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烏藥(yao)1錢5分(fen),縮砂8分(fen),木香8分(fen),延(yan)胡索3錢,香附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 : 經水欲來(lai),小腹(fu)疼痛者。
用法用量 : 大棗為引,水煎服。
摘錄 : 《家庭治病新書》
月經先期【概述】月經周期每月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一行,連續兩個周期以上者為“月經先期”。月經先期,現代醫學稱之為月經頻發,多指月經周期短于21天。月經頻發與卵泡期過短、卵泡發育迅速而致排卵提前有關,還與黃體功能不全及黃體過早萎縮有關,本病多見于生育期的婦女。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于平素嗜食辛辣油膩食物或郁怒傷肝,引動肝火,以致血分蘊熱。因為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兩脈與月經密切相關。氣虛則統攝無權,沖任失固;血熱則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寧,均可使月經提前而至。月經先期量多者,為水火俱旺;先期量少者,為火旺而陰水枯竭。其后期量少者,固屬血寒不足;后期量多者,則屬血寒有余。
月經先期的治療重在調整周期,使之恢復常度。按其證候屬性或補或瀉,或養或清。若虛中有實或實中有虛者,亦當注意養營安血,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治療】1.氣虛證(1)脾氣虛弱證【癥狀】月經提前,可伴量多或量少,色淡或紅而不鮮,質清稀,兼見納少便溏,脘悶腹脹,氣短懶言,或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緩無力。【方一】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黨參15克,生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杭白芍9克,當歸炭9克,陳皮4.5克,升麻9克,柴胡4.5克,炙甘草9克。
【功效】補脾益氣,固沖攝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本方以人參、黃芪益氣為君;白術、甘草健脾補中為臣;當歸補血,陳皮理氣為佐;升麻、柴胡升陽為使。
【按語】全方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攝血歸經之效,使月經自調。若經量過多,可酌加炒地榆、龍骨、牡蠣固澀止血。若氣虛日久,導致陽虛,而見經色淡白、質清稀,小腹冷痛,脈沉遲者,可酌加鹽炒小茴香、桂枝、淫羊藿、巴戟肉等溫宮散寒、固沖止血之品。若氣虛挾瘀可在益氣化瘀前提下,酌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等。
(2)腎氣虛證【癥狀】月經提前,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暗淡而質薄,可伴有腰脊酸痛,或夜尿頻多,舌質淡嫩,苔白潤,脈細弱。【方一】固陰煎【來源】《景岳全書》【組成】菟絲子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5克,人參9克,山藥3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遠志9克。
【功效】補益腎氣、固沖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菟絲子補腎益精氣,熟地、山萸肉,滋腎益精;人參、山藥、炙甘草健脾益氣,補后天養先天以固命門;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使心氣下通,以加強腎氣固攝之力。
【按語】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固沖調經之效。腰脊酸痛或強痛者,酌加羌活、鹿角霜、金毛狗脊通達督脈。精血虧虛者,酌加枸杞、熟地、山萸肉等。
2.血熱證(1)陽盛血熱證【癥狀】經來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質稠粘。或伴心胸煩躁,面紅口干,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方一】清經散【來源】《傅青主女科》【組成】熟地15克,地骨皮15克,粉丹皮12克,杭白芍9克,黃柏9克,茯苓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清熱涼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丹皮、青蒿、黃柏清熱瀉火涼血;地骨皮、熟地清虛熱而滋腎水;白芍養血斂陰;茯苓行水瀉熱。全方清熱瀉火,涼血斂陰,使熱去則陰不傷,血安而經自調。
【按語】若大便燥結,心胸煩躁,面赤舌紅,可去黃柏,酌加炒大黃,以清解陽明燥實。若血色紫紅而稠粘,可酌加益母草、法半夏,化瘀祛濕。若經量過多,可去茯苓之滲利,以免傷陰,酌加炒地榆、茜草,涼血止血。
(2)肝郁血熱證【癥狀】月經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或少腹脹痛,或胸悶脅脹,乳房脹痛,或心煩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方一】丹梔逍遙散【來源】《內科摘要》【組成】丹皮12克,梔子9克,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薄荷3克,炙甘草4.5克。
