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補腎散

中醫世家 2023-05-02 08:58:57

補腎(shen)散

《普濟方》卷七十九引《龍木論》:補腎散

處方 : 澤(ze)瀉2兩(liang),干地黃1兩(liang)半(ban),人參1兩(liang)半(ban),茯苓(ling)1兩(liang),干山藥(yao)1兩(liang),菖(chang)蒲1兩(liang)。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瞳人干缺外障。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空心米飲(yin)調(diao)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七(qi)十九引《龍木(mu)論》

《全生指迷方》卷三:補腎散

處方 :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炒焦)1兩,桂(去皮)半兩,牡(mu)丹皮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腎(shen)氣虛弱,有所不榮,腰痛(tong)連小腹,不得仰俯(fu),惙(chuo)惙(chuo)短氣。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用豬腎1個(批(pi)開(kai))摻藥在內,入鹽少(shao)許,以線扎定,水煮(zhu)熟,空心(xin)食之。

摘錄 : 《全生指迷方》卷三

治療骨痛的(de)方劑簡介

骨痛為癥狀名 。指全身或某一局部骨骼疼痛 。出《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病源流》:“人身之痛,或由風淫濕滯,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亦止經絡臟腑,若入里徹骨,作酸作疼,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宜虎骨散、二妙散。他如久立傷骨,骨傷之病,或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不可不急救也。宜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治宜補腎散寒,祛風止痛,用虎骨散等方。久立傷骨,骨傷之病,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急宜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等藥。

詳見百科詞條:骨痛 [ 最后修訂于2016/1/18 13:43:30 共268字 ]以下結果自動(dong)匹配而成,不排(pai)除(chu)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

