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zhi)肪(fang)瀉是以脂(zhi)肪(fang)吸收不(bu)良造成的。中醫認(ren)為(wei)腎藏命門真(zhen)火,五(wu)臟賴命門之火溫熙,腎陽衰微,火虛不(bu)能生(sheng)土(tu),運(yun)化失調,而肉(rou)類(lei)、蛋類(lei)屬(shu)陰柔(rou)黏(nian)滯之品(pin),故出現食脂(zhi)肪(fang)則(ze)瀉,治療當以補火生(sheng)土(tu)之法。
采用四神丸加味(wei),藥物組成如下:補骨脂(zhi)9克(ke)(ke)(ke),肉(rou)豆蔻(kou)9克(ke)(ke)(ke),五(wu)味(wei)子6克(ke)(ke)(ke),吳茱萸6克(ke)(ke)(ke),熟附子4克(ke)(ke)(ke),茯苓9克(ke)(ke)(ke),白術9克(ke)(ke)(ke),水(shui)煎服,每日1劑。
方(fang)中補骨脂(zhi)、附子補命門之火,肉(rou)豆蔻、五味(wei)子、吳(wu)茱萸溫(wen)脾胃而止瀉,白術、茯(fu)苓益氣健脾,全方(fang)共奏溫(wen)補脾腎之效,則腎溫(wen)脾暖(nuan),大腸固(gu)而運化復,自然瀉止。
目錄 一、內科奇效方 感冒 1.辛溫解表湯 2.羌蒡蒲薄湯 3.清熱解表湯 4.三陽清解湯 5.退熱湯 6.三花清解湯 7.感冒立愈湯 8.柴胡消食湯 9.十神湯 10.增免抗感方 頭痛(頭風) 1.加味烏星散 2.柔肝熄風方 3.頭痛湯 4.頭痛方 5.曙光頭痛方 6.三石湯 偏頭痛 1.三生祛痛方 2.養血祛風湯 3.滋潛止痛湯 4.祛瘀驅風湯 5.霹靂湯 腦震蕩后遺癥 1.四子定暈湯 2.健腦散 3.活血溫膽湯 咳嗽―(急性支氣管炎) 1.疏表止嗽湯 2.辛溫止咳方 3.張氏止咳湯 4.清肺理脾鎮咳湯 5.魚蛤石花湯 6.解郁宣肺止咳方 7.桑杏清宣湯 8.鋤云止咳湯 9.鋤云利肺湯 10.七味清肺飲 11.前芒湯 12.麻杏地魚湯 13.速效止咳方 咳嗽二(慢性支氣管炎) 1.溫腎蠲飲湯 2.潤燥益陰湯 3.久咳丸 4.降氣化痰湯 5.清肺寧咳方 6.補氣化痰方 7.三花湯 8.清肺潤燥方 咳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1.七子定喘湯 2.清肺化痰湯 3.咳喘沖劑 4.前胡湯 肺癆(肺結核) 1.空洞型肺結核效方 2.月華消瘰湯 3.和解宣化湯 4.清肺活肝理癆湯 5.二麻四仁湯 6.托里內消湯 肺癰(肺膿瘍) 1.葦莖排膿湯 2.肺癰驗方 3.小兒肺癰方 4.宣肺解毒湯 5.加減葦根湯 6.清肺化癰湯 氣喘(支氣管擴張及肺氣腫) 1.溫腎納氣方 2.宿喘驗方 3.止咳平喘湯 4.保肺湯 5.五白定金片 6.萎貝定喘湯 肺積(肺癌) 1.培土生金除癌湯 2.益肺消積湯 3.參冬白蓮湯 4.養陰清肺消積湯 胸脅痛(氣胸) 1.補腎納氣方 2.療傷理氣湯 咯血(肺結核及支氣管擴張咯血) 1.三炭止血湯 2.加味柏葉湯 3.瀉白化血湯 4.寧肺止血湯 5.參白止血湯 6.咳喘止血湯 中風(腦血管意外) 1.�薟至陽湯 2.�薟至陰湯 3.滌痰熄風湯 4.通絡活血湯 5.通絡益氣湯 6.中風先兆湯 7.通絡舒脈湯 8.發郁通絡湯 9.丁氏七妙湯 10.鎮肝益陰湯 11.固脫保元湯 面癱(面神經麻痹) 1.牽正四物合劑 2.二石復正湯 高血壓病(眩暈) 1.治高血壓方 2.熄風湯 3.柔肝熄風湯 4.加減天麻鉤藤飲 5.三草湯 6.鎮肝潛陽湯 7.育陰潛陽湯 眩暈 1.氣虛眩暈湯 2.定眩湯 3.川芎白艽湯 4.清肝湯 內耳性眩暈 1.清泄肝膽方 2.止眩降暈湯 低血壓(眩暈) 1.升壓湯 2.參芪升壓湯 3.桂枝甘附湯 虛勞(貧血) 1.生血增白湯 2.蒼玉潛龍湯 3.參芪二仙湯 4.健脾益氣湯 5.二仙溫腎湯 6.溫補脾腎湯 虛損 1.黃精補腦湯 2.珠母補益方 3.加味生脈散 胸痹(冠心病) 1.冠心通痹湯 2.調和肺胃湯 3.參七散 4.心絞痛方 5.龍牡安神湯 6.加味冠通湯 7.通痹消脹湯 8.早博寧湯 9.強心飲 10.寧心飲 風濕性心臟病 1.銀翹白虎湯 2.通脈飲 3.雙仁養心散 肺源性心臟病 1.加味小青龍湯 2.肺腎同治湯 心律失常 1.健心湯 2.靈芝甘草湯 3.調心湯 4.穩心靈 5.寧心飲 6.加味八味安神丸 7.整脈飲 心力衰竭 1.健心合劑 2.五澤強心湯 痹證(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 關節炎) 1.行痹主方 2.三消飲子 3.化瘀通痹湯 4.補腎祛風湯 5.通絡熄風湯 6.熱痹鎮痛湯 7.寄生慢痹湯 8.補腎祛寒治�湯 9.蛇歸類風湯 10.類風濕湯 11.蠲痹通絡湯 12.益氣通痹湯 13.流氣止痛湯 14.補腎活血湯 15.加減痛風方 16.王氏熱痹方 17.桂枝活絡湯 18.石藤熱痹湯 虎歷節(痛風性關節炎) 1.消痛飲 2.痛風方 3.泄濁化瘀湯 肩凝癥(肩周炎) 1.肩凝湯 2.溫經通絡湯 坐骨神經痛(痹癥) 1.蠲痹湯 2.四蟲蠲痹湯 3.通經止痛湯 黃疸(黃疸型肝炎) 1.輕型消黃湯 2.重型消黃湯 3.加味茵陳蒿湯 4.利疸退黃湯 5.丹鳳湯 6.清肝和胃湯 7.清解化利湯 8.活血通絡湯 9.秘傳黃痧癥驗方 脅痛(無黃疸型肝炎) 1.虎蛇療肝湯 2.豢龍湯 3.疏肝利膽湯 4.疏肝解毒湯 肋間神經痛(脅痛) 1.乙癸同源飲 2.薤蔞四逆散 3.雙解散 4.肝郁得效方 5.消食湯 急黃(重證肝炎) 赤芍退黃湯 乙型肝炎 1.活血解毒散 2.疏肝健脾湯 3.復肝湯 慢性肝炎(含“遷肝”和“慢活”兩類) 1.二甲調肝湯 2.燮樞湯 3.補氣養血湯 4.健脾補腎湯 5滋補肝腎湯 6.舒肝解毒湯 7.加味抑制散 8.疏肝理脾湯 9.加味一貫煎 10.加味黃精湯 臌脹(肝硬變及肝硬變腹水) 1.化瘀通氣方 2.白金湯 3.軟肝縮脾方 4.臌脹消水丹 5.肝腹水驗方 6.復肝丸 7.茵布治肝湯 8.苓桂健運湯 9.加味陰騭丸 10.健肝生化湯 11.養肝飲 12.益氣化積解毒湯 13.養陰利水湯 黑疸(慢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 癥) 1.黑疸湯 2.軟堅治疸方 脂肪肝 降脂益肝湯 肝吸蟲病 肝吸蟲湯 肝癰(肝膿腫) 龍膽清肝湯 膽囊炎、膽石癥 1.清膽消炎湯 2.金錢開郁散 3.利膽解郁湯 4.利膽排石湯 5.茵柴清膽湯 6.消癥積湯 7.利膽湯 8.疏肝利膽湯 9.通膽湯 10.利膽消脹湯 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疏肝和胃飲 2.健脾調胃湯 3.加味烏貝芨甘散 4.健脾湯 5.養胃湯 6.脘腹蠲痛湯 7.加減一貫煎 8.清柔和中湯 9.舒肝和胃飲 胃脘痛(慢性胃炎) 1.安中湯 2.養陰建中湯 3.益氣建中湯 4.疏肝和胃湯 5.三合湯 6.平肝降逆和胃通陽方 7.益中活血湯 8.健脾和胃湯 9.柴桂湯 10.通降湯 11.肝胃百合湯 逆(膈肌痙攣) 1.止噯湯 2治噫氣聲之不絕方 3.宣中降氣湯 4.白虎降逆湯 5.降逆止呃方 胃下垂 1.枳實參樸湯 2.四奇湯 3.補元復胃湯 胃粘膜脫垂癥 1.溫腎升陽湯 2.升提活血湯 腸梗阻 1.溫陽通痹湯 2.驅通湯 急性胰腺炎 1.消胰飲 2.梔干芍草五香湯 3.柴胡陷胸湯 4.二白生脈湯 泄瀉(急慢性腸炎) 1.治瀉方 2.泄瀉靈湯 3.清利腸道方 4.加味葛根黃苓黃連湯 5.久瀉斷下湯 6.溫腎健脾止瀉方 7.溫腎扶脾湯 8.益火扶脾方 9.斂潰愈瘍湯 滯下(痢疾) 1.香連導滯湯 2.雙炭飲 3.疫痢解毒飲 4.開噤止痢湯 5.白頭檳連湯 6.海葛地連湯 7.活血導滯湯 8.加味連梅湯 十二指腸壅滯癥 溫降承氣湯 腹脹 1.三宜湯 2.解穢湯 3.排氣排便湯 老年性癡呆 桃仁復蘇湯 胸膜炎(胸腔積液) 1.三子逐飲湯 2.三仁分利湯 3.清潤消腫湯 4.逐飲方 腸癰(闌尾炎) 1.清熱消炎湯 2.化瘀消炎湯 3.闌尾膿腫方 4.闌尾化瘀湯 5.紅藤湯 6.加減雙合湯 7.金蒲湯 氣癭(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1.五法合一甲亢湯 2.“甲亢”方 3.消癭湯 4.治甲亢丸 5.治甲亢方 肉癭(甲狀腺腺瘤) 1.川芎天葵湯 2.三海湯 肥胖病 1.消肥湯 2.張氏減肥方 多汗癥 1.止汗湯 2.