【功效】舒肝清熱,涼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丹皮、梔子、柴胡舒肝解郁,清熱涼血;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補中;薄荷助柴胡舒達肝氣。諸藥合用,使肝氣暢達,肝熱得清,熱清血寧,則經水如期。
【按語】經行不暢血塊多者,加澤蘭、丹參、益母草活血行滯。如少腹痛甚,可加炒金鈴子、酒元胡,疏郁理氣止痛。經量多者,去當歸,因其香竄活血,性溫,走而不守,故血熱經多者用之不妥。
(3)陰虛血熱證【癥狀】經來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方一】兩地湯【來源】《傅青主女科》【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玄參10克,麥冬9克,阿膠9克(烊化)白芍9克。
【功效】養陰、清熱、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生地、玄參、麥冬養陰滋液,壯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虛熱,瀉腎火;阿膠滋陰補血;白芍養血斂陰;旱蓮草、女貞子清熱涼血滋陰。全方重在滋陰壯水,水足則火自平,陰復則陽自秘,則經行如期。
【按語】虛陽上亢,出現頭暈、耳鳴、沖熱等癥,可在兩地湯中加蒺藜、鉤藤、夏枯草、龍骨、牡蠣,以平肝潛陽。若陰虛內熱,熱迫血行,以致經量過多者,則可在兩地湯基礎上加炒地榆、茜草涼血止血。
月經后期【概述】月經周期延遲7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連續兩個周期以上者,且經期和經量在正常范圍,稱“月經后期”,又稱“經期延后”、“經遲”。如僅延期三、五天,且無其它不適者,不作月經后期論。若偶見一次,下次月經來潮仍然如期者,或青春期月經初潮后一年內,或圍絕經期絕經前,周期時有延后,無其它癥候者,亦不作病論。
月經后期現代醫學稱之為月經稀發。月經稀發是指月經周期超過40天的不規則子宮出血。月經稀發即可發生在有排卵性月經周期中,也可發生在無排卵性月經周期中。發生于前者,多因為卵泡發育成熟時間延長,這與甲狀腺功能不足,新陳代謝過低,使得卵巢不能按時排卵有關;發生于后者,則是由于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功能失調,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發育不良而致月經周期延長。
【治療】1.腎虛證【癥狀】月經延后,量少,色黯淡,質清稀,或帶下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方一】當歸地黃飲【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當歸15克,熟地12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0克,杜仲10克,懷牛膝10克,甘草6克。
【功效】補腎養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當歸、熟地、山萸肉養血益精;山藥、杜仲補腎氣以固命門;牛膝強腰膝,通經血,使補中有行;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重在補益腎氣,益精養血。
【按語】若腎氣不足,日久傷陽,癥見腰膝酸冷者,可酌加菟絲子、巴戟天、仙靈脾、杜仲等以溫腎陽,強腰膝。帶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櫻子溫腎固澀止帶。2.血虛證【癥狀】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或小腹綿綿作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發麻;唇舌淡白,脈細弱。【方一】小營煎【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當歸15克,熟地30克,芍藥15克,山藥15克,枸杞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血補沖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補肝血;芍藥和營養肝,斂陰益血;熟地、枸杞滋陰養血填精;山藥健脾滋腎;炙甘草益氣健脾。全方滋肝腎,益精血,滋血之源,故主血少陰虛之證。血虛月經延后,乃營血虧少,沖任不足,腎為生精化血之所,肝為血之庫府,脾為生化之源,故調之重在滋水,重在補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氣健脾,故亦宜之。
【按語】如因脾虛運化無力,兼見脘悶食少,便溏者去當歸之潤腸加黨參、白術、砂仁益氣健脾止瀉。心悸不眠者加五味子,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如兼潮熱、盜汗、心煩者,為血虛陰虧,虛熱內生,酌加女貞子、旱蓮草、地骨皮以滋肝腎,清虛熱。如兼見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為血虛兼寒,原方去芍藥之陰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強筋骨,溫中補陽,散寒止痛。【方二】歸地滋血湯【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組成】當歸20克,熟地30克,鹿角霜12克,黨參10克,白術20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香附10克。
