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川芎止痛湯

中(zhong)醫世家 2023-05-03 10:46:27

川芎止痛湯

處方 : 川芎(xiong)20-30克,荊芥10-12克,防(fang)風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龍(long)15-25克,細辛3-6克。

功能主治 : 祛風止痛,活血(xue)化瘀。主風邪內侵(qin),瘀阻血(xue)脈。(三叉(cha)神經痛)

用法用量 : 水煎服(fu),每日(ri)(ri)1劑,日(ri)(ri)服(fu)2次,重者可每日(ri)(ri)2劑。

摘錄 : 蔣森方

鳙(yong)魚川芎湯:活血(xue)行氣(qi),祛風止痛(tong)

材料

鳙魚1尾(wei),川(chuan)芎(xiong)、白芷(zhi)各60克,調(diao)料適量。

做法

將鳙魚去鱗、鰓及內(nei)臟(zang),洗凈;2味藥裝紗布(bu)袋中,扎口,入鍋(guo)同(tong)燉(dun)至(zhi)魚肉(rou)熟時調味,撈棄(qi)藥袋即(ji)成。

服法

食魚,飲湯。

性味歸經

川芎性溫,味(wei)辛,歸肝(gan)、膽、心包經(jing)。

食性配伍

風(feng)寒(han)頭(tou)痛(tong)、風(feng)熱(re)頭(tou)痛(tong)、偏(pian)頭(tou)痛(tong)、血管神經性頭(tou)痛(tong)者(zhe)宜食(shi)。高(gao)血壓性頭(tou)痛(tong)、腦腫瘤頭(tou)痛(tong)、肝火(huo)頭(tou)痛(tong)以及陰虛(xu)火(huo)旺者(zhe)均忌食(shi)。

養生堂提示

此湯能活血(xue)行氣,祛風(feng)(feng)止痛(tong)。用于(yu)安(an)撫神經,正頭(tou)風(feng)(feng)頭(tou)痛(tong),癥瘕腹(fu)痛(tong),胸脅刺痛(tong),跌打(da)腫痛(tong),頭(tou)痛(tong),風(feng)(feng)濕痹痛(tong)。《本經》說:“川等(deng)主中(zhong)風(feng)(feng)入腦頭(tou)痛(tong),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ren)血(xue)閉無(wu)子。”

川芎茶調散(san),冬季受寒(han)頭(tou)痛的特效方(fang),用清茶調服(fu),能快速散(san)寒(han)止痛

頭痛這個病,估計幾乎沒(mei)有人沒(mei)體驗過,根據 歷史 記載,曹(cao)操(cao)就有頭風(feng)(feng)病,也就是發作性(xing)的(de)劇烈頭痛病,因為(wei)華(hua)(hua)佗(tuo)想給他(ta)(ta)手術治(zhi)療,開(kai)顱取涎,結果曹(cao)操(cao)認為(wei)是要謀害他(ta)(ta),就把華(hua)(hua)佗(tuo)殺了。而(er)最終,曹(cao)操(cao)的(de)頭痛病也沒(mei)能(neng)治(zhi)好,困擾了他(ta)(ta)一(yi)輩子(zi)。其實頭痛有時候(hou)真的(de)是非常(chang)難治(zhi)的(de)一(yi)種病,因為(wei)頭痛的(de)病因非常(chang)多,既有遭受風(feng)(feng)寒、風(feng)(feng)熱(re)等(deng)外(wai)來邪氣所致者;也有痰濕、瘀血阻滯,肝陽上亢等(deng)所致者。

而今(jin)天,就和大家聊聊冬(dong)天常見的(de),因為(wei)感受風寒而導(dao)致(zhi)的(de)頭痛。


川芎茶調(diao)(diao)散(san),由(you)川芎,白芷,羌活,甘草,細(xi)辛,防風,薄(bo)荷組成。將這(zhe)些藥物粉碎為末,然后服用的(de)時候取適量,用清茶茶湯調(diao)(diao)勻后服下。

