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代寒潮故事,歡迎關注哦。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寒冷期,期間凍死的人不計其數。
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只有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情況,沒有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記載中都能夠看出來當時的天氣極度寒冷。到了第二個寒冷期,大雪記載的逐漸就多了。
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
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記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當時正值荒年,再加上這么糟糕的雪天,連皇宮糧食都斷炊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一個小磨,自磨豆麥充饑,“自后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餓死,民間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
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宮架都壓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全國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凍死人記載: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古代人怎么熬過這些寒冷期的呢?
窮人 出門穿短褐 家里取暖用灶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窮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御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于麻制品,限于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里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
達官貴族過寒冬 愛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時期,一些官員或富裕人家已經用上銅制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里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里。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明、清兩代,在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于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皇宮墻里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調
古代的宮廷建筑師們,采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較強冷空氣南下,造成我國大范圍地區大幅度的降溫。我國很多媒體都習慣稱之為“寒流”,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這種現象應該稱之為“寒潮”。那么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寒流”呢?二者如何區別呢?下面作一下具體的解釋: 寒潮是我國境內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次數較多,活動范圍廣大。寒潮,顧名思義是寒冷的空氣像潮水一樣奔流過來的意思。但并不是說所有的冷空氣侵襲過來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氣侵襲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溫度在一天(24小時)內降低10攝氏度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溫度又在5攝氏度以下時,我們才把這股冷空氣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不相同。 寒潮的發生原因: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布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像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帶來的結果:受到寒潮侵襲的地方,常常是風向迅速轉變,風速增大,氣壓突然上升,溫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可能下雨、下雪,出現霜和冰凍現象。寒潮南下,在我國西北和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常有大風沙天氣。在淮河以北地區一般表現為少雨,偶爾有降雪。過淮河后,降水機會增多。在我國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現一次,但比較強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現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個別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發生。當寒潮向南方大規模流動時,暖空氣也隨之“節節敗退”,因此所經過的地區,首先要受到暖空氣的影響,溫度顯著升高。如果所經過的地區原來就已經在暖氣團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氣不斷輸送之下,也會出現溫度猛烈升高的天氣。因而經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兩天。 寒潮侵入我國的的路徑:侵入我國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樣,這要看北極地帶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哪一部分氣壓最高,我國哪一部分氣壓最低。另外還受我國的高山峻嶺阻擋的影響。 那么寒流又是一種什么現象呢?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來了解什么是洋流。海洋表層的水,以巨大的規模、相對穩定的速度,緩慢地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律地不斷的流動,稱為洋流,也叫海流。洋流按其性質可分暖流和寒流兩種。凡流動的洋流,海水溫度比經過的海區水溫高的稱為暖流,一般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皆屬暖流;凡流動的洋流,海水溫度比經過海區海水溫度低的稱寒流,一般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海流皆屬寒流。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一般屬暖流性質,唯有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由于受南極大陸及海上浮冰的影響,海水溫度較低,屬寒流性質。 洋流產生的影響:洋流的主要影響是對大陸沿岸氣候有很大影響,寒流會使流經海區和沿海地帶的氣溫降低、降水減少。暖流流經的海區和沿海地帶,一般較同緯度其它海區氣溫高、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長期而穩定的風向吹送形成的;此外,還與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轉偏向力和陸地輪廓、島嶼的分布等有關。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動的方向雖然很復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緯40°或60°之間,形成一低緯度環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成逆時針方向。每個環流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屬于寒流。 (2)在北緯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緯環流。其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環流西部為寒流,東部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季風洋流。冬季吹東北季風,表層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吹西南季風,表層海水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4)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質。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寒潮是屬于空氣(冷空氣)流動的一種形式,而寒流則是屬于洋流(海水)流動的范疇。因此,我們說寒潮和寒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炎炎夏日,氣溫逐漸升高,在過去的幾天里,許多地方的溫度已經達到40°。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空調成了夏天必不可少的工具。有些人很好奇,生活在古代的老祖宗沒有空調,又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天氣?其實,在這一點上,古人是不需要擔心的。要知道,古人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原始。在古代,人們避暑的方式和用具不僅多種多樣,而且還很愜意。
古代的建筑與現在的建筑不同,現代人大多住在鋼筋混凝土里。我們的祖先大多住的是磚木瓦結構的獨門獨院,雖然只有四梁八柱的建筑,但這種房子通風良好,加上屋檐遮擋,使得房子陽光充足,冬暖夏涼。除了這種房子外,很多富人還會設置水榭樓閣。簡單地說,他們使用水車,循環使用冷水,過程中產生的冷氣可以有效降低溫度。特別是到了明朝后期,這種水榭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不僅在建筑上降溫,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懂得儲存冰塊,在寒冷的冬天會把冰塊藏起來,在夏天的時候會沿街叫賣冰塊。不僅如此,人們還會吃冰鎮西瓜,喝冰水。
還有一種實用的消暑工具叫竹婆婆,也叫青牛。這種工具是用竹子編織成一個長約1米、寬約0.5米的竹籠,是夏天用來抱著驅散炎熱的工具。因為整個竹瓢是空心編制的,它有很好的通風散熱效果,天氣熱的時候放在床上抱著睡很舒服。很多時候人們會在竹夫人里面放兩個小球,非常好玩。
另外,在夏天,人們還會用電風扇、涼席、瓷枕來降溫,這些工具雖然簡單,但非常實用方便,綠色環保。徽派建筑最大的特點是防盜功能強,沒有窗戶,無論多大的院子,一旦關門,就是一個外人無法窺視的私人空間。這樣的空間,安全是安全了,卻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不通風。夏天,涼風吹不進大宅,在亞熱帶地區,夏天的悶熱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西遞人想到了利用地下水。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