【功效】滋腎益精,養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熟地、枸杞補肝腎,養血,益陰;鹿角霜、山茱萸溫腎陽,益精血;黨參、白術補氣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酸軟;香附疏達氣機,使諸藥補而不滯。
【按語】全方以補肝腎,益精血為主,佐以益氣健脾,有氣血雙補之效,故宜于血虛月經后期而兼見氣虛者。
3.血寒證(1)虛寒證【癥狀】月經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小腹隱痛,喜暖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方一】溫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當歸12克,吳茱萸12克,桂枝9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生姜6克,丹皮12克,法半夏9克,麥冬10克,人參9克,阿膠11克,甘草6克。
【功效】扶陽祛寒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暖宮,通利血脈;當歸、川芎、白芍、阿膠養血活血調經;丹皮祛瘀;麥冬、半夏、生姜潤燥降逆和胃;人參、甘草補氣和中。
【按語】全方寒熱虛實并用,而以溫經散寒,養血祛瘀調經為主。古人譽本方為調經之祖方;若陽虛甚,癥見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者,酌加補骨脂、巴戟天、仙靈脾等以溫腎助陽。
(2)實寒證【癥狀】經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經色黯紅,質正常,有血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減;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紅,舌紫而黯,或有瘀點,脈沉緊或沉澀。【方一】姜黃散【來源】《證治準繩》【組成】姜黃9克,白芍12克,玄胡索12克,牡丹皮9克,當歸20克,莪術9克,紅花15克,桂心6克,川芎15克。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行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桂心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調經;姜黃、莪術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氣止痛;丹皮、紅花活血祛瘀,白芍藥養血柔肝止痛。
【按語】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為辛溫之品,合用能溫經散寒,破血祛瘀,行氣止痛,故治血臟久冷,月水不調,臍腹剌痛等寒凝血瘀之證。月經后期,經色黯紅,量少有塊,小腹冷痛拒按,亦屬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頗為相宜。【方二】溫經湯【來源】《婦人大全良方》【組成】當歸20克,川芎15克,芍藥12克,桂心6克,莪術6克,牡丹皮10克,人參9克,牛膝12克,甘草(炒)6克。
【功效】溫經散寒,通脈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桂心溫經散寒通血脈而止痛,當歸補血調經,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人參補氣扶正,助桂、歸、芎宣通陽氣而散寒邪;莪術、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按語】全方有益氣通陽,溫經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氣客于血室,以致血氣凝滯,臍腹作痛之證。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經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見氣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氣通陽、溫經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黃、五靈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經量過多者去莪術、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葉以溫經止血。
3.氣滯證【癥狀】月經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質正常或色紅質稠,行而不暢,或有小血塊。小腹脹痛,按之不減。精神郁悶,胸脅脹滿不舒,時欲嘆息,或胸悶脅脹或乳房脹痛,舌質正常或偏紅,苔正常或薄黃,脈弦或弦數。【方一】加味烏沉湯【來源】《證治準繩》【組成】烏藥6克,砂仁6克,木香6克,玄胡索15克,香附(炒,去毛)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烏藥、香附理氣行滯,木香行氣止痛,砂仁和中氣行氣,養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調和諸藥。