疏瀆固表湯 蛔厥(膽道蛔蟲癥) 1.驅蛔湯 2.膽道驅蛔湯(一) 3.膽道驅蛔湯(二) 4.通膽安蛔湯 水腫(腎炎) 1.加減益腎湯 2.疏風利水湯 3.宣肺利水湯 4.健脾滲濕湯 5.蘇蟬六味地黃湯 6.加味三合湯 7.白扁豆散 8.益氣化瘀補腎湯 9.穿破石合劑 10.開瘀消脹湯 11.四能速效湯 12.五草湯 13.芡實合劑 14.腎炎湯 腎功能衰竭 1.升降活血湯 2.徐長卿湯 3.溫腎排毒湯 4.溫腎降濁湯 腎病綜合癥 1.益腎健脾湯 2.小兒腎病綜合征 3.退腫湯 勞淋(慢性腎盂腎炎) 1.疏肝益氣湯 2.益腎溫化湯 3.芙蓉清解湯 4.益腎通淋湯 5.內托生肌湯 腰痛 1.補腎強腰方 2.強腰散 3.峻補肝腎丸 4.通督活血湯 5.腰痛方 流行性出血熱(溫病) 1.加味銀翹散 2.出血熱導瀉湯 血淋(急性尿路感染) 1.柴芩湯 2.導赤清心湯 3.茅苓湯 4.血淋安逸湯 5.加味導赤湯 6.加味歸貝苦參丸 膏淋(乳糜尿) 1.清熱養陰湯 2.活血分清飲 3.乳糜尿湯 白濁(前列腺炎) 1.清熱利濕化瘀湯 2.白濁湯 3.龍膽消炎湯 4.加味膀胱化濁湯 癃閉(前列腺肥大) 1.舒肝散結方 2.愈癃啟閉湯 3.消癃方 4.麻黃五苓湯 失眠(神經官能癥) 1.除痰降火方 2.臥佛湯 3.明志湯 4.十一味溫膽湯 5.琥珀合歡白芍湯 6.鎮靜安神湯 7.八味安神湯 8.十味甘麥大棗湯 9.交陰安神湯 癲狂(精神分裂癥) 1.豁痰定狂湯 2.除痰降火方 3.柴芍龍牡湯 癲癇 1.加味抵當湯 2.除癇湯(散) 3.龍牡愈癇湯 4.潛陽寧神湯 5.除痰安寐湯 6.癲癇清腦湯 石淋(泌尿系結石) 1.消堅排石湯 2.金珀消石散 3.結石消化散 4.三金胡桃湯 5.三金排石湯 6.逐石湯 遺精 1.遺精方 2.益腎固精方 3.補腎固精丸 4.秘精湯 陽萎 1.加味天雄散 2.補腎壯陽丸 3.益腎填精湯 4.益精壯陽湯 5.壯腎亢萎散 男性不育癥 1.化瘀助育湯 2.九子生精丸 3.益腎生精丸 4.益精毓麟丸 5.化精湯 消渴(糖尿病) 1.溫腎降糖湯 2.益氣滋陰飲 3.降糖益陰湯 4.清熱養陰湯 5.降糖方 6.降糖克消湯 7.治消止渴湯 白細胞減少癥 1.丹首生血靈 2.溫補升白湯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溫補脾腎方 2.平癜湯 3.三草黛丹湯 4.陸鶴消癜湯 疝癥(副睪炎) 1.柴桔烏貝湯 2.附子大黃湯 3.溫通利濕方 4.消核湯 5.加味疝氣方 細胞增多癥 1.惡網凈湯 2.參鹿龜湯 便秘(習慣性便秘) 1.便秘湯 2.增水行舟湯 3.調肝承氣湯 4.通秘湯 脫肛 1.益氣舉脫湯 2提肛飲 二、婦科奇效方? 月經不調 1.補血通經湯 2.調經涼血湯 3.三黃忍冬藤湯 4.安神調經湯 5.歸經湯 6.補中固經湯 7.益氣清營固沖湯 8.調經散 痛經 1.痛經湯 2.治寒凝痛經方 3.化膜湯 4.活血祛瘀化癥湯 5.熱性痛經方 6.散瘀見喜湯 7.加味活血理氣止痛飲 閉經 1.瓜石湯 2.化瘀通經湯 3.香草湯 4.桂仙湯 崩漏(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1.健脾固沖湯 2.滋陰固氣湯 3.育陰止崩湯 4.益腎止血湯 5.經漏驗方 6.寒涼止崩湯 7.益氣活血湯 倒經(代償性月經) 1.歸經湯 2.涼血止衄湯 經前期綜合征 1.清眩平肝湯 2.二齒安神湯 3.乳脹散 4.經前乳脹湯 5.經前癲狂湯 更年期綜合征 1.益腎湯 2.二仙湯 3.坤寶湯 4.清心平肝湯 帶下(陰道炎) 1.清肝利濕湯 2.赤帶方 3.補腎固帶湯 4.苓藥芡苡湯 5.祛濕止帶湯 妊娠惡阻(妊娠嘔吐) 1.健脾和胃湯 2.安胃飲 3.祖傳定嘔飲 4.健降止嘔湯 5.化濁安中飲 6.溫中和胃飲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1.加減鯉魚湯 2.羚羊琥珀散 3.平肝散 胎位異常(難產) 妊娠正位湯 胎漏(先兆流產) 1.安胎合劑 2.清熱安胎飲 3.固腎安胎飲 4.加味芎歸湯 5.生麥安胎飲 6.保胎方 滑胎(習慣性流產) 1.調補沖任方 2.滋腎育胎丸 3.固胎飲 4.培育湯 5.加味三青飲 6.補腎固本湯 7.活血化瘀湯 異位妊娠(宮外孕) 宮外孕方 產后發熱 1.理血祛風湯 2.祖傳桂枝生化湯 3.參芪荊防湯 產后尿潴留 加味桂車湯 產后惡露不絕 1.縮宮逐瘀湯(一) 2.益氣固護湯 3.紅醬飲 4.縮宮逐瘀湯(二) 5.銀黃湯 產后缺乳 1.益氣通乳湯 2.疏肝通乳湯 3.加減涌泉散 4.益源涌泉飲 5.通乳丹 6.通乳飲 女性不孕癥 1.肋孕湯 2.經驗種子濟陰丹 3.補腎種子方 4.陳氏求嗣方 輸卵管阻塞 1.通管湯 2.疏通湯 3.通卵受孕種育丹 4.地蚤湯 腸覃(卵巢囊腫) 1.消散襄腫湯 2.加味化堅湯 子宮肌瘤 1.清瘀化癥湯 2.桔荔散結丸 盆腔炎 1.丹芍活血行氣湯 2.血竭化癥湯 3.血竭消聚湯 4.二藤湯 5.盆腔靈湯 6.歸竭合劑 7.清熱解毒湯 8.暖宮定痛湯 9.理沖湯 10.柴桔敗醬湯 11.清化湯 子宮頸炎 清宮解毒飲 慢性附件炎 加減斑龍湯 外陰白斑 1.白斑方 2.清肝化斑湯 子宮脫垂 1.益氣升提湯 2.提挺湯 避孕與引產 1.節育生化湯 2.益母芎歸湯 三、兒科奇效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衛氣雙解湯 2.荊芥消風湯 3.桂芪湯 4.荊芥銀參湯 小兒高熱 1.慈幼清解湯 2.小兒退熱方 3.退熱靈 4.蒿柴薇丹湯 5.小兒退熱靈 胎黃(新生兒黃疸及肝炎綜合征) 1.陽黃清解湯 2.茵瓦通黃湯 3.嬰兒利膽方 4.消黃利膽湯 5.清熱退黃湯 6.小兒肝炎方 嬰兒不乳 清熱導赤飲 新生兒硬腫癥 1.硬腫湯 2.溫陽活血湯 嬰兒嘔吐(急性胃炎) 1.擴幽解痙湯 2.通幽降逆湯 小兒肺炎 1.清氣湯 2.蚤休湯 3.六二清肺湯 4.清熱解毒方 5.肺炎湯(一) 6.肺炎湯(二) 7.鉤藤竺黃湯 8.腺病毒肺炎湯 支氣管哮喘 1.補腎平喘湯 2.附子大黃細辛湯 3.二麻四仁湯 4.治哮喘驗方 5.哮喘通用方 6.參蛤麻杏膏 7.治哮靈 8.平喘湯 9.止哮湯 麻疹 1.透疹湯 2.麻杏桑石湯 幼兒急疹 1.幼兒急疹散 2.青地石膏湯 小兒腹瀉 1.小兒腹瀉方 2.調中止瀉湯 3.五肉澀腸湯 4.健脾柔肝湯 5.溫陽扶脾湯 6.溫陽止瀉湯 7.參連健化湯 8.小兒慢性腹瀉方 9.車前白術湯 小兒遺尿 1.益氣縮泉固關散 2.補腎固脬湯 3.小兒遺尿方 4.遺尿合劑 小兒尿頻 1.滋陰益肺湯 2.麥棗遠志湯 3.二蛸補腎湯 4.尿崩湯 暑熱癥(夏季熱) 1.夏熱湯 2.清暑導滯湯 3.薷膏湯 小兒低熱 1.清上溫下方 2.銀胡蒿桑湯 3.益氣養陰湯 4.青蒿低熱飲 流行性乙型腦炎(暑溫、伏暑) 1.益氣清解湯 2.抽薪飲 3.鎮心滌痰湯 4.通絡健腦湯 小兒麻痹癥(瘺證) 1.膏葛芩連湯 2.通絡起蔞膏 3.通絡起萎丸 4.療癱健步靈 小兒多動癥(癔縱) 1.滋陰潛陽湯 2.菖志龍牡湯 小兒大腦發育不良(五軟、五遲) 1.益智健腦湯 2.補腎健腦片 3.鹿地龜版湯 4.補腦益智湯 解顱(小兒腦 積水) 1.健腦利水丸 2.通竅利水湯 3.補腎健腦湯 女童性早熟 1.清瀉相火方 2.滋陰瀉火湯 小兒心肌炎 1.參芪十九湯 2.補氣養血湯 3.參芪瓜蔞湯 小兒蛔蟲癥 1.使香消積湯 2.使君子湯 百日咳 1.溫肺化飲湯 2.鎮肝止咳湯 3.百龍湯 4.百日咳方(一) 5.緩痙鎮咳湯 6.百日咳方(二) 7.百馬湯 8.麻杏代赭湯 小兒積滯 消食散 小兒厭食癥 1.桂枝湯 2.涼肝健脾湯 3.消疳湯 4.調脾散 小兒疳積(營養不良) 1.健脾消積湯 2.三甲散 小兒睪丸鞘膜積液(水疝) 1.消疝湯 2.水疝方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解毒散結湯 2.六味消毒飲 小兒舞蹈病 1.羌菊白麻湯 2.五蟲熄風湯 3.滋腎養肝湯 小兒夜啼 1.定驚湯 2.鉤藤飲 小兒腎炎 五草湯 小兒腎病綜合征 三合化裁湯 小兒佝僂病 抗佝方 四 、傷外科奇效方 頸椎病 1.搜風通絡湯 2.白芍葛根湯 3.養血通絡湯 軟組織損傷 1.滋陰解痙湯 2.順氣寬胸湯 跌打損傷 1.活血行氣湯 2.顱內消瘀湯 3.消腫通絡湯 4.通竅逐瘀湯 5.補腎牡骨湯 6.理氣化瘀湯 7.活血舒筋湯 8.牛蒡子湯 9.復元活血湯 骨折 1.活血鎮痛湯 2.跌打養榮湯 3.