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4月2日 (農歷二月廿九),唐代的一次拔河比賽。《封氏聞見錄》中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景龍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后中宗在長安梨園球場觀看了中央政府機構的一次拔河比賽。參加者有“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請學土等”,比賽雙方的情緒很高,爭奪十分激烈 。
唐玄宗球場所向披靡,唐敬宗因球而死。
古代熱愛運動的皇帝,在唐朝很有名。他們喜歡很多運動:保齡球、蹴鞠、踢踏舞、拔河、摔跤、射擊、擊劍、游泳、圍棋等等。
唐朝的馬球比賽,有雙球門,分兩隊,飛馬揮杖,所以對抗激烈。它既是一種軍事訓練,也是一種高層次的休閑娛樂,深受歷代帝王的喜愛。修建專用的馬球場,在皇宮組建專業的馬球隊。許多皇帝既是球迷,又是“明星”,如唐玄宗的李隆基、唐玄宗的陳麗、唐僖宗的李毅等,他們的球技都很出色。
唐人表演封氏聞見記年。唐中宗景隆三年,吐蕃贊普派大臣尚贊都呼名喜拉迎接金城公主,唐中宗李習安在宮中梨園體育場迎接他們觀看馬球比賽。沒想到這個婚禮隊伍帶來了十人隊,要求和漢族馬隊決斗。
于是,唐中宗下令御馬隊和神策軍馬隊交鋒,結果都輸給了吐蕃馬隊。皇帝還要求當時24歲的臨淄王李隆基組建一支貴族馬隊,與他的繼承人王立勇、徐楊深教和吳妍秀競爭。在球場上,李隆基騎著他的馬“驅東驅西,風吹回來,他無處可去”擊敗對手。贊咄的名字是西拉,但他也不得不放棄。
唐敬宗李湛也在打馬球時喪生。十六歲,李湛即位,“善擊球,善手打,禁止軍隊,力求偉大”。他花了很多錢招募力士,在宮里打球,沒日沒夜的陪著他。然而,李湛的脾氣又窄又急,他不喜歡這樣。他經常把萊克絲流放,甚至不登記。他對周圍的官員拳打腳踢。侍從們既憤恨又害怕。
鮑莉二年十二月,18歲的李湛夜獵歸來,邊事未完。他叫太監、田武成、許等人去打馬球。最后他和打球的太監以及蘇作明、王稼先、石定寬等28個打球的人喝得不亦樂乎。李湛醉酒上廁所時,被劉克明、蘇作明等人殺害。
就連皇帝也用馬球來選拔官員。李益,唐僖宗人,十二歲即位。他也是打馬球的高手。他夸口說,如果朝廷設立打球狀元,他可以是高中狀元。
明朝元年三月,我們的特使一職空缺。當時,當所有的官員都在尋求幫助時,李毅無法做出選擇,于是左神策軍的將軍陳、楊世禮、牛旭和羅打馬球,以決定輸贏。在球場上,所有的球員都在互相叫牌,誰先擊球并將其并入球門,誰就是贏家。結果,陳獲得了第一名,贏得了我們放棄的時間。
宮內大臣拔河比賽,沖繩萬人拔河的源頭。
打馬球需要養專門的馬,建專門的球場,組織專業的隊伍等。成本很高。只在皇帝、貴族、軍隊中流行,民眾很難涉足。另一方面,拔河是一項受歡迎的民間運動。
拔河在古代被稱為“拉鉤”。春秋時期,楚國在作戰時用一頭帶鉤的拖繩來牽引敵人的戰車或戰船。通常,這種拖繩是用來訓練士兵的。拔河起源于這種軍事訓練。最開始是用竹繩進行拔河,后來改成了麻繩。
唐代拔河的麻繩有四五十尺長,大繩兩邊各系數百根小繩,供拔河人掛在胸前。在大繩中,旗幟被設定為邊界,兩隊被拉向黎齊。“敗者勝,敗者敗”。這項運動的民俗是祈求豐收,然后傳入宮廷。
在唐中宗,那是景隆二年的清明和四年的二月
中共書記肖志忠見西隊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還少了一個,急忙要求重新分類。安樂公主急于保護她的丈夫,因為她的丈夫吳旭艷秀在東隊,所以她帶頭,無論如何也不肯改變。皇帝見愛女堅持,也不準改。于是,易志忠只好按照指示比賽。
鼓聲響起,黎齊拉了拉繩子。過了一會兒,西隊輸得很慘,可憐的唐和魏菊元,六七十歲的人,跟著繩子倒在地上,久久不能起來。唐中宗、侯偉、公主和女仆們都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朝表演了封氏聞見記年。在長安城,唐玄宗舉行了一場千人拔河。數千人聚集,“大吵大鬧,學者和普通人的聽眾都驚呆了”。用千軍萬馬拔河,叫祈福盛世。其實這叫“里面拔河,但是真的很出彩”。