【按語】全方重在理氣行滯以調經止痛。婦人經前臍腹疼痛,痛在經前為實,痛而拘急為氣滯,治宜理氣行滯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處以治氣滯所致的月經后期,亦取其理氣行滯之功,用時加當歸、川芎增強活血調經之力,使氣血流暢,則病自愈。如兼見經量過多,經色深紅,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者為氣邪化熱,上方加丹皮、梔子清瀉郁熱,兩脅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氣柔肝止痛。【方二】疏肝解郁湯【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組成】香附12克,青皮12克,柴胡15克,郁金3克,丹參9克,川芎9克,澤蘭6克,延胡15克,金鈴炭9克。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氣疏肝;丹參、川芎、澤蘭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金鈴炭行氣止痛兼能清熱。
【按語】諸藥合用有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經證見月經量少,行而不暢,脘脅脹滿,矢氣即舒等氣郁血滯之證而兼有微熱者。月經后期量少、有塊,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為氣郁血滯。經血紅,舌質紅,苔微黃為郁已化熱。脈弦澀,為氣郁血滯之征。故亦屬氣郁血滯化熱之證,宜用此方加黃芩、山梔。經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溫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熱止血。
月經衍期【概述】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提前或錯后超過7天,連續3個周期以上者稱“月經先后無定期”,亦稱“經行先后無定期”。本病以月經周期紊亂為臨床特征,可連續兩三個周期提前又出現一次后退,亦可能兩三個周期推后又見一次提前,沒有一定規律,故又稱為“經亂”。
月經先后不定期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直接有關。當體內促卵泡生成激素與促黃體生成激素的比例失調,或下丘腦分泌的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受到抑制,月經中期的黃體生成激素高峰消失,則表現為月經后期。若卵泡發育不良,雌激素分泌不足,則表現為月經提前。
中醫認為,氣血失調,沖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常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機,其病因多由肝氣瘀滯或腎氣虛衰所致,而以肝郁為主。肝為腎之子,肝氣郁滯,疏泄失調,子病及母,使腎氣的閉藏失司,故常發展為肝腎同病。
本病治法貴在調理氣血、沖任,從而達到調整月經周期。治療應按病性的虛實寒熱或補、或疏、或溫、或清。腎氣虧虛者補之固之,肝郁氣滯者疏之調之,脾氣虛弱者益之健之。氣血和,沖任調,則經自如期。
【治療】1.腎氣虧虛證【癥狀】月經周期時先時后,量少,色淡,質清,帶下清稀量多;精神不振,頭暈耳鳴,腰酸軟,小便頻數清長,或尿后余瀝不盡,或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細弱。【方一】歸腎丸【來源】《金匱要略》【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藥20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絲子12克。
【功效】補益腎氣,調固沖任。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歸腎丸平補腎氣,不寒不熱,故宜于腎氣虧虛,月經先后無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腎氣虛小便頻數清長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補腎氣,縮小便。
【按語】適用于腎氣虧虛,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色淡、質清,兼見頭暈耳鳴,腰酸軟,小便頻數或清長,舌淡脈細弱者。【方二】右歸丸【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熟地124克,山藥12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杜仲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當歸9克,制附子6克,肉桂6克。
【功效】溫腎壯陽,補沖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歸腎丸補腎氣,去茯苓之滲利。加鹿角膠補腎陽,益精血,制附子,溫補腎陽,益命門之火。肉桂溫脾腎之陽,益火消陰。全方溫腎陽,益精血,兼能溫沖調經。故宜于腎陽虛封藏失司,而月經先后無定者。
