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干(gan)姜1兩(liang)(liang),甘草1兩(liang)(liang),附子(zi)1兩(liang)(liang)。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下痢嘔逆,胸中(zhong)悶(men)亂,心(xin)腹并(bing)痛,手足躁(zao)擾,臥不安席,服藥但增煩熱,利不禁,脈(mo)小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水(shui)2盞(zhan),煎至1盞(zhan),去(qu)滓溫服。
摘錄 : 《雞峰》卷十四
附子,在眾多中藥中經常用到,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有“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的說法。
查了資料,說附子有毒,須先煎,網上有許多醫生用附子的經驗。多數醫生認為,不論熬多長時間,嘗嘗,只要不麻嘴就好。有一個醫生用附子就是泡透,然后跟別的藥一起煎就好了。另一個醫生用的是生附子。他認為生附子的藥性大。就是用它的毒性更大。他用生附子挽救了不少醫院里看不好的病人。多數醫生都是煎半個小時。隨著藥量的增加,延長煎熬的時間。但是反過來想一想,這種做法沒道理。一鍋水,煮一個餃子和煮20個餃子,用的時間不是一樣的?為啥要增加煎藥時間?
而且在產地,附子被用來跟肉同時下鍋,燉在一起吃補益身體,并沒有中醫說的用附子有那么嚴格的適用禁忌。
我用的附子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附子各30克,炙甘草15克,山藥50克,黃芪60克
第1次煎藥,老老實實的先煎附子30分鐘,出于好奇,開鍋以后我嘗了嘗,沒有書上說的麻嘴,只有苦味兒。上網查了,說是制附子時膽堿過量。藥熬好以后,喝到嘴里,覺不出來這苦味兒了。第2次煎藥,先把附子泡了一晚上,然后,所有的藥連同泡過附子的水,附子,一起放入藥中,煎半個小時。
服藥后身體的變化:
第1天,腹瀉一次。很臭。(我早上已解過手,并沒有腹瀉),有腹脹,放屁。第2天仍然腹脹,放很多屁。第3天,一切正常了。后背處的痛點不像過去,一摸就摸到了,要細細的尋找,才能找到有一點點疼。讓人驚喜的是,雙手大魚際處的青色變淺,右鼻孔過去總是有鼻涕,現在鼻涕也少了。一天下來總共擤鼻子兩次。
雙腳不知何時起,總是光溜溜的,不出腳汗不說,腳后跟還裂,右腳比左腳裂的嚴重。原先以為是老了,汗都出不來了,腳部皮膚干燥,我總是4天泡一次腳,泡過以后抹上精油,但仍然擋不住腳裂。這一劑附子理中湯,竟然讓腳汗又出來了,右腳的裂紋由深變淺,最后竟然愈合住了。由此可知,腳裂與脾有關系。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過去大腿處毛細血管暴露,現在竟然有一大部分不明顯了。這個變化太讓我意外了。我小時候以為毛細血管暴露是遺傳,因為我媽就是這樣。后來在網上查到,脾虛會引起毛細血管浮于皮膚表面。
再來說說我的臉,自從我用黃芪建中湯,我的臉上總是出零星的痘,痘多數集中在下巴和左臉頰。書上說下巴是腎的反射區,臉頰是大腸的反射區。有痘痘我就擠掉,結果我的左臉頰經常長痘的位置形成一明顯黑斑,用手摸,能摸到里面還有帶著硬芯兒無力出頭的痘痘,服藥后,沒長出來的痘竟然直接消掉了。
雙手大魚際處的青色變淺了。這讓我想到肺為什么虛,因為肺內有寒,影響了它的運化功能。補肺,不先驅邪,補不進去。
用藥體會:這附子真是個好東西。
人們平時免不了(le)要吃生冷的(de)(de)東西,比如說(shuo)吃冰糕冰激凌,涼拌的(de)(de)黃(huang)瓜(gua),存放在冰柜的(de)(de)西點,水(shui)果(guo)……適(shi)當的(de)(de)用附子來去臟寒有好處。干姜我也用了(le),它的(de)(de)力量沒(mei)有附子大。
理中湯是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方子,在不少疾病的治療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很多時候,它并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和其他方子搭配在一起組成理中湯類合方,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的合方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下4個理中湯類合方。
一、附子理中湯
【方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組成】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干姜(炮)、甘草(炙)、白術各等分。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口噤則灌之。
【功效】補腎回陽,溫中散寒。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食少,泄利嘔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霍亂臟毒,陰斑瘴毒,喉腫瘡瘍,口舌生瘡,脈沉遲或沉細;并治陰盛格陽,發熱煩躁。
【應用要點】
01、主癥
瀉利嘔吐,腹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四肢厥冷,神疲欲寐,陰盛格陽,發熱煩躁,舌淡苔白或灰黑濕嫩,脈沉遲或沉細。
02、病機
脾腎陽微,中寒內生,甚則陰盛格陽。
【方義發微】附子理中湯由理中湯與四逆湯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中散寒以治中焦虛寒、脾運失司;用四逆湯回陽救逆治腎陽虧虛、陰寒內盛格陽于外。因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內生,導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癥現瀉利、嘔吐。中焦寒盛,故腹冷痛,得溫熱可稍緩,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腎為陰陽之根,腎陽虛衰則全身陽氣不足,故精神萎靡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病在中下二焦且以陰盛陽衰為機,故脈現沉遲或沉細。且當陽極微而陰盛極之時,出現陰盛格陽而有發熱煩躁“真寒假熱”之征,其陽微陰盛程度可見一斑。是證也,單以理中湯難以溫腎陽而暖全身,更無回陽救逆之用;純用四逆湯難溫運中陽以健脾胃、散寒邪,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中健脾以祛中焦虛寒;一則溫腎回陽以發揮救逆之功。
二、芎歸理中湯
【方源】《產科發蒙》卷三。
【組成】人參、白術、甘草、干姜(炒黑)、川芎、當歸。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中健脾,活血補血。
【主治】產后疲勞甚者及產前患下利,而產后有熱者。
【應用要點】
01、主癥