當時李隆基的詩觀拔河俗戲描述了這場千人拔河的盛況:“據說這場戲會帶來豐收的一年,所以他下令北軍轉老。莊恒月詠家拒絕到達長河。要想練就豪邁之志,就要懂得輸贏。山響,氣使水翻騰。指望老了,先開心。”
最近沖繩的傳統拔河也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拔河。
體育相關,入宮是皇帝的娛樂。
摔跤在唐代被稱為“角打”。肉搏戰一直是步兵訓練的重要項目。與后北摔跤的融合增加了很多刺激和熱情。甚至成為皇宮皇家宴會不可或缺的娛樂節目。所以唐朝的皇宮里總有一個摔跤手供皇帝欣賞。
狩獵,尤其是唐朝皇帝的酷運動。歷史上,從武德二年到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淵舉行了六次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唐太宗甚至每年或每月在李世民舉行兩次狩獵。
如貞觀四年十月,“辛丑,校獵于桂泉谷。陳,校獵于隴川”。又如貞觀十六年十一月,在岐山狩獵;十二月,獵于歷山。
武則天在長安二年開始習武。說:“武舉是由他的七個成績來判斷的:第一,射長繩.第二,騎射.第三,金戈威德.第四,步射.第七,舉重,也就是跳欄。費率由五倍確定”。武術的考試內容中包含了正式的舉重。
所謂“關閘”的方法,就是單手提起閘門。“閘門關閉”是指閘門的閘門插銷。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孔子能夠通過考試。唐代武舉考“通上”,“通上長七尺,徑三寸半,有十關。手持間隙距離源不超過一英尺。”非常考驗臂力。
事實上,唐朝人喜歡的運動大多與軍事訓練有關。這些訓練傳入宮廷后,成為宮廷娛樂的一種。宮廷娛樂的普及促進了競技體育的發展。拔河和摔跤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非常普遍的運動。
隋唐五代時期的體育活動
武藝
隋唐時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則天設置的武舉制,推動了武藝的普及和提高。主要用于軍事的武藝,向健身、娛樂的“武術運動”演進的趨勢也日益明顯。隋唐的府兵制規定技檢點服役的府兵“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其余為步兵、武騎、排攢手、步射”(《新唐書·兵志》)。在這種“寓兵于民”的政策下。民間習武比較普遍。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新唐書·選舉志》)。可見武科考試,極重視武藝和力量,連身材、體格也列為一個條件。這對民間和軍中的練武都有推動作用。
隋末大動亂中,民間涌現出一批武藝高強之人,例如:尉遲缺德。他曾和李元吉比武,據《資治通鑒·唐紀四》載:“齊王元吉以善馬槊(丈八長槍)自負,聞敬德之能,請各去刃相與校勝負”,“元吉操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須臾三奪其槊。”這種將槍頭取掉比武的方法,和空手奪槍的技巧,都帶有武術運動的色彩。
使少林武功著名于世的,是隋末唐初,少林武僧幫助秦王李世民活捉了王仁則,擊敗了王世充,從而使李世民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后來李世民為此頒發了嘉獎令,賜予少林寺大量銀兩、田地,并準許他們習武召僧兵。唐太宗時是古代少林寺的全盛時期。
蹴鞠
唐代(618—907)是中國古代足球大發展時期,足球競賽有了新的發展,比賽方法也有了較大的改革,唐朝出現了充氣的球和掛網的球門。蹴鞠的軍事作用逐漸消失,變成了一項純粹的娛樂活動。漢代的鞠室:二六相當,到了唐代改為立式球門,競賽雙方各七名隊員,其中一名守門員。唐代的足球,競爭激烈,球象彈丸又像月亮。球的外殼是用“八片尖皮砌作球”,唐代稱為“氣球”。內以動物的“胞”作球膽,氣是用嘴吹進去的。吹氣很費力,后來改進為用“打揎法”,也就是用一種小型鼓風機來給球打氣。 唐代由于充氣球的發明和用球門代替“鞠室”,大大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增加了人們踢球的興趣。唐朝人徐堅所撰《初學記》說:蹴鞠之球“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又仲無頗《氣球賦》謂:“茍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清楚地表明中國遠在1200年前就采用了和近代足球相似的設備和方法。《氣球賦》中還記述了“交爭競逐,馳突喧闐”的激烈場面;而“或略地以走.乍凌空以月圓”兩句,則是“運球”和踢到半空的情景。