有簡單有效(xiao)補氣(qi)血的方法嗎

今天巧遇
[月神] 一,什么是氣虛?
最佳答案:
A. 認識
認識氣虛--脾尤重要
脾氣虛致五臟氣虛
提 要: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具升降氣機之功,是心、肺、肝、腎生理活動的基礎,脾病可波及其它各臟,因此脾氣虛則五臟之氣皆虛;反之,五臟氣虛亦可致脾氣虛。在脾氣虛的前提下,心氣隨之而虛則心陽不振 ;致肺氣虛則出現脾肺兩虛之候;致腎氣虛則先后天失調而病。?
關鍵詞:脾樞 脾氣虛 五臟氣虛
1 脾為五臟生理病理之樞?脾位居中焦,主運化,升清和統血,有經絡與胃腑相連,互為表里,生理上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并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素問 經脈別論篇》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血證論》亦云:“食氣入胃,脾經化水,下輸于腎”。由此可知,滋養濡潤五臟的氣血津液皆有賴于脾胃的化生與輸布,五臟在生理上密切聯系且以脾為中心。《醫宗必讀》明言:“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氣,悉屬于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皆屬于脾。”充分說明了脾在五臟生理中的樞紐作用。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氣機的功能,能升肝腎之陰精、脾胃之清陽,上濟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濁氣,下歸六腑以排出體外。脾胃通過其升降作用保證五臟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使機體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因脾為五臟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腎四臟生理活動的基礎,其病必波及其余四臟,脾胃之氣病則四臟皆受氣而病,正如《雜病源流犀燭 脾病源流》所言:“蓋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于脾。故脾胃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脾病則各臟受累而病,脾氣虛則五臟俱無氣所充而虛,因此,通過對脾的治養可以使其余四臟得安。<
2 脾氣虛致五臟氣虛?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臟病變均可導致脾氣虛衰,并繼而導致心、肺、腎氣虛。
2.1 致心氣不足?心主血脈,主神志,“得氣則生”;脾統血,主運化與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心與脾為母子關系。脾胃化源充足,則脾氣充實,元氣充沛,營行脈中,能滋養資助心血,心血充則心有所主,神有所安,母子安和而不病。因“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故脾氣虛弱可致脾陽不足,脾陽虛則不能溫化水谷,輸布精微,氣血不生,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為氣母,心氣亦隨之不足。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食少、體倦等心脾兩虛的表現;心陽虛衰日久,陽損及陰,心陰不足而虛熱內生,陰火為害,《脾胃論 飲食勞倦所傷始熱中論》明確指出:“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脾胃氣虛,則下流土位,陰火得以生乘其土位。”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脾氣虛而致心脾兩虛者,治當以健脾氣以養心血為法;“陰火”之治,東垣著眼于脾胃,因心為其標,脾為其本,補脾胃以生精氣,脾氣充則心得養,陰火即不能為害。從東垣治“陰火”思想可以看出:陰火的產生仍是脾氣虛致心陰不足,脾為其立意之本,治療自應本于脾。
2.2 致肺氣虛衰?脾肺同屬太陰,主行于人身胸腹,兩經密切相連,經氣相通,氣血相貫。脾肺關系緊密,功能上相互為用,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谷,二者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在宗氣的生成過程中相互協調,缺一不可。氣依靠肺從外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靈樞 口問》馬蒔注:“人之谷氣入胃,胃得谷氣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氣,以上注于脾,而行之五臟六腑。”脾肺在氣的生成過程中相因互助,故古人言:“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脾胃氣虛,納運無權,肺氣無源隨之而衰少;脾病日久損傷肺氣,必盜母氣以自助,子盜母氣而致脾氣不足,久之致脾氣虛而見納食不化,腹脹便溏,咳嗽喘促,少氣無力等癥狀。按“虛則補其母”的治則,運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以益肺氣,待脾氣充實,健運復職,土旺則金自生,肺虛之候自去。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治咳嗽所述“清養胃陰,使土旺生金,所謂虛則補其母也”;《類證治裁》治肺虛咳嗽重于補脾,處方以六君子湯加山藥、五味子之屬就是這個道理。