該方(fang)子,以川芎、白芷、羌活(huo)、細辛、防風和(he)(he)薄荷,疏(shu)散(san)風寒,散(san)寒解表,通(tong)竅止痛;以甘草(cao)和(he)(he)茶湯調和(he)(he)諸藥。

由(you)于(yu)服(fu)用的(de)時候(hou)需要使用茶(cha)湯調(diao)(diao)和,所(suo)以該方才被稱(cheng)之為(wei)川芎茶(cha)調(diao)(diao)散。

這個方子治療(liao)的,是風(feng)寒(han)邪氣(qi)入侵,侵犯腦竅,導致(zhi)經(jing)脈氣(qi)血凝(ning)固,流(liu)通(tong)(tong)不(bu)暢,不(bu)通(tong)(tong)則痛(tong)(tong)。而(er)川芎,具有理氣(qi)活血,通(tong)(tong)絡止(zhi)(zhi)(zhi)痛(tong)(tong)的作用;白芷可(ke)(ke)散(san)寒(han)止(zhi)(zhi)(zhi)痛(tong)(tong),祛濕通(tong)(tong)竅;羌活可(ke)(ke)祛濕、通(tong)(tong)絡而(er)止(zhi)(zhi)(zhi)痛(tong)(tong);細辛可(ke)(ke)散(san)寒(han)祛濕,開(kai)竅止(zhi)(zhi)(zhi)痛(tong)(tong);防風(feng)可(ke)(ke)散(san)寒(han)祛風(feng);薄(bo)荷(he)可(ke)(ke)清熱解表,疏(shu)肝解郁,理氣(qi)活血,各種藥物配合在一起,共同達到疏(shu)散(san)風(feng)寒(han)而(er)通(tong)(tong)絡止(zhi)(zhi)(zhi)痛(tong)(tong)的效(xiao)果。

有這(zhe)些藥物都是辛溫的(de)藥物,比較(jiao)燥(zao)烈,所以使用甘草、清茶來緩和(he)藥性,達到既能(neng)夠(gou)散寒(han)解(jie)表(biao)之(zhi)痛(tong),又(you)能(neng)夠(gou)不至于讓身體(ti)受(shou)損的(de)目的(de)。

這首方(fang)子(zi)源自于(yu)宋代官(guan)方(fang)的制(zhi)(zhi)藥(yao)(yao)(yao)規范《太平惠(hui)民和劑局方(fang)》。這本書,是宋代官(guan)方(fang)制(zhi)(zhi)藥(yao)(yao)(yao)機構熟藥(yao)(yao)(yao)所,為了規范分布(bu)在各地的熟藥(yao)(yao)(yao)所制(zhi)(zhi)作的成(cheng)藥(yao)(yao)(yao)質量(liang)而制(zhi)(zhi)定的國家級(ji)制(zhi)(zhi)藥(yao)(yao)(yao)規范,類似于(yu)現代的藥(yao)(yao)(yao)典(dian)。



雖然說(shuo)川芎茶調散是治療(liao)風寒所(suo)致頭(tou)疼的經典名方,但是中(zhong)醫(yi)歷來(lai)講究預防要大于治療(liao),所(suo)以冬季(ji)如(ru)何預防風寒入侵,是比(bi)治療(liao)頭(tou)疼更重要的。

1.出門要佩戴好圍脖

使(shi)用圍脖、頭(tou)巾等把頭(tou)頸部保護(hu)好,防止風(feng)寒邪(xie)(xie)氣從(cong)頸部入侵身體。頸部分布有多個穴位(wei),比(bi)如風(feng)池(chi)、風(feng)府(fu)、翳風(feng)、風(feng)門(men)等穴位(wei),這些穴位(wei),都是(shi)既能夠治療風(feng)邪(xie)(xie)入侵導致(zhi)的(de)疾病,同時又(you)是(shi)比(bi)較怕風(feng)的(de)部位(wei)。