唐代足球的改革,使足球出現了多種多樣趣味橫生踢玩方法:(1)有球門的足球,在場地的兩端各有兩根竹竿,竿上結網形成球門,分兩隊進行比賽,以進球多少來決定勝負。(2)無球門的足球,這是以個人技巧為主的踢法。實際上就是戰國時踢法和漢代花式足球的繼承和發揚。由于唐代充氣足球重量輕,彈性強,踢法出現許多花樣,較常見的有:
①打鞠,又叫一般場戶,按照上場踢球的人數分為一人場(井輪)、二人場(打二)、三人場(轉花枝)、四人場(流星趕月)、五人場(皮破或小出尖)、六人場(大出尖)、七人場(落花流水)、八人場(八仙過海)、九人場(踢花心、)十人場(全論)的十種比賽方式,用以健身、表演和競賽游戲。活動的形式有顛球、對傳、繞身滾動等。其中一人場,身體的部位都可以代替兩腳踢球,比賽時不限人數,各自獨踢,有時也可以單獨表演。這種踢法在唐朝傳往日本。
②白打場戶,兩人對踢,也可以多人(成偶數)對踢。唐代女子踢球大多不用球門,采用的大多是此種方法。
③踢鞠,比賽看誰踢得高。這種踢法在唐代傳到日本。
唐代的足球開展得非常廣泛,深得各階層人物的喜愛。包括唐代的皇室貴族。另外一些著名的文人象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很喜歡蹴鞠。
女子足球運動。在我國古代早有開展,可以說古老的中國,是女子足球運動的發源地、最早記載婦女足球運動的是隋唐時期,這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的時候,經濟發展,社會比較安定,特別是在唐朝,不斷對外交流,當時日本、朝鮮、印度、伊朗等很多國家都有商人來往于長安,更加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唐朝時期的婦女受封建禮教束縛比較少,她們的生活比較自由,當時還沒有纏足,衣服的領子比較低,婦女們在重大節日也經常在長安的街上跳舞、唱歌。在寒食節和清明節前后,女子足球更是活躍。所以,追根溯源,女子足球的故鄉,是在古老的中國。
擊鞠
亦稱“擊球”或“打球”,即馬球運動。馬球真正盛行的時期是在唐朝。從唐太宗開始,很都帝王喜歡馬球運動,并大力提倡。如永田三年(652),篤好此戲的高宗李治登安福門樓。曾看見宮外“有群胡擊鞠。(《資治通鑒·唐紀十五》)。中宗李顯“好擊鞠,由是風俗相尚,駙馬武崇訓、楊慎交灑油以筑球場。”(《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五》).這表明,當時宮廷、府第中擊球成風。唐代皇室墓葬的壁畫中,有的還給有擊球圖。
唐太宗時重視軍事訓練,馬球運動很激烈,是訓練一個人機智勇敢的一項很好的運動,非常適合軍隊作為習武的項目、特別是騎兵,騎在奔馳的馬上,用數尺長的棍把拳頭大小的球打進球洞,是很不容易的,不但要體力、智力好,也要騎術高明.所以打馬球是騎兵最好的習武項目,為了抵抗北方突厥族入侵。唐朝很重視發展騎兵,所以唐太宗大力提倡打馬球。由于馬球運動裝備要求有很多,所以馬球運動在民間開展比較少,主要是在王公貴族及軍隊中開展。
唐代馬球場一般設在大殿前廣場上,寬闊的馬球場有千步之大,平坦得像刀削的一般,如唐朝韓愈在詩中所說的“筑場千步平如削”,有些貴族家中的足球場為了預防塵土飛揚,還灑上油.如果晚上要玩飛球,就在周圍點上幾圈蠟燭,如果稱這個球場為燈光球場的話,那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燈光球場了。當球場在風雨天時,還可扯起油布帳篷,可見當時統治者時馬球的喜愛。打球的球棍也叫球杖,是木制的,杖炳也有用藤做的,球杖下端是月牙狀,外部包有牛皮,杖上有各種色彩的花紋裝飾。馬球用的球是木質的,質地堅硬,輕而有彈性,大如拳頭,中間掏空,外面涂上朱紅顏色并繪有彩紋,這就是“堅圓凈滑”的馬球了。