2.3 致腎氣衰微?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與化生精微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煦,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腎,水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先后天相互資生,“氣者,陰氣也,本屬下焦而由中焦之氣降以生之”(馬蒔《靈樞 營衛生會》)。脾胃通過經絡將化生之精微轉化為臟腑之精,又不斷補充后天之精而注于腎。在病理上,先后天亦相互影響,腎主水司開闔,化氣行水,由于脾氣弱則脾陽不足而無力化生氣血精微,脾虛失運,不能輸精于腎,腎精不充而致腎氣不足,腎氣虛則腎陽衰微,臨證表現為面色硓白,腰膝穠軟,全身浮腫而下肢尤甚等癥狀,治療當依李中梓“補土生火”法,脾腎并治使“土強則出納自入”,通過補脾氣以生氣血,以后天補先天,先天腎氣育則其化氣行水之功復,諸癥因之自去,張景岳亦指出:“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待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
3 結語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充斥機體表里上下。?分布于五臟則稱為五臟氣,五臟氣虛互為因果,之所以認為脾氣是五臟氣的樞紐,是因為脾為后天之本,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形象生動地闡述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胃腸涸絕爾,經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脾含五臟之氣,脾氣虛則諸臟之氣無源亦應之而虛,故在治療五臟氣虛病變時當緊抓脾氣虛這一中心環節,則治五臟氣虛有規可循。當然,在治療過程中應辯證地對待脾之樞紐作用.
4. 氣虛與亞健康
人體由于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空氣幾部分結合而成。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癥.
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元氣不足會造成疲乏無力、腰膝酸軟、語聲低懶微言、胸悶氣短、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諸多不適。氣虛是一種多發癥,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后及疲勞過度。據對804人隨機抽樣調查,衰老、虛弱引起的體虛占51.4%(46歲—65歲),是各種病因中最高的兩個點。這與現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過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專家提醒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年齡段的人群。
從病發原因、癥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學,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在調治上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復制、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轉化為健康。
B.食療
氣虛為中醫術語,一般是指體質素虛或久病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表現。諸如氣虛之人常感到倦怠無力、語言低微、懶言少動,動則氣短或氣喘、呼吸少氣、面色發白、頭面四肢浮腫、飲食不香、腸鳴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動輒易患感冒,脈搏虛弱無力、舌質淡、舌體胖大、舌邊齒印等,均為氣虛之象。事實上,氣虛之人通常還與脾、肺、心、腎之虛有關。氣虛者或伴有厭食、腹脹、嘔惡、慢性腹瀉、胃下垂、脫肛等脾虛表現;或伴有呼吸短促、慢性咳喘等肺氣虛的癥狀;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動過緩、脈結代等心氣虛現象;或伴有腰酸、腿軟、下肢浮腫、小便頻多等腎氣虛癥候。所以,對于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有這種現象的人可以試試下列藥食:
一、山藥薏仁茶以淮山藥、薏苡仁各三錢熬水喝,這可使中氣足、精神好、臉色佳。但要注意,真正的山藥是白色的,如果是紫色或赤色,則功效僅止于當番薯吃。