婦人妊娠久利不止,時腹冷痛,產后氣短乏力,面白少華,時有身熱,口渴喜熱飲而不多,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弱而澀。
02、病機
平素中陽不足,脾胃虛弱,產后氣血損傷,瘀血內停。
【方義發微】芎歸理中湯由理中湯與芎歸飲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中健脾以補虛散寒;用芎歸飲補血活血以補損祛瘀。素體中陽不足,脾失健運,故久利不止時腹冷痛。加之產后氣血損傷而現氣短、乏力、面白少華等癥。本平素中陽不振,又產時護理失宜,致使瘀血內停而現口渴喜熱飲卻不欲多飲,時有身熱而以夜晚為甚。是證也,單以芎歸飲難溫運中陽而健脾補虛;純用理中湯難活血補血以祛瘀補損,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陽健脾以散寒補虛;一則活血補血以祛瘀補損。
三、理中化痰湯
【方源】《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人參、白術(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用法】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送下。
【功效】溫中散寒,化痰降逆止嘔。
【主治】脾胃虛寒,痰涎內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應用要點】
01、主癥
嘔吐食物或清冷痰涎,每因勞累或進食生冷而發,胸痞脘悶,大便稀,時夾有不化之物,食少納差,口不渴,舌淡苔膩而滑,脈沉緩而弱。
02、病機
中陽不足,脾胃虛弱,水液失于運化,生痰聚飲,積于胃中。
【方義發微】理中化痰湯由理中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運中陽以健脾胃而散寒;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化飲祛痰以降逆止嘔。中陽不足,脾胃虛弱,無以腐熟水谷而食少納差,大便夾有不消化之物。脾不升清故作泄,胃不降濁故嘔吐。脾不運化水液,聚飲成痰,積于中焦,故胸痞脘悶,嘔吐痰涎等諸癥隨作。是證也,單以理中湯難祛化已成之痰飲而降胃氣;純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難溫運中陽以健脾胃而絕痰飲生成之源,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運脾陽以健脾胃而治本;一則化飲降逆以祛痰而治標。標本兼顧,藥中病機,諸癥隨即可愈。
四、理中吳茱萸湯
【方源】《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吳茱萸、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中健脾,降逆止嘔。
【主治]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
【應用要點]
01、主癥
嘔吐涎沫,下利,脘腹冷痛,吞酸嘈雜,時巔頂作痛,或手足四末厥冷,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弦遲。
02、病機
脾胃虛寒,化生痰飲,虛寒入犯厥陰,痰飲隨肝胃寒氣上逆。
【方(fang)(fang)義發微】理(li)中(zhong)吳茱萸(yu)湯(tang)由(you)理(li)中(zhong)湯(tang)與吳茱萸(yu)湯(tang)二(er)方(fang)(fang)相(xiang)合而(er)(er)(er)成。取理(li)中(zhong)湯(tang)溫運(yun)中(zhong)陽以(yi)健(jian)(jian)脾(pi)散寒(han),用吳茱萸(yu)湯(tang)溫中(zhong)降(jiang)(jiang)逆以(yi)散寒(han)飲(yin)(yin)。是證病位(wei)在脾(pi),由(you)于脾(pi)陽不足,虛寒(han)內(nei)生(sheng)(sheng),故現下利,脘腹冷痛,甚(shen)或手足四(si)末厥冷。脾(pi)失健(jian)(jian)運(yun)則痰飲(yin)(yin)內(nei)生(sheng)(sheng),虛寒(han)之(zhi)氣(qi)聚于胃擾于肝(gan)(gan)經(jing)(jing),肝(gan)(gan)胃之(zhi)氣(qi)上逆夾痰飲(yin)(yin)上沖(chong),故嘔(ou)吐涎沫,巔頂時(shi)痛等隨(sui)作(zuo)。是證也,單以(yi)理(li)中(zhong)湯(tang)難暖肝(gan)(gan)以(yi)散肝(gan)(gan)經(jing)(jing)之(zhi)寒(han)而(er)(er)(er)降(jiang)(jiang)肝(gan)(gan)之(zhi)逆氣(qi);純用吳茱萸(yu)湯(tang)難健(jian)(jian)運(yun)脾(pi)陽以(yi)坐鎮(zhen)中(zhong)州,故將兩方(fang)(fang)相(xiang)合。一則溫中(zhong)健(jian)(jian)脾(pi)以(yi)絕(jue)虛寒(han)之(zhi)源;一則暖肝(gan)(gan)和(he)胃以(yi)化飲(yin)(yin)降(jiang)(jiang)逆而(er)(er)(er)止嘔(ou),如(ru)此則脾(pi)陽充、寒(han)氣(qi)散、逆氣(qi)降(jiang)(jiang),諸癥隨(sui)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54501.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bao)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zhong)分(fen)享(xiang),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yu)(yu)作者取得聯系(xi),或(huo)有(you)版權(quan)異(yi)議的(de)(de),請聯系(xi)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hui)(hui)立即(ji)處理(li),本站部分(fen)文字與(yu)(yu)圖片資(zi)源來自(zi)于網絡,轉(zhuan)載(zai)是出于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de),若(ruo)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wu)或(huo)侵犯(fan)了(le)您(nin)的(de)(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hui)(hui)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chu),并(bing)同時(shi)向(xiang)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理中豁(huo)痰湯
下(xia)一(yi)篇(pian): 理中降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