唐代的馬球賽,通常有兩種:一種為單球門,另一種為雙球門。參加比賽的人數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來說在4人至l()人之間,雙方人數可以不等。單球門是在一個木板墻下開一尺大小的洞,洞后結有網囊,以擊球入網囊的多少決定勝負。打雙球門的賽法與現代馬球相似,以擊過對方球門為勝。比賽時“人不約,心自一,馬不鞭,蹄自疾”,參賽隊員不用事前約定卻能彼此默契配合,馬也能夠不需騎手的驅使便自動地奔馳競逐,對場上的戰術變化判斷一致,齊心奮力去爭取勝利。雙方競逐,擂鼓助威,“擊鼓騰騰樹赤旗”(韓愈),即球場四周豎24面紅旗,裁判稱“唱籌”,得一分稱的一籌,得一籌者增一面紅旗,失一籌者拔去一面紅旗,比賽結束,以雙方紅旗多少來定勝負。揚鞭疾馳,可以練勇敢、練意志.培養協作、靈巧的精神,既可鍛煉身體,又是一種作戰技能,所以,唐以來盛行馬球,除娛樂外,重要的是用來訓練土兵,增強部隊的戰斗力。
在唐朝不僅王公貴族愛打馬球,而且文人學士和富家子弟也喜歡馬球運動。甚至我國古馬球運動,不單有男子參加,還有女子參加,唐朝及五代時期,宮中窈窕淑女也會打馬球,五代前蜀的花蕊夫人就有詩曰:“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只不過她們不是騎在馬上,而是騎在驢上打“球”。古代女子打馬球.這在現代馬球運動中也是罕見的。
步打球
它的運動方式、場地器材均與“擊鞠”(馬球)相同,所不同的是步而不騎,人在地上,手持曲杖擊球,而擊鞠是騎馬競逐擊球,所以它與擊鞠同屬一種運動,唐朝以來興起的這種運動,對于沒有馬或不善騎馬而又喜歡擊鞠的人,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甚至宮廷里女子也爭相競逐,以步打球為樂。后來傳道日本,他們稱為“打球樂”。
木射
這是唐代時創造的一種球的玩法。它類似于地滾球以球擊打木柱的運動,其法為置瓶狀木柱于地,十柱上赤書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柱上墨書“慢、傲、吝、貪、濫”等字。參加者拋滾木球以擊柱,中赤書者為勝,中墨書者為負,并有賞罰。與近代從西方傳入的地滾球(保齡球)極相似。
角抵
在隋唐主要指摔跤而言,又稱“相撲”或“角力”。《續文獻通考·樂考》謂:“角力戲,壯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既畢,左右軍擂大鼓而引之”。說明這一項目深受歡迎,常在“群戲”之后演出,列為“壓軸戲”。
角抵是唐代宮廷娛樂的主要項目之一,唐懿宗李崔專門御用了一批角力手,組成專職隊伍,命名為“相撲朋”。角力的比賽、表演頗具規模,晉隋以來,多在正月十五舉行,相習成風,形成定期的角力賽會。唐代的定期競賽分春秋二季舉行,春季定正月十五、秋季定七月十五為角力之期。盛大的競賽和表演,涌現了眾多的角力、相撲高手。如唐朝的蒙萬贏,就是因為角力常勝,贏得獎勵,還得到“萬贏”的美稱。
摔跤在唐代軍隊中也開展的相當普及,軍中也出現了一些善于相撲的摔跤高手,這些人出粗獷勇武、氣勢豪邁。在當時普通老百姓也十分喜愛摔跤。
五代時,角抵仍然風行,并有以角抵賭得大官者。《舊五代史·李存賢傳》載:“存賢少有材力,善角抵。……莊宗(李存勖)自矜其能,謂存賢曰:‘與爾一搏,如勝,賞而一郡’即時角抵,存賢勝,得蔚州刺史。”
舉重
在古代戰爭中,由于武器的落后,個人的本領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古代經常舉行力量的比賽來選拔人才。唐朝武周皇帝武則天(624-705)在位時把舉重列為正式科舉項目,設立了武科舉,制定武舉科目。通過舉重(舉石、扛鼎)、射箭、騎術等項目考試,選拔力氣大、武藝高強的戰士做官,并授以“猛殿元士”、“矯健元士”等相應稱號。
唐代由于實行了武科舉,民間習武的風氣更盛,相傳唐德宗時,有個叫汪節的壯士,自由習武,他初入長安時,有一次在渭橋附近把一只石獅子提起來,用力一甩,腳一蹬,石獅子被拋出一丈多遠,當時有十多個年青人想上前把石獅子搬回原地,但沒能移動,最后還是汪節把石獅子放回原地,后來汪節被朝廷提升為“神策將軍”。
雜伎概念