二、四神湯蓮子、薏苡仁、淮山、芡實煮成湯是氣虛之人的養生飲食。有些人習慣在四神湯中加豬小腸或排骨、雞肉;現代人怕營養過剩、怕胖,也可以去掉附著的油脂再煮。
三、薏仁粉泡牛奶薏苡仁可防癌、滋潤皮膚,可將它略炒磨成粉泡牛奶喝。
四、香菇泥鰍粥香菇煮泥鰍對于氣虛及胃腸功能差的人極其有效,將泥鰍、蒜頭、香菇、稀飯、蔥酥熬成米粥,不但味道佳,且營養價值高。但香菇最好要經太陽照射,產生維生素D后再食用較有效。
二,民間常用補腎氣方法
作者: 文章來源:億康醫學網 2005-3-13
補腎氣方
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生長發育、衰老與腎氣關系密切。可以說衰老與否,衰老速度、壽命長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腎氣強弱。腎氣旺盛,人就不易衰老,衰老速度也緩慢,壽命也長;反之,腎氣衰,衰老就提前,衰老的速度也快,壽命也短。正如我國著名醫學家葉天士所說,“男子向老,下元先虧”,這里的下元,即指先天元氣,而元氣藏于腎,元氣虧,即腎氣虛,故人體變老。由此可見,能否延年益壽的關鍵在于是否能保養人體腎氣,那么又有哪些偏方、驗方能夠保養腎氣呢?
[方一]
鹿腎1具,肉蓯蓉30克,粳米100克,蔥白、胡椒粉、食鹽各適量。鹿腎去除筋膜,沖洗干凈切碎備用。肉蓯蓉切碎備用。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食鹽,再煮至粥成。
本方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功效。適用于虛弱勞損,腎虛陽痿,耳聾耳嗚,宮冷不孕。
本方出自《圣惠方》,原方用于“五勞七傷,陽氣衰弱,益氣力”。為補腎常用方。若日久失于調攝,或久病慢性耗損,腎虛精虧,陽氣衰弱,則見勞損、陽痿、宮冷不孕等,法宜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方中以鹿腎為主,大能補腎益精,溫腎壯陽;以肉蓯蓉,粳來為輔佐,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粳米補虛益損。諸料合用,則補腎之力更強。本方即能壯陽,又能益精,補腎之力較強,陽痿或宮冷不孕者尤宜之。其它腎虛之證,也皆可食用。
《食膳正要》載鹿腎粥,方用鹿腎、粳米、豆豉,用于“腎虛耳聾”。《調疾飲食辨》載鹿腎粥,用于“一切.腎虛之癥”。本晶與豬腎粥,羊腎粥雖都能補腎,但本品為最,羊腎粥次之,豬腎粥則又次之。
[方二]
粟米50克。粟米淘洗干凈,放人鍋中,加清水,旺火燒沸,改用小火熬至粥成。
本方有益腎補虛,清熱利尿功效。適用于虛弱勞損,脾胃虛熱,泄瀉下痢,熱淋。
本方出自《本草綱目》、《醫通》、《調疾飲食辨》等,原方用于“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熱痢,熱淋”,為補虛清熱常用方。久病失治,耗損腎虛,則見虛損;脾胃虛熱,運化失常,則見瀉痢;下焦虛熱,膀胱氣化不利,則見病淋。法宜益腎補虛,清熱利尿。本晶單用粟米一味,益腎補虛,清熱利尿,方簡力專。本晶以清補見長,諸虛熱者皆可食用。
本方用于清補止痢,宜用陳粟米。
[方三]
麻雀1只,粟米50克,蔥白、白酒各適量。將麻雀去毛取肉,切碎,炒熟,放適量白酒煮少時,再加水,下米煮粥,粥將成時人蔥白再煮1-2沸即可,每日2次。
麻雀為文鳥科動物麻雀的全體或肉,別名家雀、老家賊。味甘性溫,功善壯陽益精,暖腰膝,縮小便,是增強男子性機能,療陽痿的常用保健食物。
方中以麻雀為主,輔以粟米健脾養胃,濡潤宗筋;蔥白辛溫,振奮陽氣;又得酒助,助腎興陽,以增強麻雀的作用效力,四物相合而成益腎壯陽之方。原方用于“臟腑虛損,羸瘦,陽氣乏弱”之癥。經常食用本品可增強體制,提高性功能。對男性陽痿,早泄 target=_blank>早泄 target=_blank>早泄,不育,女子陰冷。不孕皆有調養之用。《養老奉親書》也載有此方。
本品性質溫熱,陰虛內熱者忌食。
[方四]
狗肉1000克、糯米1000克,酒曲適量。把狗肉洗凈,煮爛,搗如泥,糯米煮成千米飯,與狗肉泥拌勻,待冷,加酒曲適量,發酵成為酒釀。每日晨起空腹飲20--30毫升。
狗肉為犬科動物狗的肉,又稱犬肉。它除有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外,還含有嘌呤類和肌肽及鉀、鈉、氯等化合物。狗肉味咸性溫,主補腎氣,壯陽道,強腰膝,暖下元,健脾胃,下無虛弱者食之最宜。合糯米加酒曲釀酒,更助元陽之氣,又培補中焦之氣。全方大補元氣,溫腎助陽,健脾養胃。元陽虛弱的陽痿、早泄、滑精者可酌情選用。
陽盛、火旺、熱病者不宜使用。
[方五]
粟子肉100克,干藕粉25克,糖桂花2克,蜜餞青梅半顆,玫瑰花2瓣,適量白糖。將粟子肉洗凈后切成薄片,鍋置旺火上,放人清水適量,燒沸,倒人粟子肉、白糖,再沸時,撇去浮沫;再把干藕粉用水調勻,均勻也倒入鍋內,調成凌羹狀時出鍋,盛入碗內,把青梅切成薄片放于羹面,再撒上糖桂花和玫瑰花瓣即成。
本方補腎益氣,健脾開胃,活血化瘀,適用于更年期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方六]
白色鴨子1只,去腸臟,并將其洗凈,黑芝麻、桃仁、桑椹、水發蓮子、芡實、紅棗、薏苡米仁各20克,糯米適量(以填滿鴨腹為度),鹽、黃酒、味精各適量。將黑芝麻、桃仁、桑椹、蓮子、芡實、紅棗、薏苡米仁填入鴨腹腔,再填加糯米至滿用線縫合腹腔口,放置在湯盆中,加鹽、黃酒、味精和水,上籠屜蒸熟,食前拆線,即可食用。
本方補腎,健脾,固齒,尤其對體質久虛、消瘦、牙齦痿縮者適宜。
[方七]