仙復湯 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脅痛) 1.胡歸山甲湯 2.新活血化瘀湯 骨質增生病 1.補腎克刺湯 2.增生湯 3.強力熱敷散 4.抗骨質增生丸 5.活絡通痹湯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1.復骨湯 2.骨癆湯(一) 骨癆(骨與關節結核) 1.骨癆湯(二) 2.補益祛邪湯 多發性癤腫 1.仙遺地黃湯 2.消癤湯 3.解毒消腫湯 4.托補消炎湯 癰疽 1.加味三星湯 2.鹿角托里湯 3.黃芪托毒湯 4.歸芪解毒湯 5.扶正解毒湯 6.養陰清托湯 7.雙活祛寒湯 8.和營托毒湯 9.透膿湯 10.疏氣消腫湯 療瘡 1.芩連消毒飲 2.七味消療湯 3.知柏解毒湯 4.三花二石湯 5.九味消疔湯 乳癰(乳腺炎) 1.乳痛驗方 2.治乳癰方 3.消乳湯 4.乳癰內消湯 5.桔葉湯 乳癖(乳腺增生病) 1.消瘀散結湯 2.乳腺消瘤湯 3.疏肝消核方 4.乳一方 5.乳癖化堅湯 乳癘(乳房發育癥) 1.消癘湯 2.乳癘內消湯 血栓性靜脈炎 1.清營解瘀湯 2.解毒通脈湯 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溫經通脈湯 2.活血通脈湯 3補氣通脈湯 4.化濕通脈湯 臁瘡(下肢潰瘍) 化腐生肌丹 鶴膝風 加減羚羊角湯 五、皮膚科奇效方 紫癜(肌衄) 1.脫敏消瘢湯 2.滋陰降火湯 3.補氣涼血湯 4.青紫湯 5.清榮飲 6.三草楂黃湯 7.加減玉女煎 丹毒 1.蝎檳導滯湯 2.鹿角陽和湯 3.解毒清熱湯 魚鱗病 魚鱗湯 銀屑病(牛皮癬) 1.白瘡湯 2.白瘡方 神經性皮炎(癬癥) 1.首烏飲 2.烏蛇驅風湯 3.搜.風除濕湯 脂溢性皮炎(赤屑風) 1.涼血清肺飲 2.涼血消風散 3.養血消風散 藥物性皮炎 1.皮炎湯 2.增液解毒湯 濕疹 1.滋陰除濕湯 2.全蟲方 帶狀皰疹(纏腰火丹) 1.清熱消毒飲 2.馬莧解毒湯 蕁麻疹(隱疹) 1.荊防方 2.麻黃方 3.麻黃蟬衣湯 4.活血祛風湯 5.多皮飲 6.潛陽熄風湯 7.消疹湯 8.固衛御風湯 扁平疣 1.去疣三號方 2.藍苡消疣湯 尋常疣 1.靈石消疣湯 2.去疣四號方 皮膚瘙癢癥 1.皮癬湯 2.二地湯 3.風癬湯 結節性紅斑 1.活血通絡方 2.涼血五根湯 3.加味利濕化瘀飲 痤瘡(青春蕾) 涼血消瘡飲 脫發 1.一麻二至丸 2.補腎養血丹 3.生發飲 4.消禿生發湯 5.除濕健發湯 皮膚病通治方 1.清肝飲 2.八味潔膚膏 六、眼科奇效方 麥粒腫(偷針眼) 1.解毒消腫湯 2.歸貝解毒湯 結膜炎(天行赤眼) 1.茵陳防己湯 2.祛風明目方 3.菊梔散熱飲 角膜炎 1.金黃湯 2.紅腫翳障方 3.消毒飲 4.銀花解毒湯 5.銀翹解毒湯 角膜潰瘍 1.紅腫痛方 2.治蟹珠方 3.消炎解毒湯 鞏膜炎 退紅腫方 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 1.補肝散 2.滋陰活血湯 虹膜睫狀體炎 1.和營化痰湯 2.泄熱祛風湯 3.開竅明目湯 4.雙防雙黃湯 視神經萎縮 韋氏逍遙散驗方 角膜軟化癥(疳疾上目) 歸芍八味湯 淚囊炎(眥漏) 1.止淚湯 2.見風流淚方 3.平肝止淚方 眼底出血癥(血灌瞳仁) 1.槐花側柏湯 2.生蒲黃湯 3.排血湯 白內障 1.乙癸同治方 2.養陰清熱湯 青光眼(綠風內障) 1.平肝養肝湯 2.養陰平肝湯 3.熄風止痙湯 角膜云翳 1.新老翳障方 2.四物退翳湯 其它目疾 1.瞳孔散大方 2.蒲銀解毒湯 3.去痹湯 4.滋腎柔肝湯 七、耳鼻喉科奇效方 耳聾 1.通竅益氣湯 2.化瘀復聰湯 3.新麻杏石甘湯 耳鳴(內耳性眩暈) 1.耳鳴丸 2.眩暈片 3.五味止眩湯 中耳炎 1.柴胡白冬飲 2.澤苓湯 3.升青流氣飲 鼻衄 1.清金止衄湯 2.清熱止衄湯 3.荊牡藕節湯 4.健脾止血湯 鼻鼽(過敏性鼻炎) 1.抗敏護衛湯 2.辛蒲湯 3.升陷塞流湯 鼻淵(鼻竇炎) 1.辛前甘桔湯 2.加味辛荑散 3.通鼻湯 4.蒲黃敗毒湯 5.清熱消腫湯 6.群芳煎 鼻竇(慢性鼻炎) 1.鼻炎湯 2.慢性鼻炎湯 3.苡仁防風湯 乳娥(扁桃腺炎) 1.范氏大黃附子細辛湯 2.大青蚤休飲 3.金燈山根湯 4.咽喉消腫湯 5.消娥湯 6.清咽解毒湯 喉痹 1.清咽解毒湯 2.清咽透表湯 3.新定三黃涼膈散 4.咽喉消腫八味湯 梅核氣(咽神經官能癥) 1.消梅十味飲 2.三子消梅湯 喉喑(聲帶病) 1.加味二陳湯 2.加味養陰湯 3.天龍飲 4.清肝利咽湯 牙痛 1.齒痛驗方 2.虛火牙痛湯 3.腎虛牙痛湯 4.細辛碎補湯 5.清胃解毒湯 6.牙痛方 牙疳 1.牙疳散 2.清熱化疳湯 3.清熱解毒湯 口瘡(口腔炎) 1.養陰清熱湯 2.生白解毒湯 3.口腔解毒湯 4.潰瘍散 5釜底抽薪散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您經常感覺想吃,但吃一點就胃部飽脹嗎?您經常噯氣、燒心、腹脹嗎?如果是的話,您就有可能患有我們下面要談到的一種綜合癥——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的一組非常常見的癥候群,包括噯氣、上腹部或胸部脹悶,或燒灼樣疼痛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不限于某一單個器官或疾病的過程,可有多種病因,而且這些癥狀往往不能與病理變化聯系起來,一般胃鏡和X線檢查只發現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腸球炎”,而無其它器質性病變。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見上腹部和胸骨后脹悶、疼痛、噯氣、腹脹和腸鳴。進食后往往可使脹悶或疼痛加重。此外,還有厭食、惡心、排便不暢以及焦慮或抑郁等神經系統癥候群。但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消化性潰瘍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誘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為發病誘因比較常見。精神緊張或抑郁狀態下,胃的運動與分泌減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時,腸蠕動呈抑制狀態,焦慮或抑郁的心理狀態可引起體內某些激素分泌的改變和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出現以下情況者可以考慮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1.有上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
2.內鏡檢查正常或排除了慢性胃炎活動期(如出血、糜爛)以及潰瘍、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3.實驗室、B超檢查或X線檢查排除了肝、膽、胰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
4.追蹤隨訪2~5年,并經2次以上胃鏡復查,未發現新的器質性病變。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飲食中應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及睡前進食過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煉;要特別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應以中醫中藥為主,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進行辨證施治。并可以配合針灸、按摩、太極拳等輔助療法。癥狀較重者,可配合服用嗎叮啉或普瑞博思(西沙比利)、莫沙比利。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中醫藥治療效果理想。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在辯證施治的基礎上加一些可以調節、增強胃動力的中藥,療效不錯。欲索取胡醫生的這個中醫經驗方者,請看方法。