隋代的百戲盛況空前。隋煬帝時,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演出。據《隋書· 音樂志》載:大業六年(610),“諸夷大獻方物,突厥啟民以下,皆國主親來朝賀。乃于天津街盛陳百戲,……百戲之盛,振古無比”,百戲里面有很多雜伎項目。這一時期的雜技,除宮廷經常演出外,市井鄉里亦隨處可見。這些雜技項目大多傳自漢代,其中許多內容和動作,仍保留在近代體操技巧運動和民間體育活動中。就其形式和技巧而論,可分為以下幾類。
擬獸伎
以舞龍、舞獅等為常見。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抑揚百獸舞,盤珊五禽戲,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長鼻。”說的就是化裝成各種獸形的雜伎戲。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有“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句,可以看出它同近世雜技和民間體育活動中的舞獅大致相同。
空中伎
以履繩、緣竿等為主。劉言史的《觀繩伎》一詩說:“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兩邊圓劍漸相迎,側身交步何輕盈。”描述了當時繩戲的高超技藝。緣竿之戲形式多樣,也最為盛行。《朝野僉載》記載:“幽州人劉交戴長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于竿上置定,跨盤獨立,……。”《獨異志》載:“德宗朝(780-805),有戴竿三原婦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說明當時緣竿技術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并有音樂伴奏。《安祿山事跡》卷下載:“或一人肩符首戴二十四人,戴竿長百余尺。至于竿杪人,騰擲如猿犭穴飛鳥之勢,競為奇絕,累日不憚,觀者汗流目眩。”這是古代竿上戴人最多的記錄。
丸劍伎
以弄丸、跳劍為主。《唐會要》卷33所記之“跳鈴”、“擲劍”也是這類項目。貞觀間(627—649),每當賞賜群臣及四夷來使時,均有“跳丸”、“弄劍”等節目的演出。
擲倒伎
以筋斗、倒立等為主。《新唐書·禮樂志》載:睿宗時[710一712]“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俯身就鋒,歷臉下。復植于背,觱篥者立腹上.曲終而不傷”,即為此類節目。這也是中印文化體育交流項目之一。
圍棋
繼魏晉南北朝之后,唐代圍棋又形成了新的高潮。所用杖秤已達縱橫各19道。通用術語已達30余字,如“立、行、飛、尖、粘、十、綽、約……”等(徐鉉《圍棋義例》),各字之下,并有注語。可見棋藝和弈理都發展到新的階段。這—時期,圍棋仍盛行于文人學士之中,民間亦有高手。據《云仙雜記》記載:翰林王積薪,“每出游,必攜圍棋短具,畫紙為局,與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車轅馬鬣間,道上雖遇匹夫,辦與對手。勝則征餅餌牛酒,取飽而去”。說明在路上也能遇見會弈棋的平民百姓。唐代帝王多喜愛圍棋,并沒有“棋待詔”陪他們下棋,或使兩人對弈以供其賞鑒。唐玄宗李隆基甚至避難棄蜀時,也有圍棋國手王積薪隨行。唐代婦女對弈棋也非常愛好,武則天當政時期,設有宮教博士,專門掌管教導宮人,在宮教博士中,就有一位專門從事教導宮人棋藝的,以提高女子的圍棋技藝。
唐代經濟繁榮,對外開放,各國來使很多,圍棋就在這時傳入日本。大中二年(848),在長安舉行了一次中日圍棋手比賽。
象棋
唐朝時期,由于火炮的發明,作為象征戰斗游戲的象棋,出現了“炮”,待加炮以后,發展到這時的象棋才成為現代象棋的雛形。唐牛僧儒《玄怪錄》中的“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型”,說的是唐朝“寶應象棋”的棋子,是以銅制成象形圖樣的。在唐朝,象棋傳到了日本,后又傳到了朝鮮、越南、緬甸、蒙古等國。
樂舞
隋唐樂舞,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有“太常寺”、“教坊”專司共事,是中國古代樂舞的極盛時期。豐富多彩的舞蹈,大抵可分為“健舞”和“軟舞”。此外強有花舞、字舞、馬舞等。