栗子、粳米,冰糖各100克,清水l000克。將栗子用刀砍開,去殼取肉,切成碎米粒大小,將粳米淘洗干凈。放人鍋內加清水,栗子上火燒開,加人冰糖熬煮成粥即町。
本方補腎氣、厚腸胃、對腎虛引起的牙齒不固有療效。
[方八]
當歸(酒浸)、小川芎、荊芥穗、香附末、白芍藥、甘枸杞、熟地黃各75克,川牛膝(去蘆,酒浸)60克,細辛9克,補骨脂45克,升麻15克,青鹽9克。將為末,用老米枷克,煮飯合成丸,陰干,入瓦砂罐封固,炭火或桑柴火,燒成灰存性研為末,用鋁盒盛之。清晨以藥粉擦牙,然后溫水漱咽服下。
本方為固齒補腎散,適用于腎虛牙齒不固之患者。
[方九]
鵪鶉1只,枸杞子30克,杜仲15克。將3味水煎取汁,飲湯食鵪鶉。
本方補肝腎,強腰膝,健筋骨,適用于肝腎虛所引腰膝酸軟,牙齒不固者。
[方十]
莽草、生姜、柳樹皮(刷去表面綠皮,取里面之白皮)、牛膝(去苗)、胡蒜子、生干地黃、菟絲子、無食子、桐子漆、豬牙皂角各1肋克。共研成細末,放入瓶內,瓶口用食鹽調稀泥封固,放火內燒鍛1日后,埋入土內半日許(選陽濕地,要挖深一點),取出放室外露3夜,白天收入用涼處,不得見太陽;后研為細末,篩過備用;每用時以手指蘸藥末少許揩于牙齒上,過一會兒即以清水洗去,日用2次。應堅持揩法,不可中途而廢。
本方補腎氣,常用可使牙齒堅固不脫,光潔白凈。
[方十一]
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黨參、北黃芪、懷山藥、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菟絲子、淡大云、蒸黃精、制鎖陽各1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服5劑,—般需要服30-60劑,直至病愈為止。
本方為湖南著名老中醫蕭佐桃驗方,功能扶命火,培脾土。養正氣、益精血,可主治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氣血虛弱證。特別是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性生殖機能減退癥,下丘腦垂體性閉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證候表現的療效尤佳。
本方系蕭氏在臨床上治療內科疑難雜癥研制的有效方劑之一。他認為疑難雜癥所表現的證候往往與“命門”系統自身功能的損害,即真陰真陽的虧損有關。真陰真陽虧損可以造成“五臟之陰氣不生,五臟之陽氣不發,五臟之正氣失調”。因此在立法制方時要注意調陰陽、糾偏頗,意在相濟,勿忘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益精血、養正氣,貴在調和,勿忘精血互生,氣為血帥;補虛損,扶五臟,重在脾腎,勿忘脾腎雙補,兼顧他臟。“扶命培上湯”就是根據這個原則制訂的。
以肉桂,辛甘、大熱,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附子,辛甘、大熱,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溫邪;黨參,甘、平,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黃芪,甘、溫,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山藥,甘、平,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淫羊藿,辛、甘、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菟絲子,甘、溫,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巴戟天,甘、辛、微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枸杞子,甘、乎,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黃精,甘、平,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鎖陽,甘、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肉蓯蓉,甘、咸、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共奏調整命門真陰真陽虧損之效,從而使命門系統能正常行使上行于腦,主精神活動;下行于生殖系統,主性行為和生殖;內行十二臟腑,主各臟腑陰陽平衡;外行主衛外的生理功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口干喜飲者去向桂、附子;腹脹便溏者去大云、黃精。
[方十二]
山藥100克,鴨梨2個,蘋果1個,金糕、瓜仁、葡萄干、瓜條、青梅各10克,白糖300克,桂花鹵少許。山藥去皮后入沸水氽一下,切成9厘米長、手指粗細的山藥段,再人沸水中氽一遍;梨,蘋果去核切小丁;砂鍋肉放白糖,加2小碗水,用武火燒開,人山藥段,待沸,改用小火煨,加入梨、蘋果丁,煮30分鐘;然后把山藥撈出放在盤內,將所有的果料撒在山藥上,并將余汁過籮,除去果皮雜質,再熬濃,人桂花鹵,澆人盤內的果料上即可。日2次服食。
本方,健脾益腎,補肺潤燥,固澀止遺,適用于病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久瀉久痢,痰喘咳嗽,皮膚干燥,腰痛酸軟,下肢痿弱,消渴尿頻,遺精早泄,帶下白濁等癥,乃病后體虛者理想的食補佳品。
[方十三]