用圍巾保護好脖子,就可(ke)以(yi)防止風邪從這些部位入侵。尤其(qi)是后(hou)(hou)頭頸部,中醫認為(wei)(wei)人體的背部,是風寒(han)邪氣(qi)容易偷襲(xi)的部位,所以(yi)把(ba)這種從后(hou)(hou)而入侵的風寒(han)邪氣(qi),稱之為(wei)(wei)賊(zei)風。

2.喝一碗蔥姜湯

用一根完整帶根的大蔥,與幾片生姜一起,加水煮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對于(yu)(yu)在寒冷(leng)戶外(wai)待了較(jiao)長(chang)時間的人來說,回到家中(zhong)喝一碗蔥姜湯,有(you)利(li)于(yu)(yu)散寒祛風,防止風寒邪氣(qi)留滯在身(shen)體內部,而(er)引發(fa)感冒、頭(tou)疼等問題。

需要(yao)注意的(de)是,熬(ao)煮的(de)時間一定(ding)不能太長,5分鐘左右即可。


#哆(duo)咖醫生超(chao)能團##謠零零計劃#

中醫辨治三叉神經痛(tong)(面痛(tong))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中老年人常發病,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單側發病,右側多見。臨床癥狀為在頰部、上唇、上牙齦和下唇、下牙齦等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無任何先兆,突然出現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撕裂樣、電灼樣、刀割樣或針刺樣的反復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等癥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鐘至數分鐘多則半小時不等,癥狀驟然停止后無任何不適感。
該病呈周期性發作。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久不得愈。由于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誘發痛作,經過一次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異常緊張,使其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藥治療該病,常可取得良好療效。
三叉神經痛屬于中醫“偏頭痛”、“面痛”等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靈樞·經脈》篇提到頷痛、頰痛、目外眥痛;《素問·繆刺論》有“齒唇寒痛”之癥等。后世醫家對本病的征候特點有較細致的描繪和較深入的認識。如《醫林繩墨》謂:“亦有浮游之火,上攻頭目或齒異不定而作痛者。”闡述了其病機與癥狀。《張氏醫通》中云:“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證治準繩》還進一步加以分類曰:“面痛……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醫學綱目》和《普濟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驗的記述,以上表明我國古代醫家對本病的證治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是三陽經筋受邪所致。古云:“巔頂之上,惟風可到。”據本病疼痛發作的特點,與風邪者善行而數變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療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明《景岳全書》曰:”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瓣表里.蓋暫病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廉元氣.以暫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風寒外邪于經也,治宜彌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需遵循以下原則: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風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熱、滌痰、活血為主;疼痛既然是閉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療上應以通經活絡為主,并以此為原則;如因風邪引起者,宜疏風通絡: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溫經:因熱邪引起者,宜清熱通絡;因濕邪引起者,宜除濕通絡;因氣滯引起者,宜理氣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機 】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一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二是內傷七情、飲食或勞倦。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1、風寒外襲

風寒侵犯陽明,風陽升發,易犯頭面,而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致血脈收引,氣血閉塞,而產生疼痛。

2、胃熱上攻

過食炙賻辛熱之物,胃熱偏盛,或外感風熱,邪熱犯胃,胃火熏蒸,循經上攻頭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內傷七情,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或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肝膽之火升騰。肝火循胃絡上擾面頰而發病。

4、痰瘀阻絡

多因病程長久,脾虛運化失常,痰濁內盛,阻塞脈絡;或久病入絡人血,瘀血內阻,絡脈不通,不通則痛。

【辨證分型】

1、風寒外襲

常因冷天或感風寒而發作或加重,痛時面肌有緊縮感,呈陣發性短暫抽搐樣劇痛,局部喜熱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2、胃火上攻

面頰呈陣發性劇痛。遇熱誘發,痛如火燎肉裂,齦腫口臭,煩躁不安,口渴喜飲,大便干結,小便赤黃,或有胃脘隱痛。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

3、肝火上炎

患側頻發電擊樣疼痛,痛時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怒則發作,脅肋作脹,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沉弦。如為虛火上炎,則抽搐劇痛,午后加重,顴紅煩熱,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細弦數。