相關內容:胃腸道脹氣
胃 下 垂
--------------------------------------------------------------------------------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時,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緣垂墜于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約在肚臍水平線上)以下。
胃下垂多見子體型瘦長、體質虛弱、腹壁松馳、腹肌薄弱者。產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懸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韌帶松馳無力以及腹部壓力下降,使胃整個位置降低、胃蠕動減弱。婦女產后,腹壓突然下降,或瘦長體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臥床少動的人,容易患此病。
輕度胃下垂患者一般無不適感覺,下垂明顯者常見腹都不適、飽脹重墜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勞累后癥狀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噯氣、消化不良、便秘等現象。胃下垂嚴重時,可同時伴有肝、腎、結腸等內臟下垂的現象。
診斷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線鋇餐造影,可顯示無張力型胃: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電圖描記檢查可見胃電波幅值無論在餐前還是在餐后都低于正常。
胃下垂的治療,要以功能鍛煉和飲食調養為主。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著重對腹肌進行鍛煉;沒有體育器械者,可采取仰臥起坐的簡便方法,每日做三至五次,每次做累為止。飲食要少食多餐,選擇易消化而富于營養的食物,餐后應臥床休息45分鐘至1小時,以減輕胃的負擔;減少站立時間,避免過度勞累。腹脹、惡心明顯者,可服用嗎丁啉、莫沙比利、維生素B6以促進胃蠕動、增加胃的張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
胃下垂在中醫屬于虛證,脾氣虛衰是根本的原因。治療以扶脾健胃為主,輔以體育鍛煉和飲食調養。中醫治療如下:
a. 脾胃虛弱,脾氣下陷:由于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等引起脾氣虛衰,中氣下陷,治療以補中益氣丸健脾補氣升提。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
b. 脾虛氣滯: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表現為胃脘脹滿、噯氣后舒適,以健脾丸加香砂養胃丸健脾理氣和胃。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和氣滯證的飲食治療。
c. 脾虛水停:脾氣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濕,濕聚為飲,水飲停留胃脘,可見胃脘痞脹、感覺胃中有水液晃蕩、腸鳴作響,治以苓桂術甘湯健脾化飲。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和脾胃寒濕證的飲食治療。
胃黏膜脫垂癥
--------------------------------------------------------------------------------
胃粘膜脫垂癥是由于胃幽門處的粘膜過于松弛、肥厚、冗長,在胃蠕動收縮的同時,將該處的粘膜推送擠壓,使其脫離原來的位置而垂入十二指腸引起的。胃粘膜脫垂入十二指腸,就導致這部分粘膜被幽門括約肌緊緊地約束住了(嵌頓),從而使局部充血、水腫、糜爛而產生相應的癥狀。
胃粘膜脫垂癥的主要癥狀是上腹部疼痛,多在飯后發生,常呈陣發性。疼痛有兩個特點,一是右側臥位時,由于重力原因,疼痛加重;二是疼痛沒有明顯的周期性和節律性,這一點有別于消化性潰瘍。此外還常伴有上腹部脹滿不適、噯氣、燒心等;嚴重時可出現暫時的幽門梗阻現象,表現為惡心嘔吐。
X線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是診斷胃粘膜脫垂癥的最重要的依據。在右側臥位檢查時,最易發現。典型的X線表現為十二指腸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損,呈菜花樣;胃鏡檢查對本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
西藥治療常用解痙止痛藥物,如巔茄片、阿托品、普魯本辛等,可緩解癥狀;如合并幽門梗阻、反復出血或懷疑癌變而保守治療無效時,可以手術治療,效果較好。
胃粘膜脫垂癥在中醫也屬于胃脘痛,其病因病機和辨證治療請參考“慢性胃炎”的有關部分。
胃 柿 石 癥
--------------------------------------------------------------------------------
大家經常聽說膽結石、腎結石,那么,聽說過胃結石嗎?大量進食柿子、黑棗,或精神障礙,嗜食毛發、麻、絲等,都容易患胃結石。下面,我們介紹胃結石中最多見的一種——胃柿石。
人在空腹時一次性大量食入柿子后(這里的柿子是指做柿餅的那種柿子,而不是西紅柿),由于柿子中的鞣質與胃酸作用,很容易形成不溶于水、不能夠被消化的塊狀物,即胃柿結石。胃柿石長期停留于胃中,既不能被消化,又因為體積大于幽門括約肌擴張松馳時的直徑,而不能被排入腸中,因此會刺激胃粘膜,引起炎癥、糜爛、潰瘍,并引起胃功能紊亂,這種病癥,就叫做胃柿石癥。
本病在產柿地區和柿熟季節的發病率較高。未成熟柿子的鞣質含量較高,因此食入不成熟柿子更容易患胃柿石癥。
胃柿石的發病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在大量吃柿子后半個小時就可出現癥狀,上腹部有沉墜感,脹滿、惡心嘔吐,嘔吐物中有碎柿塊,也可嘔血;在柿石的刺激下,還可產生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功能紊亂。病程超過六個月才為慢性型,慢性型的癥狀與潰瘍或慢性胃炎相似,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疼痛、反酸燒心等。柿石較大的病人,在上腹部可摸到腫塊。
胃柿石的并發癥是胃柿石壓迫胃壁使胃壁壞死及穿孔,也可因排入腸道內而發生腸梗阻。
若有一次性食入大量柿于的歷史,在食后一段時間(一年以內)出現胃部癥狀的患者,需要做X線腹部透視或平片檢查,如胃內有柿石,可發現柿石的陰影(柿石密度較高,不易透過X線),胃鏡下可看到(我要看圖)暗褐色可移動的柿石,并可發現伴有的炎癥和潰瘍;部分病人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胃液分析,胃游離酸常比正常人偏高。
治療上,可用5%蘇打水洗胃,能逐漸溶解柿石,柿石溶小后,可自動從幽門排出;也可用胃鏡的活檢鉗或網套,將柿石鉗碎或取出;用以上方法無效,或出現并發癥時,可考慮手術取石治療。