山藥粉、茯苓粉各100克,面粉、白糖、紅綠絲、糖桂花、熟豬油各適量。山藥粉、茯苓粉放入盆中,加清水,調成糊狀,上籠蒸約半小時后取出,加白糖、豬油、紅綠絲、糖桂花,調制成餡心,面粉合好,與餡心作包子蒸熟進食。
本品有補脾固腎功效,適用于脾腎氣虛,食少便溏,尿頻,遺尿。本品出自《儒門事親》,方名為后補,原方用于“小便多,滑數不禁”,為補脾固腎方,脾虛運化失常,則見食少便溏;腎虛膀胱不約,則見遺尿,法宜補脾固腎,方中以山藥為主,補脾固腎;以茯苓為輔佐,補氣健脾以助山藥之力,合用而成補脾固腎之方。本方可用于糖尿病。本方重在滋補,有實邪者不宜食用。
[方十四]
牛膝10克,鹿蹄筋100克,雞肉500克,火腿50克,蘑菇25克,胡椒粉、味精、料酒、姜、蔥、精鹽、肉湯各適量。將牛膝洗凈后切成斜片,鹿筋放在缽中,加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后,待鹿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泡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地洗凈后切成絲。蘑菇水發后切成絲。姜、蔥洗凈后切成姜片、蔥段。發漲后鹿筋切成長段,雞肉剁成2厘米的方塊,取蒸碗將鹿蹄筋,雞肉放入碗內,再把牛膝片擺放在雞肉上,火腿絲、蘑菇絲混勻后撒在周圍,姜片、蔥段放人碗中,再用胡椒粉、味精、料酒、鹽、肉湯,調好湯汁灌人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后即可出籠,揀去蔥、姜即成。
熟牛膝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尚有引藥下行之力,加入壯筋骨,治勞損之鹿蹄筋,補虛羸,益氣血之雞肉,共具強筋健骨,補益肝腎之功效。適于五臟虛損,四肢拘攣,腰痹病人食用,對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瘺痹以下肢為甚者有明顯療效。
[方十五]
鹿腎1對,豬瘦肉250克,精鹽、胡椒粉、蔥末、肉湯各適量。將鹿腎用溫水發透,約10--12小時,水涼換幾次溫水,刮去粗皮、雜質,剖開再刮去里面的粗皮、雜質,洗凈切成丁。豬肉洗凈,放沸水鍋中氽一下,撈出切丁。鍋中放入鹿腎、豬肉、鹽、胡椒粉、蔥末、肉湯,共煮至鹿腎丁、肉丁熟爛,盛人碗中即成。
本湯菜以鹿腎、瘦豬肉為主料。鹿腎又名鹿鞭,其性溫,味甘咸,具補腎壯陽,益精之功。 《日華子本草》謂之“補中,安五臟,壯陽氣。”《別錄》中謂其“主補腎氣。”豬肉滋養臟腑,補中益氣。合用則具有補腎壯陽,益精暖官之效用。適于陽痿早泄、遺精、腎虛、耳聾,女子宮寒不孕,慢性睪丸炎等病人食用,對于健康人有強身壯體之功效。
陰虛火旺者慎食之。
[方十六]
九節菖蒲不拘多少。將藥生搗,絞汁5000毫升,加糯米625克,蒸熟,再加細曲250克,相拌令勻,人瓷缸,密蓋3周,即成,溫服,1日3次。
本方補腎氣,能使白發變黑。
[方十七]
水發海參50克。水發鮑魚20克(切絲),鮮蚌肉、鮮蠔肉各50克,水發干貝20克,熟海螺肉50克(切片),枸杞子50克,整鮑魚貝殼1個,雞湯、味精、黃酒和筍片各適量。將各原料放人砂鍋中,兌人雞湯以小火煨燉九成熟,再加調料和筍片,熟透即可。
本方平補肝腎,明日,增強視力,可預防弱視、近視、早花,對夜盲癥、青光眼等癥亦有輔助治療功效。
[方十八]
炙何首烏10克,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31克,小白菜葉50克,料酒10毫升,精鹽2克,味精l克,醋5毫升,醬油20毫升,生姜15克,蔥10克,水豆粉25克,混合油500毫升(實耗70毫升)。何首烏洗凈,用砂鍋加水熬2次,收藥液對毫升待用;豬肝剔去筋膜洗凈后,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5厘米厚的片,蔥、生姜洗凈,蔥切成短節,姜切片,白菜葉、木耳淘洗干凈;豬肝用何首烏汁藥液、精鹽、水豆粉約一半漿好。另用碗把醬油、料酒、精鹽、醋、味精、湯、水豆粉兌成汁。鍋置武火上,注入混合油,燒至七、八成熟,放入拌好的肝片浸透,用漏勺瀝去油,鍋內留底油約50毫升,下人姜片、蔥節,炒出香味后下入豬肝片,同時將小白菜葉、木耳下入鍋內翻炒幾下倒入液汁炒勻,起鍋即成。
本方滋補肝腎,明目、烏發,不但能烏發美顏,而且可消除因過度看書、看電影引起的眼疲勞,使兩目炯炯有神。
[方十九]
黑牛髓、生地黃葉、白沙蜜各250克。將3味和勻煎熬成膏。晨起空腹食1匙,用溫黃酒調之。適用于因腎虛弱而引起的腰膝無力,形體瘦弱,或創傷骨折等癥。
本方出自《飲膳正要》,方名為后加。原方用于治療瘦病。牛髓功專補腎填髓,合地黃、蜂蜜以滋陰血,故可用以輔助脊骨勞損或外傷的恢復。
本方對于脾虛泄瀉,胸膈多痰者慎用。
[方二十]
對蝦4對,素油1兩半,黃酒、糖、姜、蔥絲、味精適量。對蝦洗凈去須、腳,從脊背割開用簽子剔去沙包,再自蝦背剪到尾根處,挑去殼下的尿線。開油鍋,油溫4成鍋離火,將對蝦排好人鍋,文火將蝦的兩面煎至深紅色,將蝦撿出。煎蝦的余油燒熱,下進蔥、姜絲煸出香味,入黃酒、對蝦,加進1兩開水,撒入糖、鹽、味精,燒開后蓋好鍋,文火燜烤10分鐘即可。
此菜可補腎壯陽,通乳托毒,也是滋補身體的美味佳肴。
[方二十一]
小豬肉 (或全小豬)3000-3500克。奶酥油、好醬油、黃酒適量。將小豬宰殺后,以開水燙洗,刮去毛除內臟,以竹簽或鐵條穿在炭火上燒烤,并不斷搖動,直至四面烤至深黃色為度。然后以奶酥油慢慢涂抹,邊烤邊抹,并加抹少許醬油和黃酒,使其緩慢滲入肉內。至皮酥為佳。
本方可療虛勞、補腎(shen)氣,對體(ti)虛病(bing)損(sun)之人確(que)是補虛開胃之佳品