4、痰瘀阻絡

經久不愈,時作時止,劇痛時如錐刺刀割;如為痰阻,胸睦滿悶,嘔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質暗淡,苔滑膩,脈沉滑;如為血瘀,痛處固定不移,午后加劇,舌質偏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

【分型治療】

(1)風寒外襲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止痛。

處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烏、藁本各9克,細辛3克,蓽撥12克,甘草6克。

加減:疼痛劇烈加麻黃、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為: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適量,置于鍋內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藥鍋上,另一端對準鼻孔,令病人吸入藥氣,每日2次,每次10分鐘。

常用成方:川芎荼調散、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瀉火祛痛。

處方:川芎10克,生大黃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沖),板藍根10克,銀花10克,枳殼10克,僵蠶6克,全蝎粉3克(分沖)。

加減:火烙樣痛加石膏、黃芩;第一、二支痛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湯合瀉心湯。

(3)肝火上炎

治法:瀉肝降火止痛。

處方:川芎30克,龍膽草15克,生地10克,當歸、白芍、丹參各12克,黃芩、白芷、全蝎、蟬蛻、地龍各9克。

加減:便秘加大黃;血壓高加鉤藤、夏枯草;陰虛加女貞子、石決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減。

(4)痰瘀阻絡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

處方:川芎、羌活、僵蠶、秦艽各10克,細辛5克,雞血藤30克,蜈蚣2條,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紅花10克,姜半廈6克,膽南星5克。

加減:瘀重加赤芍、丹參;寒重加制川烏。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單方驗方】
1

七葉蓮制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于原生藥5 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當于生藥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劑

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將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3

藍根僵蠶丸

組成:板藍根60克,僵蠶60克。

用法:將二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梧桐子大,每瓶裝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溫開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 30克,荊芥、防風、全蝎各10 12克,地龍15 25克,細辛3 6克。

加減: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再納人余藥)、蓽撥;熱重加生石膏、黃芩、黃連;瘀重加赤芍、丹參、五靈脂;陰虛加生地、天麻、龜版、黃柏、知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重者每日2劑。
5

止痛湯

組成:生地30克,玄參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細辛3克,沒藥15克,麥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2克。

加減:寒重加赤芍、紅花;便秘加大黃或火麻仁;痛劇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鉤藤、蜈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劇痛可日服2劑,分4次服。
6

三叉Ⅰ號片

組成:川芎、桃仁、紅花、蔓荊子各9克,菊花、地龍、白芍各12克,細辛9克。

用法:先將細辛、菊花提取揮發油備用,再將已提過揮發油的細辛、菊花同余藥(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狀,加等量的95%乙醇過濾,再濃縮至膏狀,再以半量白芍細粉與煎膏制成顆粒,噴入揮發油,加潤滑劑壓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藥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劑量,每次可服16 20片。
7