中醫認為胃柿石癥是由于飲食不節,貪食柿子,導致宿食內停,食滯于胃,從而引起胃納失常,升降失調。若癥見胃脘脹滿疼痛、納食不香、噯氣吞酸、惡心嘔吐或腹瀉,嘔吐物或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味道,治療用枳實導滯丸、保和丸或山楂丸來消食導滯;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食積食滯證的飲食治療。如屬慢性型,由于食積、氣滯日久,造成血運不通暢,瘀血停于胃,引起胃部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舌質暗紫等,則以枳實導滯丸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生山楂以消食導滯、活血化積;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血瘀胃絡證的飲食治療。胃柿石伴有慢性胃炎或胃潰瘍者,治療上可參考前面“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急性胃擴張
--------------------------------------------------------------------------------
每當節假日,各醫院急診室總是可以見到因為暴飲暴食而發生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其中有一種比較危重,那就是——急性胃擴張。
急性胃擴張是指胃及十二指腸內有大量內容物不能排出,使胃及十二指腸極度膨脹,而出現反復嘔吐、失水及電解質紊亂,甚至導致死亡。
本病的發病誘因主要是暴飲和暴食,而胃及腸壁神經肌肉麻痹和腸梗阻,是本病的根本病因。由于胃腸壁神經肌肉麻痹,不能將飽餐后的飯食和胃腸分泌的消化液及時向下蠕動推送,造成胃過度擴張,并將小腸向下推移,使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產生機械性壓迫從而產生腸梗阻。當胃內容物積存過多時,便發生嘔吐,但此后由于胃腸消化液繼續分泌,胃內容物逐漸積滿,于是又發生嘔吐,就這樣反復嘔吐,胃液大量喪失,引起脫水、電解質丟失,甚至休克、死亡。
發病初期常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性飽脹和疼痛,繼之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發作頻繁,嘔吐后腹脹不能減輕,排便排氣停止,伴口渴、神情淡漠、呼吸急促,甚至嗜睡、昏迷;胃壁穿孔時,出現劇烈腹痛。腹部外觀高度膨脹,上腹部尤為明顯,胃部有振水音。
因大量嘔吐,鉀、鈉和氯離子丟失過多,化驗檢查可發現低鉀、低氯和低鈉;腹部立位X線透視或平片,可見一個大的胃泡,井有一寬大的液平面,胃的陰影明顯擴大,胃排空明顯遲緩甚至完全潴留。
懷疑本病應立即住院治療。首先采用內科治療,禁食禁水,進行胃腸減壓,補充液體和電解質,內科治療無效或產生并發癥時,應及時采取外科手術治療措施。
中醫認為本病屬于急危重癥,是由于胃氣不降,上則嘔吐、下則大便不通、小便短少,故也稱為“關格”證。原因是暴飲暴食,嚴重損傷了脾胃功能,使胃不能受納和下降,脾不能運化水濕,導致痰飲停胃、升降失常。治療必須在西醫內、外科的治療和監護基礎上,配合中醫治療。因禁食禁水,中藥不能口服,可熬制湯藥汁100毫升保留灌腸,腸粘膜吸收中藥成份后所起的治療效果也很好。一般以小陷胸湯合半夏瀉心湯加甘遂、葶藶子來祛痰逐飲、調節升降;虛弱明顯者,可加西洋參或高麗參。
腸炎
--------------------------------------------------------------------------------
十二指腸炎有兩種,一種是獨立的疾病,稱之為原發性十二指腸炎;另一種是由于其它疾病,如克羅恩病侵犯十二指腸粘膜,或寄生蟲病波及十二指腸等引起的,叫繼發性十二指腸炎。兩者的癥狀是相同的。
刺激性食物、藥物、飲酒等因素均可引起原發性十二指腸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多合并十二指腸炎。
臨床癥狀可出現上腹疼痛、泛酸、噯氣、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甚至嘔血和黑便;癥狀可與十二指腸潰瘍相似:空腹胃痛,進食或制酸藥物可緩解癥狀。
胃鏡檢查可確診本病,胃鏡下可見(我要看圖)十二指腸粘膜粗糙、顆粒感、充血、水腫等現象。
原發性十二指腸炎的中醫,西醫治療與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相同,繼發性十二指腸炎主要是治療原發病。
急性胃腸炎
--------------------------------------------------------------------------------
急性胃腸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急性胃腸道疾病,特點是有明顯的飲食不當病史,發病突然而恢復也較快,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飲食不當。第一,因飲食不衛生,進食被致病細菌或病毒污染過的食物,或是進食有毒的食物,一般稱為“食物中毒”。第二,由于大量飲酒或服入某些藥物,如水楊酸鈉、氯化銨、奎寧、碘劑、金霉素、毛地黃等,直接刺激胃粘膜甚至腸粘膜,造成急性胃腸炎,叫做“化學物質所致的急性胃(腸)炎”。第三,由于冷熱刺激,或暴飲暴食,使胃功能紊亂、胃的容受量突然增大,胃腸粘膜受到損害,節日后該種類型的急性胃腸炎最多見,稱為“物理因素所致的急性胃腸炎”。
本病發病急,最初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繼則惡心、嘔吐,往往伴有腹瀉和腹痛,食欲明顯減退,甚至見到或聞到食物氣味后即會惡心;如果反復大量嘔吐和腹瀉,可出現口渴、口干、皮膚干燥、目眶塌陷、血壓偏低等脫水現象,嚴重時可導致休克。
詳細地了解病史,對急性胃腸炎的診斷十分重要。有進食污染食物,或暴飲暴食、酗酒、進食生冷或有毒食物的歷史,加上發病急驟,表現為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者,就可初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本病治療比較容易,預后也好。發病后需臥床休息,當日禁食禁水,一般從第二日開始就可食半流質飲食了,遂步恢復普通飲食。腹痛明顯的可用巔茄片、莨菪等解痙止痛;進食污染食物所致胃腸道感染者可輸用慶大霉素、諾氟沙星或口服金雙歧或麗珠腸樂;食入有毒食物需催吐或洗胃,及時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外感寒濕之邪,引起脾為寒濕所困,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清濁相干,擾亂腸胃,引起上吐下瀉;或由于飲食不潔。誤進腐餿變質食物,或貪涼飲冷,進食生冷瓜果以及暴飲暴食、貪杯飲酒等,導致脾胃損傷,清濁混淆,升降失常,以致吐瀉。治療以散寒燥濕,芳香化濁,調節升降為主,可口服藿香正氣軟膠囊;也可服用中藥湯劑(參看中藥治療急性胃腸炎)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胃寒濕證的飲食治療。還可用馬齒莧30克,水煎服,每日二次;熱毒較重,以腹瀉為主者,用葛根20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甘草6克、焦楂炭15克煎水,分3次服;或半復瀉心湯加減,也可用成藥葛根芩連片;癥狀不重,以嘔吐為主者,用紫蘇葉、黃連各6克煎水,分3次服;還可以配合針刺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有止嘔、止瀉及止痛的功效。
相關網頁:中藥治療急性胃腸炎 夏秋季節 預防菌痢
克羅恩病(克隆氏病)
--------------------------------------------------------------------------------
因為本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克羅恩病(以前叫克隆氏病)。過去曾名“局限性腸炎”、“肉芽腫性腸炎”。本病多見于年青人,病變可發生于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門)的任何部位,但以末段回腸和右半結腸最多見。