潔齒固齒方(fang)之外治方(fang)

潔齒固齒方之外(wai)治(zhi)方

潔(jie)(jie)齒(chi)固(gu)齒(chi)方(fang)之(zhi)外(wai)治方(fang),中(zhong)醫學認為,腎主骨,齒(chi)為骨之(zhi)余,腎氣的(de)盛衰(shuai)與牙齒(chi)的(de)穩固(gu)有直接關系,濕熱熏蒸,熱傷津液以及邪入(ru)陽明等(deng)均能(neng)導致牙齒(chi)顏色(se)晦暗或動搖,下面是潔(jie)(jie)齒(chi)固(gu)齒(chi)方(fang)之(zhi)外(wai)治方(fang)

潔齒固齒方之外治方1 1.沉香散

沉香、白檀(tan)香、苦楝(lian)子、母(mu)丁香、細(xi)辛、酸石榴皮、當歸、訶子皮、香附子、青(qing)鹽、荷葉灰(hui)、青(qing)黛(dai)、乳香、龍腦、麝(she)香各等份。上藥為細(xi)末,每用(yong)2.5g,如常刷牙,溫水刷漱,早、晚2次用(yong)。

2.丹砂散

丹(dan)沙、麝香、白檀香、丁香皮、藿(huo)香葉、茅香、莎草根、甘松、白芷、升麻(ma)、鉛(qian)丹(dan)、豬牙皂角、石膏、寒水石、零陵香各(ge)30g。上為(wei)末令細,日如(ru)常揩牙。

3.烏金散

生姜2.50g(搗取自然(ran)汁,留渣待用),生地黃500g(酒浸一(yi)宿,搗汁,留渣待用),大皂(zao)莢10梃(不蛀(zhu)者,刮去黑皮,將前2汁和蘸皂(zao)莢,文(wen)火(huo)炙干,再蘸再炙,汁盡以之為(wei)度(du))。將皂(zao)莢同地黃渣入瓷(ci)罐內,煅存(cun)性,為(wei)末。牙齒動搖者,用藥擦齦,早晚(wan)各1次。

4.固齒散

鼠(shu)骨1副(fu),花椒(jiao)(炒(chao)(chao))、乳(ru)香(以竹(zhu)葉(xie)焙)各100g,香附(炒(chao)(chao))、白蒺(ji)藜(li)仁、青鹽(以面包煅)各50g。