顱痛寧

組成:川芎2份,蓽撥1份。

用法:上藥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緩解后減半量。
8

龍蝎餅

組成:地龍5克,全蝎20個,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調成餅,攤貼太陽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烏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為細面備用。約3厘米長的蔥白節7個,生姜40克共搗爛如泥與生草烏、生白附子、天南星藥面調和混勻后用一層紗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籠隔水蒸約20分鐘,將蒸好的藥紗布趁熱熨患處。每日3次,每次20分鐘 30分鐘。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共浸于15毫升 30毫升高度白酒中4個小時后加入適量涼水置于鍋內文火煎煮。煎沸時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藥鍋上,另一端對準患側鼻孔,讓患者吸入蒸氣。每日2次,每次10分鐘。
11
大棗1枚,紅礬0.9克。將紅礬研為細面放入除去棗核的大棗內,用鑷子夾棗放木炭火或蠟燭火上燒烤,待烤出味即用患側鼻孔吸。反復燒烤,反復吸,直至大棗烤焦不出藥味為止。
12
蓽撥30克,木鱉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蓽撥、藿香漂洗烘干,木鱉子去殼存仁共研為細面并過180目篩貯瓶備用。將火柴頭大小體積的藥面(約0.5克)置于紙折中,痛側鼻孔對準藥面將藥粉吸入。首次應在痛時吸入,隔10分鐘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時1次,每日4次。
13
鵝不食草適量,牙皂3克,細辛3克,青黛1.5克。將上藥共研為細面并過180目篩貯瓶備用。將火柴頭大小體積的藥面(約0.5克)置于紙折中,痛側鼻孔對準藥面將藥粉吸入。首次應在痛時吸入,隔10分鐘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時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蔥白約12厘米共研為細面用蜂蜜15毫升調成糊狀。每次取藥5克外敷于患側太陽穴、印堂穴上30分鐘。每日換藥1次。
15
馬錢子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生川烏15克,生草烏15克共研為細面,香油、清涼油適量調成膏狀。每次取藥15克外敷于患側下關穴、太陽穴、頰車穴和扳機點上30分鐘。隔日換藥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條,地龍10克,螻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為細面。每次取適量藥面用食醋調成糊狀外敷于患側太陽穴上30分鐘。每日換藥1次。
17
蔓荊子60克炒至焦黃后研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 7天,加入涼開水至700毫升時充分搖勻后濾出藥液。每日2次,每次內服50毫升。
18
板藍根600克,白僵蠶60克共研為細面。每日2次,每次取藥面10克開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蔡曉剛。
【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四白、下關。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厘米,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Ⅰ支痛,取魚腰。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 0.5寸,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 50次。Ⅱ支痛,取四白。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刺人0.5 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時,反復提插20 50下。Ⅱ與Ⅲ支或Ⅲ支痛,取下關。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提插20 50次。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提插20 50次。均針患側,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癥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魚腰、陽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風;Ⅲ支痛加地倉、頰車、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 3個配穴。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 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發作不頻繁者,隔日1次。

③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Ⅱ支痛:四白、下關,Ⅲ支痛:地倉;配穴:陽白、水溝、承漿、迎香。

操作:據疼痛之神經支選穴,加取1 2個配穴,均取患側。針刺得氣后,接通G6805電針儀,采用可調波,頻率150 600次/分,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留針通電10 20分鐘。留針期間,根據病人感應,略增大電流量1 2次。每日治療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針法

選穴 肝陽 神門 面頰 頜 胃 腎

方法 每次選2 3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其他措施】

疼痛劇烈者,可適當配合某些止痛鎮靜的西藥(痛痙寧、苯妥英鈉等)。久治無效者,可試用純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經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發癥。對頑固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三叉神經痛名家驗方】

(一)

【辨證】肝陽上亢,風火上擾。

【治法】清熱瀉火,平肝止痙。

【方名】三叉湯。

【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鉤藤12克,蒼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荊子12克,黃芩9克,荊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錫武方。

(二)

【辨證】肝陽上亢,上擾清竅。

【治法】柔肝潛陽,和絡熄風。

【方名】四味芍藥湯。

【組成】白芍30克,生牡蠣30克,丹參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三)

【辨證】氣滯血瘀,風痰阻絡。

【治法】活血通絡,平肝祛風,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飲。

【組成】生地30克,當歸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決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細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痙散(分沖)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靳文清方。

(三)

【辨證】風邪內侵,瘀阻血脈。

【治法】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10-12克,防風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龍15-25克,細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劑。

【出處】蔣森方。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pianfang/17587.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未能及時與(yu)作者(zhe)取得聯系(xi),或有版權(quan)異議(yi)的,請(qing)聯系(xi)管理(li)員,我們(men)會(hui)立(li)(li)即(ji)處理(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yu)圖(tu)片(pian)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zai)是出(chu)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biao)注錯(cuo)誤或侵犯了您(nin)(nin)的合法(fa)權(quan)益,請(qing)立(li)(li)即(ji)通知(zhi)我們(men)(管理(li)員郵箱(xiang):),情(qing)況屬實(shi),我們(men)會(hui)第(di)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nin)(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