克羅恩病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感染、遺傳、免疫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精神刺激、飲食因素和不衛生習慣可誘發病情加重。病理特點是肉芽腫性炎癥病變,合并纖維化與潰瘍,在消化道中產生潰瘍、粘膜呈鋪路石子狀和腸道狹窄。
由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都可發生克羅恩病,因此癥狀各不相同。主要的癥狀有腹痛、腹瀉、發熱、消瘦、貧血、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腫塊、腸梗阻、瘺管形成等,伴有營養不良、貧血、關節炎、虹膜炎和肝病等。
X線檢查和內窺鏡檢查可以確診本病。請看腸鏡圖象
治療上,胡醫生認為,需要綜合調理。中西醫結合治療我認為是可行的。但光靠藥物治療還不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勇敢面對疾病,積極配合醫生。只有醫患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戰勝病魔。
2.少渣、無刺激、富于營養飲食;忌煙、酒茶、咖啡、生冷及調味劑。
3.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受寒;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參加運動較和緩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可以增加輔助的理療治療,如按摩儀、電療等療法;對治療效果不急于求成,保持平常心。
4.病情變化、癥狀加重時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治療。
5.西醫治療及用藥,遵從專科醫生,不要擅自停用或增加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維生素,適當輸血及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腹痛明顯可于飯前服巔茄片、復方苯乙哌啶片以止痛;腹痛腹瀉常因腸道伴有炎癥,可適當使用甲硝唑、氟哌酸等抗菌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卡介苗和放射治療均有一定療效。在病情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并發癥時,如小腸梗阻、反復出血等,需手術治療。
6.中醫治療根據不同的癥狀,抓住病證的本質,利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如口服中藥,配合針灸、耳穴針療、中藥貼敷、點穴按摩、辨證用食等,效果佳。
吸收不良綜合征
--------------------------------------------------------------------------------
小腸是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營養物質、尤其是脂肪不能被小腸充分吸收,從而導致腹瀉、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就叫做吸收不良綜合征。
病因主要有:膽汁或胰液分泌不足、小腸內細菌過度繁殖、小腸運動障礙、小腸血循環或淋巴循環障礙、小腸本身的病變以及小腸粘膜喪失等。
腹瀉和腹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癥狀。腹瀉一般多為“脂肪瀉”,脂肪瀉的特點是大便量多、色淡棕或黃色、灰色,便不成形,味惡臭,表面有油膩狀的光澤或如泡沫狀,因便中含大量脂肪,因此大便常可漂浮在便盆表面。由于吸收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常見體重減輕、倦怠乏力。
化驗檢查,如糞脂排出量二十四小時大于6克、脂肪吸收率小于90%,就可初步診斷為吸收不良綜合征。
針對本病的病因,進行病因治療,最為有效。比如,因細菌性腸道炎癥引發本病者,用抗菌素治療,病因消失,吸收不良自然得到糾正。飲食方面,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易消化,少渣而無刺激的食品為主。乳糜瀉患者給無麩質飲食(乳糜瀉是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一種,主要是因麥類,如小麥、大麥、黑麥、燕麥中的麩質,俗稱“面筋”引致)。如果無法去除病因,則需靜脈補充熱量、必需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等營養要素以維持需要。止瀉劑可使用復方樟腦酊,每次4毫升,每日三次;止瀉寧每次5毫克,每日兩至三次;普魯本辛每次30毫克,每日兩至三次。
本病按中醫辨證可分三型。
a. 飲食積滯型:由于飲食不節、暴食貪食、或多食油膩、不易消化食品,造成飲食積滯、氣機紊亂、升降失調,產生腹脹痛、腹瀉、大便惡臭,以保和丸、山楂丸消食導滯;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食積食滯證的飲食治療。
b. 脾胃虛弱型:由于素體脾虛,或過度勞累、飲食不節而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產生泄瀉、疲乏、腹脹、食欲不振,治療以參苓白術散健脾補氣,益胃止瀉;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
c. 寒濕傷中型:因氣候潮濕、坐臥濕處,或涉水淋雨,導致寒濕傷中,阻遏脾陽,脾胃升降失常,清濁混雜而下,產生泄瀉、大便清稀而次數較多,腹涼喜暖,以胃苓湯溫中利濕;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胃寒濕證的飲食治療。
根據我的臨床觀察和實踐,吸收不良綜合征在中醫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弱、虛實夾雜,升降失常,服中藥效果理想。欲索取胡醫生的這個中醫經驗方者,請看方法。
腸易激綜合征
--------------------------------------------------------------------------------
腸易激綜合征(IBS),也叫結腸激惹綜合征。過去曾叫“痙攣性結腸”、“過敏性結腸”和“結腸神經官能癥”。特點是常有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癥狀,多見于20一50歲的女性。發病誘因是精神過于緊張、激動,工作生活過于勞累。痢疾和食物中毒之后、濫用瀉藥或灌腸,引起結腸活動失去規律、蠕動節律紊亂和痙攣,是本病的內在機制。飲酒、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可加重病情。雖然常有發作癥狀,但檢查結腸并無器質性病變。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腹痛時即有便意,腹瀉多為水樣便或糊樣便,常在早、晚餐后發生,也可以表現為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常伴有腹脹、腸鳴、噯氣、排氣增多,全身癥狀有失眠、心悸、氣短、手足出汗、頭暈、月經紊亂等。
如果大便化驗排除了腸道細菌感染,X線鋇劑灌腸造影和纖維結腸鏡檢查未發現腸道器質性病變,就可以診斷為本病。
安定情緒、消除精神緊張對本病的治療很有幫助。精神緊張時,可服用舒樂安定片1—2毫克,腹瀉者少食纖維素較多的粗質蔬菜和水果,便秘者則可增加;腹瀉的藥物治療,可服用可待因、阿托品、苯乙呱啶等,便秘可使用鎮靜解痙劑如舒樂安定、654-2等,避免使用瀉劑,嚴重時可用生理鹽水500—1000毫升洗腸。