將鼠1個,不用(yong)毒死,只用(yong)打死者,面(mian)裹(guo)炮熟去(qu)肉,將面(mian)身等骨放新瓦上(shang)焙干(gan),以黃(huang)色(se)為度,研為末(mo)全用(yong),與花椒等6味(wei)同為末(mo)。每日擦牙,咽吐任意。

潔齒固齒方之外治方2 柳枝散

槐枝(zhi)(切(qie)(qie))、柳枝(zhi)(切(qie)(qie))、黑豆各30g,蜀椒(去目,并合炒去汗)15g,鹽、細辛(去苗葉(xie))、羌活(去蘆頭)各0.3g。

上藥除椒(jiao)、鹽外,共粗搗篩,先以(yi)水六盞,煎取(qu)二盞去渣,入椒(jiao)、鹽再煎,取(qu)一盞,通口漱之,不拘時,以(yi)瘥為度。

本方出自(zi)《圣濟總(zong)錄》,有護(hu)齒防病(bing)之功。

妙應散

人參、細辛、白(bai)茯苓。香(xiang)附子(zi)、川芎、白(bai)蒺藜(li)、砂(sha)仁各25g,百藥煎(jian)、白(bai)芷、煅石膏(gao)、龍骨各30g,麝香(xiang)少許。上為細末(mo),早晚溫水(shui)刷漱之。陰虛火旺,或胃火上炎者慎用。

本方(fang)出自《奇效良(liang)方(fang)》,有牢牙潔齒(chi)之功。

升麻散

升麻、地骨皮、防風(細銼(cuo),去蘆頭(tou))、槐白皮各15g,柳(liu)枝1把(銼(cuo)),鹽末3g,荊(jing)芥5穗,桑寄生、藁本(ben)、莽草各0.3g。

升麻(ma)、莽草、桑寄生(sheng)、地骨皮、防風、藁本(ben)、柳(liu)枝等(deng)藥為散,每用15g,水二大盞入鹽末(mo)3g,荊芥(jie)5穗,煎至(zhi)一盞去(qu)渣,熱含冷吐,日(ri)3次。

本(ben)方出自《圣惠(hui)方》,有固齒(chi)牢(lao)牙(ya)之功。

藜蘆散

藜蘆(lu)(去(qu)蘆(lu)頭)、莽草各15g,細辛(去(qu)苗葉(xie))、垣(yuan)衣(東(dong)墻(qiang)上取)、鹽各30g,棘(ji)刺(ci)49枚(mei)(有鉤者)。

上藥共搗末,水(shui)調(diao)成劑。以蕎(qiao)麥面(mian)120g和作餅(bing)子裹之(zhi),燒令(ling)通赤,于醋(cu)中蘸(zhan),焙(bei)干,搗羅為散。以柳(liu)枝頭(tou)蘸(zhan)散置齒間,良(liang)久,溫(wen)水(shui)漱,早晚用之(zhi)。

本方(fang)出自《肘(zhou)后方(fang)》,有牢牙護(hu)齒之功。

補腎散

當(dang)歸(酒浸(jin))、川芎、荊芥(jie)穗、香附、白芍、枸杞子、熟(shu)地黃(huang)各75g,川牛膝(去蘆,酒浸(jin))60g細辛3g,補骨(gu)脂45g,升麻15g,青鹽90g。

上藥為末(mo),用(yong)老米1000g,煮飯和成(cheng)丸,陰干(gan),入瓦砂罐(guan)封固(gu),炭火或(huo)桑柴火燒成(cheng)灰存性,研(yan)末(mo)備(bei)用(yong)。清晨以藥粉擦(ca)牙,然(ran)后溫(wen)水漱口。

本(ben)方出自《古今醫鑒》,有(you)固齒烏須(xu)之功(gong)。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14791.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注(zhu)重(zhong)分享,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wu)法核(he)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wei)能(neng)及時(shi)(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li)員,我(wo)們(men)會立即(ji)處理(li),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luo),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了(le)您(nin)的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理(li)員郵(you)箱(xiang):),情(qing)況(kuang)屬實(shi),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yi)篇:

下一(yi)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