【按語】如經量過多者去當歸、肉桂之通利血脈,加補骨脂,焦艾葉溫經止血。若大便溏瀉者去當歸之潤腸,鹿角膠之滋膩,加補骨脂,肉豆蔻補腎助陽,溫脾止瀉。食少腹脹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間尿多者加烏藥、益智仁溫腎縮小便。白帶清稀量多者加金櫻子、生牡蠣固澀止帶。
2.肝氣失調證【癥狀】月經周期先后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紅,經行不暢,或有血塊。經前乳房或小腹脹痛,經來痛減;精神郁悶,或心煩易怒,或胸悶不舒,時欲太息,兩脅脹痛,舌質正常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方一】逍遙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柴胡15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術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郁,養血調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白術、甘草培補脾土。加薄荷少許以強疏散條達之功,煨姜配歸、芍以調氣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補脾養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虛,脾土不和之證。用以治肝氣失調之月經先后無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養血之意。
【按語】如兼見脘悶納呆者,加厚樸、陳皮理氣和胃。氣滯血滯,經來有塊,小腹脹痛,加延胡索、丹參、炒蒲黃、五靈脂,行滯活血止痛。肝郁化熱,經量增多,色紅,質稠者去當歸、煨姜之辛溫行血,加丹皮、梔子、茜草炭、貫眾炭清熱止血。肝陽偏亢,并見頭目眩暈,舌紅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鉤藤,菊花、石決明等平肝潛陽。【方二】定經湯【來源】《傅青主女科》【組成】菟絲子(酒炒)15克,白芍(酒炒)12克,當歸(酒洗)9克,熟地黃15克,山藥(炒)12克,白茯苓12克,荊芥穗(炒黑)9克,柴胡12克。
【功效】疏肝養血,補腎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柴胡、荊芥穗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菟絲子、熟地黃,山藥補腎氣、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
【按語】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腎郁,補腎精以生肝血,使肝腎之氣舒而精血旺,則經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經先后無定期,兼見腰酸軟,精神疲憊;經量減少等肝腎同病者頗為相宜。
經期延長【概述】月經周期正常,經期超過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凈者,稱為“經期延長”,又稱“經事延長”。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黃體萎縮不全者、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炎等引起的經期延長。宮內節育器和輸卵管結扎后引起的經期延長也按本病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發病機理主要是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制約而致。常見的分型有氣虛、虛熱和血瘀。
本病以經期延長而月經周期正常為辨證要點。治療以固沖調經為大法,氣虛者重在補氣升提,陰虛血熱者重在養陰清熱,瘀血阻滯者以通為止,不可概投固澀之劑。
【治療】1.氣虛證【癥狀】經行時間延長,量多,經色淡紅,質稀,肢倦神疲,氣短懶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脈緩弱。【方一】舉元煎加阿膠、艾葉、烏賊骨【來源】《景岳全書》【組成】人參9克,黃芪15克,白術12克,炙甘草6克,升麻6克,阿膠11克,艾葉12克,烏賊骨12克。
【功效】補氣升提,固沖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人參、白術、黃芪、炙甘草補氣健脾攝血;升麻升舉中氣;阿膠養血止血;艾葉暖宮止血;烏賊骨固沖止血。全方共奏補氣升提,固沖止血之效。
【按語】若經量多者,酌加生牡蠣、五味子、棕櫚炭;伴有經行腹痛,經血有塊者,酌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兼血虛者,癥見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酌加制首烏、龍眼肉、熟地。
2.虛熱證【癥狀】經行時間延長,量少,經色鮮紅,質稠,咽干口燥,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大便燥結,舌紅,苔少,脈細數。【方一】清血養陰湯【來源】《婦科臨床手冊》【組成】生地15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玄參12克,黃柏12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2克。