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有比較好的效果。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情志因素引起的,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氣克脾,肝脾失調,引起升降失調,產生胸脅脹悶,食少噯氣,抑郁惱怒時即腹痛腹瀉,我在臨床上經常以加減痛泄要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效果理想。請看臨床驗案-腸易激綜合征。欲索取胡醫生的中醫經驗方者,請看方法。情志不暢,還可引起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產生便秘、噯氣,腹脹等,治療以六磨湯順氣行滯。由于脾虛氣滯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和氣滯證的飲食治療。
中醫針灸療法對大腸有很好的雙向調節作用,取大腸俞、足三里穴,施用強刺激,對腹瀉有效,弱刺激,對便秘有效。
相關網(wang)頁:臨床(chuang)驗案-腸(chang)易激綜合征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并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癥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于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后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癥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 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并發現大便中帶膿血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 常見于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 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 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兇險 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于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癥狀為先瀉后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后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藥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臟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癥狀為先吐后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里急后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藥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霉素、氨芐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癥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藥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臥于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系指排便次數多于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個別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糞便成形,不應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術后的病人常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此時由于糞便嵌塞于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時還會有粘液排出,也不應列為腹瀉,其實際上是嚴重的便秘,這種便秘需灌腸或用手挖幫助排便,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腹瀉怎樣分類?�
腹瀉是一種癥狀,其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引起腹瀉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瀉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病程在兩個月以內者;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復超過兩個月,可稱為慢性腹瀉。當然,這種區分是人為的,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固然可稱為慢性腹瀉,但病史短于兩個月者亦未必全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瀉的初期,或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慢性病例的初次發作,在實際診斷時,必須與急性腹瀉互相參照。
(2)根據病理生理的特點可分為:
a 滲出性腹瀉
b 分泌性腹瀉
c 滲透性腹瀉
d 吸收不良性腹瀉
e 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
(3)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a 胃原性腹瀉
b 腸原性腹瀉
c 胰原性慢性腹瀉
d 內分泌失常性腹瀉
e 功能性腹瀉
其中,腸原性腹瀉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
a 病原感染性腹瀉
b 炎癥非感染性腹瀉
c 腫瘤性腹瀉
d 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性腹瀉
e 食物( 中毒、過敏)性腹瀉
f 藥物作用或化學品中毒性腹瀉
g 功能性腹瀉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什么?�
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藥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L,并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小時內,空腸吸收水分3~5L,回腸2~4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不過100~150ml,還有少量的電解質。由于腸道吸收水分的潛力強大,所以正常人糞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穩定的,不會因飲水的多少受影響。在小腸上段腸腔內,由于食糜質和量的差異和電解質含量的多少,其滲透壓可呈高張或低張狀態,水分不斷由血漿滲入腸腔,或從腸腔吸收入血漿,使血漿與腸腔之間的滲透保持著動態平衡。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減少和(或)動力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稀薄,可含滲液,大便次數增加而形成腹瀉。
如何根據腹瀉一癥推測疾病?