大型舞蹈的創作,首推《破陣樂》,是唐太宗李世民令人編制的,后更名為《七德舞》。據《資治通鑒·唐紀十》注謂:“一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顯然是一種包括陣法變化和兵器演練的武舞。還有《九功舞》、《上元舞》,屬有名的三大舞。
武則天時,又創編了140人的《圣壽樂》,“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舊唐書·音樂志》)。這是類似近代團體操的組字舞。王建《宮詞》有“每遍舞頭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之句。
養生術
趨于實用的養生術。隋唐帝王多熱衷于養生術,尤以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為突出。如潘師正、孫思邈、司馬承幀、張杲等,均曾應召入宮,宣講養生之道。《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記載養生術的著述甚多。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有名的醫學家和養生家,他活了101歲,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這是他通曉養生之道的結果。孫思邈養生術的中心思想,是身心并重。他主張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而調理日常生活,尤其注意精神思想方面的舒暢和寧靜。在養生方法上,他很講究行氣與導引。
《隋書》和《新唐書》的“百官制”中在有“按摩博士”的設置,《唐六典》中還載有按摩工、按摩生,說明這一時期對按摩術的作用相當重視。
其它體育項目
拔河在唐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比賽一般用幾十丈長的大麻繩,兩頭分系數百條小繩索,幾百人分成兩隊,中間立大旗為界,旁邊的觀眾擂鼓吶喊助威,場面熱鬧非凡。唐朝的拔河如此興盛,是因為上有所好,當時拔河是帝王們喜愛的一項活動,成為宮廷重要的娛樂項目。在古代世界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是在我國唐朝。公元780年至805年間的唐德宗時代,社會比較安定,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比較活躍,群眾喜愛的各種雜技、角抵、舞蹈等百戲活動很興盛,德宗皇帝也很喜愛看拔河.他令壯士千人,分為二隊,進行規模浩大的拔河比賽,繩索長千尺,各方分系小繩.兩隊之間豎有長旗作標志.以定勝負,比賽一開始,鼓聲露天,人聲沸騰.健將們個個汗流浹背,觀眾席上無論是百姓或大夫,或將軍,幾萬人在吶喊助威,真是氣撼山岳,蔚為壯觀。
我國的隋唐時期,已經有高臺跳水表演。據《因話錄》記載,有位叫曹贊的,人很聰慧,戲曲之類,也盡其能,而巳還善水嬉,他能在“百尺檣上,和衣投身而下”。“檣”是帆船上掛風帆的桅桿,記述的就是高空跳水表演。
春日郊游到唐代就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每年一到寒食清明時節,浩浩蕩蕩的春游隊伍就開始出動。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放風箏的風氣也大大盛行起來,風箏的制作技術也達到很高的程度。
唐朝人張建封的《競渡歌》給我們勾畫了—幅生動的龍舟比賽圖:“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全唐詩·張建封》)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92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宰相系列:打贏第一次中日戰爭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