【功效】養陰清熱,涼血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柏、丹皮清熱涼血;生地、玄參、旱蓮草滋陰涼血止血;女貞子滋腎陰;白芍斂肝陰。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按語】若月經量少者,酌加熱地、丹參;潮熱不退者,酌加白薇、地骨皮。
3.血瘀證【癥狀】經行時間延長,量或多或少,經色紫黯有塊,經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小瘀點,脈澀有力。【方一】棕蒲散【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組成】棕櫚炭12克,蒲黃9克,炭歸身9克,炒白芍12克,川芎9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秦艽9克,澤蘭12克,杜仲12克。
【功效】活血祛瘀,固沖調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歸身、川芎、澤蘭活血祛瘀;丹皮、生地、白芍涼血和陰,清泄血分之熱;秦艽、杜仲壯腰補腎,固攝沖任;蒲黃炭、棕櫚炭活血止血。
【按語(yu)】全方活血(xue)祛瘀,涼血(xue)止血(xue),故(gu)月經可調(diao)。
煮(zhu)湯圓的時(shi)間一般為10分鐘左右,煮(zhu)到湯圓飄起來(lai)了(le)基本就熟了(le)。
材料準備(bei):湯(tang)圓(yuan)32個(ge),水1000毫升(sheng),鍋,勺子
1、先把速(su)凍湯圓從(cong)冰箱(xiang)里(li)拿出(chu)去掉外(wai)包裝。倒入盆中,在室溫下放(fang)置約10分鐘,使湯圓內部的(de)冰充分融化。
2、往鍋中倒入冷水,然后把鍋放在電磁爐上。蓋上鍋蓋使冷水燒開。
3、鍋中開始燒開水,等到開水燒開后,打開鍋蓋。把湯圓輕輕放入鍋中。
4、用勺子翻動湯圓,以免湯圓粘鍋。等到鍋中的水開了,打開鍋蓋,湯圓就煮好了。
5、一個個白白胖胖的湯圓看起來就非常有食欲。這個時候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往水中加入適量的白砂糖,這樣湯圓的湯也非常好喝。
擴展資料:
湯圓的(de)的(de)營(ying)養搭(da)配:
1、配點辣菜護脾(pi)胃(wei)(wei)。湯(tang)圓(yuan)含糖特別高,而(er)太甜的(de)食(shi)物(wu)(wu)會影響脾(pi)胃(wei)(wei)。中醫說“甘入脾(pi)”,味甘的(de)食(shi)物(wu)(wu)如(ru)湯(tang)圓(yuan),有(you)“緩滯”作用,適量(liang)攝取能為(wei)腸胃(wei)(wei)帶來能量(liang),幫助消(xiao)化吸收吃(chi)進肚子(zi)里的(de)食(shi)物(wu)(wu),但是吃(chi)多了則會減緩腸胃(wei)(wei)蠕(ru)動(dong),導(dao)致打嗝、脹氣(qi)、腹瀉、食(shi)欲不(bu)振、消(xiao)化不(bu)良等消(xiao)化道癥(zheng)狀。
2、在吃(chi)湯(tang)(tang)圓的(de)同(tong)時,可以搭配(pei)一些辛味的(de)食物(wu),如(ru)蔥(cong)、姜、蒜、辣椒等,來(lai)平衡湯(tang)(tang)圓帶來(lai)的(de)滯緩效果,減(jian)低對脾胃的(de)傷害。所以吃(chi)湯(tang)(tang)圓最好搭配(pei)一些小菜(cai),比(bi)如(ru)蒜泥茄子、洋蔥(cong)拌(ban)木耳等,不僅爽口解膩(ni),營養也(ye)更均衡。
3、湯(tang)圓(yuan)還有一種很好的搭(da)配方法,就是米(mi)酒,叫米(mi)酒湯(tang)圓(yuan),米(mi)酒俗稱醪糟,使用糯米(mi)蒸熟(shu)后(hou)加入酒精發酵而成的,酒精度數不高(gao),味道(dao)香甜可口,用來(lai)做小湯(tang)圓(yuan),可以刺(ci)激消化腺分(fen)泌增(zeng)進食欲,而卻對產婦還有催乳的功能。
-湯圓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462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li)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chu)(chu),未能(neng)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qing)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ji)處(chu)(chu)理,本站部分(fen)文字(zi)與圖(tu)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法權(quan)益,請(qing)(qing)立即(ji)通知我們(管理員郵(you)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們會第一(yi)時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jia)味如神散
下一篇: 加味(wei)姜附(fu)湯(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