腹瀉一癥,若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于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1)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癥、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囊性變;青壯年腹瀉多為功能性腹瀉與潰瘍性腸結核;中年或老年腹瀉常為結腸癌。
(2)從性別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引起的功能性腹瀉多見于女性,而結腸憩室與結腸癌多見于男性。
(3)從籍貫和職業分析:居住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民與漁民,頻繁與疫水接觸,腹瀉時應考慮有血吸蟲感染的可能。
(4)從起病與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應考慮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腸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腸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藥物作用和化學中毒等。若病史超過2年者,則結腸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較小;若病史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見于功能性腹瀉、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病;若腹瀉呈間歇性發作,常見于功能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及結腸憩室炎等。
(5)從胃腸道癥狀分析:從病人所呈現的胃腸癥狀,尤其是腹瀉情況,可以推測病變部位在小腸或結腸。如病人便意頻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時甚至只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粘液而無糞質,糞便色較深,稀爛,粘凍樣,含或不含肉眼可見的血液,臭氣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續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緩解,這種腹瀉病變位于直腸和(或)乙狀結腸。
若腹瀉時無里急后重癥狀,糞便色淡、量多、水樣、多泡沫或油膩狀、惡臭,無肉眼可見的血和膿,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伴臍周圍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間歇性絞痛,腸鳴音亢進,這種腹瀉病變位于小腸。
若24小時排便次數在10次以上,甚至達數十次的急性腹瀉,常見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和滲出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幾次的慢性腹瀉可見于許多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與結腸癌以及腸道激惹綜合征等。
若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見于潰瘍性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憩室炎、便秘而有服瀉藥的習慣者和腸道激惹綜合征,后者在便秘時,大便如“牛糞”樣,帶粘液而無膿血。
若腹瀉與進餐有關,禁食后可止瀉,這種腹瀉常見于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粘膜通透性異常和腸蠕動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發生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若夜間腹瀉,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常提示由器質性疾病引起。
(6)從全身癥狀分析:若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引起腸道感染的各種原因,也應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晚期腸道癌腫。若患者顯著消瘦或營養不良,常見于小腸性腹瀉,如胰原性腹瀉、胃腸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變等,而少見于結腸性腹瀉,但結腸癌可出現惡病質,應屬例外。若腹瀉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癥狀常隨情緒轉移而可用暗示暫時緩解,這種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
(7)從腹部體征分析:慢性腹瀉病人,如腹部可觸及包塊,常提示腫瘤或炎癥性疾病。若包塊位于左下腹,應懷疑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憩室炎或癌腫造成腸腔狹窄引起的糞塊壅積。若包塊位于右下腹,應懷疑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腸結核、克隆病與腸放線菌病。結腸炎與結腸周圍炎形成的包塊較癌腫軟,且壓痛明顯。結腸痙攣時可觸及腸段時現時消,并不經常存在,可與器質性病變造成的包塊相鑒別。若腹部壓痛明顯,可見于克隆病、結腸憩室炎及盆腔或闌尾膿腫。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腸鳴音亢進,常提示存在腸梗阻。
(8)直腸指診分析:直腸指診簡便易行,可以發現肛周有無病變以及直腸有無狹窄、癌腫或糞石,故直腸指診對于直腸癌引起腹瀉的病人,具有直接診斷的重要價值。當手指觸及堅硬而不能移動的結節狀腫塊,指套染有血跡,常提示為直腸癌。
腹瀉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腹瀉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后出現皮膚頭發干燥,頭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癥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癥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愈合能力減弱,受傷后傷口不易愈合。
(5)腹瀉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現象。
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系列缺鉀癥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余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臟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癥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癥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臟和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當血糖低于3mmol/L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癥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于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堿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腹瀉時為什么不能隨便應用抗生素治療?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藥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癥”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癥狀;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的腹瀉等,舉不勝舉。諸如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霉菌性腸炎等都不屬于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藥物應當慎重。
許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或食欲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其原因,除化學刺激因素外(化學刺激性與劑量有關),廣譜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癥。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于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粘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寄生著一定數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
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使體內各處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藥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用抗生素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致更厲害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為腸炎,可見,廣譜抗生素應用過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會加重腹瀉。
另外,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內很多細菌受到抑制,這些細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調后就可能導致維生素B復合物缺乏,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帶有膿血、脂肪等異常成分,常伴有腸鳴和腹痛。
急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內的。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蠕動快,水分在腸道來不及完全吸收,還有的是腸道分泌過多,消化吸收障礙引起。
急性腹瀉大多是由于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腸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飲暴食,冷熱不調,消化不良導致的單純性腹瀉。
(一) 急性腹瀉的鑒別診斷
(1) 腹瀉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腸病變;陣發性肚臍周圍痛,水樣便,腹鳴音強,多為小腸病變。
(2) 腹瀉伴嘔吐,多見胃腸炎、食物中毒。
(3) 伴發熱、腹痛,見于急性菌痢。
(4) 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應考慮菌群失調的單純腹瀉。
(5) 伴有皮疹者,見于過敏性腸炎。
(6) 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為分泌性腹瀉。
(7) 米湯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膿血便見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氣味臭帶有泡沫的為脂肪瀉;洗肉水樣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腸炎;蛋花湯樣便是偽膜腸炎。
(二) 急性腹瀉的救護措施
(1)首先考慮腹瀉與吃過的食物的關系,留下食物標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時留下大便標本送化驗,查明病因后對癥治療。
(2)暫時禁食,注意腹部保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鹽水(加少量白糖)。已發生口渴、尿少、皮膚干燥起皺、雙眼下陷的脫水癥狀時,除口服淡鹽水外,嚴重嘔吐不能飲水或已脫水的病人,要積極進行靜脈補液。
(3) 腹瀉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藥,如黃連素、四環素
(4) 腹痛時可用阿托品、654�2、顛茄片治療,并給予局部熱敷。
(5) 腹瀉較為劇烈的可適當給以收斂止瀉藥、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饅頭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瀉可服用乳酶生等藥。
(7) 經上述處理不見效,病人盡快去醫院治療。
什么是腹瀉,它與肛門病有無關系?
一般認為腹瀉是大腸疾病中最多見的癥狀。其具體表現為大便次數、性狀的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形狀、顏色、氣味等均有改變,含有膿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變為黃色稀水,綠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時有腹痛、下墜、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癥狀。
腹瀉與肛門病的許多疾病有關:
如慢性或長期腹瀉,可導致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形成肛瘺。腹瀉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瀉可形成肛門部充血,糞便刺激使痔塊粘膜水腫,隨大便脫出肛門外,形成嵌頓痔或致炎性外痔。長期腹瀉還可導致直腸脫垂等一系列病變。
此外,腹瀉日久還可導致肛門疾病的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醫是如何認識腹瀉的?
西醫對腹瀉的看法,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①感染:即由于腐爛變質食物,寄生了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及蠕動類寄生蟲,這樣的食物,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熱刺激過強,使腸道內菌群失調,均可引起腹痛、腹瀉。
②胃腸腫瘤和炎癥:晚期胃癌、直腸癌、慢性胃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滲出性腹瀉。
可見糞便中附有滲出液、粘液及膿血,排便次數增多,但糞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③腸道運動異常,腸蠕動亢進:一些腸系疾病如闌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結腸蠕動亢進而腹瀉;此外,類癌綜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細胞增多病分泌的組織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狀腺髓樣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鈣素等,都可使腸道蠕動增加,引起腹瀉。
工作學習過度緊張、精神受刺激過強,可使胃腸道功能紊亂,發生腹瀉。此外,結腸過敏也可導致腹瀉。
一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的藥物,也可導致腹瀉。
④腸對脂肪吸收不良:本類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或灰色,油膩糊狀,氣味惡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細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瀉。
砷、汞、酒精、四環素、紅霉素等化學物質中毒,也可引起腹瀉。
牛奶、魚、肉、蝦、蟹過敏者,也可發生腹瀉。
腹瀉的西醫治療有哪些方法?
對癥治療是西醫治療腹瀉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對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者,要及時使用抗生素。
②收斂止瀉藥:選用次碳酸鈉、氫氧化鋁凝膠或復方樟腦酊對癥治療。
③解除腸痙攣藥:使用復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魯苯辛或鴉片酊進行治療。
④理療:選用場效應治療儀,對腹部進行治療。但需要明確診斷除外細菌感染。
⑤熱敷:用熱水袋置于腹部,有助于腹瀉的治療。
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各種腹瀉?
診斷及鑒別診斷應按下列項目進行:
①病史及癥狀
a.病史:從疾病的發病起因,病變過程,發病的年齡及其性別,飲食情況,經常使用的藥物,以及服用止瀉藥或導瀉藥的使用情況都應了解。同時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癥狀,并判斷其與腹瀉有無關系,有何關系。
b.癥狀:應從糞便的性質、形狀、氣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況大致確定腹瀉的性質。
②體檢
望診:現全身狀況,皮疹情況,精神狀況,體態、體重等情況。
觸診:以手檢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塊等的性質,同時應盡量作肛門指診,除外肛門疾病。
聽診:了解腸蠕動情況。
③實驗室檢查:通過直接鏡檢,以及糞便中的細菌培養來診斷致病菌。
④X線檢查:用X線腹(fu)平片(pian)檢查腸道情況,或用氣鋇(bei)造影攝(she)片(pian),診斷除(chu)外(wai)消化道功能和器質性病變。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58099.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bao)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fen)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chu)處,未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理員(yuan),我(wo)們會(hui)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zi)與圖(tu)片(pian)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mu)的,若有來源標注(zhu)錯誤(wu)或侵犯(fan)了(le)您(nin)的合法(fa)權(quan)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們會(hui)第一時(shi)間予(yu)以刪(shan)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慢性咽喉(hou)炎驗方(求咽喉(hou)炎驗方)
下一篇: 治脅痛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