用治痹證,效果亦佳。
【配方】石菖蒲100克,杜仲30克,牛膝2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將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通血脈、調榮衛、壯筋骨。
【主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骨痿。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10~20毫升,日服3次。其藥渣,曬干研細末,每用酒送服3克尤妙。
【附記】筆者祖傳秘(mi)方。《本草綱目》治(zhi)此(ci)(ci)癥用(yong)一味菖蒲浸酒(jiu)(jiu)服之。后(hou)(hou)世據此(ci)(ci)化裁(cai)使用(yong),錄供參考:①石菖蒲50克、白(bai)酒(jiu)(jiu).500毫(hao)升。浸泡7日(ri)(ri)后(hou)(hou)即可(ke)服用(yong)。每(mei)服20~30毫(hao)升,日(ri)(ri)服2~3次(ci)。余(yu)同上(shang)。②菖蒲1000克、酒(jiu)(jiu)曲(qu)適(shi)量(liang)。將菖蒲入(ru)鍋內加水5000毫(hao)升煎至3500毫(hao)升,出鍋待冷(leng),投(tou)酒(jiu)(jiu)曲(qu)(壓細)入(ru)汁內攪(jiao)勻,入(ru)壇內密封,保溫,令(ling)發酵(jiao),10日(ri)(ri)后(hou)(hou)可(ke)服用(yong)。每(mei)服20~30毫(hao)升,日(ri)(ri)服2~3次(ci)。亦可(ke)視(shi)酒(jiu)(jiu)量(liang)酌飲,余(yu)同上(shang).
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覺癥狀。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統稱。
要點一 概述
有關脅痛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內經》明確指出了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膽病變相關。
現代醫學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蟲病、肝癌、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以及肋間神經痛等,若以脅痛為主要癥狀時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要點二 病因病機
(一)脅痛的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損傷
3.飲食所傷
4.外感濕熱
5.勞欲久病
(二)脅痛的基本病機及轉化
脅痛的基本病機為肝絡失和,其病理變化可歸結為“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兩類。其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氣滯、血瘀、濕熱三者。因肝郁氣滯、瘀血停著、濕熱蘊結所導致的脅痛多屬實證,是為“不通則痛”。而因陰血不足,肝絡失養所導致的脅痛則為虛證,屬“不榮則痛”。
脅痛的病變臟腑主要在于肝膽,又與脾胃及腎有關。
脅痛病證有虛有實,而以實證多見。實證中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三者又以氣滯為先。虛證多屬陰血虧損,肝失所養。虛實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故臨床常見虛實夾雜之證。
要點三 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脅痛的診斷要點
1.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者,可以診斷為脅痛。脅痛的性質可以表現為刺痛、脹痛、灼痛、隱痛、鈍痛等不同特點。
2.部分病人可伴見胸悶、腹脹、噯氣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納呆、厭食惡心等癥。
3.常有飲食不節、情志內傷、感受外濕、跌仆閃挫或勞欲久病等病史。
(二)類證鑒別
脅痛與懸飲:懸飲亦可見脅肋疼痛,但其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脅脹痛,持續不已,伴見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時疼痛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患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兼見發熱,一般不難鑒別。
要點四 辨證論治
(一)脅痛的辨證要點
1.辨在氣在血
大抵脹痛多屬氣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時輕時重,癥狀輕重與情緒變化有關;刺痛多屬血瘀,且痛處固定不移,疼痛持續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屬虛屬實
實證之中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多病程短,來勢急,癥見疼痛較重而拒按,脈實有力。虛證多為陰血不足,脈絡失養,癥見其痛隱隱,綿綿不休,且病程長,來勢緩,并伴見全身陰血虧耗之證。
(二)脅痛的治療原則
脅痛之治療原則當根據“通則不痛”的理論,以疏肝和絡止痛為基本治則,結合肝膽的生理特點,靈活運用。實證之脅痛,宜用理氣、活血、清利濕熱之法;虛證之脅痛,宜補中寓通,采用滋陰、養血、柔肝之法。
(三)脅痛的分證論治
1.肝郁氣滯證
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甚則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胸悶腹脹,噯氣頻作,得噯氣而脹痛稍舒,納少口苦,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
2.肝膽濕熱證
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口苦口黏,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熱惡寒,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山梔、黃芩、川楝子、枳殼、延胡索、澤瀉、車前子等。
3.瘀血阻絡證
脅肋刺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入夜痛甚,脅肋下或見有癥塊,舌質紫暗,脈象沉澀。
治法:祛瘀通絡。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柴胡、枳殼、制香附、川楝子、廣郁金、五靈脂、延胡索、三七粉等。
4.肝絡失養證
脅肋隱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
治法:養陰柔肝。
代表方:一貫煎加減。
常用藥:生地、枸杞、黃精、沙參、麥冬、當歸、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
速記:脅痛郁柴(chai)淤(yu)復元,濕龍肝絡養一貫。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58100.html.
聲明: 我們(men)(men)(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wei)能(neng)及(ji)時(shi)與作者取(qu)得(de)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理員(yuan),我們(men)(men)(men)會立(li)即(ji)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網絡(luo),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duo)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合(he)法權(quan)益,請(qing)立(li)即(ji)通知我們(men)(men)(men)(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men)(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向您表示(shi)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脂肪(fang)瀉驗(yan)方(fang)(名老中醫秘方(fang)驗(yan)方(fang)精選的(de)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